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六步奶结疏通法干预积乳症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六步奶结疏通法干预积乳症1 范围本规范提出了哺乳期妇女积乳症的判定标准及“六步奶结疏通法”干预积乳症的技术操作流程。
本规范适合各级医疗单位、母婴保健中心、产后护理机构、哺乳期相关培训学校等使用,居家哺乳期妇女积乳症的自我干预也可参照本规范。
本规范不适用于非哺乳期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积乳症以外的其他疾病。
2 术语和定义[1-9]积乳症 Galactostasis[1]六步奶结疏通法Six-Step Reanalizattion Manual Therapy [1]积乳症俗称“奶结” [1-10],常见于初产妇女哺乳期 [2-11]。
是因乳管不畅、乳汁淤积而导致乳房排乳减少、局部结块、胀痛、少数伴有全身发热等不适表现[2-12]。
如不及时疏通,极易发展为乳痈[2-13]。
属于中医“乳吹”、“乳难”、“妒乳”、“蒸乳”、“乳痈前期”等范-畴。
3 适应性本规范适用于哺乳期妇女积乳症的预防和干预。
4 积乳症判定[1-9]4.1. 相关因素先天禀赋不足、乳房发育不良[2-10];孕期乳房保健措施不足,乳头皲裂;外力损伤乳房,吸奶器使用不当[14];喂乳不规律,乳头不洁;产后抑郁,情绪紧张;婴儿口腔不洁等。
4.2 主要表现[1-2、15-17]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排乳不畅或减少;体温多为正常或发热(38℃左右)[2- 10]。
检查:乳房皮色正常,皮温不高;或有乳头皲裂、小白点;触之可及结块、界尚清、推之不动;压之囊性感、稍感疼痛;腋下淋巴结未及肿大。
4.3 可供参考辅助检查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C反应蛋白正常。
影像学:乳腺B超下可见液性暗区,界尚清,无明显包膜及血流信号。
核磁共振(MRI):必要时乳房MRI检查,可以基本判定。
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抽出乳汁样白色液体。
4.4 需与积乳症辨识的常见乳房包块需与积乳症辨识的常见乳房包块有:血肿、乳痈、乳核、乳岩等。
4.4.1 血肿有外力作用使或外伤史;乳房局部疼痛,皮肤可见伤痕或者瘀斑;包块较软,触之压痛有囊性感;边界模糊不清,无移动感;B超可见液性暗区,无包膜,后壁增强;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项七针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项七针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项七针”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项七针”疗法的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医疗垃圾管理办法卫生部3 术语和定义《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1675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和《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项七针,是“项七针疗法”的简称,指采用一定针刺手法针刺项部4个腧穴(风府及双侧的天柱、风池、完骨),共7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4.1 施术前准备4.1.1 针具准备选择1寸(0.25×25mm)或1.5寸(0.30×40mm)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毫针,建议使用一次性针具。
4.1.2 针具检查针具检查符合《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4.1.3及附录B的规定。
4.1.3 腧穴定位腧穴定位符合《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的规定。
天柱: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注:项部枕骨下两侧,横平风府,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两肌之间凹陷中。
)完骨: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风府: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注:正坐,头稍仰,使项部斜方肌松弛,从项后发际正中上推至枕骨而止即是本穴。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情志健康状态评估方法》编制说明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情志健康状态评估方法项目编号:SATCM-2015-BZ344编制说明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项目承担单位:义乌市中医医院项目工作组成员:朱锐明、朱近人、王健、朱婧、朱利霞、商洪涛、苏健民、吴成翰、高静芳、汤军、陈泽林、徐君、龚甜、张长志二〇一八年三月目录1 工作简况 (2)2 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5)3 主要试验的分析 (8)4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9)5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9)6 作为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9)7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9)附件1 专家问卷调查总结 (11)附件2 初稿专家论证会会议纪要 (13)附件3 一致性测试报告 (14)附件4 专家审核记录 (16)附件5 利益相关声明 (17)《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情志健康状态评估方法》于2014年12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义乌市中医医院承担具体工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印发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任务实施方案》(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4]年31号)、《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方案》(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5]年3号)的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成立了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情志调理组专家指导组。
经个人报名、情志调理组专家指导组协调后于2015年4月成立了《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情志健康状态评估方法》项目工作组。
项目工作组按照统一要求,开展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起草论证、征求意见、实践评价、专家指导组审核等工作,完成了《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情志健康状态评估方法》草案的编写工作,形成了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现就《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情志健康状态评估方法》编制情况作如下说明。
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2014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发布了《关于印发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任务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4]年31号),立项开展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制修订工作,其中中医治未病情志调理组项目共16项,包括《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情志健康状态评估方法》,项目承担单位义乌市中医医院,项目负责人朱近人。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脏腑推拿
编制进程
经个人报名、治未病专家指导组协调后于2015年2月底成立了脏腑推拿技术项目工作组。随即开展了文献研 究、专家问卷调查工作。
2015年3月31工作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项工作培训会,接受了中 华中医药学会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和治未病标准项目的各阶段实施技术方案培训。
2015年10月工作组在治未病技术操作与特色疗法组专家指导组的指导下,填写完成了《中医治未病技术操 作规范—脏腑推拿》项目任务书,并报请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签字盖章批 准。
2016年2月工作组完成了文献研究及临床实际总结形成了初稿,后经过两轮Delphi法专家问卷调查,形成了 文献研究总结、调查问卷分析总结、脏腑推拿技术操作规范征求意见稿。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脏 腑推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团体标准
01 制定过程
03 内容范围 05 实施建议
目录
02 标准目次 04 引用文件 06 意义价值
基本信息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脏腑推拿》(T/CACM 1079-2018)是2018年11月15日实施的一项中华人民共 和国团体标准,归口于中华中医药学会。
团体标准《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脏腑推拿》(T/CACM 1079-2018)规定了脏腑推拿的术语和定义、操 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等。该标准适用于各级医院、保健机构、社会团体及家庭进行脏腑推拿技术操作。
制定过程
制定背景 编制进程
制定依据 起草工作
制定背景
脏腑推拿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在人体体表(以腹部及其经穴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 病配合选用头面、胸腰背、四肢等部位及穴位)运用按、摩、推、揉等推拿手法,从而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一种方 法。该疗法具有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容易推广等主要特点。鉴于此,制定了团体标准《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 范—脏腑推拿》(T/CACM 1079-2018)。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药浴》编制说明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药药浴编号:SATCM-2015—BZ〔294〕编制说明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项目承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项目工作成员:吕静、潘宇、曲雷鸣、岳丽、郑海鹰、邓丽、沈艳、张继阳、宇文博、杨美慧、宋丽娜、吕冬梅、韩诗雨、吴祺、宇文萧二〇一六年八月目录工作简况 (2)标准编制 (7)一致性评价 (16)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 (18)重大分歧意见处理 (18)作为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27)贯彻标准的建议 (27)附件1 会议纪要 (28)附件2 专家调查问卷报告 (29)附件3专家共识会总结 (32)附件4患者意愿调查总结 (34)附件5一致性测试评价总结 (36)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目前我国的中药药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及养生保健行业,并逐渐受到推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在推广中药药浴技术时,缺乏统一技术规范的问题也突显出来,且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所以制订技术操作规范刻不容缓,只有在统一的行业标准下,才能规范市场,使中药药浴技术健康有序的发展,更好的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及人民的卫生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印发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任务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4]31号),立项开展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项目修订工作,其中包括《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药药浴》项目,属于中医治未病标准技术操作组项目之一,本项目归口单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起草单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项目负责人为吕静。
2 协作单位协作单位主要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市中医院、云南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本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医院治未病传统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院治未病传统技术操作规范一.针刺1.体位选择:患者体位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刺时常用的体位,有如下几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2.消毒: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消毒的方法如下:(1)针具消毒:我们采用天津华鸿医材有限公司生产的“汉医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
(2)腧穴的消毒:我们一般采用75%酒精棉球。
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四周作环状消毒。
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消毒。
当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3)医者手指的消毒:在施术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
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以保持针身无菌。
3.操作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1)爪切进针法:左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
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或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草案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操作步骤与要求、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注意事项、禁忌。
本规范适用于“治未病”穴位贴敷技术操作。
本规范应用环境包括中国各级医院治未病门诊部或住院部,有中医专业医师的基层、社区、医院,及养生保健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并适时采用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2346-2006《穴位名称与定位》GB/T21709.9-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ZYYXH/T176-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2-2006《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穴位贴敷穴位贴敷[1](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的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又称“敷脐法”或“脐疗”。
3.2赋形剂赋形剂[2](excipient),是为使药物有黏性而加入的物质。
用来将研成粉末状的药末混合,以便制备成药饼、药糊或膏剂等进行穴位贴敷。
在穴位贴敷时,一般均需要使用赋形剂对所用药物进行调和。
3.3中医体质中医体质[3](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刺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针刺相关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规范适用于对各级各类医院及保健机构针刺法治未病技术临床操作的规范管理,指导相关医师及保健人员正确使用中医针刺方法防治疾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2024 针灸针GB 15982 医院卫生消毒标准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6751.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 21709.20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GB/T 21709.21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GB/T 30232-2013 针灸学通用术语WS 310.2-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ZYYXH/T157-2009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3 术语和定义GB/T 21709.20中确立的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 21709.20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刺手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一般为右手。
[GB/T 21709.20,术语和定义3.2]3.2押手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一般为左手。
[GB/T 21709.20,术语和定义3.3]3.3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受术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GB/T 21709.20,术语和定义3.4]3.4得气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痠、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拔火罐、刮痧)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灸2018年01月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1)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图10-69)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仅供参考)分册1: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操作规范
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分册1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操作规范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2015年7月目录第一章艾灸 (3)第二章拔火罐 (7)第三章推拿按摩技术操作规范 (10)第四章针灸 (12)第五章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14)第六章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6)第七章热熨 (17)第八章耳穴压豆 (19)第九章熏蒸 (20)第十章药浴 (22)第一章艾灸1.作用和适应范围1.1作用(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1.2适应范围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
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2.注意事项(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3.操作方法3.1基本操作顺序(1)体位选择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2)施灸顺序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艾灶先小后大。
(3)施灸手法施灸手法有补有泻,需根据辨证而定,虚者宜补,实者宜泻。
3.2常见操作方法3.2.1温和灸(1)操作步骤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
对于局部知觉减退的受术者或小儿,施术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受术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导引八法(附动作图解)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导引八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导引八法的术语和定义、准备工作、操作方法与要求、练习时间、注意事项、禁忌、可能的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应急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包括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室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ZY/T001.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导引八法 Eight approaches for daoyin treatment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八个动作练习,锻炼全身肩、颈、腰、膝等多处关节,达到减轻和改善各种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症情,增强肢体运动功能、感觉认知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提高生活质量等目的的一套传统康复功法。
4 准备工作4.1 场地准备场地面积应保证人员之间相对宽松,做动作时不会发生相互碰撞。
室内需空气通畅,可安置一面镜子,纠正自身的动作。
室外需地面平整的空场地,同时避免大风、雨雪、雷鸣等恶劣天气。
4.2 练习人员准备4.2.1 衣着应宽松舒适,防寒保暖,穿平底鞋。
4.2.2 锻炼前做深呼吸及3-5分钟热身运动,充分活动四肢关节肌肉,避免运动过程中受伤。
4.2.3 饥饱适度,不可过饥或过饱状态下练习,不可在醉酒后、过度疲劳状态下练4.2.4 功法练习中需排除杂念、全神贯注。
4.2.5练习初期需培训人员指导,经培训合格且无不良反应者,在条件许可的环境下可自行开展练习。
4.3 培训人员准备4.3.1 培训人员需具有相关资质,掌握功法练习的适应症、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
4.3.2 培训人员需在初学者练习过程时提供指导与观察,准备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隔药饼灸》编制说明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隔药饼灸编制说明《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隔药饼灸》项目于2014年12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绍兴市中医院承担。
按照《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5]3号“关于印发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于2015年2月底成立了隔药饼灸实践指南(制订)项目工作组。
项目工作组按照统一要求,开展了文献研究、两轮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同行征求意见、临床评价等工作,并在项目工作组多次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编写规则,完成了起草阶段工作,形成了《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隔药饼灸》的草案,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等部分。
经专家指导组审核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网上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
现就《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隔药饼灸》编制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2014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4]31号《关于印发 2014 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任务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隔药饼灸》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与法规监督司立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总指导,项目承担单位绍兴市中医院。
(二)协助单位绍兴市中医院具体负责成立标准工作组,合作单位有: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东方医院、浙江新昌县中医院、浙江嵊州市中医院等单位。
(三)主要工作过程项目被编入治未病“特色疗法组”,由上海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教授担任大组组长。
2015年4月在专家指导组的指导下组建了项目工作组,工作组根据项目要求开展文献检索工作,检索现代文献和古代典籍,建立数据库,并形成标准初稿。
2015年6月,特色疗法组第一次会议在天津召开,工作组进行了标准初稿汇报并就项目进展存在的问题等问题进行讨论、咨询。
会后项目组组织了2轮德尔菲法专家问卷咨询,请专家进行临床问题调查问卷,进行问题的重要性评估,根据意见汇总,形成相关临床问题。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面部敷贴法干预痤疮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药面部敷贴法干预痤疮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药面部敷贴法干预痤疮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标准适用于中药敷贴法干预痤疮治未病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应国中医药发〔2009〕3号》《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现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0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中药面部敷贴法[1](中药面膜疗法,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ask)中药面部敷贴法,即中药面膜疗法,是通过具有不同疗效或美容作用的中药外用于面部来延衰驻颜或治疗损容性疾病的一种美容方法。
4 适用对象的选择4.1 纳入标准:4.1.1 诊断标准[2-5]符合痤疮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具体详见附录A)。
4.1.2 西医分级标准[2、3]符合西医分级标准的轻、中、重度痤疮(Ⅰ、Ⅱ、Ⅲ、Ⅳ级)者(具体详见附录A)。
4.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5-7]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具体详见附录B)。
4.1.4 病程病程较久、反复发作一个月未愈者。
4.2 排除标准[6]具体详见附录C。
4.3 禁忌证[6]具体详见附录C。
5 操作流程5.1 材料的准备和制备5.1.1 中药面膜制备环境要求将处方中的中药在中药研磨室制备,中药研磨室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周围的地面、路面、植被等应当避免对药物造成污染。
研磨室应工作区和生活区分开,同时应当宽敞、明亮,地面、墙面、屋顶应平整、洁净、无污染、易清洁,应当有有效的通风、除尘、防积水以及消防等设施,各种管道、灯具、风口以及其他设施应当避免出现不易清洁的部位。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常用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内容与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的技术操作。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中医健康状态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和“阴平阳秘”的功能状态[1-2]。
2.2 望诊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3]。
2.3 舌诊通过观察人体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以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3]。
2.4 闻诊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3]。
2.5 问诊通过对受检查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3]。
2.6 切诊用手指或手掌对受检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3]。
2.7 脉诊用手指对受检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身体状况,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3]。
3 望诊[3-7]3.1 内容与操作方法3.1.1 全身望诊3.1.1.1 望神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既包括对脏腑功能活动表征的观察,也包括对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状态的审察。
是对神气与神志的综合观察判断。
以两目、面色、神情及体态为观察重点。
——两目:目光炯炯,精彩内含,两目运动灵活,说明脏腑精气充足。
——面色:皮肤荣润,红光满面,为神气充盛之象。
——神情: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自然,表明心神健旺。
——体态:形体丰满,动作敏捷,转摇自如,属精气充盛。
3.1.1.2 望色观察人体皮肤色泽变化以诊察健康状态的方法。
包括望皮肤颜色和光泽。
重点是望面部皮肤的色泽。
常色是指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我国正常人的常色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篇一: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规范治未病服务部相关技术操作规范1.毫针操作规范2.电针操作规范3.灸法操作规范4.拔罐操作规范5.头针操作规范6.刮痧操作规范7.穴位贴敷操作规范8.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9.温针操作规范10.穴位埋线操作规范11.腹针技术操作规范12.推拿疗法操作规范13.中药熏蒸操作规范14.经络检测仪操作规范15.多功能全科检测系统操作规范16.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操作规范毫针操作规范1.针刺前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按理、法、方、穴作出诊疗方案。
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心地接受针刺治疗。
2.检查针具的安全,并根据处方选穴,安排体位,以一次能把所选穴位针完为最佳体位。
3.暴露穴位处的皮肤,用碘伏或75%医用酒精对选好的穴位及临近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备用。
4.进针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内,根据病情需要和穴位所处部位等,选择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规定留针时间和治疗的疗程。
5.在留针时间内,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运针,催经运气,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实施,保证针刺的治疗效果。
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其他疗法在留针期间一并进行,如艾灸、红外线照射等。
6.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到了就可以出针。
7.出针前应把其他的治疗方法先行停止、撤销。
出针时,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
8.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否有残留的针具等。
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
9.针刺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可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和报告。
10.有要向患者讲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要在患者离开之前,向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意外的发生。
电针操作规范1.使用电针前,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决定是否适合电针治疗,治疗时应选用何种波型,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2.根据病情,选用穴位,一般选用3-5对穴位为宜,一对穴位之间的距离不宜过近或过远,同时禁止一对电极之间的回路通过心脏,防止意外发生。
电针穴位的针刺方法如同毫针操作,得气后才能接上电极。
3.选择适应患者病情的电针仪品种,常用的电针仪有g —6805型、wq—10a型等,有其不同的临床适应范围。
4.使用电针前,先将电针仪所有的旋钮归零,按键松开,将每对输出电极分别接在一对穴位的两根毫针上,负极接主穴针,正极接配穴针;也可不分正负极,将一对电极任意接在相关穴位的两根针上。
5.接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按预先设定,选择适当的波型和频率。
6.打开控制已接毫针的电极的输出旋钮,逐步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强度,一般输出电流的强度控制在患者能够耐受的范畴,防止电流过大产生电离灼伤。
一般通电时间为5—20分钟,有些病人可延长至几小时不等。
7.治疗结束时,先将输出旋钮调回到零位,关闭波型和频率开关,最后关闭电源,取下导线,按毫针方法出针。
8.如需使用单穴电针时,可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将针刺入,接上一个电极,另一个电极接在浸湿的纱布上,固定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同侧经络的皮肤上,操作同前。
9.使用电针过程中,如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等意外时,可按毫针刺法同样处理。
篇二:治未病传统技术操作规范南充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传统技术操作规范一.针刺1.体位选择:患者体位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刺时常用的体位,有如下几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2.消毒: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消毒的方法如下:(1)针具消毒:我们采用天津华鸿医材有限公司生产的“汉医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
(2)腧穴的消毒:我们一般采用75%酒精棉球。
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四周作环状消毒。
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消毒。
当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3)医者手指的消毒:在施术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
施术时-1-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以保持针身无菌。
3.操作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1)爪切进针法:左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
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或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
(4)提捏进计法:提捏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
4.留针-2-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
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
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计过程中作间歇性行计,以增强、巩固疗效。
5.出针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
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
若用除疾,开阖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求,将针起出。
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禁忌症与注意事项(1)禁忌症①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
②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等),禁止针刺。
月经期除治疗月经疾病,均禁止针刺。
-3-③患者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④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
⑤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
⑥对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等,针刺时不宜留针。
(2)注意事项: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等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如下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①晕针:晕针是针刺治疗中较常见的异常情况,主要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对针刺过度紧张,或者患者在针刺前处于饥饿、劳累等虚弱状态,或患者取姿不舒适,术者针刺手法不熟练等。
如患者在针刺或留针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此时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使患者平卧,闭目休息,并饮少量温开水或糖水,周围环境应避免噪杂。
若症状较重,则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素髎等穴,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促其恢复。
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如不见效并出现心跳无力,呼吸微弱,脉搏细弱,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为了防止晕针,针刺前应先与患者交待针刺疗法的作用,可能出现的针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对于过度饥饿,-4-体质过度虚弱者,应先饮少量水后再行针刺;对于刚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应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针刺。
②滞针;在针刺行针及起针时,术者手上对在穴位内的针体有涩滞、牵拉、包裹的感觉称滞针。
滞针使针体不易被提插、捻转,不易起针。
滞针的主要原因是针刺手法不当,使患者的针刺处发生肌肉强直性收缩,致肌纤维缠裹在针体上。
出现滞针后,不要强行行针、起针。
应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针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
然后,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向捻转,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
为了防止滞针,针刺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不使患者在针刺时产生紧张,并在针刺前将针体擦净,不可使用针体不光滑、甚至有锈斑或者弯曲的毫针。
针刺时一旦出现局部肌肉挛缩造成体位移动时,应注意术者手不能离开针柄,此时可用左手按摩针刺部位,缓慢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轻捻针体同时向外起针,不得留针。
另外,在行针时应注意不要大幅度向单方向捻转针体,避免在行针时发生滞针。
③弯针:针刺在穴位中的针体,于皮下或在皮外发生弯曲,称弯针。
在皮外的弯针多是由于留针被其它物体压弯、扭弯。
起针时应注意用手或镊子持住弯针曲角以下的针体,缓慢将针起出。
发生在皮下的弯针,多在走针时被发现,是由于患者在留针,或行针时变动了体位,或肌肉发生挛缩,至使针刺在关节腔内、骨缝中、两组反向收缩的肌群中的针-5-篇三:治未病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