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窗二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信息窗二》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信息窗二》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信息窗二》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数,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能够通过数数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数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运用数数、画图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数。

(2)能够通过数数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数的规律。

2. 教学难点:(1)对于一些特殊的数,如99、100等,能够正确地数出它们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

(2)能够通过数数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数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数数法、画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2)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教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2)准备一本数学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数数游戏,引导学生复习100以内的数。

(2)引导学生观察100以内的数,发现其中的规律。

2. 自主探究:(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100以内数的规律。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100以内数的规律。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数数游戏,运用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 总结反思:(1)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100以内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2被减数是5以内的减法及有关0的减法教案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2被减数是5以内的减法及有关0的减法教案青岛版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 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1.结合详细情景,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减法。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索问题,培育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减法的意义。

教学具打算:水帘洞挂图学具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看图上小猴在干什么?你知道图上讲了什么故事?让学生明确图意:图1,树上有5个桃,一只小猴去摘桃。

图2,小猴子去摘桃。

图3,小猴去捉青蛙。

图4,小青蛙吓跑的。

你都从图上发觉哪些数学信息?二、自主探究,合作沟通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刚才树上有5个桃子,现在有2个了,有几个被小猴子摘走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有加法的,也会有减法的,加法问题随时解决,减法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独立思索,探究问题以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例,如:(1)还剩几个桃子?(2)花上还有几只蝴蝶?(3)岸上还有几只青蛙?你能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给学生充分的思索时间。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好吗?4.组间沟通,解决问题(1)师:情愿把你们小组的想法说全班同学听吗?老师适时总结:(1)从5里面去掉3,用减法计算。

就可以列减法算式: 5–3= 2(个)。

(2)从4里面去掉2,用减法计算。

就可以列减法算式: 4– 2= 2(只)。

(3)从2里面去掉2,用减法计算。

就可以列减法算式: 2– 2= 0(只)。

(2)相识减号。

老师演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最终学生简单看到去掉的和剩下的部分,而原来的数不简单看到,因此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是从哪个数里去掉的,就要把这个数写在减号的前面。

三、巩固发展,应用问题1.学生自己其他的减法问题,并把想法说给其他同学听。

2.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装进问题口袋。

教学反思:。

信息窗二(2的乘法口诀)

信息窗二(2的乘法口诀)

2×8=16 8×2=16
2×9=18 9×2=18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二五一十 二六十二 二七十四 二八十六 二九十八
我们一起闯关吧!
一、指哪答哪
二八( 十六 )
二五( 一十 )
( 二六 ) 十二 ( 二九 ) 十八摘 苹 果9×2来自2×1 2×8 4×2
3×2
8×2
7×2

小明给8个小客人每人准备了两个桃子, 那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水果呢?
二八十六
二九十八
2×4 - 2 =
2×3
2×3
2×5 + 2×3 >
2×8
2×4+2× 2
2×6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二五一十 二六十二 二七十四
二八十六 二九十八
4.
6
10
35
12
14
20
18
16
15
40
二的乘法口诀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二五一十 二六十二 二七十四 二八十六 二九十八
小明正在摆筷子。
8 10 12 14 16 18
1×2=2 2×2=4
2×1=2
2×3=6 2×4=8
3×2=6 4×2=8
2×5=10 5×2=10
2×6=12 6×2=12 2×7=14 7×2=14
8
45
2×9
二、看口诀想算式
二九十八
2×9=18 9×2=18
二七十四
2×7=14 7×2=14
2×8=( 口诀(
) )
( )×5=10
小红花10个 口诀(

2×7=(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二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二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信息窗2 一个数除以分数重点: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

难点: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推理过程,运用转化的思想领会计算方法的来由。

【教学过程】一设:创设情境、铺垫引入1、示信息(1):布衣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2米布做书信袋,一个小书信袋,需要1/5米,一个大书信袋需要2/5米。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问:合作交流,探究算理1.独立思考,探究方法生:两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生: 两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大书信袋?生:列式:2÷1/52÷2/5师:2÷1/5等于多少呢? 先独立思考一会儿。

启发:大家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或者用画图的方法,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试一试。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办法解决!2.班内交流,感悟方法先在小组里说计算方法及理由。

看看你们组能想出几种计算方法?然后各组派代表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生1:我把1/5化成小数0.2来算2÷1/5=2÷0.2=10(个)生2:画图分析:1里面有5个1/5,2里面有10个1/5,所以2÷1/5-=2×=10(个)生3:2÷1/5=(2×5)÷(1/5×5)=2×5=10(个),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除数各扩大5倍,把它变成整数除法。

师:这些方法思路很清晰。

一个数除以分数,大家一下子就研究出了三种方法。

我觉得每种方法都有道理,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都是用了转化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了旧知识。

3.尝试比较,优化方法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了可以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生2:我发现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生3:我发现5和1/5互为倒数,2除以1/5就等于2乘1/5的倒数。

4.再次验证:(1)计算2÷2/5(2)生说算理:2里面有(2 ×5)个1/5,每2个1/5看作1份,2里面就有(2 ×5 ÷2)个2/5,写成算式:2÷2/5=2 ×5 ÷2=2 ×5/2=5师:由上例可知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信息窗二(分数的大小比较)-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分数的大小比较)-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分数的大小比较)-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信息窗二(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2.能够熟练运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分数大小,并能正确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让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提高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多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并能综合应用。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分数的大小比较1.学生回顾了分数的定义和分数的综合运用。

2.通过例题和小组合作,学生快速掌握了分数的大小比较。

3.学生学习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4.学生通过示范教学和练习,熟练掌握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可以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分数大小比较的应用1.学生通过练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了分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如测量,并能正确计算和比较。

2.学生通过归纳总结,掌握了使用分数计算比较物品大小或身高的方法。

3. 课后练习和思考1.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并与同学分享领会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2.学生思考分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何异同,如何整合两者的优势。

四、教学方法在本堂课中,老师将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和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1.探究式学习:通过自主发掘和互助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能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2.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个性化学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进程,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

五、教学评估1.开始评估:通过调查问卷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为教学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2.过程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3.结束评估:通过小测验和总结,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 二 信息窗二(平移和旋转) 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数学上册 二 信息窗二(平移和旋转) 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二第二个红点,88—91页。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旋转;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能从旋转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课标解读:前两个分句的行为动词分别是“认识”、“会”,同类词“理解”,都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指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个分句的核心词是“图形的旋转”,第二个分句的核心词是“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第三个分句的行为动词是“能”,同类词“掌握”,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核心词是“运用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观察图形、操作学具等活动,进一步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旋转;二是借助学具,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三是学会从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能设计简单的旋转图案。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二中(如下图)。

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的范畴,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旋转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小学阶段也是最后一次学习,因此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教材在编写上精心选取了一些美丽的图案为素材,情境图中呈现的是一幅小风车图案,通过旋转的方法设计而成的。

教材还提供了钟面和画有三角形的方格纸,引导学生借助钟面来理解顺时针与逆时针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并通过在格子图上旋转三角形得到图案,学习旋转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操作等活动,在学习旋转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掌握图形旋转的方法。

信息窗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青岛五四学制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青岛五四学制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青岛五四学制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复习和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及分面。

5.2 讲解新知识1.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表面积 = 2 × 长 × 宽 + 2 × 长 × 高 + 2 × 宽 × 高–正方体表面积 = 6 × 边长的平方5.3 独立思考在黑板上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自行计算,并呈现出来。

5.4 小组交流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黑板上展示各组计算的结果,并对其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讨论。

5.5 练习应用给学生出现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6 总结归纳在黑板上总结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为学生复习做好铺垫。

六、巩固练习在课堂上布置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认真思考、仔细练习,加强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应用。

七、课堂反馈针对学生在解决题目中出现的错误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具体化的解释和指导,帮助学员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八、课外拓展利用互联网等资源,为学生推荐相关学习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并开展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文化拓展活动。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重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明确了其中的难点并能熟练操作,全面提高了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数学上册 八 信息窗二 解决问题(归一法) 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数学上册 八 信息窗二 解决问题(归一法) 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数学上册信息窗二解决问题(归一法)教案(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归一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归一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归一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归一法的应用场景。

3. 归一法的解题步骤。

4. 归一法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归一法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归一法的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归一法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归一法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3. 演示:通过例题,演示归一法的解题步骤。

4. 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巩固归一法的应用。

5. 讲评: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评,指出错误和不足。

6. 总结:总结归一法的注意事项和应用技巧。

板书设计1. 板书信息窗二解决问题(归一法)2. 板书内容:归一法的概念、原理、应用场景、解题步骤、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归一法解决简单问题。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归一法解决复杂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运用归一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归一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达到预期。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

3. 学生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意见。

4. 教学改进:针对教学效果和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

(注:由于字数限制,以上内容仅为框架性描述,实际教学内容需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详细设计。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一部分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过程1. 引入- 生活实例: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小华每天走路上学,如果他的速度是80米/分钟,他需要10分钟到达学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教案

信息窗2(40页)(4课时)1.情境图(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为“塔吊施工现场”。

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参观塔吊施工现场的场景。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只有一条: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知识点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三角形的认识和特性(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4)三角形三边长度间的关系。

3.策略建议(1)灵活处理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

前面在谈到本单元教学他色的时候说过,本信息窗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完成对所有概念的学习。

这些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特别用拉一拉的活动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及用拼一拼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活动非常有必要。

拉一拉让加深了孩子们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体验),拼一拼,比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更有说服力,因为量角器的测量是有误差的,而用拼一拼的方法来证明既科学又直观。

有些活动,我们可以根据你的学生的实际,来灵活的处理,比如,第二个操作活动,用木条搭三角形方法说明三角形有三条边,起点有点低,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已经接触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已成为不争的真理,用不着再搭一搭,因此这个活动必要性不大。

第三个活动,给三角形分类,先让学生动手剪,然后再分类,这个剪的必要性也不是太大因为通过剪来感受三个角的具体有多大,也不是太合适。

可以直接给孩子一些三角形去分,就可以了。

(2)在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定理时,要注意向学生渗透“归纳推理”的方法。

在小学乃至初中,学生接触的推理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简单地讲,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法。

归纳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数学里的许多公式、定理等都是靠归纳法发现的。

因此,归纳法常被认为是发现真理的重要方法。

如:教材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就运用了归纳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信息窗二(按比例分配)-青岛版(五四学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信息窗二(按比例分配)-青岛版(五四学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信息窗二(按比例分配)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按比例分配”。

这一节主要让我们了解比例分配的概念和应用,学会如何将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几个部分中。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比例分配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理解和运用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比例分配,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例,还准备了一些练习题让大家现场演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先给大家展示了一些图片,比如一个水果盘里有12个水果,其中有苹果、香蕉和橘子,苹果有4个,香蕉有3个,请问橘子有几个?2. 讲解概念:我解释了比例分配的概念,就是将一个总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几个部分中。

3. 例题讲解:我给大家讲解了一个例题,比如一个班级有40人,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2:3,那么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4. 随堂练习: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些练习题,让大家现场演练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5. 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比例分配的公式和步骤。

六、作业设计(1)一个篮子里有15个水果,其中苹果有5个,香蕉有3个,请问橘子有多少个?(2)一个班级有50人,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3:2,请问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答案:(1)橘子有7个。

(2)男生有30人,女生有20人。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大家对于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加强理解和运用。

课后大家可以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同时,也可以尝试将比例分配应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同学们需要特别关注的。

比例分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信息窗二(十几加几、十几减几)-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十几加几、十几减几)-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十几加几、十几减几)-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2.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数的合并;2.完成计算数学题;3.实际问题练习。

2. 教学方法1.通过演示、讲解、例题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方法;2.通过示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拓展题目:请同学们手算一下:16+23、18+25、19+19、15+14、17+13、20+222. 计算十几加几、十几减几1. 十几加几要求:掌握运用十进制加法算法计算十几加几。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1:将十位数相加,个位数相加,然后将所得结果进行合并。

举例:13+15=(10+3)+(10+5)=10+10+3+5=2314+12=(10+4)+(10+2)=10+10+4+2=262. 十几减几要求:掌握运用十进制减法算法计算十几减几。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1:将十位数相减,个位数相减,然后将所得结果进行合并。

举例:17-13=(10+7)-(10+3)=10+7-10-3=419-14=(10+9)-(10+4)=10+9-10-4=53. 实际问题练习根据题目,完成计算。

1. 题目1云南路小学一年级有 16 个班,一共有 235 名学生,每个班大约有多少学生?思路分析:1.计算一年级的学生总数。

2.将学生总数除以班级数,即可得到每个班大约有多少学生。

操作步骤如下:一年级学生总数为:235。

班级数量为:16。

因此每个班大约有:235 ÷ 16 ≈ 15 名学生。

2. 题目2今年春季运动会有4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冠军分别是: 18秒、4米3、10米6、3米4。

请问哪个项目的冠军跑得最快、跳得最高?思路分析:1.通过观察数据可以发现,第一个项目是跑的,后面三个是跳的。

信息窗二

信息窗二
能用学到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
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关注要点




②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板书:11÷4=()……()
再一次提醒学生注意:在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所得的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总结:同学们,你们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跟着图上的小朋友们一起去搭了帐篷,还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课后请你们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板书:9÷2=()……()
集体交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竖式。
小组交流。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交流:余数一定是比除数小的。
学生找到需要的条件,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否认真观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比如“补充练习”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交流,在合作交流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讨论,写出算式,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及竖式。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5)观察比较: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一定是比除数小的。
(6)请学生独立解决:
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全班交流。
2、补充练习
先摆一摆,再计算
①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信息窗2认识条形统计图(二)(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信息窗2认识条形统计图(二)(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信息窗2认识条形统计图(二)(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案:信息窗2认识条形统计图(二)年级:三年级下册科目:数学版本: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信息窗2的章节,具体内容有:1. 复习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 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条形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多少,能比较数据的大小。

4.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知道条形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多少,能比较数据的大小。

2. 学生能够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 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条形统计图模板。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条形统计图模板、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份某班级学生的身高统计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引发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兴趣。

2. 复习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教师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条形统计图,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

4.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几个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多少,能比较数据的大小。

5.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制作条形统计图,并互相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条形统计图概念:用条形来表示数据的多少作用:反映数据的多少,比较数据的大小制作方法:根据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某班级学生的身高(cm)如下:145, 150, 152, 148, 149, 151, 153, 147, 150, 1522. 作业答案:根据数据,制作出的条形统计图如下:身高(cm) | 频数145 | 1147 | 1148 | 1149 | 1150 | 2151 | 1152 | 2153 | 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然后讲解制作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多少,能比较数据的大小。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信息窗2:求实际距离》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信息窗2:求实际距离》教案

青岛版⼩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信息窗2:求实际距离》教案青岛版⼩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信息窗2 :求实际距离》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6页信息窗2。

教材简析:信息窗呈现的是⼀幅⼭东省地图,上⾯标有我省主要城市的位置。

图上⽅标有“雏鹰少年⾜球队乘汽车以平均每⼩时100千⽶的速度从济南出发到青岛参加⽐赛”;图的右下⾓标出了这幅图的⽐例尺。

通过解决球队到达青岛的时间问题,引⼊对已知⽐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知识的学习。

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前⾯⾜球队赛前训练的话题引⼊,出⽰情境图,通过读图,让学⽣认识⼭东省地图,了解17个城市的⼤体位置。

然后引导学⽣结合图中信息提出“⾜球队需要⼏⼩时到达青岛?”的问题。

教学⽬标:1、学会利⽤⽐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体会数学在实际⽣活⾥的应⽤,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3、从实际⽣活⼊⼿,培养学⽣的思维能⼒。

教学重点:进⼀步认识⽐例尺。

教学难点:根据⽐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上⼀节课我们⼀起认识了⽐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例尺?2.教师提问:在⽣活中你在那些地⽅看到过“⽐例尺”?让学⽣举例,并说⼀说⽐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例尺,可以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例尺的应⽤。

【设计意图:从⽣活中常见的例⼦导⼊新课,能发现⽐在⽣活中的应⽤,从中培养学⽣在⽣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体验合作,⾃主探究1、出⽰信息窗,学⽣观看⼤屏幕,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回答)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球队需要⼏⼩时到达青岛?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的时间?⽣可能会答道:1、要⽤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信息窗二》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信息窗二》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信息窗二》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PPT。

(2)教学素材(图片、卡片等)。

2. 学生准备:(1)课本。

(2)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2. 探究新知:(1)教师通过PPT展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操作、比较,总结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师进行讲解、示范。

3. 巩固新知:(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

(2)教师选取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分析。

4. 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

(2)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进行讲解、点评。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本练习题。

2. 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如观察生活中的大小比较现象,与同学分享并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窗二:两点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0-63页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在教学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垂线、平行线之后,进行的“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距离”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

教材创设现实情境,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

教材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测量、思考、交流的过程,在直观体验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2.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对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距离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青岛铁路局和湖北铁路局决定在青岛和神农架之间修建一条旅游专列铁路(课件:中国地图,连线青岛—神农架)。

从地图上来看,在这两地之间有山、有水,这就给修建铁路带来了麻烦,如果我们同学是设计师,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处理呢?
学生讨论、猜想、分析,观察地图,发表自己的意见:遇到水时:(1)绕
路(2)架桥(3)海底隧道等;遇到山时:(1)绕路(2)火车爬山(3)修建隧道等。

2.谈话:老师很佩服咱同学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咱同学有没有什么意见呢?
学生再讨论、猜想、分析,得出:(1)绕路需要多费时间、费能源。

(2)火车爬山也不太现实。

(3)直接通过隧道或者架桥的方法好像更好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设计。

提出情境中应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两点之间的距离
(1)给学生一个简易的大山地图,在山的两侧分别标出两个点。

让学生自己动手多画几条这两点的连线,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大山两侧(即两个点)之间的连线,多画几条,然后通过直尺、线等工具测量一下所画的所有线段的长度,标记出来。

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操作的感受和发现。

(2)谈话: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能够谈出连接两个点的线段是所有画的连线中最短的一条。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4)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青岛—神农架的地图中,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架桥、修隧道。

(5)尝试练习。

(课件:练习题)第61页第2题
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自主解决。

③全班交流。

谈话:你能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之间的距离”的例子吗?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并画出两点间的线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通过画一画、比一比、
量一量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两点之间的距离。

并从中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2.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1)谈话:同学们在刚才连接两点中,都得到了两点之间的线段是最短的,从而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要架桥、修隧道。

农民伯伯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也想让大家帮忙解决一个引水灌溉的问题。

(课件:出示第61页上方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图,将A点换成水库,最下面的一条直线换成田地)
(2)谈话:哪位同学能说出这幅情景图的意思?
(3)谈话:都是线段,到底应该选择哪一条水渠来引水灌溉呢?
学生讨论、分析决定按照实际情况应采用最短的一条,这样省时、省力、省资源,于是决定采用测量的方法去比较所有线段的长短,然后为农民伯伯选择一条合适的。

(4)谈话:通过测量、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但是都发现了垂直的那条线断最短,所以决定为农民伯伯选择那条垂直的线段。

(5)谈话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我们都发现了那条垂直的线段最短。

它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学生通过情景图认识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

(6)谈话:你能自己画一条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提示学生标上垂足)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体验和交流。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

关注学生的认识深度。

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

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课件:练习题)第62页第3题
(1)自主解决。

(2)全班交流。

2.(课件:练习题)第62页第3题
(1)自主解决。

(2)全班交流。

3.(课件:练习题)第62页第5题
(1)自主解决。

(2)全班交流。

4.(课件:练习题)第63页第7题
(1)自主解决。

(2)全班交流。

5.谈话:说说生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学生举例说明。

6.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想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课后反思】
1.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从学生喜欢自己当设计师入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2.尊重学生,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教师给学生搭建一个探究的平台,给学生充分的探究实践与机会,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运用实际测量等方法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3.《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切入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突破学习难点,发展学生个性。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把抽象的数学与丰富的现实结合起来,可以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因此,我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