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几件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各种教学方法,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案例一: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在教授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时,我们通常会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
例如,在讲解溶解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在水中的溶解,碘酒的涂抹等。
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溶解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案例二:实验教学法的运用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过程,还可以亲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氧气的制备和性质时,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并进行相关性质的验证。
案例三:差异化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等因素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降低难度、增加实例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难度、拓展知识等方式 challenge 他们。
案例四:跨学科教学化学与生活、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联系,进行跨学科教学。
例如,在讲解化学键时,我们可以引入物理学中的电子排布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键的性质。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化学,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进行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是提高学习成绩、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
本文将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案例,探讨学生在学习初中化学时可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案例分析一、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然而,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实验器材不足、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效果不理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实验效果和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实验改进案例分析1.实验改进背景和目的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存在操作复杂、耗时较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旨在提高实验效果和学生的化学素养。
2.实验改进案例一: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原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观察现象。
改进后实验:在试管中加入约2/3体积的紫色石蕊溶液,然后加入适量二氧化碳气体。
可以看到,溶液逐渐变成红色。
在另一试管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然后加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可以看到石灰水变浑浊。
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3.实验改进案例二:铁生锈条件实验原实验:将三支试管分别放入铁丝、干燥剂和湿润的棉花团,观察铁丝生锈的情况。
改进后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分别放入三根铁丝(数量相同),分别加入蒸馏水、食盐水和食用油,然后放入培养皿中。
定期观察并记录铁丝生锈的情况。
改进后的实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铁丝生锈的现象,从而更好地了解铁生锈的条件。
4.实验改进案例三:自制酸碱指示剂实验原实验:将不同的酸、碱溶液滴入花瓣中,观察颜色变化。
改进后实验:用厨房中的食用醋、洗涤剂和肥皂水等溶液进行对比实验,观察颜色变化。
同时,可以将花瓣捣碎成泥状,用纱布包裹过滤后得到自制的酸碱指示剂。
改进后的实验更加简便易行,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三、实验改进效果评价通过对以上三个实验的改进,我们发现实验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现象明显: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案例一:酸碱中和反应在化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化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探讨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案例背景:某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个常见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往往只是死记硬背反应方程式,而不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机制。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决定设计一个案例进行教学。
案例描述:在一次实验中,教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瓶未知溶液A,并告知学生它可能是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
同时,教师还提供了酸性溶液HCl和碱性溶液NaOH,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判断溶液A的性质,并解释背后的化学原理。
学生们首先测试溶液A的酸碱性。
他们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溶液A、HCl和NaOH。
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溶液A与NaOH反应产生了气泡,并且产生了结晶沉淀,而溶液A与HCl则没有明显反应。
接下来,学生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
他们取一小块酸性溶液通用指示剂酚酞纸,经浸湿后贴在盛有溶液A的试管上,结果纸变成了粉红色。
而在酸性溶液上则无明显变化。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学生们得出了结论:溶液A是碱性溶液。
他们进一步分析了实验结果,解释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和反应的化学原理:酸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同时伴随着气泡的释放和结晶沉淀的生成。
酸溶液通用指示剂酚酞纸呈现粉红色,而碱溶液则不变色。
案例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通过实验判断酸碱性的方法,还深入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机制。
案例设计中采用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和推理,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学生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记忆和背诵,而是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总结: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化学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初三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
初三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教学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通过两个具体案例,探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
一、案例一:溶解热的探究某中学的化学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案例是这样的:小明在实验室中观察到把一块砂糖放入一杯水中,感觉到糖迅速溶解的同时,杯子外部也感觉到了热量的释放。
请学生围绕这个案例进行分析。
学生们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和实验验证,他们得出了以下结论:溶解过程中,糖颗粒与水分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破坏了糖团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得糖颗粒逐渐散开并与水分子混合。
这个过程伴随着热能的释放,即溶解热。
在解决这个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溶解热的概念和特点,还能够理解溶解热与溶解速度的关系,并从实验中获得了直观的感受。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们不仅能够主动参与探究,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案例二:变色龙反应在化学实验中,变色龙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反应。
某中学的化学老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变色龙反应的原理。
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后,发现变色龙反应的颜色变化与物质在反应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状态有关。
学生们通过分析反应中不同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得出了导致颜色变化的原因。
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变色龙反应的基本概念,还深入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
在解决这个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们还学会了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培养了观察和实验判断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们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三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希望教师们在化学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具交互性和实践性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质效。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案例分析一、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繁琐、现象不明显、安全隐患大等。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对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
本文将介绍几个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案例,以期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实验改进案例分析1.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改进原实验中,学生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难以观察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现象。
改进后的实验是在一支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轻轻振荡,然后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酚酞溶液,学生观察到溶液变红,并且红色逐渐褪去,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2.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的实验改进原实验中,加热时间长,不利于收集氧气;收集的氧气不纯净;操作步骤繁琐。
改进后的实验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以防止热的氯酸钾粉末进入棉花中。
棉花用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固定在橡皮塞上,铁丝穿过试管口时用纸片盖住试管口。
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以使水蒸气能够及时排出。
先向试管中少量放入氯酸钾固体并固定在铁丝上,将另一端插入含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棉花中并迅速塞紧试管口,再集中此试管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不用直接接触)。
观察到很快就有气泡产生,并且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收集的氧气更纯净、更方便、更安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改进原实验中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物质质量远大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二是需要的时间长;三是仪器复杂;四是只有两种反应物的情况下也进行实验。
因此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仅停留在简单的物质变化上,对质量守恒定律缺乏感性认识。
改进后的实验用胶带将一支带有两个小气球的小试管固定在装有稀盐酸的小塑料瓶上(小试管中装有氢氧化钠固体),迅速将装有稀盐酸的小塑料瓶倒立在盛有氢氧化钙固体的烧杯中(烧杯口盖一张附有双孔胶塞的塑料板,其中一个孔连接带滴管的胶塞),待不再产生气泡时迅速将滴管取下的少量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烧杯中的氢氧化钙固体上(此时立刻产生白色沉淀),此时两个小气球都鼓起来(说明反应放热),取下小试管观察现象并记录数据。
初中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在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安全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然而,即使在控制措施下,仍然可能发生事故。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真实的初中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
事故案例:酸碱溶液混合剧烈反应导致炸裂某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实施了一堂酸碱反应实验课。
实验步骤是将稀硫酸缓慢地倒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幸的是,在倒入硫酸的过程中,有一名学生不小心使得倒入速度过快。
这导致了剧烈的反应,溶液迅速升温,并最终炸裂,造成了实验室的混乱和学生受伤。
事故原因分析:1. 不正确的操作: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遵循正确的程序。
正确的实验操作需要将酸缓慢地倒入碱中,以便充分搅拌反应物。
然而,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倒入酸的速度过快,导致了剧烈的反应。
2. 缺乏实验室安全意识:事故还暴露出学生缺乏实验室安全意识的问题。
学生应该清楚了解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然而,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没有意识到倒入酸的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危险。
3. 监督不严:老师和实验室助教对实验室操作的监督不够严格,也是导致此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他们应该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步骤进行详细解释,并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避免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1. 建立安全规章制度:学校应该建立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所有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应该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
2. 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这可以包括关于常见事故的案例分析、遇到突发情况时的正确应对方法等内容。
3. 提供足够的安全设备:学校应确保实验室中有足够的安全设备,如护目镜、实验室大腿、紧急洗眼器等,以应对突发情况。
4. 强调实验室操作规范: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和实验室助教的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实验室操作方法,并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本文旨在通过对一起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和解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更好地互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背景本次案例分析的对象是某初中一年级的一个化学课堂。
该课堂的主题是“水的性质和水的净化”。
教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相关的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包括水的蒸发、沸腾、溶解等。
3. 结果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净化方法,以及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案例分析本次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操作环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在结果分析和知识拓展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教学启示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4.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是本文的正文部分,由于篇幅原因,未能将所有细节展开。
希望这个案例分析对您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如有需要,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拓展和调整。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本文旨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探讨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析一、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然而,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实验器材不足、实验方法繁琐、实验效果不理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二、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1.实验改进案例一: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传统的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中,一般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但是,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石灰水容易变质、实验现象不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对实验进行改进。
具体来说,可以将一根导管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另一根导管插入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然后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同时,将二氧化碳通入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观察试液颜色的变化。
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实验创新案例二: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传统的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中,一般是将金属钠直接放入水中,观察反应现象。
但是,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对实验进行创新。
具体来说,可以将金属钠放入一个封口的塑料袋中,加入一些水,然后将塑料袋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如塑料杯),观察反应现象。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避免意外发生,还可以观察到钠在水中的形态变化和反应过程。
3.实验教学建议为了更好地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其次,教师应不断改进和创新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和安全性;最后,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践。
三、案例分析通过对上述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改进和创新之处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改进后的实验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的繁琐步骤;其次,创新后的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最后,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和改进创新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案例,比如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困难、实验操作的不当引发的安全问题等等。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常见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1. 案例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困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往往存在困难。
这导致了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引入生活实例: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他们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理解能力。
-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互相讨论、解答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解水平。
- 个性化辅导:针对理解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2. 案例二:实验操作的不当引发的安全问题在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往往比较薄弱,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安全教育:在实验之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向学生讲解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并提醒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
- 实验规范:制定严格的实验规范,要求学生按照流程进行操作,并建议实验操作中必须戴上防护眼镜、实验服等安全装备。
- 监督与检查:设置专门的监督人员,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3. 案例三:学生对化学实际应用的兴趣不高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很多学生由于对化学实际应用的不了解或兴趣不高,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实例讲解:通过讲解一些化学应用实例,如环境保护中的化学反应、医药领域中的化学原理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实际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逐渐呈现出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与探究的特点。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一位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有待改进之处。
二、案例概述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氧气制备的方法,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内容:以“实验室制取氧气”为主题,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实验总结等环节。
3.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共45人。
4.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分析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氧气助燃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理论讲解:教师简要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包括过氧化氢分解、氯酸钾分解等方法。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实验安全、操作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制氧气的原理。
5.实验总结: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四、成功经验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实验环节设计合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注重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五、有待改进之处1.理论讲解环节较为简单,可能导致学生对制氧气的原理理解不深。
建议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制氧气的原理。
2.实验总结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为简单,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建议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3.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方案案例分析及解析实例
初中化学教学方案案例分析及解析实例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解析,探讨初中化学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二、案例分析及解析1. 案例一:溶液的浓度计算问题:某初中化学教师对于溶液的浓度计算这个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够扎实,需要设计一份合理的教学方案。
解析:针对该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制定教学方案:a. 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浓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b. 教学内容:- 引入:通过实例引发学生对溶液浓度计算的兴趣;- 理论知识讲解:解释溶液浓度计算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实际计算练习:设计一些实际计算问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总结与归纳: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浓度计算的要点。
c.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溶液浓度计算的实际应用;- 互动讨论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 教学评价:-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于浓度计算的掌握情况;- 作业评价:布置相应的作业并予以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自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发现并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案例二:化学反应实验问题:某初中化学实验教师想通过设计一种新颖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同时达到教学目标。
解析:为了解决该问题,教师可以制定以下教学方案:a.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实验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b. 教学内容:- 实验前导入:引出实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项目;-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实验结果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案例分析1. 背景介绍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化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化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案例分析旨在通过对一位初中化学特级教师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 案例描述该特级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共有40名学生,均处于初中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人教版《化学》为例,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同时,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策略3.1 启发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提出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3.2 实验教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还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酸碱中和反应”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3.3 小组合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
例如,在教授“有机化学”部分时,教师布置了一道课题:“探究糖类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最后提交报告。
通过该特级教师的悉心教导,学生在化学学科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期末考试中,该班级的平均成绩较上一学期提高了15%。
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实验报告中,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见解。
5. 反思与建议通过本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实验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安全教育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安全教育案例分析一、引言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然而,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
因此,加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教育策略。
二、案例分析在一次化学实验中,教师为学生演示了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
实验过程中,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反应产生的热量和气体使溶液产生了明显的沸腾。
然而,在收集气体并点燃的环节,一名学生突然尖叫起来,原来他点燃的气体是氢气,而不是教师所说的氯化氢气体。
这一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安全隐患:1.学生对实验药品的性质掌握不充分,导致操作失误;2.实验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没有正确处理实验废气;3.实验室管理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三、安全教育策略针对上述安全隐患,提出以下安全教育策略:1.强化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教师应在实验前强调实验药品的性质和操作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同时,教师应检查实验室的安全设施是否完善,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安全。
2.加强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教育:教师应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正确处理废气、废液、废渣等。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药品,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
3.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实验室使用和管理流程。
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实验室的安全设施,确保其完好有效。
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实验室使用培训,确保学生了解实验室的使用规定和管理制度。
4.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通过讲座、展览、模拟演练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共同维护实验室的安全。
化学初三第五单元教学解析案例分析
化学初三第五单元教学解析案例分析教学解析案例一: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在学习化学方程式平衡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困惑。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一、案例概述在一次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了一个题目:HCl(氯化氢)与NaOH(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氯化钠)和H2O(水),请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并进行方程式的平衡。
二、解析过程学生A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了以下方程式:HCl + NaOH → NaCl + HOH然而,教师指出学生A的方程式有误。
教师解释道,首先,在方程式中,氢氧化钠应该写为NaOH,而不是HOH。
其次,在反应生成物中,水应该写为H2O,而不是HOH。
最后,方程式的左右两边需要进行质量平衡,因此需要添加适当的系数。
经过解析,正确的平衡方程式应为:HCl + NaOH → NaCl + H2O三、问题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1. 学生A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式的表示有些混淆,导致错误的结果。
2. 学生A缺乏对方程式平衡的理解,未能添加适当的系数来实现质量平衡。
四、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 强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范和化学式的正确表示的学习。
例如,保证学生理解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中的下标、化学式中元素的电荷以及化学式中元素的价态等重要概念。
2.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方程式平衡的理解。
可通过实验、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感受到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并引导他们到质量平衡的方程式。
3. 在课后作业中加入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练习。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他们的能力,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效果及反思通过以上解决方案的实施,学生应该能够提高他们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平衡的能力。
此外,我们应该关注教学的实施过程,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提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六、结论化学初三第五单元教学解析案例分析中,我们通过解析一个化学方程式的平衡问题,总结出了学生在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平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化学教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有关化学反应的案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亲眼目睹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比如,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混合,产生氯化钠和水的化学反应。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反应的现象,从而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化学教学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展开。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酸雨的成因,讨论酸雨对植物、土壤和水体的影响,从而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生活案例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外,化学教学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化学原理的应用。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和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的来说,化学教学案例分析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对初中化学教学有所启发,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化学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实践性强、抽象性高、知识体系复杂等特点。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国教育部门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某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为例,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背景某中学化学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
所教班级学生基础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存在恐惧心理,课堂参与度不高。
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教师决定开展一次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个实验操作环节,包括药品取用、仪器使用、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数据处理等。
同时,制作了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
2. 课堂教学(1)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实验操作的主题。
(2)实验操作:教师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示范实验操作过程,并强调注意事项。
(3)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实验数据处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操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与实验操作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案例分析(一)成功经验1. 课前准备充分:教师通过制作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实验操作、分组实验、实验数据处理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剖析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剖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剖析摘要:本篇文章以初中化学教学为背景,通过剖析实际教学案例,探讨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科学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挑战。
本文通过剖析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探究水的组成在教授水的组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电解水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水的组成。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气泡的产生和氢气、氧气的收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了解水的组成,还能够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案例二:二氧化碳的性质在教授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现象,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实验教学法: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化学现象,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计,使其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答案。
3.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4.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们通常会使用一些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本文旨在对几个典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评析,以了解这些案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火柴的燃烧案例描述:一根火柴在点燃后会发生燃烧。
通过燃烧现象来介绍氧气、可燃物和点火源的概念,以及火柴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评析:这个案例以生动的实物示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观察燃烧现象来引发学生对背后化学反应的思考。
然而,这个案例的描述比较简单,缺乏对化学反应机理的深入解释。
在改进上,可以加入更多实验细节和反应方程式,以提高学生对火柴燃烧的理解。
二、酸雨的成因及危害案例描述:介绍酸雨的成因、形成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危害。
通过展示受酸雨腐蚀的建筑照片和讨论相关的生态问题,引发学生对酸雨问题的关注。
评析:这个案例通过图像和实际例子,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酸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是,案例中对酸雨形成的化学反应和环境问题的深入解释不足,建议在案例中加入更多相关知识和科学解释,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酸雨问题。
三、分子的运动状态案例描述:通过热水和冷水的实验展示分子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热运动与冷运动的差异,进而理解物体的温度和状态。
评析:这个案例通过实验现象直观地展示了分子的运动状态,如涨落和频率的变化。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
然而,在案例的描述中缺乏对分子运动规律的科学解释,建议在案例中加入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
四、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案例描述: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化学反应的速率变化,讨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影响因素。
评析:这个案例通过实验现象呈现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这有助于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数据,并理解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然而,案例中可以进一步加入其他影响速率的因素,如浓度、催化剂等,并通过逐步改变这些因素来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指导范文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指导摘要:本文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例,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策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化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化学课堂案例,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介绍了制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甚至出现操作错误。
分析:此案例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2.案例二:某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溶液的配制时,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
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溶液配制的原理和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溶液配制的基本操作不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分析:此案例中,教师虽然采用了分组实验的方式,但未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充分的指导和监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解决策略1.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加强实验指导: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明确实验要求,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
3.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几件案例分析
一、把批评纠错转化为讨论自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
一旦学生有错,就立刻进行严厉的批评,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允许,恨铁不成钢,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是否能达到效果呢?如果教师耐心诱导,启发点拨,让学生讨论自纠,效果一定会更好。
如初中学生画酒精灯时,常常容易忽视某些细节而把酒精灯画成没有灯芯、没有酒精并且在燃烧的怪灯。
为了加强学生们纠错的效果,我画了一张没有灯芯、没有酒精并且在燃烧的愁眉苦脸的酒精灯,问学生们酒精灯怎么了?
学生们看见这盏奇怪的酒精灯后,立刻很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争论的还挺激烈。
最后的答案主要有两类:其一因为画的不正确,没有灯芯、没有酒精,无法燃烧,酒精灯生气了;其二是酒精灯在思考创新问题,怎么样才能不用酒精和灯芯,也能正常燃烧。
对这两类答案,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一类答案的得出,帮助了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画酒精灯。
而第二类答案,则充分表现了学生们善于思考和探索,说不定哪天还真能设计出外观跟现在的酒精灯差不多,但是不用酒精和灯芯的燃烧器来呢。
二、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探索研究
初中化学《绪言》一节内容的教学,课后学生有一个小实验——点燃蜡烛并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没有轻视这个小实验,而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求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研究,把蜡烛点出新感觉来。
第二天上课,我问学生们把蜡烛点出新感觉了吗?
学生们都很兴奋,争先恐后的积极发言。
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有固态、液态、气态的转变;蜡烛燃烧时火焰分好几层;燃烧过程中会产生黑烟,熄灭时会产生白烟;燃烧着的蜡烛吹灭后立刻点时一点就着,冷却后再点燃需要的时间稍长;如果用茶杯把一支短蜡烛完全罩住,蜡烛燃烧一会火焰渐渐变小而熄灭,一股白烟缓缓上升;此时用这只茶杯
再罩住另一支燃烧的短蜡烛,燃烧的蜡烛立即熄灭;如果用茶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茶杯内壁有小水珠;如果点燃两支蜡烛,将这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的靠近放在一起,高处的蜡烛火焰晃动的比低处剧烈。
此时,我引导学生们认真思考,回答问题,顺势复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分析了燃烧火焰的分层和各层的温度高低,同时还用蓝色的钴玻璃片挡住蜡烛的火焰进行观察,学生们看见明亮的黄色火焰变成紫色火焰,感到非常有趣。
通过点蜡烛这件“小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实践入手,给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即学生的思维空间、课程空间、兴趣空间、特长空间等)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强化学生和环境互动,培养学生从不同层次、多角度去研究一件事物,准确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你了解我吗?
我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你们离不开我。
我具有“变形金刚”的本领,当温度约-183℃,我能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如果温度降到-218℃,我能变成淡蓝色雪状固体(周为同学)。
如今,我已多次减肥失败,肥胖的体形(O2)使我只能在低处行走,很难爬上高山,我游泳时也不会被淹死。
人类用了些深奥的语句来解释我——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由于这些性质,给下大海、上高山、入太空的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请你们多多谅解(潘小民同学)。
嗨!那天,你们的化学老师给高锰酸钾固体或者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出我,把我装进称为集气瓶的玻璃罐子。
然后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进来,我让它剧烈燃烧,你们感到非常奇妙,其实这并不奇怪(姚菲菲同学)。
因为我的性格天生的活泼开朗,最喜欢交朋友。
我在一定的条件下,和碳交朋友时,燃烧的很旺,发出耀眼的白光,能够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硫交朋友时,燃烧发出绚丽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磷在我的帮助下燃烧时,浓烟滚滚,生成的白色固体是五氧化二磷;铁丝跟我会发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在黑暗中我帮助石蜡(蜡烛)燃烧可以送给你们光明(沈上同学)。
对了!你们可不要认为我变成了液体就不活泼了。
液态的我和锯木屑、煤粉混合起来可以成为够威够力的“液氧炸药”,也是许多燃料兄弟们的朋友——助燃剂(汤琨同学)。
我的用途很大,帮助燃烧、供给呼吸等,人类对我非常喜爱。
有时我很淘气,在一些潮湿的木材、稻草中,我能够让它们缓慢氧化,使温度逐渐升高最后达到着火点而燃烧起来。
有时候我帮助燃烧干得太过头,引起不必要的大火,甚至在有限的空间急剧燃烧引起爆炸,那时人类就会把我赶得远远的(程悦同学)。
最使我惭愧的是,在1986年1月28日11时38分,我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贮氧箱里感到太闷,就跑出来到处走了走,结果使航天飞机的燃料箱在五万英尺高空爆炸,给你们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此我十分抱歉。
因为我天性活泼好动,你们要注意把我管好(魏晓天同学)。
在空气中闪电时,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我能够转变成我的伙伴臭氧。
臭氧兄弟的脾气比我暴躁,性格也比我活泼,是极强的氧化剂。
他在低温下冷却成蓝色液体,受到猛烈撞击时会爆炸。
他在空气中浓度太高时有臭味,可是稀薄的臭氧非但不臭,还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因此,雷雨之后,人们感觉到空气格外新鲜(王玉珏同学)。
臭氧兄弟在空气中含量虽然不高,但是他所形成的臭氧层把地球保护起来,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光线的伤害,贡献巨大。
可是有些人们只顾眼前利益,无休止的向空气中排放有害物质,把我蔚蓝清澈的家弄的灰暗浑浊,也伤害了我的臭氧兄弟。
希望你们赶快制止这种污染环境,危害子孙后代的事(胡宁娟同学)。
至于其它星球上面是否有我和我的伙伴们,这始终是科学家们探索的一大课题。
因为这关系到其它星球上是否有生物,是否有神秘的外星人。
而我相信,在宇宙中的某一个星球上,一定会有我或者我的伙伴,也一定会存在生物,甚至智慧生物,希望你们加紧寻找哦(刘冰俐同学)。
你了解我了吗?我的名字叫氧气。
学生们为了这道演讲题,仔细钻研教材,了解课外读物,认真准备演讲稿。
他们那种主动自觉学习的态度和激情,使我深深感动。
演讲稿富有创造性、趣味性的概括总结了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并从氧气衍生到臭氧,进而落笔到环境保护。
我想,这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帮助和启迪,一定比我机械的依据课本复习这一章内容要好。
教会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有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