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知识点(三)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学教资考试中,涉及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教育学基本理论与教育思想1.教育的概念、特征及其本质2.教育的任务和原则3.教育目标的设定和实现4.教育观的历史演变和主要流派5.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二、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教育实践1.心理学的定义、目的及其与教育学的关系2.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3.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4.教育与智力、情感、性格、态度等方面的关系三、教育的教学原理与方法1.教学原则(启发式、情境性教学原则等)2.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讨论、探究等)3.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讲义、多媒体、教学游戏等)4.评价与反馈的方法和标准四、教育评价与教育管理1.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原则2.教育评价的方法(测试评价、综合评价等)3.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权威、民主与共识型决策5.班级、学校和地方教育管理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伦理1.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教师法等)2.学生权益保护与教育家伦理3.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建设4.教育公平与教育的市场化六、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2.当代中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3.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全球化教育七、教育学科基本知识1.学科学科思想史、学科建设和学科教学等基本概念2.学科教材的编写与使用3.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等规范文件八、教育教学技术与教育信息化1.教育教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多媒体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3.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以上是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可能涉及的一些知识点。
考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教育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需要广泛阅读教育相关书籍和学术文章,及时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方法和功能。
2.教育的目标:个人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
3.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
4.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德育为先等。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目的。
2.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感知与知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
4.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法规1.国家教育制度与管理: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计划、教育制度与管理。
2.中小学教育法规: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
3.学科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材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组织等。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五、教育问题研究1.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定义与测量、智力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学习困难与教育: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校园心理教育的实施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教育知识与能力是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等方面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掌握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考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将就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考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育理论知识点1. 教育的定义与特点: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对人进行引导、培养和训练的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2. 教育目标与任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包括道德素质、知识水平、体育健康、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3. 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个别差异原理、因材施教原理、循序渐进原理、兴趣和积极性原理等。
4. 教育方法与技巧:教育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训练法等,教育技巧包括提问技巧、讲解技巧、激励技巧、评价技巧等。
二、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点1. 教育法律法规的作用与意义: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育行为,保障教育权益,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教师法:教育法规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法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3. 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免费、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4. 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办学目的、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政策知识点1. 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政策。
2. 学前教育政策:包括普及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等政策。
3. 中小学教育政策:包括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等政策。
4. 高等教育政策:包括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政策。
综上所述,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考知识点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必背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的涵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广义:但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正向、负向功能显性、隐形功能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中介”的总和〕3、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体形态〕4、教育的起源:5、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奴隶社会初期:庠、序、学、校;始于4000年前的夏朝西周以后:有“国学”和“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私学大兴孔子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唐:开始科举制度宋代:程朱理学南宋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朱熹《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教古代埃及: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罗马:以学习文法为主古代斯巴达:军事体育训练,培养强悍的军人。
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学校,骑士教育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7、20世纪后近代教育的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9、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墨翟:兼爱、非攻【强调互爱互利、不要相互攻击】墨家、儒家并称“显学”道家:无为、道法自然、强调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任其自然就好《礼记》中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的著作。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4. 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5. 教育的发展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二、中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任务1. 中学教育的地位: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
2. 中学教育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创新性等。
3. 中学教育的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等。
4. 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等。
5. 中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等。
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 生理发展:青春期生理变化、身体发育等。
2. 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等。
3. 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价值观等。
4.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差异、不平衡性等。
5.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和教学策略1. 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等。
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
3. 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等。
4. 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
5. 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五、中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1. 课程设置的原则:科学性、系统性、选择性、实践性等。
2.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3.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的方法:系统分析法、目标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基础1. 教育的定义与功能- 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个性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2. 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3. 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
-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
- 循序渐进:按照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水平逐步推进教学。
二、心理学基础1.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 学习策略: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采取的方法和技巧。
- 学习迁移:已学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2. 发展心理- 认知发展:个体认知能力的成长过程。
- 情感与人格发展:个体情感和性格的形成与变化。
3. 评价与测量- 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行为表现的评价。
- 心理测量:运用科学方法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评估。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 教学内容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结构。
- 教学媒体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辅助工具。
2. 教学实施- 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
3. 教学反思- 教学经验总结: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和总结。
- 问题诊断与解决:识别教学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 持续改进: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课程与教材1. 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目标。
- 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 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和组织形式。
2. 教材分析与运用- 教材结构:分析教材的编排逻辑和体系结构。
- 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点。
- 教材活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
五、教育评价1. 评价类型- 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持续性评价。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基本能力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
2.教育目标的特点和分类:教育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按照发展层次的不同,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个体发展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和人生发展目标等。
3.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规律和方式,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4.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包括智力发展、情绪与行为管理和学习动机等。
5.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全面、准确评价的过程,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应用等。
二、教育方法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活动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
2.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参与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4.教育沟通:教育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包括有效倾听、积极表达和善于引导等技巧。
5.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对课堂秩序和学生行为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行为规范、学生自律和课堂纪律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管理1.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指学校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结构,包括学校章程、学校管理委员会和教师队伍建设等。
2.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对学校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分配的过程,包括教师资源、资金资源和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3.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关于教育活动的法律和法规,包括教育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等。
4.学校与家庭合作:学校与家庭合作是指学校与家长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包括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校合作和家访等。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学习心理3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学习心理3 命题点3:学习策略(一)概念学习者为达到有效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的综合,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特征1.外显性和内隐性有机统一在学习中使用的一些学习操作可以直接观察到,显示其外显性的特点;而学习策略又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语言进行的内部意向活动,因而具有内隐性的特点。
2.操作性和监控性有机统一操作性和监控性是学习策略最基本的特性。
学习策略的操作性体现在学生认知过程的各阶段,监控性则体现在内隐的认知操作之中。
3.主动性和迁移性有机统一(1)主动性一般学习者采用学习策略都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
学习时,学习者先要分析学习任务和自己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
对于较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总是在有意识、有目的地思考着学习过程的计划。
只有对于反复使用的策略才能达到自动化的水平。
(2)迁移性迁移性则是指从某种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学习策略,能够有效地迁移到类似或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去。
4.有效性所谓策略,实际上是相对效果和效率而言的。
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终也可能达到目的,但效果不好,效率也不会高。
比如,记忆一列英语单词表,如果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最终也会记住,但是保持时间不会长,记得也不是很牢固;如果采用分散复习或尝试背诵的方法,记忆的效果和效率一下子会有很大的提高。
5.过程性和程序性(1)过程性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策略。
它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2)程序性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每一次学习都有相应的计划,每一次学习的学习策略也不同。
但是,相对同一种类型的学习,存在着基本相同的计划,这些基本相同的计划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些学习策略。
(三)学习策略分类1.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学教资考试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评价以及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下面是一个对《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与准备考试。
一、教育学原理1.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与规律,教育目标的设置与实施3.教育的性质、本质和功能,教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4.教育家的品质与素养,教育传统与创新二、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儿童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3.教育与心理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学习与记忆的基本过程,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的培养5.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对策,教学环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三、课程与教学设计1.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2.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课程的可行性分析3.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步骤4.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关系,师生关系对教学实施的影响5.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目的和任务2.教育评价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教育评价与学生成长的关系3.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选择,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比较4.教育评价与学科评价的关系,教育评价的要求五、教育法律法规1.近年来有关教育的重要法律法规2.《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3.教育与人权的关系,教育与劳动的关系,教育与权力的关系4.基本教育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教师的法律地位与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六、教育事业管理1.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2.教育行政组织与决策体制,学校行政组织与管理模式3.教育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教育管理效能的评价与提高4.教育管理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教育管理中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上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希望对考生复习与备考有所帮助。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以下是为您总结的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教育与社会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4、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全民多现身)内容: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一)赞可夫1.内容:发展性教学理论。
2.口诀:高度赞发展。
(二)布鲁姆、布鲁纳1.内容: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发现学习。
2.口诀:木有掌握,哪来发现结构。
(三)瓦根舍因1.内容:范例教学法。
2.口诀:瓦根找范例。
(四)苏霍姆林斯基1.内容: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2.口诀:全面和谐好司机。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一)内发论(图卢孟德四个儿子)1.人物:柏拉图、卢梭、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登。
(二)外铄论(外婆寻找落花生)1.人物:洛克、荀子、华生。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本位论1.人物:罗杰斯、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2.口诀:啰嗦一路无人陪。
(二)社会本位论1.人物:孔德、赫尔巴特、涂尔干、柏拉图。
2.口诀:黑社会恐吓图图。
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一)内容:壬寅学制(首次颁布)、癸卯学制(第一个实施)、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壬戌学制(学习美国;一直沿用至解放初期)。
(二)口诀:人颁布,鬼实施,资本主义男女丑,长期戌美国。
素质教育的内涵(一)内容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新课程改革(一)学生观1.内容: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口诀:两独一发。
(二)教学观1.内容: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2.口诀:学习过人。
教学原则(一)内容: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的本质》①基本定义:教育嘛,简单说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就像种树,浇水施肥除虫,都是为了让树茁壮成长,教育也是这样,是为了让人变得更好,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素养什么的。
②重要程度:在教育这个学科里,这可是非常核心的概念。
就像房子的地基一样,理解了教育的本质才能去理解教育的目的、功能这些更高层次或者更细化的东西。
③前置知识:在理解教育的本质之前,得先对人有个大概的了解吧。
比如说人有学习的潜力,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知识和技能来生存和发展等常识性的内容。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教育的本质可以指导教育者如何去做好教育工作。
比如说老师们知道了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就不能只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思维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像有些学校只看重分数那就是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教育的本质这个知识点处于整个教育知识体系的基础位置,就像树根对于树的意义一样。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学方法这些知识点都有联系。
教育目的就是基于教育的本质来设定的,不同的教育本质理解下的教育目的会不一样;教育功能则是教育本质的延伸,正是因为教育有培养人的本质,所以才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功能;教学方法也是围绕着如何实现教育本质而展开的,到底是用讲授法还是讨论法,要看是不是符合教育本质里对人的培养要求。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这个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它比较抽象。
很多人可能把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上课或者教书本知识。
- 关键点:关键点就是要抓住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要点,教育是面向人的多方面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而不是片面的某种培养。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是很多主观题、论述题的出题点。
像让你论述教育的本质属性,或者结合教育本质谈谈对现在教育现象的看法之类的。
- 考查方式:一般会以案例分析、论述题为主,有时候也会出现在选择题里。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教育的本质强调对人的培养,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就是传递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教育是一种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业,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与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背知识点。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 教育:指通过有计划的方式对个体进行知识、技能、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
2. 教育学:研究和探讨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科学。
3. 教育目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愿望,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方向进行规定和设定。
4. 教育内容: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道德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5. 教育方法: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选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
6. 教育评价: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活动。
二、发展心理学1. 个体的发展:从出生到成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2.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爱因斯坦的社会发展理论等,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3. 青少年心理发展: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如身体发育、性心理、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变化。
4. 成人心理发展:了解成人心理发展的特点,如职业发展、婚姻和家庭等方面的变化。
5. 心理障碍: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和帮助策略。
三、教学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讲述的方式传授知识。
2. 示范法:教师通过展示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组合作,相互交流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4. 问题解决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学习。
5. 个别化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教育管理1. 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制定实施教育的计划。
2. 教育组织: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包括排课、教材选用等。
3. 教育评价: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以提供教育改进的依据。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对象2.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条件3.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关系4.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5.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途径二、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2.孟子教育思想3.荀子教育思想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5.列宁教育思想6.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三、教育目标与方针1.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3.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条件4.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五、教育方法1.教育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3.讨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4.实验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5.演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6.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7.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8.合作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六、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2.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学习理论3.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4.认知与记忆的心理机制5.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心理机制6.动机与兴趣的心理机制7.人格与性格的心理机制七、教育管理与领导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管理的层次和功能3.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职能4.学校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类型5.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6.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八、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1.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地位2.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3.中学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4.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中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必背的知识点。
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旨在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成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本文将对该科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必背的内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起源阶段、形成阶段、多样化阶段、现代化阶段。
3、教育学的理论流派: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
4、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个案法。
二、教育法律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基本法,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年限和内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资格、权利和义务。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内容。
三、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1、课程的概念与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2、教学的概念与类型: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自学。
3、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式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
四、心理教育与德育1、心理教育的概念与原则:个性化原则、保密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2、德育的概念与原则:教育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原则。
3、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
五、班级管理基础知识1、班级管理的概念与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2、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班级例会、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
3、班级管理的评价: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
六、教育科研方法基础知识1、教育科研的概念与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
2、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选题、搜集资料、研究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评价。
3、教育科研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个案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考试大纲分析2024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将继续考察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基础、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等。
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等。
二、必考知识点总结1、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定义、本质和功能(2)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3)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4)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5)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2、学习心理基础(1)认知过程和认知理论(2)情感、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3)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4)品德的形成与培养(5)创造力与创新能力3、课程与教学理论(1)课程与课程理论(2)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3)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4)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5)教学原则与教学组织形式4、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1)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应用(2)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建设(3)教师权利与义务(4)学生权益保护(5)教师职业礼仪与形象塑造5、现代教育技术(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与理论(2)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软件应用(3)网络资源与在线教育(4)数字媒体设计与开发(5)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与应用三、考试要点解析1、对教育基础知识进行深入考察,要求考生对教育的各个方面有全面的了解。
2、注重考察学习心理基础,要求考生掌握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以及学习动机和策略等。
3、课程与教学理论是考试的重点,考生需要掌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以及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
4、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的考察将更加细致,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应用,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和遵守。
5、现代教育技术部分的考试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的应用,以及网络资源和数字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知识点汇总1.教学的特点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3.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4.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5.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6.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7.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8.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9.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11.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文化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12.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13.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如书本知识,电视和互联网14.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15.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能力的发展。
16.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17.能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18.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19.拓展:知识与能力的关系20.能力与知识的联系21.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能力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水平2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23.能力与知识的区别24.能力与知识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25.在一个人身上,知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能力的发展则是有一定限度的26.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不一定高。
27.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28.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二者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0.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1.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32.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3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思想品德等方面进步和发展34.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35.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6.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有机结合37.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第一,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身心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生理发展1.身体外形剧变。
表现在:身高迅速增长,体重急剧增加,骨骼和肌肉迅速生长。
2.体内机能增强。
主要表现在:心脏发育趋于成熟,脉搏跳动减慢,心脏重量、形体、恒定性及血压都接近成人;呼吸系统方面,肺活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机能显着增强,内抑制机能逐步发育成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明显增加。
3.性的发育成熟。
性的成熟表现在:生殖器官的增大,体态上出现新特征,男性、女性气质逐渐明朗化。
72.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第一信号系统:对现实的具体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对言语刺激、抽象信号等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
73.中学生性心理发展(一)异性疏远期这个时期大约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
这时由于青春萌动,男女生理上出现的明显差别,使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又由于他们缺乏两性的知识,因此在异性面前,就产生了一种害羞或畏惧心理,从而使男女同学暂时疏远。
(二)异性接近期初中二年级以后,中学生进入了青年初期。
此时情窦初开,男女之间又有了一种喜欢接近的需要,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又开始进入了相互吸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新时期,男女同学愿意在一起学习、工作和活动。
(三)两性恋爱期恋爱期的显着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大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经常陷于结婚的幻想之中。
这个阶段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这也是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只有从这个阶段开始,才可能逐渐产生和形成真正的爱情。
74.中学生的异性交往中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独立意识强烈的青春期,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自然会产生一种喜欢接近异性的感情倾向。
作为教师一定要理解、宽容,指导学生在把握良好尺度的前提下健康交往。
(一)教师对异性交往中的引导1.抓好青春期教育。
2.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
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二)异性交往应遵守的准则1.要自然适度。
2.要注意交往的场所和方式。
3.要留有余地。
4.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75.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2)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愉悦的心情。
(3)良好的意志品质。
(4)自我观念正确,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
(5)和谐的人际关系。
(6)行为反应协调、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76.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发展性心理问题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1)过度敏感。
(2)过度独立。
(3)过分自尊。
(4)过分自责。
(5)过分的自我表现。
(6)过分的自我掩饰。
(7)强烈的无能体验。
2.人际交往问题:(1)交往的主动性不足。
(2)人际间的亲密性和信任度不高,缺乏真诚的沟通。
(3)异性交往存在困扰。
(4)与父母、教师缺乏相互理解与平等交往。
3.学业发展问题:(1)学习动力问题(2)学习能力问题(二)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2.焦虑症3.恐惧症4.强迫症5.网络成瘾6.多动综合征7.学习困难综合征8.厌学症77.心理辅导的目标1.基本目标:学会调适,包括调节和适应2.高级目标:寻求发展78.心理辅导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结合班级、少先队开展心理活动辅导;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活动和小组辅导;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79.心理辅导的内容学校心理辅导应该有以下内容:1.学习辅导(1)增强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
(3)端正学习态度。
(4)掌握学习方法。
(5)调整应试心态,学会正确归因。
(6)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
(7)学会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2.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1)情绪辅导。
(2)人际关系辅导3.职业选择辅导(1)认识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2)提供职业信息。
(3)帮助学生了解自己80.强化法又称“操作性条件疗法”,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是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良好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良行为的方法,这是中小学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强化手段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
81.消退法指通过停止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不良行为减少甚至消退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82.系统脱敏法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焦虑、恐惧的情景,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或恐惧情景,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83.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四过程:(1)建立求助的动机。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84.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要遵循以下条件:(1)真诚。
(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3)共情。
85.理性—情绪疗法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是:(1)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2)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3)糟糕至极(awfulizing)此疗法的治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 心理诊断(psychodiagnosis)。
(2)领悟(insight)。
(3)修通(working through)。
(4)再教育(reeducation)。
86.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指导班级建设;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87.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班级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88.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89.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90.班集体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新组建的学生班级要发展成为班集体,需要经历一个有序的动态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班集体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班集体巩固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班集体成熟的集体阶段9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方法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92.班主任的工作任务1.班级管理;2.班级工作的指导;3.教育影响学生;4.协调好任课教师关系;5.沟通家长,联系社区;6.身体力行,服务学生;7.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9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
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具体如下:(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建立学生档案。
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4.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需要和问题单独进行的一种教育。
其一般包括个别谈心、单独谈话、个别指导、辅导与帮助等。
(1)先进生工作。
(2)后进生工作5.班会活动。
班会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两大类。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操行评定的主要内容有道德品行、学习、身心健康三个方面。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
学期计划比较完整,一般包括三大部分:(1)基本情况。
(2)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
(3)本学期主要活动与安排。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总结工作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做好总结应注意两点:一是平时注意对班主任工作资料的积累;二是注意做阶段小结。
94.做好个别学生教育的一般要求1、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区别对待。
2、热爱和尊重学生,促其转化;3、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逐步提高;4、自我剖析,制定措施,接受监督;5、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95.班级常规管理的方法和要求1.采用灵活多样的具体方法(1)讲解法;(2)歌诀法;(3)活动训练法;(4)评比竞赛法2.抓住管理、训练的几个关键期关键期一般有如下几个:新班组建期、开学初、期中与期末、大型活动期。
3.让学生做班级常规管理的主人(1)学生应做班级常规管理的主人;(2)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4.养成学生自动化遵守常规的习惯5.班主任要从日常行为做起当学生的榜样96.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性原则;5、冷处理原则。
97.课堂管理的原则1.了解学生的需求;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4.建立教室常规9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5.学生学习行为99.群体的特征作为群体而存在的人群必须体现出三个特征:群体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标;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成员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100.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特点:(1)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2)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3)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4)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10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课堂管理必须注意协调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要注意:(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团结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