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晚练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晨读晚练一
晨读
一、读准字音
伺候cìhou 家畜jiāchù请帖qǐngtiě酗酒xùjiǔ与会yùhuì谙练ānliàn
凹陷āoxiàn 谄谀chǎnyú炽热chìrè惆怅chóuchàng 辍学chuòxuè璀璨cuǐcàn
傣族daǐzú玷污diànwū恫吓dònghè笃信dǔxìn 废黜fèichù汾酒fénjiǔ
观瞻guānzhān 刽子手guìzishǒu 裹挟guǒxié红彤彤hóngtōngtōng 胡诌húzhōu
踝骨huáigǔ黄澄澄huángdēngdēng
二、辨清字形(括号内正确)
蔽(弊)病骄(矫)健布(部)署仓(沧)桑纂(篡)夺调济(剂)
脉膊(搏) 高吭(亢) 塘(搪)塞炯(迥)然愤(奋)发晕(荤)腥
砥(诋)毁简炼(练) 通霄(宵) 默挈(契) 克(刻)薄阔卓(绰)
文渎(牍) 漫(谩)骂眩(炫)耀尝(赏)罚冒(贸)然肆(肄)业
三、识记成语
1、不刊之论:刊:削除。
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
2、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除。
写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写成。
形容文思敏捷。
3、目不识丁:丁:简单的汉字。
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
4、功败垂成:垂:接近,将要。
功业即将取得成就之时突然失败了。
5、身体力行:体:体验。
亲身体验,努力实践。
6、博闻强识:闻,学识。
识:记忆。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7、文过饰非:饰:遮掩。
明知有过错而故意隐瞒掩饰。
8、方兴未艾:方: 正当。
艾:停止。
刚兴起尚未停止,形容形势或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9、言归于好:言:句首助字,无意义。
保持友谊,重新成为好朋友。
10、韦编三绝:韦:熟牛皮。
形容好学不倦,勤奋用功。
四、诗歌赏析
卜算子①送鲍浩然之浙东②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③山是眉峰聚。
④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⑤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者】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
生卒年不详。
宋仁宗朝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
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因所赋《清平乐》词忤怒太后而被罢职。
有《冠神集》,已佚,仿存词十六首。
【注释】①《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
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鲍浩然:生平不详。
浙东:今浙江东南部。
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③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④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⑤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的样子。
【品评】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
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
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五、美文精读
忠魂一缕枕江流
在我阅读的记忆里,汨罗江应是在一个叫磊石山的地方汇入洞庭湖的。
我没到过那地方,我想象不出具体方位,那是个怎样的地形。
但我知道汨罗江是一条很怪的河流,几次向西,然后朝北,踏入洞庭。
我曾说过我一定要去汨罗山拜谒屈老先生的。
我好想从洞庭湖出发,
到达汨罗山已是上午10点了,只见一片起伏连绵的丘陵由东向西朝玉笥山逶迤而去。
几千年了,一个用诗书写民生、以命明志的爱国诗人就在这里枕着江流长眠在这一片青黛之中。
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满脸起了寿斑。
碑面的字迹尚可辨认,碑阴则无一字说明,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我来到赵家冲后的一座屈原墓前,据说这是12座疑冢中最为壮观的一座,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
读着这仅有的所谓的碑文,只觉得古代华夏子孙对此颇费过思量。
中国的墓葬历来对身份有讲究,往往有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从墓碑上逸出。
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屈原冢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墓”,后来碑佚。
过去的那些古碑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或损毁或散佚了,而今存传的尽是近代人的重建。
这让我有机会作一次比较。
唐代屈原墓碑标示的是“楚放臣”,这个身份是很明确的,让人一看就明白屈原是楚国被放逐之臣。
看不到其他褒贬文字的墓志铭。
清朝同治年间刊立的屈原碑,碑文则很中性,称屈公为“故楚三闾大夫”,只标明了身份。
同是屈公之墓,而碑文几字之差,让人觉得感情色彩大异。
在汨罗山1 500平方米的范围里,屈原疑冢如种瓜种豆般散布其中,其墓或大或小,其碑
凝望荒草萋萋的屈原墓,眼前总好像晃动着楚国高大的城池与屈公形容枯槁的身影。
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即使是战国时期,它的疆土仍在争战中不断膨胀扩展。
太史公有《史记》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屈原是在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强楚弱的形势下,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力图让楚国一统天下的。
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但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反动贵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佞臣小人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
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的打击排斥下,斗争处于劣势的屈原最终因谗言被罢官、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一个人的政治才能不能充分得以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何其郁郁!屈子被放逐汨罗江畔9年余,报国无门,每日只能披发行吟于江边,北望郢都,思念祖国,愤然怅然写下许多不能打动楚王的文字。
当秦军攻下郢都的消息从远方传来,他痛不欲生,万念俱灰。
屈原死后,太史公曾到屈公生前垂钓和行吟的江暮潭凭吊,痛哭而流涕。
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经此地亦欷歔掩泣,作《吊屈原赋》。
屈原的弟子宋玉还登上玉笥山之最高处,为先生招魂。
时逾几千年,作为先生的崇拜者,我只身来到屈公墓前,虽然不知哪座冢内真正埋着诗人的骨骸,但我想整个汨罗山,不,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
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
我采撷一束满山疯长的艾蒿和牡荆,献到屈公的墓碑前。
要知道,这艾蒿是每
汨罗山下那一块百亩见方的水塘,我想就应该是当年女媭取土造坟的楚塘了。
楚塘之名也是后人命的,人们赋予了它时代色彩与政治意义。
楚塘如今芰荷蓬勃,水草丛生,汨罗山满
晚练
阅读晨读讲义中的诗歌,回答问题:
⑴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⑵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看到标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词,同时朋友前往的是江南的浙东地区;再读全篇,可以看出词人的语言风格。
从第2题的“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还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进而领悟词句的双关义,领悟了这一点,理解全词和回答问题都不困难了。
第1题上片抓住比喻和双关,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读出人的情感;下片抓住“千万和春住”的奉劝,读出送别的情意。
第2题,王灼的“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的观点分“新丽”与“轻狂”两个方面,理解“新丽”的特点主要从巧妙的比喻入手,理解“轻狂”的特点主要从形象的双关入手。
题目只要求回答“新丽”,指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稍加评析即可。
【参考答案】
⑴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⑵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阅读晨读讲义中的美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细读文章第一段,说说作者为什么想从洞庭湖出发沿汨罗江逆流而上去寻访屈原。
(4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题干提供了一个信息:细读文章第一段。
抓住第一段的主要内容,不难看出作者追寻屈原足迹的意图。
答案历史的河流是奔腾向前的。
汨罗江是流经磊石山汇入洞庭湖的,作者想要逆流而上,沿着历史的足迹去找寻,这样能更近距离地走进历史、走近屈原,从而感受到屈原的精神。
2. 读文章中的画线句,简要说说“同是屈公之墓,而碑文几字之差,让人觉得感情色彩大异”中的
“异”字所指代的内容。
(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分析题意可知,回答该题重在回答“异”字的含义,那么可推敲两处碑文的不同而得出答案。
注意要结合屈原的身世和处境。
答案前一碑文是“楚放臣屈大夫之墓”,有着对屈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惋惜,饱含着对屈原高尚人格的礼赞。
后一碑文是“故楚三闾大夫”,只是表明了屈原的身份,是不带任
何感情色彩的。
3.品读全文,分析“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一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解答此题时要联系全文的感情基调。
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屈原的崇拜者,他对屈原有着浓烈的景仰之情。
答案文中提到有12处疑冢,疑冢前不同的碑文,都是不同时代的人对屈原的怀念,故而“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一座疑冢,作者都希望是真坟。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屈
4.简要探究作者在文末写“芰荷蓬勃”“艾蒿”“葳蕤”的意图。
(6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主要方法。
作者在文末没有高唱赞歌,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写了“芰荷”“艾蒿”。
结合屈原《离骚》等作品中“香草”“美人”的自喻,不难看出作者文末写自然景物的真实目的。
答案屈原在他的作品里,时常用香草比喻贤德之人,也常以香草自喻,文末作者写“芰荷”“艾蒿”,照应了“香草美人”的典故,是对屈原的一种深沉的怀念;
作者在此是借物感怀,以“芰荷”“艾蒿”的蓬勃和葳蕤描写自然万物的生机盎然,并以此来表现后人对屈原伟大情操的敬佩之情。
(每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