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表格式教案 -
第2课《回延安》教案
第2课回延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是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以引出要说的事物),下句点题。
短的只有一节,长的可达数十节。
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演唱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回延安》是采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现代诗,其新意在于:(1)描写革命生活,抒发革命情感;(2)多用普通话而少用陕北方言;(3)比兴句少,直接叙事抒情的诗句居多。
二、作者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务。
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
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写作背景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教案
2.回延安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2课回延安2课时教案
2课回延安2课时教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回延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继续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三、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朗读和讨论。
2. 各组分享自己的朗读和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前几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 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对课文内容的不理解之处。
第2课《回延安》教案
2 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歌的艺术特色。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分析诗作的语言形式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写作背景、信天游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诗歌背景,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把握诗歌的写法特点,学习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了解“信天游”的文体知识,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蕴含的对“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两幅图片。
教师:同学们,已经辨识出图中是我们的革命摇篮——延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回延安》。
板书课题:回延安(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贺敬之”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课本知识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涉及的重要文体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信天游是广泛流传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又名“顺天游”。
常用“比”或“兴”的手法,所谓“比”,就是第一句用比喻起兴,紧跟第二句说出与“比”相关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 回延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
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
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多媒体展示)《回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学生质疑预设:(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怎样读这首诗?(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5—20分钟)1、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①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
《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八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课题2.《回延安》审核人日期使用人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歌的艺术特色。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重难点1.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2.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合作交流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在抗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
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熟悉的延安,又会是怎样一种情怀呢?今天我们走进贺敬之的《回延安》,去感受诗人重回延安的这份深情厚谊。
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背景链接1956年,贺敬之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贺敬之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贺敬之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贺敬之出个节目,贺敬之说他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他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贺敬之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知识链接1.信天游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
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
句式结构随情随意非常特别。
规定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
第02课 回延安(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3.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重点难点】1.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
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对延安魂牵梦绕。
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体会一下这种心情。
(板书:回延安贺敬之)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3.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贺敬之,生于1924年,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
1945年与丁毅联合执笔写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诗作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
2.了解背景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
1940年至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6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回延安》。
3.文体知识(1)课件播放:歌曲:阿宝——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信天游简介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回延安 教案 表格式
回延安教案表格式课题《回延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 .体会比、兴的表现手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重难点体会比、兴的表现手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教学过程课堂评价一、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强调重点字学习诗歌运用夸张、词。
三、作者及相关常识介绍四、朗读课文1 .听范读。
仿读。
2 .学生自由读。
3,分组朗读,小组间竞读。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修辞句并品味表达作用。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津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五、整体感知1全诗分成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明确:作者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过程)为线索。
3 .第一部分用了大量动词,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之情。
而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达情意更加强烈。
4 .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延安比作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To课时作业:1熟读诗歌。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教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回延安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回延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历史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延安》。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延安是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小学生,你去延安会有什么感受?Step 2 学习课文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延安的重要景点或事件,例如:延安窑洞、延安整风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景点或事件的特点和意义。
Step 4 思考与表达1. 教师提问:你觉得延安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可以用自己的话或者引用课文中的句子。
Step 5 拓展延伸1. 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延安的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换短文,进行修改和润色。
3. 学生选择一篇优秀的短文进行朗读。
Step 6 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文朗读和讨论,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和文字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了解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品主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需要教师指导。
举例:讲解课文的结构,如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脉络。
(4)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在探讨主题思想时,可能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
举例: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交流不顺畅等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回延安》这篇课文的热情。他们在学习诗歌内容、分析修辞手法以及探讨主题思想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讲解,逐步把握课文的主旨,但仍有个别学生对于一些具体的描写和表达方式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内容理解和修辞手法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课文背景了解和主题思想探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完整版)2.《回延安》表格式教案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2018年3月3日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年月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Iou3 )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 )黍类(shu3 )馍(mo2 喘(chuan3 )眶(kuangl)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 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
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丁(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似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四、听录音朗读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解释词语学生交流思考学生交流思考板书设计教学感悟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5)祝延安,圣地大贝献热爱五、再读诗,有感情地朗读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回延安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祝延安,圣地大贝献热爱听录音朗读组长查阅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2018年3月3日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 学科语文授课时间设计者授课班级教授者课题《回延安》(第二、三课时)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型新授课知识目标 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
能力目标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情感目标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
2回延安课题回延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yì)县人。
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
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写作背景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
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
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新课导入(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2课回延安2课时教案
2课回延安2课时教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回延安的经历和感受,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革命历史的尊重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革命历史的尊重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回延安》。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回延安的经历和背景。
2. 学生齐读课文《回延安》。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精讲细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每个段落的主题。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齐读课文《回延安》。
二、深入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作者回延安经历和感受的理解。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作者回延安经历和感受的短文。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教案设计(表格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例如:艰苦创业精神,积极向上的心态……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3、检测目标
1、习题检测
2、总结本课
3、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结合诗歌内容,以“贺敬之与延安”为话题,尝试写一篇小文章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读准节奏和字音,理解词义。
搂定(lǒu)脑畔(pàn)糜子(méi)油馍(mó)
教师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准节奏,感悟诗歌感情。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理解。
读完思考:
(1)你认为洋溢于全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概括教材回答,预期引导: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小组交流,共同归纳,预期引导:1.擅用动词表达情感。
1.善用修辞表达情感。
3.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
4.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分析回答:后一句是由前一句联想出来的,是“比兴”,表达形象生动。
2《回延安》获奖优质教案
2《回延安》获奖优质教案XXX知识与技能本课程将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以及这些手法的作用。
此外,学生将研究分析和朗读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将通过研究来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预检查】1.指名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定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准确地读出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作用,以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学生了解作者XXX的背景,他是一位现代诗人、剧作家,毕业于XXX。
他的主要诗歌集包括《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和特色。
在1956年,他参加了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回到延安后写下了这首诗。
他用信天游的方式写了几句诗,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信天游是一种流行于陕北的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它的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本诗运用了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XXX丰富,感情深切。
4.学生整体分析诗歌,思考诗歌的结构层次应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XXX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同时也展现了革命时期延安的独特魅力。
在语言方面,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形象感和感染力。
2回延安表格式教案--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朗读感知诗歌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回延安》朗读录音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明确:
⑴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⑵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⑶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⑷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⑸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
第二部分:深厚
第三部分: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交流所收集的背景资料
学生简介作者
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学习小组代表进行展学,其它成员或者小组补充或者评价
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朗读全诗。
教
学
反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回延安》朗读录音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课题
回延安
课时
2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难点】
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教学策略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启发法、
明确:
⑴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⑵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⑶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⑷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⑸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五、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2、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简介作者。(指名)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朗读感知诗歌
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
第二部分:深厚
第三部分:真挚、亲ຫໍສະໝຸດ ;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