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蛙》中民众的母神信仰和生殖崇拜

合集下载

莫言《蛙》生命意识的建构策略

莫言《蛙》生命意识的建构策略

莫⾔《蛙》⽣命意识的建构策略
莫⾔《蛙》⽣命意识的建构策略
朱妍,陈少锋
【摘要】《蛙》书写了姑姑和⾼密乡村民在计划⽣育政策下的殊异姿态,彰显出原始的⽣殖崇拜⽂化。

⽂本阐述了姑姑在计划⽣育政策中扮演的政治⾓⾊和伦理⾓⾊,姑姑在坚守国家意志的同时,内⼼依然透露着⼈性的光辉和对⽣命的敬畏。

随着时代使命的终结,姑姑的⽣命意识逐渐复苏,她以供奉泥塑娃娃的⽅式来实施⽣命的救赎。

⾼密乡村民以抗拒的姿态抵制国家的主流意识,⾮理性话语背后渗透出⽣命意识的张扬。

在现代⽂明社会⾥,⼈类应树⽴健康的⽣命意识,寄予⽣命本体更多的⼈⽂关怀和⼈⽂保护。

【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15)004
【总页数】4
【关键词】《蛙》;⽣命意识;⽣殖崇拜;⽣命救赎
莫⾔的《蛙》以姑姑和⾼密乡的⼈物命运为线索,勾画出现代化进程中理性政治与⽣命伦理的⽭盾。

在国家主流意志与原始⽣殖观念发⽣碰撞时,⾼密乡村民表现出的是对⽣殖崇拜的尊奉,流露出的是对⽣命的敬畏。

《蛙》书写了⾼密乡村民和姑姑在计划⽣育政策下的殊异姿态,彰显出强烈的⽣命意识。

《蛙》中⾼密乡村民的⽣命意识源于我国原始的⽣殖崇拜⽂化。

《系辞传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构精,万物化⽣。

”[1]天地、万物、男⼥之⽣皆是阴阳结合的结果。

《孟⼦·离娄上》⽈:“不孝有三,⽆后为⼤。

”[2]孟⼦的话体现出⽣殖繁衍的重⼤意义,⾎脉传承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本所在。

在古代⽣产⼒低下、医疗⽔平不发达的境况下,⼈类⽆法控制外界环境对⾃⾝的。

生殖崇拜视角下原始生命的回归_莫言_蛙_之探析_廖先怀

生殖崇拜视角下原始生命的回归_莫言_蛙_之探析_廖先怀

ANHUIWENXUE68文艺理论生殖崇拜视角下原始生命的回归———莫言《蛙》之探析廖先怀摘要:作家创作最根本性是关乎人的生命乃至是人视角下对原始生命的回归”这个方向进行探析。

性的深刻认识。

《蛙》通过计划生育前后事件及主要人二、生殖崇拜视角下的原始生命回归物行为,隐射了人类生存的内在原始崇拜———生殖崇(一)《蛙》隐含的主题———人类生殖崇拜拜。

而“姑姑”生命后期的表现是对生殖崇拜的印证,有学者认为:“如果说《红高粱家族》中,…红高粱‟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原始生命回归的象征。

《蛙》通过人曾被喻为故乡的生命象征,将天地映成一片血色;那与动物之间的相通性,不自觉中揭示了人作为动物同么在《蛙》里,‘蛙’又被视作高密东北乡的图腾,使人样怀有对生殖本能的认同,也很好解读了现代中国人间尽染生命的绿意。

‘蛙’与‘娃’同音,难怪高密民间泥塑年画里,都有蛙崇拜的实例。

”[2]实际上,这就是一内心中的生殖崇拜的情结。

种关乎生殖崇拜上的希望甚至是一种信仰。

图腾作为关键词:莫言《蛙》生殖崇拜生命回归象征存在,其意义和地位不言自明,但是这种图腾代一、《蛙》中主题及体式上的解读表物“蛙”和“娃”同音取意,是对娃神圣性的认同,反关于《蛙》的主题解读,大多是围绕中国计划生育映一种人类生殖繁衍的崇拜和信仰。

莫言在其《蛙》中而进行,当然也有人认定其为现代中国人在计划生育也说:“先生,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下的精神生存现状与反思。

梁振华曾指出:“其(《蛙》)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要旨不是评述这一‘国策’(计划生育)的功过是非,而眼、吴大肠、孙肩。

这风气因何而生,我没有研究,大约是致力于表现个体人格、人性、情感、生命、灵魂在奇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抑或是母亲认为特语境:比如严苛的政治文化禁忌,比如国家意志与民孩子是自己身上一块肉的心理演变。

”[3]198这就是一种生殖崇拜上的体现和暗含。

我国自古就有生殖崇拜的间伦理的矛盾下的畸变和冲突。

《蛙》12个思考题答案

《蛙》12个思考题答案

1.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蛙”的象征意义。

(1)“蛙”的象征意义:第一,是人类多子多育繁衍不息的象征.蛙,在民间是一种生殖崇拜的图腾,因为蛙卵很多,繁殖很快。

蛙与娃的读音相近,蛙象征孩娃,象征着旺盛的生育力量。

蛙与娲的读音相同,蛙有女娲的意义。

女娲是造人之神,传说中她用黄土泥塑成人。

(2)第二,蛙,即蛙声,与初生婴儿的哭声相似,象征着人类诞生时来到世界上的无比快乐的欢呼声。

(3)第三,小说中写的一片蛙声,象征着无数受到伤害的胎儿的精灵发出的鸣冤叫屈声,承载着报复的冲动和复仇的力量。

2.根据《蛙》(节选)内容,分析姑姑形象性格特征(1)是一位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誓死捍卫者。

姑姑面对谩骂、暴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两次被张家人打倒,并被打得头破血流,无怨无悔,信念坚定不移。

姑姑的豪言壮语表现她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事业高于生命。

不达目的,死不罢休。

(2)是一位心硬如铁、对违规孕妇生命缺乏尊重、关怀的冷漠者3.简述《蛙》(节选)的艺术表现特点。

(1)第一人称、二人称、三人称叙述方法交替使用,第一个场面用一人称“我”叙述;第二个场面用追叙手法写成,追叙中先用一人称“姑姑说”的口吻对二人称“你”述说,再用三人称叙事;最后救人场面“我”参与其中,又用一人称叙事。

(2)语言朴实平易《蛙》的语言朴实、口语化,这种风格是由书信体与话剧对话体决定。

(3)场面描写突出细节作品中写的三个女孩碰撞姑姑的细节,秦河抡棍子欲打张拳的细节,姑姑在船上抽烟的细节,最后集体救人的细节等都写得栩栩如生。

(4)人物描写主次分明,主旋律进行时又有插曲演绎。

作品始终突出姑姑的主角地位,同时又写了小狮子的配合作用,又插入王肝、秦河爱情行为的描写,使小说内容丰富而有活力。

4.莫言在《蛙》(节选)中是怎样表现生命意识的?表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1)农民对生育的强烈要求,如耿秀莲家三个女儿还要生儿子。

(2)农民对生命权利的拼命维护,如耿秀莲以死抗争。

读《蛙》有感

读《蛙》有感

读《蛙》有感二零一二年,莫言和他的《蛙》一块儿轰动世界,刚拿起这本书的我看到这个名字十分的不解。

于是待我心情沉静下来后便开始了对《蛙》的慢慢品读,只有慢慢来,才能感受到袅袅香气。

在中国的传统乡间文化中,蛙一直是代表着生殖繁衍的标志,依据文中姑姑所言,揭示了莫言所要暗示的标题:蛙。

“蛙与“娃””不仅音同,而且呱呱坠地的婴儿与青蛙的声音相似,九幕话剧蛙可以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

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莫言将背景锁定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

采用一种第三者的视角去叙述那些惊心动魄且血腥残忍的故事。

主要人物是姑姑万心——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

她的人生经历贯穿了整部小说。

万心小的时候就临危不惧,敢和日寇怒目相视,建国后凭借红色出身和过硬的医护本领,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妇产科专家。

和土接生婆们一番较量,使群众们接受了新接生法,挽救了数以千计的产妇和新生儿,群众敬仰她,称之为送子观音。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万心被派到公社计生办,一干就是几十年。

期间万心坚决执行计生政策,可谓铁面无私六亲不认,先后亲手流掉了两千余个计划外的怀孕胎儿。

这一成绩又是她在群众心中由一名送子观音变成了一个戕害生命的魔鬼。

在情节描写方面,莫言是十分成功的,她用一种残酷无比的笔调,淋漓尽致的描写王人美以及王胆地悲剧,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以王人美和王胆为代表的“传宗接代”传统思想与国家所制定的“计划生育”目标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莫言塑造的姑姑这个矛盾人物在前后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铁面无私,果断利索的一律将违反政策的人“赶尽杀绝”,与她后来老年时深深忏悔的形象截然不同,潜移默化中,莫言阐释的人性也浮出水面。

读毕全文,莫言通过《蛙》,一针见血地批判人性与剖析社会,让我们能够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思考。

《蛙》是一个底层计生干部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我国农村计生工作史。

这段历史中有荣辱,有心酸,有执著,有无奈,有揭露,有褒贬,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给人以振耳发聩般的心灵震撼!。

《蛙》中的民族心理探析

《蛙》中的民族心理探析

《蛙》中的民族心理探析作者:陈丹郭美含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3期【摘要】《蛙》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了《蛙》中深刻、丰富、强烈、复杂、独特的民族心理:强烈复杂的群体意识、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和真诚的忏悔与赎罪意识。

《蛙》是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心理的一个艺术标本。

【关键词】《蛙》民族心理群体意识小说《蛙》对于莫言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标志着他的创作题材的新拓,同时也是他能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支撑作品之一。

小说情节围绕着计划生育大背景下高密东北乡村民生育这一主线而展开。

作品表现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初期由于执行方式的不当,造成了较多的负面结果,客观地展现了一段残酷的乡村生育史。

关于《蛙》的思想内容,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影响较大。

一种观点认为,《蛙》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评价。

另一种观点与其相反,认为《蛙》只是借助计划生育这一载体和语境,探讨了人格、人性、情感、生命和灵魂。

①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在文本中都能得到印证,并无对错之分,但是《蛙》并不止于此,它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学作品,艺术地表达了某些心理。

但是,目前学界在此维度上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予以初步探析。

一、强烈复杂的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就是群体成员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的认识。

群体成员能明确意识到自己从属于某个群体以及该群体有别于他群体的界限。

同时,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能产生共鸣,具有明确的“我们”的心理状态,由此产生特定的情感和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关系,成员间的活动发生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和规范,以此约束每个成员的行为。

②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源远流长。

中华先民主要以农耕为生,加之频繁的水旱灾害,使他们认识到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团结协作。

各部族间的战争使得个人利益和族群利益密切相关,人们感到只有共同抵抗外部,个人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由此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逐渐形成。

这种“众则存”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存在于炎黄子孙的心理中。

生命崇拜与人性异化--论莫言小说《蛙》的生育制度文化

生命崇拜与人性异化--论莫言小说《蛙》的生育制度文化

过, “ 生 育 制 度 的功 能是 在维 持社 会 结 构 的 完 整 。每 种 形 式 的社 会 结 构 在 容 量 上 多 少是 有 一 定 的 ; 因之 , 在 一 固 定 的 社 会结构 中, 人 H也 常 常 是 不 能 有 太 大 的 变 动 。若 是 社 会 结 构不变 , 而 人 口增 加 , 社 会 上 各 种 活动 也 必 然不 能 有 最 大 的 效 率 。… … 为 了社 会 结 构 的完 整 , 人I = I 不宜减少 ; 为 了社 会 的效 率 , 人 口也 不 宜 增 加 。 ” [ 4 ] 计 划 生 育 政 策 是 从 大 局 出发 , 理 性 的思 考 下 进 行 的 。正 如 姑 姑 所 带 领 的计 划 生 育 宣传 队 所宣传的那样 , “ 计 划 生 育 是 国家 大 事 , 人 口不 控 制 , 粮 食 不 够吃 , 衣 服不 够 穿 , 教育搞不好 , 人 口质 量 难 提 高 , 国家 难 富 强。 ” _ 5 这种理性的因果关 系 , 遇 到 了 中 国 多 子 多 孙 的 传 统 观念 , 必 然 形 成 错 综 复 杂 的 问题 。 姑 姑 作 为 医 术 高 明 的妇 产 科 医 生 , 她 顺 利 地 迎 接 了 无 数 的新 生 婴儿 ; 同时 她 又 是 控 制 生 育 的 这 场 没 有 硝 烟 的 战 争 中 的“ 操控者” 与 坚定 执行 者 。姑 姑 曾 说 过 , 生 是 党 的人 , 死 是 党 的 鬼 。她 会 焚 香 沐 浴 为 计 划 内 生 育 的 人 接 生 , 更 不 会 放 过 一 个 超 计 划 怀 孕 的 人 。姑 姑 在 降 低 人 口 出 生 率 , 减 少 人 口数 量 等 方 面 做 出 了 许 多 贡 献 。在 万 足 的 叙 述 中 , 姑 姑 崇 信 着 控 制 人 口的理 论 。但 是 正 因 为 她 的 “ 忠诚 ” 与“ 执 着” , 她 才 做 出 了许 多 极 端 的事 情 , 促 使 种 种 悲 剧 的发 生 。 姑 姑 忽 视 了个 体 生 命 的 本 身 , 丧 失 了对 生命 的尊 重 。

《蛙》中的神话原型意象

《蛙》中的神话原型意象
挖上来这淤泥放在太阳下晒干放在月光下晾透让它们接受了日精月华然后放在石碾上碾碎再用太阳冒红时取来的河心水和月亮初升时取来的井中水和成泥巴用手揉一个时辰用棒槌敲一个时辰一直将那泥巴团弄到面团一般这才能动手制作

现 当代文 学
《 蛙》 中的神话原型意象
陈晓霞 伊犁师范学院
摘 要 :莫言在 小说 《 蛙》 中关于 牛蛙养 殖场 的描 写 ,以及 民间泥人 大师 塑造和 求子娘 娘 的描写都 深受 我 国神 话故
中。而 这 个 女娲 神话 原 型 ,如 荣格 所 说 ,“ 是人 类 长期 心 史 的淤 泥 。挖上 来这 淤泥 ,放在 太 阳下晒 干 ,放 在月 光 下
理积 淀 中未被 直接 感知 到 的集体无 意识 的显 现 ,因而作 为 晾透 ,让它 们接 受 了 日精 月华 ,然后 放在 石碾 上碾碎 ,再 潜 在 的无 意识 进入 了创作 过 程 ,但 它们 又 必须 得 到外 化 , 用太 阳 冒红 时取 来 的河 心 水和 月 亮 初升 时取 来 的 井 中水 最 初 呈现 为 一 种 原 始 的意 象 . ”[ 】 ] 。 作家 莫 言 在 小 说 《 蛙》 和成 泥 巴, 用手 揉 一 个 时 辰 ,用 棒 槌敲 一个 时 辰 ,一 直
泥 娃娃 是用 手捏 出来 的,他 的泥 娃娃 ,一个 一模 样 ,绝不
二 、小说 《 蛙》体现出的蛙崇拜 与女娲造人原型的
重 复 。 都 说 ,高 密 东北 乡所 有 的娃 娃 ,都 被 他 捏 过 。都 关 系 说 ,高密 东 北乡每 个人 都能 在他 的泥娃 娃里 找到 小 时候 的 整部 小说 《 蛙 》可 以说是 女娲 神话 的外化 。除 了上 面
事女 娲这 一原型 意象 的影响。 关键词 :神 话原型 ;泥人 ;生育

《蛙》罪与赎罪

《蛙》罪与赎罪

《蛙》罪与赎罪《蛙》是莫言新近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的前四部分是蝌蚪写给日本友人的几封书信,第五部分则是一部话剧。

小说虽然在形式上花样翻新,但是,姑姑一直是小说的叙述中心。

姑姑是一名技术高明的妇产科医生。

一方面,她是生命的天使,通过她的手,众多生命顺利地来到人间;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名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地支持者,前后有两千八百多名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生命扼杀在她手上。

《蛙》对姑姑作为接生技术高超的妇产科医生,并没有太多的叙述,整个小说把叙述的重点集中在姑姑作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者上。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虽然在降低人口出生率减少人口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也饱受了各方面的质疑。

其中来自人权领域的质疑更多。

在人权主义者看来,生命孕育了就有生存下来的权力。

这种自然生命观和计划生育政策所秉承社会生命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与对立。

而姑姑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执行者。

因此,她也是一名坚定的生命的社会属性主义者。

在她看来,计划生育就得坚决地贯彻执行。

小说中的姑姑为了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种种极端的行为。

她为了逼出违反计划生育的侄媳妇,不惜牺牲他人利益,动用国家机器,最终怀孕已达8个月的侄媳妇死在流产的手术台上。

同样,为了达到抓住超生了而又怀孕的王胆,姑姑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把抓住王胆当作一场战役来准备。

最后,在姑姑的追击下,王胆在逃亡的路上,生下了女儿,丢掉了性命。

在姑姑的严厉的监控和追击下,大约有两千八百多名超生婴儿,死在姑姑手里。

在此,姑姑充当的一名政治权力的符号,我们看到的姑姑坚定的立场,雷霆的手段和断然的措施。

在姑姑眼里,没有个人的情感,即使自己的侄媳妇怀孕,她也毫不徇私。

就是在王胆处于生命攸关即将生产的关头,她也绝不心慈手软。

姑姑的这个形象,充分体现了作为权力符号与象征的姑姑在面对违反国家政策时,对待生命的态度。

这些行动本身就是违反了生命的自然法则,从这个角度来讲,姑姑在这里充当的是自然生命的异化力量的象征。

生殖崇拜视角下原始生命的回归_莫言_蛙_之探析_廖先怀

生殖崇拜视角下原始生命的回归_莫言_蛙_之探析_廖先怀

2013年第6期安徽文学A N H U I W E N X U E生殖崇拜视角下原始生命的回归———莫言《蛙》之探析廖先怀摘要:作家创作最根本性是关乎人的生命乃至是人性的深刻认识。

《蛙》通过计划生育前后事件及主要人物行为,隐射了人类生存的内在原始崇拜———生殖崇拜。

而“姑姑”生命后期的表现是对生殖崇拜的印证,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原始生命回归的象征。

《蛙》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相通性,不自觉中揭示了人作为动物同样怀有对生殖本能的认同,也很好解读了现代中国人内心中的生殖崇拜的情结。

关键词:莫言《蛙》生殖崇拜生命回归一、《蛙》中主题及体式上的解读关于《蛙》的主题解读,大多是围绕中国计划生育而进行,当然也有人认定其为现代中国人在计划生育下的精神生存现状与反思。

梁振华曾指出:“其(《蛙》)要旨不是评述这一‘国策’(计划生育)的功过是非,而是致力于表现个体人格、人性、情感、生命、灵魂在奇特语境:比如严苛的政治文化禁忌,比如国家意志与民间伦理的矛盾下的畸变和冲突。

”[1]这其实给了读者很大的启示意义,实际上《蛙》中最直接的就是叙述计划生育前后关于民间生育问题与现状,但若强调其主题如此,则使易读者形成刻板阅读取向。

此外,从作家本身创作出发,最具有温情表达是关乎人的个体生命乃至人性方面的展现。

因而,抛开历史性的计划生育史的角度,从个人生命和人性角度去探析《蛙》是最接近著者思想的,毕竟,小说并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重述。

另,莫言《蛙》的小说体式,较具有代表性的解读是:“将《蛙》分作五部分,前四部分采用书信体小说叙事,第五部分则选取话剧形式,由此衍生出多元繁复的叙事网络。

”[2]当然,这样的叙述视角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直接叙述历史事实过程时的尖锐性,并以密切关联的旁人视角重述了整个完整的事件;同时,话剧式的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有一种舞台性的蕴涵:其一,暗喻话剧活动小舞台和历史时间大舞台的隐射和统一;其二,话剧的拟真性背后是与历史事实、价值的鲜明比照。

戴着镣铐的生命舞者——论莫言小说中的生殖崇拜

戴着镣铐的生命舞者——论莫言小说中的生殖崇拜

85文|刘红会戴着镣铐的生命舞者——论莫言小说中的生殖崇拜摘要:食,色,性也。

将生殖与生命联系在一起,产生生殖崇拜文化理论,既是人类学与史学上的思维突破,又是解读文学作品的另一个视角。

“生命强力”是蜿蜒在莫言小说中的一股激流,以生殖崇拜理论为基点,重新解读莫言作品,感知生命最初的涌动。

关键词:生殖崇拜;生命强力;生命涌动莫言说:“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

莫言将这份记忆埋葬在“高密东北乡”,类似于鲁迅的“乌镇”、沈从文的“湘西”、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和马尔克斯的“马孔多”。

1985年,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唤醒了莫言心中沉睡多年的这份记忆。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那颗粒饱满、摇曳多姿的大片的红高粱,在高粱地深处野合的我爷爷我奶奶,一下子能够产下成千上万子孙的蛙,乳丰臀肥的上官鲁氏。

他们将血与泪、爱与恨、情与愁洒向这片土地,既唤醒了高密东北乡的生命存在,又丰富了莫言模糊的记忆。

记忆似春风掠过冰山一角,随即变成淙淙之泉,蜿蜒在莫言作品之中。

莫言不止一次地说过:“食与性我是创作的全部主题”,泉之淙淙,泉之激奔,泉之蜿蜒不息,竟是“食与性”贯穿其中。

“食与性”,既是先民的原始思维,又是人类后代无法逾越的思维鸿沟。

基于此,人类学家弗雷泽深入世界各处遗留的原始部落,找寻尚存的原始思维。

通过大量实证,弗雷泽第一次将食与性缜密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并出版了《金枝》,这是一部在生殖崇拜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无独有偶,近代学者闻一多、郭沫若从文学层面解读生殖崇拜,既转换了解读视角,又赋予生殖崇拜多层涵义。

直到近代著名人类学家与史学家赵国华先生的《生殖崇拜文化论》的出版,才正式提出生殖崇拜这个理论。

赵国华先生打破了弗雷泽“产食文化”与弗洛伊德“性文化”的局限性,创新性地将“产食文化”和“性文化”揉合在一起。

用他本人的话说“远古人类将食与生殖联系起来的认识,源于将食与生命联系起来的经验。

论《蛙》的原始象征意义

论《蛙》的原始象征意义
向 了精神 的崩溃 。 通 的秘密 ,孙 丽坤对 于徐 群珊 的感情 所存在 的秘 密正可 以
在精 神病疗 养期 间 ,孙 丽坤 却接 受 了徐 群 山 ( 珊 )。 解 释她 的非正 常行 为,所 以把她 说是 同性 恋者是 非常欠 妥 正是 在这 种精神 不正 常的状 态下 ,她把 珊珊 看做 的是 已经 的。严歌 苓 自 己也 说过 : “ 人生 很 多东西 都不要 命名 ,包 不存在 的徐群 山 。 “ 她把 她当徐 群 山那 个虚幻来 爱 ,她 亦 括 感情 ,同性 恋异性恋 的叫法非常 不好 。 ”【 4 】 把她 当珊珊 这个 实体 来爱 。她怕珊 珊像 徐群 山那样 猝然 离 注释 : 去 ,同此怕 珊珊 照此永 久地存在 于她 的生 活 中。, , I ” 潜 意 [ 1 ] [ 2 】 圈【 4 】 [ 5 ] [ q r 刁 嘲[ 9 ] [ 1 0 ] [ 1 1 1 1 1 2 ] [ 1 3 ] [ 1 4 ] 严 歌 苓 , 《谁 家 识里 她把 珊珊 当成是 徐群 山来爱 着 ,他 是北 方 的小爷们 , 有女初长成》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2 . 1 他有 他独 有的倜 傥 ,她担 心这个 幻象会 突然 离她 而去 ,但 参考文献 : 对性 别错 位的本 能抵 触使她 不想 让珊珊 存在 于她 生活 中 。 『 1 ] 朱铅华 . 最干净的 同性恋小说 . 新闻周刊 , 2 o o 2 年7 月 在情 感面 前她 却无奈 的选 择 了妥 协 ,她 的情 感停 顿在那 个 团 弗洛 伊德 著 ,赵 蕾、 宋景 堂译 . 性 欲 三论 ,国际 文 叫徐 群 山男人 的身上 ,只有 这个 幻象 的影 子在 ,她才可 以 化 出版社 ,2 0 0 6 接受她 的爱抚 。 [ 3 ] 朱 幸纯 . 《 白蛇》同性恋情 感背后的真实 . 文 学教 育 , 2 0 1 0. 三、回归生活时爱的呼唤 孙丽坤 精神恢复 正常 出院, 珊 珊这个 时候没有来 送她 。 【 4 ] 啊庄 园. 女作家严歌 苓研究 . 汕头:汕头大学 出版社 , “ 她 恢复 了正常 的生 活中 ,是不该 有珊珊 的 。’ , 【 她 不可 2 0 0 6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蛙》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身患绝症的年轻农民蛙的故事,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和生活的无奈。

在小说中,莫言通过描写蛙与他的家人、村民、医生等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道的关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小说通过对蛙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描写,展现了人道关怀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蛙的母亲因生产受伤,成了瘫痪的患者,蛙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蛙对母亲的关爱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人道关怀。

在蛙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他没有向母亲坦露实情,而是选择默默忍受痛苦,不想母亲为自己的病情而操心。

与此蛙的母亲也是一个充满人道关怀的人,她对蛙的患病十分关心,不惜卖掉自己的金饰为蛙筹措医药费。

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道关怀,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亲情的伟大。

小说通过对蛙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描写,深刻展现了人道关怀的力量。

在小说中,蛙与村民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在蛙得知自己患了绝症之后,村里的人们纷纷前来探望他,送来慰问和帮助。

他们在得知蛙病情严重之后,纷纷表示愿意为他筹措医疗费用。

这些村民们的关心和帮助,体现了农村社会的人道关怀,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邻里相助、互相关心的精神。

小说中还通过对蛙与医生之间的关系描写,呈现了人道关怀的伟大力量。

在小说中,蛙在得知自己患了绝症之后,前往县城求医问药。

在医院里,蛙遭遇了许多冷漠和不公正的对待,但在这也有一位医生对蛙给予了关怀和帮助。

这位医生不仅给予了蛙专业的医疗帮助,还在心理上对蛙进行了慰藉和鼓励。

这种医生对患者的人道关怀,让蛙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希望,也让读者深刻体验到了医者仁心和人性的美好。

小说通过对蛙与自然界的关系描写,展现了人道关怀的普遍性。

在小说中,蛙在面临绝症的煎熬时,常常回想起自己与自然界的交融和融洽。

他喜欢在无人的深山里观察大自然的奇异和壮美,他喜欢与山间的溪流和田间的花草相处。

《蛙》罪与赎罪

《蛙》罪与赎罪

《蛙》:罪与赎罪作者:周新民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6期《蛙》是莫言新近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的前四部分是蝌蚪写给日本友人的几封书信,第五部分则是一部话剧。

小说虽然在形式上花样翻新,但是,姑姑一直是小说的叙述中心。

姑姑是一名技术高明的妇产科医生。

一方面,她是生命的天使,通过她的手,众多生命顺利地来到人间;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名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地支持者,前后有两千八百多名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生命扼杀在她手上。

《蛙》对姑姑作为接生技术高超的妇产科医生,并没有太多的叙述,整个小说把叙述的重点集中在姑姑作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者上。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虽然在降低人口出生率减少人口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也饱受了各方面的质疑。

其中来自人权领域的质疑更多。

在人权主义者看来,生命孕育了就有生存下来的权力。

这种自然生命观和计划生育政策所秉承社会生命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与对立。

而姑姑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执行者。

因此,她也是一名坚定的生命的社会属性主义者。

在她看来,计划生育就得坚决地贯彻执行。

小说中的姑姑为了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种种极端的行为。

她为了逼出违反计划生育的侄媳妇,不惜牺牲他人利益,动用国家机器,最终怀孕已达8个月的侄媳妇死在流产的手术台上。

同样,为了达到抓住超生了而又怀孕的王胆,姑姑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把抓住王胆当作一场战役来准备。

最后,在姑姑的追击下,王胆在逃亡的路上,生下了女儿,丢掉了性命。

在姑姑的严厉的监控和追击下,大约有两千八百多名超生婴儿,死在姑姑手里。

在此,姑姑充当的一名政治权力的符号,我们看到的姑姑坚定的立场,雷霆的手段和断然的措施。

在姑姑眼里,没有个人的情感,即使自己的侄媳妇怀孕,她也毫不徇私。

就是在王胆处于生命攸关即将生产的关头,她也绝不心慈手软。

姑姑的这个形象,充分体现了作为权力符号与象征的姑姑在面对违反国家政策时,对待生命的态度。

这些行动本身就是违反了生命的自然法则,从这个角度来讲,姑姑在这里充当的是自然生命的异化力量的象征。

莫言《蛙》生命意识的建构策略

莫言《蛙》生命意识的建构策略

化 的生命 意识 。 《 易传 》 中“ 天 地 之 大 德 日生 ” , 这 是 中 国传 统 生
命 意识 的体 现[ 1 ] 。 天地 以生 物为本 , 生 命 的创造 与 繁
衍是 宇 宙最 崇高 的 品德 。 《 系辞传 下 》 : “ 天 地氤 氲 , 万
物化 醇 , 男 女构精 , 万 物化 生 。 ” [ 2 3 天地、 万物 、 男 女 之 事 皆是 阴 阳结合 的结 果 。血 脉 承递是 中华 民族 绵延
Pr e s s, 1 99 3: 3
[ 1 ] S c h a n z e r , E r n e s t . T h e T r a g e d y o f S h a k e s p e a r e ’ S B r u t u s E J 1 . E n g l i s h L i t e r a r y H i s t o r y , 1 9 5 5 , 2 2 ( 1 ) : 1 - 1 5
化 意识 , 彰显 出富有 民间色彩的生命意识形 态, 通过 对生殖 崇拜信仰的 多视 角、 多层 次的透视 , 完成 了对 生命 意识
的 深 度 阐释 和 有 效 构 架 。
关 键词 : 《 蛙》 ; 生命意识 ; 生殖 崇拜 ; 生命 救 赎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2 0 0 6 ( 2 0 1 5 ) 0 9 一O O 6 3 —0 4
莫 言 的《 蛙》 以计 划 生育 政 策 为背 景 , 勾 画 出现
代 化进 程 中理 性政 治 与生命 伦理 的矛盾 。在 国家 的 大政 方 针 与原 始 的 生殖 观 念发 生 碰撞 时 , 文 本 凸显 了 国 民的 生殖 崇 拜 体征 , 从 民间立 场 言 说 了原 生态

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中国形象解读第一篇: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中国形象解读摘要:中国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剖析。

单就其诗学意义而言,从语言形象、表征形象、神话形象、家族形象、干部形象等层面梳理《蛙》中的中国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莫言这一中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莫言;《蛙》;中国形象中图分类号: i207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1007405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

[1]23有论者则从公共关系对美中关系影响、约瑟夫·奈提出的文化软实力、西欧的形象学研究以及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演变史和西方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史等四个方面作为话语基群,强调国家形象的可塑性与功利性,并就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中国形象做了区分:中国的国家形象与中国形象就呈现内容而言可以说是同一的,但是中国形象往往让人联系到千年文明史和近代百年屈辱史,因此中国形象又大于国家形象;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与中国千年来的整体形象有密切关系的,因这一关系,国家形象与中国形象在当前又是可以互换的[2]。

本文并不计较于这种区别,也不是借助他者的视域来加以观照,而是分析莫言这一中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按上述关于中国形象的界定应当属于内部公众的评价和认定,但是评价和认定含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在小说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本文也无意于深究这种隐含的深意做出评价和判断,而只是力求通过不同的侧面将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加以描述。

中国形象不是单薄的客体,而是一个复合的形象,可以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方面加以考察。

将这样一个涉嫌宏大叙事的词语置为标题,有先入为主之嫌,必然要面对解构者的不屑,但是当我们回归文学创作实绩,面对丰富复杂的文本时,我们发现,客观上存在着给读者呈现出的一个复杂的中国形象。

青蛙的原始象征

青蛙的原始象征
这部小说用蛙来象征着超强的繁殖生命力,莫言认为“在我的感觉里,青蛙的包皮和女人的大腿是一模一样的。”[9]赵国华认为蛙象征女性的子宫(肚腹)。总之,蛙象征的是女性,用蛙的多子来象征女性孕育生命的过程,及寄予人类的希望:不断繁衍、延续后代,将渴望生产的这种欲望转移到对某一种动物的崇拜上。蛙与人的生殖相通,而蛙的产子多、易受孕、多存活的特点就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人类的生殖之中,具有象征意义。因此,作者以《蛙》来命题,表现的是蛙象征着原始的、最初的、强大的生命力,是借蛙来表达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殖的认可。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在原始人的信仰中,他们相信祖先都源于某种动植物的生命体,所以对图腾的崇拜其实也就是对原始祖先的一种崇拜,譬如说:中国神话中,流传着“伏羲女娲”的故事,闻一多认为“至于为什么以始祖为葫芦的化身,我想是因为瓜类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故取此相比。”[1]葫芦既是避水工具,又是造人工具。把葫芦作为一种图腾,象征着多子。同时,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也曾流传过“火崇拜”。“不少民族把家庭的火塘视为女性化身。不熄的火焰象征着旺盛的生殖力,既能驱邪祛秽,又能保佑人畜或庄稼丰产。”[2]现如今我们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时点燃的圣火,笔者认为是跟“火崇拜”有关的,人们希望奥运会能有一批又一批的杰出运动员不断传承,传承祖先的精神,并且发扬光大,有着繁衍生息的意味。以上通过“葫芦崇拜”和“火崇拜”的表述,证实了我们古老的人类对于图腾的崇拜,以任意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物,来表达人们盼望多子多福的愿望,在中国的历史中是随处可见的。而在莫言的小说蛙中,所体现的就是“蛙崇拜”。以下笔者将具体分析《蛙》中所体现的蛙崇拜及其象征意义。
第二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将一个白色纸包递给姑姑,给完转身就跑,姑姑打开,竟是一只黑色的瘦青蛙,姑姑当场晕倒。青蛙身上有着生育的神奇力量,男人的精子类似于蝌蚪的形态,蝌蚪慢慢的长大变为青蛙,一只青蛙可以产出无数只小蝌蚪,青蛙的生命力旺盛,但从青蛙的颜色和形态上来说,似乎在向读者暗示着什么?“从表面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浑圆而膨大;从内涵来说,蛙的繁殖力强,产子繁多,一夜春雨便可孕育出成群的幼体。”[7]所以黑的、瘦的青蛙象征着失去生育力的人类。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姑姑这个国家意志的代表人、政策的执行者亲手造成的。姑姑由送子娘娘变成杀人凶手,经她手流产的婴儿不计其数。“瘦”是在说这种原始的生命力在受外力压制下衰退,生命的数量在逐渐减少。

青蛙的原始象征

青蛙的原始象征
青蛙的原始象征
【篇一:青蛙的原始象征】
摘要:莫言小说《蛙》讲述的是高密东北乡的巨大生育历史,描写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的状况,再现了那一特殊历史时期触目惊心的现实。本文将从生殖崇拜的角度切入分析《蛙》的原始象征意义。
关键词:《蛙》;生殖崇拜;象征意义
2012年莫言以《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蛙》以计划生育为背景,讲述中国60多年来民间对生育的崇拜,以主人公姑姑为核心,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死斗争,表现的是官方对生育的控制,是一部生育的历史。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在原始人的信仰中,他们相信祖先都源于某种动植物的生命体,所以对图腾的崇拜其实也就是对原始祖先的一种崇拜,譬如说:中国神话中,流传着“伏羲女娲”的故事,闻一多认为“至于为什么以始祖为葫芦的化身,我想是因为瓜类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故取此相比。”[1]葫芦既是避水工具,又是造人工具。把葫芦作为一种图腾,象征着多子。同时,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也曾流传过“火崇拜”。“不少民族把家庭的火塘视为女性化身。不熄的火焰象征着旺盛的生殖力,既能驱邪祛秽,又能保佑人畜或庄稼丰产。”[2]现如今我们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时点燃的圣火,笔者认为是跟“火崇拜”有关的,人们希望奥运会能有一批又一批的杰出运动员不断传承,传承祖先的精神,并且发扬光大,有着繁衍生息的意味。以上通过“葫芦崇拜”和“火崇拜”的表述,证实了我们古老的人类对于图腾的崇拜,以任意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物,来表达人们盼望多子多福的愿望,在中国的历史中是随处可见的。而在莫言的小说蛙中,所体现的就是“蛙崇拜”。以下笔者将具体分析《蛙》中所体现的蛙崇拜及其象征意义。
一、《蛙》与原始图腾崇拜
小说以“蛙”来命名,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从汉字演化角度来说“蛙”的字义与字形多与人有关。例如“蛙人”、“蛙泳”,多指人的形体、姿态、穿戴类似蛙;“娃”指小孩子,例如“男娃”、“女娃”、“娃娃鱼”。而且“蛙”的叫声与“娃”的哭声接近,“蛙”产子(蝌蚪)和男人的精子形状类似;更由于“蛙”的超强的繁殖能力,使得它与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中国各民族当中的“葫芦崇拜”、“火崇拜”、“蛙崇拜”的出现,就是取其多子、多福的象征意义。集天地之灵气,产人间之精灵,繁衍子孙,生生不息。这在中国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及考古发现中都能印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小说《蛙》中民众的母神信仰和生殖崇拜内容摘要: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蛙》,以其独特的形式,发人深醒的内容,还有选取了民间民众都熟知的民俗意象——蛙,表达了小说的深刻内涵。

“蛙”这一意象,体现了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对“大母神”的信仰以及对原始的生殖的崇拜。

关键词:莫言蛙母神信仰生殖崇拜
莫言采用五封书信包含四篇正文和一场话剧,以剧作家蝌蚪角度的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的50多年的姑姑的人生经历为时间线,展示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生育状况以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情况。

莫言采用了“蛙”这一民俗意象,塑造“姑姑”这具有象征性的形象,同时,也向我们揭示出了民众内心深处原始生殖崇拜。

一:蛙这一意象的选择
“蛙”作为整部作品的名字,以及在作品中所出现的次数,还有其代表的更深层次的意象。

要追根溯源论述一下,作者为何选择“蛙”意象这一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渊源。

“从表象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浑圆而膨大;从内涵来说,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一夜春雨便可育出成群的幼体”从这两个相似的点来说“蛙被原始先民用以象征女性的生殖器官——怀胎的子宫(肚子)”。

在小说中,中心的着重点就是在那些个女人身上,特别是和“娃娃”有关的女人,从17岁就从事妇产科工作的姑姑,还有到五十多岁还渴望有个孩子的小狮子,那些个拼死都想要生个儿子的高密东乡的女人——王仁美,王胆等等。

因此,从“蛙”到怀孕的母亲之间就形成了完美的无缝连接,“蛙”和那些被姑姑接生的和被姑姑引产的未成形的孩子们也就形成了一个相似的连接。

最后,小说的叙述者剧作家蝌蚪表达了对“蛙”这一民俗意味的崇拜,至此进而也就上升到了对“母神”的信仰。

二:母神信仰
在众多的神话中,有许多的女神,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女神从一开始就是母神,在神话史上她们成为女神的基点和中心都是“生殖”,因此母神信仰则源于
对女性的生殖崇拜。

在德国学者埃利希·诺伊曼的著作《大母神——原型分析》中,分析来自远古的神话、仪式、艺术、器物到现在的各种形象,显现了女性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被表现的。

这其中的有各类事物,如女神、还有鸟、鱼、蛇等各种动物。

在这众多的象征群中,分析了“母神”这一个特定原型的基本形态和变形形象。

而在我们本身的历史文化中,也有诸多的形象,依据小说《蛙》所展现的“母神信仰”,我们只谈从佛教方面而发展出来的一些具有“母神”意味的女神如女娲、送子观音、送子娘娘。

佛教传入中国,有了其中国化的发展,如将民间传说中的女娲并入佛教诸神的体系,还有一个是“佛教观音的中国化”,印度的佛教有许多关于观音的称号,唯独没有“送子观音”一说,但是当其传入到中国之后,便产生了“送子观音”,而且备受百姓推崇,甚至是作为主流的统治阶层的也会大修相关庙宇。

在《蛙》中,姑姑作为第一个在高密东乡新式接生方法的实施者,显然,她已然打败了使用不科学老方式的“老娘婆”,几乎全高密都是经她的手接生的孩子,传呼其神的是,还被人认为她有“让女娃成为男娃”的神秘方法,远近出名的“送子娘娘”。

这和我们传统的民间信仰“送子观音”“送子娘娘”可以为给百姓送来儿子,进而传宗接代,在本质上一样的性质。

小说的后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新时代了,人民依旧是有这种信仰的,送子娘娘庙前络绎不绝的人,来祈求送子娘娘给她们送来儿子,因此作为民间工艺的泥塑娃娃便有了很大的从古至今都有很大的市场。

蝌蚪在话剧中也说到其名字的由来“暂名青蛙的‘蛙’,当然也可以改为娃娃的‘娃’,当然还可以改为女娲的‘娲’。

女娲造人,蛙是多子的象征,蛙是咱们高密东北乡的图腾,我们的泥塑、年画里,都有蛙崇拜的实例。

”同样是在娘娘庙中,有很多的女人跪在娘娘塑像面前“她们占着跪垫久久不起,或磕头连连,或双手合十、仰望着娘娘默默祈祷。

”这些女人对送子娘娘的虔诚叩拜,无疑是在表明着百姓们对象征生育的“母神”的崇拜,以及信仰。

三:生殖崇拜
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很多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丰乳肥臀”的裸体女像。

学界公认这些形象,展示了在新旧石器时代对女性生殖崇拜的广泛存在。

女性生殖崇拜贯穿了整个原始信仰并延续到了今天。

这种生殖崇拜观念,在宗族制的封建
社会中化为四个字“重男轻女”,因为在我们祖先的伦理观念中,男性才是主导者,才是家族的主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小说《蛙》中,当姑姑在开展计划生育的时候,这种观念便成为了她最大的阻碍。

也正是这种家族观念,造成了小说中悲剧的产生,对国家计划生育的生死反抗正是体现了民众对原始生殖的崇拜。

在《蛙》中,那些事业有成,大富大贵的所谓的有成就的大人物们,为了使自己的“香火”得以延续下去,在家中女人已经丧失了“生殖”这一能力之后,这时候社会上的“代孕中心”便应运而生,进而选择这种方式来得到孩子。

在几千年的文化观念下,生男孩就是超越“生殖”这一目的之上的又一标准。

人民不再满足女性“生殖”,而是在此基础上,对生殖崇拜提出来更高标准。

“蝌蚪与人类的生育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这是姑姑在解释“我”名字由来时说的一句话。

同时,莫言给小说取名《蛙》,在文中多处提及这一意象,并且结合了民间信仰与封建传统伦理思想。

围绕计划生育这一话题,众多作家未曾涉及的领域,揭示了以高密东北乡为点扩散至全国的民间对母神的信仰和对生殖的崇拜。

两个名字之间冥冥之中有作者的安排与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