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 空气 教案

《感受空气》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1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科学领域,指向“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这一科学概念。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比如,空气和石块、水一样,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空气和水一样,可以流动。

当然,空气还具备其他两种状态的物质不具备或不明显的特征,比如可压缩。

在本课活动中,学生要通过对比研究获得关于空气特征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从而为本单元后续的内容做好概念、认知上的铺垫。

【学生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了空气、木块、水三种物质,既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他们对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气体,也有了感性认知基础。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他们能用各种简单材料开展研究、用气泡图梳理前概念,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难点:用与空气有关的游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用来画气泡图的白纸、透明的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气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套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套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套一、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科学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科学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详细内容包括:身边的物体、力的作用、天气与气候、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活、呼吸与血液循环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观察与发现的能力培养。

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2. 教学重点:基本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掌握。

实践活动中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身边的物体、植物、动物等。

模型: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图片:天气现象、动植物形态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

画笔、颜料、画纸。

剪刀、胶水、手工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发现,培养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学主题:生活中的科学2. 教学内容:身边的物体力的作用天气与气候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呼吸与血液循环3. 关键词:观察、发现、科学方法、实践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记录其特点。

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探讨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开展科学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荐相关科普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和章节分配。

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对空气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对于科学实验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他们对于空气的概念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2.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针筒、塑料瓶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是什么无形无味,无处不在,还能占据空间?”让学生猜测答案,引出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目的。

2.演示实验一:用气球和针筒展示空气的存在。

教师用针筒向气球中注入空气,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膨胀,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3.演示实验二:用塑料瓶展示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师将塑料瓶中装满水,然后倒掉水,将塑料瓶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塑料瓶是否能占据空间。

操练(1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用气球、针筒和塑料瓶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科版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 《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  《感受空气》教案
观看视频及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自由回答。
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说一说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我们每天都和空气朝夕相处,自然会了解到它的特征。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空气很轻,没有固定的形状。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我们进行呼吸、物质燃烧都离不开氧气,空气起着重要的作用。观看视频资料。
我们通过气泡图来展示一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
课题
感受空气
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习
目标
1.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空气在地球家园无处不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3.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4.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把气球充满气,然后扎紧气球口,用手轻轻挤压气球。
把气球充满气,然后扎紧气球口,用手向上抛气球。
活动感受
挤压气球时,能感受到气球有弹性。
气球很轻,稍稍用力就可以把它向上抛起。
你认为空气有哪些特征?你是如何知道的?
我们感受到的空气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日期:
1.容易泄露。
2.很轻。
3.可使袋子鼓起来,但摸起来很软。
4.能流动。
5.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压力。
6.……
将塑料袋装入空气,塑料袋鼓起,并且摸起来很软;打开塑料袋的封口,鼓起的塑料袋迅速变扁,并能感受到封口处有轻微的风吹出,说明空气能流动,而且很容易子泄露。用嘴可以吹响哨子,说明空气能流动。用手挤压气球,感到气球有弹性,说明空气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充满气的气球很容易被抛起,说明空气很轻。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空气》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空气》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学设计材料准备:每组1个篮子、若干个自封袋、水、石头]1.学生分组,每组一篮子,里面放有若干个自封袋、水和石头。

2.学生进行传递游戏,要求传递过程中不能让自封袋漏水或破裂。

3.学生讨论:为什么自封袋不会漏水或破裂?(预设:因为空气的压力可以支撑水的重量)4.小结:空气的压力可以支撑物体的重量,这也是空气的一个特征。

三、整合归纳:空气的作用1.学生回顾空气的特征,认识到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作用?3.学生讨论:呼吸、飞行、气象预报、风能发电等。

4.小结: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珍惜它,保护它。

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等待学生回答)对,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空气能否占据空间。

你们认为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等待学生回答)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实验探究吧。

二、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按照实验研究单的要求进行操作。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

三、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塑料瓶和气球,引导学生用打气筒将气球吹满,然后将气球套在塑料瓶口上,观察气球的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能够套在塑料瓶口上?学生可以根据前面的实验结论,得出结论:因为空气能占据空间,所以气球能够套在塑料瓶口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到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知识呢?(等待学生回答)对,例如打气球、吹口哨等等。

四、小结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研究内容,强调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重要知识点。

2.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一些与空气有关的知识,例如大气层、空气污染等。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问题,并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空气能占据空间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小结与延伸作业设计:1.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请简要回答。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第2课:身体的感觉第3课:身体的运动2.第二单元:植物第1课:观察植物第2课:植物的生长第3课:植物与人类3.第三单元:动物第1课:观察动物第2课:动物的行为第3课:动物与人类4.第四单元:水与生命第1课:水的性质第2课:水的作用第3课:保护水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理解,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身体的结构和功能。

2.新课:讲解身体的基本结构,如头部、躯干、四肢等,以及各部位的功能。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互相观察身体部位,描述其特点。

第2课:身体的感觉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感觉的认识,如触觉、听觉、视觉等。

2.新课:讲解身体感觉的原理,如神经传导、感官器官等。

3.实践活动:进行感官体验游戏,如盲人摸象、听力测试等。

第3课:身体的运动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运动的认识,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2.新课:讲解身体运动的原理,如骨骼、肌肉、关节等。

3.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运动游戏,如丢沙包、接力跑等。

第二单元:植物第1课:观察植物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植物的认识,如树木、花草等。

2.新课: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如根、茎、叶等。

3.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描述其特点。

第2课: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植物生长的认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新课: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师:同学们,第一单元植物,观察认识了很多植物,归纳总结了植物的共同特点,。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单元动物,一起走进动物的世界。

说说你们认识哪些动物?生边说,师边板书(注意区分大、小动物)谁来区别一下哪些是小动物。

师: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访小动物。

(板书课题)1.寻访小动物。

2.在我们附近还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呢?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估计一下或是猜猜,在花坛、草地等地方,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猜猜会有多少种?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栖息和活动着好些小动物?如果要进行一次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留意哪些地方?三、寻访活动的准备如果进行一次寻访小动物的活动的活,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先让学生讨论,再结合教材背景图提示进行完善)1.我们要寻访小动物首先应该设计一个调查计划,你们认为应该怎么调查呢?小组重点讨论调查方案:1)关于寻访的地点安排和小组内部人员的分工,需带哪些工具;2)记录表设计。

2.在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重点讨论1)不知名称的小动物怎么记录?2)一些难接近的小动物怎么观察呢?3)在寻访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比如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小动物有可能伤人?我们观察的小生命跟我们人一样,你应该怎样对待他们?)(1)安全问题(2)怎样关注和爱护小动物(3)怎样保护观察调查地的环境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

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

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这些观察大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中的发现也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

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物了,这个观察活动即有目的性又有指向性,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

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怎样观察它们的活动?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便是本课的任务。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会对小动物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动物具有多样性,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词汇:动物,多样性,环境,栖息地(二)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方法:观察寻找,记录比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

2、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核心价值观:认识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应充分关注动物的多样性。

教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园中曾看到过哪些小动物呢?2、(PPT出示学校操场,花坛照片)思考:树上有什么小动物?大树周围有什么小动物?草丛里有什么小动物?3、学生交流,教师提示回答的要求,在哪里看到过哪种动物?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记录的要求。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空气有质量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空气有质量吗》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有质量吗》教案一、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空气的质量。

在称量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质量的准确程度。

二、重难点。

重点: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重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掌握证实空气有质量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

每对同桌需要准备:两个气球、一个天平、一个打气筒、一张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经过前三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味的。

探索空气的这些特征,可以采用鼻子闻、眼睛观察、手粗模的方式。

(二)探讨:空气有质量吗?让实验效果更明显,降低实验难度,本节课我们选择“天平”作为测量工具,更加直观。

气球的弹性和厚度都比保鲜袋要强,使用气球装空气更加简便。

加上保鲜袋实在太轻了,不利于之间看到实验现象。

5.明确实验研究的问题、采用的测量工具、装入气球的工具、实验目的,以及自己的猜测。

验证猜想,养成有理有据地支持自己的观点1.对子之间合作完成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回顾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不规范之处。

3.学生常识使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实验结论。

4.你们小组的在试验中发现了什么?和你的猜想一样吗?的科学素养5.教师总结:空气是有质量的。

皮球增加了空气,质量就加重了。

4.10筒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三)延申学习,1.空气的组成部分。

2.介绍比空气还要轻的气体-氢气。

(四)课后思考:假如把注入空气的气球里面的空气放出后,再对比两个气球的质量,你猜想一下会怎么样呢?。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最新说明:本文整理了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教案,内容包含第一单元的所有课时,主要来源多年教学工具中的精华部分,与所有同仁分享。

目录一、单元《空气》介绍 (3)二、第1课时《感受空气》 (4)三、第2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7)四、第3课时《压缩空气》 (10)五、第4课时《空气有质量吗》 (13)六、第5课时《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16)七、第6课时《我们来做“热气球”》 (19)八、第7课时《风的成因》 (22)九、第8课时《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25)一、单元《空气》介绍二、第1课时《感受空气》三、第2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四、第3课时《压缩空气》五、第4课时《空气有质量吗》4.空气有质量吗六、第5课时《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七、第6课时《我们来做“热气球”》第(二)单元第 6 课第 1 课时课题 6.我们来做“热气球”作课时间作课内容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34-35页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3.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教具学具蜡烛,点火器,塑料袋,纸筒板书设计我们来做“热气球”作业设计孔明灯能持续飞行,主要是因为。

A.孔明灯体积大B.孔明灯的热源温度高C.孔明灯的热源与灯一起飞行“热气球”表面变热“热气球”变得手要拎着——空气变热空气体积空气会上八、第7课时《风的成因》九、第8课时《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感受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感受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摸一摸,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盒礼物,请一位同学边摸边向大家描述摸到的礼物是怎样的?请同学们一起猜猜这个礼物是什么?1.提问:这位同学摸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大家猜猜看是什么?2.教师小结:空气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身边。

气球,游泳圈,呼吸,轮胎等都离不开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来摸一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3.提问:你对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知道多少?【设计意图】回顾以前知识,补充新的知识,新旧知识自然衔接。

二、新课探究探索活动1 :传递游戏材料准备:自封袋、塑料杯、塑料碗、石头、水。

(1)明确任务:把石头、水和空气分别装入合适的容器,依次传递给每位同学。

(2)提问:你会如何完成传递任务?(3)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传递空气、水和石头,结束后汇报交流,说说方法和发现。

引导:①应该选择什么容器来装石块、水和空气呢?②怎样做,它们才不会从容器中泄露出来?(预设:①我们用塑料袋来传递空气,因为空气会泄漏,也会流动;②空气和水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空气、水和石头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老师提示:(1)速度慢点(2)选择合适的容器,尽量不要泄漏。

(3)容器端稳教师点拨:石块,有一定的形状,比较稳固,不易泄漏;水,没有形状,流动的,容易泄漏;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流动的,容易泄漏。

【设计意图】游戏开始前和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等环节。

本环节既总结空气特征,也对比水、石头的特征的总结,为下一步研讨活动做准备。

活动2:感受空气材料准备:塑料袋、哨子、气球、记录单(1)导入:表演节目,你又感受到了空气的什么特征呢?(2)通过抱一抱,摸一摸,吹一吹,捏一捏,抛一抛等,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方法和发现记录下来。

我们用(),发现空气()我们用(),发现空气()我们用(),发现空气()我们用(),发现空气()我们用(),发现空气()【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在游戏中了解、验证空气的特征。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学生活动1 观察热气球1.观察视频,思考它上升下降的原因我认为热气球是通过()升上去的2. 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加热的是热气球里的()教师活动1观察热气球1.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播放热气球视频,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2.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预设:加热里面的空气。

)谈话: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调查本班中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气球升空的过程。

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模拟“热气球”升空1. 认识材料塑料袋模拟()教师活动2模拟“热气球”升空1.认识材料,了解材料模拟什么,尝试设计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师出示纸筒,提问: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

蜡烛模拟()一端带有孔的纸筒的作用是什么?在下图中画出纸筒和“热气球”的位置2.模拟热气球升空阅读教科书35页实验要求温馨提示:“升空”要点: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袋口朝下尽量撑开,底部拉高使塑料袋处在一个最优状态,保证蜡烛能加热到塑料袋中足量的空气但不会加热到塑料袋本身;塑料袋需要加热比较长的时间,待它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时,小组同学一齐放手,尽量让塑料袋竖直升空。

2021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2021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2021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本课内容较为简单,但实验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有较高的热情。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容易分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

此外,学生对空气的概念和性质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自主探究,从而深入了解空气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气球、针筒、水槽、鱼缸等。

2.实验材料:彩纸、蜡烛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演示实验:用气球、针筒等实验器材展示空气的性质,如气球的膨胀、针筒抽取空气等。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空气有哪些特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实验要求,用彩纸、蜡烛等材料进行实验操作,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归纳空气的性质。

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空气有哪些特点?”5.拓展(5分钟)讲解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对生物和生活的重要性,如人类呼吸、植物光合作用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了吗?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图片,加深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我们来了解下空气的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引入课题)活动意图说明: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从生活中去发现空气对我们的作用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阅读材料,完成调查记录表1.阅读材料或自己的生活常识,完成调查记录表我们周围的空气①.大气层.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2000~ 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 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

②.地下的空气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

它们以自由形态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以溶解形态存在于土壤水中,以吸附形态存在于土粒中。

土壤空气基本上是由大气而来,但也有少部分产生于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

③.水中的空气空气可以溶解在水中,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所以水中也存在溶解的氮气和氧气。

水中空气有两个来源:是地表水和空气接触,一部分空气溶解到水中。

另一个是水生生物的光台作用,它能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质而放出氧气。

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①.动物与空气。

动物的呼吸离不开空气。

陆地上的动物呼吸大气层中的空气,水中动物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土壤中的动物呼吸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植物每天都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不同的是,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大量的氧气。

这时候,虽然它们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排放的氧气是放出的二氧化碳的几十倍。

可是到了晚上,植物继续呼吸,在吸收氧气的同时,会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与空气。

人和动物都必须呼吸,否则就会死亡,植物也不例外。

植物有一个特殊的本教师活动21.阅读材料,整理完成调查记录表领,它们能够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气温计》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气温计》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气温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认识气温计》。

内容主要包括气温计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温计的结构和原理,掌握正确使用气温计的方法,能够准确读取气温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气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气温计,理解气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具:记录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气温下人们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气温计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气温计的组成。

(2)讲解气温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气温计是如何测量气温的。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正确使用气温计的方法。

(2)演示如何读取气温值,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并讨论气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

5. 小结与巩固(5分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日常生活中气温的变化,记录一周的气温数据,分析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气温计》2. 板书内容:(1)气温计的结构:玻璃泡、毛细管、刻度尺等。

(2)气温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3)正确使用气温计的方法:放置在通风、遮阴处,避免阳光直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的气温变化,分析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并且在压缩的过程中,空气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空气的压缩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空气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方面,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空气压缩的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知道压缩空气的方法和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探索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压缩现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压缩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法: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气筒、塑料管、水槽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空气压缩相关的图片,如:气球、气筒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压缩现象。

2.呈现(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演示如何用气筒压缩气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筒压缩气球,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明确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空气压缩还有什么现象?如何用实验证明?6.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空气的压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家里的物品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压缩实验,拍下实验过程和结果,明天上课分享。

8.板书(5分钟)老师根据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空气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们的纸团会湿呢?(预设: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二)扎孔观察1.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3)松开手指,观察变化“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二)扎孔观察图3 图4 ▲观察与思考:①当松开手指后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在图3和图4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还有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3.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4.简单交流:(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预设:杯子中水面变高了)(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预设:水跑到杯子里面了)(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预设:松开手指以后)(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预设: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水)(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预设:湿了)(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三)打气观察1.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吹气)2.出示气筒:怎么吹?(预设: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三)打气观察▲观察与思考:当慢慢向杯子打气的时候,杯子里面有什么变化?4.小组反馈:(1)当慢慢向杯子打气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杯子里的水慢慢变少,水位下降。

)(3)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杯子里的水被空气挤出去了,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1.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预设:第一次水没有进杯子,纸团没有湿;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把空气挤出去了,纸团湿了,第三次往杯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2.课堂小结: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空气能占据空间)3.提问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预设:能)划去“吗”字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课时教学设计6.学生修正观点。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1感受空气 教案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1感受空气 教案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1感受空气教案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探究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明白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被我们感知。

在游戏活动中,初步感知空气重量轻、容易泄漏还可以被压缩的特征。

活动目标:通过运空气、装空气、玩空气等多个实验活动,感知空气的特征。

能够利用气泡图,并以简略的文字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能够将自己的语文上升为科学语文汇报实验和观察结果,能进行信息的整理。

态度目标:能主动积极的参加小组实践活动,能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投入,不做局外人。

探究活动过程中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

【探究任务】1.了解空气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并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物品,通过装、运、玩等方法了解空气的特性。

2.在活动过程中,会记录实验结果,要求“文字简单,用科学词汇”,会汇报实验结果。

3.学生信息整理:补充气泡图,形成知识链。

【活动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1.出示字谜:摸不着,看不着,不臭不香没味道。

天上地下到处有,动物植物都需要。

(预设:空气)2.出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课题)问:通过以前的学习,你知道空气有哪些特征?问:通过生活经验,你知道空气有哪些作用呢?3.小结:空气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动物和植物都离不开它。

前面我们了解一些空气的特征,今天看看我们能不能通过活动来了解空气的其他特征呢,我很期待大家的表现。

二、探究:空气特征探究活动一:传递游戏让我们分组来做传递游戏,看看能不能发现空气的其他特征。

[材料:每组准备塑料自封袋、塑料透明杯子、积木、小果盘、一瓶矿泉水]1.要求:将积木、水和空气分别装入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进行传递。

请大家想想怎么做?2.学生讨论装的方式和传递方法。

3.讲解实验记录单使用方法,并要求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4.按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装物和传递。

5.传递活动结束后,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板书设计】寻访小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蜗牛(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2单元 动物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2单元 动物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2单元动物教科版第二单元植物单元目的迷信概念2、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顺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抚慰做出反响、停止生长发育。

3、地域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和植物一同构成了丰厚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4、植物具有多样性,植物的生活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5、植物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6、植物会阅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进程,会繁衍他们的后代。

7、植物有相反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求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抚慰做出反响,会生长发育,会繁衍后代。

进程与方法1、饲养一种小植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载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置观察内容,整理描画结果。

4、在观察进程中提出要研讨的效果,用不同的方法处置不同的效果。

5、经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求和植物多样性的了解。

6、比拟多种植物,总结他们的相反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开展探求植物的兴味。

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育对不同植物的研讨兴味。

3、培育对植物生活需求的敏理性。

4、培育维护自然环境种植物的看法,能保护自然环境下的小植物。

5、培育以观察目的为动身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第一课寻访小植物【教学目的】迷信概念植物具有多样性,植物的生活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进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植物的阅历和知识,提出寻访小植物中能够碰到的未提及处置效果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开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植物的态度,构成保护小植物,珍爱生命,维护生态环境的看法。

【教学重点】在回想和整理已有的对小植物的阅历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植物。

【教学难点】防止先生在寻访进程中过火关注某一种小植物。

【教学预备】1、在校园里预备一块可供先生寻访小植物的场地〔最好教员提早寻访一遍〕。

2、设计复杂的记载表,供先生参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

想不想得到它?不过,得到它的人就是最有智慧得人,猜猜它是谁?1.教师口述谜语: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是能手。

2.谁能说说七星瓢虫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二、交流猜测,提出问题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你们能不能将现在寻访到的小动朋友物图片展示给大家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小动物?2.猜猜老师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找到了哪些小动物?(学生猜测,并请猜到的同学将相应的卡片,挂在树的相应位置上)。

3.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你曾经在校园里见过的小动物?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4.选择其中的一个地点,估计一下: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如何才能很快观察到更多的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哪?引出分组活动。

三、合作探究,准备寻访1.分组,明确分工。

分别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寻访员若干。

2.制作调查记录表。

讨论:调查记录表内应该设计什么内容呢?(课件出示样表)3.观察、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总结方法)(1)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用先去看一看、再接近一点的分步观察法。

(2)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用放大镜。

(3)不知道名称的动物可以画草图。

(4)看不到的动物可以观察标本。

4.寻访活动中注意事项。

想一想,观察、记录中可能还会碰到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再出示课件,再总结出注意事项)四、开展活动,寻访交流1.分工合作,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寻访活动,教师随机指导。

2.交流展示寻访活动的收获。

各组派汇报员汇报寻访结果。

3.我们全班同学能观察到多少小动物?进一步明确:统计总数时,相同种类的小动物只算一种,只需将不同种类的相加。

五、拓展延伸,深化教育1.寻访活动中,你们组在哪个方面做的最好。

2.课件出示不法分子伤害动物的图片。

面对这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画面,你想说什么?六、课堂总结用手中的图片做广告牌,号召全校同学都来参加到寻访、爱护小动物的行动中来。

【板书设计】寻访小动物地点动物名称吃什么其他1.2.3.【教学反思】这一课我将组织学生在校园里的大树上、大树周围、草丛里、花坛里进行观察和调查。

因此在寻访调查活动前我提出了要求“用学过的观察方法科学地寻访,不打扰小动物,做好记录,注意安全”。

活动中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思维也非常活跃,兴趣很浓,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都较高。

对老师提出的诸如“你认识哪些小动物?”的问题能积极进行思考,答案也较多,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能向老师提出科学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科学探究,尝试了科学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体现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蜗牛(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

秋天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等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熟悉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

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的身体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

【教学目标】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按照教科书介绍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猜谜语(出示课件)师:在上课之前,我们来猜个谜语。

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生:蜗牛。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蜗牛。

(板书:蜗牛)(设计说明: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既生动有趣又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储备,同时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2.蜗牛的生活环境师:我们每一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一只小蜗牛,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说一下你们在什么地方捕捉到小蜗牛?生:在花坛里,在草丛中。

师:我们捕捉到蜗牛的地方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是充满阳光还是比较黑暗的?生:阴暗、潮湿。

师: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设计说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捕捉蜗牛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二、观察蜗牛的身体1.如何观察师:通过捕捉蜗牛,我们知道它生活在阴暗潮湿。

那么关于蜗牛,你们想要了解什么。

生:蜗牛的身体构造、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蜗牛喜欢吃什么。

师:大家想要了解的真多,那么要了解蜗牛,首先我们要学会观察蜗牛,如何观察蜗牛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观察蜗牛。

汇报。

(设计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觉到是我想学,我想知道,而不是老师要我了解,从而体验主人翁精神。

)教师总结:观察蜗牛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出示课件)观察蜗牛要做到从整体到局部、从头到尾在观察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安静在看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用文字、可以用图画。

(设计说明: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2.观察蜗牛(出示课件)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的身体。

学生活动:观察蜗牛的身体。

汇报。

①蜗牛的身体由口、眼、触角、头、腹、壳这几个部分组成。

②蜗牛的头上有两对触角,一对触角长,一对触角短,在长触角上有眼睛,短触角下有口。

③蜗牛的腹部很柔软,它能分泌粘液。

④蜗牛的壳上有螺纹。

(设计说明:放手让学生观察,发言,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现在我们用小棒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注意动作一定要轻,不然蜗牛会痛的。

观察蜗牛会有怎么样的反应。

生:蜗牛会将头和触角缩进壳里面去。

3.观察蜗牛的运动(出示课件))师:因为壳很坚硬,对蜗牛有保护作用。

所以当蜗牛认为他遇到危险时,它会将将头和触角缩进壳里面去。

当他认为没有危险的时候,它会将头和触角从壳里伸出来,继续爬行。

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学生活动:观察蜗牛在玻璃上爬行。

汇报。

生:蜗牛是靠它的腹部爬行的。

师:蜗牛没有像人一样的脚,但它有特殊的“脚”,我们把它叫做腹足。

我们再次观察蜗牛,看看蜗牛用腹足在玻璃上爬行。

看看大家有没有惊人的发现。

学生活动:观察蜗牛在玻璃上爬行。

生: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是蜗牛分泌出来的粘液。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猜测一下这些粘液有什么作用?生:帮助蜗牛爬行、保护腹足。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了蜗牛能在玻璃上爬行,那么它还能在什么地方爬行呢、生:墙壁上,花坛上、泥土里。

师:我们来一起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设计说明:由于都是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观察的情况,学生有着极大的满足感,得到的知识印象也倍加深刻,表述更具体细致。

)三、我们来养蜗牛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于蜗牛的知识。

哪一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

(出示课件)生:(1)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2)蜗牛的身体由口、眼、触角、头、腹、壳这几个部分组成。

(3)蜗牛的头上有两对触角,一对触角长,一对触角短,在长触角上有眼睛,短触角下有口。

(4)蜗牛的腹部很柔软,它能分泌粘液。

(5)蜗牛的壳上有螺纹。

(6)蜗牛的足叫腹足。

(7)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师: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关于蜗牛的知识,大家想不想一起来养小蜗牛?生:想。

师:老师教大家如何饲养蜗牛,请大家每天观察蜗牛的生活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出示课件)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蜗牛(二)》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发现和经验1.师: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新发现?2.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师:有的蜗牛“睡觉”了,我们不能观察了,怎样让它醒过来活动?(把蜗牛放入常温下的水中,使其活动。

)要是没有出现“睡觉”蜗牛,这一步就可以省略。

二、观察蜗牛吃食1.师:蜗牛吃什么,怎么吃?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吃食(最好选用饿了1~2天的蜗牛,要提前准备好。

)2.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观察蜗牛吃食?蜗牛长有牙齿吗?”3.发放菜叶,放大镜,把蜗牛轻轻放到菜叶上,静静地等待蜗牛进食。

观察并记录。

4.学生交流发现,教师补充有关蜗牛牙齿知识。

5.观察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这一环节,可以选用另一个蜗牛进行观察,方法参考教材上。

把食物摆在盘子的一圈,把蜗牛放在圆心上,观察蜗牛的选择,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教科书上。

(实验要多做几次)6.生:汇报交流。

三、观察蜗牛的排泄和呼吸1.师;在观察蜗牛吃食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的蜗牛排出粪便了,蜗牛从哪个部位排出粪便?它的粪便是什么样的?蜗牛的吃食和排粪便是它的生命活动中很重要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蜗牛才能生存和生长。

2.生:观察蜗牛的排泄。

3.师:观察蜗牛的呼吸需要有一定的方法。

你们能找到蜗牛的呼吸孔吗?4.师:手指轻轻捏住蜗牛壳,让蜗牛扭动身体,然后观察蜗牛壳顶部位置,随着蜗牛的活动,每间隔10多秒钟,蜗牛的气孔会打开成一个小洞,可以明显地看到蜗牛的呼吸。

5.生:观察蜗牛的呼吸。

6.生:汇报交流。

四、继续观察蜗牛1.师:小节本节课和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关于蜗牛的生活还可以观察哪些?2.师:提醒学生:要让学生把在饲养中的更多更新的观察记录在表格中,或者写成科学日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