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比较诗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5.比较诗学风格论.ppt

5.比较诗学风格论.ppt

2、文气说与风格论的差异
“风格”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比较明确的专 门术语,而“文气”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 其内涵不确定,外延也漫无边际。
(1)文气混混沌沌,充溢于宇宙,无所不包。
第一,从作家的角度来看,“气”是宇宙万物的 一种物质,可以指生命之元气与精气活力。
例如:《文心雕龙•养气》:“夫耳目鼻口,生之 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 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是 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
2、从时间来划分,可以彰显出各个历史阶段所形 成的时代与流派风格。
《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 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 之道,与政通矣。” 《文心雕龙•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 序。”
【波兰】符•塔达基维齐《西方美学概念史》:“这些 风尚并不是从一代人向又一代人过渡着的,他们是与 生活中的同样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 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这些风格的变化 时常是急剧的,时常是从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 端。” 【法】泰纳《艺术哲学》:“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气 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
相反论点: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
章宁复见为人。叶燮与《原诗》使其人其心不然,勉 强造作,而為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 欺天下后世。究之阅其全帙,其陋必呈。其人既陋, 其气必苶,安能振其辞乎?
“中国艺术家不关心‘摹仿事物的现象, 也不想按照他的愿望把事物理想地再现出来, 或者照它们应有的样子再现出来,甚至也不想 在事物现象的后面去揭示某种形而上学的‘实 在’,而着意去创造一种具体的形象,把那灌 注于一切现实之中,灌注于人类社会和个人人 格之中的宇宙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出来,使他自 己的人格与宇宙原理相一致,这样,道就可以 通过它表现出来。”【英】H.奥斯本《中国绘 画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最新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PPT课件

最新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PPT课件

❖ 典型论偏重真实,有两个特点: (1)强调严格地摹写现实 (2)要求描写(情节、结构、时间、空间、人物性格) 必须符合逻辑
❖ 亚里斯多德:“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更严肃的,因为诗所 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诗学》)
❖ 贺拉斯:“虚构的目的在引人喜欢,因此必须切近真 实。”“你必须注意到不同年龄的习性,给不同的性格和年 龄以恰如其分的修饰。”(《诗艺》)
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
一、意境说与典型说
❖ 1、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 ❖ 2、情境之人与物境之物 ❖ 3、万取一收与形神虚物 ❖ 4、真情实感与摹写真实 ❖ 5、酝酿感悟与分析综合
1、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
❖ 典型说与意境说的异同 同:倡导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与境的交融。 异:典型说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 典型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 主观情感的抒发。
也不要把儿童写成个成年人的性格。” ❖ 布瓦洛《诗的艺术》:“写阿伽门农就该写他的骄
蹇与自私;写伊尼就该写他对天神的敬畏之情。” ❖ 黑格尔《美学》:“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
是寻求引人入胜的情景。”“有定性的环境和情况 就形成情景。”所谓“有定性”是“就它对人的关 系来看”的,即它对人物形象有“实现的推动 力。”“外在环境基本上应该从这种对人的关系来 了解。” ❖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每个典型都是一 个熟识的陌生人。” ❖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真实地再现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欧阳修《六一诗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 语工,得前人所示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典型说 ❖ 亚里斯多德《诗学》:“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既然
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 ❖ 贺拉斯《诗艺》:“不要把青年写成个老年的性格,

比较诗学ppt课件

比较诗学ppt课件

精品课件
9
二、比较诗学三方面的比较
第一是对不同民族、文化中诗学的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比 较。
中西方诗学往往都有明显的概念范畴的不同。比如西方诗学中比 较常见的概念有悲剧、喜剧、优美、崇高、典型、象征、隐喻、 结构、解构等等,而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概念与西方诗学概念范畴 十分不同,主要概念范畴有赋、比、兴、风骨、心象、气韵、意 境、意象、神采、妙悟等等,与西方的概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 系范围,与西方的概念差别非常大。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是研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 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
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 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精品课件
6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 唐宋:“意境说”、“妙悟说”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 话》;
• 明代:李贽 “童心说”、“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性 灵说” ;
• 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精品重于表现,具体 表现在四个方面:
究中西方比较诗学的基础。
精品课件
10
表述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术语
•中国:道、物等
•西方:模仿、理念等
表达文学与作者关系的术语
•中国:神思、妙悟、感兴等
•西方:灵感、迷狂、直觉等
表述作品内在关系的术语
•中国:文、意、真幻、气韵等
•西方: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表述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范畴
•中国:兴观群怨等
•西方:净化、寓教于乐等

诗学和比较诗学-教学课件

诗学和比较诗学-教学课件

言志与模仿
• 诗言志
• 发乎情,止乎礼义

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
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亚里士多德
• 情感的宣泄
一、可比性原则
• (二)系统性原则
• 1、相对文学而言,诗学理论对系统的依 赖性更强,这种思考的连续和意义的逻辑 连接是一个完整意义得以表达的前提。
• 2、一种诗学体系还必须与整个大的文化 系统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和理解,比如说中 国诗学是由儒家诗学、道家诗学和佛教诗 学所构成,这样,中国诗学实际上与整个 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 想等多种文化因素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6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大规模地涌入比较文学研究领 域,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大特征。
跨文化阶段(中西比较诗学)
No Image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 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 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法国学者 艾田伯
二、阐发性原则
• 所谓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 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现, 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学的 普遍规律。即在互相参照中找到共同问题, 证实共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二、阐发性原则
• 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透视其可比性,建 立起可比性关系。然后,比较诗学开始进入到理 论的相互阐发阶段。它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 (一)语言转换原则 • 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
撞的时候,实际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 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猜测、选择、接受的机 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转 换。

比较诗学-精品课件

比较诗学-精品课件
•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 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 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 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 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 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 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比较诗学
综上所述,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学”一词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是指 文学理论;
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它被用于指称 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一书, 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 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 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 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 模子同时进行的方法。
第三是综合的比较。

比较诗学PPT

比较诗学PPT

二、历史类型学研究和阐发研究
(一)历史类型学研究 1、历史类型学的产生 19世纪末俄罗斯的“历史比较学派”创始人 维谢洛夫斯基提出要在“一系列平行的相似事实” 中进行对比,探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 20世纪30年代,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继承和 发展了维谢洛夫斯基的学说,提出“历史类型学” 研究的观点。
代表人物:叶维廉——文化模子寻根
3、原型与原型批评代表人物:台湾学者黄维梁 Nhomakorabea
1976年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陈鹏翔)首 先提出“阐发研究” 。 “阐发研究”过于强调用西方理论对中国文学与 文论的阐发,因而又有不少学者提出“双向阐发” 的问题。 异同比较、文化模子寻根,都是在寻求一种中 西诗学间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对方,阐明对方, 同时也实现互证互补。 ——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东西方文论的重新整合、 建构。
二、中西诗学的逻辑起点
从诗学在整个人与世界的体系中来看,诗学是 对具体文艺实践的理论抽象,但它同时又是以哲学 为依托。 哲学→诗学→文学 ↘ ↓ ↙ 世界与人
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存在”;中国哲学的 核心概念则是“道”。它们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各自 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同时也构成了中西诗学的逻 辑起点。
四、中西诗学的理论形态
其一,西方诗学尚形式,中国诗学尚整体。 其二,西方诗学偏重于分析和综合,中国诗学偏重于直 观和体悟。 其三,中西诗学的言意之辨。西方诗学不断陷于困惑和 矛盾之中,并且着力探索诗学体系的建构,而中国诗学则强 调领悟和体验,却无意于理论体系。 西方:向太阳,我向太阳把双手伸出, 我看见苍白的云织成帐幕„„ 我觉得我已经知道真理, 却不知用什么词句把它说出。 ——(俄)吉皮乌斯《无力》 中国:“得意忘言”、“不落言荃”、“言有尽而意 无穷”——“道”是不可言说的。

高考语文诗歌比较鉴赏张PPT教学课件

高考语文诗歌比较鉴赏张PPT教学课件

高考语文 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41张
高考语文 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41张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 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诗人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 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 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诗人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 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 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 境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 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 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 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高考语文 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41张
(三)表达技巧比较
❖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 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 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高考语文 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41张
高考语文 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41张
(三)表达技巧比较
❖问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 要分析。
高考语文 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41张
高考语文 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41张
(三)表达技巧比较
❖ 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 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PPT精品课件
本词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都使用了哪些手法来 描写西湖美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
①视听结合。本词从听觉描写雨打荷叶之 声,从视觉描写碧水彩霞、飞鸟游鱼之景;白 诗从听觉描写黄莺呜叫,从视觉描写春水初涨, 绿杨成阴之景。②动静结合。本词既描写了彩 霞映碧水的静景,又描写了鸟在空中飞、鱼在 水里游的动景;白诗既有对西湖的水、云、杨 树、白沙堤的静态描写,又有黄莺争栖、新燕 啄泥的动态描写。③色彩映衬。本词用红霞与 碧水相映衬,白诗用绿杨与白沙堤相映衬。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要点:特点
要点:情感
要点:内容
①李词婉约细腻,(1分)词人把无言
的深沉的离愁情感寄托在月亮、梧桐等缠
绵的意象上,并且把抽象的愁思化成丝线
可“剪”可“理”,更加具体细腻可感。
(1分)
②朱词则悲壮慷慨,(1分)借夕阳、 江河、大地等壮阔的意象,抒发词人对国 破家散的现实的沉痛之情,语调高昂,感 情激越。(1分)
1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①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 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 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 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塑造了一个---的( )的形象。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比较鉴赏 课件
诗歌风格的比较鉴赏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比较诗学鉴赏论PPT课件

比较诗学鉴赏论PPT课件

2021/3/7
CHENLI
13
西方
柏拉图:“凡是美的人,颜色,图画和雕塑都经过 视觉产生快感,而美的声音,各种音乐,诗文和故 事也产生类似的快感,这是无可辩驳的。美就是有 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文艺对话录》)
托马斯•阿奎那:“通过嗅觉,人欣赏莲花和玫瑰花 的芳香,感觉到这些花本身就可喜。因为我们如果 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 柄。”“与美关系最密切的感官是视觉与听觉” (《圣托马斯的哲学文选》)
狄德罗:“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就嗅觉和味觉 来说,就既无美也无丑。”(《美的根源及性质的 哲学的研究》)
黑格尔:“艺术的感性事物之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
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
202无1/3/7关。”(《美学》)CHENLI
14
二、出入说与移情说
(一)“移情说”与“入乎其内” (二)“距离说”与“出于其外” (三)“出”与“入”的矛盾统一 (四) 心物移情与审美感应
孔子:“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荀子:“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 为之文。”
贺拉斯:“寓教于乐”←→“诗歌又传达神谕,指 示人生的道路。”(《诗艺》)
布劳:“是距离把艺术提高到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 范围之外。”“距离提供了审美价值的一个特殊标 准,以区别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社会 的(伦理的)价值。”(《心理距离》)
黑格尔:“艺术作品当然是诉之于感性掌握的。它 是诉之于外来的或内部的感觉,诉之于感性的知觉 和想象的,正如我们周围的外在自然,或是我们自 己的内在的情感生活诉之于感性知觉和想象那样。” (《美学》)
2021/3/7
CHENLI
12
(三)言美称味与言味论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 季羡林: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人 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让人不得要领。”
•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念和术语
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阐述中其内涵会 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 定。
• 比较文学中“诗学”一般指的就是文艺理论
2.比较诗学
定义: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 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3.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 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区别:研究对象的不同(文学实践—各 文明的诗学)
研究范围(文化内部—两种或以上的 文化与文明)
(五)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基于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把诗学放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背景中, 追求的是返本开新、融贯中外的理论超 越。
第七章
比较诗学
一、诗学和比较诗学
• 1、诗学 • “诗学” (Poetics)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
学》,包含“诗”和“技艺”两个方面,现在在 西方泛指文学理论。 • 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诗经》 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诗经》在汉代又 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经》之 学称为“诗学”。
• 故,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其基本特 质的阳刚之美,同属于一个审美范畴。
• 此外,崇高主要有五种来源:庄严伟 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 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 的堂皇卓越;
• 风骨构成因素与崇高相对应的为“志 气”、“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铺辞、结言、捶字”(刘勰并不认 为文采是风骨的构成要素)、“沉吟 铺辞,莫先于骨”。
(二)诗学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比较研究
• 包括
• 1、中西的两部著作比较研究,
• 2、以一部中国古代的著作为依据广泛 地和西方其他的理论进行比较,
• 3、从总体上对多部著作进行系统的比 较,从宏观上把握不同诗学体系的特 点和实质。
• 成果:
• 《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布瓦洛 的《诗的艺术》
• 《二十四诗品》与《诗艺》,
钱钟书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 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 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 务之一。
文学与世界:中国有道、物,西方有模仿、 理念等;
文学与作者:中国有神思、妙悟、感兴, 西方有灵感、迷狂、直觉等;
作品的内在关系:中国有文、意、真幻、 气韵,西方有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文学与读者:中国有兴观群怨,西方有净 化、宣泄,等等。
• 西方诗学建立在戏剧文类之上,其他 的诗学建立在抒情诗的文类之上。
(四)诗学话语比较研究
中国——诗性话语 丰富性、朦胧性、不确定性
西方——理性话语 实证性、归纳性、系统性
例:西方——理性话语
• 西方文论主要使用的是分析、推理、辩驳的逻 辑方法,又往往追求总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论概 括;
• 中国诗论整体、体悟、诗性的描述话语截然不 同,而在话语外在形式上,中国古代诗论大多 采用随笔、偶感、漫谈、点评等形式,如大量 的诗话、词话、序跋、小说评点等。
•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 ,
• 吉布斯《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与中国古代文 论》
例一: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
第一,通过与西方类似观点进行共时性的 比较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二,以《文心雕龙》为中介,让刘勰、 康德、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 斯基等西方的诗学大家进行对话。
第三,作者的基本思路是使《文心雕龙》 与黑格尔的美学能够互相阐释。
例二:艾布拉姆斯与刘若愚的理论
(三)诗学文类比较研究
• 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 立起来的,因而形成了影响西方两千多年的 “模仿说”;
• 其他各文明的诗学都是建立在抒情诗的文类之 上,形成了“情感——表现”的诗学。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
• 开辟了比较诗学的重要领地。
• 当文学是在一种特殊的文学“种类” 和“类型”的实践基础上加以界定时, 一种独特的诗学便可以出现。
研究内容: 可以研究某个术语、概念、范畴; 也可以研究范畴群; 相似的范畴可以比较,相反的范畴更可 以进行比较研究。
常见的有:道与逻各斯、意境与典型、 和谐与文采、物感与模仿、神思与想象、 风骨与崇高、滋味与美感、迷狂与妙悟 等。
例一:道与逻各斯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1、都是“永恒”的。 1、有与无
2、都有“说话”、 2、可言与不可言 “言谈”、“道说” 3、分析与体悟 之意。
3、都与规律或理性 有关。
例二:风骨与崇高
• 最根本的共同之处是“力”,
• 朗吉努斯:“崇高风格到了紧要关头,像剑 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迅雷疾电一样, 燃烧一切,粉碎一切”,崇高是“巨大的威 力”,其本质是力量。
• 刘勰认为风骨的特征在于遒、劲、健、力: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 力也。”
研究方法(归纳推理—比较研究)
二、跨文明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 法国学派阶段: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在寻求不同文 学之间影响的事实联系,排除比较文学中综合研究 的方法。
• 美国学派阶段:拓展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 多种文学现象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
• 跨文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比较诗学成为西方学 者研究的重点。
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 两种方法以为它们自己是势不两立的对头, 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 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 导向比较诗学。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
三、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 (一)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 (二)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 • (三)诗学文类比较研究 • (四)诗学话语比较研究 • (五)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例:中国——诗性话语
• “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 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 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 收。”
“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 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 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 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 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