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腋静脉穿刺术
腋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谢谢关注,请提宝贵意见
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 点,与皮肤呈30º ~45º 夹角, 在X线引导下,在C点刺入腋 静脉
复杂!
腋静脉穿刺的技术要点为
• 皮肤定位 • 进针方向 • 进针角度
锁骨下静脉入路
腋静脉入路
• 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去 枕仰卧,头偏向对侧,常规消毒铺巾,局 部浸润麻醉 • 定位:锁骨中、外1/3向足端延线4-5cm处 为进针点
腋静脉入脉穿刺的意义
• 中心静脉穿刺术,是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 是快捷、简单、实效、可靠的通路 • 可以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治疗 • 监测中心静脉血气及氧代谢 • 经中心静脉给药对心肺复苏效果有积极影 响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目前多见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有颈内静脉入路、 锁骨下静脉的锁骨上、下入路 • 与置入方法相关的并发症有血肿、纵膈血肿、气 胸、心包填塞、置入胸腔、误穿动脉、误入淋巴 管、皮下液肿等 • 尽管中心静脉穿刺技术已经使用半个世纪,但针 对穿刺方法的改进一直没有停止 • 腋静脉穿刺法首先由Magney在1993年提出 • 我国腋静脉穿刺术首先由心内科医生实践,在我 省内麻醉科应用尚未见报道
1/3
1/3 4-5cm 1/3
• 方向:指向锁骨上窝(或锁骨中、内1/3处) • 角度:针体与皮肤呈30°- 40°角,
• 针尖穿入皮肤后轻抽注射器,保持一定负 压缓慢进针,穿刺深度约3-4厘米可见回血
• 固定针体,送入引导钢丝
• 送导管
• 如穿刺失败,可退针于皮下并将针刺方向 略向内摆再行穿刺,或改穿其他途径
腋静脉穿刺的优点
• 腋静脉位置固定,穿刺成 功率相对较高 • 发生损伤时容易压迫止血 • 不易误穿胸内脏器(穿刺 途径在胸廓外,深度不超 过胸膜顶,有肋骨阻挡) • 腋静脉与腋动脉之间有前 斜角肌不易损伤动脉 • 左右腋静脉均可穿刺
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置管术

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相信大家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静脉穿刺的时候误伤到伴行动脉,或者同区域反复穿刺不成功。
而现在,超声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双能够“穿透皮肤的眼睛”,我们终于看到,我们不小心穿到的动脉也许是这样的:我们反复穿刺没有回血的静脉也许是这样的:尽管发生率很低,但是一旦穿刺针穿到斑块或血栓,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超声引导深静脉穿刺的意义毋庸置疑。
大量研究证实,成人和小儿使用超声扫描技术进行中心静脉穿刺比传统穿刺方法更安全、快捷,也是未来精准医疗的趋势。
以往我们常见的深静脉穿刺入路是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其优缺点已经为我们熟知,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种新的深静脉穿刺方式。
腋静脉解剖腋静脉是上肢静脉的主干,接受与腋动脉分支伴行静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等静脉血汇入。
在第一肋骨外侧缘处移行为锁骨下静脉,以胸小肌为界分为三段。
第三段为腋静脉穿刺最佳部位。
该段静脉位置表浅,表面只有一层锁胸筋膜,且直径粗,走行于胸廓外,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有前斜角肌将腋静脉与腋动脉隔开。
因此,相比于锁骨下静脉而言,穿刺腋静脉具有不易误入胸腔造成气胸、误穿动脉时因无锁骨遮挡更容易进行压迫止血等优势。
穿刺体位探头位置与超声图像采用线阵式探头,根据解剖放置超声探头,在超声图像上找到腋静脉。
超声PW脉冲频谱模式下静脉血流信号连续而低速,可随呼吸变化;动脉血流信号呈脉冲式,有明显峰值。
可轻压超声探头见静脉可被压瘪下沉塌陷;动脉则不易被压瘪。
腋静脉超声图像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要点动静脉辨识—彩色多普勒动静脉辨识—深压动静脉辨识—内膜动静脉辨识—脉冲多普勒穿刺过程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优点腋静脉穿刺常见并发症操作技术:操作前,将患者置于平躺仰卧位,头部自然居中位,左上肢掌心向上外展90度。
超声探头上涂上耦合剂,用无菌保护套包裹超声探头及导线。
从上臂近端至腋窝处超声预扫描,同时探查腋动脉和腋静脉的长轴平面,注意用最小的压力来控制超声探头,避免把血管压瘪。
腋静脉穿刺PPT学习课件

1
经 锁 骨 下 静 脉 植 入 电 极 磨 损
2
腋静脉穿刺的优点
①腋静脉穿刺时起搏电极通过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时 距离大,不形成挤压; ②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动静脉距离较远,误穿动脉 几率低, 若损伤腋动脉时,因无骨性组织遮挡,容易压迫 止血,特别适用血管脆性大的老年人; ③穿刺针与胸前壁成一定角度,有肋骨的屏障作用,故穿刺进 入胸腔的可能性甚低,不用担心误穿胸腔内脏器,远离胸膜顶, 穿刺时比较安全,不易造成气胸; ④电极置入后曲线流畅,静脉鞘不易与头臂静脉(窦)形成硬折;
28
并发症
气胸 0例 皮囊血肿 5例(初期发生,穿刺口荷包缝合后未再发 生) 误穿动脉6例,局部压迫后无血肿发生 导线操作困难 0例(包括3例CRTD)
29
谢
谢
30
9
经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行腋静脉造影经验:
因静脉血流速度慢,留置针位置尽量高。 造影剂15ml左右,因造影剂较粘稠,可适当稀释。 尽量快速推注造影剂,推注完后透视,如腋静脉显示清晰, 立即踩DSA;如腋静脉显示不清,再推注20ml生理盐水, 然后再踩DSA。
10
11
12
13
14
15
5
6
腋静脉的穿刺方法(盲穿)
Magney等在1993年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 ①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 关节的连线(A线) , 一条是胸骨角中心 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 ;两个点分 别是A线的内、中1 /3交点(C点)和B线 的外中1 /3交点(D点) ; ②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 肤成30~45 °夹角,在X线引导下,在 C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 下静脉移行处,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 的间隙为准。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介绍课件

03
置管术:将导管插入静 脉,建立长期静脉通路
பைடு நூலகம்
04
手术目的:为患者提供 长期静脉输液、输血、 监测等治疗手段
手术适应症
静脉输液治疗 血液透析 静脉导管插入术
静脉营养支持 静脉造影 静脉输液港植入术
手术禁忌症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局部皮肤感染或炎症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严重过敏体质或对穿刺材料过敏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穿刺部位有金属植入物或假体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 刺置管术操作步骤
术前准备
01
患者准备:禁 食、禁水,保 持空腹状态
02
器械准备:超 声引导仪、穿 刺针、导管、 消毒用品等
03
环境准备:无 菌操作环境, 保持手术室清 洁、安静
04
人员准备:医 生、护士、麻 醉师等手术团 队,确保手术 顺利进行
手术操作
1
术前准备: 患者体位、 消毒、麻醉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 术介绍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概述 02.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步骤 03.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缺点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 刺置管术概述
手术原理
01
超声引导:利用超声波 成像技术,实时监测穿 刺针的位置和深度
02
腋静脉穿刺:在腋窝处 进行静脉穿刺,建立静 脉通道
适用人群
长期输液 患者
血管条件 较差的患
者
需进行中 心静脉置 管的患者
需进行血 液透析的
患者
谢谢
安全性高:实时 监测,避免损伤 周围组织
成功率高:超声 引导下穿刺成功 率高,减少多次 穿刺的痛苦
并发症少:超声 引导下穿刺,并 发症发生率低, 降低风险
进展丨吴永全团队创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术,成功率95.5%

进展丨吴永全团队创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术,成功率95.5%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作为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静脉穿刺是植入起搏器的最重要步骤之一,静脉穿刺成功相当于完成了植入术的一半。
对初学者而言,穿刺静脉往往比导线本身的放置更为困难。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静脉入路包括锁骨下静脉、腋静脉或头静脉等入路,各种入路各有其优缺点。
其中,腋静脉入路可以说是上帝留给人类的最佳穿刺部位。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吴永全教授团队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一篇原创文章,介绍了他们创新的一种腋静脉穿刺技术。
这种新技术操作简单、有效,并且很安全,值得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该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张俊蒙教授。
一. 为什么要探索新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的延续,较粗大,在锁骨外,位于胸廓外,是穿刺的较佳选择(图1)。
近年来腋静脉穿刺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腋静脉穿刺进行了诸多探索。
在X线或其他影像指导下的腋静脉穿刺是目前主要方法。
但目前的方法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如X 线暴露、对比剂过敏或出现对比剂肾损伤等。
图1. 腋静脉解剖。
如何能找到通过体表标志而进行的腋静脉穿刺方法,是国内外学者探索的热点。
尽管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方法,但总体而言,目前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较为繁琐,学习曲线长,推广较难。
现将国内外腋静脉穿刺术的特点总结如下。
·需X线指导,或肘正中造影;· 以锁骨与第一肋骨交叉处为重要标志;· 囊袋做或不做均可;· 以体表标志进行穿刺,但操作繁琐。
有鉴于此,吴永全教授团队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反复摸索,成功探索出了一种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整个穿刺过程无X线及其他影像学技术指导,仅通过体表标志进行腋静脉穿刺,即“盲法”腋静脉穿刺术。
二. 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技术及其优点所谓的“盲法”即穿刺过程无X线或其他影像指导,仅用体表标志的方法进行穿刺。
腋静脉应用解剖学与穿刺技术

腋
3 距离大,不形成挤压
动
6.电极置入后曲线流畅,静
静
脉鞘不会与头臂静脉形
脉
成硬折
各 段 毗
2
7.腋静脉第三段与腋动脉距 离较远(1-1.5cm),误
邻
穿动脉几率低
1
Magney腋静脉定位法
1993年Magney等11提出: ① 取两条线: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连线
(A线),胸骨角中心与肩胛骨喙突的连 线(B线);两个点分别是A线内、中1/3 交点(C点)和B线外中1/3交点(D点) ② 取D点为穿刺点,指向C点,与皮肤成 30-45°,X线下,在C点处刺入静脉, 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
腋静脉应用解剖学与穿刺技术
内容简介
腋静脉穿刺适应证 腋静脉解剖
腋静脉穿刺历史与现状 腋静脉穿刺方法与体会
问题与展望
腋静脉穿刺适应证
中心静脉置管适应证:
监测中心静脉压(CVP) 大量输血、长期补液、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急危重病人的抢救 右侧心电标测导管置入 临时或永久起搏电极导管的置入
腋静脉穿刺适应证
第三段 19.5±4.2 12.5±2.7
腋静脉应用解剖学
腋静脉各段均 可用于穿刺,因一 、二段与动脉、神 经毗邻关系复杂, 进针时易损伤腋动 脉、腋神经。临床 上常选第三段腋静 脉做穿刺
腋静脉应用解剖学
第3段腋静脉在胸廓 外,长度20mm左右, 内腔大约12mm,位置 相对固定。其外侧为 腋动脉。腋动静脉间 被前斜角肌隔开,前 斜角肌的厚度为 10~15mm。通常进针 应在选定范围内略偏
展望
腋静脉穿刺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不仅在起搏 器置入术中,在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在儿童重 症监护室(PICU)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中可选腋静 脉进行
浅谈腋静脉穿刺术

3.颈内静脉穿刺术的启示(局麻针试穿定位)
新的腋静脉穿刺技术
拇指确定胸三角内侧尖
在内侧尖下,内侧缘3cm处,针尖朝向内侧尖,与
皮肤呈30-45度,用局麻针边打麻药边试穿,出静
脉血后确定方向
沿确定的方位进穿刺针。
— 此方法为国内王龙等首创15
15.王龙,郭继鸿.一种腋静脉穿刺体表定位及其临床应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4(10):266
1.王啸.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0.8(4):201 2.杨琳,高英茂译.格氏解剖学[M].第38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590
第三段
第二段
第一段
腋静脉第三段的优势3
腋静脉走行在胸廓外
位臵表浅,表面只有一层锁胸筋膜
没有神经伴行
在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有前斜角肌将 腋静脉与腋动脉隔开,该肌肉厚1-1.5cm 该段静脉直径粗,外径1.2cm
腋静脉穿刺历史
1987年Nichalls首先报道7
1990年Taylor和Yellowlees证实了该经验8
1992年Higano等首次报告了通过静脉造影指导 进针途径穿刺腋静脉9 1993年Byrd提出在透视下行腋静脉穿刺10;同年 Magney等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11
7. Nichalls RWD. [J].Anesthesia,1987,42:151 8.Taylor BL,Yellowlees I [J].Anesthesiology,1990,72:75 9. Higano ST,Hayes DL,Spittell PC,et al [J].PACE,1992,15:731 10. Byrd CL.[J].PACE,1993.16:1 781 11. Magney JE,Staplin DH,Flynn DM,et al [J].PACE,1993,16:2 133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严重休克、创伤和器官急性衰竭的患者尤其重要。
深静脉穿刺术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腋静脉穿刺术,其中腋静脉穿刺术应用得比较少。
但腋静脉穿刺术较传统的深静脉穿刺术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
采用超声引导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有利于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且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于腋静脉穿刺术较其它深静脉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低,缩短了穿刺时间,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时间。
标签: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术;应用1 超声引导技术的优势及劣势因为人体各种组织的形态与结构是不相同的,其反射与折射以及吸收超声波的程度也就不同,所以超声不但可以对外周神经、周围组织进行成像还可以对外周血管进行成像,如果把超声影像技术与临床麻醉操作相结合,不但克服了传统盲穿的局限性,还显著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大幅度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早在2002年英国国家临床技术研究院已经推荐二维超声可以作为成人甚至儿童中心静脉择期和急诊置管的首选方法[1],现在超声引导技术在多领域广泛应用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
资料报道超声引导下行深静脉置管术能提高总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发生并发症[2]。
研究[3]通过对928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和302例在体表标记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超声引导法与体表标记法成功率(100%VS88.1%)、穿刺时间(9.88sVS44.5s)、平均穿刺次数(1.3次VS2.5次)、试穿一次成功率(78%VS38.4%)、误穿动脉发生率(1.7%VS8.3%)、臂丛神经刺激症发生率(0.4%VS1.7%)、局部血肿发生率(0.2%VS3.3%)。
研究[4]通过900例ICU患者的研究也取得相类似的结果,且通过在穿刺前超声检查,还可发现穿刺部位是否存在静脉血栓。
超声应用于中心静脉穿刺领域也会受到一些限制,如对超声设备性能要求高,操作者需要进行专业培训才能具有超声学知识和技能胜任此工作。
腋静脉穿刺术

思考
患儿穿刺体位与进针方式的选择。 腋静脉穿刺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第21页,共21页。
腋静脉穿刺术
第1页,共21页。
背景 腋静脉特点 腋静脉穿刺用物的准备
腋静脉穿刺方法
护理要点
临床意义与推广前景
思考
第2页,共21页。
背景
临床上对危重早产儿早期常采用禁食, 从静脉补充各种生命所需物质以及治 疗疾病的各种药物。通常每天都是24h 不间断输液 。
第3页,共21页。
背景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头皮静脉表浅细小, 血管壁薄嫩,管腔窄,血管外观小于留置 针。留置过程中针尖软管部分紧贴血管内 壁。四肢血管管腔细小,且患儿无自控能 力,活动灵活,套管针体易刺激管壁导致 静脉损伤。
第14页,共21页。
护理要点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均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 体位:留置期间患儿置温箱中,以便留置观 察。不采取穿刺侧侧卧位,以免针座压迫肢 体,影响肢体血液循环。
第15页,共21页。
护理要点
观察:1.腋静脉位置相对隐蔽,少许渗漏时 不易发现,应经常比较,触摸两侧腋下至 腰际间范围的质感,发现渗漏及时拔针。 2.患儿全身的变化,如体温变化,突然出 现原因不明的发热,反应低下,血白细胞 升高。 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必要时 作细菌培养。
第7页,共21页。
腋静脉的特点
从而保持了血管的完整性,减少了静脉炎 的发生。且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安 全性较高,且不影响活动,减少了穿针次 数,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
第8页,共21页。
静脉营养液的输入 2.周围浅静脉留置, 还 有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 管) 、腋静脉留置(适用于早产儿静脉营 养液输入) 。
图解腋静脉穿刺置管术

图解腋静脉穿刺置管术
本内容来源于:聪明鸡的博客
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穿刺是临床上常用到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途径。
由于锁骨下入路有一些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气胸、血气胸、血肿等。
临床医生一直在探索一个更加安全的穿刺途径。
应该是心内科医生首先开始了经腋静脉穿刺的实践,原因是当心内科医生采用锁骨下入路为病人埋植心脏起搏器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叫做“挤压综合症”的并发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电生理室的王龙医生曾介绍过他的腋静脉穿刺体会。
最近,本人也成功完成一些腋静脉穿刺,以下是一些录像的截图:
1、穿刺点定位:锁骨中外三分之一向下四至五厘米处
2、针尖刺入皮肤后注射器带负压,针体与胸壁呈30~40度角,针尖指向锁骨上窝
3、刺入腋静脉后注射器顺利回血
4、左手固定针体,右手送入引导钢丝约20厘米
5、退出穿刺针
6、扩皮
7、送导管12~13厘米
8、退出导引钢丝,肝素水封管
9、固定导管
10、贴保护膜
腋静脉穿刺的优点是:与腋动脉之间有前斜角肌隔开,不易穿破腋动脉;穿刺全程在胸壁外,不易伤及胸膜顶造成气胸血胸;易于压迫止血。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
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腋静脉穿刺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腋静脉穿刺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腋静脉穿刺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腋静脉穿刺在早产儿中的应用2006-11-26医药卫生论文腋静脉穿刺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腋静脉穿刺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腋静脉;早产儿;应用早产儿尤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者,因其需要24h给予药物维持治疗(如多巴胺)和静脉营养(脂肪乳、氨基酸等),此时维持有效静脉通道显得尤其重要。
在四肢、头皮静脉置管注射上述药物会大大提高静脉炎发生率及局部皮肤坏死可能,采用PICC置管又无疑会及大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相比较而言在腋下静脉置管则可以有效延长置管时间,减少反复穿刺,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患儿舒适度。
1解剖部位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向外的延续。
位置表浅,表面只有一层锁胸筋膜,没有神经伴行,静脉直径粗,并且早产儿皮下脂肪少,解剖部位相对固定,不易造成气胸发生。
2穿刺方法 2.1物品准备静脉留置针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号留置针,3M透明敷贴。
2.2穿刺部位腋下静脉。
2.3方法患儿仰卧位,将患儿一侧手臂外展拉直,让腋窝充分暴露,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内侧,可在腋动脉搏动点下方0.2cm处定位,蓝色,无搏动。
如暴露不明显可让助手在穿刺点上端3——4cm压迫使其充盈,以利于穿刺。
常规消毒穿刺侧腋窝。
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上臂,绷紧下端皮肤,在穿刺点下方0.5——1cm处以10°——15°缓慢进针。
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0.1——0.2cm,退出针芯,将软芯送入腋下静脉内,为确保留直针在血管内应连接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回血顺畅后注入生理盐水封管,用3M透明敷贴固定。
穿刺角度不可过深,否则极易误入腋动脉,动脉血鲜红,且搏动明显,液体不滴,封管后可见局部皮肤苍白,此时需要立刻拔针,按压止血。
3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透明敷贴5——7天更换1次,每次更换时穿刺点都需要常规消毒如穿刺部位出现渗血、渗液应立即更换敷贴或者拔针重新穿刺。
因穿刺部位比较隐蔽,发生外渗时不易发现,就需要严格交接班制度,可以将两侧腋窝进行对比,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腋下静脉穿刺

8.是否列入医保、是否已有收费编码(请于医保办、物价管理办公 室查询,注明收费编码及价格) 是 9.所开展的技术是否准入、所需试剂和设备是否获证 准入
10.社会效益评价
提高穿刺技术,能够快速补充血容量,抢救休克的患儿
。
11.项目综合评价(国内领先
填补院内空白
省内领先
填补院内空白)
12.进度、目标(年度计划内容、进度、完成 病例数、成本回收以及论文、学术交流及成 果推广等)
13.项目组成员
14.、科室讨论意见:
1、对项目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客观评价(划√) □该项目目前为成熟、先进技术,我院已具备开展条件; □该项目为改良、替代技术(方法),较原技术(方法)有一定优越性; □ 其它(具体写明): □ 2、对申请者的业务水平及承担该项目的能力等进行评价(划√) □申请者业务水平高,进修学习、实际操作过该项目(技术),能胜任该项目的开展; □申请者业务水平较高,参观、学习过该项目(技术),预计可以完成; □申请者业务水平较高,对该项目(技术)有一定了解,预计可以完成; □ 其它(具体写明): □ 3、对技术路线、操作常规的意见和建议(划√) □技术路线明确、合理、可行,操作常规周密完善,对不良事件的应急预防措施得当; □技术路线明确、基本合理、可行,操作常规可行,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良事件的应急预防措施得当; □其它(具体写明): □ 4、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请具体写明) 讨论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2015年新技术
儿科
1.目的和意义
腋下静脉收集上肢浅静脉和深静脉的全部 血液,续于锁骨下静脉,而腋下静脉穿刺 较之锁骨下静脉穿刺方便,简单,易成功, 抢救休克,快速补充血容量。
2.技术关键 1、 评估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静脉能见度,静脉弹性,穿刺点皮肤无炎症及出血点。 2、如果治疗药物为刺激药物性强的可县用生理盐水穿刺成功后再接治疗药物。 3、左手握住患儿上臂使之向外展,与身体呈90度,选取腋静脉,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 内侧,在第1肋外缘,而腋动脉行于腋窝深部至大圆肌下缘。 4、一手固定皮肤,另一手持静脉留置针在腋窝下缘约2-3cm穿刺,进针角度在15-30° 见回血将穿刺针与血管平行。 3.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 适应症:可用于新生儿失血,失液,禁食的患儿或对周围静脉难于穿刺而长期输液的 危重患儿。 禁忌症:无绝对禁忌。 不良反应:有形成血肿,静脉痉挛、血栓及过敏反应的危险。
听毛家亮教授讲腋静脉穿刺

听毛家亮教授讲腋静脉穿刺2017年5月20日,上海仁济医院心内科毛家亮教授在华山起搏论坛介绍了腋静脉盲穿的操作技巧,下面是完整版的录音:腋静脉穿刺来自Cardiotalk 00:0023:47常规植入起搏器电极可采用的静脉通路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头静脉等。
最常见的通路为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本是深静脉置管和电生理检查常用的通路,因其具有解剖位置固定,穿刺简单方便等优点而在起搏器植入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锁骨下静脉的解剖位置也决定了其局限性。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第一肋骨外缘以内的自然延续,其经胸锁关节后方予颈内静脉共同汇入头臂静脉,经上腔静脉汇入右心房。
在植入起搏器时穿刺点往往选择锁骨与第一肋的夹角。
植入的电极以较大角度穿过锁骨与第一肋间隙进入静脉系统。
在植入过程中因锁骨下-头臂静脉的汇入角度过大,经常会遇到间隙较窄导致的植入困难,给术者带来诸多不便。
增加了透视用光量及并发症风险。
在穿刺中还可能因进针角度过大误入胸腔,导致气胸腋气胸等并发症。
植入后,因锁骨与第一肋在肢体活动时具有很大动度。
常可挤压、磨损位于锁骨下静脉的电极,久之可导致电极断裂、绝缘层破坏等严重后果,即我们所熟知的“挤压综合征”,对于起搏器依赖的患者可造成生命危险。
对挤压综合征的恐惧也使临床医生和手术病人尽力避免植入侧上肢的剧烈运动,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国内复杂植入性心脏电子装置的植入工作开展迅速。
在植入 CRT,ICD或采取较粗电极的兼容MRI的起搏器时,会因电极数量增加、电极直径粗大及操控性不佳等使植入困难、挤压综合征等困难进一步凸显。
因此,国内外的起搏电生理医生都在进行静脉通路的新探索。
如腋静脉和头静脉。
头静脉经三角胸大肌间沟穿深筋膜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其汇入头臂静脉的角度较小,解剖位置固定。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头静脉穿刺时一般先切开并暴露头静脉;同时因头静脉较为细小,植入9F鞘管或多根电极时偶有困难。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

谢谢观看
▪ 虽然我们声称的是腋静脉穿刺,但与解剖学上的腋静脉相比,我 们穿刺的实际只能算是腋静脉的大分支。
▪ 我们开发的这项穿刺技术,拓宽了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部位的 范围,例如,当患者因颈部或颈椎受损需要保持头正中位时,有 气管切开时,胸骨切开伤口未愈时,还适用于肿瘤、血液病患者, 适用于肠外营养及留置透析导管者。若有需要,还可以同一病人 身上重复穿刺。
▪ 当经过两位操作者分别进行两次穿刺都失败时,则中止经皮穿刺 技术,改其它方法进行置管。在拔除导管时,缝合穿刺点,压迫 数分钟,并盖上敷料。
结果
▪ 共纳入了59例需要静脉-静脉旁路循环的手术患者,其中51例是 肝移植过程中进行的,8例是复杂肝切除的患者(表1)。采用的 是15F导管,56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的,成功率为95%,其中穿 刺1次成功的有51例,穿刺2次成功的有4例,穿刺4次才成功的有 1例。还有3例患者的腋静脉通路经历了两次手术(首次肝移植, 再次肝移植)。
技术操作
▪ 也可以通过颈部超声探查来排除导丝进行左侧颈内静脉。导丝置 入长度应限定在20 cm,以避免引起心律失常。随后扩张皮肤穿 刺点,用Seldinger技术置入导管。在输注任何液体之前,回抽确 认导管远端是否在血管腔内,随后再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导管 置入深度为20技术操作
▪ 当在腋静脉腔内观察到针尖的斜面时(一个白点),可以很容易 地确定穿刺针在血管内的位置(图2C)。也可以通过回抽血液12 ml来确认穿刺针的位置是在静脉内。当患者血压较低时,无搏 动性血流出现并不能排除穿刺到动脉的可能。随后置J形导丝,导 丝的位置也可能在超声实时下确认(图3,A-C)。
▪ 在本文中,我们阐述一种新技术,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腋静脉通路的建 立,它是胸廓外,超声平面内实时引导下进行的。
腋静脉穿刺的步骤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腋静脉穿刺的步骤有哪些导语:腋静脉穿刺技术是目前十分常用的对婴幼儿腋静脉进行治疗时候所采取的一种方法,对于即将采取腋静脉穿刺术治疗的患者来讲,积极的了解一些关腋静脉穿刺技术是目前十分常用的对婴幼儿腋静脉进行治疗时候所采取的一种方法,对于即将采取腋静脉穿刺术治疗的患者来讲,积极的了解一些关于腋静脉穿刺手术的相关步骤,对于其在腋静脉穿刺术的认知上是十分有帮助的,那么,腋静脉穿刺术的步骤都有哪些呢?腋静脉是深静脉,临床上一般不用于穿刺输液。
近年来随着留置针的普及,在新生儿与婴幼儿间应用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对延长留置时间,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及尽快建立静脉抢救通道起到了良好效果。
主要应用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腋静脉与腋动脉伴行,位于腋动脉前内侧,有两条肱动脉在胸大肌下缘处汇合而成,收集上肢浅、深静脉的全部血液。
经腋窝跨第1肋外缘后续为锁骨下静脉,向内行于胸锁关节后与颈内静脉汇为头臂静脉后注入右心房。
腋静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在体表投影相当于上肢外展90°,自锁骨中点至肘窝中心的连线上1/3为腋静脉。
婴幼儿和新生儿尤其早产儿腋窝底部外侧壁中心可见或隐约可见长约0.5CM的腋静脉,是留置针穿刺的最佳位置。
腋静脉管径粗大、走行直,经腋静脉穿刺保留时间长,平均5~7 d ,药液不易外渗。
经腋静脉输注高浓度、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外渗几率小。
腋下静脉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安全性比较高,经X 线观察即使手臂下垂留置针也不会打折。
腋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为7 d,采用左右两侧腋静脉交替留置的方法,可以一直持续至患儿治疗结束,认为双侧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替代PICC 置管具有可行性。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gney定位 Magney定位
1993年Magney等11提出如下: 年 等 提出如下:
①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连线(A线),一条 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连线(A线 (A 是胸骨角中心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 是胸骨角中心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两个点分别是A线的 (B 两个点分别是A 内、中1/3交点(C点)和B线的外中1/3交点(D点); 交点(C点 线的外中1 交点(D点 (C (D ② 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肤成30-45°,在X线引 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 与皮肤成30-45° 30 导下, 导下,在C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 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 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 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
腋静脉穿刺历史
1995年Fyke报道了用简单的Doppler血流探测 1995年Fyke报道了用简单的Doppler血流探测 报道了用简单的Doppler 仪进行Doppler 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技术 仪进行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技术12。 1996年Gayle等报道了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 1996年Gayle等报道了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 技术13。 1999年Belott对Byrd和Magney的方法进行改 1999年Belott对Byrd和Magney的方法进行改 良,提出盲穿法14。
浅谈腋静脉穿刺术
张俊
内容简介
腋静脉的解剖 腋静脉穿刺历史与现状 腋静脉穿刺方法 问题与展望
解剖图
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向 外的延续, 外的延续,在锁骨内侧 称为锁骨下静脉, 称为锁骨下静脉,出锁 骨称为腋静脉
以胸小肌上、下缘为标志) 腋静脉的分段(以胸小肌上、下缘为标志)1-2
第一段:大圆肌腱下缘至胸小肌下缘, 第一段:大圆肌腱下缘至胸小肌下缘,内、外侧分别为正中 神经内、外侧根,前方为胸肌筋膜深层, 神经内、外侧根,前方为胸肌筋膜深层,后方为腋动脉 长39.3±3.2mm,外径7.8±1.6mm ± ,外径 ± 第二段:胸小肌上、下缘之间,内侧为第二肋及其肋间隙, 第二段:胸小肌上、下缘之间,内侧为第二肋及其肋间隙, 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前方为胸小肌, 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前方为胸小肌,后方为臂丛内侧束 长31.9±2.9mm,外径 ±2.5mm ± ,外径9.5± 第三段:胸小肌上缘及第一肋外侧缘,内侧为第一肋间隙, 第三段:胸小肌上缘及第一肋外侧缘,内侧为第一肋间隙, 外侧为腋动脉,前方为锁胸筋膜,后方为第一肋间隙外侧部, 外侧为腋动脉,前方为锁胸筋膜,后方为第一肋间隙外侧部, 腋动脉和腋静脉在第三段被前斜角肌隔开 长19.5±4.2mm,外径 ± ,外径12.5±2.7mm ±
腋静脉穿刺的优势
腋静脉定位
通过尸解推出腋静脉体表标志为: Niehalls7通过尸解推出腋静脉体表标志为: 腋静脉在锁骨下方和第一肋间隙的出处可以触 向外大约延伸三指到达喙突下方, 及,向外大约延伸三指到达喙突下方,在胸小 肌内侧缘静脉上的皮肤穿刺点, 肌内侧缘静脉上的皮肤穿刺点,沿体表走行方 在第一肋前方穿刺,方向为向后向内, 向,在第一肋前方穿刺,方向为向后向内,操 45° 作时上臂外展 45°。
12.Fyke FE III[J].PACE,1995,18:1017 13. Gayle DD,Bailey JR,Haistey WK,et al[J].PACE,1996,19:700 14.Belott PH [J].PACE,1999,22:1085-1089
腋静脉穿刺技术现状
植入式起搏器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自1987年开 植入式起搏器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自1987年开 1987 始使用,但一直未得到广泛应用。此后, 始使用,但一直未得到广泛应用。此后,随 着双腔、三腔、ICD等起搏技术的成熟及推广 等起搏技术的成熟及推广, 着双腔、三腔、ICD等起搏技术的成熟及推广, 由于锁骨下间隙相对狭小,腋静脉穿刺的地 由于锁骨下间隙相对狭小, 位逐渐升高15。
3.杨琳,高英茂译.格氏解剖学[M].第38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590
腋静脉第三段与腋动脉及前斜角肌的关系
优点 头静脉
缺点
解剖位置固定,体 变异大,发育细小缺如、 解剖位置固定, 变异大,发育细小缺如、 表标志明确, 走行扭曲或狭窄, 表标志明确,位置 走行扭曲或狭窄,损伤 固定, 出血多, 深、固定,不易脱 大,出血多,难度大4 位 方法简单、操作快、 血胸、 锁骨下静脉 方法简单、操作快、 血胸、气胸5、误入动 成功率高、 挤压综合征” 成功率高、可置入 脉、“挤压综合征”的 多根电极、重复使 风险6、穿刺部位过于 多根电极、 用 靠近胸骨导致起搏电极 操作困难
10.Byrd CL.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extrathoracic introducer insertion technique[J].PACE,1993.16:1 781
Byrd穿刺法 Byrd穿刺法
90°
Belott盲穿法 Belott盲穿法
1999年 提出了改良腋静脉盲穿法, 如下: 1999 年 Belott 14 提出了改良腋静脉盲穿法 , 如下 : 该技术选胸三角沟和喙突作为基本体表标志。 该技术选胸三角沟和喙突作为基本体表标志。在喙 突水平垂直于胸三角沟做一约2cm的切口,在胸三角 突水平垂直于胸三角沟做一约2cm的切口, 2cm的切口 沟内侧1 2cm处进针穿刺,如未能进入静脉, 沟内侧1-2cm处进针穿刺,如未能进入静脉,则在透 处进针穿刺 视下找到第一肋,针头指向第一肋, 视下找到第一肋,针头指向第一肋,由内向外不断 进针直至进入静脉。
14. Belott PH.Blind axillary venous access [J].PACE, 1999,22:1085-1089
Belott盲穿法 Belott盲穿法
其他腋静脉穿刺技术
静脉造影指导进针途径( 静脉造影指导进针途径(
1992年 1992年Higano
) )
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 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 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 分离腋静脉技术( 分离腋静脉技术(
1995年 1995年Varnagy
1995年 1995年Fyke
)
1996年 1996年Gayle
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技术( 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技术(
)
视差导航下腋静脉穿刺技术(2007年 视差导航下腋静脉穿刺技术(2007年LAU.EW)
腋静脉穿刺方法中的问题
腋静脉盲穿的体表定位方法复杂,不易掌握。 腋静脉盲穿的体表定位方法复杂,不易掌握。 常用于协助腋静脉穿刺的手段有: 线 常用于协助腋静脉穿刺的手段有:x线、静脉 造影、分离腋静脉、 造影、分离腋静脉、Doppler血流探测仪及腋 血流探测仪及腋 静脉超声,不能适应床边临时起搏。 静脉超声,不能适应床边临时起搏。 腋静脉穿刺无明确的体表标志可依赖。 腋静脉穿刺无明确的体表标志可依赖。
7.Nichalls RWD.A new percutaneous infraclaricular approach to the axillary vein[J]. Anesthesia,1987,42(2): 胸小肌 锁骨下静脉 静脉穿刺针 腋静脉 腋动脉
Nichalls穿刺法 穿刺法
7. Nichalls RWD. [J].Anesthesia,1987,42:151 8.Taylor BL,Yellowlees I [J].Anesthesiology,1990,72:75 9. Higano ST,Hayes DL,Spittell PC,et al [J].PACE,1992,15:731 10. Byrd CL.[J].PACE,1993.16:1 781 11. Magney JE,Staplin DH,Flynn DM,et al [J].PACE,1993,16:2 133
11. Magney JE,Staplin DH,Flynn DM,et al [J].PACE,1993,16:2 133
Byrd穿刺法 Byrd穿刺法
1993年Byrd10提出在透视下应用18号针指向第一肋 1993年 提出在透视下应用18号针指向第一肋 18 的中部,针垂直于第一肋, 的中部,针垂直于第一肋,向外行直至穿刺到腋静 抽出静脉血可以证实,报道了213 213例应用该方 脉,抽出静脉血可以证实,报道了213例应用该方 法穿刺腋静脉均获成功,且无气胸。 法穿刺腋静脉均获成功,且无气胸。 国内万征等也从1998年开始应用此法。 国内万征等也从1998年开始应用此法。 1998年开始应用此法
腋静脉穿刺历史
1987年Nichalls首先报道 1987年Nichalls首先报道7 1990年Taylor和Yellowlees证实了该经验 1990年Taylor和Yellowlees证实了该经验8 1992年Higano等首次报告了通过静脉造影指导 1992年Higano等首次报告了通过静脉造影指导 进针途径穿刺腋静脉9 1993年Byrd提出在透视下行腋静脉穿刺 1993年Byrd提出在透视下行腋静脉穿刺10;同年 Magney等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 Magney等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11
1.王啸.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0.8(4):201 2.杨琳,高英茂译.格氏解剖学[M].第38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590
第三段
第二段
第一段
腋静脉第三段的优势3
腋静脉走行在胸廓外 位置表浅, 位置表浅,表面只有一层锁胸筋膜 没有神经伴行 在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有前斜角肌将 腋静脉与腋动脉隔开,该肌肉厚1 腋静脉与腋动脉隔开,该肌肉厚1-1.5cm 该段静脉直径粗,外径1.2cm 该段静脉直径粗,外径1.2cm
15.王龙.腋静脉穿刺技术[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OO6,2O(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