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相关推荐鲁迅《祝福》优秀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祝福》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三)、德育渗透点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关于《呐喊》和《彷徨》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序幕写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景象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情况怎样?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二、总结与引申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三、作业布置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四、板书设计情节特点:倒叙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深刻体会作者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时代背景。

2.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2. 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阐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例子,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阐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子,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谈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

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

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

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 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

梳理课文,完成下表: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

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

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2、质疑:祥林嫂初来鲁镇不过二十六七岁,至死前后大约五年时间,课文中却写道“头发已经全白”,这是否太夸张了?明确:并无夸张。

祥林嫂生前饱受折磨——丧夫失子、再嫁的耻辱感、灵魂的有无,使她一次次陷入悲剧的泥淖,厄运已经把她折磨成非人非鬼、非死非活的模样,所以容貌与年龄很不相符。

12.《祝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祝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 文学手法分析
- 讽刺:祥林嫂遭遇的讽刺性描写
- 对比:祥林嫂前后命运的对比
- 现实主义:真实反映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4. 批判性思维培养
- 社会现象分析:祥林嫂遭遇背后的社会原因
- 人物形象评价: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人物的刻画
5. 文化素养提升
- 封建社会了解: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认识
- 传统文化理解:对封建迷信和人伦关系的思考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 各小组在讨论中能够围绕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和思考。
- 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紧密,能够互相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和总结。
- 各小组能够通过PPT、报告等形式清晰地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随堂测试:
- 学生在随堂测试中能够迅速准确地回答问题,显示出对《祝福》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阅读一本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并简要分析其文学特点和主题。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反馈)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文学鉴赏能力: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独立欣赏和鉴赏文学作品,提高了文学素养。
2. 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祝福》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同学们学会了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和评价问题,提高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其次,在分析文学手法环节,我发现学生在讨论中虽然能够提出一些观点,但对于鲁迅先生运用讽刺、对比等手法的深层含义还理解不足。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通过更多具体案例分析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再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中存在意见分歧,但在总结时未能充分融合不同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在讨论中尊重不同意见,并通过引导他们学会倾听、理解和接纳他人观点,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祝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12.《祝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祝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b.阅读与《祝福》相关的评论和研究文章,了解不同学者对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c.观看与《祝福》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感受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和艺术效果。
d.参与线上论坛或讨论组,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对《祝福》的理解和看法,拓宽视野。
2.拓展要求:
a.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此外,通过学习课文《祝福》,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祝福的理解和表达,提高他们的文化理解素养。通过这样的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学习《祝福》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知识,对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如人物、情节、环境等有一定的理解。同时,他们应该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象征意义等。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文学鉴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祝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祝福》这篇课文的情节、人物描写和象征意义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情节梳理:故事背景和主要事件
-主题探讨:祝福的意义和作者的祝福
b.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拓展学习。
c.要求学生在拓展学习过程中做好笔记和总结,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和讨论。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学习重点理顺故事情节;学习难点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教学过程一、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3.字义识记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二、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

(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二、学生讲述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

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

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

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

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

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

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三、寻找凶手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理解人物性格。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

(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认识到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基本情节的把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小说深层含义的挖掘。

2. 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特点。

3. 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祝福》的创作背景。

2. 阅读指导:让学生自主阅读《祝福》,感知小说情节,理解人物性格。

3. 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4. 内容解析: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7.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以及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祝福》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祝福》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祝福》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1、《祝福》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熟记成语.2,学习写具体的句子.3,采集旅游知识,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和习惯.4,看图训练说话.二,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熟记成语出示成语卡片2,组成二人小组进行识记.填空.一丝()苟聚()会神()不释卷废寝()食循序渐()深入浅()()积月累()故知新4,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的意思吗说一说.5,说一句话,要求用上当中的一个成语.6,总结:这8个词语都是有关学习态度荷学习方法的,希望小朋友们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废寝忘食.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聚精会神.如果你能常常做到手不释卷,温故知新,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日积月累,一定会成功的.同时大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二,学习把话写具体.1,小黑板出示例子,学生朗读.小白兔在捉迷藏.可爱的小白兔在树林里捉迷藏.可爱的小白兔在树林里捉迷藏,玩得真开心.2,比较这三个句子,,认识到这三个句子,一句比一句具体,.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怎样的兔子在哪里捉迷藏,让我们知道了兔子很可爱,它在树林里玩捉迷藏,而第三句又告诉我们小白兔在树林里玩得真开心.3,出示练习.小猴子在荡秋千.()小猴子在()荡秋千.()小猴子在()当秋千,().三,作业把句子补充完整.小姑娘在跳舞.()小姑娘在().()小姑娘在(),().第二课时一,读读背背1,出示春天图.2,大声读古诗.3,这首诗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同学们知道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4,诗中写了初春的景色,描写的景物有春风,花草,友爱子,沙滩,鸳鸯,构成了一副美丽的春景图.5,齐读全诗.6,自己试着背古诗.6,小组背古诗.二,积累词语1,出示词语.有个小朋友他收集了一些很有趣的词语,他把"五岳"的名称的名称都记在了采集本上了,同学们看小黑板,这就是"五岳"的`名称.2,读词语.3,看看这个小朋友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他告诉我们积累词语的方法.)4,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出"五岳"的位置.5,连线练习.东岳恒山西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华山北岳泰山6,把词语记在自己的采集本上.7,读练习.8,作业回家后,去看看中国或世界地图,把认识的河流,山脉,城市名称写在采集本上.第三课时看图说话:帮助小白兔过河一,看图引入.(一)出示图1,指导观察.1,图上画的是什么(充分描述)(贴:小白兔)你想提出什么问题2,小白兔为什么哭了(板书:过河)3,哭得这么伤心它遇到什么难题吗4,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想些什么呢5,想了这么多,会自言自语的说些什么呢6,就在小白兔手足无措的时候,谁来了7,小花猫见到小白兔会想些什么呢会和小白兔说什么呢(板书:帮助小白兔过河)二,出示图2,指导观察.1,小花猫看着伤心的小白兔,它立刻像箭一般的冲回家,拿了一些简单的工具,准备帮助小白兔过河.它都拿来了什么工具(师贴工具图)2,如果你是小花猫,会用什么办法帮助小白兔过河(看工具图,展开讨论)3,抽生汇报,引导学生把过河的方法叙述清楚,动词用准确.(套救生圈,划木盆,撑竹竿)4,你觉得这个方法满意吗为什么5,小白兔最后过河了吗6,小白兔平平安安的过了河,这时,小白兔和小花猫的心情怎样7,有什么表情呢8,小白兔过河后会和小花猫说什么呢9,谁愿意来演一演,表演给孩子们看一看呢10,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小白兔,乐于助人的小花猫啊!三,演一演.1,刚才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你们能不能把这个小故事表演给大家看一看呢(同排的学生先商量由谁来演小白兔,由谁来演小花猫,再进行表演.)2,抽生表演,评议.说说他们什么地方演得好(抽2—3组)四,再次看图,说话写话.出示图1,图2.1,孩子们表演得真棒,谁能把这个故事完整的讲一讲2,讲得可真好,这个故事编得太妙了,老师真想听每个同学讲一遍,可时间不允许,怎么办呢好,就写下来吧!老师等会儿细细的品读,好好的过过听故事的瘾.3,你打算怎样写呢五,动笔写话.将编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听,让我们大家都欣赏欣赏.2、《祝福》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背景知识;(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写作、演讲、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深刻体会作者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批判;(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鲁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地位等;2. 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特色、思想内涵等;3. 主题探讨:封建礼教、人伦道德、社会变革等;4. 艺术手法分析:象征、讽刺、对比等;5. 拓展延伸:与其他作品及相关作家的比较、现实意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3)作品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2)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批判精神;(3)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等;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批判精神;5. 艺术手法分析: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6. 拓展延伸:与其他作品及相关作家的比较、现实意义等;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小结。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鲁迅《祝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1.2 教学重点《祝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1.3 教学难点理解《祝福》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分析鲁迅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资料。

学生预习《祝福》全文。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提问学生对《祝福》的初步理解和期待。

1.5.2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祝福》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分析鲁迅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1.5.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祝福》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问题。

探讨鲁迅通过作品传达的祝福和希望。

1.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1.5.5 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教学过程和自己的学习效果。

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读《祝福》的艺术特色。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供学生参考。

2.3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祝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教学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计划3.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2 课时,每课时45 分钟。

第1 课时:导入和文本分析。

第2 课时:主题探讨和小组讨论。

四、教学资源4.1 教学资料鲁迅《祝福》原文。

相关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

图片和视频资料。

4.2 教学参考书籍《鲁迅全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研究》。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学生对《祝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有了深入理解。

学生能够分析鲁迅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能够思考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祝福》的情感教育一、教学目标1.认识到祝福的意义,理解祝福的行为表现。

2.通过表演、朗读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祝福的理解和体验。

3.培养学生向他人致以真诚祝福的情感和行为。

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向他人致以真诚祝福的情感和行为。

2.通过表演和朗读加深对祝福的理解和体验。

三、教学准备1.图片:收集关于祝福的图片,如祝福的手势、祝福的道具等。

2.音乐:准备一段背景音乐,给学生营造温馨的氛围。

3.道具:如纸制祝福卡片等。

4.文本:《祝福》的诗歌或短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温馨乐曲,营造温馨的氛围。

同时展示关于祝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祝福的思考:“你们对祝福有什么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回答,并展示自己对祝福的理解。

2.呈现文本(15分钟)教师朗读《祝福》的诗歌或短文,然后再让学生朗读一遍。

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体验诗歌中表达祝福的力量和美好。

3.表演与互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小故事或场景,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祝福的情感和行为。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祝福的形式。

其他同学观看后,可以给予肯定和建议。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学生进行讨论:“你们觉得他们的祝福有哪些特点?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

4.创作祝福卡片(20分钟)教师发放纸制祝福卡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创作祝福语。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场景、人物或事物作为创作的对象。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样化表达。

5.分享和反思(15分钟)学生对自己的祝福卡片进行分享,并解释其中的寓意和创作初衷。

其他同学观看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祝福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体验?你觉得祝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五、教学延伸1.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向他人致以真诚的祝福,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反思。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通用5篇)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通用5篇)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通用5篇)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通用5篇)1一、学习内容概述《祝福》是鲁迅的经典作品之一。

全篇充满了沉重的气息。

不仅有祥林嫂的穷、祥林嫂的苦和意外灾祸的沉重描述,更有封建的礼教制造的压抑的精神氛围。

文中故事是较易读的,但要理解故事中的深层次含义并非易事。

二、课程标准和课题研究中的相关内容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能自主选择恰当地课题,运用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展示交流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三、学习者分析__级自动化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但对鲁迅的主要作品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比较活跃,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word、PPT等信息处理工具,会利用bbs进行交流,初步会上网搜索资料。

四、教学目的1、学会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能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2、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简单的文学研究。

能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能有自己的体验和创造。

3、能联系生活,感悟作品环境,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工具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能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广播。

软件:采用《天空教室xp2》制作的网络教学平台。

2、学习地点:四楼微机室3、设计课时:3课时4、教学过程设计及说明六、评价标准和方法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个人评价包括:参与讨论、协作与交流、作品创作小组评价包括:协调合作、成果评价、创新能力七、注意事项1、给学生学习的过程,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网络为语文服务,本质是工具性,关键是教师对语文的教学,而非技术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搞浮浅的热闹。

4、最终以学生获得研究方法、文学欣赏方法和思考的方法为目的,以对课文的理解、信息处理、情感体验为重点。

5、微机室学生思维不易集中,应加以注意。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挖掘本文的主题,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思考讨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挖掘主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1、(出示主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谁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深渊?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

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

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政权剥削、鄙视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族权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夫权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柳妈神权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内因:祥林嫂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五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五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五篇)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学*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了解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礼教吃的人本质。

[教学重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难点]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教学设想]1、文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

2、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教学3、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教学方法]分析法、欣赏法,体会法[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有这样一个女人,神情憔悴,衣衫褴褛地从现代名著中向我们走来,她有过年轻、美貌,有过幸福,却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走向死亡。

这个女人就是祥林嫂,这个形象的缔造者就是鲁迅。

二、背景介绍《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序幕写祝福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故事梗概。

五、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考虑以下问题1、“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2、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不离语文教学本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忌离开文本,成为声光电的表演,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特别注意了不离语文教学本质这一要点。
学生回忆、勾画
学案、投影鲁迅《祝福》教案.ppt
梳理小说情节
序幕(1-2)祝福景象及鲁四老爷
结局(3-33)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34-53)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54-65)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66-111)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112)祝福景象及“我”的感受
快速浏览课文,认真概括
很多同学可能会按常规顺序对小说结构进行划分,老师可适当予以点拨。
一、课前在云盘里上传《祝福》的背景资料,由学生自主学习。
二、课堂开始播放《祝福》的视频,营造学习的氛围。
三、课堂上,巧用优秀课件,引领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探究《祝福》的主题。
四、再读课文,重点赏析,重点研讨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五、课后:学生交流讨论,用PPT或word展示个人成果。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1:依学定教。激发学生的学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未知知识提出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
2: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主。从教学过程开始前的查阅资料到教学过程中的集体研讨,再到撰写论文进行展示和评价,课堂设计始终尊重学生主体性。
3:技术支持特色明显。课前预习利用互联网和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进行中利用多种评价量规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课堂学习结束后利用云盘汇集积累资料,始终坚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祥林嫂形象分析
提问:祥林嫂的肖像描写(重点抓眼睛)、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有哪些?刻画了祥林嫂什么形象?
认真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思考交流,回答
点拨、投影明确
环境描写作用分析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祥林嫂生活的环境,进一步探究祥林嫂的死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祝福”,祝福就是在旧社会浙江一带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那文章中共写到了几次祝福?它们又有何作用呢?
回忆初中所学鲁迅的小说,回忆小说中描写的人物,他们身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
之前我们就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小说,那里面涉及到的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故乡》中那少年活泼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孔乙己》中那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迂腐孔乙己。今天就让我们再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祝福》,来认识一位旧社会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妇女。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之前我们就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小说,那里面涉及到的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故乡》中那少年活泼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孔乙己》中那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迂腐孔乙己。今天就让我们再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祝福》,来认识一位旧社会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妇女。
学生回忆介绍
多媒体投影鲁迅重要作品
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小说《祝福》
一、教材分析
《祝福》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学习小说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从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中来挖掘人物形象。《祝福》这篇小说在我们介绍的鲁镇,祥林嫂几次到鲁镇的故事情节中,刻画了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我“等人物想象。
二、学生分析
鲁迅的小说《祝福》为名篇作品,作品内容较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祥林嫂的形象及其悲剧造成的社会根源。
三、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
2、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探讨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把握小说主题。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学生再读课文,勾画思考,回答
学生可能只找到两处,老师还需根据情况点拨。待学生答完之后,投影展示答案。
探究祥林嫂命运悲剧的根源,概括小说主题。
提问:祥林嫂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学生结合时代特点及祥林嫂的地位思考、探究
老师引导,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及时评价,并用多媒体投影明确。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