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课程准则
《公共艺术》讲义
![《公共艺术》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b244bb1c77da26925c5b0f4.png)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讲义一、概述公共艺术的公共一词指“公众的”“市民的”“公共参与”等含义,公共并非指物理概念上的空间与场所的共享性;而同时含有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共同享用、共同协作”、“民众参与”“公众舆论”和和“公共意见”等意思。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最根本的特征。
广义含义: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态如——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等,它包括以不同的造型形式展示于建筑或人文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审美形态;也包括通过策划的行为艺术或表演艺术在内的来自于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行为的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性活动。
狭义的含义:建立在公共空间环境中,以建筑以及人文、景观环境为背景的造型审美形态研究,其内容以壁画、雕塑、水景、绿化、公共设施等为主干的艺术形式。
其中公共设施我们又可以分为便利性设施、标识性设施。
环境公共艺术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公共艺术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以开放交流和共享的方式表达艺术的民主思想。
环境公共艺术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是人类艺术的思想诉求。
二、公共艺术的发展:(一)、古代公共艺术1、原始社会的公共艺术原始社会公共艺术的发生并非是出于人类对于带有公共意识的审美要求,而是围绕生命和生存问题而展开的思考与行为。
如:原始社会出现的洞穴壁画和原始图腾等。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中,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力量,如山洪暴发、电闪雷鸣等不能正确的认识,认为在宇宙冥冥中有一种巨大力量的神灵控制着自然物。
每一种自然物都有自己的神灵主宰。
“山林川谷丘林,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人类希望得到神灵的保护,于是各种祭祀活动随之兴起,巫术思想开始蔓延。
在农业社会土地是农业基础,人类最重视的祭祀对象是土神与谷神,另外,由于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对来自上天的风雨雷神极为敬畏,天更为神秘,于是产生了对天更高级深入的崇拜,从母系社会中的地母到父系社会的天公,天神地位开始超过地母。
“天”逐渐把所有神灵整合在一起,包容了所有具体的神灵,形成了笼统“天”的概念。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80fdbf0af45b307e971973c.png)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艺术是人们运用艺术语言和艺术基本要素创作艺术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传递信息与沟通的一种基本而重要的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类生活与社会文明发展,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融合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衔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艺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主动参与广泛的艺术学习和活动,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丰富审美体验,增强感性认识,提升艺术感知能力;关注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劳动生产、艺术与历史文化、艺术与其他课程和专业的有机联系,提高理性认识,发展艺术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公共艺术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通过艺术学习和艺术活动,进一步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艺术鉴赏兴趣;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能初步比较、分析与描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能依据文化情境,分析、判断、评价有关艺术作品、现象及活动,增强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能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发掘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提升生活品质的意识,美化环境生活。
使学生在艺术感知、审美鉴赏、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与传承等艺术核心素养方面获得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艺术感知是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结合经验和艺术知识,对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感受、体验和认知的意识与活动,是开展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基本能力和基础条件。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详]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028564ae6bd97f192379e947.png)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
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
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时,并结合12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b25ecf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6.png)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音乐鉴赏、工艺美术(构成基础)、书法鉴赏、数字摄影技艺、工笔画、素描基础、形体舞蹈、音乐表演等选项适用专业:全院学生开设学期:第一学年学时:24学分: 2(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为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是普及艺术知识的必修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常识,具备对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课程设计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艺术选修课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教学内容在共同的导论部分之后,分为音乐鉴赏、音乐表演、书法鉴赏、数字摄影、素描、工笔画、形体舞蹈等选项。
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该门课程的建议总学时为24学时,总学分为2分。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好艺术的情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课程标准公共艺术1.认知目标掌握关于各门类艺术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艺术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具备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通过学习,培养兴趣,为终身喜爱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奠定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2565444ec3a87c24128c418.png)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一)基础模块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且学生普遍具有一定认知基础.喜闻乐见的音乐和美术作为主要内容。
基础模块音乐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要重点选择旋律优美,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名曲佳作,分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
组织.引导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观摩.比较分析.感受体验.创作表现,熟悉不同艺术类型,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
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发掘学生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二)拓展模块适应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点学生需要,主要内容既可以是基础模块的专项拓展,也可以是与基础模块不同的艺术门类;既可以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艺术拓展,也可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53b209bb90d6c85ec3ac6d0.png)
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 作者:
———————————————————————————————— 日期:
ﻩ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时,并结合12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素质
目标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bf282fb6c175f0e7dd1376c.png)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大纲课程代码:适用专业:通用执笔人:适用学期:审核人:学时:36制(修)订时间:2019.8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公共艺术—音乐篇》是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声乐艺术、器乐艺术、戏剧艺术、影视和舞蹈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欣赏与鉴别音乐艺术作品。
同时,本课程还以课堂互动、音乐名片和拓展提高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采用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作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艺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明确音乐艺术的基本概念、类型等,奠定其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理论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欣赏和分析音乐艺术作品,可以了解民族和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情况,深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从中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激发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可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可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艺术实践,为学好其他艺术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知识目标(1)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
(2)了解音乐艺术的各种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情况。
(4)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规律。
(5)掌握音乐艺术鉴赏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观察力、判断力和感受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艺术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2b42b30975f46526d3e11b.png)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五华主编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20学时。
拓展模块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置的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为16学时。
2.美术教学通过不同美术类型(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建筑、摄影等)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演变进程,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熟悉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选择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各种美术佳作,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等角度进行比较欣赏,更好地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审美视野,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公共艺术》课程教案 目录
![《公共艺术》课程教案 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23e307a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5.png)
《公共艺术》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公共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掌握公共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1.2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公共艺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培养学生对公共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使学生掌握公共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生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内容2.1 公共艺术的定义与分类公共艺术的定义公共艺术的分类:雕塑、装置艺术、公共壁画、景观艺术等2.2 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西方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与特点2.3 公共艺术的审美鉴赏形式美: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等内涵美:主题、寓意、文化背景等2.4 公共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创作准备:灵感来源、素材收集、构思草图等创作方法:雕塑、绘画、装置、摄影等技巧运用:材料选择、技术工艺、空间利用等三、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公共艺术的定义与分类第5-8课时: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第9-12课时:公共艺术的审美鉴赏第13-16课时:公共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第17-20课时:实践活动(分组创作)第21-24课时:实践活动(作品展示与评价)四、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课堂参与度:发言、讨论、提问等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实践作品等4.2 成果评价实践作品:创意、技巧、表现力等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公共艺术导论》《现代公共艺术》5.2 辅助资料公共艺术作品集相关论文、文章、报道网络资源:图片、视频、案例等5.3 实践材料雕塑、绘画、装置等创作材料展示道具、灯光设备等六、教学活动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公共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公共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d08e7d9998fcc22bcd10d58.png)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
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
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时,并结合12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d98854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e.png)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认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提高艺术文化修养,为专业研究和艺术创造打下理论基础。
同时,通过深入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分为六大方面,包括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
通过讲授、鉴赏、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重视艺术理论的研究,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
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同时,结合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学生演示等方式为主要评估手段,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艺术的理解深度。
同时,通过学生演示环节,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研究目标:1.提升文化素养,对不同艺术门类及其多样性有鉴别能力;2.了解艺术的主要门类和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了解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动力;4.培养独立探索和创作能力,掌握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流派;5.增强对艺术作品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了解作品的构成因素和艺术美;6.培养全面的艺术认知和审美特性。
教学内容:1.艺术的社会本质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2.艺术门类的分类和关系,艺术互动的美学原则;3.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动力,艺术发生的媒体;4.艺术创作的心理和思维活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流派;5.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和艺术美,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6.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欣赏,艺术教学的设计和条件。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欣赏)》课程标准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欣赏)》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39c072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d.png)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欣赏)》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二、课程教学设计三、任务单元划分四、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55%,期末考核占45%。
五、实施建议(一)教材建议1、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
2、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3、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
同时应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4、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方式,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5、教材的呈现还可以将书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教学建议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三)师资建议1、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2、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3、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4、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5、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公共艺术》课程教案(2024)
![《公共艺术》课程教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4177018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f.png)
2024/1/29
6
02
CATALOGUE
公共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2024/1/29
7
古代公共艺术起源
原始社会的公共艺术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在岩壁上刻画 图案、符号来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敬 畏,这些岩画、壁画等可视为最早的 公共艺术。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公共艺术能够吸引游客,带动城 市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
城市经济注入活力。
2024/1/29
21
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特色融合
2024/1/29
反映地域特色
01
公共艺术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从而
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弘扬地方精神
02
公共艺术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能够弘扬地方精神,增强地方
5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创作和课程总结四个部分。其中,理论讲授部分主要介绍公共艺术的基 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案例分析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公共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点;实践创作部分要求学生 分组完成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课程总结部分则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
课程时间
。
2024/1/29
19
05
CATALOGUE
公共艺术与社会文化关系探讨
2024/1/29
20
公共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提升城市形象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能够彰显城市特色,提
升城市整体形象。
创造城市空间
公共艺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和空间布局,为城市居民创造出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5c9dedf4693daef5ef73d8a.png)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财富,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精神文化。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揭示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真谛,表达一定的价值观,传达和交流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包含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衔接义务教育艺术相关课程,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广泛的艺术学习和实践,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丰富审美体验;认识艺术与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历史文化的有机联系,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和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公共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艺术感知、审美鉴赏、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与传承。
1. 艺术感知是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学习实践中,通过积累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对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艺术活动进行感受、体验和认知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艺术学习与实践,学生能进一步积累艺术知识、技能和方法,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语言;能主动结合艺术知识、生活经验等,运用比较、联想和想象等方法,感受艺术特点与风格,体验艺术情感,熟悉艺术表达和艺术形象,增强感性认识,把握艺术内涵,获得艺术理解,丰富艺术经验。
2. 审美鉴赏是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学习实践中,通过审美体验、评赏等活动所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公共艺术课程设计
![公共艺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da8d2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2.png)
公共艺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至少三种公共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学生能描述和分析至少两件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3. 学生能了解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社区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提升观察力、表达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小组合作设计并创作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提高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公共艺术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公共艺术的兴趣,激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公共艺术的学习,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关注社会公共事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公共艺术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公共艺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审美素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公共艺术基本概念:介绍公共艺术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城市文化、社区发展的关系。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公共艺术概述2. 公共艺术形式及案例分析:分析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至少三种公共艺术形式,以著名作品为例,讲解其创作背景、艺术手法和文化价值。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公共艺术形式与案例分析3.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与过程:讲解公共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流程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考和团队合作。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公共艺术创作方法4. 公共艺术评价与鉴赏:介绍公共艺术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公共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公共艺术 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fac032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7.png)
公共艺术教学大纲公共艺术教学大纲引言公共艺术是指以艺术作品为媒介,为公众提供美学体验和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
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达和共享。
为了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和推广,制定一份公共艺术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公共艺术教学大纲的内容和重点。
一、公共艺术的定义和意义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场所展示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
它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为公众提供美学体验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公共艺术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增加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公共艺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公共艺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公共艺术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公共艺术教学的任务包括:介绍公共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传授公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公共艺术教学内容1. 公共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介绍公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共艺术形式和风格。
2. 公共艺术的基本理论:包括艺术美学、艺术创作理论、艺术品的评价标准等。
学生需要了解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便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3. 公共艺术的技巧和表现形式:介绍公共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如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以及相关的技巧和材料运用。
4. 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实践。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和形式,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
四、公共艺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1. 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公共艺术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实践操作的培养。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2. 多媒体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公共艺术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作品。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和欣赏公共艺术作品。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课程标准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9bf864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0.png)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课程标准一、课程描述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三、任务单元划分
四、考核方式
建立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占55%,期末考查占45%。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建议
1.选用中等职业学校专用公共艺术(音乐篇)教科书;
2. 选用适合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统一的拓展性学习资料,用以丰富课堂音像资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建议
1.加强音乐基础常识在学生中的普及;
2.有选择性的著名作品在学生中进行深入学习。
(三)师资建议
1.精通音乐基础知识的有经验教师;
2. 音乐知识面较广的音乐教师;
3.有较强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
(四)资源利用
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满足高素质学生素质培的要求。
(五)教学评价
1.课程总目标能够按要求严格完成
2. 教学目标基本准确讲授完成;
3.教学课堂组织设计能够顺畅的达到计划效果;
4.学生知识完成情况,与所学知识有密切关联,如:在讲严肃高雅的交响音乐和我国
传统戏曲时,学生兴趣不浓,故而影响知识点的掌握。
建议增加这方面的视频影像及乐曲介绍的资料,以故事的通俗形式与学生的知识点切入,在进行生动的视频影像教学,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高雅音乐的兴趣,争取打开学生对交响音乐的喜爱之门。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f71d78baeaad1f347933f02.png)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
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
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时,并结合12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生。
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
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时,并结合12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审美特征、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程,
使学生
艺
(2)了解艺术的种类和门类之间的关系;
(3)了解各门类艺术的创作及其发展规律;
(4)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规律。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艺术观;
(2)培养学生基本具备观察艺术文化现象的能力;(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表2课程任务具体设计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艺术概论课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
应将艺术的原理与具体的艺术相结合进行教学。
采用:第一课堂理论的讲解结合对具体艺术作品的分析讲解,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是一门理论性和知识性均很强的课程,教学方法上应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尽可能地多赏析(或了解)一些经典的各类艺术作品;并依据授课内容,适当采取主题讨论、辩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感。
某些课时,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多媒体教学。
(1)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的资源分享平台,在课余时间分享更多优秀作品给学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积极利用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电子书籍,使教学内容更多元化,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展开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组织同学或者分享一些开阔学生视野的艺术作品展演信息(如画展、摄影展、舞剧、戏剧、音乐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