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联系测验的修正_简式内隐联系测验

合集下载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

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

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

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内隐联想的性质和应用,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探究被试对文字和图片的反应时间和正确性。

在本次实验中,选择了“食物”这一主题,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是文字组,另一组是图片组,分别进行测验。

实验过程所有被试均在同一房间内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1. 先进行简单的训练,向被试展示一组显示数字的屏幕,在屏幕的上部或下部会出现一个方块,被试需要通过按键来选择是数字“0”还是“1”。

该训练过程为了让被试适应实验,将他们引入状态,并使他们了解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2. 测量内隐联想,向被试展示两个屏幕,每个屏幕显示一个特定的食物。

在第二个屏幕的上部或下部,会出现一个方块,在这个方块上显示上面屏幕的其中一个食物画面,被试需要判断方块上显示的食物是否与屏幕下方的另一个食物有内隐联想。

如果有,则按下“1”键,否则按下“0”键。

该测量过程共进行了100次。

3. 测试内隐联想的存在性。

相比于步骤二,这一步会增加一些干扰因素,比如随机改变上下屏幕的顺序、增加同义词和相似词等。

这些干扰因素可能会影响被试的答案,测试其内隐联想的存在性。

该测试过程同样进行了100次。

实验结果在步骤二中,文字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760 ms,标准差为 104 ms,图片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570 ms,标准差为 75 ms。

在步骤三中,文字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790 ms,标准差为 100 ms,图片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600 ms,标准差为 70 ms。

从结果来看,图片组被试较文字组被试有更快的反应时间。

在步骤二中,文字组被试的正确率为 82.9%,其中最高的正确率是 92%,最低的正确率为 68%。

图片组被试的正确率为 94.5%,其中最高的正确率是 100%,最低的正确率为84%。

在步骤三中,文字组被试的正确率为 81.5%,其中最高的正确率是 92%,最低的正确率为 64%。

图片组被试的正确率为 95.1%,其中最高的正确率是 100%,最低的正确率为 85%。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联想测验的可靠性和效度,并通过实验结果对被试的认知心理进行评估。

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对象为20名大学生,其中10名男性和10名女性。

2. 测验材料:采用了一份内隐联想测验,测验包括两个任务,分别是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

该测验使用了称为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的标准内隐联想测验。

3. 实验步骤:每位被试需完成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

在颜色命名任务中,被试需要将红色和绿色的方块分别与正面和负面的词汇进行配对。

在单词命名任务中,被试需要将正面和负面的词汇分别与“好”和“坏”两个评价词汇进行配对。

被试需按照图像出现的快慢配对。

4. 数据处理:通过计算被试在两个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测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1. 可靠性:通过计算颜色命名任务和单词命名任务的Cronbach's α系数,仅有颜色命名任务的Cronbach's α系数达到较高的水平(α=0.83),单词命名任务的Cronbach's α系数略低(α=0.65),因此颜色命名任务可靠性较高。

2. 有效性:本实验比较了男女被试在两个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结果发现男女被试在两个任务中表现无显著差异。

此外,本实验还对两个任务中正面与负面词汇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颜色命名任务中正面词汇和红色方块的配对更快,错误率更低,在单词命名任务中,正面词汇和“好”词汇的配对更快,错误率更低。

3. 被试评估:综合考虑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的结果,对被试进行了测评。

结果表明有5名被试存在潜在的特别偏好或厌恶,如“喜欢男性、黑色和医生”,“厌恶老人、蛋糕和糖果”等。

结论:本实验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探究被试的潜在认知心理,在可靠性和有效性方面得出较为满意的结果。

同时,本实验结果为进行更深入的认知心理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和思路。

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aIAT)

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aIAT)

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aIAT)关键词:测谎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生活中说谎是一种普遍行为,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特殊能力之一。

在犯罪调查和刑事审判等程序中,测谎相当必要和重要,因此对谎言的识别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测谎方法也有不少,如犯罪情景测验(GKT)、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内隐联想测验(IAT)等,并不断有新的技术被提出。

1 提出背景常用的两个测谎量表是控制问题测验(CQT),犯罪情景测验(GKT)。

前者的原理是犯罪嫌疑人在回答犯罪问题和无关问题时,生理激活模式不同。

后者是一些多项选择题,答案包括一个与犯罪相关的答案和其他几个控制答案,无辜的嫌疑人是无法辨别控制答案与相关答案的,而有罪的嫌疑人则对与犯罪相关的答案产生更大的生理反应。

近来,有研究者试图将这两个测验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结合运用,尽管方法先进,但是精确性和敏感性仍是一个问题。

内隐联想测验(IAT)是一种重要的间接测量方法,通过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间接获得个体的内隐态度等社会认知,极大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Greenwald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仅需一台计算机,让被试完成简单的辨别分类任务。

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间接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等。

以神经网络模型为生理原理,概念词和属性词关系与内隐的态度一致程度越高,联系越紧密,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反应时越短,而不一致条件下,认知冲突越严重,反应时则越长。

同步对抗反应仪(TARA)是基于IAT被提出的,适用于对谎言的探测,通过快速分类句子的任务和反应不协调的手动操作,TARA可以判断被试是说实话还是说谎。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与控制组比较反应时的绝对水平:平均反应时快,说明没有说谎,平均反应时慢,就是在说谎。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作者:唐琰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4期摘要:一种全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以其创新性和有效性迅速奠定了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范式的地位。

IAT常被用做测量内隐自尊,因其突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其在测验对象及程序、效度等方面有很多争议。

本文对以前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从IAT的使用、变式及IAT还存在的问题怀疑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内隐自尊;内隐联想测验1.前言内隐联想测验于1998年,被Greenwald提出,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测量工具,其最初主要是作为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

在2000年,被首先用来间接测量个体的自尊。

经过研究表明,IAT的内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都较为理想,有较好的预测效度,且与外显测量之间的相关较低。

IAT还能够间接测量到被试自动化的、无意识的不合理信念[1]。

2. 传统的内隐联想测验2.1 测验程序IAT测验是一组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以反应时差异为指标来测量概念间内在的联系强度,从而间接反映个体的内隐心理倾向。

其方法学的基础是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指先前呈现的刺激,对随后的刺激或与其相关的牟总刺激进行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2]。

1998年,Greenwald等人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IAT的施测程序[3]。

施测分为五个阶段:1、呈现目标词,比如白人的姓和白人的姓,让被试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白人姓揿F 键,看到黑人姓揿J键)。

2、呈现属性词,比如愉快和不愉快;并让被试做出反应(愉快F,不愉快J)。

3、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白人或愉快F,黑人或不愉快J)。

4、让被试对目标词对相反的判断(白人姓J,黑人姓F)。

5、再次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黑人或愉快F,白人或不愉快J)。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资料讲解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资料讲解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内隐联想测验-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别刻板印象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实验介绍
•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 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 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 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 法。 • 该实验以反应时为指标,能够有效防止意识的干 扰作用,有效测量出内隐的社会认知(如刻板印 象)。 • 其具体内容是: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测量两 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 密程度。
STEP 6 相容性别-事业联合辨别 操作任务: 男(male)——left 事业(career)——left 女(female)——right 家庭(family)——right
STEP 7 此部分与上一部 分内容一致。
基本原理
• 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 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时,此时的辨别归类 在快速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 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
概念词
• 男性 • 女性
属性词
• 事业 • 家庭
实验具体内容
STEP 1 辨别性别目标词 操作任务: 男(male)——left 女(female)——right 样例:
概念词
属性词
STEP 2 辨别“事业—家庭”目标词 操作任务: 家庭(family)——left 事业(career)——right 样例:
讨论
• 工具
我们的实验使用安装了“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软件 的智能手机,可能反应时间测量不够精准。另此软件是英 语版本,对母语非英语的被试来说,反应时更长。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一、本文概述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量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对特定对象或概念的内隐态度。

自其诞生以来,IAT因其独特的非自我报告特性,即能够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揭示其真实态度,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任何一种测量方法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信度、效度检验,才能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效度及其背后的原理,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进行简要介绍,帮助读者了解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要点。

随后,文章将重点探讨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问题,包括其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分析影响信度的因素及如何提高测验的稳定性。

在效度方面,文章将关注内隐联想测验的构念效度、预测效度等,通过对比研究验证其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文章将深入挖掘内隐联想测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探讨其与传统显性测验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其在揭示个体内隐态度方面的独特优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的分析框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期望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进一步推动内隐联想测验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用于测量个体内隐态度或内隐偏见的心理学实验方法。

它基于认知心理学中的联结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是由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结形成的,这些联结强度决定了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测量个体对两个概念(如自我和积极评价词汇)之间的联结强度,来推断其内隐态度或偏见。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完成一系列快速的分类任务,这些任务要求他们将特定的刺激(如词汇、图片等)归类到不同的类别中。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

当然,内隐联想测验也有自身的缺点,在广泛应用到实践中之前还需要进行改进。首先,内隐联想测验只能测量个体对两个相反概念的相对态度评价,例如黑人和白人、外向和内向、成功和失败。其次,内隐联想测验在测量时需要尽量避免外在因素对被测者注意力的干扰,对施测环境有比较高的要求。另外,IAT还未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测量之中,对它的预测效度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仔细考察。
但是如前所述,内隐联想测验操作简单,测量和计分程序标准化,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最为重要的是它避免了印象管理的干扰,拥有传统心理测量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尽管它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组织管理者对内隐测量方法重视程度的提高,必然会加速测量技术的改进,届时内隐联想测验一定可以在企业人事测量领域发挥出巨大的价值。
全新的内隐测量技术――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大脑中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组织起来的、彼此联系的神经节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个节点联结的紧密程度来考察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而内隐态度、内隐人格等心理结构都建立在这种概念间的联结之上。
内隐联想测验的测量原理很简单:人们用相同的反应键对头脑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概念进行判断的反应时,要小于用相同的反应键去判断联系不紧密的两个概念的反应时。具体的实验任务要求被试用两个反应键对代表两对概念的词汇进行归类,例如花朵和昆虫这一对概念以及积极和消极这一对概念。每个概念都由若干个词表示,计算机屏幕中央会随机呈现这些词,要求被试者根据要求,通过按键将代表不同概念的词准确归入每个概念的类别中,程序自动记录被试者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如果花朵和积极两个概念的联系比花朵和消极的联系更紧密、而昆虫和消极的联系比昆虫和积极的联系更紧密的话,相容归类任务(即花朵词和积极词使用相同的反应键,昆虫词和消极词使用相同的反应键)就要比不相容归类任务(即花朵词和消极词使用相同反应键,而昆虫词和积极词使用相同的反应键)更容易完成,反应时也较快。最后程序给出的IAT分数就是不相容组的反应时与相容组的反应时之差,反映了不同概念在个体头脑中联结的相对紧密程度。如果花朵与积极联结的更紧密,而昆虫与消极的联结更紧密,就说明被试者对花朵的态度评价比对昆虫的态度评价要高。依据这个原理,在IAT程序中使用不同的概念词,就可以将IAT应用在对态度、自尊和人格等不同心理结构的测量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是一种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侦测主语的小观念以及客观事物的内在联想。

该范式的研究内容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概念、观点和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为社会心理学领域提供重要的研究内容。

因此,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出关键的心理机制。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的研究者经常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心理机制。

在这些研究中,实验者可以通过显示一些隐藏信号来检测受试者是否能够察觉其他潜在引起行为变化的因素。

具体而言,受试者被要求做出一个简单的判断,确定隐藏的暗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指出,人们在没有明确接触到新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对潜在的情绪状态获得思考。

测试内隐联想的实验过程为了测试内隐联想的实验过程,实验者要先将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作为内隐联想试验组,另一组作为控制组。

控制组将接受一系列的定性测试,其目的是模拟实验组的实验中的假设。

实验者需要仔细构建实验以及控制组的管理条件,以确保实验组和控制组受到一致的测试环境。

实验组将接受一系列与情绪有关的隐藏信号,以检测受试者是否能够识别出暗示的情绪。

应当将这些隐藏信号装在一些客观完全相关的词语里,以及类似实验情境里出现的图像等资料中,同时有意保持词语和图像的客观性,以不影响受试者的识别行为。

此外,实验者也可以将此范式应用于更复杂的情绪测试,比如以类比或抽象的方式表达,并将其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将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应用于现实世界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内隐联想测验实验范式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心理研究。

比如可以利用内隐联想的实验过程来研究社会偏见和歧视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社会角色的联想等。

另外,内隐联想测验也可以用来评估受试者的情绪状态,以及受试者对一些负面情境的反应。

可以预期,这项研究领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以了解更多人类心理活动。

简式(36项目)Token测验介绍

简式(36项目)Token测验介绍

简式(36项目)Token测验介绍
李胜利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
【年(卷),期】2000(015)002
【摘要】@@ 在失语评价中,理解障碍存在与否及程度的判定非常重要,Token测验是一种较常用及有效方法.原版的Token测验是De Renzi和Vignolo于1962年编制的[1],此测验由61个项目组成,包括两词句10项(如摸红的圆形),三词句10项(摸小的白色圆形),四词句10项(摸黄的圆形和红的长方形),六词句10项(摸大的黄色长方形和小的绿色长方形)以及21项复杂指令,它适合于检查轻度的或潜在的失语症患者[2,3],是一个检查理解能力的敏感测验,所以被失语症研究者广泛使用.【总页数】2页(P111,114)
【作者】李胜利
【作者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10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3
【相关文献】
1.简式内隐联系测验:测谎工作的新探索 [J], 丁维龙;刘洪广;周虹宇
2.韦氏智力测验全式与简式应用于检测脑损伤患者的对比分析 [J], 任雨石;罗雪莲
3.内隐联想测验、简式内隐测验、单类内隐测验测评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效果 [J], GUO Jingying;FENG Zhiyuan;YANG Xinguo;CHEN Lulu;HUANG Xiani
4.简式内隐联系测验:测谎工作的新探索 [J], 丁维龙; 刘洪广; 周虹宇
5.内隐联系测验的修正——简式内隐联系测验 [J], 晋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隐联想测验(IAT)

内隐联想测验(IAT)

消极的
3 24 练习
积极的
消极的+女性
4 72 测验
积极的
消极的+女性
• SC-IAT的信度 • 在SC-IAT中,Karpinski通过三个不同的态度对象研究(对碳酸 饮料的偏好、自尊水平、对种族的态度),测得SC-IAT的内部一 致性是合理的,信度系数的范围是从0.55到0.85,平均信度系数 为0.69。 • 这些信度系数和在这些研究中使用的IAT的内部一致性是相似的, IAT的信度系数的范围是从0.58到0.82,平均信度系数为0.73。 这与在以前的研究中从IAT观测到的内部一致性也是相似的。 • 另外,Karpinski还通过对女性态度的研究,测查了SC-IAT在伪 造或自我陈述关注时的易感性。发现当被试试图在SC-IAT上自我 呈现一种态度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会产生高错误率。一旦具有 大错误率的被试从样本中除去,将只存在小的,不显著的自我陈 述结果(d = 0.24)。这些结果和早先的对IAT的研究相一致,表 明在SC-IAT上也可能存在小的伪造或自我陈述的结果。总的来说, 这些发现为SC-IAT作为一种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提 供了强大的证据。
以对女性的态度为例,来说明SC-IAT的设计程序
反应 组块 1 2 刺激数 24 72 功能 练习 测验 按左键的词 积极的+女性 积极的+女性 按右键的词 消极的 消极的
3
4
24
72
练习
测验
积极的
积极的
消极的+女性
消极的+女性
• 女性SC-IAT由两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由24个练习测验和紧接着的72个试 验测(24个测验为一块,共3块)验组成。 • 在第一个阶段(女性+积极的词),将女性的词语和积极的词分类在左键上, 消极的词被分类在右键上。为了预防形成反应偏差,女性的词语,积极的词 和消极的词不以相等的频率呈现,而是以7:7:10 的比率呈现,以至于有 58%的正确反应在左键上,42%的正确反应在右键上。 • 在第二个阶段(女性+消极的词),积极的词被分类在左键上,女性的词语 和消极的词被分类在右键上。女性的词语,积极的词和消极的词以7:10:7 的比率呈现,以至于有42%的正确反应在左键上,58%的正确反应在右键上。

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有效方法

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有效方法
IAT 采 用 两 个 维 度 来 设 计 刺 激 材 料 。 一 类 ,是 类 别 维 度 ,是 概 念 词,一般是群体的集合;另一类,是属性维度,是属性词,一般可以分为 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 概念词与属性词有两种关系:一种,是相容,指 的是概念词与属性词的匹配与被试内隐认知一致,或被试内隐认知中
IAT 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 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节点上,因而可 以通过测量两个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吴文彬,2005)。 IAT 测量的是两个概念之间联系的强度。 如果两个概 念联系紧密,那么人们做出反应的速度就会快;如果两个概念联系不 紧密,那么人们做出反应的速度就会慢些。 2.1 IAT 的程序
[6]吴明证.内隐联结测验的 IAT 效应和概念联系的对应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 2006,29(4):580-582. [7]蔡 华 俭 .内 隐 自 尊 的 作 用 机 制 及 特 性 研 究 [D].上 海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2002. [8]梁 宁 建 ,吴 明 证 ,邱 扶 东 ,曹 小 燕 .互 联 网 成 瘾 者 内 隐 网 络 态 度 及 其 干 预 研 究 [J].心 理 科 学 ,2004,27(4):796-798. [9]吴文彬.近年来国内外内隐态度研究热点综述[J].社 会 心 理 科 学 ,2005,4:2123.
邱晓婷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内隐社会认知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在分析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的前提下,着重对内隐 联想测验进行介绍与评价。
【关 键 词 】内 隐 联 想 测 验 (IAT ); 内 隐 社 会 认 知 ;介 绍 与 评 价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黄霞妮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ST-IAT、SC-IA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T)和SA-IAT。

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 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1 前言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

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

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T以及BIAT。

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资料讲解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资料讲解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让你认识真实的自我:内隐联系测验

让你认识真实的自我:内隐联系测验

让你认识真实的自我:内隐联系测验很多人都有心口不一的时候,而现代社会中,大家都忙碌于自己的事情,有没有过停下好好想一想自己的真实想法呢?想知道怎样才是真实的你吗?利用一点时间做个试验,让你认识真实的自我。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由格林沃尔德(A.G.Greenwald)在1998年首先提出的。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调查不良行为的态度行为一致性(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investigate attitude-behaviour consistency for stigmatised behaviour)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在认知上,内隐态度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

内隐联系测验基本原理:为何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呢?依据唐德斯减数法的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越复杂。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也会不同。

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这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

内隐联想测验、简式内隐测验、单类内隐测验测评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效果

内隐联想测验、简式内隐测验、单类内隐测验测评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效果

内隐联想测验、简式内隐测验、单类内隐测验测评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效果GUO Jingying;FENG Zhiyuan;YANG Xinguo;CHEN Lulu;HUANG Xiani【期刊名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年(卷),期】2018(032)012【摘要】目的:比较内隐联想测验(IAT)、简式内隐测验(BIAT)、单类内隐测验(SC-IAT)3种实验范式对大学新生内隐自杀意念的测量效果.方法:在广西大学2016级全体新生(n=6951)中选取261名学生进行IAT、BIAT和SC-IAT测评,剔除无效数据后,3组有效被试各80人.以每个实验的效应指标值(D值)为内隐自杀意念的指标值,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条目15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条目25的得分评估外显自杀意念.结果:3组的总样本和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的D值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之间的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IAT 组的D值最大.SCL-90条目15、UPI条目25得分与IAT、BIAT、SC-IAT实验测量D值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BIAT和SC-IAT相比,IAT测量的效应指标最高,敏感性最好,测量大学新生内隐自杀意念的效果更好.【总页数】6页(P1034-1039)【作者】GUO Jingying;FENG Zhiyuan;YANG Xinguo;CHEN Lulu;HUANG Xian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2;C913.9【相关文献】1.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在多维度自我概念内隐测量中的应用 [J], 陈进;梁宁建;杨福义;杨文圣2.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评估自杀意念的有效性初探 [J], 李诚;董燕;岳俊超;侯桂芝;周晓梅3.父母对子女与情绪词联结的内隐态度及与情绪预测的关系:基于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发现 [J], 张颖; 边玉芳4.中国人的内隐辩证自我:基于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测量 [J], 柏阳;彭凯平;喻丰5.内隐联系测验的修正——简式内隐联系测验 [J], 晋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12-14 通讯作者:晋争, E-mail: psychojinzheng@
致被试的认知冲突, 此时的辨别归类需进行复杂 的意识加工, 因而反应时长; 不相容条件下的与 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即为内隐态度的指标。
1 内隐联系测验的发展和修正
内隐联系测验在发展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同 时为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BIAT)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传统 的 IAT 将减数法应用于内隐态度的测量, 但是仍 存在各种问题, 比如 IAT 测量的只是对两极性概 念与属性词的相对联系强度, 而不是单个联系的 绝对强度(Greenwald & Farnham, 2000), 无法测 量个体对单一概念或更多概念的评价。研究者们 在其基础上, 针对 IAT 的相对性问题, 发展了其 它几种内隐联系测验工具来评定和一个单一态 度对象之间的可估价的联系, 先后提出了命中联 系作业 GNAT (Go/No-go Association Task)、外部 情感西蒙作业 EAST (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 、 单 类 内 隐 联 系 测 验 SC-IAT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单靶内隐联 系测验 ST-IAT (Single Targe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和 单 属 性 内 隐 联 系 测 验 SA-IAT (Single Attribut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等。这些方法 被统合到内隐联系测验中, 是对 Greenwald 传统 IAT 的继承和发展(温芳芳, 佐斌, 2007)。
2 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
2.1 BIAT 的提出 纵观内隐联系测验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其
各变式在对 IAT 中的四种类别的材料进行辨别归 类时有多种执行策略。例如在 GNAT 中, 被试对 目标类别(女性)与属性类别(积极的)做出反应,
对男性和消极的则不做出反应或对目标类别(女 性)和属性类别(消极的)做出反应, 对男性和消极 的则不做出反应; 在性别 EAST 中, 被试依照所 呈现的白色词汇的归因属性(积极或消极)做出判 断 , 并 分 别 做 出 反 应 (比 如 按 左 键 或 右 键 ); 在 ST-IAT, SC-IAT, SA-IAT 中也都体现了类似控制
BIAT 通过 Inquisit 程序执行, 与传统 IAT 一 样, 在完成 BIAT 前, 被试首先进行外显报告测 量。每部分 BIAT 实验指令中首先列出所有在此 部分 BIAT 会出现的两个焦点类别对所对应的材 料, 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验指令中这两类别的材 料特征需要有明显的区别, 可以是文本对图片, 或图片对文本, 如果两类别都为文本材料, 那么 字体也要不同。在接下来每个 BIAT 测验中, 四 个类别的材料依次分别在电脑屏幕中央呈现给 被试, 如果被试做出错误反应, 则需要做出第二 次判断, 只记录正确反应的反应时, 每组 BIAT 重复进行一次(表 4), 重测有助于提高信度和测 试的灵敏度, 是否重复每组 BIAT 在实验操作中 是可选择的。IAT 和 BIAT 任务联接强度的计算 的都采用 D 值法(Greenwald, Nosek, & Banaji, 2003), 相对于其他统计量来说, D 的内隐和外显 测试的相关最高, 并在整个反应时全域上显得最 为稳定(Greenwald et al., 2003; Sriram, Nosek, & Greenwald, 2007)。 2.3 BIAT 的应用
IAT 是通过测量概念材料和属性材料之间评 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 知进行间接测量(Greenwald et al., 1998)。概念材 料(concept words) (如:白人, 黑人)和属性材料 (attributive words) (如:聪明, 愚笨)之间有两种可 能 的 关 系 , 分 别 是 相 容 的(compatible)两 个 类 别 (如:白人-聪明, 黑人-愚笨)和不相容的 (incompatible)两个类别(如:白人-愚笨, 黑人- 聪明)。相容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 致, 否则为不相容或相反。当概念材料和属性材 料相容, 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 联系较紧密时, 此时的辨别归类在快速条件下为 自动化加工, 相对容易, 因而反应速度快; 当概 念材料和属性材料不相容, 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 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时, 往往会导
EAST 是 De Houwer (2003)在 IAT 基础上发 展出来的又一种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方法, 它结合了 IAT 和情绪性 Simon 任务的特点。在 情绪性 Simon 任务中, 被试在词语的非评价性 属 性 基 础 上 做 出 积 极 和 消 极 反 应 。 然 而 , De Houwer 发现用 EAST 进行测量的研究之间的相 关系数的范围从-0.21 到 0.55 不等, 平均信度系 数为 0.25 (De Houwer, 2003)。这表明在检测个 体间的态度差异时, EAST 的得分还不够可靠。 ST-IAT 是 Wigboldus 等人于 2004 年提出的对于 内隐联系测验的又一修正版本, 目的是测量单 一目标类别的内隐评价联系(Bluemke, & Friese, 2008), 表 1 是 ST-IAT 对内隐自尊研究的程序 示例。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10, 1554–155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内隐联系测验的修正 —— 简式内隐联系测验
晋争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Gyeongsang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660701)
传统的 IAT 包括两类别属性材料和两类别概 念材料, 例如“自我、他人, 积极、消极”四个词, 其中每个词对应了一个按键反应。而 BIAT 要求 被试在每个联合任务中只集中于这四个“类别-反 应”对(自我-左键 积极-左键 他人-右键 消极-右 键)中的其中一个反应对应的两类别。在每部分联 合任务前, 两个类别的标注和材料同时呈现给被 试, 要求被试牢记材料的所属类别, 并对这两类 别指定反应键, 称之为“焦点(focal)”键, 而对任 何不属于呈现给被试的材料的执行“非焦点 (nonfocal)”键。相对于通常需要五阶段或七阶段 包含 180 个甚至更多测验的传统 IAT 范式, BIAT 的实验耗时显著减少。
SC-IAT 是 Karpinski 和 Steinman (2006)提出 的对传统 IAT 的另一种修正方法, 它同样用来测 量和单一态度对象之间的联结强度, 表 2 是 SC-IAT 对自我测量的程序示例。ST-IAT 具有 IAT 和 SC-IAT 的特点, 和 SC-IAT 在概念上是同一的, 只有较小的程序上的差异(张珂, 张大均, 2009)。 SA-IAT 是 Penke, Eichstaedt 和 Asendorpf (2006) 提出的一种比较新的修正方案, 它借鉴了 ST-IAT 的思想, 但是选择的不是单类目标概念, 而是选择使用单类属性概念, 表 3 是 SA-IAT 对 内隐自尊研究的程序示例。
表1 ST-IAT测量程序示例
组 测验数量 功能

反应
左键
右键
1
20
练习
积极
消极
2
20
测验
积极
自我+积极
3
20Βιβλιοθήκη 测验 自我+积极消极
4
20
测验
积极
他人+消极
5
20
测验 他人+积极
消极
表2 SC-IAT测量程序示例
组 测验数量 功能

反应 左键
右键
1
24
练习 积极+自我
消极
2
72
测验 积极+自我
消极
3
24
内隐联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是一种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 法, 它通过计算机化的任务来测量两类材料(概 念材料与属性材料)间的自动化联系程度, 依照 联系的紧密性对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内 隐联系测验自 Greenwald, McGhee 和 Schwartz (1998)提出至今已经发展了 11 年, 它被广泛应用 到态度, 刻板印象, 自尊等领域的研究。
Nosek 和 Banaji (2001) 所提出的 GNAT 是基 于 IAT 的一种研究内隐认知的联结任务。GNAT
1554
第 18 卷第 10 期
内隐联系测验的修正——简式内隐联系测验
-1555-
考察的是目标类别(如:水果)和属性维度(如:积 极和消极评价)概念之间的联结强度, 弥补了 IAT 需要提供类别维度, 不能对单一对象(如, 花朵或 昆虫)进行评价的不足。GNAT 吸收了信号检测论 (SDT)的思想, 实验中包括目标刺激(信号)和分 心刺激(噪音)。由于 GNAT 可以测量目标概念与 属性概念的联结强度, 如果目标概念为自我和非 我词, 而属性概念仍为积极和消极词, 则可以测 量自我词或非我词与不同评价的联系强度, 从而 间接地测量个体的内隐自尊。计算结果时, GNAT 采用辨别力(d’)指标, 将正确的“Go”反应称为击 中率, 将不正确的“Go”反应称为虚报率, 将击中 率和虚报率转化为 z 分数后, 其差值即为 d’分数, 表明从噪音中区分信号的能力。
-1556-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年
被试部分意向集中的操作思想从而测量和单一 态度对象之间的联结强度。
但是, 使概念材料中的两类别和属性材料中 的两类别刺激物与特定的反应键对等匹配(如:积 极-左键, 自我-左键, 消极-右键, 他人-右键), 任 务指令要求被试只集中于特定按键(如:左键)反 应相匹配的类别, 视与另一特定按键(如:右键) 对应的类别为“任意其他”, 此方法还未被现有的 任何研究所采用。Sriram 和 Greenwald (2009) 提 出了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BIAT)作为目前对传统 IAT 的最新修正, 它 在任务中运用更为简化的指令, 减少了被试自发 性控制加工。 2.2 BIAT 的操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