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美术上教案第2课 熟悉的物品(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第2课 熟悉的物品-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2课 熟悉的物品-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2课熟悉的物品-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自然物品感受并表现其形态、颜色、纹理和光影等特点;2.能够在简笔画的基础上掌握色彩的运用,表现物品的质感和立体感;3.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生活中平凡的物品平凡之美的能力;4.提升学生绘画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物品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物品形态、颜色、纹理和光影等特点的观察和表现方法;2.掌握色彩的运用,表现物品的质感和立体感;3.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生活中平凡的物品平凡之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1. 观察物品1.1 课前活动带一个小布袋让学生摸不同的自然物品(如树叶、树皮、石头、果实等),感受其形态、纹理、颜色和光影等特点,了解其各自的性质。

1.2 观察指导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物品拿出来,放在课桌上,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品的形态、纹理、颜色和光影等特点,并提问引导:•物品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物品表面的纹理有哪些特点?•物品的颜色是什么颜色?有哪些颜色的变化?•物品在不同光线下会有什么变化?2. 简笔画练习2.1 教学方式老师现场示范简笔画的基本形态,鼓励学生自己观察物品并进行简笔画练习。

2.2 简笔画要求•着重表现物品的形态;•尽量简化物品的细节;•保持笔触流畅。

3. 学习色彩运用3.1 色彩应用老师在黑板上演示使用颜料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掌握色彩的运用,进一步表现物品的质感和立体感。

3.2 练习学生在简笔画的基础上,尝试使用颜料进行描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所画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相互欣赏和交流,体验到绘画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评价教学实施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1.学生的作品是最直观的评价方式,评价时要着重考虑其形态、颜色、质感等方面的表现;2.课堂讨论和互动的情况,考虑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能力;3.感性评价,询问学生对于自己所画作品的感受以及所获取到的知识和技能。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身边自然物品的美感并表现出来,能够掌握色彩的运用,进一步表现物品的质感和立体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第2课熟悉的物品 课件(共51张ppt)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2课熟悉的物品 课件(共51张ppt)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2课 熟悉的物品
Shu xi de wu ping
学 习 目 标
了解静物和素描的定义 了解构图的基本法则和构图形式 学习用明暗关系来表达物体的体积感(实践)
静物
静止的绘画。一般指水果、 花草、器物等生活中熟悉的 物品被当作绘画对象时,被 称为静物。
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
从古至今许多画家都把描绘身边的物品作 为记录生活的一部分,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来表现他们,并借助这些静物的表现来抒发自 己的内心情感。
主体物往往是 放在中间点的位置, 前面的点往往是第 一次要物体的摆放 位置,最后面的点 是帮助你加强画面 的空间层次的推移。
我当小老师
请同学帮我点评一
下以下作业中常见的
太小
构图问题。
1
太大
3
2
太散
不同的笔
Bu tong de bi
感受不同的笔带来的不同效果、不同的情感。




钢笔

铅笔
炭笔
木炭条
作画步骤
(起稿、找结构)
绘画的过程
(铺大色调)
(深入刻画)
绘画的过程
(调整完成)
绘画的过程
素描作画步骤:
• 起稿——定型(形体比例) • 找结构——定线(明暗交界线、投影线) • 铺大色调——定面(黑白灰三大面) • 深入刻画——加强体积感
45
练习直线(长横线、长竖线不同) 平涂(一条线挨着一条线、成块)
水平式、四边形、S形、三角形等
构图的基本法则
均衡与和谐
1 3
2




本 形
图 三

根据构图需要,物品摆放要 有一定的变化。

七年级美术熟悉的物品——静物组合简案

七年级美术熟悉的物品——静物组合简案
三、归纳总结:
学习了怎样去观察、组合、表现物体的方法。教师示范。
四、小结拓展:
静物画作品传达出的情感,是艺术家们情感的投入,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展现。吉老师希望大家课后拓宽视野,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感受静物之美!
板书设计
课题: 熟悉的物品——静物组合
塞尚《静物》
莫兰迪《静物》
3.感受静物画的美,体验线造型多样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
教学
重、难点
静物画的构图形式和法则,明暗的多种表现方法,并能从多种视角进行观察。能用灵活的、善于发现艺术美的眼光去观察、捕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表现一幅以线为主的素描作品。
教、学具
准备
课件,视频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导入,画家梵高和妇女的这段对话,很好地诠释了静物画的真正意义——将静止的物品鲜活起来,将容易流逝的美好永世定格。
二、新授:
探究活动一静物组合之构图
1.老师出示摆放的物品,分析构图。
2.小游戏:找出正确的构图形式。
探究活动二静物组合之明暗关系
1.通过黑白模式的塞尚苹果《静物》,引出 素描是所有绘画的基础。
2.静物组合之名作赏析
莫兰迪《静物》 这幅画也正体现了用笔的轻重和疏密是素描写生中的重要手段,老师现在将中间白色瓶中间部分放大,你看画面中的明暗对比,(PPT 出示色阶)非常像素描里的色阶,通过多角度线条的排列,营造出无比丰富的暗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
《橱柜》线的描绘便于我们捕捉物品的形体结构,加一些明暗则能够增强物品的体积感。这幅画面的暗面就表现非常的柔和。
课题熟悉的物品——静物组合
年 级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美术《第2课 熟悉的物品》教案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美术《第2课 熟悉的物品》教案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美术《第2课熟悉的物品》教案一、教材分析:《第2课熟悉的物品》是苏少版七(上)中华博览绘画教材的一部分。

本课主要介绍了静物画的构图形式和法则,以及多种表现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创作,培养艺术美的眼光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静物画的构图形式和法则,如平面构图、对角线构图、中心构图等。

2. 掌握多种表现方法,如线描、阴影、明暗对比等。

3. 培养学生用观察力和创造力捕捉物品的美感。

4.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表现一幅以线为主的素描作品。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静物画的构图形式和法则,以及多种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用灵活的、善于发现艺术美的眼光观察和捕捉物品,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表现一幅以线为主的素描作品。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不同。

他们对艺术有一定的兴趣,但缺乏系统的绘画知识和技巧。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课熟悉的物品》中的静物画。

先让我们来看一些静物画的图片,你们对这些画作有什么感觉呢?学生1:这些画作很美,色彩搭配得很好。

学生2:我觉得每个画作都有自己独特的构图,看起来很有层次感。

老师:很好,你们对静物画的构图和色彩有很敏锐的观察力。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如何构图和表现静物画的方法。

步骤二:教学讲解老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静物画的构图形式和法则。

平面构图是一种常见的构图方式,可以将物品放在画布上的不同位置,形成平面感。

对角线构图则是利用对角线将画面分割成两部分,增加画面的动感。

还有中心构图,将物品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突出主题。

你们可以看一下这些画作中使用了哪种构图方式。

学生3:我觉得这幅画使用了对角线构图,因为画面中的物品形成了一个斜线。

老师: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

除了构图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线描、阴影和明暗对比等方法来表现静物画。

第2课+熟悉的物品+课件(共23张ppt)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2课+熟悉的物品+课件(共23张ppt)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2 作画一幅
下课
S形:优雅有变化
四边形:和谐感,使画面更舒适
思考???
线条的轻重 虚实变化
线条的疏密安排
大家想一想,这几幅作品中构 图还有哪些规律可循呢?
构图——基 本法则:
变化与统一 均衡与和谐
1、高的物品尽量放在后面 2、颜色相同的物品尽量分开 3、左右两边的物品摆放注意节奏, 疏密结合
作业要求
1 熟悉素描构图方式,记 忆素描的三大面五大调
熟悉的物品
七上 2
什么是静物??
生活中的物品被当作绘画的对象时,我们通常称 它为“静物”
最早出现在罗马的庞贝时期
什么是静物画??
描绘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器物、水果和花卉等 的绘画。即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
大师作品欣 赏
什么是素描??
线条素描
素描的表现手法:
线面结合
明暗素描
三大面 五调子
三大面、五大调
三大面:亮面、灰面、暗面
五调子:亮面、灰面、明暗交界 线、反光、投影
素描的基本要素:
三大面
亮面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 出一定的明暗关系。
被光充分照亮的一面 介于亮面和暗面之间的部分 背光的一面
灰面
暗面
五大调
在光的影响下, 高光
具有一定物理结构和材 料的物体在不同区域所 反映的光影变化的规律。
灰面
明暗交界线 反光 投影
这几幅画中的物 品摆放的位置是 否合适?
80%
60%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字描述,文字颜色、 大小、字体可根据需求进行更改。
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字描述,文字颜色、 大小、字体可根据需求进行更改。

《第2课熟悉的物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七上

《第2课熟悉的物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七上

《熟悉的物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基础的素描技巧,通过描绘“熟悉的物品”提升绘画基本功。

2. 学会观察物品的形状、结构、纹理等特征,并运用线条和阴影表现出物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3. 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意设计能力,能通过作品表达对物品的理解和情感。

二、作业内容作业主题以“熟悉的物品”为主题,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文具、书籍、装饰品等任何一种物体。

作业步骤1. 观察物品:学生选择一件熟悉的物品,仔细观察其形状、结构、纹理和色彩等特征。

2. 构图设计: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物品的基本轮廓和大致比例。

3. 素描基础练习:学生运用基本的素描技巧(如线条的粗细、疏密、方向等)描绘物品的轮廓和细节。

4. 阴影处理:学生学会运用阴影表现物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使物品看起来更加生动。

5. 创意表达:在完成基础素描后,鼓励学生加入个人创意和情感元素,使作品更具个性。

作业材料准备学生需准备素描纸、铅笔、橡皮等绘画工具。

三、作业要求1. 作品需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2. 观察细致,能够准确捕捉物品的特征。

3. 素描技巧运用得当,线条流畅,阴影处理自然。

4. 创意表达有新意,能够体现个人对物品的理解和情感。

5. 作品保持整洁,不出现污渍和折痕。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2.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作品,学习他人优点,改进自身不足。

3. 综合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果,给予学生作品综合评价和反馈。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2. 学生自评:学生自我评价作品,反思在绘画过程中的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家长反馈:家长了解孩子的作品及教师评价后,与孩子进行交流,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熟悉的物品”这一主题,让学生在观察、构图、素描和创意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提高绘画基本功和审美情趣。

苏少版美术七上第2课熟悉的物品

苏少版美术七上第2课熟悉的物品

如桌子、椅子等。 如锅、瓢等。
如牙刷、洗发水瓶等。
物品的用途
家居用品
提供生活便利,提高生 活质量。
学习用品
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 率。
厨房用品
烹饪食物,满足饮食需 求。
02
物品的观察与表现
观察方法
细节观察
仔细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纹 理等细节特征,捕捉其独特之处

结构分析
了解物品的结构组成,探究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和功能。
耗和减少废弃物。
设计元素
形状
色彩
物品的形状应符合设计理念 ,同时考虑生产工艺和使用
的便捷性。
01
02
色彩的选择应符合设计风格 ,同时考虑色彩心理学和品
牌形象等因素。
03
04
材质
选择合适的材质,考虑其质 感、耐用性和环保性等因素

功能
物品的功能应满足用户需求 ,同时考虑功能的实用性和
易用性。
设计步骤
需求分析
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明确 设计的目的和目标用户。
详细设计
对筛选出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设 计,包括形状、材质、色彩,进行初步筛选。
原型制作
根据详细设计结果,制作物品原 型,进行测试和评估。
04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示
1 3
展示时间
颖•性、文独字特内性容和创造 性•,是文否字能内够容打破传 统思维模式,提出新
的解决方案。
技术性
评价作品在技术实现 方面的难易程度、稳 定性和可靠性,以及 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
术手段。
实用性
评价作品是否具有实 际应用价值,能否解 决实际问题,提高工 作效率或改善生活质
量。

第2课 熟悉的物品(第一课时)

第2课  熟悉的物品(第一课时)

第2课熟悉的物品(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熟悉的物品》第一课时,属“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

本课通过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等基本造型要素,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提高学生对身边物体的关注,并能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去记录身边的物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欲望。

理解用不同的工具表现不同的物体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

本课把熟悉的物品当作有生命的物质来对待,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个性。

在内容的选择上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书籍、瓶花、水果、书包等物品为主,教育学生于平凡之中见神奇,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以线造型为主。

在教法设计上,以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结合实物图片欣赏等直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方式去观察、探究与表现。

二、教学目标:①通过对静物画的欣赏,练习,去感悟物质的生命存在。

②初步了解静物画的构图组合方法,并能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从多种角度表现物品,初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③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及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提高艺术即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了解静物画的多种表现方法,重点了解线造型、明暗造型的基本表现方法。

四、教学难点在静物造型表现过程中如何体现个性和情感。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开学初,我们共同欣赏了《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大师笔下的动物植物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给人以深刻的美妙感受,这节课我们把目光从古代收过来,回到我们身边熟悉的物品上来。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八页。

我们共同学习第二课《熟悉的物品》。

(板书课题)(二)欣赏与发现:1、静物概念:出示现代静物(水粉画)和舞蹈纹盆图片学生比较二者外形,质地,纹饰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前者形状简洁,质感粗糙,纹饰原始,后者造型丰富,质感细腻柔滑,纹饰华丽。

物品的变化表明了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课熟悉的物品(第1课时)教案-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二课熟悉的物品(第1课时)教案-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二课熟悉的物品
教学时间:第1课时/共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围绕着静物画,启示我们要改变常态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法,从描绘静物工具的多种选择、构图的角度变化到表达方法的多元展开,均可以更宽广的视角面对,形成全新的绘画意识。同时本课也传递着另一个概念:静物是有生命的,描绘它们的同时也在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技能目标:学习用明暗关系来表达物体的质感、体积和空间感,了解明暗造型基本规律。
情感目标:感受静物画的美,体验素描的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静物画的多种表现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明暗造型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基本的素描造型手法,观察分析明暗关系,尝试用明暗。
六、延伸与拓展
关注静物画,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静物。
什么是静物
模考题
选择题:生活中的物品被当作绘画对象时,被称为————
A静物B线描C色彩D造型
教学反思
二、欣赏与发现
1.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师生一起走进大师的静物画世界,领略线条的魅力。
欣赏时关注:
a.画家描绘的对象是什么?
b.这些物品是怎么组合的?
c.画家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的?
d.画面是如何突出主次的?
e.你最喜欢哪幅静物画,画面传达出什么样的情绪?
2.对比欣赏毕加索的《瓶花》与马蒂斯的《静物》,感受不同的记录方式和不同的意境。马蒂斯画了他喜爱的波斯风格的瓶子及蔬菜、水果。每件物品都画得十分饱满、圆润,线条间的疏密组合,使得物体前后秩序分明。画家用笔的舒缓,使我们看到了优雅的作画状态。和马蒂斯相比,毕加索的静物画则是另一种感受,结实有力的线条,充满了张力的画面,大色块的背景,一下子让我们看到了装满花朵的瓶子、花和画家恣意的激情。同样的物品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第2课 熟悉的物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七上

《第2课 熟悉的物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七上

《熟悉的物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观察、描绘、创作熟悉物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激发对美术的兴趣。

3. 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与描绘:每位同学选择一件自己熟悉的物品(如:文具、玩具、生活用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描绘。

作业要求:(1)用铅笔或彩色笔,画出物品的轮廓和主要特征;(2)注意光线和角度对物品色彩和质感的影响;(3)在描绘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绘画技巧,如明暗、线条、色彩等。

2. 创作:在描绘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物品进行再创作。

作业要求:(1)创作内容应与所选物品相关,体现自己的创意;(2)作品形式不限,可以是绘画、拼贴、泥塑等;(3)鼓励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探讨创作思路。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按时提交;2. 作业应注重细节,尽可能表现出物品的真实感;3. 创作作品应体现自己的独特想法,避免抄袭;4. 保持画面的整洁,字迹清晰。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与描绘作业主要考察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创作作品则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创意性、技术性等方面进行评分;3. 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展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作业反馈1. 同学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及时进行批改,并针对同学们的作业情况进行反馈;2. 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3. 对于优秀作品,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建议学校组织展览或参加相关比赛;4. 同学可对作业评价结果提出异议,教师将进行解释和调整。

通过本次作业,同学们可以进一步熟悉美术的基本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同时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也将根据同学们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美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美术《第2课 熟悉的物品》(一等奖课件)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美术《第2课 熟悉的物品》(一等奖课件)

三角形构图
复 合 三 角 形 构 图
S形构图
椭圆形构图
V形构图
运用所学的构图知识,选择桌面上的 物品,尝试摆放一组静物。
取景
取景方法,选择角度去观察,将所摆的 静物画下来。
水平式
垂直式
散点式
中心式
无论是竖画幅还是横画幅构图的美学原则主要是既要有对比和变化又要能和谐统一最忌呆板平均完全对称及无对比关系的画面
第二课 身边的物品
取景与构图
静物的选择是根据:主题的需要 构图的需要
想一想,说一说:以下主题可以选用那些物品?
我的书桌 运动用品
构图:物品的搭配取舍。
构图能力应有两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1、摆静物 2、取景
摆静物
1.选择要画的主要物体、 次要物体、陪衬物体,注 意物体的色彩搭配 2.确定画面的中心在哪个 位置,主体物一般放在中 心点以外略偏移一些的位 置 3.主体物旁边应有次要物 体重叠组合,陪衬物应不 规则地摆放在四周。
无论是竖画幅还是横画幅,构图的美学原则主要是既 要有对比和变化,又要能和谐统一,最忌呆板、平均、完 全对称及无对比关系的画面。

第2课 熟悉的物品-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2课 熟悉的物品-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2课熟悉的物品-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静物画的基本构成要素。

2.掌握素描的基本绘制方法和技巧。

3.培养观察、分析、表现艺术性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物的构成要素1.1 空间形态:指物体在空间中的形态变化,包括物体大小、形状、姿态等。

1.2 空间关系:指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包括空间远近、上下左右等。

1.3 光影变化:指由于光照的不同而产生的亮度和明暗变化,包括主光源、副光源、强光区、弱光区等。

1.4 质感表现:指物体的色彩、质地、纹理等特征,包括笔触用法、色彩运用等。

2. 素描的基本绘制方法和技巧2.1 建立基础线条:包括轴线、框架线和比例线等,用于确定物体的大小、位置和姿态等。

2.2 表现轮廓线条:包括直线、曲线等,用于描绘物体的外形和结构。

2.3 掌握明暗关系:包括阴影和高光,用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

2.4 运用素描技巧:包括梯度、交叉、修剪等,用于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纹理。

3. 素描实践3.1 观察实物:让学生观察生活周围的物品,了解物品的形态、特征和质感。

3.2 素描实践:让学生在画纸上进行素描,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表现物品的形态和质感。

三、教学重点1.熟悉静物画的基本构成要素。

2.掌握素描基本绘制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理论讲解与实例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个别辅导与群体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五、教学步骤1.为学生介绍本课内容及教学目标。

2.分步讲解静物画的构成要素及素描的基本绘制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进行素描实践,授课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创作。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和进行素描实践,促进学生对静物画的理解和掌握素描的基本绘制方法和技巧。

但是,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缺乏耐心和细心,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素描技巧和方法的讲解和辅导,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素描水平。

第二课-熟悉的物品(1)

第二课-熟悉的物品(1)
第二课 熟悉的物品
(1)素描/速写
冶峪中学 —— 杨 荣
(一)试一试
同桌之间为一组,选择你们身边2—3样 物品,组合摆放。用简单的线条五分钟时间 快速进行描画。
3、我当小老师
请同学帮我点评一下以 下画面中常见的问题。
1、
太小
2、
太大
3、
太散
(二)构 图
构图指绘画时根据题材、主题思想 和形式美感的要求,把表现的形象适当 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 面,它对绘画作品的成败起到决定作 用。
试试看你能从这几幅静

物画中看到哪些不同的构图

样式?


12

3

梯 形
(四) 静物绘画的表示方法:
铅笔的表现
简洁的方法
复杂的方法
以线为主,表现物体的形体 结构。
(速写)
深入的描绘,注重明暗关系、 光影效果,有强烈的立体感。
(素描)
(五)绘画步骤:1、整体Fra bibliotek2、局部
(五)作品欣赏:
(六)创作实践
1、体验尝试
同桌之间为一组,选2—3件你们喜欢 的物品,多角度的观察后,用你感兴趣的构 图,完成一幅静物画的写生。
2、作业要求
注意物品的大小、位置、比例关系。构 图合理,协调完整,有形式美感。
谢谢观看!
Thanks the onlooking slide
(三)欣赏课本中的作品,感悟静物画的艺术魅力。
法国·夏尔丹《堆满野草莓的柳条篮子》
(1)画面:逼真、有立 体感,色彩丰富,画面有 些厚重。
(2)构图: 三角形构图,这种三角形可
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 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 也较为灵活。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熟悉的物品-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熟悉的物品-

熟悉的物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少版七年级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本课通过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提高学生对身边物体的关注,并能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去记录身边的物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欲望。

理解用不同的工具表现任何物体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该课与单纯的素描技法教学有明显不同,以往大多画石膏几何图形,明暗更强调同一表现方法,同一种工具,同一角度。

而本课最大的不同则将物品当作有生命的物质。

工具材料只是用来表达自己对物品情感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表现自己个性的手段,它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值情感丰富个性凸显的青春期,在事物的感觉上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但手上的技能表现能力较差,对技能表现方面容易丧失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上如何利用学生的性格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传授本课知识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要解决好的难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从多种角度表现物品,掌握一定的绘画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画作品的赏析比较,感悟基本造型要素,并运用多种工具材料运用结合线条和明暗去记录身边的物品,体验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手法的表现,表达自己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美好、热爱生活、尊重创造和热爱艺术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了解静物画的多种表现方法,重点了解线条与明暗的基本表现方法。

五、教学难点在描绘物品表现过程中如何体现个性和情感。

最新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最新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中华博览第1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造型天地第2课熟悉的物品第3课情感的记录第4课人类的朋友经典魅力第5课耕牛·战马设计空间第6课花的变化第7课图案之美第8课装点生活世界之旅第9课静止的生命—外国静物画第1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画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的说明,了解花鸟画涉及的范围及分类、特点、表现形式,并且怎样通过花鸟画作为抒发和表达人意念的重要媒介,体会它带给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深厚情感。

理解花鸟画家通过富于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来表达画家对自然界、客观实际,以及对社会的客观法则的体验和认识,来反映社会的情调和气氛。

2、主要了解花鸟画的历史演变,按照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脉略,注重学习它的形成,风格的演变,流派的生成等。

再者了解文人水墨画带给花鸟画的生机以及文人画注重情感,重墨轻色和人格化的表现特点。

3、理解花鸟画在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具有极大创新性和创造性,注重极具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现,了解近现代花鸟画名家在近现代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二、教学重点: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特点。

教学难点:写意花鸟画与动物画的区别和花鸟画的分类。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图片与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引导阶段: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概述花鸟画:是以描绘花鸟、草虫等内容为题材的中国绘画形式它表现自然、歌颂生命,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人以丰富的启迪与联想。

写意花鸟画:是以概括的简练的笔法来描绘自然界中的花鸟的一种传统的绘画方式。

本节课主要内容:1、什么是传统花鸟画2、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特点3、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精神内涵4、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表现形式5、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历史轨迹及作品欣赏首先我们先来比较一下生活中的花鸟和写意花鸟画的不同。

1、自然界中的动物2、自然界中的植物3、现实中的鸡与写意国画中的鸡4、现实中的荷花与写意国画中的荷花5、现实中的樱桃与写意国画中的樱桃发展阶段:1、什么是传统花鸟画在中国画以花草、竹石鸟兽虫鱼为题材的作品都属于花鸟画范畴。

《第2课熟悉的物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七上

《第2课熟悉的物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七上

《熟悉的物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了解熟悉物品的形状、色彩和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升对物品进行美术创作和表达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运用美术基本技能进行简单的创作。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以“熟悉的物品”为主题,学生需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创作对象,如文具、餐具、玩具等。

具体要求如下:1.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对所选物品进行细致观察,记录其形状、色彩、材质等基本特征,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光线下观察,发现物品的立体感和光影变化。

2. 创意构思:结合对物品的观察记录,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一个创作主题或想法,将所选物品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体验相结合。

3. 创作准备:设计绘画或手工制作所需的材料清单,如画笔、颜料、纸张、布料等,以及必要的制作工具和步骤。

4. 实际操作:根据构思和准备的材料清单,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色彩搭配、构图布局等美术基本要素的运用。

三、作业要求1. 安全性: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避免意外伤害。

2. 创意性:作品应体现学生的创意和个性,避免抄袭和模仿。

3. 艺术性:作品应符合美术基本原则,如色彩搭配合理、构图均衡等。

4. 完整性:作品应完整呈现构思和创作过程,不得遗漏重要环节。

5. 时间安排: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观察、构思、准备和创作。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创意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完整性等方面。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分数或等级。

2. 评价方式:教师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3. 反馈与指导:教师将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不足之处,提高美术创作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熟悉的物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静物画的欣赏,练习,去感悟物质的生命存在,能够理解艺术家通过静物画的创作,表达一定的主题,倾诉自己的情感。

②通过让学生合作摆一组静物,了解静物画的构图组合方法.并能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从多种角度表现物品,掌握一定的绘画表现方法。

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①了解静物画的多种表现方法,重点了解线造型.明暗造型的基本表现方法。

②了解静物画的构图.静物的选择与搭配关系,尝试用多种视觉角度来观察和表现物体。

教学难点:
①在静物素描表现过程中如何体现个性和情感。

三、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不同表现风格的静物范画(最好能做成多媒体演示,便于学生直观了解和比较)。

学生:分组带水果.文具用品。

四、教学过程:
引导阶段:
欣赏和分析:以教材为主,适当增加一些其他类似图片。

从古至今许多画家都把描绘身边的物品作为记录生活的一部分,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它们,并借助这些静物的表现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舞蹈纹彩陶盆上刻画了
新石器时代人的生活情景。

(出示范画,在对话中说明这些作品的时代和不同的表现方法,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物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材质.图形等方面,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学生评述。

)
教师归纳:生活中的物品千姿百态.造型各异,把自己喜欢的物品当作绘画对象画下来,我们就称它为“静物”。

体验阶段:
(1)展示多张以不同材料.不同内容表现的静物画图片。

请学生在欣赏.评价自己喜欢的静物画作品的同时,尝试去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

(2)教师结合范图分析归纳:
线在绘画中被广泛运用,是最原始.最基本,最概括.最富有表现力的手段。

如:线可以概括物品的外形轮廓.特征动态,也可以表现对象的内在结构,还可以用变化的线,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刚.柔.深.浅等变化,表现物品的质感.透视.空间美系等。

请学生就手边现有的工具,如钢笔.圆珠笔.铅笔.彩色水笔等,用线造型的方式,分组写生课桌上的文具盒.教科书或者各种水果,注意物品之间的位置.比例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线的表现便于我们捕捉对象的形体结构,加一些明暗则能增强静物的体积感,教师结合范图分析明暗产生的原因.明暗变化的规律,明暗造型在静物表现中的作用。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评述明暗造型表现静物的方法。

3.作业过程
请学生根据所学的明暗造型知识,在线造型静物练习的基础上,按照静物的光源,依据明暗变化规律,给其上简单明暗(上明暗的工具不限,上明暗的方法不限)。

4.活动要求
展示的生活物品要有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和调动学生讨论兴趣的物品。

展示的静物作品除表现者的表现意图或情感。

要求学生能用线基本表现出物品的大小.结构.比例等关系,对明暗造型不作深入要求,但要了解相关知识点。

5.评价方式
(1)通过小组相互交流作业,各自提出不同意见。

(2)师生共同评价具有代表性的作业。

6.评价点
(1)作品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

(2)静物表现方法是否与他人不同。

(3) 了解了哪些相关知识。

五、教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