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动态几何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专题 动态几何问题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

【例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3AD =,5DC =,10BC =,梯形的高为4.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C

M B

(1)当MN AB ∥时,求t 的值;

(2)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思路分析1】本题作为密云卷压轴题,自然有一定难度,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动点,很多同学看到可能就会无从下手。但是解决动点问题,首先就是要找谁在动,谁没在动,通过分析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求解。对于大多数题目来说,都有一个由动转静的瞬间,就本题而言,M ,N 是在动,意味着BM,MC 以及DN,NC 都是变化的。但是我们发现,和这些动态的条件密切相关的条件DC,BC 长度都是给定的,而且动态条件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当题中设定MN//AB 时,就变成了一个静止问题。由此,从这些条件出发,列出方程,自然得出结果。 【解析】 解:(1)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如图①,过D 作DE AB ∥交BC 于E 点,则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

A

B M C

N

E D

∵AB DE ∥,AB MN ∥. ∴DE MN ∥.(根据第一讲我们说梯形辅助线的常用做法,成功将MN 放在三角形,将动态问题转化成平行时候的静态问题) ∴MC NC EC CD =.(这个比例关系就是将静态与动态联系起来的关键) ∴ 1021035t t -=-.解得5017t =

. 【思路分析2】第二问失分也是最严重的,很多同学看到等腰三角形,理所当然以为是MN=NC

即可,于是就漏掉了MN=MC,MC=这两种情况。在中考中如果在动态问题当中碰见等腰三角形,一定不要忘记分类讨论的思想,两腰一底一个都不能少。具体分类以后,就成为了较为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于是可以轻松求解 【解析】

(2)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 当MN NC =时,如图②作NF BC ⊥交BC 于F ,则有2MC FC =即.(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高也是底边中线的性质)

∵4

sin 5DF C CD ∠==,

∴3

cos 5C ∠=,

∴310225t

t -=⨯,

解得25

8

t =.

A

B M C

N

F D

② 当MN MC =时,如图③,过M 作MH CD ⊥于H . 则2CN CH =,

∴()3

21025

t t =-⨯.

∴6017

t =.

A

B M C

N H

D

③ 当MC CN =时, 则102t t -=. 10

3

t =.

综上所述,当258t =、6017或10

3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例2】在△ABC 中,∠ACB=45º.点D (与点B 、C 不重合)为射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D ,

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1)如果AB=AC.如图①,且点D在线段BC上运动.试判断线段CF与BD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果AB≠AC,如图②,且点D在线段BC上运动.(1)中结论是否成立,为什么?(3)若正方形ADEF的边DE所在直线与线段CF所在直线相交于点P,设AC=42,3

BC,CD=x,求线段CP的长.(用含x的式子表示)

【思路分析1】本题和上题有所不同,上一题会给出一个条件使得动点静止,而本题并未给出那个“静止点”,所以需要我们去分析由D运动产生的变化图形当中,什么条件是不动的。由题我们发现,正方形中四条边的垂直关系是不动的,于是利用角度的互余关系进行传递,就可以得解。

【解析】:

(1)结论:CF与BD位置关系是垂直;

证明如下: AB=AC ,∠ACB=45º,∴∠ABC=45º.

由正方形ADEF得AD=AF ,∵∠DAF=∠BAC =90º,

∴∠DAB=∠FAC,∴△DAB≌△FAC ,∴∠ACF=∠ABD.

∴∠BCF=∠ACB+∠ACF= 90º.即CF⊥BD.

【思路分析2】这一问是典型的从特殊到一般的问法,那么思路很简单,就是从一般中构筑一个特殊的条件就行,于是我们和上题一样找AC的垂线,就可以变成第一问的条件,然后一样求解。

(2)CF⊥BD.(1)中结论成立.

理由是:过点A作AG⊥AC交BC于点G,∴AC=AG

可证:△GAD≌△CAF ∴∠ACF=∠AGD=45º

G

A

B C

D E

F

∠BCF=∠ACB+∠ACF= 90º.即CF ⊥BD

【思路分析3】这一问有点棘手,D 在BC 之间运动和它在BC 延长线上运动时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所以已给的线段长度就需要分情况去考虑到底是4+X 还是4-X 。分类讨论之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即可求出CP.

(3)过点A 作AQ ⊥BC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Q , ①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时,

∵∠BCA=45º,可求出AQ= CQ=4.∴ DQ=4-x , 易证△AQD ∽△DCP ,∴CP CD DQ

AQ

=,∴

44

CP x

x =-, 2

4

x CP x ∴=-+.

②点D 在线段BC 延长线上运动时,

∵∠BCA=45º,可求出AQ= CQ=4,∴ DQ=4+x .

过A 作AC AG ⊥交CB 延长线于点G ,则ACF AGD ∆≅∆.∴ CF ⊥BD ,

∴△AQD ∽△DCP ,∴CP CD DQ

AQ

=,∴

44

CP x

x =+, 2

4

x CP x ∴=+.

【例3】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24AD BC 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MBC △是等边三角形.

(1)求证: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

(2)动点P 、Q 分别在线段BC 和MC 上运动,且60MPQ =︒∠保持不变.设

PC x MQ 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3)在(2)中,当y 取最小值时,判断PQ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A

D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