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

翻开现在小学数学教科书,随处可见一幅幅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图画,它将数学融汇于一个个生活情节展现给学生.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这些寓意数学知识的图片称为主题图.主题图的内涵,就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生活情境的图画.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并用好它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探究与研讨.

一、主题图的设计目的

1.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将学生带入图中的情节,那么在整个学习中,数学将不再是负担,而会变成对真相的探寻,对真理的追求.色彩艳丽、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充满时代气息的图文, 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儿童情趣, 变抽象的数学为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

所以,一个好的主题图,可以为数学学习提供前提保障.

比如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整十数”一节中,有这样一个主题图:

编者想让学生在图中“冰糖葫芦”的情节中总结出“20+30”的算式.

当教师出示主题图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图中的人物、情节,并将自己带入图中的情境,并借助生活经验去思考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这堂课所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

2.加深概念理解,促进知识掌握

众所周知,数学概念都相对比较抽象,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困难.通过主题图,将知识融入生活小片段.学生通过对图片的理解与探寻,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大大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加强了对知识的掌握.通过主题图,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比如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一节中的主题图:

“比”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不过利用主题图,拿果汁和牛奶的杯数来引题,将和差关系及倍数关系作为铺垫,学生认识“比”这个新概念就会容易许多.

二、使用主题图存在的问题

主题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编制者的课程理念.主题图总是将数学知识点放到生活情境之中,但是由于地区的地域环境和经济水平,学校教育水平和教育政策,学生行为习惯、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往往会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尽管主题图选编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样式无法完全满足教育教学情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因此,现行教材中的主题图使用情况不太理想.

1.忽视存在,淡化功能

部分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或新概念时,偏向于直接进入主题.他们认为,教学重点在于理解或掌握某个知识点,主题图中的情节可以忽

略,用不用无所谓.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倍数与因数”一节中的主题图:

编著本意是想让学生在拼长方形的过程中,总结“12”的各种乘法算式,从而强化“倍数与因数”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一过程要花费的时间较多,许多教师往往会直接跳过,这无疑违背了编者的原意。

2.机械使用,缺乏突破

虽然主题图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主题图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灵活改编,而有的教师并没有考虑到这点,机械地使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让整堂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节中,有这样一个主题图:

这个主题图利用海洋上灯塔的位置,想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两个方向:“北偏东”和“北偏西”.但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偏小,可能不清楚“灯塔”是什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灵活地进行改编.

3.随意更换,曲解原意

主题图的设计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领悟其内涵,特别是很多新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自己设计、更换一些主题图,但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往往会改变原来的意思,曲解主题图的编写意图,致使主题图发挥不了作用.

比如上文提到的四年级下册“倍数与因数”中的一个主题图.这个主题图是想让学生用正方形纸片摆大正方形,从而得出:4⨯3和2⨯6.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但是,一些教师会选择直接让学生用笔画正方形,虽然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式子,但是这样就让学生少了直观的感受,曲解了主题图的本意.

三、探寻主题图使用策略

虽然主题图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被正确地使用,从而,大大地影响了主题图的使用效果.那么,教师该如

何更好地使用主题图呢?我们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呢?如何让主题图更好地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效力呢?在实际教学和参考各种文献中,对主题图的使用策略进行探寻.

1.正确理解主题图的内涵

正确使用主题图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主题图的内涵.

首先,我们要以数学的学科特点为核心.主题图往往是漂亮,有趣的,看上去与数学没有太大的联系,很容易出现把数学课上成手工课、说话课, 从而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用数学的观点理解主题图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主题图.

比如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有一个主题图:

图中展现了一系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教师应该明白,这个主题图是要学生通过观察图,发现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理解了这个, 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会背离主题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

再者,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由于,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层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教师就主题图的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到他们的特征,保证问题是这个年龄所能回答的.如果背弃了这一原则,主题图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会变成学生的负担.

2.把握内涵,灵活改编,呈现形式灵活多样

主题图的设计初衷就是想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在实际情节中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但主题图给学生呈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漂亮的图画, 隐藏在主题图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活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和教材有了很深的了解之后,应该灵活地改编教材中的主题图,使它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

教师在呈现主题图时,要考虑不同的特点,判断是静态的图片适合,还是利用多媒体设计动态的主题图合适,设计出一个更利于学生接受,更方便学生学习的主题图.比如,在教授“圆”时,我们就可以设计一组动态的主题图,让学生体验圆的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圆的意义.

另外,教师也可以将书本中某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主题图改编成学生身边的实际物体,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更轻松.

比如五年级上册中“小数乘法”一节中的主题图: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换成学校里的操场.转变成学生知道的主题图,这样就更易于学生理解.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仅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的参考依据.实际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