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合集下载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本章基础概念包含抗微生物药作用机制、耐 药机制、抗菌谱、化疗指数、抑菌药、杀菌 药、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和抗生素 后效应。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4页
一、抗微生物药与化学治疗学
1. 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 化疗)
(1) 定义 :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
胞所致疾病药品治疗。
包含: 抗微生物药(antimiczobial drug)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RNA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28页

抑 制 细 菌 蛋 白 质 合 成 ︱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大环内酯类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第29页
氨基苷类 →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 → 经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34页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 改变药品靶位结构 降低胞浆膜通透性 改变代谢路径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35页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36页
Fig40-4 Antibiotics efflux pumps of gram negative bacteria.
Multidrug efflux pumps traverse both the inner and outer membranes of
“黄金年代”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6页
药效学
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
机体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动学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7页
Host (patient)

第三十八章抗微生物药物概论ppt课件

第三十八章抗微生物药物概论ppt课件

体所致病 进行预防或治疗
化疗药:化疗过程中所用药物 抗微生物药 抗寄生虫药 抗肿瘤药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4 影响核酸合成 5 影响叶酸代谢
三、细菌耐药性
耐药性:细菌对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 消失的现象。
讲授内容
一、概念与术语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
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是防治 细菌所致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
抑菌药:暂时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的药物 例:四环素 磺胺类
杀菌药:对细菌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例:青霉素类 氨基苷类 喹诺酮类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杀灭
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天然抗生素(青霉素) 部分合成抗生素(氨苄青霉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 磺胺类药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一种细菌或少数几
种细菌有抗菌作用的抗菌药。 例: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
广谱抗菌药:对多种不同细菌具有抗 菌作用的抗菌药。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敏感
耐药
多重耐药性(交叉耐药性) :细菌对多 种治疗药物发生的耐药性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链 霉素、红霉素的耐药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酶 2、细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 3、细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复习思考题 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细菌的耐药机制是什么?
例:四环素(G+、G-、其它)
非细胞型
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
真核细胞型

细 放支 螺衣 立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Excessive / inappropriate antibiotic use
Failure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Antibiotic resistance
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1)水解酶: 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类 (2)钝化酶(合成酶):酰基转移酶、核苷转移酶、 磷酸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失活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氯霉素 (4)酯酶Ⅰ,酯酶Ⅱ:大环内酯类 (5)核苷酸转移酶:林可霉素类

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 drugs):用于治疗病原 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抗菌药、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机体、病原体、化疗药物三者间相互关系
理想的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的特性



对致病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毒性,而对宿主无毒 或毒性极低 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 具有优良的药动学特点,最好为速效、强效及 长效药物 性状稳定,不易被酸、碱、光、热及酶等破坏 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基本概念
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小时后能够抑 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MBC,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 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抗菌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指细菌 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至低于 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耐药性产生机制
2.改变靶位结构
(1)改变靶蛋白结构,使其与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
(2)靶蛋白的数量增加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基本内容]化疗、抗菌药物、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和抗菌后效应等概念。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及抗菌后效应的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基本概念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所用的药物简称化疗药物。

抗菌药物: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分为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供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化疗指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通常用某药的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该药对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来表示。

抗菌后效应(PAE):当抗菌药物和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二、化疗药物的分类三、抗微生物药物主要作用机制四、细菌的耐药性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1、耐药性的种类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性:由DNA突变所致,包括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药理学(第34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药理学(第34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导学抗病原微生物药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化疗药物。

抗菌作用的产生及其强弱涉及宿主、药物、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抗菌药物通过特异性地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因此而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药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的总称。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由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所产生的天然抗生素(antibiotics)和人工合成、半合成药物。

这类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涉及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34-1),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以及对机体,即宿主的毒副作用。

②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以及对机体产生的致病作用。

③机体对药物的体内处理过程(即药动学过程以及机体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并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延缓耐药性产生,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第一节常用术语抗生素(antibiotics)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称之为天然抗生素,如青霉素G。

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称之为半合成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称为广谱抗菌药,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等对多数革兰阳性菌(G+)和阴性菌(G-)都有抑制作用。

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称为窄谱抗菌药,如青霉素类只对G+菌及少数G-菌有作用。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如四环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课件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课件
窄谱类: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 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如青 霉素G、异烟肼等。
4. 抑菌药、杀菌药:
5. MIC、MBC:
6.抗菌后效应(PAE):指停用抗菌药物后, 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7.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均大于MIC基础上
浓度依赖性 作用随血药浓度增高而增强,当大于MIC8—10倍时,活性最强;
一、天然青霉素 由青霉菌培养液提取获得,含有5种 (X、F、G、K、双氢F),其中以青霉素G 性质较稳定,作用最强,低毒价廉,是目 前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
青霉素G(苄青霉素)
钠盐或钾盐晶粉,室温中稳定,易溶于 水,但水溶液室温中不稳定易被酸、碱、 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可生 成具抗原的降解产物,故需现用现配。
第二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 β-内酰胺环基团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 素类、头孢菌素类、其基本结构前者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后者为7-氨基头 孢烷酸(7-ACA)。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 胞壁的生物合成。
β内酰胺类的抗菌机制:
1.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止黏肽的交叉连接, 使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内渗,菌体膨胀、 破裂、死亡。其 作用靶位 是青霉素结合蛋 白(PBPs)。 2.激发细菌自溶酶(autolysins)活性, 促进菌体裂解死亡。
④产生靶位酶代谢拮抗物(对药物有拮抗
4.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大肠杆菌、金葡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等均有主动流出系统(由运输子、 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组成)而加快药 物外排。如四环素类、氯霉素、氟喹 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β -内酰胺类。
耐药基因的转移:获得耐药性可由基因突 变而产生,并能垂直传递给子代。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动物药理学课件)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动物药理学课件)

B单向的)
换药时尽量不要换同一类药物。
市面上现有 的26种抗生 素和对应的 有抗药性细 菌的发现的 年份表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
产生灭活 酶使药物
失活
2
改变膜的 通透性
3
主动外排 作用
4
作用靶位 结构的改

5
改变代谢 途径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酶使药物失效
水解酶、合成酶(钝化酶)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四环素、氨基糖苷类、酰胺醇类、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
酰胺醇类 林可霉素类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四环素、氨基糖苷类、酰胺醇类、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
为什么对动物机体毒性小?
细菌细胞与哺乳动物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基本相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核 糖体的结构及蛋白质、RNA的组成不同。
化学合成抗菌药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获得的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的物质。
二、分类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四环素类: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多西环素等 酰胺醇类: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 林可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多肽类:杆菌肽、黏菌素等 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 截短侧耳素类:泰妙菌素、沃尼妙林等
抗菌药后效应
(PAE),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撤去后,其浓度低于 最小抑菌浓度时,仍对细菌保持一定的抑制作用。

抗微生物药概论

抗微生物药概论
•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比较薄,多糖肽仅占1%-10%,类脂质较多, 占60%以上。菌体内渗透压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与阳性菌 不同。在肽聚糖层具有脂多糖,外膜及脂蛋白等特殊成分。 外膜在多糖肽层的外侧,由磷脂、脂多糖及一组特异蛋白组 成,它是阴性菌对外界的保护屏障。
G- 菌
G+ 菌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图
第八章 抗微生物药
内容
• 第一节 抗微生物药概论 • 第二节 抗生素 • 第三节 合成抗菌药 • 第四节 抗分歧杆菌类药 • 第五节 抗真菌药 • 第六节 抗病毒药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概述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 看不到,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 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种类繁多,一般 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八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我们把具有致病性的作用机制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inhibition of synthesis of cell wall)
细菌细胞壁的特点:
•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浆膜之外,人体细胞不具有; • 维持细菌细胞外形完整的坚韧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
聚糖又称粘肽;
•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坚厚,多糖肽含量大约50%-80%,菌体内 渗透压高;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能够杀灭(99.9%)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
一、常用术语
6.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
数。可用CI = LD50 / ED50表示,安全指数(safety index) =LD5 / ED95。一般情况下指数越大,表明疗效越高,毒 性越低,用药越安全。 7.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 到持久抑制效应。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各种结核病首选药 皮肤的廯菌病 曲霉菌病 异烟肼 特比萘酚 伏立康唑
疾病或者症状
用于控制疟疾症状
控制复发和阻止疟疾传播药 蛔虫病、绕虫病、钩虫病和鞭虫病 绕虫病
首选药
氯喹、青蒿素
伯氨喹 甲苯咪唑 阿苯达唑
吸血虫、绦虫病
钩虫病 肠道阿米巴感染 肝脏阿米巴感染
吡喹酮
三苯双眯 甲硝唑 氯喹
儿童蛔虫病
哌嗪
•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 果选 用抗菌药物。 •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 量范围给药。 • (3)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病症的轻重程 度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①轻症感染应选 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②抗菌药物 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 (4)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 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 (5)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 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 (6)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要联合 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才能合用药:①病 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 者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 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 上病原菌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 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 染;④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 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 部真菌病;⑤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 合用药时可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单环β内酰胺 类(氨 曲南)
氧青酶 烷类 (克拉 维酸)
碳青霉 烯类 (亚胺 培南)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
• (一)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能应用抗菌药物 •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 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 特点选择药物。 •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 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抗微生物药概论

抗微生物药概论

抗微生物药概论概述分为两部分:1.抗菌药(总论+各论,先各论后总论)2.抗真菌一、抗微生物药常用术语1.抗菌谱: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①窄谱抗菌药(窄谱):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些菌属。

如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专情)。

②广谱抗菌药(广谱):抗菌谱广泛。

如第三代及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

2.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受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3.化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

Q:越大越安全?还是越小越安全?A:越大——疗效越好,毒性越小;但并非绝对。

如青霉素——化疗指数高,但可致过敏性休克。

4.抗菌后效应(PAE):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

PAE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

二、抗微生物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杆菌肽。

β-内酰胺类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转肽酶活性降低,抑制转肽作用,使粘肽不能合成,造成细胞壁缺失,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二)影响细胞膜功能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重麦角固醇相结合,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的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长和终止3个阶段。

1.起始阶段:①30S启动复合物形成(mRNA+30S亚基);②70S起动前复合体的形成(30S亚基+50S亚基);③70S起动复合体的形成(由大小亚基、mRNA、tRNA组成),形成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蛋白体(rRNA)。

【抗菌药物作用点】氨基糖苷类——阻止30s亚基和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2.肽链延长阶段:①进位:tRNA进入核蛋白体的受位(A位);②成肽:在转肽酶的催化下,将给位(P位)上的tRNA所携带氨基酸转移到A位上,缩合形成肽键。

抗微生物药概论

抗微生物药概论
抗生素后效应(PAE) 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
抗菌后效应(PAE)
指体内药浓度虽已<MIC,仍在一定时间内 发挥持续抑菌作用
氨基苷类:体内4-8h对金葡,肺炎克雷伯杆菌 铜绿假单胞仍有作用
大环内酯类:体内3-3.5h,对流感杆菌, 肺炎链球菌,化脓链球菌仍有作用
二、抗菌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重点学习
• 重要概念 • 细菌耐药性
一、常用术语
化学治疗药
化学治疗与化学治疗药 (抗肿瘤药 抗寄生虫药 抗微生物 药)
抗微生物药(抗病毒药 抗真菌 药 抗菌药)
抗菌药(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
1.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疗)
(1) 定义 :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 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氨基苷类 →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 →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三、耐药性(resistance)
耐 药 性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 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 改变药物靶位结构 降低胞浆膜通透性 改变代谢途径


磺胺
+
砜类
对氨苯甲酸 对氨水杨酸
二氢叶酸 ↑ 甲氧苄啶 甲氨蝶啶 乙胺嘧啶
四氢叶 一碳单

(PABA)
—— 抑制核酸合成 ——
喹诺酮类 抑制DNA回旋酶→ 复制受阻 → DNA合成↓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

第2章抗微生物药物概论PPT课件

第2章抗微生物药物概论PPT课件
26
㈡联合用药的指征 ㈢联合用药方法 增强 Ⅰ类
无 关 Ⅳ类
2019/2/16
拮 抗
相加
肝肾功能不全与用药
㈠肝功能不全时用药
㈡肾功能不全时用药
2019/2/16
1.禁用药物: 1.禁用药物: ①经肝灭活的:氯霉素、雷米封 ①经肾排泄的:四环素类、头孢 ②对肝有毒性的:酯化红霉素、 菌素类宜减量使用。 四环素、二性霉素B、头孢菌素、 ②对肾有毒性的:氨基甙类、多 林可霉素、灰黄霉素、利福平 粘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二性 2.可用的药物: 霉素B、万古霉素、磺胺 氨基甙类、多粘菌素、头孢菌素、 2.可用的药物: 青霉素 红霉素、强力霉素、氯霉素、利 福平、青霉素 27
2019/2/16
20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细胞膜
影响细胞膜 多粘菌素 两性霉素
细胞浆 细胞壁
影响细胞壁合成
影响叶酸 SN、TMP
影响DNA合成 喹诺酮类
2019/2/16
青 头 杆 万 磷
影响蛋白质合成 氨基糖苷 四环素 氯、红霉素 21
影响RNA合成 利福平
2019/2/16
22
常见不良反应
抗感染失败的原因
1.诊断错误,选药不当 2.用药不规则,剂量不足,疗程短,途径不当 3.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严重而中断用药
2019/2/16
28
2019/2/16 19
三、抗菌作用机制
撑 死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如青霉素)
饿 死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制霉菌素)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氨基苷、大环内酯类 ) 长不大 4.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 抑制DNA合成(如喹诺酮类) —— 抑制mRNA合成 (如利福平) —— 抗叶酸代谢(如磺胺类) 断子绝孙

第五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五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五章抗微生物治疗药物概论药物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肿瘤细胞所导致的疾病,叫做化学治疗。

化疗药物包括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抗寄生虫药和抗恶性肿瘤药物。

第一节、抗微生物药物常用术语抗菌药: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包括①维生素②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抗菌谱: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些菌属的叫做窄谱抗菌药;抗菌谱广泛的叫做广谱抗菌药抗菌活性:①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②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测定③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浓度称为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99.9%MBC抑菌药:仅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而没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磺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杀菌药:不仅抑制,而且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杀菌药和抑菌药的关系:感染导致了,全部或局部防御技能的丧失,必须使用杀菌药化疗指数:某药对实验动物的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表示,叫做化疗指数还有安全系数LD5/ED50安全范围LD1/ED99抗菌后效应PAE:①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完全排除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

称为抗菌后效应②几乎说有抗菌药物都具有PAE③PAE的时间长短,反映了药物对靶位的亲和力,并与药物接触时间有关④PAE越长,抗菌活性越强,PAE是评价抗菌药物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当PAE存在时,其时程常具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使之失去转肽作用,抑制肽聚糖合成,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死亡㈡影响细胞膜的功能两性霉素B,多黏菌素,制霉菌素等胞浆膜的通透性增加,物质外漏,导致细菌的死亡㈢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细菌核糖体70S的30S亚基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50S亚基分别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链延长阶段和终止阶段㈣干扰核酸代谢抑制核酸合成的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增效剂等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微生物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或产生相应的灭活物质,抵御抗菌药的侵害,从而使微生物对抗菌药的敏感度降低甚至消失,(是微生物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

12页药理学:抗微生物药概论抗微生物药物常用术语

12页药理学:抗微生物药概论抗微生物药物常用术语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
指某种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
抗菌活性评价
通过测定MIC和MBC评价抗菌药 物的抗菌活性,为临床用药提供 依据。
MIC(最小抑菌浓度)
指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 最低药物浓度。
MBC(最小杀菌浓度)
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 药物浓度。
耐药性
耐药性
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现 象。
抗菌谱扩大
联合使用具有不同抗菌谱 的抗微生物药物,可以扩 大抗菌谱,治疗多种病原 体感染。
减少耐药性
联合使用具有不同作用机 制的抗微生物药物,可以 减少单一药物的耐药性, 提高治疗效果。
Part
04
抗微生物药的副作用与不良反 应
抗微生物药的副作用
副作用
指在正常剂量下,伴随抗
1
微生物药的治疗作用而出
12页药理学抗微生物药概 论抗微生物药物常用术语
• 抗微生物药概论 • 抗微生物药物的常用术语 •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使用 • 抗微生物药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
目录
Part
01
抗微生物药概论
抗微生物药的定义
01
抗微生物药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 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包括细菌、 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02
抗微生物药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 要意义,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 感染性疾病。
Part
02
抗微生物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谱
指某种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范围。
抗菌谱的合理选择
根据感染的具体病原体类型选择 合适的抗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 发挥疗效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窄谱抗菌药
仅对某一类微生物有抗菌作用的 药物,如青霉素G仅对革兰阳性 菌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第七篇化学治疗药抗微生物药物概论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其它抗生素氨基糖苷类与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抗疟药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抗血吸虫和抗丝虫病药抗肠道蠕虫病药抗肿瘤药抗微生物药物概论化学治疗(化疗)——是指针对所有病原体的药物治疗,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

一、抗微生物药的常用术语1.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2.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抗菌药物。

3.杀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化疗指数(CI)化疗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化疗指数高表明药物的毒性低、疗效高,使用药物安全度大。

化疗指数=LD50/ ED50或 LD5/ ED95注意: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如青霉素几乎无毒性,但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5.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评价抗菌活性的指标:——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6.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三、抗菌药物分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其他…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细菌耐药性(抗药性)——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一)细菌耐药性种类1.固有耐药性2.获得耐药性1.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也称天然耐药性。

原因: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的,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2.获得耐药性——是指由于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的表型。

获得耐药性发生有三种因素。

①染色体突变;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③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二)多药耐药性(MDR)是指对一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抗菌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是导致抗感染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出现的“超级细菌”也是多药耐药性的一种。

细菌的多药耐药性主要与内酰胺酶的变异有关。

(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1.药物不能到达其靶位①细菌降低外膜的通透性——药物不能进入细胞内②加强主动排出系统——降低药物在菌体内浓度2.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3.细菌所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产生灭活酶)4.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五、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一)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病原菌,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按照药物的抗菌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4.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如: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价格等5.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注意特殊人群用药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才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的常见情况:①病毒感染→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②原因未明的发热患者→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治疗;③局部应用→诱发过敏反应和细菌耐药。

2.尽早明确诊断病原菌①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②急需治疗者——可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先行经验性治疗,之后再根据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调整治疗方案。

3.根据抗菌药物特性选药选药依据: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药动学适应证不良反应细菌耐药情况药物价格等选药4.制定合理用药方案——使给药途径、剂量、疗程与病情相适应。

剂量过小→无治疗作用,反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毒性反应;轻症感染→口服;重症感染→静脉;控制急性感染→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即可;用药2~3天不缓解→改换药物或调整剂量。

5.注意特殊人群用药①肾功能不全患者②肝功能不全者③老年患者④新生儿患者⑤小儿患者⑥妊娠期患者⑦哺乳期患者特殊人群用药1.肾功能不全患者①避免或减少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②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应避免与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

③肾功能不全而肝功能正常者可选用双通道(肝肾)消除的药物。

④根据肾功能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必要时进行TDM,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2.肝功能不全患者①由肝脏清除,无明显毒性,谨慎使用或减量用;②要经肝或相当药量经肝清除,对肝脏有毒,避免用;③肝、肾两条途径清除,减量用;④经肾排泄的药物,不经肝排泄,可正常用。

3.老年患者①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

②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肾毒性大的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4.新生儿患者①新生儿的肝、肾均未发育成熟,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

②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如:磺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③主要经肾排出的药物需减量应用。

④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5.小儿患者①氨基糖苷类有明显耳、肾毒性,应尽量避免应用。

②万古霉素类也有一定肾、耳毒性,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

③四环素类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④喹诺酮类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影响,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6.妊娠期患者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C、D及X类,可供选药时参考。

①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者避免应用。

②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者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

③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

7.哺乳期患者①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

②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二)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适应证——不适当的预防用药可引起病原菌耐药、发生继发感染而难以控制。

1.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的原则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原则1.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的原则(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原则(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预防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用药。

(三)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1.联合用药的目的:①协同抗菌、提高疗效;②对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扩大抗菌范围;③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④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

2.联合用药的适应证:①未明病原菌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③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④降低药物毒性;⑤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和骨髓炎。

重症感染!混合感染!重要脏器感染!慢性感染!不属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的是A.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B.细菌靶位改变C.增加细菌细胞膜的水通透性D.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E.抑制核酸代谢『正确答案』BMIC代表A.最低抑菌浓度B.最低杀菌浓度C.抗菌素后效应D.化疗指数E.抗菌谱『正确答案』A有关化疗指数(CI)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CI反映药物的安全性B.LD50/ED50反映CIC.CI大的药物一定比CI小的药物安全D.CI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有效指标E.CI也可用LD5/ED95表示『正确答案』C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的是A.药物不能达到靶位B.细菌产生灭活酶C.新型的药物结构D.菌内靶位结构改变E.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正确答案』C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A.细菌产生了新的靶点B.细菌细胞内膜对药物通透性改变C.细菌产生了大量PABA(对氨苯甲酸)D.细菌产生水解酶E.细菌的代谢途径改变『正确答案』D下列关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叙述错误的是A.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选择抗菌药B.轻症感染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C.尽量提倡联合用药,增加抗菌效力D.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E.抗菌药物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即可『正确答案』C下列关于特殊人群用药原则叙述错误的是A.肾毒性大的药物老年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应用B.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时的危险性分类中A类药物毒性最大C.哺乳期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D.氨基糖苷类有明显耳、肾毒性,应尽量避免小儿应用E.新生儿的肝、肾均未发育成熟,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正确答案』B下列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是A.肿瘤B.中毒C.免疫缺陷患者D.污染手术E.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正确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