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 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中小学《范进中举》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范进中举》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范进中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

2.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范进中举》。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以及作品背景。

2. 学生分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范进中举》,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翻译文言文,遇到问题可以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主要人物范进的性格特点的认识。

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四、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分析范进的性格特点,如勤奋、坚持等。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范进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有关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范进中举》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范进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

2. 分析主要人物范进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

《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

《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人教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1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黄河中学刘春英一、设计依据1、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作者以及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范进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腐儒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众生相,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

首先要将人物放回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

第一课时主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资料,了解《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制度等,分析其社会背景。

第二课时从探讨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基础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层把握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3、教学任务分析:《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我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认识社会。

新课改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

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我在设计问题时也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2.能力目标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典型意义。

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范进中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范进中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注: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班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以及范进的奋斗故事。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科举的历史背景、范进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于个人奋斗与社会变革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作用;2. 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成长历程以及他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3. 理解范进这一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的思考;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a. 宋朝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实施b. 科举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2. 《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a. 范进的背景和成长经历b. 范进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c. 范进中举后的变化和作用3. 范进形象的分析和讨论a. 范进的品质、才能和努力b. 范进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和启示4. 范进与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的关系a. 范进的奋斗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 范进的奋斗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三、教学过程第一课: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6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起源和实施过程。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思考科举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3.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梳理。

第二课:《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60分钟)1. 教师给学生讲述范进的背景和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个人才能以及为什么选择参加科举考试。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整理范进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包括他的备战经验、与其他考生的竞争等。

3. 学生展示和总结范进中举后的变化和作用,讨论他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课:范进形象的分析和讨论(60分钟)1. 学生分析范进的品质、才能和努力,以及这些品质如何影响他的人生和家族。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范进这一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的启示。

3. 学生展示和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四课:范进与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的关系(6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范进的奋斗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范文(通用6篇)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范文(通用6篇)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范文(通用6篇)《范进中举》教案设计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设计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1一、教学困难分析1、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当中,《范进中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篇课文。

但即便如此,我觉得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比如,课文的主题批判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以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可是学生对科举制度并不熟悉,为什么范进在穷困潦倒、困顿之极的情况下还要去参加科考?为什么一旦范进中了举,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岳父在内都一改过去的冷漠或责骂,对他恭恭敬敬的?这些背景知识学生并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这就是教学的`困难之一。

2、小说具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概括情节一般没多大困难,可是一到分析人物形象,问题就来了。

有的照搬现成的资料;有的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有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的故意曲解文本。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情况?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没有深入研读课文,二是没有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此外,在评价范进人形象时,很多人容易看到其可怜、醉心功名的一面,而对虚伪圆滑的一面有时看不出来。

这可能是因为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全面。

3、《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很多学生读了课文后觉得可笑,可是要说为什么可笑,就不容易回答上来了。

我觉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

4、当今社会还有没类似科举制度的情况?怎样科学地评价我国现在的高考制度?这些问题我觉得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

二、我的教学对策1、提前让学生预习,充分地熟悉文本。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备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这部名著,全面了解课文中范进的人生历程。

3、提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先分析范进,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202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最新3篇】

202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最新3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最新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范进中举》教案篇一一、辨字注音组词: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三、下列四组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长亲zhǎngqīn 相公xiànggōngb 行事xíngshi 规矩guījùc 星宿xīngxiù 解元jiěyuánd 名讳mínghuì 拙病zhuóbìng四、选择字词填空:1 屠夫横披了衣服,(挺、鼓、腆)着肚子去了。

2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一步一(跌、歇、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3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漂亮、华贵、轩敞),也还干净,就(给、送、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看望、请教、留心)些。

4 屠夫把银子(拿、捏、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舒、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收、缩、放)了回去,往腰里(揣、塞、放)……五、请解释句中加黑词的意义,并说明现在是否使用。

1 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2 胡屠户吩咐女婿道。

3 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4 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5 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6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7 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8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9 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

10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优秀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四、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从单元教学内容看,第六单元选择了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经典章节,意在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并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了解它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范进是小说中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的典型,深入分析理解其形象就能让学生对《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一、初二两年通过对《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两部名著的阅读,对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已经比较熟悉,又因为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所以在阅读《范进中举》时,不会在理解基本内容上感觉到难度。

但是,学生面对本文这样偏长的阅读篇幅,容易读得比较粗略,并且缺乏对整部作品的背景认识,对人物的分析理解就会比较表面化,甚至误读范进的形象。

三、教学目标(一)了解小说中的夸张、对比手法形成的讽刺效果。

(二)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中举前后的变化,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三)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教学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的典型意义。

五、教学难点从受科举制度毒害这一背景出发,正确认识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环节一—梳理情节教师引导:1、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说说下面几幅图分别表现的是文中的哪个情节?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这篇小说的情节。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从多个角度完成情节的梳理,从整体上抓住本篇小说的核心,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并从不同层次上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贺喜;范进借盘费,遭到拒绝和辱骂。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治疯;范进清醒后,张乡绅拜会,胡屠户受赠。

《范进中举》教案最新3篇

《范进中举》教案最新3篇

《范进中举》教案最新3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解决办法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布置自学: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A.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B.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C.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

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

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生长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思路】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

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

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生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范进中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范进中举》的基本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实词、虚词的运用。

2. 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讨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 总结提升: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范进中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介绍、学术评论等资料。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自主学习课文。

2. 第2周:分析故事情节,讲解文言文用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范进中举》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赏析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法设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导入语现在我们选拔人才是通过中考、高考等方式,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科举考试。

“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成名天下,历史长河里无数读书人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正是以这些醉心科举的读书人为原型,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其中名篇《范进中举》,来看看范进在科举考试中的命运。

2.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其代表作《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此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今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3.文体解读古典讽刺小说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寄寓性讽刺,主要从神魔小说中孕育出来;一种是写实性讽刺,主要从世情小说中孕育出来。

狭义的讽刺只指后一种写实性讽刺小说。

它用夸张的手法和嘲讽的态度,揭露、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时弊,但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有很大局限性。

代表作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预设:人物有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

其中,范进是主要人物。

2.围绕主要人物概括情节。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文眼,“范进中举”这一标题明示了文章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概括文章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哪些事件。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背景和作者吴敬梓。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故事背景和作者吴敬梓。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开头部分,观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背景和作者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分享各自的看法。

第二章:故事情节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中间部分,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

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分享各自的看法。

角色扮演:选取几个关键情节,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结尾部分,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变化。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思考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关联。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分享各自的看法。

角色扮演:选取几个关键情节,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第四章:故事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分析故事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类似的社会现象。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分享各自的看法。

小组辩论:选取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深入理解故事主题。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范文5份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范文5份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范文5份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 1教学目的一、学*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第一课时采用以读为主了解大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指导预*。

1引导学生读“预*提示”,要求:(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自读排障、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如:进学、烂忠厚、闯将来、权变等。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3结合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设疑导引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2、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4、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三、讨论释疑。

小结:这一节课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重点归纳总结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

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

第23课《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3课《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3课《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是一篇讲读课文。

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已经不陌生了,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手法的探究也是驾轻就熟。

但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情感世界也很丰富,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可是对小说的主题挖掘上还是有所欠缺,不能认识范进及范进那个时代的悲剧性。

而且九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这是决定前途命运的时候,那种无助与渺茫感使一部分同学对学习产生了懈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2、教学难点: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语言导入: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范进中举》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范进从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成长为一名进士的故事。

通过范进的努力和坚持,以及他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乐观和勇敢,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艰辛和追求。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对知识分子的敬仰之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也有了一定的接触。

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他们可能对封建社会中的科举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背景的认知,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范进的成长历程和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

2.能够领会课文所传递的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知识分子的敬仰之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思考和讨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相关的价值观,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范进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相关的价值观。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和教案,包括课文内容的讲解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的介绍。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的话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范进中举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范进为什么能够中举?”2.呈现(15分钟):讲解课文内容,包括范进的成长历程和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

在此过程中,穿插讲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文化背景。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提炼出相关的价值观,并进行表达和分享。

4.巩固(10分钟):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具体情节中提炼出相关的价值观,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范进中举》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篇名著,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将其选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该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以及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体会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对于古典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对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以及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的搜集。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典文学作品,谈论对封建社会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课《范进中举》。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体会课文的语言魅力。

同时,让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语气、情感。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范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范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范文《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吴敬梓家。

该书还塑造了一个有名的吝啬鬼的形象严监生。

本店铺为大家准备了范进中举教案的精选范文,供大家参考!范进中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中举前、中举后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胡屠户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2024年范进中举教案

2024年范进中举教案

2024年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范进中举》的情节结构、人物描写、语言运用方面的特色,学习对比、夸张等表现手法。

2.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范进这类人的追求。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科举制度自从隋朝开始实行,一直到清朝末年废除,经历了1300年。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应考者全为儒生,所以又称“科举”为“科贡”或“科举儒生”。

科举制度是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也是我国数千年来采用的最广泛的人才选拔制度。

它曾催生了一种奇异的文学形式——八股文。

而小说《儒林外史》就是以当时社会风貌为题材,以科举制度为讽刺对象的长篇小说。

作者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通过对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周进、严致和父子二人中了秀才而喜极而疯,并通过他们与范进的不同结局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腐朽和黑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看看范进中举到底经历了什么?看看他是怎么疯的?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

字敏轩,又字粒民,自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清王朝糖衣炮弹熏炙下歌舞升平的腐朽年代。

作者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对科举制度更是有力地鞭挞。

他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封建文人的生活和堕落,生动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弊害。

在这部小说中最令人瞩目、脍炙人口的人物便是范进。

三、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 学生速读课文,讨论回答问题:范进中举前后他处的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明确:颓败的岳家不好意思上门了;张乡绅却送来了礼物和银子;在岳丈面前也威风起来;到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而在中举之后可以置房置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九年级上学期教师:李光芸
一、课题:《范进中举》
二、课型:预习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学习目标:
1、能记住文章字词、作者等相关常识;
2、通过人物描写的方法,能够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3、初步掌握课文中心;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人物描写的方法,能够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2、初步掌握课文中心;
六、学法指导:自主、合作和讨论学习
七、知识链接:有一部叫《南部新书》的书中记载:一个姓杜的读书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正想回家,却收到妻子寄来的诗:良人的确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


八、学习内容:
1、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八品学官),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不数年而产尽矣”,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

他33岁时移居南京,生活愈加贫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

1754年病逝于扬州。

《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

这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个中心人物做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2、“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3、倒运()腆着()商酌()绾发()解元()报贴()桑梓()拙病()作揖()带挈()啐痰()
4、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对比和范进中举前后对比来分析人物形象。

5、人物形象①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
出他的前倨后恭,他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不同态度,正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则加以白眼。

②张乡绅的目的是为了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③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

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

众邻居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

这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九、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
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十、教学小结:
范进家境贫寒忍气吞声地位卑微卑怯畏缩
范胡屠户随意辱骂粗俗势利厉声训斥蛮横倨傲

中众乡邻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张乡绅不屑一顾
十一、道标检测:
1、注音
倒运()腆着()商酌()绾发()解元()报贴()桑梓()拙病()作揖()带挈()啐痰()
2、解释
体统:规矩
腆着:挺着
商酌:商量斟酌
桑梓:家乡
万贯家私:大量的家财。

贯,旧时用线穿钱,一千钱为一贯。

万贯,形容很多
3、《同步导读》1 ——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