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新版八年级的数学下20.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docx

合集下载

【精品教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精品教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题名称20.2.1 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众数教学目标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学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教学难点1、以表格形式出现的数据如何求中位数;2、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导入示标情景引入,示标导学: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123nx x x xxn++++=.2、对于f1个x1,f2个x2,…,f n个x n,共f1+f2+…+f n个数组成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12212n nnx f x f x ff f f++⋅⋅⋅+++⋅⋅⋅,这个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 n叫做权,这个“权”,含有权衡所占份量的轻重之意,即(i=1,2,…,n)越大,表明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

权重的意义:各个数据在该组数据中所占有的不同重要性的反映;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按各个数据的权重来反映该组数据的总体平均大小情况。

复习巩固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你知道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吗?导学:请预习书上的内容并思考.导做1.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2.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用吗?导思: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必须先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2、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也可能不存在。

如:3,2,2,4,3有两个:2、3;1,2,3,4这组数据中所有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所以不存在众数。

预习思考思考回答学做思二:你会应用吗?例1: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明所在小组9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16、40、83、87、91、93 、94、98、100 。

小明考了83分,他所在学习小组的平均分是78分。

小明说自己的成绩在小组内是中上水平,你认为小明的说法合适吗?目的:使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产生冲突,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设计,主要让学生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了解它们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研究数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性质,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理解它们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

2.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能够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描述。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它们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

2.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性质。

2.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以便于记录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可能回答:平均身高、最矮的身高、最高的身高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 1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

(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最好,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

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习题的分析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八年级数学下册20_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2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20_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2新版华东师大版
4、自学例3
5、完成121页练习1、2.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中位数:将一组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个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求中位数的一般步骤:
第1步:排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第2步:确定是奇数个数据或偶数个数据,第3步:如果是奇数个数,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 如果是偶数个数,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中间位置的确定
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 个
n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 , 个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注意:众数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众数有可能不唯一,也可以没有,注意不要遗漏。
问题2、某公司对外宣称员工胡年薪平均为3万元。经过调查,发现该公司全体员工年薪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2、会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解决一些际实问题。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阅读课本118—119页内容,解决下列问题:1Leabharlann 什么叫中位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什么叫一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的众数只有一个吗?求众数时应注意什么?
3、课本118页的问题2中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代表公司员工年薪的一般水平更为合适?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课堂作业:必做题:课本122页习题第4、5两题
选做题:课本121页练习第3题
家庭作业:基训21.1(三)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2.求中位数的一般步骤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

20.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过程与方法: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X围的一个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X围的一个量。

教学重、难点: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教材P151引例的意图(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X围的量(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某某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X围就不言而喻了。

二、例习题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问题 1 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

问题2 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

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三、随堂练习: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X围的是()4、一组数据X1、X2…Xn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1+1、2X2+1…,2Xn+1的极差是()A. 8B.16 C四、课后练习: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B.16 C2、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A. 87B. 83C. 85 D无法确定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题数据的集中趋势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来源:Z。

xx。

]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3)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的中位数与众数.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体会它们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难点: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教学活动设计二次设计课堂导入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来源:学,科,网Z,X,X,K]探索新知合作探究自学指导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元)如表: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来源:学,科,网Z,X,X,K]职员D职员E职员F杂工G月工资70004 400 2 400 2 000 1 900 1 800 1 800 1 800 1 200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 700元.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 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 800元.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并讨论以下问题:问题1: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是多少?你是如何计算的?[来源:学科网ZXXK]问题2:经理所说的月平均工资为2 700元,是否欺骗了应聘者?问题3:平均月薪2 700元,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吗?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问题4: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员工的平均收入更合适?为什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让学生讨论,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用中位数1 900元或众数1 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 7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探索新知合作探究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探究小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教师指导1.易错点: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可强求结论的一致性.2.归纳小结:(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2)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3.方法规律: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当堂训练1.为了解某小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某志愿者对居住在该小区的50名成年人一周的体育锻炼时间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这50人一周的体育锻炼时间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6小时、6小时(B)6小时、4小时(C)4小时、4小时(D)4小时、6小时2.某次数学测验中,五位同学的分数分别是89,91,105,105,11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众数是,平均数是.板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1.中位数2.众数3.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综合运用教学反思课题数据的集中趋势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实际含义.(2)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获取,并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统计图中分析、感受数据的集中趋势,在统计图中熟练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难点:从统计图中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活动设计二次设计课堂导入为了检查面包的质量是否达标,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的面包10个,这10个面包的质量如图所示.(1)这10个面包质量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多少?(2)估计这10个面包的平均质量,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计水平如何.探索新知合作探自学指导学生观察散点图,尝试确定众数和中位数.先观察图象,得出这10个面包质量的众数和中位数,然后估计这10个究面包质量的平均数,最后求它们的平均数,与估计值做比较.合作探究试一试:甲、乙、丙三支青年排球队各有12名队员,三队队员的年龄情况如图:(1)观察三幅图,你能从图中分别看出三支球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吗?中位数呢?(2)根据统计图,你能大致估计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哪个大、哪个小吗?你是怎么估计的?与同伴交流.(3)计算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看看你上面的估计是否准确?【例题】小明调查了班级里20位同学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情况,并将结果绘制成了如图的统计图.(1)在这20位同学中,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的众数是多少?探索新知合作探究(2)计算这20位同学计划购买课外书的平均花费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与同伴交流.(3)在上面的问题,如果不知道调查的总人数,你还能求平均数吗?教师指导1.归纳小结: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等统计图是进行数据整理的工具,是进行数据分析的前提,应用时要了解各类统计图的特点,根据统计图的各自特点,正确地进行提取数据分析,获取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等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2.方法规律:从不同的统计图中获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关键是根据统计图分析其中包含的信息,结合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进行判断或计算.当堂训练1.学校快餐店有2元、3元、4元三种价格的饭菜供师生选择(每人限购一份).如图所示的是某月的销售情况统计图,则该校师生购买饭菜费用的平均数和众数是 ( )(A)2.95元,3元(B)3元,3元(C)3元,4元(D)2.95元,4元2.如图所示的是某市5月份某一周的最高气温统计图,则这组数据(最高气温)的众数与中位数分别是( )(A)28 ℃,29 ℃(B)28 ℃,29.5 ℃(C)28 ℃,30 ℃(D)29 ℃,29 ℃第1题图第2题图板书设计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1.从散点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2.从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3.从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反思。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描述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数学概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数据的集中趋势这一概念,他们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描述方法存在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掌握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描述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如何选择合适的描述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括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计算方法、案例和练习等。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解释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入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

例如,给出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通过PPT课件和黑板,展示相关的知识点和例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和应用刚刚学到的知识点。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1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1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1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1中位数和众数是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数据的一种描述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其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分析数据的新视角。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能理解数据有高低之分,但对于数据集中趋势的认识尚浅。

此外,学生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应用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用于引导学生探究。

2.制作课件,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班级成绩单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集中趋势,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个班的老师,你想知道这个班学生的成绩集中在哪里?”从而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通过具体的数据实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其含义。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20.2节《数据的集中趋势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应用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这些统计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往往会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而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统计量的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差异,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统计量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交流法: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章《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章《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解《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说明:1、学习内容的排列与教材的编排顺序相一致。

2、学习水平分为A、B、C、D四个等级:A:识记---了解、认识、感知、初步体会、初步学会;B:理解----说明、表达解释、懂得、领会;C:再现性情景应用---掌握、会用、归纳等;D:生成性的情景应用---会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解决问题、总结评价等。

3、对于每一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所需达到的学习水平,可在空格内“√”。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和众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以后,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发现平均数已经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使学生扩展统计量,对本章最后一节统计量的选择与应用学习打下基础。

另外,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一直是历年以来中考的必考题目,要求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

三、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资源分析:本课教学资源取自于农远工程模式二,他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2课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2课时)》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主要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本节课是第2课时,主要学习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义和应用,从而能熟练地计算和运用它们。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对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还存在疑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熟练地计算和运用它们。

2.让学生掌握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和应用。

2.难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来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小组合作任务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相应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实际操作,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并进行交流分享。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说课稿3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说课稿3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是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进一步深化。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集中趋势量。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但对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存在对数据处理方法的困惑,不知道如何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集中趋势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集中趋势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集中趋势量。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和统计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引出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讲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数据处理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原则。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说课稿.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说课稿.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能够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掌握求解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对数据的初步处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掌握求解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数据集中趋势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际问题的数据和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讲解:讲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问题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运用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解决问题。

4.总结: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两个部分。

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包括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定义和常用的几种方法,计算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计算方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设计1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设计1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集中趋势量。

教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对这三个集中趋势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存在着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混淆,以及对选用原则的不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化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明确选用原则。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集中趋势量。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集中趋势量。

2.难点:对选用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选用原则,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实例分析、讨论题、练习题等。

3.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某班级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成绩如下:85,90,92,88,80,85,82,87,89,91。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20章第2节“数据的集中趋势”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基本知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数据的一种特征——集中趋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概念,并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统计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对统计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对于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例分析、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统计学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统计量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这些统计量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统计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它们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集中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问题驱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练习巩固: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练习题、生活实例等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商品销售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集中趋势,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如何描述它们的集中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_1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_1

《中位数众数》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在小学阶段及八年级上册统计与概率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了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八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对数据的分析。

本章学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清晰又恰当地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表示所收集的数据的集中趋势,同时通过方差和极差,进一步描述并比较所得到的数据的离散程度,使学生掌握整理与处理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

本节课内容是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感受到因平均数收到极端值的影响,有时平均数不能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还需新的数据来代表,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延续,又为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能力夯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分析学生已较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领会了看统计图表的方法,初步具备了统计的意识,会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简单分析,作出相关判断和推测。

(二)学习者需要分析多数同学对中位数和众数是陌生的,少部分同学虽然对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和众数有过基本感知,但仅仅是知道中等水平和次数最多而已,属于模糊认识,还需要通过参与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弄清概念的实质,才能正确的判断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并根据数据作出决策。

学生喜欢有新意、有活力的课堂,喜欢自己能快乐参与的课堂,期望呈现中位数众数概念的课堂很好玩、有意思,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透彻。

三、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判断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和众数。

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学生用Excel工作表求多个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解决英语题目中的数学问题,感知跨学科整合理念。

4、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5、感受贯穿于整堂课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判断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一章主要介绍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从而能够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描述和分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方法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描述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描述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课件和教学素材。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某班级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成绩分布在60分到100分之间,请问如何用一个数来描述这个班级的数学成绩水平?”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并通过示例解释它们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互相解释和解答疑问,进一步巩固对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集中趋势指标来描述一组数据,并探讨不同指标的优缺点。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20.2. 1 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材 P143 的例 4 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

(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3)、问题 2 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 P145 例 5 的意图( 1)、通过例 5 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最好,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 5 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3)、例 5 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

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习题的分析教材 P144 例 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 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 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 P145 例 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 号鞋的频数最大,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习1 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 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 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1800、 510、 250、 250、 210、250、 210、 210、150、 210、 150、 120、 120、210、150 求这 15 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 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 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规格 1 匹 1.2 匹 1.5 匹 2 匹月份台数3 月12台20 台8 台4 台4 月16台30 台14 台8 台根据表格回答问题: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 6 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答案: 1. ( 1) 210件、 210件( 2)不合理。

因为 15 人中有 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 320件( 320 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 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 2)通过观察可知 1.2匹的销售最大,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 2 匹空调。

七、课后练习1.数据 8、 9、 9、 8、 10、 8、 99、8、 10、 7、 9、 9、8 的中位数是,众数是2.一组数据23、 27、 20、 18、 X 、 12,它的中位数是 21,则 X 的值是.3.数据 92、 96、 98、 100、 X 的众数是 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A.97 、 96B.96、 96.4C.96、 97D.98、 97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 23、 25、28、 22 出现的次数依次为 2、 5、 3、 4 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24 、 25B.23、 24C.25、 25D.23、 255.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 365 天计)中的 30 天平均气温状况如下表:温度(℃)-8-1715212430天数3557622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1) .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2) .若当气温在 18℃~25 ℃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答案: 1. 9; 2. 22; 3.B; 4.C; 5.( 1) 15.(2)约97天20.2.2 中位数和众数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较多的一种量。

另外要注意: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教材 P146 例 6 的意图( 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2)、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 2)问和( 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四、课堂引入:本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完成重点、突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要牵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五、例习题的分析:例题 6 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

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例题 6 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 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

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

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

六、随堂练习:1、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 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得分5060708090100110120人数2361415541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甲群: 13、13、 14、15、 15、15、 16、17、 17。

乙群: 3、 4、 4、 5、5、 6、 6、 54、 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

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答案: 1. 众数 90中位数 85平均数 84.62.( 1) 15、 15、 15、众数( 2) .15、 5.5、 6、中位数七、课后练习:1、某公司的33 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职员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人数1121经理5管理员3职员20工资55005000350030002500(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 元提升到20000 元,董事长的工资从20001500 5500 元提升到 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2、某公司有15 名员工,它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示:部门A B C D E F G人数1124223每人所创205 2.5 2.1 1.5 1.5 1.2的年利润根据表中的信息填空:(1)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万元。

(2)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中位数是万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答答案: 1.(1) .2090 、 500、1500(2) .3288、 1500、1500(3)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

2.( 1)3.2 万元(2)2.1万元(3)中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