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后一课》有感_五年级作文
最后一课读后感600字
最后一课读后感600字《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法·多德莱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法国小学生在被德国占领时学习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这篇小说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发生在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的阿尔萨斯,这个曾经是法国领土的地方如今被德国占领。
在这个背景下,小学生弗朗茨面临着被迫学习德语的命运。
但是,他的老师却决定在最后一堂课上教授的是法语,以表达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对法国文化的热爱。
在这最后一堂课上,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法国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弗朗茨更是对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法国文化的珍视表达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对民族精神的珍视。
在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正如弗朗茨对法国的眷恋一样,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祖国和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和珍视。
只有在这样的信念和精神的支撑下,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面对,不屈不挠地抵抗一切对我们的侵犯和威胁。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和坚韧。
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压力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不屈不挠地捍卫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正如弗朗茨的老师和同学们一样,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领域上发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阅读《最后一课》,我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为祖国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我也会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捍卫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弗朗茨一样,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和珍视,为祖国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一课读后感(共9篇)
最后一课读后感(共9篇)最后一课读后感(一): 《最后一课》读后感人们啊!爱惜自己祖国的语言吧!这是我读了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心灵深处的感受。
文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不喜欢语文课的孩子,甚至觉得士兵们训练,都比上语文课有趣多了,然而,当他走进了教室,发现语文课和以往不一样了,韩麦尔老师说出了让他震惊的话,韩麦尔老师说:“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们的国家被侵略了,德国人不让你们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了。
但是,请你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国家的语言,因为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别人会笑话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法国人,而你们连自己国家的语言却不知道怎么说。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喜欢语文的同学,写字马马虎虎的同学大有人在,作文也不好好写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大胆的孩子就直接在本子上写:“我不会写。
“他们真可耻,可他们不知道,如果国家的语言没人重视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写一些报告或者求职简历的时候,“的地得”都不能够正确使用,多么可悲啊。
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语言是多么重要,语文课多么重要。
我们的学习时间,大多数,用在了英语背诵单词和大量做数学题上面了。
殊不知,语文课才是唯一个,能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学科。
这篇文章让我想了很多,反思了很多。
文字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不单单是一门学科那么简单,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重视语文不爱惜自己国家的语言呢?请大家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非凡英语学校四年级邬博良指导老师:王颖最后一课读后感(二):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更精确一点,拜托,急需!急!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最后一课读后感(三):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400字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记叙了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学校决定“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在停课之前,郑振铎先生上的最后一堂课的情景以及当时学生们的心情让我感动.读着这篇文章,我觉得心情异常沉重,文中很多场景打动了我,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强盗,从此我们的祖国又重新站立起来了!看,我们现在多么幸福,上课时,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老师讲课,休息时,我们可以挽着父母的手去公园里嬉戏,我们每天都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菜,甚至可以去肯德基享受洋风味的乐趣!你看,我们的城市多么美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笔直,一棵棵树木正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正灿烂绽放.这一切,都来源于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来源于先辈们为之付出的智慧和汗水!但是,今天,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然没有死心.他们仍然想霸占我们的钓鱼岛,仍然想侵占我们的东海油田,仍然想篡改教科书企图掩盖那段罪恶的历史,仍然在参拜他们死去的刽子手!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不忘国耻,时刻记住这段令中国遭受痛苦和磨难的历史,面对这一切,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钻研科学,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己的贡献.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深深地教育、影响着我们!最后一课读后感(四): 《最后一课》的感想课文《最后一课》的读后感想!有的传上来,不需要太多,有就行!【最后一课读后感】算了,把秘密给你吧,以后就不用麻烦别人了,自己去看吧拜托~!这是出版社的网~·里面是教师用书最后一课读后感(五): 《最后一课》感想100字《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最后一课读后感(六): 读《最后一课》有感作文读《最后一课》有感《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都德,他写了无数小说,而《最后一课》是都德的代表小说汇集。
最后一课读后感100字
最后一课读后感100字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散文,它讲述了一个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教导学生的故事。
在这节课上,老师并没有讲授课本知识,而是和学生们分享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这篇散文通过老师的话语,让读者感受到了对祖国的深情厚谊,也让我们思考了教育的真谛。
这篇散文让我深受触动,它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老师,也让我思考了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更多地被理解为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然而,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让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国家栋梁。
老师在最后一课上所传达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通过这篇散文,我也意识到了教育的力量。
一个优秀的老师,可以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灵魂的滋养,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
最后,我想说,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像《最后一课》中的老师一样,用爱和责任,培育学生的心灵。
愿我们的教育事业越来越美好,愿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读郑振铎《最后一课》有感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炮火连天,烽烟四起——即便侵略者的毒手已快撕碎祖国的山河,却仍无法阻挡一颗颗炽热坚定的心在血肉横飞中熠熠生辉。
抗日战争打响时期,尽管在“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如此严峻的情形下,学院里,依然有教师在振振有声地讲课,依然有学生无比认真地学习——那是国立暨南大学的教授与学生怀揣着无比沉重,无比坚定的心上的最后一课。
也许度过了今日,往后便再没了机会坐在那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听教授们的谆谆教诲,再没了机会沐浴在阳光下与诗书为伴,再没了机会……那一日,教师们希望讲得越多越好,学生们亦渴望学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但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地在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大家心目中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都已经决定了该怎么办,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迁校!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祖国的人民,便是如此怀着炽热的爱国之情,不可动摇的决心,在本质里,在精神上与外侵者坚定地做着斗争。
即便上海即将沦陷,即便天空即将灰暗,他们却坚定着,誓要与外敌抗争到底,誓要永远怀揣着爱国之心。
而如今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没了战争的纷扰,没了外敌的侵略,却时常忘了怀揣着一颗坚定的,炽热的,热爱祖国的心。
当问到“抗日战争在何时爆发?”时,竟有人一问三不知;当长辈们同后辈叙述起抗战年代的苦日子,换来的竟是对此嗤之以鼻的不屑之情——几十年前,若没有先辈的毅然付出,何来如今的美好生活?生活在如斯美好社会中的我们,正享受着时代的平安的我们,当更加去铭记,去回味,去感恩,去报效祖国。
当怀揣着坚定的心,在适当的年纪里做应当做的事——在如今的年华里,我们履行自己应当好好学习的义务,有朝一日有所成就,为祖国撑起一片蓝天,方能被称之为报效祖国。
在没有硝烟的岁月里,在祖国山河如画的时代中,正在享受着和平年代的人们——请别忘记,请别遗失了,那颗热忱的,坚定的,热爱祖国的心。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读后感《最后一课》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在战争期间的学校生活,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作者通过男孩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回忆,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痛苦。
小男孩在小镇上的学校学习法语,每周都要上一堂法语课。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德国人占领了法国,学校也被关闭了。
小男孩的老师先生对此感到非常痛心,他决定在最后一节课上教给学生们的是祖国的语言和文化,而不是法语。
这一决定让小男孩和其他学生们感到震惊和悲伤,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无法学习法语了。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不确定性。
在战争期间,人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他们失去了许多原本应该拥有的权利和自由。
小男孩和他的同学们本应该在学校里快乐地学习,但是因为战争的影响,他们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业,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通过这个故事,我也意识到了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
在这个故事中,小男孩和他的同学们失去了学习法语的机会,他们感到非常遗憾和悲伤。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在战争期间,人们往往会失去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这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
最后,我想说《最后一课》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战争不仅仅是破坏了建筑物和城市,更是摧毁了人们的心灵和灵魂。
在战争期间,人们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包括自由、尊严和文化。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让战争再次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
总的来说,《最后一课》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在战争期间的学校生活,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与和谐的生活。
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不让战争再次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
读《最后一课》有感
读《最后一课》有感五篇《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代表作,该作品在刻画人物上作者出色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因此备受读者青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最后一课》有感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最后一课》有感1昨天我们学习了《最后一课》,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
学完之后,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平静。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本来生活地很平静,但是,战争却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被迫改学德语,远离祖国的怀抱。
小弗郎士一开始还为学习法语而苦恼不已,短短几分钟内,他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觉得“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其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深深触动了我。
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多么重要,一个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的人,还怎么说自己爱国呢?我觉得韩麦尔先生说的很对,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
我也不得不佩服韩麦尔先生的勇气,他有勇气上完最后一课,为学生灌输最后的爱国意识。
如果是我,我很可能连上完最后一课的勇气都没有。
文章中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变化有很细致的描写,但我们可以推测出,整堂课上,他是有多么的伤心、不舍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
由此,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想法;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战争?每个国家都好好相处不行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必每个人都清楚,可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打仗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读《最后一课》有感2读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我心中五味杂陈,有辛酸,也有感动,有难过,也有苦涩。
《最后一课》用生动的语言,用富有吸引力的文字,打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共鸣。
以《最后一课》为题的读后感400字作文小学范文五篇
以《最后一课》为题的读后感400字作文小学范文五篇在《最后一课》里,讲的是一个普法战争暴发后。
一个沦陷的地方。
是要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母语法语,去学德语,本文讲的是最后一次上法语课。
橙子精选了一些关于《最后一课》读后感的优秀范例,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课读后感800字1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是德国著名文学家都德写的一本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这篇小说中表现出对祖国浓浓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每每想到或读到它,都令我心情非常激动。
如果说微笑是跨越任何国界的沟通桥梁,那么在任何一个国家,母语则就成为了一个人与人沟通最方便的途径。
试问,如果将你说本国语言的权利剥夺,而去学习另一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你会作何感想?又会有何种举动?我想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告诉了我。
故事讲述了普法战争战败国法国的一个小镇里,那里的人民是如何用一种无声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祖国的。
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是一个贪玩调皮的学生,学习不用功,可当他在上这“最后一课”时,他深深地感悟到了国土沦丧的残酷。
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让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的震撼。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失去了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失去本民族的语言。
一种渴望学习法语冲动,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
他悔恨自己没有珍惜之前的时间来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
最后一课上,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
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而韩麦尔先生,穿礼服,系领结,带礼帽,严肃庄重上了这最后一课,他一反常态,对学生异常温和,他非但没有责备小弗朗士,反而责备起自己。
他用祖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样一段话,我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下课的铃声打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奋力写下的“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
最后一课读后感200字
最后一课读后感200字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法·多德莱的短篇小说,讲述了
在普法战争期间,一个法国小镇的学校,最后一课的故事。
故事的
主人公是法国小镇的一位老教师,当敌人占领了小镇,他被迫教授
德语。
在最后一堂课上,老师并没有教授德语,而是讲述了法国的
历史和文化,向学生们传达了爱国主义和对祖国的热爱。
读完《最后一课》,我深受感动。
故事中的老师,虽然处于敌
人的压迫下,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最后一堂课向学生们
传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法国文化的珍视。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
生们,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自
己的文化和祖国。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物质和利益所迷惑,忽略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
而《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牢记自
己的根,传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
地走向未来。
通过这个故事,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
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老师在最后一课上并没有教授德语,而是选择了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和文化传承的思想,这正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总的来说,阅读《最后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视教育的意义。
希望我们都能牢记这个故事,传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课读后感400
最后一课读后感400《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法·多德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揭示了法国对于普法尔茨地区的占领和文化侵略。
小说以一名老师的视角,描述了他在最后一堂课上向学生们传授祖国的语言和文化,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法国侵略者的抵抗。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触动,产生了很多感悟。
首先,小说中描写的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法国侵略者的抵抗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小说中,老师并没有因为法国的占领而放弃对祖国的热爱,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导,让学生们了解祖国的语言和文化,传承了祖国的文明。
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抵抗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到自己对祖国的责任和担当。
其次,小说中的故事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老师的眼睛,我看到了法国对普法尔茨地区的占领和文化侵略,也看到了当地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
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是多么不容易得来的。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珍惜祖国的独立和自由,也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小说中,老师和学生们的形象都栩栩如生,他们的坚定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
在面对强大的侵略者时,他们没有退缩和放弃,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抵抗和坚守。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和放弃,而是应该坚定不移地向前,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阅读《最后一课》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祖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我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会坚定不移地向前,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在面临沦陷现实和普法战争的背景下,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情节,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法国人民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以及对失去国土的悲痛。
都德通过一名小学生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最后一课的庄重与神圣。
这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历史的传承。
小弗朗士的内心活动,从一开始对法语的厌倦到最后对法语的真挚情感,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在面对国家危机时,对母语和文化的敬畏与珍视。
此外,文中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极为细腻。
老爷爷的加入,使得整个课堂氛围变得庄重而神圣。
他手捧破旧的识字课本,这一幕让人感受到每一个法国人对母语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而老师在最后一课上的表现,更是让人感动。
他不仅穿上了平时过节才穿的礼服,还讲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体现了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
最后,都德通过《最后一课》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母语和文化。
这也是为什么这堂简单的法语课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最后一课》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
它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也让我对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芒•马利亚·席尔斯的短篇小说,通过一个老师在法国被德国占领时最后一堂课的教学情景,表达了
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爱国主义和教育的问题。
在小说中,老师对学生们讲述了法国的历史和文化,鼓励他们
要像他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尽管面
临着被德国占领的困境,但老师依然坚定地传递着爱国主义的精神。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是多么的伟大和
宝贵。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思考了教育的意义。
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精神,让学生们明
白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
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此外,小说中的情节也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像小说中的老师一样,坚定地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最后一课》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的作品,通过对
爱国主义和教育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更加热
爱自己的国家,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
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为国家的
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最后一课读后感
2024年最后一课读后感作为2024年的学生,我有幸成为最后一届的高中毕业生。
回顾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年份,我深感自己经历了太多的不确定和疑惑。
而《最后一课》这本书,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和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最后一课》以法国小镇的小学教师卢尚先生的一堂课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故事。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向学生们传递珍贵的知识和思想,展现了教育的力量和重要性。
这深深触动了我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卢尚先生的最后一课并不是教授数学、物理或历史,而是国家和法国历史的重要性。
他告诉学生们,他们是法国精神的传承者,他们的责任是了解和珍惜自己的历史。
这一课不仅改变了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也激发出他们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这引发了我对自己国家的思考,我开始思考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是否足够,以及作为新一代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
这本书还通过卢尚先生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给予了我很多启发。
卢尚先生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他不仅教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个性。
他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教学,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这鼓励了我要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爱心和有责任感的教育者。
作为一个学生,我要学会主动思考和质疑,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着海量的信息和各种选择。
我们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知识,但却很难筛选出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
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把握真理和价值的能力。
《最后一课》这本书通过描写卢尚先生的一堂课,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人文素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改变人生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将来成为教育者,我们都应该珍惜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努力学习和成长。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课堂上,更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最后一课》:深陷困境,坚守母语之根在普法战争的硝烟中,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乡村小学的告别。
这是一个关于语言、文化与国家尊严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生命中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的叙述。
故事中的小弗朗士,到学校去上课的这一天,却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课”。
这并非是平常意义上的最后一课,而是因为普鲁士人占领了他们的土地,剥夺了他们说母语的权利。
在那一刻,小弗朗士意识到了母语的重要性,那是与生俱来的归属感和文化根基。
我被故事中的情感深深打动。
小弗朗士和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们的痛苦、无奈和坚定,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逆境中的坚韧。
韩麦尔先生虽然身处困境,却依然坚守着对故土的热爱和对母语的执着。
他告诉学生们:“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我们是否也曾经或者正在忽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我们是否也应该像小弗朗士和他的老师那样,坚守我们的母语和文化之根?《最后一课》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语言和文化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生命中无法替代的情感的故事。
小弗朗士和他的老师,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坚持,都是对生命中无法替代的情感的深深珍视。
这种情感,正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都德的笔下,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坚定,都成为了永恒的艺术形象。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吧,它可以让我们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读完《最后一课》,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母语和文化。
我明白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源。
只有深深扎根在自己的文化中,我们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最后一课》观后感
师爱无价——观《最后一课》有感黄山市实验小学五(3)班詹博雅这是一位英雄的老师,当救援人员发现他时,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讲台上,身下死死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他却永远离去了。
他就是谭千秋。
当我坐在影院里流着眼泪看完《最后一课》时,“谭千秋”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已让我深深铭记在心。
谭老师生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悉心教育学生,给予学生慈父般的师爱。
为了防止学生在跑步时摔跤,他亲自捡走操场上的每一个大石块;为了教育好叛逆期的孩子,他忍气吞声用自己无私的爱感化着他们。
当地震到来之时,他沉着地指挥学生逃离教室,并在楼房倒塌的最后一刹那,张开双臂护住讲台桌下的四名学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顶起沉重的房梁……在他身后,黑板上他写的“人生的价值”五个大字格外醒目,他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谭老师走了,但他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瞬间在我们心中塑造了一座丰碑,他用生命捍卫了为人师表的最高道德准则。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谭老师的无私形象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老师的缩影吗?父母给予我们身体,老师塑造我们的灵魂。
为了学生的成长,多少老师坚守清贫,在三尺讲台上耗尽青春。
在朦胧的泪光中,我想起了我身边的老师,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引导着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
不记得有多少个华灯初上的夜晚,当我散步路过学校时,老师的办公室依旧是灯火通明。
不记得有多少次缺课后,老师利用下班时间细细为我讲解。
记得去年夏天,我们的数学老师程老师生了重病,头部动了手术,手术后医生叮嘱程老师要修养三个月。
可程老师担心我们的学习,才休息了一个月,就强撑着为我们上课。
当看到程老师拖着虚弱的身子,在炎炎夏日里讲课的身影,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程老师对我们的忘我的爱不就像谭老师一样无私,一样伟大吗?有一首歌,他的名字叫红烛;有一首歌,他的名字叫园丁;有一首歌,他的名字叫教师。
我要永远为人民教师而高歌!。
读《最后一课》有感
读《最后一课》有感读《最后一课》有感那是场法国与普鲁士的战争,那场战争以法国战败,“亚尔萨斯”被占领完毕。
但更悲惨的是,这里的人将不能再学习他们的母语—法语,被迫转向学习德语。
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哈迈尔先生坚持引领学生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
在这堂课上,哈迈尔先生说了这样的两句话:"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法语;但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他好好的保住它的语言,就好比掌握了牢房的钥匙"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
虽然他们的国家战败了,但是只要他们的民族精神—国家的灵魂依然存在,那么,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倒!教室里十分安静,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响,那是他们上的最后一节习字课。
在老师的带着下,那些学生们在纸上一遍遍写着“法兰西*亚尔萨斯”那种丧失家乡的痛苦在他们身体里蔓延着,他们清楚的明白,再过几分钟他们就再不能上法文课了。
也许这是有生之年的最后几分钟了!他们集中所有注意力,拼尽全身力气也要写好这伟大的七个字。
当霍塞老人捧着一本厚厚的拼音入门词典,用发颤的声音领读拼音时,我哭了。
那是多么悲壮的一幕。
在他们心中深深的爱着他们的祖国,爱着他们的语言——法语。
在那天之后,在这所学校里,那个庭院,那个教室里的座椅板凳,乃至那颗哈迈尔先生亲手种的胡桃树这些也许根本不会发生改变,而唯一变的只有那堂刻在学生心里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正因为那堂法语课,让学生永远忘不了法文,永远铭记"法兰西万岁"让深深的爱国情怀,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永远溶□们骨子里。
当哈迈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
作为一个不由想要高呼一句"中国万岁"因为我们祖国,我们民族也有过被列强侵略的悲哀历史,但伟大的中华儿女从未屈服,我们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终于将列强赶出中国获得独立与解放!我们的伟大成就不正我们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我们是自强不息的炎黄子孙吗?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未来的接班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责任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人生的价值 ——观《最后一课》有感
人生的价值——观《最后一课》有感
人的一生如昙花一现,在这短暂而又美好的时刻里,你应该留下痕迹,能令后人赏析你的人生价值!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那个人。
”这是埃斯库罗斯说的。
是的,在地震中,厄运降临了,但在此时此刻,一朵“无私奉献”的生命之花正在绽放!
潭老师质朴,善良。
一心一意地恪守己任。
但有的学生却捉弄老师,比如说,有的放气、有的上课画画等。
但这位老师都不去追究,在地震时,他冷静疏导学生离开教室,个别学生在最后一刻,被吓得不敢走,老师让他们躲在桌子底下,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这些学生。
潭老师虽身受重伤,但他却镇静地按捺住学生的情绪,给学生极大的鼓励。
余震一次次地发生,老师的用最后的生命保住了学生鲜活的生命。
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用世上最华美的语言,是无法表达我的心情。
无私的大爱,让灾区的人们心里暖洋洋的。
潭老师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它必将成为我心中最好的榜样!。
作文《《最后一课》读后感:爱国主义情感》
《最后一课》读后感:爱国主义情感话说我前几天读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当时感觉吧,挺让人鼻子一酸的。
那感觉就像你期末考试没复习,结果老师突然宣布这学期最后一节课要考所有内容,而且还是闭卷!然后你脑子里就一片空白,除了后悔啥也想不到。
这跟阿尔萨斯人民的心情应该差不多吧,只不过人家失去的不是一次考试,而是一个国家,一种语言。
想想看,韩麦尔先生那悲壮的场面:他穿上了他平时根本不屑一顾的绿色礼服,还戴上了那顶早已过时的三棱帽,感觉像个要参加阅兵式的退休老兵,一丝不苟得有点搞笑。
我当时脑子里就浮现出一个画面:他可能平时穿个老旧的T恤加条裤衩就完事,那天为了最后的课堂,特意翻箱倒柜找出这套衣服,估计还一边找一边念叨“这帽子是不是有点儿太大了?这衣服是不是有点儿太紧了?” 那种强烈的仪式感,真的挺让人动容的。
说起来,我前几天也经历了一件让我体会到这种“失去”感觉的事。
我养的那只小乌龟,老王八,它自从我把它从宠物市场带回来后,就一直不怎么活跃。
除了吃睡,就偶尔慢悠悠地爬几圈,跟个小老头似的。
我每天都精心照料它,喂它新鲜的菜叶,换干净的水。
可它就是那副懒洋洋的样子,让我感觉像在养了个活化石。
结果上周,它突然不动了,我以为它睡着了,还轻轻地碰了碰它。
结果,它真的不动了…… 那种感觉就像韩麦尔先生发现阿尔萨斯被占领了一样,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然后心里那个空落落的,难受极了。
我拿着小铲子,把它埋在了我家后院的一棵小树下,心里想着它以后应该会变成养料,滋养着那棵小树茁壮成长。
那感觉,和书里描述的失去母语的悲伤,好像……有点儿像。
当然,失去一条小乌龟和失去一个国家,这俩事根本没法比。
但那种对逝去事物的惋惜,对曾经拥有美好事物的怀念,却是共通的。
《最后一课》让我真正明白了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宏大的概念,它其实体现在对民族语言、文化的珍视,对家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课堂,其实也像我最后一次跟老王八说再见一样,充满了无奈和悲伤,却又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爱。
最后一课读后感200字
最后一课读后感200字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是法国小说家都德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小弗朗士的角度写出了在最后一节法语课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与以前相比的不同。
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之前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早晨上学,他去的很晚,且连老师前边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可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心里万分难过和懊悔,而且非常希望自己可以背下那条分词用法,哪怕付出任何代价。
()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刚进初中时候我的成绩还说得过去,可不知什么时候我成绩开始下滑,从第二滑到第6,而且上课的时候还老犯困。
人坐在教室,可魂儿都不知道飞哪里去了。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课堂上我无精打采。
唉――和小弗朗士相比,我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难道真的要“不见棺材不掉泪”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最后一课》有感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
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禁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
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的!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
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
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
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
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
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
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