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桩处理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沙碧桂园金沙路项目(北二楼)三类桩处理施工专项方案

目录

第一节工程概况 (1)

第二节工程事故状况 (2)

第三节原因分析 (2)

第四节补救方法 (3)

第五节钻孔桩的施工方案 (4)

5.1主要工序施工方法 (4)

5.2技术要求及措施 (6)

5.3钻孔桩的特点及控制措施 (11)

5.4质量保证措施 (12)

5.5雨季施工措施 (16)

5.6环境保护措施 (16)

5.7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 (17)

5.8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问题及对策 (18)

5.9、应急措施 (21)

附件

桩基检测方案 (23)

工作联系单272 (23)

图纸TG1 (23)

第一节工程概况

南沙碧桂园金沙路项目(北二楼)桩基工程采用锤击桩,(PHC)A 型桩(抗拔桩AB型)桩径为500一种,其相应的壁厚为100,要求桩端到达强风化花岗岩并深入该岩层≥2m,桩长约22~30m。抗拔桩尽量采用最大单根长度。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300KN终压值控制为Rsm=2900KN,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取350KN。

1.1、地质岩性简介

场区属于冲积平原地貌,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第四系土层为填土、冲积土及残积土,基岩为燕山期地层,岩性为花岗岩,自上而下叙述如下:

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

①层粘性素填土:浅灰黄色、灰色,松散,以粘性土为主,石英砂次之,夹少量碎石块,均匀性较差,欠压实,堆填时间较长。该层厚0.70~4.60m,平均层厚2.17m,层顶面埋深0.00~0.00m。

2、第四系冲积层(Qal)

②1层粉质粘土:褐灰色,软塑~可塑,以粉、粘粒组成为主,含少量石英砂,稍有光泽,粘性一般,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0.50~

2.80m,平均层厚1.20m,层顶面埋深0.00~2.70m。

②2层淤泥:灰黑色,饱和,流塑,含腐殖质,有腐殖臭味,局部夹淤泥质粉质粘土及薄层粉细砂。层厚0.80~24.60m,平均层厚5.19m,层顶面埋深0.50~5.00m。

②3层细砂:灰色、深灰色,饱和,松散,分选性好,以石英砂为主,呈次棱角状,层厚0.80~9.40m,平均层厚3.20m,层顶面埋深1.70~

9.60m。

②4层粉质粘土:浅灰黄色、棕黄色,可塑,以粉、粘粒组成为主,含少量石英砂,稍有光泽,粘性较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1.30~

15.50m,平均层厚6.63m,层顶面埋深3.80~16.50m。

②5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黑色,饱和,流塑,含腐殖质,有腐殖臭味,局部夹薄层粉细砂。层厚1.40~9.00m,平均层厚4.46m,层顶面埋深5.80~23.40m。

②6层中砂:浅灰黄色,饱和,中密,分选性差,以石英砂为主,含少量石英细砾,呈次棱角状。层厚0.80~8.00m,平均层厚3.14m,层顶面埋深2.70~29.80m。

②7层粉质粘土:浅灰黄色、棕黄色,可塑,以粉、粘粒组成为主,含少量石英砂,稍有光泽,粘性较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1.30~6.20m,平均层厚3.63m,层顶面埋深6.80~19.40m。

3.2.3第四系残积层(Qel)

③层砂质粘性土:浅灰黄色、黄褐色,可塑~硬塑,以粉、粘粒组成为主,石英砂次之,为花岗岩残积土,遇水易软化崩解。层厚1.40~8.90m,平均层厚3.42m,层顶面埋深3.00~18.80m。

3.2.4燕山期(γ)地层,岩性为花岗岩

④1层全风化花岗岩:黄褐色、浅灰色,岩石结构、强度已强烈发生改变,岩芯呈硬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层厚 1.50~8.25m,平均层厚

3.58m,层顶面埋深3.30~23.70m。

④2层强风化花岗岩:黄褐色、浅灰色,具原岩结构,强度显著变化,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岩芯呈碎屑状,局部半岩半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其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层厚3.00~23.70m,平均层厚12.61m,层顶面埋深5.00~30.70m。

第二节工程事故状况

根据广东省华南工程物探技术开发总公司高应变检测中间结果文件编号【GSC-F[2010]/115】,于2010年10月8~9日进行的高应变检测,经分析,自编号443、1574号桩桩身存在轻微缺陷,定性为Ⅱ类桩,自编号83、126、454号桩桩身存在明显缺陷,定性为Ⅲ类桩。北二楼总共有897跟桩,Ⅰ类桩占总桩数的99.44%Ⅱ类桩占总桩数的0.22%,Ⅲ类桩占总桩数的0.33%。

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有关规定桩基础工程Ⅲ类桩为不及格的桩基础。

第三节原因分析

Ⅲ类桩缺陷部位深度:

83号桩在5.5米处(接桩)存在明显缺陷;

126号桩在12.2米处(接桩)存在明显缺陷;

454号桩在18.2米处(接桩)存在明显缺陷。

根据高应变的检测报告显示,出现缺陷的位置均在接桩处,明显是因为混凝土预制桩的接桩技术没有达到下面两点的施工规范要求:

1.焊接宜在桩四周对称的进行,待上下桩节固定后拆除导向箍再分层施焊;焊接层数不得小于2层,第一层焊完后必须把焊渣清理干净,方可进行第二层施焊,焊缝应连续、饱满。

2.焊好后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方可继续锤击,自然冷却的时间不宜小于8min;严禁采用水冷却或焊好即施打。

第四节补救方法

处理措施应依据受损实际状态并推断造成的可能因素,针对受损的实际状态采取技术措施。我司已将初步的处理方式提交给设计,在设计认为承载足够的前提下,进行处理(详工作联系单档案号272)。

1.根据以上判断,83号桩在桩顶以下5.5m接桩处,存在缺陷,因为缺陷部位深度较浅,设计考虑加大承台厚度解决该Ⅲ类桩的问题。经测量该桩的标高后,缺陷部位的建筑标高是-6.3m,该承台底部标高为-6.05m,考虑检测误差,该承台J-05a的底部标高因设置在缺陷部位下500㎜,故此,按下图进行施工。

2.根据检测报告所示,自编号:126、454号桩,考虑到缺陷部位交深,无法对该桩进行补强,故此,在缺陷桩附近进行补桩处理。设计已同意补桩改为钻孔灌注桩,补桩的位置详工作联系单档案号272,钻孔桩采用桩径为800;要求桩端达到强风化花岗岩层,并深入该岩层≥3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