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合集下载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

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

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推行两种模式—TND、TOD1、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偏重于社区邻里层面的规划设计,同时强调历史感。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

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

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方式以及其给社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方式以及其给社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方式以及其给社区规划的启示在1982年,利昂*克里尔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一次发言中怒斥了现代主义派。

利昂说,如果他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领导,他会把那些学会给予现代主义派建筑师的褒奖全都糊上水泥,因为他认为正是这些现代主义派建筑师摧毁了欧洲的城市和文化。

20年后,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果然选举出来一个倡导新城市主义方式的主席,英国政府承诺他会全心全意地返璞“城市振兴”。

而后,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信念发生了转变,现代主义派正在被一种在历史中去寻找灵感的新城市主义所替代,新城市主义变得时髦起来。

新城市主义包括了有关城市形式和开发的新思维方式。

新城市主义方式从最美丽和最成功的城市那里吸取历史的经验,肯定了紧凑型的形式、混合使用、可以步行和相对自我包含的社区。

新城市主义反对汽车导向的开发,而提倡传统建筑和建筑模式以满足步行的需要,创造鲜明的城市标志。

总而言之,在现代主义派已经深刻影响了城市形式的时代,新城市主义倡导者描绘了一幅好社区的新形象。

新城市主义引起人们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它主张古为今用,相互借鉴。

从古典的欧洲城市、美国20世纪早期的那些怡人的民族街区到小城镇,这些特殊文化历史的产物都成为新城市主义的灵感之源。

新城市主义的参与者已经制定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提出了普适原则,没有地点和时间的约束。

在全球化时代保持城市具有竞争性的战略已经和新城市主义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在国际范围内,使用新城市主义方式获得了各方的支持。

新城市主义创造好场所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组修正了的公共政策和政府管理方式。

新城市主义的产生式对现代城市为题的一种反应。

它发现管理那些受到谴责的城市发展的规则本身存在问题。

这样,当新城市主义制定一组原则来指导城市建设时,它实际上也正在倡导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对城市形式的管理。

对新城市主义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观念来自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社区:这类思潮多产生于1980年代的中后期。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提出据课题组专家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称之为“新城市主义”(NewUrban ism)。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有关房地产的命题,但实际上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与社区———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平衡时,就会发展这一问题,联系着城市发展观是否科学的大问题。

中国的城市社会并没有走过完全类似西方的“郊迁”往返的过程,但是,同样涌动着追求新城市、追求新生活的思潮。

房地产、建筑本体特质是什么,我们在与环境争空间时,是否能平衡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居文化、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能享受到良好的空气、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们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理念,从而扯起这面“新城市主义”的大旗。

城市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的确立,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最好的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加速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

但是这种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各种问题,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犯罪增加、水源短缺、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城市爆发出来。

(1)城市交通压力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城市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加重。

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等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平均车速下降到10km/h。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触媒实例:社会学中的“集聚效应”、物理学的“多普勒效 应”及数学的“水波理论”等
城市触媒

城市触媒是“能够促使城市发生变化,并 能加快或改变城市发展建设速度的新元 素”,即通过某一特定触媒元素的介入, 引发某种“链式反应”,促成城市建设客观 条件的成熟,从而推动城市按照人们的 意志持续地、渐进地发展。
6.规划与管理模式的启示




2) 在邻里尺度,DPZ通过其实践形成了一套较 为成熟的管理法规 从1981年,滨海城,逐步形成一套标准设 计规划模式 《城镇和城市设计规划规则》 如:滨海城的设计法则包括5种规划法规: 管理规划;城镇规划;建筑规划;街 道的种类,景观规划
借鉴与启发



1、尽管有人批评这种做法过于严格,限 制了建筑师的充分发挥,但从另 一方面来说,它是城镇形态得以实 现的基础 2、我国在控制性详规对各地块的规 定性指标远远没有做到这个深度

郊区蔓延带来的问题

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 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 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 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 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 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 离等。
核心

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 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 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 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 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 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 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 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 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 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6.规划与管理模式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宪章的产生
1993 年10 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亚历山大市, 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CNU))召开。这次大会标 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而终于破壳。 1996年在第四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上, 到会的 266名委员共同签署了大会的纲领性文件:《新城 市主义宪章》(The 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成为新城市主义的宣言与指南。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把包括区域设计、城市设计、 建筑和景观设计在内的形体设计,看作是决定社 区未来的一个关键因素。新城市主义承认经济、 社会和政治问题是未来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 新城市主义提倡把注意力放在设计上。新城市主 义相信当政府的政策规定和金钱不能单独解决问 题时,形体设计能起关键作用试图让传统的城市 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人的尺度重返21世纪 的郊区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和技 术之间的矛盾更新传统城市观,使之适应现代生 活方式和日益复杂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物质现状)
郊区化
–二战结束时,在美国有大批复员军人回家,大城 市人口拥挤、犯罪率高,城市不能提供太多的住 房。此时,汽车的大批生产和贷款解决了美国人 的车的费用。联邦及各州由于战略等原因而对 高速公路的投资,偏远的郊区和小城镇可以与现 有的工作中心相连通, 它们为城市地区的劳动 者提供了低价土地和可以买得起的住房,零售业、 服务业、娱乐业和城市化的需求由于住房的需 求而成比例的带动了
亲朋好友之间的空间距离加大,打破了以前的空间联系纽带、邻里关 系恶化。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思想基础)
对现代主义规划思想的修正
–简.雅各布 –威廉.怀特

新城市主义模式的设计特征_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模式的设计特征_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模式的设计特征_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记者节】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

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

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推行两种模式—TND、TOD1、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偏重于社区邻里层面的规划设计,同时强调历史感。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xxxxx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

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陈渝摘要:新城市主义是美国90年代在规划与建筑界掀起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社区,力图改变当时快速、低密度、蔓延式的郊区发展方式的运动。

本文主要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背景,和来源,分析该思潮的核心、理念及其局限性。

关键字:新城市主义邻里紧凑“新城市主义”是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在建筑和规划上的一种新思潮,它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1]不仅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的建筑师和规划设计师都在追随“新城市主义”的潮流。

[2]1.新城市主义的定义“New Urbanism”,国内已有的文献将其译为“新城市主义”,或“新都市主义”,又称“新传统主义”。

Urbanism,《美国传统词典》“双解”将其译为:城市居民文化或生活方式。

《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将Urbanism译为城市规划、都市建筑规划、都市生活方式,《英汉简明词典》将Urbanism 译为:都市生活、都市社会物质需求的研究、都市化。

但就词义来看,New Urbanism所要传达和造就的,是一种“都市型”的物质和生活形态。

[3]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奠基人物Andres Duany和Elzabeth Plater-Zyberk夫妇这样描述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指的是对传统区域规划模式的复兴,以及将现有环境改造重修成完整城镇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

即提倡创造和复兴多样化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紧凑型邻里、城镇和都市。

这样会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开放空间,恰好与郊区蔓延模式形成对比。

[4]2.新城市主义产生的的环境和背景2.1.郊区化的浪潮伴随着郊区化的白热化,美国渐渐的步入了“边缘城市”的概念。

二战后,美国就开始逐步进入了城市扩散的过程。

郊区化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1郊区化的阶段(1).居住郊区化在50-60年代形成了第一阶段的人口居住郊区化: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的环境急剧下降,人口膨胀、地价飞涨、伴随着挥之不去的工业污染,白人和中产阶级开始成批的从城里的公寓和连排住宅搬出,并搬入带私家花园的郊区独立别墅,引发了一股“郊迁的热潮”。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

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回忆。

它利用传统城镇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建设具有多元化特征的现代社区满足居民需求,从而抑制过度郊区化无序蔓延的态势,消除社会分化,解决交通拥挤、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当前,土地使用制度和住宅商品化制度的改革推动城市人口郊区化迁移,形成中国城市郊区化的主要特点。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和谐社会背景下,着眼中国城市化进程,借鉴新城市主义合理内核,对居住区开发以及房地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城市主义的缘起工业化发展使美国城市中心逐步陷入环境恶化的窘境,引发了居住郊区化趋势。

这同时得力于两方面:便捷的高速公路网,使汽车取代火车、电车等公交系统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政府偏向于独立式住宅的按揭保险政策,使在郊区买别墅比在城里租住公寓更为便宜,导致低密度郊区成为发展的标准模式。

全面郊区化也带来诸多问题: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土地和农田大量消耗;对汽车绝对依赖,使其数量和高速公路轮番增长,通行时间长,产生汽车尾气、噪音和能源紧张问题;城市文化氛围缺乏,郊区公共生活贫乏,社区居民相互隔离,文化认同差。

全面郊区化既造成中心城区恶化,又使郊区开发地块尺度巨大、功能单一,不能形成有机生长单元,到处是“没有灵魂的郊区,散漫盲目的边缘城市,破碎颓败的老城镇”。

在此背景下,新城市主义运动在欧美等国兴起。

它的起始以1993年在弗吉尼亚北部亚历山大市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为标志。

其基本理念是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新城市主义主张在区域、村镇和邻里三个尺度内提出消除郊区蔓延、城市中心腐败的发展方式,提倡构建街道网络,以步行距离为出发点去规划各种活动,使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有效结合。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4 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影响: • 当前,中国正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新城建设、旧城更新等城市建设工程量巨 大。一方面,不仅要解决大规模的小城镇 的建设问题,也要面对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和郊区化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我 国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当务 之急。

在这种前提下,虽然“新城市主义”是美国高 响。
• • 1.从自然生态系统容量的角度确定城市规模和等级体系
• 2 发展有机的公共快速交通系统,促进城市的紧凑发展
• 3 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与历史传统,保持城市特色与发展活 • 4 在城市规划中坚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原则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 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 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 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 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 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 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 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设计思想
• 新城市主义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面对未来城市展开了丰富的构 想,其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深深地贯彻在其设计思 想中。 • 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2.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


3 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探讨

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探讨

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探讨发布时间:2022-12-07T08:46:15.691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5期8月作者:何浩粼[导读] “新城市主义”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由美国首次提出的面对郊区土地无序蔓延、解决城市建设失衡何浩粼沈阳建筑大学摘要:“新城市主义”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由美国首次提出的面对郊区土地无序蔓延、解决城市建设失衡、恢复城市人居活力的规划思潮,其中,住区规划是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然而,新城市主义理念在西方社会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对前人大量相关规划理论成果的继承与提升,这些成果面对工业革命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与现代主义建设的弊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中国住区规划而言,虽然社会发展进程不同,但新城市主义所提倡的具体住区规划方法并不陌生。

关键词:人居;住区;新城市主义;城市建设一、新城市主义理念与我国住区规划发展的内在联系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城市规划的首个目标是“新城市”,重点关注城市规划的规模和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传道书12:3)城里的数目不断增加,尤其是在郊区,意味着有人住在一个特别的房子里。

这样的房子对现代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邪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常常因过度拥挤和贫困而无法满足新能源的需求,城市中心的人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横穿街头。

不断增加的地理位置会立刻造成相当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障碍,其中包括社会阶层的解体、社区的恶化、城市建筑失衡、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能源使用日增。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都城方案将建立在二战前美国和西方支会的计划式传统的基础上,以防止市郊的出现并且创造一种让人绝望的生活环境。

二、新城市主义理念在天津住区规划发展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全面的方法来解决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总体而言是可持续的发展,是人类文明有一贯做法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

规划和修建新定居点以及天津好长一段时间的,她的早期建立一个新国家元首和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阶段再到重新打开苏联在开放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长与新世纪的创新探索和创新。

弗莱堡,绿色之都

弗莱堡,绿色之都

弗莱堡近年来诞生了两例可持续城区发展的典范:新城区丽瑟菲尔德新 区(Rieselfeld)和由旧军营改造而成的沃邦小区(Vauban)。
• 丽瑟菲尔德新区坐落于弗莱堡西郊,是巴登-符登 堡州最大的新区发展项目之一。该区用地面积70 公顷,计划建造住房4200套。至2010年,新区内 居民逾万人。丽瑟菲尔德新区从1994年开始建设 施工,该新区项目所蕴含的城市规划理念来源于 一个在“城市发展及环境规划创意大赛”中获得 一等奖的规划设计。沃邦地区原为二战后法国占 领军兵营,面积38公顷,1992年法军撤离之后, 这里便成为一个新兴的住宅城区,现有居民五千 左右。
• 弗莱堡老城改造更新还有以下特点:(1)针对小 地块阶段性改造,改造项目都会进行公开投标, 在改造中有居民的积极协作与参与。(2)社区性 的改造更新时,居民、房主与企业等都会共同参 与改造,同时规划部门和社区委员也会提供信息 和咨询指导。(3)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以中 期改造项目计划为主。(4)法律规定的改造过程 时间一般为8 年(不超过10 年),准备性调查和实 施通过公开投标,,在于鼓励人们使用对环境——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危害小的交通工具和设施,包括提倡步行,使用自行 车和公共交通等。交通政策的制定、交通工具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布 设、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管理的措施等方面都充分考虑绝大多数人 (包括广大骑车者、步行者)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便捷性,同时还考虑尽 量降低交通废气、噪声、振动等污染对路网周围地区居民的危害,最大 限度地降低环境的负载程度,减少土地的占用,能源、资源的消耗,追求 城市交通系统总体效率(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效率)的最大化。为了 实现城市可持续交通,弗莱堡交通规则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最大程度地 降低市区交通流量。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密集城市结构以使交通尤其 是私家车从城市外围快速通过,尽量避开住宅区;强化各城区中心区 的功能,将城市发展区域集中于公交干线附近,重点发展现有城区, 避免向外郊扩张。无论是新设立的丽瑟菲尔德新区、沃邦小区还是老 城大学区的改造,均遵循中心市场理论,在住宅区附近设立商品供应 网点,保证居民在步行距离内就能获得必须的商品及服务,而不主张 在城郊兴建超级市场。这又是新城市主义TOD模式的一个典型设计。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城市规划师考试.doc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城市规划师考试.doc

1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

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2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

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

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

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地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强者生存,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关怀。

因此,现代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一、新城市主义的定义新城市主义是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在建筑和规划上的一种新思潮,它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指的是对传统区域规划模式的复兴,以及将现有环境改造重修成完整城镇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

即提倡创造和复兴多样化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紧凑型邻里、城镇和都市。

这样会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开放空间,恰好与郊区蔓延模式形成对比。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主张1.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它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

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2.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新城市主义名词解释

新城市主义名词解释

新城市主义名词解释新城市主义亦称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

其核心人物是彼得·卡尔索普。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

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新城市主义不仅只在外观上反射新传统主义城镇之光,在氛围上也极力给予体现。

设计上以人和环境为本,力求营造一个生活便捷、步行为主、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社区,重创二战前极受小城镇青睐的社区牢固的联结纽带。

通过巧妙布局各种社会、文化、宗教场所、商店、公交中心、学校和城镇行政机构,为居民提供聚居场所;四通八达的步行道,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和相关开支;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别具匠心的邻里特征和个性,避免景观像复制品似的到处出现。

新城市主义八大主张

新城市主义八大主张

新城市主义的八大主张主张之一: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它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

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主张之二: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城市运动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开发”。

然而,这个词语并不恰当。

新城市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各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城镇规划和社区密度都能够整合成一流的新城市主义社区。

因此,新城市主义开发并不完全是“新传统主义开发”,它一方面从以前的规划建设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着眼于人们的现代生活,如果完全是传统主义的开发,那么新城市主义就是一种倒退。

新城市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复兴,它还必须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实际情况:汽车,“大盒子”般的商店,这些还只是实际情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提倡回归社区,不是让我们拒绝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而是让我们更好地利用新技术,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办公就是应该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的。

主张之三: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美国新城市主义

美国新城市主义

美国新城市主义美国新城市主义(New Urbansism)首先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过于密集和环境恶化产生的。

美国城市不仅是工业化初期遗留的问题,更多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膨胀的现代主义城市。

美国没有中世纪老城的束缚,所有大城市便迅速建成一批“国际式”的高层建筑。

60年代以后,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掀起了对现代主义城市的批判,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推崇功能分区的同时,消灭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

而功能纯化的地区如中心商业区、市郊住宅区和文化密集区,实际都是机能不良的地区。

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

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是美国在大都会衰落过程中产生的郊区化住宅,这些住宅都是一些低密度的独户住宅,他们沿着树枝状道路蔓延开去,极其浪费土地,并且没有公共交往空间,缺乏人情味。

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其理论来源仍旧是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是安德雷斯·杜安伊(Andres Duany)与伊莉莎白·普拉特(Elizabeth Plater-Zyberk)夫妇。

两人常一起发表作品简称DPZ.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简称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nment简称TOD)。

虽然设计中侧重有所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

TND模式的重点在城市设计:社区规模是半径约400米(即5分钟的步行距离),街道间距是70-100米,邻里内有多类型的住宅和居民土地使用多样化;公建布置在人流集散地;住房的后巷作为邻里间社交活动的场所,是设计的重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xxxxx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

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

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

1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

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

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

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1.3.1 1890—1910年“田园城市(Garden City)”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词汇。

田园城市产生的背景中,不得不提的是恩格斯(F.Engels)1845年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The Condition Of working Class ln England)》这本书。

他在书中触目惊心地描写和深刻分析了曼彻斯特工人的生活状况,成为导致当时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潮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这些思潮,便成为了田园城市的背景之一。

而田园城市的雏形,是来源于1870年F.Olmsted提出的“绿肺”概念。

如果说恩格斯的书给了田园城市等现代城市则划方案的社会意识基础的话,那么“绿肺”概念可以视为“田园城市”方案的空间手段的根源。

41.3.2 1916~1945年这个30年中,对城市社会空间规律的研究为城市规划理论开始提供理性的依据。

这个时代的最有影响力的规划理论来自两位作者: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赖特(Frank Lyoid wright)。

柯布西耶提出了空间集中的规划理论,即将工业化的思想大胆地带入了城市规划,1922年,他曾发表了一个称为“300万人的当代城市”的规划方案,城市的路网是方格对称地构成,几何形体的天际线,标准的行列式空间的城市。

而赖特却恰恰相反,提出反集中的空间分散的规划理论。

赖特倡寻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

5对比柯布西耶和赖特两个极端的理论时,也可以发现共性的地方:在城市中有大量绿化的区域;都考虑到了当时出现的新技术:汽车和电话。

1.3.3. 1945~1960年这是二战后的时期,战后时期的西方社会沉浸在一种和平恢复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气氛之下。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规划师一方面忙着恢复城市的相貌,不断地忙于工程实践,而另一方面又急需形态设计方面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性强的分析方法。

人们关注于如何将城市设计得美观而使业主满意。

于是,F.Gibberd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和Kevin Lynch 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便应运而生,立刻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和规划师指导手册。

同时,在规划师都忙得不亦乐乎的同时,也有人在思考规划理论的问题。

R.Glass便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

他1948年的《规划的社会背景(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a Plan)》、1959年的对规划进行评价的一些社会学思考(The Evolution of Planning:Some Sociological Considerations)》都影响较大。

而在战后,各国编制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越来越繁琐的城市综合规划给了规划师越来越高的要求和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大多的数据和过高综合分析水平,这些都远远超出了一名规划师的领悟能力。

所以,Charles Lindblom指出,必须冲破综合性总体规划的繁文缛节,重新定义规划自己的能力作用,去达到真正能达到的规划目的。

61.3.4. 1961~1980年Jane Jacobs于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是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

有些学者毫不夸张地形容这本书对当时美国的规划界相当于一次“大地震”。

她在书中无情批判了当时规划界奉行的一些最高原则,比如她认为城市中的大面积绿地与犯罪率的高发有关;把大尺度的现代主义与柯布西耶提倡的城市形态批判为对城市历史文化感的缺失;她认为大尺度的城市更新获利的只是国家和开发商,而那些平民百姓却成了旧城改造的牺牲品;等。

4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125Wright,Broadacre City:A New Community Plan,[J] Architectural Record,19356Lindblom,C.E.,The Science of“Mudding Through”,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59,19(Spring):79—88.更重要的是,从专业理论的发展角度,规划师们过去集中讨论的是如何做好规划,而Jane Jacobs让规划师开始注意到是在为谁做规划。

而1970年代是城市规划思想混沌交锋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型,城市规划思想也产生了的二次根本的转型。

7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出现了;与此同时,出现了有关文脉、场所理论和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

城市更新与社区发展如火如荼,人们开始了未来学思潮和“未来城市”的探索。

这时,社会公正思想与城市规划公共参与开始逐步发展渗透。

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制定了,表明《马丘比丘宪章》并不是完全替代《雅典宪章》,而是对其予以补充、发展和提升,《雅典宪章》的一些规划理论至今还是有效的。

《马丘比丘宪章》在前言中所写:《雅典宪章》代表的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中的理性主义,而《马丘比丘宪章》所代表却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大背景,无疑对《马丘比丘宪章》的主体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1.3.5. 1981~1990年上一个阶段的思想碰撞产生了两个规划理论的思想内核,那就是规划过程理论的理性内核和规划目的理论的系统内核。

但是这种理性系统的规划理论并没有长时期地独占城市规划理论的论坛。

而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更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商业机制远比规划官僚运作高效得多的角度,质责规划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权威到底有什么。

880年代后期,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展示给人们一个多元的倾向,学者逐步摆脱了1960、1970年代期间以批判和总结理性主义为重点,规划理论的探索和讨论出现了几个方面的热点:1、关于城市及其空间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是M.Gottdiener9、D.Gregory和J.Urry10、Neil Smith11等等。

2、重新出现的关于城市物质形态设计的研究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