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合集下载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 辩证唯物主义-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二、政治经济学1.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与表现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 经济危机理论- 危机的根源与周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过剩生产危机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必然性2.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 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3. 共产主义社会- 消灭阶级和国家- 全体成员的自由发展-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1.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2. 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矛盾论与实践论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世界的永恒发展2. 方法论- 辩证法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实践的方法以上是考研马原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考生应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和理解。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 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 个核心、2 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2 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 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 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 3 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 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 5 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着,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着、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 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 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 必须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 现象是多变的, 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 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 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 是深刻的, 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 本质是单纯的;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 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 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 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 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 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 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 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 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 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 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 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 既有原则区别, 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3 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PS1: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 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 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PS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 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 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PS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1、相互区别: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时间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过程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c、因此,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四、历史观2 个核心、2 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 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 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PS3:自由与必然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2 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 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 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PS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反之阻碍;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定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 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趋势5. 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社会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政策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2.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4.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2. 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3. 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体系4. 法律与公民生活- 法律与公民权利- 法律与公民义务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 当代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和特点2.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和影响3. 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和实践4. 全球问题与国际合作- 全球问题的类型和特点- 国际合作的机制和途径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大纲,具体的知识点需要根据最新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扩展。

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

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

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对于考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不仅有助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还能够帮助考生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分数。

本文将对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它强调了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普遍性。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运动。

3. 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矛盾等。

4. 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来推动的,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考研政治中的应用1.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考生在考试中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2. 考生在准备政治考研时,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

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三、如何有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注重理论学习。

考生应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理论。

2. 加强实际分析。

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社会问题文章,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 多做练习题。

考生在准备政治考研时,要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考研政治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考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和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考研政治政经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政经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政经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指导,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科学指导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科学指南。

它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总结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指导人类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标志。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真理的根本条件,也是直接与间接实现工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武装。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3.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创造,是一切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所特有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的演变、生产方式的转变等。

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阶段。

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的,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社会。

5.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实践和建设经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前研究和发展等。

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原则和方法,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应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之马原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之马原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论)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2个。

即何者第一性与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多选)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

202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202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202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1500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考研政治中必考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202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产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革命性。

2.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无产阶级立场,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立统一和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

5.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

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3.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是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工具。

4. 马克思主义的立体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核心内容。

三、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1.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特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特点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 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连续发展过程。

考研政 治必考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 治必考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归纳考研政治是众多考研学子需要攻克的重要科目之一。

以下为大家归纳了一些必考的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过程是曲折的。

5、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

6、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注:这16大原理,唯物论部分有2个,辩证法部分有6个,认识论部分有6个,唯物史观部分有2个。

一、唯物论原理原理1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主观能动性):①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能动创造性。

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有时在第二问出现)【方法论意义】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原理2 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所造成的。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辩证法原理原理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3.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固有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一、内容和形式原理:(1)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2)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

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4)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二、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原理:(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中的辩证法,即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亦称为概念辩证法。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方法论:第一,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思维和工作中就成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分析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二)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2024 考研政治核心考点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24 考研政治核心考点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24考研政治核心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目录第一部分选择题考点 (1)第二部分分析题考点 (12)(一)“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2(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守正创新” (13)(三)“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14)(四)“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 (16)(五)“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16)(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17)(七)枫桥经验、浦江经验 (18)(八)战略思维能力 (19)(九)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19)第一部分选择题考点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2.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本土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它理论的根本特征。

3.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4.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5.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一切观念都有原型,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

6.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a)社会根源b)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本阶级的斗争中c)思想: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d)有关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神圣家族》●奠定了思想基础《德法年鉴》●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标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a)科学性b)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a)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b)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可知论●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2.物质a)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概念从这些总和中抽象出来●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b)共同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类无法改变其客观性c)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空●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空间特性:三维性、伸张性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物质是什么●意识是什么●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e)规律●定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规律——能动(目的)●必然——偶然●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社会历史趋向性——人的主体选择f)人工智能: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g)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h)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i)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在于它的物质性,基础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理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一、知识概述《物质的客观实在性》①基本定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简单来说,物质不管你有没有感觉到它,它就在那儿,你能通过各种方式认识它。

比如桌子,不管你看没看见它,它都实实在在地在那放着,你能摸能碰能感觉到,这就是一种物质的存在。

②重要程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基概念。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比作一座大厦,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就是大厦的基石。

要是这个概念理解错了或者不清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基本的唯物主义观念,就是说要相信存在是先于意识的。

比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水或者火等原始物质组成的,虽然这种观点有局限性,但有这种朴素的实在观念会有助于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在科学研究上,科学家们要承认自然现象背后的客观物质存在才能展开研究。

像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就是因为他承认物体间存在一种客观的相互吸引的力这种物质性的东西。

在社会发展方面,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就能明白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等是客观的,政策的制定就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等这些客观情况,而不是仅凭空想。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一知识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板块是最基础的部分,位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的核心位置。

整个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从这个物质的本质概念出发构建起来的。

②关联知识:它与意识的本质与作用这一知识点紧密相连,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还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相关联,因为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就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对于刚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来说有点难度,因为这个概念很抽象。

很多人容易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

比如说把物质就理解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忽略了场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是物质的东西。

- 关键点:要从本质上去理解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还能被意识反映这个特点。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的哲学。

它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理论根据。

2.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标志;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

3.主体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主体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是指实践主体,指导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原则。

实践主体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有机结合,要了解社会意识的特点,就必须了解社会存在的特点;要了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还必须了解社会意识是相对独立的。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关系的物质支撑。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活动中人们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驱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阶级及阶级斗争阶级是指社会上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社会集团。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的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思想强调人民的创造力,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3.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二、毛中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持久战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 -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三、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决策和实施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 思想道德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民道德建设- 个人品德修养2. 法律基础-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法律的一般原理-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合作- 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2. 世界政治- 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国际安全与合作3. 中国与世界- 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合作附录:重要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2012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后记本文档旨在为考研学生提供一个关于政治知识点的复习框架。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要以辩证的方法来进行,这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等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均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外部,也要看到事物的内部,既要看到表象又看到本质,看到事物的常态又看到事物的变态,不断地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断地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待和研究事物。

3.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物质是实在的基础,而意识则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和对待事物,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4.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观点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它立足于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它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推动,是由人们的阶级斗争所推动的。

因此,在研究社会历史过程时,要重视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作用。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是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问题的。

它是指社会的生产方式制度即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

6.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而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阶级斗争。

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路线1.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性道路。

这一基本路线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过程论思想:①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②任何事物都是暂时性的存在,都是要灭亡的,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③世界不是现有、现成、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无数个具体过程的集合体。

考点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①时间上有先后(前后相继);②内容上是引起和被引起、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彼此制约:前一个导致后一个产生)。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区别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可能性(有)和不可能性(无)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实现的条件或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充分)和抽象的可能性(不充分)的区别在于:条件或根据是否充分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③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现象和本质相互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考点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考点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考点8: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考点9: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与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

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考点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单选题1、2题只要A、B、C、D选项中有它就直接选)。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出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原因)。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强调验证)。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结果)。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考点11: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

②解释作用。

③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

②诱导作用。

③激发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考点12: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考点1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谬误则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

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考点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考点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