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水墨画_墨色_审美及其文化意蕴
水墨画的审美价值与中国文化内涵
水墨画的审美价值与中国文化内涵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墨画以“墨”和“水”为主要形式和载体,通过线条、笔墨、色调和构图等画法技艺,塑造了独特的审美境界和价值意义。
水墨画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所表现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水墨画的画家借助笔墨之力,逐步创造出了独特的画面风格。
画面中的每一笔每一势都内含有画家的思想情感。
一些动人的画面,在画面中蕴涵着画家丰富的人生经历,观者不禁会感受到画家的内心所想,沉浸在画面的情感世界中。
水墨画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其独特的色彩感和工笔传神的表现手法。
由于水墨画的绘制材料往往是以墨色和水的混杂为主,这种调色方式使得画面更加灰暗。
水墨画的这种色彩配置方式称之为“青黑”色调,这种色调是具有戏剧性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水墨画的画家通过不同的笔法和线条刻画出各种型体和纹理,能够更加真实地表现出题材的特点。
每个笔触都如同画家的生命活动一般,塑造出具有独特韵味和艺术感染力的水墨画面。
中国文化内涵对水墨画的深刻影响,水墨画也反过来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中国文化内涵的精髓。
水墨画的画家往往具有较强的文化背景和文艺底蕴,这种底蕴在画家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水墨画的创作源泉之一。
水墨画家不仅绘制各种动植物,更多地描绘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画面中的山水风景、花鸟虫鱼等生物因其独特的审美效果和传神的象征体系,被赋予了超越原本意义的文化内涵。
水墨画的品鉴,要求观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美学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从中获得智慧和灵性的滋养。
另外,水墨画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样化的风格变化与技艺创新,从红楼梦中的“田黄”,到清代革命涌现的“高雅”,再到现代艺术的“新派”。
每种不同的风格都呈现出水墨画的内在性,展现出画家对其时代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感受。
同时,水墨画的展现场所也在改变,如博物馆、画廊、展览中心等。
这种表现形式的改变则将水墨画呈现给更加广大的观众,带来了艺术欣赏与交流的新机会。
传统水墨画的审美特征与表现形式
传统水墨画的审美特征与表现形式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
它融合了中
国古代艺术哲学与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广泛地传承和发展。
首先,传统水墨画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其追求简约、含蓄、意蕴深刻的表现风格上。
水墨画主张“以静制动”,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美感。
画家常常运用虚实相间、浓淡相映的手法,通过意境的抒发来唤起观者的联想与共鸣。
水墨画强调审美意趣和情感表达,更注重观者对作品的感悟和领悟。
其次,传统水墨画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写意、工笔和雄浑三种风格。
写意水墨
画注重意境和表现气韵生动,画家通过抽象、提炼的方式表现主题,注重形神兼备、留白和虚实结合,体现出一种“兼写兼画”的艺术境界。
工笔水墨画则追求精细、细腻,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准确的构图来展现出真实的细节和表现对象。
而雄浑水墨画则强调极简、内敛,画家通过挥洒自如的笔墨和凝重的构图来表现出一种气势磅礴、气壮山河的风格。
此外,传统水墨画还注重表现自然、诗情画意的主题。
画家常常以山水、花鸟、人物等自然题材为创作对象,通过审美的再现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水墨画在表现自然景物时更注重意境和气韵,通过隐喻、比拟等手法,将自然景物和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和深度。
总的来说,传统水墨画通过简洁、含蓄的表现风格和深刻、意蕴的审美内涵,
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它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意境的艺术语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欣赏。
愿我们能够在传统水墨画的世界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水墨在中国文化的意义
水墨在中国文化的意义
水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水墨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首先,水墨画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爱用水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水墨画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绘画传统,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次,水墨画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
水墨画追求的是意境和气韵的表达,强调以简约的线条和墨色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精神。
它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虚实相生、虚实相间的美感。
水墨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塑造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此外,水墨画也承载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水墨画强调的是意境和境界的表达,追求的是超越形态的精神境界。
它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传达了中国人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水墨画中常常出现的山水、花鸟等元素,寓意着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总之,水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水墨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水墨对艺术审美有何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水墨对艺术审美有何影响水墨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艺术审美观念与创作方式。
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境折射出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对于艺术审美的发展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墨的传统价值观与审美内涵中国古代历史中,水墨被赋予了许多传统的价值观与审美内涵。
首先,水墨画强调写意性与表达的抽象化,注重个人情感和心境的表达。
艺术家凭借墨与水的相互作用,通过抽象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悟与情感。
这种抽象性和写意性的审美思想在中国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中审美思想的根基。
其次,水墨注重墨与纸的相融,强调墨的质感和纸面的质感。
中国古代艺术家善于运用“墨痕”和“墨浓淡”来表现景物的真实与虚幻,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形与神的精神追求。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用笔追求简约、抽象和留白,从而使画面呈现出凝练和深邃的审美效果。
另外,水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如墨的黑与白的对比象征阴阳、运动与静止的对立,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与哲理性。
水墨的运用还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重视观者的心灵共鸣与自由想象,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美学理念。
二、水墨对艺术审美的影响水墨艺术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于艺术审美的发展和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水墨的创作方式激发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
水墨的自由表现形式,使得艺术家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从而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其次,水墨的审美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水墨注重的是诗情画意的传达,而不是形式的真实性。
这种审美观念影响了中国艺术观众,使他们更加注重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真实与严谨。
水墨艺术的影响还体现在诸多其他艺术形式中。
比如,在书法艺术中,水墨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感被广泛运用。
中国书法追求墨与纸的相媾,追求力度与姿势的韵律感,体现出对于审美内涵与情感传达的共同关注。
水墨画的特点有哪些
水墨画的特点有哪些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水墨画的一些主要特点:
1.墨色纸白:水墨画强调“墨色纸白”的表达,即通过运用浓淡明暗的墨色和留白,使画面产生深远的空间感。
画家在白纸上运用墨色,以白纸作为画面的一部分,表现光影和空间。
2.墨的流动性:水墨画中的墨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画家通过掌握水墨的稠度、湿度和笔触的轻重来表达不同的线条和阴影效果。
流动的墨汁形成独特的渲染和晕染效果。
3.写意和留白:水墨画追求“写意”,即通过简练的笔法和意境的表达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画家通常以留白的形式表现意境,通过未画之处来引发观者的联想。
4.意境的追求:水墨画注重画家对自然和人生的情感表达,追求画面的意境。
画家通过墨色、线条和构图的安排来表达内心感受,强调情感的表达而非事物的写实。
5.点、线、面的结合:水墨画中点、线、面的表达是协调统一的,点线面相互渗透、交融,通过简单的线条和点的表达来形成丰富的画面。
6.极简主义:水墨画追求简练、淡泊、含蓄的艺术风格。
画家通过简单而有力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避免过多的繁琐细节。
7.情趣和意境:水墨画追求画面的意趣和情感,强调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境的感悟。
画家通过构图和墨色的处理来传达独特的艺术情感。
8.山水、花鸟、人物:水墨画的传统题材主要包括山水、花鸟、
人物等,这些题材在水墨画中有着深厚的传统,画家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体而言,水墨画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表现手法和艺术追求,形成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中国的水墨画
中国的水墨画中国的水墨画,源自古代书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墨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水准,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起源水墨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时期,当时的文字和图像都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也就是书法和绘画的结合,已经具备了水墨画的基本特征。
到了唐代,草书的兴起使得书画之间的界线更加模糊,水墨画也逐渐从写意的书画中发展而来,并在宋代达到鼎盛。
特点水墨画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墨韵”,也就是画家所表达的情感和个性在画境中形成的抒情意境。
水墨画中,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和结构的组合,共同构成了画面独特的美感和哲思。
这种韵味,几乎是别的画种所无法比拟的,使得水墨画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水墨画的传统语言主要有四种:古意、大家、空灵和风骨。
古意是追求古代神韵和历史气息,倡导涵养性格,重视内在精神与情感的寄托。
大家是尊崇大师书画的学派,强调继承和发扬盛唐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注重技巧和形式风格。
空灵则主张墨韵和虚实相生,重视画外意和画面的表达手法,简洁而深刻。
风骨则是追求书画的意趣和特色,着眼于艺术的特色、技巧和表现,强调个性的发扬和创新。
流派中国水墨画因为历史的演进,已经形成了多种流派和个性化的特点。
山水画是水墨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山水自然为创作主题,鼓励画家采取自由构思和写生的方式,倡导自然的“造物法则”。
花鸟画是另一大流派,以各种花卉、鸟兽为主要描绘对象,注重画境中动态及静态、内在晦涩之美。
人物画则是以表现人物形象及其情感为主要主题,更强调表现个性和性格特点。
影响中国水墨画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从范宽、郎世宁到吴昌硕、张大千,中国水墨画家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国水墨画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同时,外国画家也被中国水墨画所吸引,反复描摹它的风格和技法,并将它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中,产生了很多结合中西元素的混合画。
结语水墨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和艺术形式,始终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赞美。
艺术史知识:水墨画艺术——文化和观念的表达
艺术史知识:水墨画艺术——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精神内涵,深受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的推崇和喜爱。
其在表现文化和观念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也成为研究水墨画艺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水墨画艺术的文化表达1.宣扬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墨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之一,通过绘画来宣扬儒家思想是其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
在宋代,南宗画派的创立者贺知章提出了“雅俗共赏”、“笔墨精神”等观点,强调绘画应该具备文化内涵和精神层次,而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形式。
同时,他还提倡“以诗为画、以画为诗”,通过绘画表现出儒家思想中的诗词、礼仪、道德等内容。
清代甲午烟雨楼的创立者吴昌硕也强调绘画应该具备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他的作品《花卉图》、《洛阳扇》等,从绘画中融入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理念。
2.表现传统文化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其表现主题也通常与传统文化相联系。
在元代,马远的《清溪闲人》、沈周的《鹊华秋色》、文征明的《富春山居图》等,都是取材自传统文化,以表现山水、花鸟、人物等视觉形式,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
这些画作不仅在表现艺术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更让观者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在现代水墨画艺术中,艺术家们把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融入到绘画中,在其艺术作品中表现出了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
3.呈现民俗风情水墨画艺术中,还有很多作品是通过对民俗风情的描绘来表现文化的。
例如明朝的唐寅和清代的烟雨楼等,他们的作品往往通过对民间生活的绘画来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如唐寅的《秋怀图》、《大石匠》、烟雨楼的《号胡洛天师图》等,都是通过对当时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智慧等的表现,呈现出了比较真实的民俗风情。
二、水墨画艺术的观念表达1.表现个人情感水墨画艺术中,艺术家经常会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融入到艺术作品中来。
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鹦鹉图》、宋朝夏圭的《蘩兰图》、清朝任伯年的《清平乐》等,都是通过对自身情感的表达来创作的。
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色与文化精神
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色与文化精神中国水墨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独到之处在于,中国水墨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精神。
在中国文化中,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意蕴和审美追求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下面我将从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精神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艺术特色1. 意蕴。
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意蕴比较深远,主要体现在这些作品笔墨之中。
传统文化对于水墨画的重视,也是在于它所代表的人类生活智慧和文化遗产的传承。
水墨画注重的是从形式中引发思想、情感和直觉的共鸣。
2. 主题。
中国水墨画的主题多为自然山水、花鸟、人物和抽象意象等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人文社会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抽象概念的表现。
3. 色彩。
中国水墨画往往善于以黑白灰为主要色彩,利用笔墨的深浅、粗细、浓淡等表现出独特的韵味。
这种单一色彩的运用,既表现了中国水墨画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展现了一种超越色彩的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表达方式。
4. 笔墨。
水墨画的技法要求高度的笔墨功夫,在这种艺术形式中,方笔、毫笔给艺术家提供细节和整体的表现,画家的笔墨技法关键是如何将笔墨融为一体,给人以意象的呈现。
二、文化精神1. 道家哲学。
中国水墨画的文化精神是由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所影响,比如“经济”与“美学”理论之齐家治国、文化与政治伦理之融合,就是在水墨画中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启蒙和哲学思考。
2. 中华文化精神。
中国水墨画的文化精神体现在对于传统中华文化的承续和发扬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至美至孝”的价值观。
而水墨画也是这些价值观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
3. 地域文化特色。
水墨画中表现的自然山水、花鸟都和不同地域的地貌、气候、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认同感往往是水墨画在不同地域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4. 精神寄托。
水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也带有一定的宗教、信仰精神的寄托,这些精神也与它的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中国水墨画家以山水画中所体现的大自然为自身修养之地,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水墨画家精神。
浅析中国画的笔墨意境
浅析中国画的笔墨意境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运用不同的笔触、墨色和纸本等材料,以及灵活的线条和恰到好处的构图,来表现出画家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中国画的笔墨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墨色的韵味:中国画以水墨为主要绘画媒介,墨色是画家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工具。
中国画的墨色有很强的变化性,画家通过调配不同浓淡、干湿程度的墨色,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光影和质感。
深浓的墨色可以表达出深沉、厚重的意境,恰到好处的呈现出画家对事物的细腻观察和独到理解。
二、笔触的质感:中国画的笔触丰富多样,既有刚劲有力的龙飞凤舞,也有柔和流畅的如丝如雾。
不同的笔触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变化,如以粗墨重笔的笔触可表现出坚强有力的性格,而细腻的笔触则可表现出细腻和柔情。
画家通过不同的笔触运用,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线条的韵味:线条在中国画中是最为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它不仅可以勾勒出物象的轮廓,也可以表达出画家对事物的情感和主观感受。
中国画的线条常常以线与点相结合,造成曲直有致的韵律感。
画家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动和变化,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四、构图的布局:中国画的构图布局也是影响笔墨意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构图方式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传统的传统中国画常常以留白为特色,采用简洁而自由的布局,通过空与实的交错和对比,营造出自由、灵动的空间感。
构图形式的多样性使中国画具备了诗情画意的魅力,也使其能够更好地表达出画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表达欲望。
中国画的笔墨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独特之处。
它不仅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生的独到理解和感悟。
通过墨色、笔触、线条和构图等手法的巧妙运用,中国画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氛围,使观者可以在欣赏画作的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和思考,进而启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审美体验。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色,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水墨画以其独特的笔墨表现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哲学思想。
本文将从水墨画的审美特点、表现手法和艺术内涵三个方面来浅谈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水墨画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墨画表现的是形神兼备的意境,追求的是意境的超脱和精神的抽象表达。
它不仅注重画面中的形象描绘,更注重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画家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更加注重墨色黑白之间的明暗对比和层次感,通过虚实结合和深浅渗透来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其次,水墨画追求的是“写意”和“留白”的审美理念。
在水墨画中,画家常常通过一笔树立形象,以极简的手法表达出画面所要表现的对象,给人以留白的空间,使观者在留白中自由联想,提高了水墨画的审美效果。
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最具代表性的是“墨”和“水”的运用。
在水墨画中,墨是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水墨画家通过掌握墨的流变和墨的干湿程度来表现物象的形态和质感。
墨色亦深亦浅,或柔或疏,通过点、线、面的运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笔触和墨迹,表达了画家对事物的独特见解。
另外,水墨画中水的运用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水能使墨色变得轻软、流畅,形成独特的渲染效果,使画面更加富有动感和生机。
水在水墨画中既是一种自然界存在的元素,又是一种富有哲学思想的象征,流水的形态、水中的映影都是画家运用水的技巧以表现墨色和拓展画面的手段。
水墨画的艺术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墨画以自然为题材,注重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和事物,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想。
水墨画家在绘画时更注重从内心去感受自然界的美,追求画面的意境,使观者能够通过观画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沟通心灵的目的。
其次,水墨画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现画家的思想和精神追求。
在水墨画中,画家常常通过墨色的遣词造句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理解。
中国传统绘画:水墨画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水墨画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其中水墨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韵味和精神内涵,在国内外广受赞誉。
水墨画艺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观念,通过线条的简洁、墨色的独特运用,传达出古人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怀的独特感悟。
水墨画源于古代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技法。
在水墨画中,笔墨和纸张被视作重要的艺术元素,它们的质地和运用方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水墨画往往以清淡的墨色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山水、花鸟、人物等主题,用含蓄的表达手法展现出艺术家对于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抒发。
水墨画的核心是笔墨的运用。
它着重捕捉瞬间的境界,以简略的笔触表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隐逸”和“意境”思想贯穿于水墨画作品中,强调意境的含蓄和隐约。
水墨画师以墨色的深浅变化、笔触的轻重缓急来表现主题的内涵和动感,使观者在欣赏中感悟到深刻而抽象的美好。
水墨画艺术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效果,强调对大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和准确表达。
艺术家通过笔墨的独到运用,巧妙地运用干、湿、浓、淡的技法,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同时,水墨画注重画面间的对比和留白,以追求平衡和和谐,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心灵的共鸣与愉悦。
水墨画作为一种古老而深奥的艺术形式,不断吸引着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和观众。
它以独特的东方审美情趣和情感意境,与西方艺术形式相异。
因此,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传统的水墨画在当代艺术中也不断发展和创新,艺术家们在传统基础上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
现代水墨画融合了抽象艺术和写意花鸟画的元素,以更加自由和多样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使得水墨画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保持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观众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体验。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画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精神内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以其高尚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创作方式,打动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和艺术家。
传统水墨画艺术的特点及其审美内涵
传统水墨画艺术的特点及其审美内涵传统水墨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水墨画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审美内涵。
本篇文章就传统水墨画艺术的特点及其审美内涵进行探讨。
一、传统水墨画的特点1、墨色丰富水墨画中的墨色在色调上有很大的变化,由深至浅,由浓至稀,甚至还有墨如乳浆般细腻的笔墨。
墨色丰富,笔墨变幻,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2、笔墨自然传统水墨画所体现的笔墨,是依据自然规律的仿绘,而非机械性的模仿。
更有一种"意在笔先"的写意,依照自然物象和表现手法去做出真实的形态,增加了艺术作品的观赏性。
3、留白有力中国画的特色之一在于"留白"。
画中留下的白色空间,具有画面的表现力和意境。
传统水墨画中,留白与墨色间相辉映,将光与暗、强与弱、虚与实等因素运用得淋漓尽致。
4、意境丰富传统水墨画中,画家通过墨、色、线、空间等画面要素,花心思表达一定的感情和思想。
因此,传统水墨画常常富有深意与意境,观赏者在品读时可根据作者的所用笔、墨、色感触到画家所琢磨的情感和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
二、传统水墨画的审美内涵1、天人合一传统水墨画所表现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是一种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审美主张,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这种审美理念重视世界自然界与个人精神的结合,具有深厚的哲学背景。
2、循古制新传统水墨画的审美内涵中,在技法上往往是得心应手,但传统水墨画家更高妙之处是在一般环境中对传统审美的可能性和现状进行了重新内化、重塑。
因此,传统水墨画的审美内涵表现为重循古制新,发展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3、和而不同传统水墨画所注重的审美并不在于展现个人形式美,而是追求形式美与内涵美的兼具,这是与其他美学理念截然不同之处。
在传统水墨画中,和而不同的审美内涵非常明显。
4、精神传承传统水墨画的审美内涵中,对于中华民族至高的艺术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传承意义。
中国水墨风格美学
中国水墨风格美学
中国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水墨画中,形态和意境是相互联系的,而水墨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观念则通过笔墨和构图表达出来。
中国水墨画的美学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墨意趣:中国水墨画的笔墨之美是其独特之处,它强调的不是形态的精确,而是意境的抒发。
水墨画家运用墨色、粗细、深浅等笔墨技法,创造出虚实相生、浑然一体的墨韵之美。
2.用色技巧:中国水墨画的色彩不以炫丽、鲜艳为主,而是以淡雅、含蓄为美。
水墨画家运用淡墨、淡色、留白等技法,形成了独特的水墨色彩美。
3.形式特征:中国水墨画的构图和形式多样化,有写意、工笔、山水、花鸟等多种形式。
水墨画家通过构图、形式、造型等手法,表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4.意境表现:中国水墨画的意境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
水墨画家运用意象、意蕴、意境等手法,表达出对自然、生命、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
总之,中国水墨画的美学特征是多样而深刻的,它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无穷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 1 -。
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及其文化意蕴
美术时空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墨色在水墨画中是主要的色彩,因其独有的色彩向人们展示独特的美。
笔者观赏我国古代水墨画多年,在此剖析我国古代水墨画中的墨色,分析其独有的文化意蕴。
一、中国古代对墨色的审美经过对古代文物的观察和搜集资料,笔者发现,黑色在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易经》中记载“天玄而地黄”,认为黑色是天的颜色。
通过观察现存的文物可以发现,远古时代所存的器具上绘制图案以黑色颜料为主。
秦代崇尚黑色,服饰、器具以黑色为主。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黑色具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在描绘轮廓或书写字体时墨色往往比其他颜色更好用,更能凸显深沉的画中韵味,墨色在水墨画创作中逐渐成为主导颜色。
在中国古代,道家的色彩观念对墨色在水墨画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道家追求个人修为、意境的提升,崇尚黑色,将黑色作为道家的代表色之一。
在水墨画创作中讲究“阴阳”的观念,而黑色与白色作为简单、纯净的相对色,能够象征“阴阳”的概念,水墨画中的“墨色”经过变化之后,逐渐代表了道家中“虚实相合”的道义。
不同的水墨画又体现了不同创作者的心境,表现其豁达的心态,这也体现了“道”的本意。
因此,笔者认为,“道”和“黑”一样以简单的形式向世人表现其独特之美。
而对于佛教而言,相比于其他色彩绘制的画作,水墨画更能凸显其超脱的心态,喜、怒、哀、乐等情绪通过水墨画的抒发都能归于虚无。
水墨画用其独特的墨色展现出一种透彻的新世界,这也是文人墨客热衷于通过绘制水墨画表达自己心境的原因。
中国水墨画的墨色深受道家、儒家、佛家等文化的影响,并被画家运用到极致。
宋朝之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其他颜色逐渐被淡化。
明朝董其昌的“画分南北二宗”之说重墨贬色,进一步提高了墨色在水墨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宋朝之前,画家重视通过艳丽的色彩表现当时社会的强大;宋朝之后,随着社会审美意趣的转变,文人墨客追求温润的审美,而墨色能够更好地展现这种审美意趣。
中国水墨画介绍详细
中国水墨画介绍详细中国水墨画是一种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它使用墨汁和水进行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水墨画以简洁的线条和墨色表现形象,追求笔墨的意境和气韵,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历史渊源中国水墨画起源于唐代,经过五代、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水墨画从写实主义逐渐转向抽象主义,注重笔墨的表现力和气韵生动的效果。
其中,唐代画家王维被视为水墨画的鼻祖,他以诗入画,创造了“破墨”山水技法,奠定了水墨画的基础。
二、艺术特点1.笔墨技法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笔法包括中锋、侧锋、逆锋、拖锋等,通过不同的运笔方式表现不同的线条和墨色效果。
墨法包括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等,通过不同的用水量和墨色比例表现不同的层次和质感。
2.写意表现水墨画注重写意表现,追求形神兼备的效果。
画家通过简练的线条和墨色表现出形象的内在精神特征和气韵,赋予画面以生动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3.诗画融合中国水墨画注重诗画融合,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效果。
画家常常在画中题写诗句或跋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画面更加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
4.空间构造水墨画的空间构造独特,不拘泥于透视和比例关系的限制,而是通过虚实、留白等方式表现空间感。
画家通过简练的线条和墨色表现出景物的远近、高低、前后等关系,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
三、代表人物及作品1.王维(唐代)王维被视为水墨画的鼻祖,他的作品《辋川图》以诗入画,创造了“破墨”山水技法,奠定了水墨画的基础。
他的作品以山川、树木、房屋等自然景物为表现对象,追求自然与心灵的融合,表现出一种静谧、幽雅的艺术境界。
2.董其昌(明代)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画家和理论家,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飘逸脱俗为主要特点。
他的山水画作品《秋山图》以简练的线条和墨色表现出一片宁静的山村景色,画面中的山川、树木、房屋等景物都简洁明快,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3.吴昌硕(清代)吴昌硕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和篆刻家,他的作品以豪放、粗犷、气势磅礴为主要特点。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水墨画,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
它以简练的笔墨,描绘出千变万化的自然与人文景象,深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展现了艺术家们独特的审美追求。
一、简与留白简是水墨画的灵魂。
简单的黑、白、灰三色,通过水与墨的巧妙融合,可以呈现出世间万物的多彩多姿。
每一笔都蕴含着深意,既有实处又有虚处,给观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种简不仅是一种绘画技巧,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它告诉我们要以简驭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纯粹。
留白,是水墨画中另一重要的美学特色。
它不是空洞无物,而是画面的呼吸之处,是艺术家们用无画之处表达无尽之意。
留白给予了观者无限的遐想空间,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张力。
二、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水墨画的另一重要美学特征。
它强调画面的整体氛围和内在的生命力。
在水墨画中,每一笔、每一墨都有气韵,都与整体画面相互呼应。
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被赋予了生命力,仿佛它们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有呼吸的。
三、笔墨情趣笔墨情趣是水墨画的魅力所在。
不同的笔触、不同的墨色,都能为画面带来不同的情感和意趣。
艺术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融入画面,使观者能够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情感共鸣。
笔墨所表现的不只是画面本身的美,更多的是画家内心情感的流露。
四、传统与创新水墨画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创新。
传统水墨画强调的是笔墨的运用和画面的意境,而现代水墨画则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创新并不是摒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发展,使水墨画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和生命力。
五、情感与自然水墨画常常以自然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山川、草木还是花鸟虫鱼,都被赋予了深意和情感。
在画家的笔下,自然景物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有情感、有意境的存在。
这种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使得水墨画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生命体验。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具有广泛的美学特色。
其韵味深沉,富有哲理性和感情表现力,是中国文化优秀的体现之一。
本文将浅谈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1. 墨意与笔墨水墨画的一大美学特色就是墨意与笔墨的相互影响,构成了水墨画的特殊意境。
所谓墨意,即表现意境、气韵的绘画能力。
而笔墨,则是指绘画时所用的笔锋、笔法、墨色等绘画手段。
墨意和笔墨的相互交织,展现出水墨画的纯粹美。
水墨画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更注重心境的表现。
因而在表现上,水墨画不局限于形象的再现,而更强调寄情于境的表达。
笔墨是表现水墨画韵味的基础,因而笔墨要适应墨意的表达要求,才能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情感。
2. 莫测的空间感水墨画中的空间感,富有一种莫测的神秘感。
水墨画重视墨色、构图、朦胧,不求逼真,更不注重透视,突出了虚与实的关系,造成了一种超越物象的空间氛围。
水墨画在虚实的表现上有着深刻的独到之处。
水墨画注重区分前景、中景、后景的虚实关系,以细至大写,从有限的空间中寓意无限的天地,再现了自然山水的雄浑壮观,展现了茫茫自然所具有的悠远感。
水墨画的空间感是一种富有哲理性的空间,从景象中引出了人们对于时间、生命、历史、世界等主题的思考。
3. 情韵水墨画唯美而又富有情感,在艺术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水墨画的情韵主要表现在对山水、自然、动物、人物等的描绘上。
古人常讲“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意思是说山中有猴即使山中虎狼再多也凶不起来。
这句话表现了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反映。
水墨画中通常着重描绘的是大自然中自然的景观,信息表露透的是水乡的安宁和人们的过日子的准确生活。
水墨画在表现情韵时,往往通过一根笔或一笔之间的差异,表达自然、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和线条的情况。
4. 视觉冲击力水墨画在表现坚韧刚毅、气魄奇特的人物时,尤其能表现出视觉冲击力。
常见的如端庄威严的老者、英姿勃发的将帅、气质端庄的女子等。
水墨画的人物形象凝聚了中国民族精神的特征,表现出中国文化中的大家风范和将领情操。
中国古代水墨画_墨色_审美及其文化意蕴
第20卷第3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7年5月V ol 20, No 3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y, 2007 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及其文化意蕴周斌(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中国水墨画的墨色审美起源,根植于原始农耕采集文化和阴阳五行思想,老庄和禅宗则为其奠定了主要基调。
中国水墨画对墨的艺术运用,完成了原始黑色向纯粹的审美境界升华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墨色语言系统。
在万千变幻的“墨色”中,构成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心象”和“墨象”同构的“墨境”世界,别有一番“墨韵”,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意义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关键词:中国水墨画;墨色;审美;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X(2007)03-0070-06一、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的起源黑色崇拜奠定了古代中国人对黑色的感知和运用基础,把水墨运用和发展为一种绘画材料,形成一种独特的“墨色”审美传统,也可以说是基于黑色崇拜的一种智慧性的发掘,而这个“墨色”审美传统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古代原始社会的采集、农耕文化和阴阳五行思想。
黑色崇拜是原始色彩崇拜中的重要内容,黑色在古代的中国,是众色之长,在《易经》中就被认为是“天”的颜色,为众母之色,在古代单色崇拜时期尚黑的时间最长。
新石器的黑陶,说明黑色是中国人最早选用的颜色之一。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染有黑色,这是当时氏族人对黑色崇拜的体现。
《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尧禅天下在,禹受之。
作为食器,斩山而材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
”这段文字也证明了中国远古时代的先民就已经崇尚黑色。
秦的统治制度确立了中国色彩观的发展,秦崇尚黑色,首次出现了以一种颜色为尚色,“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即位之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史记・封禅书》)。
浅谈山水画中墨的色彩
浅谈山水画中墨的色彩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山、水为主题,借助墨色及其变化来表达自然景色和情感意境。
墨色是山水画中最主要的色彩,它不仅是画家表达意境的基础,也是给人以审美愉悦的重要因素。
墨色在山水画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墨色具有浓淡变化的特点,通过墨的用量和水的深浅加以区分,形成层次感和透明感。
浓墨和淡墨的互相衬托、渲染,能够创造出山水的虚实感,给人以空灵和悠远的感觉。
墨色具有丰富的质感和笔触,画家可以运用毛笔的变化来表现山石的纹理和水的波纹,使画面更加有力和生动。
墨色的浓淡、厚薄、柔硬等特点,能够丰富画面的表现力,使人们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和墨的灵动。
在山水画中,墨色的运用是非常考验画家的功力和智慧的。
要善于把握墨色的变化和运用,以达到表现山水景色和情感意境的目的。
画家可以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山的高低、远近和形态,通过墨色的纵横交错来表现水的流动和变化,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动感。
要善于掌握墨色的控制和运用,以烘托画面的气氛和情绪。
画家可以通过墨色的浓淡来表现不同时间和天气的变化,以及山水间的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加有层次和光影感。
墨色的运用也受到文化和时代的影响。
在古代山水画中,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墨色更多地追求神韵和意境的表达。
画家注重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笔触的灵动,以表现出山水的空灵和神秘感,给人以超脱尘俗的审美感受。
而在现代山水画中,由于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墨色更多地追求形式和构图的完美。
画家注重墨色的精细处理和透视的表现,以表现出山水的细腻和细节,给人以精致和现实感受。
墨色是山水画中最重要的色彩,它具有浓淡变化的特点和丰富的质感和笔触,是表达自然景色和情感意境的基础。
在山水画中,画家需要善于把握墨色的变化和运用,以达到表现山水景色和情感意境的目的。
墨色的运用也受到文化和时代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意义。
水墨画精髓-墨色
可作 紫 熙 石 云 诗 见无 芝 夷 灶 上 云 它钤 山 善 , 飞 : 是印 房 养 竹 凫 “ 一, 图 生 雪 口 山 幅但 , 。 洒 , 房 流有 并 八 前 月 临 传多 赋 月 楹 中 碧 有方 五 廿 。 闻 海 绪宫 言 日 谁 凤 , 的廷 , , 见 笙 口 上收 瓒 为 陈 。 口 乘藏 。 叔 高 禾 紫 之印 ” 平 土 烟 芝 作, 此 画 , 生 荣 。 。
由此可见画家们正是通过墨色的清雅峻逸来寄托自己高洁的情趣和理想表达自我的人格追求和价值观念达到托物言志寓兴自我的绘画目的是思想感情的依附
702 黛
• • • •
石 杜 王 许 琼 玉 晓 萍 璘 承 莉
的 墨 色 艺 术 形 式 .
中 国 水 墨 画 把 原 始 本 能 的 黑 色 上 升 为 供 欣 赏 品 味
浓特栩 墨别栩 一是如 笔虾生 即的的 为头虾 虾部: 脑,通 ,在体 是脑透 最壳明 具墨而 神色坚 态清韧 的淡的 一处虾 处,壳 。 ,
倪 瓒 《 渔 庄 秋 霁 图 》
珍秋囊江 重山楮城 张翠未风 高冉埋雨 士冉没歇 ,,,, 闲湖悲笔 披水歌研 对玉何晚 石汪慨生 床汪慷凉 。。。。
倪 瓒 《 紫 芝 山 房 图 》
•
·
绘画中的墨色
墨即是色
• 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以墨 的浓淡来表现对象的各种特征。
• 墨分五色,六彩
1.墨分五色的说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 记》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即 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 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2.墨分六色之说,清代的唐岱在《绘事发 微》中谈道:“墨色之中,分为六彩。 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 也。”
倪 瓒 《 雨 后 空 林 图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3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7年5月V ol 20, No 3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y, 2007 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及其文化意蕴周斌(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中国水墨画的墨色审美起源,根植于原始农耕采集文化和阴阳五行思想,老庄和禅宗则为其奠定了主要基调。
中国水墨画对墨的艺术运用,完成了原始黑色向纯粹的审美境界升华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墨色语言系统。
在万千变幻的“墨色”中,构成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心象”和“墨象”同构的“墨境”世界,别有一番“墨韵”,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意义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关键词:中国水墨画;墨色;审美;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X(2007)03-0070-06一、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的起源黑色崇拜奠定了古代中国人对黑色的感知和运用基础,把水墨运用和发展为一种绘画材料,形成一种独特的“墨色”审美传统,也可以说是基于黑色崇拜的一种智慧性的发掘,而这个“墨色”审美传统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古代原始社会的采集、农耕文化和阴阳五行思想。
黑色崇拜是原始色彩崇拜中的重要内容,黑色在古代的中国,是众色之长,在《易经》中就被认为是“天”的颜色,为众母之色,在古代单色崇拜时期尚黑的时间最长。
新石器的黑陶,说明黑色是中国人最早选用的颜色之一。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染有黑色,这是当时氏族人对黑色崇拜的体现。
《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尧禅天下在,禹受之。
作为食器,斩山而材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
”这段文字也证明了中国远古时代的先民就已经崇尚黑色。
秦的统治制度确立了中国色彩观的发展,秦崇尚黑色,首次出现了以一种颜色为尚色,“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即位之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史记・封禅书》)。
不仅是秦代,上古就有“夏尚黑”之说,《礼记・檀弓》就记载有“夏后氏尚黑”。
从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尚黑的审美观念影响着社会生活诸方面,特别是绘画领域。
据心理学家研究,男性在思维时使用左半球,女性则两半球都用,中国人则偏重于运用大脑两半球的平衡作用进行思维,因而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方面具有明显的女性偏向,这是母系制留下来的一份精神文化遗产。
以采集文化为主要形态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是发展出这种母系意识和女性智慧的基础,它的形成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中国史前先民早期活动的足迹广泛分布在气候温和,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北纬20至45度的中低纬度地收稿日期:2006-11-04作者简介:周斌(1982-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学,艺术文化学周斌: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及其文化意蕴 71区。
中国位于降水丰富的亚洲季风区,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在生产工具粗陋和捕食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很难靠狩猎来维持生活,因此中国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主要以采集为主,这种采集方式意味着从旧石器时代起,中国文化就开始表现出一种女性气质。
随着新时期时代农耕文化兴起,促进了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大米为主的中国传统食物结构的形成,在漫长的以植物等素食为主的产食结构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正像食物可以改变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性情一样,我们相信,由于食物结构的不同,尤其是经过数万年时间的长期作用,肯定对欧洲人种和黄色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大脑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尽管目前还无法从解剖学上验证食物结构与大脑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我们可以肯定,欧洲人种后来对自然界的征服态度及其对植物界的远离,似乎和他们早期狩猎中的征服欲及对肉食的依赖不无关系。
同样,对植物类食物的依赖也容易使中国人在不甚强壮的体魄中存有一颗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之心’。
以植物为食物能量的农耕产食结构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原始的推动力和制约力。
”[1]因而使得中国文化的女性心理偏向得到发展,崇尚阴柔中和之美。
另外,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本身作为一种规律性的周而复始生活状态,与西方先人那种充满神秘性和多变的狩猎生存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人异于西方的对世界的一种秩序性认识和和对于永恒事物的追求,因而使得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恒常性,黑色作为最具稳定性和理性的色彩成为中国古人最喜爱的颜色,于是中国古人创造性地用墨作为绘画的主要颜料,具有必然性。
此外,墨色审美可以溯源到古代阴阳五行等思想中去。
“五行”观念是中国人对宇宙生成论所持的最古老的认识。
“五行”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洪范》讲:“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九曰:向用五礼,威用六极。
”“初一”,是指生成世界最初的元素,“五行”,即“木”、“火”、“金’、“水”、“土”五种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
《尚书・洪范》最早为“玄”(黑)色和“五行”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
“玄”者,青偏墨色也。
生物学知识上,龟的年龄越大,其颜色越呈现为青黑色。
《洪范》一书中多有“天锡玄龟’、“龟负文而出”记载。
《竹书记年》曾说:“禹治水既毕,天锡玄龟,以告成功……洛出龟书,是为洪范。
”《易・系辞》亦说:“成天下之必州者,莫大乎著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河出图,洛出书。
”《抱朴子》说:“千岁灵龟,五色具焉’,《本草纲日》说:“(龟)年至千岁,则具五色’,认为墨具五色之功,可见水墨画“墨分五色”的雏形。
《周礼・考工记》提出一个“天谓之玄”的五色之外的玄色,也就是变化丰富的黑色,这也可谓以后水墨画的“墨分五色”的滥觞。
此时,中国色彩己经形成了完整一体的方位、五行、天地、四神的观念,形成了固定的色彩象征模式,具有主观的指示性色彩。
在两汉时期,阴阳五行思想风靡一世,阴阳五行的消长流变还成为当时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变化的系统模式,对色彩审美也有巨大的影响。
五色与五行、五方、五音、五气有着一种相互对应和转换的关系:“五色”(黑、青、赤、黄、白)与“五行”(水、木、火、土、金),“五方”(北、东、南、中、西),“五时”(冬、春、夏、长夏、秋),“五音”(羽、角、征、宫、商)及“五气”(寒、风、热、湿、燥)等形成了一个可以互相转换,互相比附的整体关系。
此外,“五行”与“五色”不仅相生:水(黑)→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而且相克:水(黑)→火(赤)→金(白)→木(青)→土(黄)→水(黑)。
总而言之,大千世界的五颜六色蕴含了特殊的意义,并通过对物象的视觉转换成一种对内心视象的文化反思,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成为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图式,并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理念。
中国水墨画用墨来表现一切色彩,“运墨而五色具”的墨色审美观已经转换成一个逻辑推理方式和思想认知图式,充满着哲学意味与辩证色彩。
72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20卷第3期二、老庄和禅宗对中国水墨画“墨色”审美的影响中国水墨画墨的艺术的发展是中国哲学合力影响的结果,如果说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中国水墨墨色审美的哲学基础,那么老庄和禅宗则为其奠定了基调。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把黑色(玄色)作为崇尚的神秘色彩,水墨画的“墨”之道是老庄之“道”的重要启发和运用。
道家认为一切颜色从玄(黑)色中来,玄色以最简单的色彩形式象征着最原始的色彩本质和精神本质,成为所有事物乃至所有精神现象和人类活动的表现色彩。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之体相是有无和虚实的结合,是阴阳相抱的本体,在水墨画中,“墨”通“实”,也即是“有”;“白”通“虚”,也即是“无”,墨白结合而成为道。
因而在水墨色彩理论中,不仅要重视墨之实相,还要重视白之虚空,不管是运墨还是计白为墨,最重要的是体道。
老子还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黑色似乎成为解开一切玄机妙门的钥匙,郑玄注《周礼・考工记》时就认为“玄”还有变化之意,用墨之“道”体现在墨色的万千变化之中,变化莫测的水墨契合了中国文人追求淡泊、超逸的心态,契合了道的绝言超象,成为寄托文人情思的外在物化,正如宗白华所说,“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仿徨不安。
它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穆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2]万物之运行和变化之于“道”,之于“墨”,是相通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和“墨”生万色也是相通的。
老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认为自然本体的“道”是最朴素的,它往往存在于最简单的形式中,缤纷复杂的五彩和万物形体的精雕细琢,并不能接近自然的本体,只有黑色最能体近和表现道。
庄子继承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的思想,认为五色之用是人滥用聪明,超出了本性,在《天地》篇,庄子指出“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表现道家“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那种向黑色回归的基本审美倾向。
中国水墨画对墨的运用和审美是符合“道”的,也只有墨色才最能体近和表现“道”,因为这“道”“它是深藏在宇宙最幽深的奥秘之中,又浅摆在跟前最贴近的万事万物之上,它是客观存在的亘古不变,又脱离物质不可形见。
道既然浑朴无名,耳目不能所及,但天地万物又莫不体现着道的存在和运动。
如此玄奥的道境,却恰好可以以中国画的笔墨来表现它。
用笔的中侧、方圆;线质的刚柔、强弱;墨色的干湿、浓淡;形势的平仄、开合,这些复杂因素的相互巧妙的遵循着道的规律结合,就可以完全充分的体现出‘道’的这些特征来。
”[3]在水墨画家看来,水墨的形式是剥离造化的表面现象直达本体,水墨画点、线、墨块的基本因素在浓、淡、干、湿、焦的万千墨色变化中使水墨自身的“绚丽多彩”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并最终达到本质,因而它无须去追摹表象的写实性和色彩变化的客观性,而是通过“外师造化”孕化为胸中意象,经过笔墨抒意与抒情,体验一种通达“道”的妙境。
禅宗一脉,不可两分,禅宗色彩观承即道家色彩观而来。
佛性悟空,不执着于现象界,而禅宗的离相却是和现象界相连的,禅心虽含万物,却又不可染指,迷时“山是山,水是水”,悟时“山是山,水是水”,只是悟时的山水已作了心性之过滤,关注的不是纷繁的世界万象,而是经心性过滤和还原的本体虚空,这就是禅宗的色彩观。
“禅定”又简称禅,本意是安静沉思,《坛经》有云:“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它更偏重于印度式的冥想,主张排除私欲杂念和干扰,进行直觉体验和内心反省。
禅宗认为天地大宇宙和人体小宇宙是循环又相通的,故主张主客两忘,物我俱一,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就要重视内心的修养,禅修与气功有很大的关系,都是通过思维意识的作用使个体生命自身运动处于一种优化状态,“禅定者,思维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