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导学案

“高效课堂”五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课题 5 古诗三首主备:课型古诗共 2 课时第 1 课时辅备:导学目标1.学习《泊船瓜洲》,自读识记4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的无限的思乡之情。

导学重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导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导学方法自读小组交流引导体会导学准备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导学过程学生活动(含时间)教师导学二次备课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

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板书设计5 泊船瓜洲王安石井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秋季期小学校本课程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我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三首古诗词。

3.我能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重点)4.我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知识链接】诗词的一些表达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叙事抒情、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等。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一)认真朗读诗歌,学习生字新词。

1.我放声读诗词,能在文中圈出下面的生字并注音、正确认读、书写。

(会读的用“√”表示,不会读的在对学、群学时请对子给予帮助。

)生字:洛榆畔帐多音字:间数还重行更2.我能写出有关本课生字中有价值的形近字并组词。

3.我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提示:通过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⑴意万重:⑵那畔:⑶聒:⑷:4.练习写字,重点写“榆、帐”等字。

(提示:一要注意字的结构;二要注意易错的地方。

)(二)我能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提示: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二、再读诗词,理解课文内容这三首诗词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

三、理解诗词含义,体会作者感情。

1. 朗读诗词,先说说重点字词的意思,再说出每句诗的意思,然后串联起来分别说说每首诗词的意思。

(提示:先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含义。

)重点字词:泊、间、数重山、绿、还、欲、意万重、复、行人、那畔、聒。

2.三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每首诗分别是由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情感的?表达情感:《泊船瓜洲》由勾起了作者的情感,《秋思》是由勾起了作者的情感的,《长相思》是由勾起作者的情感的。

3.这三首诗词都表达了思乡之情的主题,但表达方法各异,和同学说说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提示:表达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四、拓展延伸。

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终稿].docx

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终稿].docx

5、古诗词三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词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屮情景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4、通过学习,休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激发自己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休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课时:2—3课时一、预习导航:课文导读:1、知人论世:阅读诗歌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休会岀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这些因素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

如陶渊明的脱俗与111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

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

2、诵读感悟:“三分诗,七分读。

”可见,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一是熟读成诵。

多读,琅琅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屮整体感知, 在读屮有所感悟,在读屮培养语感,在读屮受到情感的熏陶。

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二是联系扩充。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三是想象入境。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口己融入诗词的意境Z中。

3、品评赏析:占典诗歌语言凝炼、语意含蓄。

在占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4、我能多读几遍课文,结合拼音把诗词读正确,读流利,能完成以下练习。

⑴在正确的读音下冊i横线快乐(1。

yue)清平乐(1© yuQ)剥落(bO bao)剥莲蓬(bO bao)亡羊补牢(wdng wu) 亡赖(wang wu)草踵(pu pu)铺开(pu pu)⑵我能正确书写本课字词,而且写得美观漂亮。

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长发行知小学语文导学案主备人:徐秀清复备人:程、叶教研组长审核:覃柳妃班级:小组:姓名:学习时间:长发行知小学语文导学案主备人:徐秀清复备人:程、叶教研组长审核覃柳妃班级:小组:姓名:学习时间:5《古诗词三首》自主学习任务单班级组别姓名一、自学我能行:⑴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快乐(lè yuè)清平乐(lè yuè)剥落(bō bāo) 剥莲蓬(bō bāo)亡羊补牢(wáng wú)亡赖(wáng wú)草铺(pù pū)铺开(pù pū)⑵我能正确书写本课字词,而且写得美观漂亮。

牧童、蓑衣、遮住、醉酒、媚好、锄豆、剥开二、整理学习方法,我有妙招。

本课的生字我觉得比较难记的是。

我采用的识记方法是比较难写的字是,我再组两个词,增加记忆2、我能通过()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弄:__蓑衣:__2.结合诗句理解:牧童:卧:舟过安仁:张伞:使风:三、熟读成诵,背诵古诗词三首。

四、合作交流任务一:学习《牧童》(1)了解诗人:(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铺:弄:(3)读了“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句话,我觉得这是一个:的牧童。

(3)你还知道描写牧童的其他诗句吗?任务二: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1)了解诗人:(2)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

安仁:__篙:__棹:__怪生:__(3)品读诗句,入情入境: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怪生”一词,说明了诗人,原来是任务三:学习《清平乐·村居》(1)了解诗人:(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3)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5古诗词三首——牧童 导学案

5古诗词三首——牧童 导学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3、、想懂画了面,;课文
2、理解诗意。任务二
才4、能反懂复,诵通读过。联
★①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要有感情,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一人朗读、多 系上下文和查字
人牧朗童读、多人轮读等),要读出节奏、韵味。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典通可过以读解诗决,能。知道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②诗句意思我理解。
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
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学习流程
教与学
【自主预习】(相信自己也能把预习做到最好,认真多读,认真思考,认真写就能)
1、我能认真读诗句,学习生字词,并能读正确、读好!任务一
★③通过上面的学习,这两句的诗意,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从季节上来思考。

3、理解诗意、感受全诗。任务三
★①诗句意思我理解。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是在什么时候归来的?
。“卧”是什么意思?
结合课本第 22 页插图,说一说对“卧月明”的理解:

从上面两句诗中,能知道牧童回来做了 件事情?分别是:
【合作学习】
通过 讨论、查证 , 快速、高效 形成统一
群学:组内交流、学习【自主预习】1、2、3
【展示探究】 1、抽签、预展。 2、展示、探究。 【达标检测】
意见。 第一步:讨论要展示哪些内容(根据情 况选重点)。
★①我要正确默写这首诗:
第二步:快速分配任务。
第三步:开动脑筋想出有效的展示方式,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学习目标】1. 我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 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牧童》。

3. 我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 我能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知识链接】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唱歌,故唐、五代时多称“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阕。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学习过程】一、目标解读。

( 2分钟)认真读“学习目标”,把自己认为的学习重点、难点在括号里标出来。

二、自主学习。

( 15分钟)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自由读全诗,借助拼音读诗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4.自学生字词语。

(1)在文中圈出下面的生字并注音、正确认读。

(会读的用“√”表示,不会读的在对学、群学时请对子给予帮助。

)篙棹媪剥牧蓑遮醉媚锄(2)我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把自己认为最容易写错、最难写的字写在横线上。

)牧蓑遮醉媚锄剥(3)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快乐.()剥.落()亡.羊补牢()清平乐.()剥.莲蓬()亡.赖()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6.我能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并说一说这三首诗词中我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三、初读古诗词,整体感知。

(5分钟)1. 通过初读课文,我知道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

2. 我还知道了:四、合作探究,入情入境。

(40分钟)1. 品读《牧童》,入情入境:(1)结合注释及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在课本中作批注)(2)我知道抓住诗句来说说这首诗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诗人又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写的,我还能想像画面,感受乐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

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篙、棹、媪、剥”会写生字“牧、蓑、遮、醉、媚、锄、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会默写《牧童》。

2.运用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了解古诗词大意。

3.感受、体验诗词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二、重点难点:读背诗词,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前导学一、收集有关吕岩、杨万里、辛弃疾的生平轶事资料。

写在下面:二、我会读会组词:铺()篙()棹()媪()剥()蓑()醉()亡()乐()()三、我会写:牧蓑遮醉媚锄剥四、我会理解:1.看注释理解弄()蓑衣()安仁()篙()棹()怪生()清平乐()茅檐()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2.结合诗句理解:牧童()卧()舟过安仁()张伞()使风()五、我会朗读。

(至少要读三遍,做到正确通顺。

当然读得有感情更好。

)六、我会了解大意:(提示)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当时周围是怎样的,有趣的是什么?还要注意看插图哟!课中导学(第一课时《牧童》《舟过安仁》)一、小组汇报课前导学情况,提出、整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全班互动解决。

二、仔细品读《牧童》1.根据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情境。

划出最能体现童趣的诗句再品读找出诗句中最传神的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2.我能用这个句式说说我的想象:牧童把笛子放在嘴前,时而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使老牛竖起了耳朵。

时而()时而()时而()。

3.我能结合想象把诗读得有情趣。

还能背诵。

三、仔细品读《舟过安仁》1.根据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情境。

划出最能体现童趣的诗句再品读找出诗句中最传神的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2.我能结合想象把诗读得有情趣。

还能背诵。

拓展阅读《桑茶坑道中》晴朗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达标测试默写《牧童》背诵《舟过安仁》拓展训练1.编故事。

提示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5 古诗词三首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5 古诗词三首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5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5.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正确读写“洛阳、榆树、湖畔、帐表”等词语。

2、通过自读、品读、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重点)
3、学习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难点)
二、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三、知识链接: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

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课前积累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主学习
一、我要用心地把诗词读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诗词读流利。

二、我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我还想把这些好词抄写两遍,并会用上其中的一两个造句。

三、通过预习,我搜集到了有关这三首诗的作者以及主要作品,我想摘抄下来。

王安石
张籍
纳兰性德
我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
四、质疑。

读完课文之后,我还有一些不理解的问题,我想记下来,上课与同学讨论。

合作探究
4、默写《长相思》。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古诗词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导入1. 请学生阅读《古诗词三首》的标题,让他们猜测这三首古诗词的内容和主题是什么。

2. 引入话题,让学生谈谈对古诗词的看法,以及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

二、进修内容1. 第一首古诗词:《静夜思》请学生阅读《静夜思》,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 诗人是如何描绘夜晚的景象的?- 你觉得这首诗有哪些特点和亮点?2. 第二首古诗词:《登鹳雀楼》请学生阅读《登鹳雀楼》,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 诗人是如何描绘登高遥眺的场景的?- 你觉得这首诗有哪些特点和亮点?3. 第三首古诗词:《春晓》请学生阅读《春晓》,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 诗人是如何描绘春天的景象的?- 你觉得这首诗有哪些特点和亮点?三、进修方法1. 请学生尝试背诵这三首古诗词,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这三首古诗词,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 指挥学生欣赏其他古诗词作品,扩大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范围。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自选一首古诗词进行解读和分享,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指挥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力和想象力。

3. 组织学生参与古诗词朗诵比赛或文学讲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五、教室总结通过进修《古诗词三首》,学生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六、作业安置1. 要求学生背诵并解读《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欣赏和解读,写下自己的解读和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活动,要求学生创作一首古诗词,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创作能力。

第5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第5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同学们,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

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吕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生字(1)给生字注音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_牧蓑遮醉媚锄剥本课比较难记的字是________,我采用的识字方法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多音字“清平乐”中“乐”字读______,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_,可组词为:______、______。

“最喜小儿亡赖”中“亡”在这里读_______,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_,可组词为:______、______。

“溪头卧剥莲蓬”中“剥”在这里读_______,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_,可组词为:______、______。

3、把三首古诗词认真地朗读两遍。

二、合作探究根据注释理解诗意弄:________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蓑衣:_________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五上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五上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2、想像上阙的情境,感受征途不易
3、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中体会征途之艰。
4、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那里有怎样的声音呢?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五、小练笔。
故园无此声”,故园,让词人魂牵梦萦的一个词啊,因为故园里有他快乐幸福的时光,有他和妻子的“赌书波茶”,有他和孩子的嬉戏追逐,有他和老人的围炉夜话……此时,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的故园,展开你合理的想象,写一写在故园纳兰幸福生活的场景
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
教学难点:用自已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想象描绘的画面。
教具
学具
课件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很想还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重点
难点
1、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领会《秋思》叙事抒情的特点,体会本诗平淡、本色的语言中包含的艰辛的构思过程和复杂的情感
教具
学具
课件




板书




1、把古诗读通、读顺。
2、自学课后我会写的生字。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课前复备(手写)
一、导入新课
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学生版)

2016学年上学期五年级语文科第二单元导学案课题:5古诗词三首课时:两课时备课人:王美蓉班级 ________姓名_ 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__ 日期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和《秋思》【教学目标】1、识记四个生字,注意“畔、泊”的发音和“帐”的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练地背诵古诗,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能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的方法感知两首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能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诗句发挥想象,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的无限思乡之情。

【知识链接】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张籍(767—830),唐朝诗人,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其存词三百四十二首。

《长相思》则是清代的纳兰性德征旅途中而作的他遇到了风雪,辗转难眠。

【预习导航】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词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收集并背诵一些表达作者思乡情感的古诗。

4、自学本课生字词,读熟三首古诗词、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诗句意思。

5、读一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意万重.洛.阳榆.关那畔.行千帐.灯风一更.聒碎泊船只隔6、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停船靠岸。

()○2隔开。

()○3吹绿了。

()○4回家。

()○5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6又担心。

()○7把封好的信拆开。

()○8那边,此处指关外。

()○9几层。

()【导学过程】一、初读古诗,检查预习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韵律结构;2. 理解古诗词背后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导学内容:本次导学将进修三首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分别是《静夜思》、《将进酒》和《春江花月夜》。

通过分析这三首古诗词的内容、形式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用一些图片或音乐来营建古典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

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古诗词的认识和感受,为接下来的进修做铺垫。

第二步:进修《静夜思》1. 让学生朗读《静夜思》,感受其中的静谧和思索;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来表达心里的孤独和思念;3. 诠释古诗词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进修《将进酒》1. 让学生朗读《将进酒》,感受其中的豪迈和豪情;2. 分析诗中的喝酒场景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喝酒来表达对人生的豁达和豪放;3.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人生几何”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义,让他们体会诗人的人生哲学。

第四步:进修《春江花月夜》1. 让学生朗读《春江花月夜》,感受其中的唯美和浪漫;2. 分析诗中的春江花月景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心里的设想和情感;3.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义,让他们感受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第五步:总结反思让学生整理进修笔记,总结三首古诗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思考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讨论和交流。

拓展延伸:1. 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 指挥学生欣赏更多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3. 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或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古诗词,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学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蒿沟乡小学学案纸
学科:语文年级:五主备人:审核人:
学案设计
个性化设计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2.我能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利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我能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蒿沟乡小学学案纸
学科:语文年级:五主备人:审核人:
学案设计
个性化设计
秋思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人亲人的深切怀念。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默写《秋思》。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学习过程:
(2)《泊船瓜洲》中提到的“瓜州”在今天的(),“京口”在今天的()。“钟山”在今天的()。
3、预习古诗时,我不懂的问题:
自主学习
1、结合预习及重点字词注释,说一说《泊船瓜洲》这首诗的诗意,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春风又绿江南岸”体会“绿”字的用法,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试着解释下面的字词。
碧:
逾:
然:
归年:
(2)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四、收获展示:
学了这首词我的收获是: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5、古诗词三首学习小主人:习惯养成:合作交流,大方展示主备人:目标在我心:1、我能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我能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我认识了诗人王安石:。

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组内互说)二、合作探究:1、我能从这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2、《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以换成:()、()、()等字,但“绿”字更加传神,“绿”字更让我们想象到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我还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我能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揣摩表达情感的方式。

4、我能想一想诗人在洛阳城里还看到了哪些秋天的景象?5、《长相思》中使人要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他会写些什么呢?我能发挥想象,写几句。

6、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巧妙地将情藏于诗中的呢?我能感受到作者一颗这样的心:三、检测反馈:1、根据不同季节,抓住不同景物进行描写,从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本课三首诗词的共同特点。

我能读读背背想想,完成下列作业。

(1)《泊船瓜洲》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2)《秋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3)《长相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2、下列诗句也表达了浓浓的乡愁,写一写诗人的乡愁是由什么事物引发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诗的大意,结合词语随机点拨引导
三、编故事、升华主题
1、编故事,写下来。
2、汇报
请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意万重 思乡情
恐----又开封 (叙事抒情)
导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三首词《长相思》
活动板块
学 案
导案
一、回顾导入,揭题
1、组内互背:《泊船瓜洲》、《秋思》
5、古诗词三首
课 题
古诗词三首
课时
三课时
主备人
何雪利
李 晨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
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引导学生感悟诗意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继续探究,感受诗境
请一个小组读词的上阙。
1.思考,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④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感情朗读后两句诗。
⑤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相象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感情朗读后两句诗。
⑥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2)想象“意”之万重
①“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诗人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③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质疑、讨论
升华诗情。
六、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靠家近
离家久
思家切
导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
活动板块
学 案
导案
一、温故知新
1、给一分钟复习《泊船瓜洲》,默写《泊船瓜洲》
2、再次朗读《泊船瓜洲》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唐朝诗人张籍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思乡情怀呢?请学习《秋思》。
二、自主学习生字。
1.读一读: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4、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组类学习
检测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一) 默读
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3、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倡导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二来自自主学习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小组合作,读准字音,讨论诗意。
三、合作探究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2、出示课题,交流:“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3、简介纳兰性德。
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组内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词语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①“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
②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③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小结:唐代的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①“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②“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你就是诗人,在这秋天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请感情朗读后两句诗。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教学准备
1.搜集名人思念家乡的故事。
2.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活动板块
学 案
导 案
一、预习检测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