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讨论提纲——无政府主义
讨论提纲:无政府主义在中国讨论人:张祎讨论时间:2015年5月17日讨论主题:近现代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讨论内容:本次讨论主要围绕三大问题进行。
分别是:无政府主义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广泛传播;无政府主义如何在中国传播的;无政府主义为何最后会破产。
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无政府主义,尤其是中国无政府主义主要的思想是什么?——主流无政府共产主义与后来的虚无无政府个人主义。
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思想主张包括:单一公有制、废除家庭、废除法律、主张互助论、主观唯心主义、提倡劳动。
以上只是多数的主流思想,但是由于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太庞杂,各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因此也有许多分歧。
一、无政府主义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广泛传播?无政府主义能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广泛传播,主要由四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形成。
1.政治因素:社会中低层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厌恶,无政府主义的出现迎合了他们的心理。
2.经济根源: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力量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商人等)生产生活方式自由散漫与封建压迫格格不入。
3.社会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人们的压迫,渴望出现一种能够带他们逃出禁锢的力量。
4.思想文化因素:传统文化中对“大同”、“至公”的向往;农业社会人们的思想文化落后,质朴。
二、无政府主义如何在中国传播的?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1901-1911年:无政府主义在国内的片段介绍和国外中国留学生接受传播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刘师培、张继等。
代表刊物有:《天义报》、《新世纪》。
天义派这一时期主要宣传平等思想;新世纪派这一时期主要宣传至公思想。
2.1912-1917年:无政府主义在国内开始扩散和初步发展阶段。
主要代表团体:民声派。
民声派这一时期主要宣传无政府主义原理,并将其付诸实践,否定资本主义。
3.1918-1923年: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兴盛发展和分化阶段。
这一时期的思潮特点:反对共产主义、宣传虚无主义。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摘要:无政府主义思想由盛至衰,前前后后不过七八十年。
其滥觞于西欧,成长于俄国,兴盛并基本终结于革命年代的中国。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几经浮沉,离今天的人们早已渐远,是非功过见仁见智,在未来的研究中实在不该因为意识形态的束缚与价值观的殊异便将曾经那些为国为民有所担当的人事一概抹杀。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中国;西方中华民族有过数千年辉煌的历史,汉唐国力极盛之时全世界的有志者都慕名前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可是近代以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积重难返,中华国势倾颓,为欧美列强所侮,日益衰微。
20世纪的中国是苍老的,满目疮痍;20世纪的中国人却是年轻的,无限生机。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包括无政府主义在内的大量西方思想涌入中国。
那时年轻的中国人激笔挥毫,指点江山,为了探寻国家发展的道路,往往唇枪舌剑,彻夜争论。
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最后的“终结者”,共产党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带领人民缔造了新中国。
然而,那曾经在江山倥偬的乱世里绽放过的救亡思想并不应就此被湮没在统治者单一的价值体系之下。
本文将试图探究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以及其在中国的浮沉与兴亡。
一、西方无政府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无政府主义”(anarchism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无领导,无强权。
日本人最先将anarchisme一词译为“无政府主义”,中国便直接引用了日文中的汉字译法。
除此之外,中国近代文献还曾将其译作“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三无主义”“安其那主义”等。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工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伴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社会的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也日益增大。
受压迫的人们对现存政权不满,向往公平正义,无政府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1张九海:《执着的乌托邦追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无政府主义思想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其最早提倡者是英国人葛德文。
讲稿1:无政府主义思潮
• 无政府主义,又译为“无强权主义”、“无治主 义”、“安那其主义”,是一种反映小资产阶级 和流氓无产者要求的社会思潮。 • 无政府主义盛行于19世纪后办期的欧洲,代表人 物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 宁和克鲁泡特金。 • 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主张个人的 绝对自由,否定一切国家政权和任何政治组织, 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力、无服从、无独裁的 “无政府”的社会。
• “四一二”政变后,部分无政府主义者放弃了“安 那其主义”的信仰,成为国民党的达官贵人。 • 1928年,李石曾等在上海筹办劳动大学,出版 《革命周报》刊物。上海自由书店出版了十余种 无政府主义书籍。 • 抗战后,无政府主义者先后出版《惊蛰》、《破 晓》等刊物,宣传“全面抗战”、妇女解放。无 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逐步退出了政治舞台。
• 天义派与新世纪派基本观点一致,要求排除强权 的代表——政府。 • 刘师培:“独立、自由二权,以个人为本位,而 平等之权必合人类全体而后见,故为人类全体谋 幸福,当以平等之权为尤重。” • 新世纪:“众生一切平等,自由而不放任。”自 由就是无政府,平等就是共产。 • 主张绝对自由、反对强权、排斥国家政权、当前 要推翻满清政府、最终废除政府。
• 《自由录》《进化》月刊、《奋斗》旬刊、 《学汇》副刊、《互助》月刊等。 • “五四”时期的无政府主义派别主要有:1、 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正统”无政 府主义,标榜为“师复主义”的继承人。2、 以朱谦之为代表的“新虚无主义”。3、以 郑太朴为代表的“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 • “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继续宣扬师复主 义。
• 两派的差别: • 1、在中西文化的取向上,天义派钟情于国 粹,新世纪派带有更多的欧化倾向。天义 派认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是自古就有;新 世纪派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有较多的自 然科学知识,反对崇仰旧学,主张“尊今 叛古”,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激烈批判的态 度。
《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课件
3、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在起初各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无政府主 义是占优势的。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到处都与 无政府主义的拥护者争论着、斗争着。马克思 主义直至在各方面克服无政府主义以后,并与 中国的工人运动、人民反帝运动结合以后,才 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个雄伟的力量,并在这 以后,马克思主义永远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占 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反对布尔札维克的理由, 不因他的革命,却因他那不彻底的革 命,须知不彻底的革命,和‘改良’ 相同”。“他们主张按各人劳动的多 寡来定酬给,那么强有力的将享最高 的幸福,能力微弱的,将至不能生活。 能力微弱的缘故,可关乎生理,非其 人懒惰的罪,而结果如此,还说什么 幸福呢?”
——黄凌霜《马克思学说批评》
(1)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主要社团 实社;奋斗社; 学汇社;互助社;民钟社。
(2)无政府主义主张
“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我 们不承认政治家的强权,我们一样的 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强权这东西早 就该‘伸腿’”;
“如果在一人团体之内,有两派 的意见,造成的可以执行,反对的就 可以退出,造成的既不能强迫反对的 一定去做,反对的也不能阻碍造成的 执行,这岂不是自由吗?”
——刘少奇
2、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主张
“凡无政府党无不以反对强权 为职志”;
“吾人以为社会主义当向社会谋解 决(即所谓“只能依靠人们的自治能 力和人类的天性”),不当向政治谋 解决(即所谓“不依靠政府的力 量”),以社会问题而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灵于政治, 是自失其社会主义之价值,故目之曰 半面的社会主义。”
2、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 在中国的泛滥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 无政府主义思潮
内容提要
辛亥前后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 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泛滥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试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
试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朱洪涛[摘要]自清末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而提出了各种主张,从而形成了各种新的社会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
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所提出的各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是这些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它们注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作者简介]朱洪涛(1980),男,山东临沂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专门史专业2007级研究生。
一、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在近代中国出现与泛滥的原因无政府主义,按法文译音又叫(安那其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
它最早出现于18至19世纪初的欧洲,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葛德文和德国的施蒂纳,他们把无政府主义的观点比较系统地表达出来,但未形成一个政治思想流派。
无政府主义正式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
法国人普鲁东被称为近代无政府主义之父,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
继普鲁东之后,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俄国又出现了以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巴枯宁鼓动暴动、暗杀等极端的推翻政府的手段;克鲁泡特金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宣扬采取恐怖主义,清算财产进行公平的分配,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政府主义在欧洲出现后,几经演变,形成了各种流派。
但是一般来说,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施蒂纳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另一类是以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无政府主义派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出现和泛滥,并非是偶然的,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首先,中国是个小生产者犹如汪洋大海的国家。
四、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发展阶段教材
产物有限时是办不到的。
第四,驳斥无政府主义者反对建立有严格组织纪律的无产阶级 政党的谬论,指出组织一个有“铁的纪律”的共产党。
(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破产
从1924年开始,中国无政府主义便逐渐走向 破产的道路。这时期的无政府主义者,公开反共 反人民,完全站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一边, 充当他们的忠实代理人。 标志:1927年在上海出版了宣传无政府主义 的刊物《革命周报》,它既是无政府主义者与国 民党反动派合流的产物之一,又是中国无政府主 义作为一个政治派别破产的标志。
2.灭资本,倡工团。 天义派与新世纪派提倡反强权、反专制,旨在推 翻清政府,批评与拒绝资本主义制度。民生派则不 同,他们抨击的目标首先是资本主义制度。 3.组织道德践履之团体及学理。 天义派同新世纪派对于用道德风尚挽颓救弊之心 时时跃然纸上。民声派组织了道德践履的团体“心 社”,刘师复谈到:“心社乃道德的问题,社会运 动则非心社范围内之事。”“心社乃以道德问题为 准的。” 4.绝对自由
1.此时的无政府主义宣扬者在“无政府主义”前又 加冠了“社会的”三个字,号称“社会的无政府 主义”。 2.此时的无政府主义者企图为无政府主义寻找哲学 依据。 3.此时的无政府主义者反对布尔什维克,反对无产 阶级专政。 4.宣扬虚无主义,反对唯物史观。
(三)无政府主义开始走上衰败
首先表现在区声白、黄凌霜等中国无政府主义者 在宣传其主张时学说上的矛盾。他们在提倡“社会 的无政府主义”主张时,与其个人的自由契约思想 在理论上矛盾。 其次,在他们内部也发生了争论。以朱谦之为代 表的无政府个人主义派以其虚无的脑筋大呼破坏之 痛快、建设之保守和造作。黄凌霜等提出了与之相 反的“建设的社会主义”,并说明他们的“建设的 社会主义”与那种暗杀暴动的无政府主义“无毫丝 的关系”。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摘要:无政府主义来源于法语Anarchism,被译为“安那其主义”。
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但它的传播范围又不仅限于资本主义范围内,它同样蔓延到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中国。
中国人开始介绍无政府主义,大致是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后。
中国无政府主义派的主要政治主张1.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组织纪律。
2.反对一切强权,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3.幻想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传播、主张、派别、瓦解一、国际上的无政府主义1.无政府主义的前辈霍德文,英国人。
要求个人绝对自由,废弃国家法律。
施蒂纳,德国人。
认为在社会上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个人,为了个人的自由,要反对现存世界上的一切。
2.无政府主义的始祖蒲鲁东,法国人。
设想“无息信贷”的“人民银行”方案。
主张依靠人民银行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调整工人间劳动产品的交换,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
这种理想被称为“互助主义”或“互惠制度”。
3.无政府工团主义创始人—巴枯宁巴枯宁,俄国贵族。
主张用暴动摧毁国家机器,工会面向最后的暴动,然后成为生产的基本组织。
1868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固定的无政府主义组织——“国际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巴枯宁主义对暴力革命的认识:第一,否认和拒绝一切日常的政治斗争,只承认二十四小时内毁灭国家的斗争。
第二,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极力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否认组织、纪律,否认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4.无政府共产主义创始人克鲁泡特金克鲁泡特金,俄国贵族。
特点是理论研究和进行宣传,创造了互助论,用生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认为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辛亥革命前1907年,刘师培和他的妻子何震在日本创办《天义报》,被称为“天义派”。
1907年,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在法国创办《新世纪》周报,被称为“新世纪派”。
中国近代思想
无政府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又译为“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安那其主义”,是一种反映小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要求的社会思潮。
•无政府主义盛行于19世纪后办期的欧洲,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
•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否定一切国家政权和任何政治组织,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力、无服从、无独裁的“无政府”的社会。
一、无政府主义的传入•19世纪晚期,《万国公报》、《西国近事汇编》等中文书刊已零星报道了关于无政府主义和俄国虚无党的消息。
•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无政府主义和虚无党作了较早的介绍宣传。
•日本是中国人早期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中转站”。
•幸德秋水《广长舌》(1902年)•福井准造《近世之社会主义》,西川光次《社会党》(1903年)•张继《无政府主义》(1903年)•《自由血》《虚无党女英雄》《虚无党》1904年)•这时无政府主义宣传矛头直指专制主义,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
二、天义派与新世纪派•《天义报》半月刊(1907年6月—1908年1月)•《衡报》(1908年4月——10月)•主持人:刘师培,何震。
两人1907年初赴日,加入同盟会。
6月,开始宣传无政府主义。
•《新世纪》(1907年6月—1910年5月)•《新世纪丛书》主要成员:吴稚晖、李石曾、禇民谊。
•天义派与新世纪派基本观点一致,要求排除强权的代表——政府。
•刘师培:“独立、自由二权,以个人为本位,而平等之权必合人类全体而后见,故为人类全体谋幸福,当以平等之权为尤重。
”•新世纪:“众生一切平等,自由而不放任。
”自由就是无政府,平等就是共产。
•主张绝对自由、反对强权、排斥国家政权、当前要推翻满清政府、最终废除政府。
两派的差别:1、在中西文化的取向上,天义派钟情于国粹,新世纪派带有更多的欧化倾向。
天义派认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是自古就有;新世纪派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有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反对崇仰旧学,主张“尊今叛古”,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激烈批判的态度。
无政府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思潮
一、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 原因
• 无政府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无政府主 义来源于古希腊文anarchia,原意是“无权力、 无秩序的状态”。汉语中的“无政府主义”一词 直接引用日文中的汉字。还有人把“无政府主义” 译作“无治主义”、“自由社会主义”、“自由 共产主义”。五四时期通行的音译是“安那其主 义”。 • 创始人是德国的施蒂纳(1806-1856)和法国的 蒲鲁东(1809-1865)。19世纪末一度在欧洲工 人运动中盛行,并在20世纪初流传到日本。蒲鲁 东是最早使用“无政府主义”一词的人,被称为 “无政府主义之父”、“无政府主义者的始祖”。
• 刘师培还提出《人类均力说》,这是其无政府共 产主义的纲领。具体规划了一个理想社会。规定 每千人为一乡,每乡设老幼栖息所,不论男女一 生下来就入栖息所。儿童6岁入学,10岁至20岁 从事实学,半天读书,半天学习制造物品。从20 岁至50岁,则按年龄分档,定期转换工种,分别 从事筑路、开矿、伐木、建筑、制造工具机器、 纺织、缝纫、烹调等各种劳动。农忙时,所有人 都去干农活。还规定,在未来社会,每人每天劳 动2小时,就足够维持生活所需,其余时间可以娱 乐休息。
四、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衰落
五、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意义、局限
• 由于无政府主义先在国外风行,当时旅居欧洲和 日本的人员及留学生便成为无政府主义传播的最 早媒介,无政府主义也从西欧和日本两条途径传 入中国。 • 中国最早传播无政府主义的是一批主张改良或革 命的知识分子。 • 1907年是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一 年。这一年,在东京和巴黎分别成为中国无政府 主义的两个中心,成立无政府主义团体,出刊物。
• 50岁以上复入栖息所,担任养育幼童和教育工作。 如此,则苦乐适均,“处于社会,则人人为平等 之人;离于社会,则人人为独立之人。人人为工, 人人为农,人人为士,权利均等,义务相均,非 所谓大道为公之世耶?” • 3、主张废除私有制度、姓氏、婚姻与家庭。 • 抨击私有制度,认为“今日悲惨黑暗罪恶危险之 社会,究其原因,所能,各取所需。”
无政府主义思潮之兴衰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思潮之兴衰
一、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 国际性的政治思潮, 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 的欧洲,其早期代表 人物是:施蒂纳,普鲁 东以及巴枯宁和克鲁 泡特金。
• 他们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 义制度压抑和倾轧下濒于破 产的小资产阶级对现实社会 的强烈不满和抗争。
1. 无政府共产主义派
表
北京的“实社”和“进化社”是其主要代
2. 无政府个人主义派
郭梦良、朱谦之等
以“奋斗社”为代表,主要成员有易家钺、
无政府主义还在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
1.李大钊 2.陈独秀 3.毛泽东、周恩来等人
三、无政府主义之归趋
无政府主义广泛流行的原因: 1. 因其强烈主张改变不合理社会现状的思想和行为易在青年进步人
2. 关于纪律和自由问题
无政府主义的队伍内部则逐渐走向分化 1. 多曾经信仰无政府主义或是朦胧中聚集在无政府主义旗帜之下的进
步青年,经过识别,逐步队识到无政府主义并非改造中国的灵丹妙
药,于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无政府主义,站到了马思克主义的大旗 之下。
2. 另一部分人,则由无政府主义的狂热转为颓唐。
二、主要流派及其思想特征
“新世纪派”激进的反传统倾向具体表现在:
鼓吹废强权,废私产,实行“大同革命”。 提倡“以教育为革命”,主张通过“教育感化”实现
无政府共产主义。
主张“尊今薄古”和“行孔丘之革命”。
二、主要流派及其思想特征
“师复主义”的基本主张:
“实行共产,废除政府” 反对宗教、迷信,废除婚姻、家庭。
以刘师培、张继为 代表的“天义派”。
以李石曾、吴稚晖 为代表的“新世纪 派”。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26卷(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6α闫虹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部,上海200336)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主张主要是:第一,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和社会结构。
第二,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大贡献也许在于提出了不断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一、无政府主义的由来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并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释放,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政治上被边缘化。
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
早期无政府主义的奠基人主要有德国人施蒂纳、法国人普鲁东。
普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
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1]324。
在他之后又有俄国人巴枯宁与克鲁泡特金。
巴枯宁鼓动暴动、暗杀等极端的推翻政府的手段;克鲁泡特金则认为,互助是人类的本能,主张以没有权利支配的各个团体的自由联合代替国家政权,以共产代替私有,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主张通过恐怖行动,以绝对平均主义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1]323-326。
无政府主义主张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形式上有一些相似,比如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反对阶级压迫,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公正、平等等等。
因此,起初,人们常常把两者混同,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很快意识到两者的区别,并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批判无政府主义观点,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许多误解。
二、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发展轨迹中国人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大约在20世纪初期。
略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
略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
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主张主要是:第一,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对私有制度极端仇视,幻想保持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第二,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主张人与人的自由联合。
第三,中国的无政府主义的最大贡献也许在于提出了不断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
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互助目录1.无政府主义思想 (3)2.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3)2-1.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发展轨迹 (3)2-2.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5)3.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没落 (7)3-1.马克思主义者的强烈批判 (7)3-2.脱离中国革命的很本任务 (8)3-3.团体的分化瓦解 (8)总结 (9)参考文献 (9)1.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是一政治哲学思想,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
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的欧洲,当时,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释放,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政治上被边缘化。
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
这使当时社会中纷纷出现一些无政府主义者。
早期无政府主义者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
以后的一些无政府主义思想家都也认为互助是人类的本能,主张以没有权利支配的各个团体的自由联合代替国家政权,以共产代替私有,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主张通过恐怖行动,以绝对平均主义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
浅析无政府主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浅析无政府主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摘要]:近代中国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无政府主义思潮则是其中颇为因人注目,并发生了很大影响的一种。
尤其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由空想而科学的转变过程中,几乎随时可见马克思主义拥护者与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和斗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析无政府主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首先是对无政府主义由来进行简单的概述,进而看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无政府主义的纷争,最后对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历史作用作简要综述,并给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影响与作用引言:早在晚清革命运动时期,革命者就已经在无政府主义里发现了与自己相似的观点和语汇。
1906—1907年,巴黎和东京分别成立了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前者由李石曾、吴稚晖领导,受克鲁泡特金影响,提倡科学主义和未来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实施工读计划,提出知识与劳动结合的教育理念。
后者由刘师培、何震领导,主要受列夫·托尔斯泰影响,关心妇女与农民问题,美化中国古代的乌托邦思想,提出农村公社等设想。
在20年代初,无政府主义是中国革命思想及话语的核心,历史上许多后来被归纳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思想言论,最初是通过无政府主义的渠道提出和传播的。
无政府主义内涵宽泛,内部纷争复杂。
晚清时期,无政府主义潮流存在着多种不同,比如马叙伦所说的“天然自由”、张继对无政府主义暴力手段的关注、蔡元培的乌托邦幻想。
民国初年,刘师复领导的广州无政府主义团体,体现出纯粹性和忠诚性特色;而江亢虎的国家社会主义则主张人道主义和非极端主义,被批评为不纯粹的无政府主义。
新文化运动期间,无政府主义作为激进主义的核心得以广泛转播,北大教师中的三个团体之一即为无政府主义组织,与“《新青年》派”和“保守派”并列。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钱玄同、倡导过“新村运动”的周作人,都被认为是无政府主义者。
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重要参与者、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匡互生,即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批判无政府主义
近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批判无政府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论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流传。
到"五四"时期,全国出版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书刊,据不完全统计有70余种,许多无政府主义的团体、组织涌现出来。
1919年2月,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在《进化》月刊上发表《评〈新潮杂志〉所谓今日世界之新潮》一文,把马克思主义歪曲成所谓"集体主义"加以攻击。
1920年春,几个无政府主义者在《奋斗》杂志上连续发表题为《我们反对布尔扎维克》和《为什么反对布尔扎维克》的文章,向马克思主义公开挑战。
这个时期,正是上海、北京等地的共产主义者着手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时候,鉴于无政府主义的猖狂进攻,对组党工作危害极大,即开展了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陈独秀等党的创始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明了:一、不能抽象地反对一切强权,反对一切国家。
他们指出:"强权所以可恶,是因为有人拿他来拥护强者无道者,压迫弱者与正义。
若是倒转过来,拿他来救护弱者与正义、排除强者与无道,就不见得可恶了。
"(陈独秀《谈政治》,载《新青年》第8卷第1号)。
二、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内,人人都要绝对自由,那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
劳动团体的权力不集中,各团体自由自治,这不仅不能打倒资产阶级,而且会被资产阶级所利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使劳工运动遭到破坏。
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以后,混入小组内的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袁明熊、张伯根等人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建立全国统一的组织。
李大钊等共产主义者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迫使他们退出了北京共产党小组。
这次论战持续了一年之久,经过深入的讨论,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20世纪初传入中国。
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者在冲击封建政治和礼教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四、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发展阶段
四、分崩离析( 1924-1927)是无政府主义彻底 瓦解破产的阶段
(一)同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1.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的批评 对于无政府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列宁揭露说, 他们是“被资本主义摧残得发狂的小资产者”。这些 小资产者,即小业主因生活下降和破产,容易激发一 种极端的革命狂热。 对于无政府主义者在国家问题上所持的错误感念, 恩格斯批评说:“无政府主义者把事情弄颠倒了。”
三、惊涛拍岸( 1918-1923)是无政府主义在中 国兴盛、发展及分化的阶段 (一)无政府主义社团及书籍刊物的大量涌现
无政府主义的社团分布:在北京有实社、进化社、 奋斗社;在上海有道社、民众社;在长沙、广州、江 苏等等。国外的有巴黎的公余社,旧金山的平社等。 1918年无政府主义者的第一家书店——大同书局 在上海开张;同时以工人群众为主要对象的无政府主 义刊物——《劳动》也问世了。 当时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报刊,较有影响的有《进 化》、《互助》、《奋斗》、《自由录》等。据不完 全统计,书籍有35种左右。
一潮汛初期19011911是无政府主义在国内片断介绍和在国外中国留学生中的传播一片段介绍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在中国公开使用无政府党一词的文章是梁启超于1901年所写的难乎为民上者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发展阶段
一、潮汛初期(1901-1911)是无政府主义在 国内片断介绍和在国外中国留学生中的传播 (一)片段介绍
3.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第一,批评无政府主义者绝对自由的观念。绝对自由是“事实 上做不到的”。 第二,驳斥了无政府主义关于反对一切政治活动,反对简历无 产阶级专政的谬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坚持了 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 第三,指出无政府主义者在生产、分配主张上的错误,他们的 “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管理”生产,只能导致生产混乱,在生
无政府主义浅议
无政府主义浅议近一个时期,无政府主义成了热门货,不少人都在评论它,批判它。
报刊杂志也发表了不少文章,有评论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在欧洲的产生和传播的,也有介绍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影响,更有针对目前社会上极少数人中的无政府思潮加以揭露批判的。
无疑,这是好现象,应当肯定。
它说明广大群众经过文化大革命,对无政府主义已深恶痛绝,迫切希望安定团结。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评论和批判中,有些说法不一,甚至根本对立,使人不明是非,难以适从。
仅举两例:第一,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自输入中国以后,是否起过积极作用。
有些文章指出:“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在政治上反对清朝政府,在文化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文化和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曾起过一些积极作用。
”“五四运动前,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无政府主义曾起过一些反封建的进步作用。
很多无政府主义者曾参加了辛亥革命,从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出发,无政府主义者也曾激烈地反对过封建的家族和婚姻制度。
”但有的文章则认为,“打着‘无政府革命’的旗帜,贩卖假共产主义的理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前中国无政府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动。
”这些人(指最先把无政府主义贩卖过来的人)“并不是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是几个买办官僚和封建政客”。
“他们引进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也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
显然,这两种论调是不一致的。
作者对自己的论点也尽管作过一些分析说明,但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有的则以个别事例来说明一般。
比如有一篇文章为说明最先把无政府主义贩卖过来的人,是买办官僚和封建政客。
举了张静江是“上海张园主人之子”;“刘师培原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李石曾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吴稚晖更是一个到处钻营的无耻政客”。
这里,作者为什么不提张继、刘师复?张继1906年就根据幸德秋水的日译本编译出版了《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1907年和刘光汉在东京组织无政府主义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创办《天义报》。
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2009年04月28日21:20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已有评论0条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传入和初步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为泛滥阶段,1924年后为破产阶段。
无政府主义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20世纪初期被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及反清流亡者,当做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加以接受,并由他们传入国内。
1907年,刘师培、张继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刊行《天义报》(后改为《衡报》),形成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天义派”。
同年,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形成中国另一个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新世纪派”。
他们鼓吹个人冒险,用暗杀恐怖手段推翻政府等无政府主义理论,对当时正在酝酿的反清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
但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其流传范围仍主要限于国外的留学生中。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人们对北洋政府绝望情绪的增长,无政府主义开始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思潮。
其代表人物为刘思复。
1912年夏,他在广州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晦鸣学社”。
接着在上海成立“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并先后出版《晦鸣录》(又名《平民之声》)、《民声》、《新世纪丛书》、《无政府浅说》等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和小册子,形成了融合克鲁泡特金(1842~1921)无政府共产主义和托尔斯泰泛劳动主义、无抵抗主义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学说。
其主要内容是:①反对一切剥削、压迫和权威,要求个人绝对自由;②宣扬总同盟罢工式的“革命”,反对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③反对科学社会主义。
传播范围也扩大到了某些地区的手工业工人中。
1919年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当各种“新思潮”在中国思想界迅速传播时,无政府主义也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各地先后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三十多个,出版刊物七十多种,形成了无政府共产主义、无政府个人主义等不同的派别。
无政府共产主义派又称“正统派”,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北京“实社”和“进化社”为代表社团,《进化》月刊为其主要宣传阵地,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一个派别。
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政府 主 义的传 入并 ’ 土 ] 巾 圈知 识 、
竭民众 所 接 受 ,以 至产 生影
响 、发 作 用提 供了礼 会 基础 其次 , 于人 对清 政 府 的 失 、愤 慈 而 走 上 r 无政府主 义 道路 ,希 望以此 束拯 救 r f 】 旧讣会 晚 消 政 府 的腐 败 无 能 、极 端 专
关 键 词 : 无 政 府 主 义 ; 马 克 思 主 义 ; 启 蒙 意 义 中 图 分 类 号 :D0 9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5 8 3 2( 2 0 1 6)0 7一 O 1 1 4一O 2 经济 侵略 ,近代 I 、 【 的兴 起 ,1 f = 『 l _ I 上沉 雨的 封 建剥 削 ,这 一 切 使 小 生产 者 也无法维 持其 有 的 生产 E活 ‘ 式而 E l 趋 破 产 。这 为 无
u 软弱 尤 J ,也 为尤政府 t义 传 入 l { 1 同 并 渐 成 思潮 提 供 了 政 治 f 1 f 确.尤政 啊 主 义心 湖 J f r 2 0” 上 纪 ,结 1 柬 F 2 O世 纪 2 O年代 制 平 J I I 强 政 治 控 制 的 倾 向性 相 当 明显 , 术 { I 1 _ j _ { 良 多 命 邯 / f 崔 度 受 到 过 无 政 府 义 的影 J 响 ,存 l f 环境 清政 府 最 后 岁月 竭 力 J l 场I 仉 腥 屠 杀 ,不 仅 使 清 政 网 近代 r I : .无政 啊主 义 潮 也 成 为 很多 允进 知识 分子 从 民 主主 尤其 是清政 府对 戍维 新 事业 进 行 的 ・ 府 走失 _ r知识 分子阶层 的 同情 和 支持 ,而 且 引起 厂社会 公 众 的 普 辽向 f : 芒义 趔 过渡 不 可或 缺 的耳 节 { 满 ,丧失 了・ 央政 府 存现 代 化 过 程 中 对社 会 力童 的 整 尢政 时 辛 迁r } : t … 目的 发 髓 夫敛 l 1 以分为一 个 阶段 :1 9 1 9年五 遍反 感 和, L } J f 1 】 功能 、甚者 在 1 9 0 3年 的拒 俄运 动 巾.爱 同青 年 的 真诚 愿 f 删 运 动 乃传 人和 步传播 阶 段 ;血 四运 动 币 ¨ _ f 共 产 党建 党 时 合作 _ 1 望 来是 帮助 清政 府 争领 十 、 f 极 .I n i 消政 府 却 于极 端 自私 j 9 _ 为泛 滥阶 段 :1 9 2 4 后 为做 产 阶段
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
题目: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起源、发展与沉寂姓名:陈珊珊陈琳刘蕾王维伟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系:政治学系专业:政治学理论专业年级:2007级硕士学号:13820071152717 1382007115271613820071152722 138200711527252008年7月8日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起源、发展与沉寂【摘要】无政府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股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潮,产生于资本主义矛盾开始激化的19世纪中叶。
19世纪80年代末期,这种思潮从欧洲、日本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均平思想、老庄精神、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杂糅混合,形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无政府主义理论体系。
本文将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发展脉络划分为四个阶段,展现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产生、发展最后走向沉寂的历史进程。
无政府主义也许是异端思潮,但它的存在仍有其特殊的意义,值得人们深入探究。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一、作为中国无政府主义渊源的西方无政府主义西方无政府主义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
在研究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发展脉之前首先应当对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无政府主义”的源头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把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作为最早出现的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来源,依据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的说法,庄子或许是“全世界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庄子曾说过:“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
而古希腊则被西方认为是首创了作为哲学思想的无政府主义,斯多葛派哲学家芝诺作出了这一贡献,他被克鲁泡特金称为“古希腊最好的无政府主义诠释者”。
16世纪欧洲的再洗礼派教徒往往被认为是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宗教先驱。
最早的“无政府”的使用出现在前467年埃斯库罗斯的戏剧《七雄大战底比斯》。
而第一篇明确提出无政府的文章是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的《为自然社会而辩护》(1756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政管院07级思政四班苏凤 222007*********)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治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凶恶的敌人之一,他们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反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幻想建立一个无权力、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本文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由来出发,浅析了我们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人在救国之路上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此时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社会思潮迭起,各种救国方案纷呈,各种学说广为传播。
其中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传入中国后,以它独特的魅力,立即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它在中国的传播,持续长达三十年。
其实,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论均是五四以前形成并确立的。
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时期,也是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
重新追述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在寻求救国之路上的迷茫与清醒。
一、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由来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19 世纪40 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19世纪下半叶广泛流行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并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 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释放, 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 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政治上被边缘化。
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 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 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要求有一种思想和改造社会的方案,能使其摆脱绝望境地,这样,以反对任何服从、纪律、权威、国家和政府为特征的无政府主义社会思潮就应运而生了。
早期无政府主义的奠基人主要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和俄国的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
蒲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在其所著的《什么是财产》一书中首先提出“无政府主义”概念。
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 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 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 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
施蒂纳尔和蒲鲁东提出了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原则;巴枯宁使无政府主义成为一种政治思潮;克鲁泡特金主所谓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把无政府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综结起来看,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
他们代表了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趋于破产的小生产者,企图保存自己权益的绝望挣扎。
正如列宁曾尖锐地指出:“无政府主义是绝望的产物”。
至于如何使之得到实现,无政府主义者们各有其说。
20世纪初叶,中国知识者开始了解接触到无政府主义,经过在国内介绍和在国外中国留学生中的传播,无政府主义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立政治派别。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无政府主义获得扩散性发展,蔚然成潮。
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以后,无政府主义队伍严重分化,逐步形成无政府主义者同国民党反对派合流的局面,这使中国的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派别破产了。
当然,在这以后的中国也还存在着无政府主义思想,并发生着一定影响。
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是无政府主义在欧洲已经没落破产的情况下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它在中国流行有20多年的历史。
那么,无政府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得到这样广泛的传播呢?这是有一定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的。
(一)阶级和社会基础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无政府主义比较容易在小资产阶级极为广泛的国家里生根发芽。
中国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处境,为无政府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小生产的经济氛围和小资产阶级成分众多的国情,是无政府主义思想赖以生存、滋长的温床和土壤。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大批城乡小生产者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深切地感受到生存的危机与压力。
他们要求打破一切社会秩序,实现彻底的平等和自由。
于是,以反对强权,废除政府为主要特征的无政府主义,恰恰迎合了此时小资产阶级的心态,同时也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思想根源从思想根源来说,中国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文化上的认同感。
再加上中国几千年来的暴虐、腐败的封建统治,使一些人对政府、强权、法律产生了极端厌恶和强烈反抗心理。
老庄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人性本善”,墨家的“兼爱”,以及令人痴迷不已的“大同世界”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中国的一些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特别愿意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这就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思想根源。
(三)政治环境中国社会的革命危机和政局的演变,构成了无政府主义影响中国的特殊历史氛围。
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之际,正值戊戌变法失败之时。
“百日维新”夭折短命的悲怆场景,使当时的爱国志士幻想破灭,武装反抗代替了和平改良的思想,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暴力革命。
无政府主义所宣扬的暗杀,流血对当时的青年人充满了极大的诱惑力。
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更是令人沮丧,旧的已经失范,新的使人惘然,直到五四时期,中国处于一个目标混乱,方向迷失的阶段,因此,厌倦政治,藐视国家,仇恨政权的情绪油然而生,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国家政权和法律的主张自然很容易在这种氛围下产生思想共鸣。
概括而言,20 世纪初,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兴起,是小资产阶级对社会现实愤恨的寄托,是知识分子寻求救国之路的新选择。
三、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发展轨迹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传入和初步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为泛滥阶段,1924年后为破产阶段。
无政府主义思潮肇始于19 世纪40 年代的欧洲,20 世纪初,通过日本这样一个“中介站”中国人最初接触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
但从当时的宣传来看,理论内容比较浅薄粗糙,主要集中于对无政府主义暴力恐怖思想的宣传上。
甚至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也称赞暗杀行为是“惊天地,泣鬼神之大事业”。
真正把无政府主义当成一种科学加以系统宣传、介绍则是从1907 年《天义报》和《新世纪》创刊开始的。
它也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产生的标志。
1907 年,张静江,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
有人称“中国无政府主义之种子,实由此报播之矣”。
同一年,一批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天义报》。
核心人物主要有刘师培,何震,该报在宣传的理论性,系统性方面不如《新世纪》,影响力也差得多。
但两报各具特色,天各一方,遥相呼应,表现了无政府主义对一些中国人特有的吸引力。
五四以前,无政府主义宣传的高潮发生在辛亥革命后,传播的热点从海外转向国内,代表人物是被中国无政府主义奉为楷模的刘师复。
1912 年5 月,他在广州成立“晦鸣学舍”——“是为中国内地传播无政府主义之第一团体”,出版《晦鸣录》,反映无政府主义思想。
在其亲历亲行下无政府主义逐渐被国人所知晓。
刘师复死后,其门徒尊称他的学说为“师复主义”。
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无政府主义发展进入活跃期, 无政府主义对传统君权思想和封建专制的抨击、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批判在进步人士, 特别是青年人中引起了共鸣;主张通过教育, 特别是劳动来改变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理想人格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平民化教育观点相吻合;无政府主义对劳动的重视演变成“互助工读活动”, 知识与劳动相结合更成为新一代青年人与传统身份诀别的标志。
此外,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宣传也对无政府主义的迅速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的无政府主义首次向国人介绍了十月革命, 并热情讴歌这场革命对社会改造的作用, 十月革命模式引起了中国人对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浓厚兴趣, 也因此使许多人把苏联革命看成无政府主义革命。
这个时期, 国内无政府主义组织纷纷建立。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加大了理论宣传力度, 也不断在实践环节大胆尝试。
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勤工俭学运动、工读运动。
不过, 好景不长, 新文化运动后,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异军突起, 通过论战,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划清了思想界限, 无政府主义阵营发生分裂,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渐渐远离理论中心,并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无政府主义开始走向衰落。
无政府主义社团及所出刊物和书籍日见减少,对工人运动的影响也因其反苏、反共和社会改良主义面目的彻底暴露而急剧下降。
无政府主义者纷向四方面转化:①改变立场,信仰马克思主义;②消极颓废,或遁入空门;③与反动势力合流;④继续打着无政府主义旗号,若撑破碎局面。
1932年,无政府主义作为一个政治流派在中国已彻底破产。
四、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及特点(一)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综观无政府主义的发展, 可以看出, 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主张主要有:1、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 对私有制度极端仇视, 幻想保持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
同世界上其他无政府主义者一样,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激烈地反对强权压迫, 他们认为, 政治的不平等出于权力分配的极度不平衡, 一些人借助政治制度获得了绝对的权威, 拥有话语霸权, 因而造成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和人群的分裂, 这和人的“互助”本性是背离的, 无政府主义者把国家看作万恶之首,认为国家限制自由, 维护阶级统治, 颠倒是非, 欺骗人民, 制造战争, 隔绝人群。
他们主张取消一切与国家有关的政治制度、政党、法律、军队等政治形式, 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
2、无政府主义虽然反对政治组织, 但是并没有导向极端的个人主义, 他们认为, 强权机构的存在把人彼此分离, 妨碍了一个有机社会的产生, 他们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 合群是人的本能, 主张人与人的自由联合。
他们指出, 一旦废除强权机构, 扭曲人的天然美德的根源消除了, 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不平等和对个体的压迫都将消失, 无政府主义坚信人性是至善的, 同时又是理性的。
他们幻想建立一个无权力、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主义”的社会。
无政府主义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是以形式上的绝对平等与经济的绝对平均为前提的, 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但是对照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这个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非常诱人, 难怪当时有不少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和青年学生拥护无政府主义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