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1)诗中的杨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分)(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杨柳是一个柔美(1分),且因美好而遭到妒忌、打击(1分)的形象。
(共2分)(2)运用了寄托手法(托物言志),借杨柳的遭遇寄托个人遭遇的不幸;(2分)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将“杨柳”比喻为“十五女儿腰”;(2分)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中的“挽”字将狂风人格化。
(2分)(共6分) 译文: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谁道只一个清早未加留意,竟然已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
赏析:此诗上两句是在写杨柳之美,下两句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
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
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杜甫《登高》诗题一作《九日登高》,这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漂泊夔州时的拔山扛鼎之作,被誉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
一、时空的断裂与自由转换诗歌在有限意象组合中浓缩了大量意义,从纵(时间)、横(空间)维度去建构意象,使诗意别具一格。
登楼是为了打破位居地面时的视野局限,开辟一片穷通万里的审美体验。
1.因登高而打破空间的视野打破空间的视野主要指登高所见由实而虚。
眼前所见的“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诗人由上至下,由下至上,俯仰之间使情与景相容;诗人近观远眺,情兴与物象相连。
句句不离登高,字字突破视野。
“无边”“不尽”写出空间之阔远,无边无际,“万里”,说明距离在万里之遥,则非视野所能及。
从更寥廓的意象中去探究,登高所见的景观已经形而上,成为生命之秋、人生长河的典型意象。
萧萧下的“无边落木”“滚滚而来”的长江,象征永恒的悲凉和亘古不变的宇宙,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
《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原文】眼见客愁愁不醒1,无赖2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3,便4教莺语太丁宁。
【注释】1不醒:沉醉迷惘。
2无赖:不懂人情。
3即:即刻,马上。
造次:鲁莽,轻率。
4便:又。
【译文】眼见我沉浸在客居愁思中不能自拔,不懂人情的春色却莽撞地来到了江亭。
花儿马上开放太过轻率,莺鸟时时歌唱实在吵闹。
【赏析】这组绝句写于肃宗上元二年(761),也就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题作「漫兴」,包含了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之意,也说明不是同时写成的。
从九首绝句的内容来看,应当是由春至夏的过程中写出的,也有次序可循。
成都草堂周围的景色十分优美,诗人生活在那里也比较安定闲适。
然而,忧国忧民的诗人始终无法忘记国家正蒙受的灾难、百姓有家不能归的痛苦,所以,尽管春光明媚,繁花在前,依然觉得愁思满怀。
「眼见客愁愁不醒」一句,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的心境。
「不醒」二字逼真地刻画了诗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然而,春色却似乎不晓人情,它莽撞地来到江亭,闯入诗人的眼帘。
明媚的春光本来是令人愉悦的,无奈诗人此刻正被客愁困扰,看到这突然而至的春色,竟平添了几许烦忧。
春光急匆匆地催遣花开,又令莺鸟频频歌唱,好像在故意捉弄愁思绵绵的他乡游子。
看到这番景象,诗人怎能不恼怒伤怀?诗中恼春烦春的情景,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颇为相似。
只不过诗人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愁思也有所不同。
写《春望》时,诗人身处乱中,愁思激切;写此诗时,诗人暂得安定,愁思绵绵。
诗人善用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情感,增强诗的艺术效果。
望江亭春色顿觉其无赖莽撞,见繁花盛开则深感其轻率造次,闻莺鸟啼鸣又嫌其过于吵闹,这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为本诗增色不少。
清人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
」(《杜诗详注》卷九)其二【原文】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1墙低还是家。
村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阅读答案
村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阅读答案
绝句漫兴九首
【唐】杜甫
熟知茅檐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问题:明代王嗣奭《杜臆》评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
”在他看来,本诗表达的是“不可人意”的心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说理由。
⒓⑴同意。
本诗写茅檐低矮狭窄,燕子频频飞入,筑巢衔泥点污琴书甚至因追捕飞虫而碰着人了。
以江燕频频进扰使主人难以容身而倍感烦扰、心绪不宁的状态,表现了杜甫远客孤居的落魄、愁苦。
⑵不同意。
本诗写诗人虽为远客,孤居于低矮茅斋,但又江燕时常造访,与人相亲相近,倒也让让暂且不觉太过寂寞,本诗聚焦于江燕的活动,从一个侧面写出了诗人随遇而安、宁静自适的心态。
(完整版)漫谈杜甫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漫谈杜甫诗歌中的“飞鸟”意象闲来翻捡杜诗,发现描绘飞鸟的诗篇很多,这些种类不一、姿态万千的飞鸟构成了一个瑰丽多姿、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它们或离群掉队,苦苦挣扎于浩茫云天;或展翅奋飞,搏击凡鸟而雄视天下;或一展歌喉,欢呼春天,歌唱自由;或联拳静卧,露宿沙头,安享静谧……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佛说,一花一世界,我说,一鸟一人生。
品读、体味、揣摩、想象这些灵性活现,意趣无穷的“飞鸟”,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杜甫曲折多难的人生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下面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作中的飞鸟意象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类析,。
(一)、苍鹰。
杜甫青年时代写过一首诗《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风鸟,毛血洒平芜。
”诗人通过描绘画鹰来抒发他那疾恶如仇的激情和搏击云霄的壮志.首联点明画鹰,矫健不凡的苍鹰挟风带霜,虎虎生威,使得洁白如雪的画绢上仿佛突然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颔联、颈联描写苍鹰的神态.耸身抓兔,侧目传神,光彩照人,气雄万夫,几个简单而逼真的细节活画出苍鹰严阵以待,跃跃欲试的形象。
尾联顺势收笔,抒写心志:何时才能展翅云天,搏击凡鸟?何时才能搏杀平芜,大获全胜呢?诗歌题画赞鹰,借鹰喻人,发乘风思奋之心,抒疾恶如仇之志,气势磅礴,撼人心魄.(二)、飞鸟。
《春望》前四句这样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前两句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林木苍苍.画面破败萧索,给人以怵目惊心之感。
后两句写春望所感:国破家亡,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意境凄惨悲痛,读来令人心惊肉跳。
显然,两联四句,前后关涉,诗人意在以山花泣泪,飞鸟惊心来表达自己离乱伤怀,满目凄凄的忧患之感。
《南邻》写朋友山居生活的幽雅情趣。
前四句“锦里先生马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写客人来访,主人素面尘心,热情相接;儿童笑语相迎,天真可爱;小鸟阶除啄食,不惊不乱。
《绝句漫兴九首》阅读答案
《绝句漫兴》阅读答案《绝句漫兴九首》阅读答案《绝句漫兴九首》是杜甫的诗作合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绝句漫兴九首》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答:(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5、【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释】 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
‚丁宁:拟声词,频繁的啼鸣。
7、⑴诗中描写春景的两个词语是、 (1分)⑵诗中的三、四句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⑶阅读全诗,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7、⑴花开,莺啼(共1分)⑵以乐景写哀情(1分)。
因为“客愁”,所以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2分)。
⑶客居他乡的惆怅、忧愁。
(2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唐)
眼见客愁愁不醒,恶棍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进修次①,便教莺语太丁宁。
①造次:莽撞,草率。
(1)本诗的诗眼是(2分)
(2)这首诗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仇兆鳌评论此诗说:“人在失意时,春色亦成恶棍。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仇兆鳌的评语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第一句中的“客愁”是诗眼。
答“愁”也可。
(2)由“客愁”可以感受到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尽管糊口暂得安宁,但并无忘怀国难未除,故园难归。
“不醒”二字,刻划出这类心理的沉浸迷茫而不能自拔。
这是诗人“失意”之处。
(2分)第二句中,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撞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扰人心绪!三四两句继续写春色的“进修次”:匆急地催遣花开,命令莺啼频频。
望江亭春色顿觉其恶棍,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层层翻出“恶棍”之意,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虑。
(3分)这类“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能使所写哀情表达得更为充沛,深深感动人心,引发共识。
(1分)
【评分要点】考生应紧扣“人在失意时,春色亦成恶棍”中的“失意”“春色”“恶棍”三个词语,联络诗句的具体内容详细解析
和作答,还要求能指出所采取的写作手法。
解析“失意”,解析“春色”,“恶棍”5分,表达手法和效果1分。
(大意如斯便可。
)。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译文] 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出典]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注:1、《绝句漫兴九首》杜甫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2、注释:3、译文: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谁道只一个清早未加留意,竟然已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2023南平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南平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颂钓者(唐)德诚禅师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颂钓者(唐)德诚禅师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1)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2)夜静水寒,鱼儿不再食钩,回程之时,并无渔获,只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船舱。
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求而不得,但仍然心存美好,求“道”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解析】【分析】(1)考查对意象特点的概括。
“一波才动万波随”一句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江面上,一个水波才起,便牵引出万重的波光荡漾。
由一波才动,万波马上相随,看到江面之广阔无垠。
答此题要读懂诗句内容。
(2)考查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
虽未得鱼,空船而回,却也载满了皎洁的月光,与我相伴同行。
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此题要由钓鱼不得而联想到人的得,这样诗句的内容就有了思辨的色彩。
故答案为:(1)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2)夜静水寒,鱼儿不再食钩,回程之时,并无渔获,只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船舱。
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求而不得,但仍然心存美好,求“道”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点评】《颂钓者》是唐末的南宗禅师,船子和尚——德诚禅师所作的一首禅偈。
作者观察得细,表现得真,语言虽然平易,却极为传神,碧波荡漾的一江春水宛然呈现在读者眼前。
而它的好处更在于平淡的语句中蕴蓄着理趣,使人受到理性的启迪。
绝句漫兴九首阅读答案
篇一:绝句漫兴九首阅读答案篇二:绝句漫兴九首阅读答案篇三:绝句漫兴九首阅读答案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注],便教莺语太丁宁。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造次:匆忙,仓促。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
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加倍地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或说不用,《春》诗中“花”“鸟”与诗人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的无情反衬出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中的“愁不醒”。
(或说同中有异。
答题中要摆出观点,加以阐述。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以下两首诗,回答(1)、(2)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眼见客..”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杜甫阅读理解
题目: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杜甫阅读理解1. 首先描述杜甫作品《绝句漫兴九首(其二)》,并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2. 分析《绝句漫兴九首(其二)》的主题和意境,并对诗中所蕴涵的情感进行解读。
3. 探讨《绝句漫兴九首(其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从形式和结构上分析杜甫的创作特点。
4. 文中引用批评家的评论和研究成果,对《绝句漫兴九首(其二)》的文学价值进行评述。
5. 总结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二)》对我国古代诗歌及现代诗歌的影响和地位,展望其在文学位等级史上的意义。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唐代伟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对后世诗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杜甫的作品中,《绝句漫兴九首(其二)》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篇,展现了杜甫执着于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中,杜甫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开篇,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意在饮酒解忧,抒发无奈,抚慰自己的心灵。
“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逝去友情的悲伤。
这里,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杜甫在诗中流露出的情感。
他既有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的感慨,又有对友情的留恋和眷念。
诗中所表现的情感与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是相互呼应的,在这种情感的支持下,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将心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除了情感的抒发,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也是杜甫创作中的亮点。
他善于运用对仗、排比和比喻等手法,使诗篇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又能够表达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
在《绝句漫兴九首(其二)》中,杜甫运用了平易近人的语言,直抒胸臆,使诗句情感真挚、形象生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在文学批评领域,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二)》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学者们赞赏杜甫在这首诗中对时局、人情的深刻把握和准确捕捉。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绝句漫兴九首(其九)杜甫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1)诗中的杨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分)(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杨柳是一个柔美(1分),且因美好而遭到妒忌、打击(1分)的形象。
(共2分)(2)运用了寄托手法(托物言志),借杨柳的遭遇寄托个人遭遇的不幸;(2分)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将“杨柳”比喻为“十五女儿腰”;(2分)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中的“挽”字将狂风人格化。
(2分)(共6分)译文: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谁道只一个清早未加留意,竟然已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
赏析:此诗上两句是在写杨柳之美,下两句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
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
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杜甫《登高》诗题一作《九日登高》,这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漂泊夔州时的拔山扛鼎之作,被誉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
一、时空的断裂与自由转换诗歌在有限意象组合中浓缩了大量意义,从纵(时间)、横(空间)维度去建构意象,使诗意别具一格。
登楼是为了打破位居地面时的视野局限,开辟一片穷通万里的审美体验。
1.因登高而打破空间的视野打破空间的视野主要指登高所见由实而虚。
眼前所见的“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诗人由上至下,由下至上,俯仰之间使情与景相容;诗人近观远眺,情兴与物象相连。
句句不离登高,字字突破视野。
“无边”“不尽”写出空间之阔远,无边无际,“万里”,说明距离在万里之遥,则非视野所能及。
从更寥廓的意象中去探究,登高所见的景观已经形而上,成为生命之秋、人生长河的典型意象。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注】①这组绝句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其时安史之乱进入第六个年头。
②糁(sǎn):米粒,这里意为散落。
③雉:一种鸟,俗称“野鸡”。
④凫:一种水鸟,俗称“野鸭”。
1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一改《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意境恬静优美,语言华丽工整,整首诗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B.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使全句活了起来。
C.诗歌末句中的“傍”字写出了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态,使整个画面宁静、温馨。
D.该诗虽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但诗中不见客愁,更多流露出作者对初夏景物的喜爱之情。
14.诗人是如何描绘初夏美妙的自然景色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参考答案:
13.A“语言华丽工整”不恰当,本诗语言通俗生动自然。
14.①选取典型的初夏意象“杨花”“荷叶”等,一句一景一画面,营造出初夏恬静优美的意境。
②诗歌一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散落在小径上的杨花比作白毡,把点缀在溪水中的片片荷叶比作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生动贴切富有形象感,描绘出清新明丽的初夏景色。
③诗歌三四句运用白描手法,幼雉于笋根间隐伏,幼凫依母而眠,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宁静闲适又饱含趣味的初夏图景。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8题。
(共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
②雉子:幼雉。
6.试描绘“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所展现的景色。
(2分)
▲
7.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分)
▲
8.这首诗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
6.(2分)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7.初夏(或“夏季”,答“暮春季节”或“春末夏初”亦可1分);从“杨花铺白毡”和“荷叶叠青钱”看出(1分)。
8.(2分)“闲适”或“悠然自得”“欣喜”等均可;或者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其九阅读答案-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其九阅读答案-杜甫(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其九阅读答案-杜甫绝句漫兴九首①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漫兴(其七)》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径杨花铺白,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3分)(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自己怎样的心情?(4分)参考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3分)(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3分)(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
(4分)译文: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赏: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首句中的“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
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
266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266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解读:早春时节,柳条为鹅黄嫩绿;仲春之时,柳条由鹅黄嫩绿变为碧绿,枝叶也慢慢生长,由疏到密。
柳枝细长,仿佛丝缕般柔软无比,随风飘荡,宛如妙龄女子翩跹起舞,故古人称其为“柳腰”,并常以形容女子纤柔的腰身。
最早以腰肢拟柳枝的是南北朝的庾信,其《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诗》:“春余足光景,赵李旧经过。
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
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
兰皋徒税驾,何处有凌波。
”屈原写尽了香草、美人,还特为橘赋一篇《橘颂》,借橘来表达自己决不背叛祖国的高大峻沽的人格和卓立不迁的品行,在楚地随处可见的柳树却在屈原作品中绝迹,为什么?推想屈原不像与他几乎同时代的商鞅、吴起、李悝等一样“楚材晋用”,当然不喜欢随风而舞、随地而长的柳了。
柳那轻盈袅娜、随风起舞的形象对一般人来说是美的,对于正直不阿的人来说,柳更像毫无原则、朝秦暮楚的小人。
晚唐李咸用《咏柳》:“解引人情长婉约,巧随风势强盘纡。
”也形象地刻画了随风摇摆的无行人格。
“弱弱本易惊,看看势难定。
因风似醉舞,尽日不能正。
”孟郊的这首《摇柳》既是对柳的弱不禁风外形的描绘,也是对似柳一样没有品行、邀宠取媚的群小的写照。
绵延中晚唐的朋党之争,使大批朝官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其中,更有一些似风中柳的小人挑拨离间、穿梭其间,追随得势的朋党,打击同僚。
还有一些没有士行的官员追随掌权的宦官,内外勾结,营造势力。
“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之所以能延续到中晚唐,与这些朝秦暮楚的宦官有很大的联系。
《杨柳枝词九首》其九:“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诗中诗人描绘了占尽无限春光的杨柳,漫天飞舞的柳絮,凭借春风而夸耀一时,最终还是随着春光的逝去而四处飘零。
再联系刘禹锡因积极参加“永贞革新”而一贬再贬,却始终不屈的精神,联系他的名句:“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1)诗中的杨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分)(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杨柳是一个柔美(1分),且因美好而遭到妒忌、打击(1分)的形象。
(共2分)(2)运用了寄托手法(托物言志),借杨柳的遭遇寄托个人遭遇的不幸;(2分)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将“杨柳”比喻为“十五女儿腰”;(2分)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中的“挽”字将狂风人格化。
(2分)(共6分) 译文: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谁道只一个清早未加留意,竟然已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
赏析:此诗上两句是在写杨柳之美,下两句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
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
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杜甫《登高》诗题一作《九日登高》,这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漂泊夔州时的拔山扛鼎之作,被誉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
一、时空的断裂与自由转换诗歌在有限意象组合中浓缩了大量意义,从纵(时间)、横(空间)维度去建构意象,使诗意别具一格。
登楼是为了打破位居地面时的视野局限,开辟一片穷通万里的审美体验。
1.因登高而打破空间的视野打破空间的视野主要指登高所见由实而虚。
眼前所见的“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诗人由上至下,由下至上,俯仰之间使情与景相容;诗人近观远眺,情兴与物象相连。
句句不离登高,字字突破视野。
“无边”“不尽”写出空间之阔远,无边无际,“万里”,说明距离在万里之遥,则非视野所能及。
从更寥廓的意象中去探究,登高所见的景观已经形而上,成为生命之秋、人生长河的典型意象。
萧萧下的“无边落木”“滚滚而来”的长江,象征永恒的悲凉和亘古不变的宇宙,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
2.因登高而延伸时间的久远“悲秋”,点明萧瑟衰败的时令;“落木”,暗示已是晚年,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生命短暂,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常作客”,表明漂泊不定是常态,漂泊他乡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是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诗人有意放大现实时间“常”和“百年”,写出长年飘泊之苦,经常羁旅之愁,年老多病之叹等。
同时秋天、落叶、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
个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因登高而将有限与无限自由转换诗人善于将眼前有限的时空与无限的时空进行转换,化空间为时间,或化时间为空间,达成时空交织。
“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句有机结合,组成更为丰富的意境。
江天无情,人生有恨,人生的苦难“代代无穷已”,恰似这铺天盖地的“落木”和滔滔不绝的“长江”,两者在此顷刻间相遇。
同时,落木苦短,却代代无穷,长江永恒,却年年重复。
登高之时空交错,牵动诗人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这况味秋风卷不去,江水流不完,真是思更甚,愁更浓。
二、内容的断裂与有意重组诗歌语言不同于常规语言,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与割裂完成诗意的传递。
文本断裂之处是指诗歌中没有写出或没有明示的,往往蕴藏深层的意义和滋生新的意义,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填充、想象、思索才能体味到的内容、思想及情感。
1.描摹意象是似断实连开篇从细微之处着眼,排列了“风”“天”“猿”“渚”“沙”“鸟”等六种似断实连的意象,每种事物后边都用一个字或词巧妙恰当地加以形容。
没有秋,便不会有“风疾”“天高”和“猿啸哀”的所感;不登高,便不会有“渚清”“沙白”和“鸟飞回”的所见。
接着从大处落笔,用特写镜头,写登临高处所见到的两大壮观景象,无边无际的树叶纷纷飘落,滔滔的长江之水波涛汹涌,滚滚而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诗人登高览胜,时空交错,物我相照,登临之作便会蓬勃而生。
其实诗人登台所见,并非只有这些意象。
登高所见,经常有“孤雁”“翠微”“落日”“花草”“烟雾”等,但诗人都略去不写。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只选夔州最有特征的景物,突出昊天无极,秋高万里,长风鼓荡,江流千古,凡此种种,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正道尽了诗人一生忧国忧民的内心苦难和亘古悲情。
2.叙事抒怀是欲言又止因内容的剪辑和组合而产生的空白,使之在整体结构中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语意相属而语辞中断,留下的空白就大,供读者联想、想象、再创作的余地也就大。
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必须对生活加以取舍,讲究以有限的文字,传递更多的信息,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短中见长,浅中含深”的艺术效果。
(1)“独登台”的原因是什么?文面只写“百年多病”登台,暮年多病,独自登高。
为什么独自登台?一是登台源于九九重阳。
重阳登台本应家人一起,可是杜甫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做客并登台,写尽孤病之态。
二是登台源于“常作客”。
“常”与“长”能否互换?“常”是经常,是动作的反复,“长”,是长久,是时间的久远。
“常”作客,突出身世飘零,羁旅他乡。
为什么要常作客?从知人论世的维度去分析,不言而喻,有家难回或无家可归的羁旅之愁。
(2)“艰难苦恨”的原因是什么呢?表面只写“繁霜鬓”,两鬓斑白,年华已逝。
白发丛生,两鬓染霜的原因呢?文本近乎空白。
诗中没有明写的空白正如杜甫在《登楼》中写道的“万方多难”。
观照全文,“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一是国之危难,藩镇割据、兵戈不息,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想为国家出力,却无能为力。
二是家之艰难,独自漂泊,颠沛流离;三是浑身是病,白发丛生;四是民生的艰难,尽管没有描写十室九空的情状,但无人不能从中体验到杜甫的忧愤和无奈,“万方多难”、时世艰难必定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古代许多 * 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文本断裂处,悄无声息地达到一张一弛的艺术效果。
其实,断裂并不等于虚无,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实体,它本身含有不尽的韵味,“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断裂造成审美心理中的压力和张力,体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从而产生“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的审美效果。
三、人事的代谢与宇宙的永恒的矛盾诗人无意片面描摹自然景观之庞然大象,而是要在壮怀激烈的昂扬主观中寻找自然万象与内心的契合点,彰显自我的悲剧意识,这是天人合一的大心。
宇宙的永恒和人事的代谢的矛盾,造成强势的动荡与碰撞,将内心深处胸怀激荡的情感投射在诗句之中。
1.天地雄浑之境,彰显宇宙的永恒开篇描写秋风之怒号、天空之寥廓、猿声之凄厉、江渚之清寂、河沙之冷白、鸟飞之回旋,突出风急天高的苍凉寥廓宇宙的永恒,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见其色,如闻其声。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联想到落木??之声,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为什么写“落木”不写“落叶”?屈原《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林庚先生《说“木叶》中已作全面分析,强调落木的空阔、疏朗、干燥。
“滚滚”不仅突出长江汹涌之状,气势浑涵,而且突出宇宙的无垠、历史之绵长。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让人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正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苏轼《赤壁赋》有“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等等,诗人都不由自主痛感营营小我之渺小,感慨宇宙之永恒,人生之短暂。
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悲壮而邈远的意境。
2.百年多病之我,凸显艰难苦恨之深诗人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把笔触由落木、流水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人生无常、人事代谢的感慨。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让人心生韶光易逝的感慨,又引发飘泊的生涯何时是尽头的忧思。
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让人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人物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不尽长江滚滚流来的是什么?分明是难以排遣的愁绪;无边落木,落下的是什么?也分明是挥之不去的忧愤!真是落木、流水无情,人生有恨。
离家万里,漂泊天涯,孤身一人,抱病登高,又逢霜天,木落之秋,飘泊一生、潦倒一生、苦难一生的杜甫岂不悲从中来?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因此,诗中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个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不像李太白那样豁达豪放。
他异乡飘泊、白发日多,多病残生,犹心系万里,志念悲秋;流寓之客,多病之身,犹不能消散这忧国忧民的诗心。
四、新停浊酒与借酒浇愁的矛盾“新停浊酒杯”的“新”是反常姿态。
古代文人嗜酒,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曹操诗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有“举杯消愁”之句,宋人有“美酒如刀解断愁”之句,杜甫也不例外,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今天为什么突然为一杯酒而感叹呢?1.杜甫酒杯为何反常“新停”,是“潦倒”“繁霜鬓”双鬓凝霜,不是新停的理由。
那为什么“潦倒”“繁霜鬓”?一是因为“艰难苦恨”,国难家愁。
借酒消愁,可能是一个人暮年绝望感伤中的最大甚至全部慰藉,此说在诗中无法说通。
二是诗人因“百年多病”停了酒。
此说虽有理,但笔者认为,他即使无病,因为穷困潦倒,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即使有酒喝,也忧心如焚,想必“停杯投箸不能食”(李白《行路难》)。
2.为什么是“新停”不是“已停”?“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或许是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表明饮酒不断、未曾停杯过,只是此时此景难以下咽。
“停”或许是“废止”,动作已经中断不再延续。
“新”,指初次出现,“已”指动作完成。
正如“繁霜鬓”的“繁”,是“使……繁”之意,如果换成“已”则表明诗人早已两鬓斑白,着一“繁”字,则更显“苦恨”之情日深,愁肠百结使白发日长,白发又惹恨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