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6Word版含答案
限时训练题组一专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6分)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
乡举入国学。
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
母忧归。
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
”服阕,改刑科。
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
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
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
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
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
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
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
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
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
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
”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
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
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
”不敢伤。
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
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
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
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
”克日请见。
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
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
”争罗拜,有泣下者。
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
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
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
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
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
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
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
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
成化中,赐谥恭惠。
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的一组是(3分)()①诣阙下乞留信民②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③得杨公一言,死不恨④城中皆缟素⑤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⑥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解析:②写百姓好像得到新生。
③是贼寇头目黄萧养的话,不属于“军民”。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7含答案
限时训练题组一语段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无私”就是“没有私心,不偏私”之意。
“烛”,名词用作动词,在这里可译为“照耀”。
“行”,运行,可联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理解。
“得”,能够。
“遂”,顺利。
最后一个句子在翻译时要注意补出省略的前面的主语。
答案: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
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八文言文阅读学案3含答案
限时训练
题组一基础练
一、判断句式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D项,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莲,花之君子者也
解析:C项为被动句,其他三句为判断句。
答案:C
二、被动句式练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解析:D项①②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D
三、倒装句式练
谓语前置句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予怀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谁可使者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余三项为谓语前置句。
A项应为“予怀渺渺”,B项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C项应为“可使者谁”。
答案:D
宾语前置句
5.下列各组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组是()
解析:D项①②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D。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4文言句式5大类型
倒装类型
典型例句
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论语〉十二章》)
否定句中,代 词作宾语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宾 疑问句中,疑 语 问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前 置
用作标“宾志之语”提“前是的”夫师唯贤晋》才令,)是》何举) 厌,之吾有得而(《用烛之之(武曹退操秦《求
12/9/2021
12/9/2021
任圜说:“安重诲不熟悉朝中人员,被人骗了。崔协虽然 是名家,但他认识的字很少。我已经因为没有学问而忝列相 位,怎么可以再增加一个崔协而被天下人笑话呢!”皇帝说: “宰相是个重要的职位,你们再重新商议一下。我在河东时见 书记冯道多才博学,与世无争,这个人可以任宰相。”退堂 时,孔循没给皇帝行礼,一甩衣服就走了。安重诲私下对任圜 说:“现在正缺人,崔协暂且作为备选人员,可以吗?”任圜 说:“您抛弃李琪而使崔协为宰相,这就好像抛弃了苏合香 丸,选取屎壳郎推的粪球。”
12/9/2021
[答案] (1)周浚认为何恽的计谋很好,便派人禀告王浑。 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 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不我 从”,宾语前置句)
(2)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的战功来接受我 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句)
学案4 文言句式5大类型
12/9/2021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式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其他如 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高考翻译时不作要求)这4类句式与 固定句式是翻译题中对有关句式的要求和采分点。
12/9/2021
必须掌握的特殊句式及翻译方法 一、判断句——译为判断词“是”的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动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等为 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 示判断: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光其词性,就有多种
说法。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
用法。请看下表:
用法 例句
说明
指代者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 杀人者.,打 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 虎武松也
语,“者”相当于“的人”
停顿者
廉颇者.,赵 之良将也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 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 译
[即学即练] 6.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 助句子的上下文) ①以 余其 嘉.无 其.礼能于行晋古道,且贰于楚也 ②其 其. .见 翼重 若( 垂被 天看 之重 云)如此
答案:①相同。都作主语。②不同。前“其”是代词, 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 译为“它的”。
同时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意义通过课 文中的例子,巧妙记忆。
[温馨提示:本学案后附知识储备 “《考纲》要求 掌握的 18 个文言虚词”。]
一、辨析易错的文言虚词
(一)“以”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 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 “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即学即练]
5.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因果 B.目的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④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答案:①B ②A ③B ④A
(三)“其”字用法辨析
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 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 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 “他”“他们”,作主语;译为“他的”“他们的”, 作定语。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含答案
限时训练题组一基础练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________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________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________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________⑥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________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________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________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________○1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________○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1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14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________答案: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②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⑦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⑧介词,表示“在……时候”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⑩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11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12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13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14副词,同“已”,“已经”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________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________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________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________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________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________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________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________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________答案:①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②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③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④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⑤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⑥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⑦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⑧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⑨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1有答案
限时训练题组一 基础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意思的一组是(3分)( )A.⎩⎪⎨⎪⎧①单于使卫律召武(苏武)受辞.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③我从去年辞.帝京④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彼且奚适.也 C.⎩⎪⎨⎪⎧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②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④信.可乐也 D.⎩⎪⎨⎪⎧①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②控蛮荆而引.瓯越③引.赵使者蔺相如④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解析:C 项,①使者,指媒人。
②随意,随便。
③④的确,实在。
A 项,①口供,引申为“审讯”。
②辞谢。
③辞别,离开。
④应酬的言辞。
B 项,①出嫁。
②适合、依照。
③享用,享受。
④到。
D 项,①后退。
②连接。
③延请。
④自杀。
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3分)( )A.⎩⎪⎨⎪⎧①戍卒叫,函谷举.(攻占)②杀人如不能举.(尽) B.⎩⎪⎨⎪⎧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有时,偶然)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C.⎩⎪⎨⎪⎧①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偏指“我”) D.⎩⎪⎨⎪⎧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欺负)②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 解析:①负:辜负,对不起。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解析:A 项,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B 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C 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重在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主要指旁系亲属。
答案:D4.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实词。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限时训练题组一专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
掌刑狱案件审理。
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答案:D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解析:A项,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答案:A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2018高考(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语文试卷(四)及答案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四)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篇论述类文章,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学案2 Word版含答案
限时训练题组一 基础练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________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________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________ 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________ ⑥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________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________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________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________ ○1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________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1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 ○14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________ 答案: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②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⑦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⑧介词,表示“在……时候”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⑩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11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12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13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14副词,同“已”,“已经”○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________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_____ ___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________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________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________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________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________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________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________答案:①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②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③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④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⑤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⑥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⑦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⑧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⑨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全国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 (4)
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3.望长安于日下..日下:京城。
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
《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4.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5.东隅..非晚..已逝,桑榆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
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7.无路请缨..,慕宗悫之长风..,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投笔:指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作“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8.朝菌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9.不过数仞.而下仞:古代长度单位。
一仞为八尺。
1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版通用)大一轮复习自修作业:专项限时练8第8周含答案
专项限时练8 文言文阅读(用时:40分钟满分: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9分)(牛)徽举进士,累擢.吏部员外郎。
乾符中选滥,吏多奸,岁调四千员,徽治以刚明,柅杜干请,法度复振。
(牛)蔚避地于梁,道病,徽与子扶篮舆,历阁路,盗击其首,血流面,持舆不息。
盗迫之,徽拜曰:“人皆有父,今亲老而疾,幸无骇惊。
”盗感之,乃止。
及前谷,又逢盗,辄相语曰:“此孝子也!”共举舆舍之家,进帛裹创,以饮奉蔚,留信宿去。
抵梁,徽趋蜀谒行在,丐归侍亲疾。
会拜谏议大夫,固辞,见宰相杜让能曰:“上迁幸当从,亲有疾当侍,而徽兄在朝廷,身乞还营医药。
”时兄循已位给事中,许之。
父丧,客梁、汉。
终丧,以中书舍人召,辞疾,改给事中,留陈仓。
张濬伐太原,引为判官,敕.在所敦遣。
徽太息曰:“王室方复,廥藏殚耗,当协和诸侯..以为藩屏,而又济以兵,诸侯离心,必有后忧。
”不肯起。
濬果败。
复召为给事中。
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
昭宗怒,持奏不下。
茂贞亟请,帝召群臣议,无敢言。
徽曰:“王室多难,茂贞诚有功。
今复恭阻兵而讨之,罪在不俟命尔。
臣闻两镇兵多杀伤,不早有所制,则梁、益之人尽矣。
请假以节,明约束,则军有所畏。
”帝曰:“然。
”乃以招讨使...授茂贞,果有功,然益偃蹇,帝使宰相杜让能将兵诛讨,徽谏曰:“岐,国西门。
茂贞凭其众而暴,若令万分一不利,屈威重奈何?愿徐制之。
”不听。
师出,帝复召徽曰:“今伐茂贞,彼众乌合,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师果败遂杀大臣王室益弱。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九》,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师果败/遂杀大臣/王室益弱B.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师果败/遂杀/大臣王室益弱C.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师果败/遂杀大臣/王室益弱D.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师果败/遂杀大臣/王室益弱答案 C解析给文言文断句应先读懂所给语段的大意,然后借助句式、重要词语等来断句。
2018年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学案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高考目标导航】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基础知识梳理】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
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
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一)、通假字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如“知”和“智”。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
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rǔ,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
所以“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
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
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
最新-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文言文阅读
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文言文阅读第二章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第四节分析综合一、(2018年宜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
入闱后期望甚切。
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忽有人曰:“报马来。
”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
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
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给之,暗笑其醉而已。
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
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
”又久之,长班果复来。
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
何处长班,伺汝穷骨?”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
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
其出场也,神情惝倪,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
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
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
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
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
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
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
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
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怒,骤起扑之B.迨望报也C.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D.神情惝倪,天地异色惝倪:恍惚解析:A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②辘辘远听,不知其所之也CD.①大骂:“钝奴焉往!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解析:C项,介词,被。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八文言文阅读学案5含答案
限时训练题组一语段练1.(2015·湖南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事忠告》二则(节选)张养浩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
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标志词,如“则、也、矣”等。
答案:A【参考译文】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
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
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
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
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
如果说:“他们自己不去整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
前辈说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退让贾谊翟王使使至楚。
2018高考语文习题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8-3 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
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
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
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
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①窅(yǎo):怅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限时训练题组一专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
掌刑狱案件审理。
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答案:D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答案:C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答案:C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解析:“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豖,没有牛。
答案:D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
古代对其有多种不同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解析:“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谨,“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答案:D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解析:“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
答案:B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解析:“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答案:C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
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解析: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
答案:D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兔”,借指月亮。
古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
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
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解析:“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答案:B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C.“流涕”指流泪。
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解析:“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
答案:D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解析:“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答案:C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解析:“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C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解析:“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
答案:A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
解析:“黔首”并不是“尊称”。
答案:D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解析:“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答案:B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
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
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解析:“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
答案:C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答案:C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解析: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
答案:D题组二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
(19分)陶安,字主敬,当涂人。
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
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