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王健林的故事的感受总结

合集下载

王健林与大连万达 读后感

王健林与大连万达 读后感

王健林与大连万达读后感篇一王健林与大连万达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关于王健林和大连万达的一些事儿,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你说王健林,那可真是个传奇人物。

他一手打造的大连万达,就像一艘在商海中乘风破浪的巨轮。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有钱嘛,有啥了不起的。

但我觉得,这可远远不是有钱这么简单。

王健林的眼光和魄力,那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能看准时机,大胆出击,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就好像在一片迷雾中,他一下子就找到了通往宝藏的路。

大连万达涉及的领域那叫一个广泛,商业地产、文化产业、影视娱乐,哪哪都有它的身影。

我就在想,这得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勇气啊?也许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但光靠运气能行吗?肯定不行!万达的成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敢想敢干。

可我又在琢磨,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机会,我能抓住吗?我觉得可能够呛,毕竟不是谁都有那样的头脑和胆识。

不过话说回来,王健林和大连万达一路走来,难道就没有遇到过挫折?肯定有啊!但人家能挺过来,能继续前行,这才是最牛的地方。

我读着他们的故事,心里一会儿激动,一会儿又有点儿失落。

激动的是看到了成功的榜样,失落的是觉得自己差距太大。

但转念一想,咱也不能灰心丧气不是?人家能行,咱为啥就不行?说不定哪天,我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呢!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王健林与大连万达读后感哇塞!读完关于王健林与大连万达的这些事儿,我这小心脏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王健林,这名字简直就是商业界的一颗璀璨巨星!大连万达在他的带领下,那发展速度,就跟坐了火箭似的!我不禁想问,这到底是咋做到的呢?你瞧,万达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张,从地产到文旅,从影视到体育,这跨度,这野心,能不让人惊叹吗?也许有人会酸溜溜地说:“不就是赶上好时候了嘛!”可我觉得,光靠运气哪成啊?要是没有王健林的聪明才智和果断决策,能有今天的万达?我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那股子冲劲和勇气,说不定我也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可我又犹豫了,我能行吗?我有那本事吗?哎呀,真是愁人!王健林的故事让我明白,成功可不是天上掉馅饼,那是得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努力的。

全球华商名人堂王健林: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全球华商名人堂王健林: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王健林全球华商名人堂|王健林: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有一个反复被媒体提及的故事:2006年,王健林在香港看了《血钻》。

这部电影告诉他,人们平时穿戴的钻石,其中1/3带着非洲钻石工人的鲜血,因为工人工作条件极差,报酬很低,甚至可能被杀害。

此后,王健林腕上那两块100多万元的江诗丹顿钻表和劳力士“满天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黑色皮表带的简约款伯爵。

对王健林而言,钱财向来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物,早些年时,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商战经年财富雄,向来万事皆成空。

唯有余生管行善,一片净土十世功。

”在王健林看来,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修桥修路、积德行善,这些理念贯穿古今。

他信奉,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也正为有“仁”者之心,他所遵循的商道即仁道。

二十多年来,王健林所领导的万达集团一直勇于承担责任,坚持以“仁”为本,以“共创财富、公益社会”为企业使命,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

20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万达集团捐款累计达3.5亿元;2009年,万达集团捐款1000万元,率先在辽宁、河北两省建立贫困儿童之大疾病救助基金;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万达集团捐款1亿元;2010年11月8日,为弘扬中华文化,王健林以个人名义向南京市政府捐款10亿元,用于金陵大报恩寺重建;2011年,万达集团慈善公益事业捐赠现金2.57亿元,其中为成都教育事业捐款1亿元。

万达成立26年来,累计现金捐款超过35亿元,是全国所有企业中唯一七获国家“中华慈善奖”的企业,已成为企业界努力践行慈善公益的典范。

王健林年轻时非常推崇李嘉诚对国家慈善的贡献,而他自己也像李嘉诚一样,积极响应国家的慈善号召。

后来,他看到比尔·盖茨一方面在做企业时引领创新,一方面敢于急流勇退,把全部股份成立了基金会用于慈善事业,又看到巴菲特把钱全部赠与盖茨基金会,而不去求“青史留名”单独成立一个基金时,王健林被这两个老外震撼了。

王健林的创业故事

王健林的创业故事

王健林的创业故事纵观十几年来创业领域的研究,本研究是少数关注创业型领导行为的研究之一。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解开王健林的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王健林的创业故事篇一王健林,男,曾用名王建林。

1954年生于四川绵阳,王健林的父亲王义全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建国后回到老家四川长期担任地方干部。

1958年,王义全受四川省林业厅的指示到大金县(现在改名叫金川县)负责组建森工局,4岁的王健林也跟随父母来到了阿坝州的大金县生活,王健林的小学、中学分别在大金县东方红小学和金川中学度过。

1969年,14岁的王健林成为了森工局下属的营林处的职工。

1970年,在营林处工作了1年的王健林决心要参军。

不过他参军的过程却还是费了一番周折。

据王健林母亲秦嘉兰回忆,因为阿坝州当时不征收城市户口的青年,所以她就把王健林送回了苍溪老家,在那里上山下乡,就这样,王健林才当上了兵。

在去部队前,王健林改掉了自己原先的名字王建林。

关于王健林入伍还有一个故事。

一位王健林当年的战友曾在微博上回忆了当时的情景:1971年初春,吉林省集安县鸭绿江边的大山深处的军营里来了一批新兵,新兵里面有四川和辽宁抚顺的,班长去挑选新兵时,他先选2个抚顺兵,然后走到一个又小又瘦的新兵面前问他想当侦察兵吗,他没有任何犹豫的说了愿意。

就这样王健林成了一名侦察兵。

他很好地抓住了由对方抛过来的机会,在往后的人生中,这种不放过任何机会、勇于挑战的性格对他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1978年,入伍8年的王健林晋升为排长,并进入大连陆军学院学习。

在大连陆军学院学习期间,他多次对部队的教材提出质疑,部分质疑内容被接受而写进了教材。

1979年的8月,王健林从大连陆军学院毕业,由于成绩优秀,留在学院的大队当参谋,后被调到学院的宣传处任职干事,负责动员学院的军士报考党政专修班。

1983年王健林就读辽宁大学党政专修班,1986年毕业获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位,毕业后,32岁的王健林调任陆军学院管理处任副处长。

敢想敢做,越挫越勇的名人例子

敢想敢做,越挫越勇的名人例子

敢想敢做,越挫越勇的名人例子越挫越勇,意思是不怕处境艰难,在经历过艰难之后仍然有坚定不移的勇气而勇敢前行。

它是成功人士身上必不可少的特质,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就是这样一个人。

经商之前,王健林一直在部队当兵,差不多15岁左右的年龄进来,在部队一干就是17年。

后来他还做到了团职干部,因为遇到了百万大裁军,后来就转了业去了地方做了两年办公室主任。

那时候的王健林在部队和地方都做过领导,看起来还是比较成功的,很多人也都很羡慕他,但那也是他通过拼命和努力换来的。

后来他下海经商,才有了现在成功的王健林。

初期创业的时候,王健林接过一个项目,是别人干到一半转给他的。

当时需要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有土地做抵押,所有的手续都健全,但还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他。

为了拿到这笔贷款,他在银行的走廊上一站就是一整天。

人家八点半上班,王健林八点就去了。

即使这样,一天也看不到要找的人,现在王健林每每想起当年的事情还会耿耿于怀。

后来,有人给王健林出了一个主意说“干脆你就发一个债券”,但是你这得承诺回报,比如两年按照1.4倍,每年20%,1.4倍收回。

就是这个办法,最终让王健林度过了难关。

为了公司项目,他还借过高利贷,甚至9天9夜没睡觉。

那时的王健林3年之间打了222场官司,但他依然挺了过来。

正因为经历了挫折与苦难,人才能快速成长,才有了如今无人不知的亚洲首富。

如今的王健林带领万达一次次转型升级,最终为企业找到了一条轻资产发展的高速路。

或许,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王健林辉煌的一面,殊不知他背后经历了多少磨难与艰辛。

如果我们也想成功,也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要像王健林一样敢想敢做,不畏艰难险阻,有越挫越勇的魄力,有坚持不懈的韧劲,相信我们也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学习《王健林先生谈万达超强执行力》读后感003

学习《王健林先生谈万达超强执行力》读后感003

---认真学习《王健林先生谈万达超强执行力》演讲读者:晓东近期集团公司推荐学习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先生(以下简称‘王董’)在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发表的演讲内容,我作为同样是标杆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现就职于**集团旗下**置地有限公司,在集团公司投资开发的**项目担任**职务,主要分管地块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在认真阅读万达集团王董的演讲词后,领悟到了一点感想。

首先,谈谈我身边万达集团,据我了解在我们安徽合肥,万达旗下就有三个项目,按时间先后的顺序依次是芜湖路万达广场、天鹅湖万达广场、万达文化旅游城。

当年芜湖路万达广场作为城市综合体开发项目,有住宅,有写字楼,还有商业及内街等,从项目开工到开业运营大概不到3年就实现,是继集团开发的**广场之后又一城市标志性建筑,而且人气旺,商家多,从知名品牌到民生生活,应有尽有。

从我们工程专业上分析,万达工程管理模式效率快,组合管理漏洞少。

在建筑业尤为关心的两个问题,安全及农民工工资方面,我了解到的万达管理环节尤为严格,对违反管理模式的坚决清场,这是我个人对身边万达的一点了解。

俗话说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个企业也是如此,王董的万达集团发展速度之快就证明万达管理模式很成功。

其次,在王健林的演讲中,他谈到万达发展又好又快,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

这里的企业不是一般的企业管理,是完全创新的、超强执行力的万达模式管理。

王董在谈及工程管理方面时,话语中肯,内涵深刻,对今天的工程师岗位而言,可能感触尤为深刻。

更对将来走上专业管理者层次也有着极好的教育意义。

在工程管理方面,主要是涉及我们的施工合作单位,王董的万达在选择施工单位时不随意招标,主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万达现在的工程队伍全是中国建筑总公司,主要有一、二、三、四、八局等,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除此之外不选择其他任何企业。

他也谈到跟中建合作对万达来讲增加了10%以上的投资成本,这一点我不赞同,特级建筑企业承建项目,并不是建筑成本比乡镇企业或是地方施工企业贵10%,而是像中建这样的特级企业公司管理标准比地方小企业标准要求要高,技术水平高的管理人员比地方小企业投入大,这也是建造出高质量产品的一项保障。

王健林万达的三则诚信故事

王健林万达的三则诚信故事

■文/本刊编辑部以前有一篇报道,某机构在天津的一所小学进行了一次测验,测验的内容是“讲诚信究竟有没有用”,结果超过90%的小学生都认为讲诚信吃亏。

这件事情着实发人深省,但在市场经济中,诚信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在“2007~2008年度中国房地产诚信企业”表彰大会上,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就通过三个故事诠释了诚信的无价。

第一个故事:在1995年房地产市场比较困难的时候,万达出台了一个公司政策,总结起来称为“三项承诺”:第一,保证所建的房子不渗不漏,发现一次渗漏赔款3万元;第二,承诺凡是万达销售的房子如果面积短缺,三倍赔偿给客户;第三,客户如果对购买后的房子不满意,可以从交钱到入住的三个月之内随时退换。

这样的承诺为万达增加了很多成本。

第二个故事:在与万达合作的施工企业中,有一个比较优秀的乡镇企业,该公司非常注重工程质量,并有一系列成熟的管理办法。

于是,万达与该公司召开了一次工程质量现场会,把全国200多名负责工程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工程部经理等领导组织在一起,请这家施工企业作经验介绍,然后对他们进行了表彰。

此后,万达作了一项承诺,凡是万达的工程,该公司免招标,并增加支付他们的工程款,而万达每平方米的造价也因此提高了15个百分点。

第三个故事:万达2000年初在沈阳开发的一个商业项目在建筑设计上犯了错误,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产品售给了300多名业主。

随后,由于设计失误,无论采取什么办法商户都不能得以很好地经营。

最后,万达在2006年将这个项目拆除,并给所有积压货物的商户增加50%的赔偿。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以上这三个故事仅是万达在诚信建设过程中的缩影,正是由于讲诚信,万达获得了多方面的认可。

一是消费者的认可。

万达的经营业绩有目共睹,即使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万达在销售过程中也很少有卖不出去的现房。

同时,经调查发现,万达有接近4成的房子是老业主多次购房或是由原有业主推荐购房。

二是政府的认可。

年月,由于万达在大连常年坚持诚信经营,大连市政府下发了红头文件,号召全市的企业尤其是建设行业企业向万达学习诚信经营。

名人创业故事案例名人创业故事精选3篇

名人创业故事案例名人创业故事精选3篇

名人创业故事案例名人创业故事精选第一篇:王健林——中国首富的传奇创业故事王健林,是中国首富,万达集团董事长,也是中国商业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创业故事被人们讴歌为中国商业界的传奇。

王健林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曾在部队服役,然后考取了部委的机关工作,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对这种工作并不感兴趣。

于是,他辞去了稳定的工作,投身于创业的道路上。

200万创业,生死一瞬在1988年,王健林投资 200 万元创建了万达集团,开始经营房地产业务。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商业环境不太稳定,这样的投资对于一个毫无商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在创建之初,万达并不是一个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而是一个小规模的销售公司。

由于经验不足,公司首批的房地产交易业务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王健林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有误,于是决定改变经营策略。

他没有再去依靠大型房地产公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这样,他便可以大力推销自己的产品。

经过几年的刻苦奋斗,王健林终于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足够的认可,万达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公司的业绩也开始取得了成果。

磨难不断,转型与增长1998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低谷期,这对万达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此时期,王健林毅然决定在万达集团的基础上推进全面转型,将公司从一个房地产开发商转变为综合性企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万达逐渐涉足了影视、体育、旅游等行业,并不断扩大了其业务规模。

在过去的20年里,万达集团的业务已经超越了房地产业。

它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运营商,也是全球第三大电影公司。

对于王健林而言,磨难并没有结束。

2017年,万达宣布退出传媒和文化业务,并重点发展线上商业。

然而,这一举措却在市场上引起了质疑,其股价也一度过山车式地波动。

如今,王健林依然朝着扩张的目标前进。

2018年,万达集团宣布将与IBM合作推出区块链系统,以推动其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提高运营效率。

看完这篇文章,你能找到自己又忙又穷的原因

看完这篇文章,你能找到自己又忙又穷的原因

看完这篇文章,你能找到自己又忙又穷的原因放眼望去,咱们身边处处都是繁忙的人,咱们忙着作业,忙着挣钱,忙着买房,忙着还贷看上去,咱们很忙很尽力,但依然仍是月月光。

所以,许多人叫苦连天:为什么咱们作业时刻那么长,看似越来越忙的情况却仍是穷的掉渣?其实,大多数人的繁忙,或许是这样的:你正在写一篇需求在一周之内完结的稿件。

刚写几句话之后,忽然想起来还有一封邮件没回。

所以,你翻开邮箱回邮件,与此一起,你又发现收到了其他几封需求回复的邮件。

一眨眼功夫,半小时过去了,你还在回邮件。

当然,你没有忘掉自己的使命写作,所以回头看了看方才写出来的那几句平铺直叙的话。

而就在你持续写作的时分,却发现自己脑子里想的竟是午饭要不要吃披萨、朋友生日要买什么礼物等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就这样,你从一个主意神游到另一个主意又耗费了许多的时刻,再加上刷微博,看朋友圈,立刻就到午饭时刻了,所以你决议提前收工日复一日,你每天都过着这样的日子,时刻被一点一点地耗尽。

而比及交稿的截止日期立刻要降临的时分,你才开端有了紧迫感。

你不再想去回复邮件,思想也不再漂移到午饭、买礼物的问题上,专心为你带来了报答:你总算写出了大部分的内容。

为什么这样的繁忙很难让你过得更高档?在答复这个问题之前,你或许需求先了解一下稀缺这个词。

你之所以在接近截止日期的时分能够如此高效,正是由于稀缺为你换来了专心。

2《稀缺》一书的作者,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对这一概念做了解说: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抓获咱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动咱们的思想方法,影响咱们的决议方案和行为方法。

为了赶稿,你把一切注意力都放在了争夺时刻上,因而,任何有或许为你换来时刻的事,你都乐意做出献身,即便久远看来,这件事对你来说更为重要。

比方,某天早上,你没有像平常相同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而是将时刻用在了作业上。

这种挑选是怎么构成的呢?你或许是算了一下最近去健身房的频率,在多去一次健身房能给你带来的利益以及完结作业的迫切需求之间,进行了比较,然后决议不去健身。

从小坚持而成功的名人

从小坚持而成功的名人

从小坚持而成功的名人王健林是一位中国企业家、亿万富翁,也是大连万达集团的创始人和董事长。

他被誉为“地产教父”,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

然而,他的成功之路并不容易,他必须经历许多困难和挑战,才能达到今天的成就。

王健林出生在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就对改变家庭状况充满了渴望。

然而,他的父亲教育他说,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能实现个人的成功。

这个信念深深地根植在王健林的内心深处,成为他坚持不懈的动力。

年少时,王健林放弃了求学的机会,选择进入工地工作来支援家庭。

他在工地上努力工作,凭借勤奋和毅力,很快升职为班长。

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知道自己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他利用晚间的时间自学,补充了大量的知识。

刻苦学习使王健林的眼界得以拓宽,看到日益繁荣的房地产行业中的巨大商机。

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职业重心转向房地产领域。

他开始从事房地产经纪工作,并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小公司。

然而,他所面临的挑战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在当时的中国,房地产行业还在起步阶段,面对着无数的困难和竞争。

王健林的公司陷入了困境,几乎破产。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终究会有一天成功。

他毅然决定改变经营策略,从房地产经纪公司转型为房地产开发商。

这个决策并不容易,因为他缺乏资金和经验。

然而,王健林没有退缩,他向银行贷款,并开始从事大规模的房地产项目。

尽管困难重重,但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最终获得了成功。

他的房地产公司逐渐壮大,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扩张。

然而,王健林的野心并不仅仅局限于房地产领域。

他知道要实现长期的成功,必须寻找新的机会和挑战。

他将目光转向了娱乐产业,通过收购国内外电影院和影片制作公司,进一步拓展了万达集团的业务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健林带领万达集团进军更多行业,如金融、酒店、旅游等,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跨国企业集团。

他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财富上,更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上。

王健林人格分析报告

王健林人格分析报告

王健林人格分析报告引言本文旨在对王健林的人格进行分析。

王健林是中国著名企业家,拥有广泛的商业帝国,对中国商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其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领导风格和决策方式。

1. 个人背景王健林,生于1954年,祖籍中国辽宁省,是大连万达集团的创始人和董事长。

他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中国首富。

他从事房地产、酒店、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的经营,并在中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2. 领导风格王健林以其坚定的领导风格而闻名。

他注重企业的稳定发展和长期规划,拥有很强的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

他善于发现商机,并采取果断的行动来抓住机遇。

他鼓励团队合作和创新,重视员工的培养和发展。

3. 价值观王健林坚守着一系列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他的商业决策和领导方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他强调诚信和信任的重要性。

他认为诚信是企业成功的基石,只有建立起信任,才能赢得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支持。

其次,他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他积极投资于教育、环保和扶贫等领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4. 个人特质王健林具备许多与成功企业家相匹配的个人特质。

首先,他具备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都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其次,他善于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能够清晰地传达他对业务的看法和期望,并能够与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此外,他具备创新的思维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能够准确地抓住市场动态和商机。

5. 影响和成就王健林的成功事业对中国商业界以及国际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办的万达集团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和运营商之一,涉足多个产业领域。

他的商业模式和领导风格成为了其他企业家们学习的对象。

此外,他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投资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结论综上所述,王健林作为中国著名企业家,拥有坚定的领导风格和独特的价值观。

他的成功事业对中国商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其人格特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领导风格和成功之道。

王健林创业故事 [王健林创业历程]

王健林创业故事 [王健林创业历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王健林创业故事 [王健林创业历程]王健林家族以1700亿超过李河君,重回中国首富宝座,同时超过李嘉诚,首次成为全球华人首富。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王健林创业历程,希望能帮到你。

王健林创业历程王健林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方面有着独到的建树。

在他的带领下,万达集团经过十六年的发展,形成以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为两大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翻开万达的创业史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总能“快人半拍”的企业:在大连率先从事旧城改造,在东北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全国率先参与足球也率先退出足球,在地产界率先开创了“订单商业地产”模式,率先尝试“房地产信托基金……总是快半拍最终让这个曾濒临破产的区办小企业成长为今天资产超百亿的地产巨头。

率先尝试旧城改造1988年,是万达的创业元年。

这一年,王健林从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请缨“主政”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一个欠债149万元、濒临破产的企业。

此前半年,王健林刚刚从部队转业落户大连,那个时候的他对房地产行业还非常陌生,然而,这个“门外汉”却很快选择了一个同行前辈不敢或者不屑于的项目:旧城改造。

“拆迁回迁问题杂、成本高,没人愿意干,我们是大连的第一个”,实际上,万达也没有别的办法,那个时候开发项目要“配额”,万达拿不到,而旧城改造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想开多少给多少”。

在当时大连市政府南面,有一个“棚屋区”,很不雅观,领导对前来跑“配额”的王健林说:就这里,你想开发多少都行!然而,回家一算成本,每平方米的造价正好是当时大连的最高房价1200元,难怪没人愿意干!“那我们就多卖几百块钱呗!”初涉商海的王健林还是决定一搏,结果大获成功。

“棚屋区”被改造成大连今天著名的“北京街”,“800多套房子,一个月就卖完了,一下子挣了一千多万!”“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就是做了几点创新,一是推出130多平米的大户型,二是在北方率先设计了明窗大厅,三是采用了铝合金窗。

万达执行力心得体会

万达执行力心得体会

万达执行力心得体会万达王健林执行力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感触颇深。

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都需要具有“马上去做”的执行力和“立刻办”的雷厉风行的作风。

“马上去做”的执行力和“立刻办”的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就是果敢快速、统一协调,井然有序,增强活力。

与其相对应的是:松懈散漫、杂乱无章、麻木不仁、拖泥带水。

这种执行力和作风的培养,应从日常点滴做起,从细微处大力发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日常工作中应注重快捷反应、令行禁止。

整齐有序、精神饱满的雷厉风行工作作风,是提升执行力的重要基础,既应注重外在的感官,更应注重内在的风尚。

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体现出团结及团队的精神,而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把日常各项工作做好,关键在于员工队伍的说干就干、协同作战。

特别是面对繁重的任务,更需要有雷厉风行、团结进取的集体力量去迎接挑战,用集体的精神和集体的力量来增强执行力。

雷厉风行产生力量,雷厉风行激发生机。

企业要想实现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工作目标,就需要员工队伍以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等行为理念,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切实发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从而提升执行力,为实现各项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工作作风保障。

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想实现贴近群众、优质服务、宏观调控的工作目标,就需要公务员振奋精神、集中精力、热情周到、一丝不苟,把群众的事当作最重要的事马上办、立即办、快办、办好,让群众满意而归。

要以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发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的精、气、神,提升职工队伍的知识底蕴和整体素质,加强监督管理,培养、塑造严谨、准确、快捷的品格,提升效率和效能,增强执行力和战斗力。

万达工作法第十三章。

防腐败。

读后感《万达工作法》阅读心得《万达工作法》这本书应该是我第二次读,里面详细的介绍了万达的一些工作方法,从中也能映射出自己工作的毛病。

我总结了一下十点,觉得非常实用与自己的工作,相信应该能提高自己的效率。

王健林的创业经历

王健林的创业经历

王健林的创业经历辞官下海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

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几十万部队当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

具体两个原因:一是赶上经商热。

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

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二是想改善个人的生活。

我就觉得,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不止万元户。

第一桶金是这么来的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创业难关,就是借钱。

第二个难关是拿不到项目。

那时大陆还是“计划经济”,比较落后,拿项目也不仅要有钱,还得有“计划指标”,得出现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指标名单上才行。

我只好找到大连一个老战友“借”一点指标,同时付出一点费用。

他同意给我几万平米指标。

但是拿了指标,还得去找当时的市领导批地。

跑了左一遍,右一遍,没人理。

市领导被我找烦了,出了一个题目:“你不是想开发吗?把市政府的北侧那块地给你”。

市政府是一个老建筑,很气派。

但它的北侧居住区,房子差,设施差,一百多户人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被认为“有碍观瞻”,所以把这片地给我去干。

可这个项目改造完,要1200块钱一平米的成本,我前面有三家国有公司都不肯干。

因为大连市当时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一千零几十块。

我坚持要干这个项目,公司里的很多同志反对。

当时我们公司叫“西岗开发公司”,我就说:“开发公司,只有开才能发,你都不敢开怎么能发呢?”为了赚钱,得把这个房子卖到1500元一平米,后来我们动脑筋,推出来几条创新:第一,当时大陆的房子没有明厅,一个小过道进去直接就是几间房。

那好,我们做一个明厅;第二,当时房子没卫生间,县处级以上干部才允许配一间卫生间。

我们没管那一套,每户都配了卫生间,还把木头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再加一扇防盗门。

四千精神的浙商典型人物事例

四千精神的浙商典型人物事例

四千精神的浙商典型人物事例引言概述:浙商作为中国商业界的重要群体,以其勤劳、智慧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浙商群体中,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以其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四千精神,成为了浙商典型人物。

本文将通过五个大点,详细阐述几位浙商典型人物的事例,展现他们在商业领域中的成功经验。

正文内容:1. 事业创新1.1 以创新思维引领行业浙商典型人物王健林,作为万达集团的创始人,以其敢于创新的精神,将万达集团从一个小型房地产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

他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商业模式,推动了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2 不断追求卓越另一个浙商典型人物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

他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不断追求卓越。

马云带领阿里巴巴集团从一家小型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

他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

2. 社会责任2.1 关注环境保护浙商典型人物郑板桥,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关注环境保护。

他创办的企业积极推动绿色生产,采用环保技术,致力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郑板桥的事例表明,企业家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2 关爱员工福利另一个浙商典型人物是杭州海康威视的创始人陈宗年。

他注重员工的福利和培训,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陈宗年的事例表明,关爱员工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员工满意,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浙商典型人物以其四千精神,展现了中国商业界的风采。

他们通过事业创新、关注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努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当向这些浙商典型人物学习,不断追求创新,关注社会责任,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万达哲学》读后感

《万达哲学》读后感

《万达哲学》读后感
初看到《万达哲学》这本书时,我以为是一本很深奥的哲学理论,但细细看下来,原来是一本简单易懂的演讲集。

《万达哲学》主要是叙述了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个人艰苦创业的历程。

王健林从白手起家,亲手缔造了万达商业帝国,万达集团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发展成跨国集团的艰辛历程。

王健林以他的理念、他的远见、他的危机感、他的坚持,在这27年的时间,万达集团由住宅地产行业起步,逐渐壮大,续而转型做商业地产,文化旅游,电商,金融等行业,但一直没有离开地产行业。

由此我想到我公司现在面临的状况,现在PV A产品在市场上呈现饱和状态,新的销路很难展开,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必须要创新,就要学习王健林的精神“敢闯敢试,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敢想别人没想过的事情,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创新才能带来竞争优势,带来企业超速发展”。

让我们企业以PV A产业为本,充分利用本企业有利的条件,发展有利于本企业新的领域,新的方向。

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王健林多次在演讲提到了自己在创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如何在挑战困难在使企业和个人得到很好的成长和历练。

他用自己在创业中的感悟,为我们讲述了他作为优秀企业家的心得,鼓励我们年轻人去创业,去发挥自己的潜力。

目标的重要性

目标的重要性

问:科比在篮球赛中投篮时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答:看篮筐在哪里。

篮筐就好比一件事情的目标,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明确目标。

目标如灯塔,指引我们前进。

人总要有一个目标才有往前走下去的力量,当自己的目标一个一个实现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目标的重要性,但很多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却没有目标或目标很模糊。

很多人都在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在学习时间管理的技能,试图让自己可以处理更多的事情,完成更多的任务,拥有更多的财富,而当拥有这一切时,他们却丝毫感受不到满足的快乐,反而是无尽的痛苦与压力。

在追求的路上,他们可能很高效,但却不一定幸福。

本来是为了追求幸福,但他们却做了很多让自己不幸福的事情。

人们常犯的错误是“为了什么而什么”,就像“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可不能成为“读书”的目的,否则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同样,有的人是“为了计划而计划”,而“不是为了目标而计划”,眼光和思维特别窄,这样的计划肯定没有多大的效用和意义。

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以前会经常买很多畅销书,尤其是一些名人或公众号推荐的书籍,认为读那些评价高、大家都较好的书,肯定有利于提升自己。

但读这样的书,我却很痛苦,有很多内容是我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也有一些书籍内容是晦涩难懂的,还有一些是跟我工作生活没有丝毫联系的,为了读这些书而逼迫自己读,不光读的很痛苦,自己也并未感觉从中有怎样的收获。

后来我终于明白,这是一种没有明确目标的读书。

提升自己,是一个目标,但不够明确,当只有我给自己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后,选择能达成目标的书籍进行阅读,此时我才会有兴趣、有动力,进而才会有收获。

世上的书很多,好书也很多,现在我评价一本书好与不好,不再以他人的评价作为主要评判标准,而是看这本书是否满足我的需求,是否可以帮我达成我的某一项具体的目标。

不要为了计划而计划当你的领导要你组织一次春节客户答谢会,你会如何做?赶紧联系酒店,联系会展公司,给客户打邀请电话发邀请函,为客户准备礼物,设计答谢晚会节目和互动互动等等。

果敢使人成功的例子

果敢使人成功的例子

果敢使人成功的例子
做事果敢是一位领导者该有的风范,—位做事非常果敢的人,他就是成功企业家王健林先生。

提到王健林,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XX,没错,作为XX集团的掌舵人,可以说XX就是王健林的代名词。

在王健林的身上,我们不光看到了他在商业上的智慧与才华,更懂得了光有才智是不够的,拼搏、奋斗、眼光、格局等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30多年来,王健林带领XX一路走到今天,做事果敢的风格是有目共睹的,他带着XX一次次走出危机,不断的转型与变革,最终使企业走上了一条轻资产发展的高速路。

一个没有果敢魄力的人是做不到的,在XX成功的背后,有一位充满温度与力量的企业家王健林在不断指引。

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经济环境非常严峻、XX集团自身也遭受重创的情况下,王健林依然做出了免除全国323家XX广场商户一个月的租金和物业费的决定,要知道这笔费用高达40亿元。

这是魄力,更是担当。

30多年来,王健林带领XX一路走到今天,做事果敢的风格是
有目共睹的,他带着XX一次次走出危机,不断的转型与变革,最终使企业走上了一条轻资产发展的高速路。

一个没有果敢魄力的人是做不到的,在XX成功的背后,有一位充满温度与力量的企业家王健林在不断指引。

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经济环境非常严峻、XX集团自身也遭受重创的情况下,王健林依然做出了免除全国323家XX广场商户一个月的租金和物业费的决定,要知道这笔费用高达40亿元。

这是魄力,更是担当。

进入现代化新时期、新阶段,XX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紧跟时代的脚步与潮流,秉承初心,未来将会创造出更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作文素材:王健林小目标一个亿

作文素材:王健林小目标一个亿

近期,王健林在⼀个访谈节⽬中表⽰,“每个⼈先定⼀个能达到的⼩⽬标,⽐如挣它⼀个亿”。

据《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王健林家族以1700亿⼈民币的财富重夺中国⾸富之席,正好相当于王健林完成了1700个亿的⼩⽬标。

⼩⽬标!1个亿!这话确实也只有从⾸富的嘴⾥说出来,才不会有被打脸可能。

那么,⼩编就来扒⼀扒王健林的发家史。

接他⼈不敢接的项⽬,赚取⼈⽣第⼀桶⾦1988年,王健林创建了⼤连万达(当时的公司名为“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

按他⾃⼰的话说,他当初的第⼀个⽬标就是先赚1个亿,在公司的⽬标是三年之内做到1个亿,激励⼤家朝着⽬标⼀起奋⽃。

1989年,王健林迎来让他赚了第⼀桶⾦的项⽬——⼤连市北京街旧城区改造。

据王健林回忆,当时万达改造这个旧城区的成本为1200元/平,若要想赚钱,就得把这个房⼦卖到1500元/⽶,⽽⼤连市当时的房⼦才卖⼀千出头。

正因如此,当时在王健林前⾯有三家国有公司都不肯⼲,⽽公司内部也有很多同事反对,但王健林坚持要⼲这个项⽬。

其所述理由更是⼀绝,王健林称,“作为⼀家开发公司,只有开才能发,你都不敢开怎么能发呢?”就这样,万达就成为了⼤陆地区第⼀个闯⼊了“旧城改造”这⼀⾏业的公司,⽽这⼀单使王健林赚到了接近1000万元;同时,王健林也找到了⼀个盈利的模式------改造旧城区,此后⼗余年,万达⼀直承接政府的旧城改造项⽬。

⾄此,王健林成为在⼤连市可谓呼风唤⾬的⼈物,⼤连⼏乎⼈⼈皆知,万达也成了⼤连市住宅业的⾦牌企业。

不得不感叹⼀句,为他⼈不敢为的事情,接他⼈不敢接的项⽬,没有这样的魄⼒,⼜怎能成为⾸富呢?⼤胆转型,创下3年222场官司的记录现如今,提起万达,⼏乎所有⼈都会想到万达⼴场,⽽这⼀切都得归功于王健林的⼤胆转型。

2000年,王健林突然决定改变公司经营策略,重⼼变成商业地产。

中国有句古话“⼀铺养三代”,王健林介⼊商业地产。

就是看中了商业地产的这种稳定的收⼊模式。

说起来,王健林的此番转型念头还颇具戏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完王健林的故事的感受总结他对外是规则的挑战者,对内则追求不可抗逆的规则。

1969年,四川省大金县的原始森林树叶浓密,在大约一年时间里,15岁的王健林几乎每天要花一个多小时步行穿过林间。

当时王健林还叫“王建林”,他的母亲为他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父辈的事业是建设林业(不知因为什么,后来他更改了自己的名字)。

作为阿坝州大金县森林工业局营林处一名工人,王健林的劳作内容是栽树挖坑,以及烧炭。

丛林自有其规则,但王健林从未完全屈服。

某种意义上,商人王健林始终未脱离丛林。

在营林处工作一年多之后,一贯大胆、有主意的他决定自己掌握命运。

此后的生涯中,无论是作为军人还是作为商人,他都以少年时学会的法则对待环境:适应丛林,利用丛林,改造丛林。

起于童年他是长子、“匪头子”是穿行于林间的劳工。

管理10万人的王健林最初的管理生涯,应该始于他童年的“孩子王”和“兄长”身份。

没有证据证明童年王健林有什么野心,但至少能够断定的是,他对商业所知不多。

4岁时,他跟随家人远离了中心城市的生活。

他的父亲王义全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

1958年,王义全受四川省林业厅的指示,带着妻子秦嘉兰和4岁的王健林到大金县负责组建森工局。

从1958年到1972年,王义全在大金县(1960年改名金川县)生活了14年。

1950年代举家迁往大金县城是一件幸运的事。

“外面都在饿死人,我们还能一个星期打一只兔子吃。

”紧邻着藏区的阿坝州有不少荒山,母亲秦嘉兰独自一人过铁索桥去对面山上开荒,种苏联甜菜,自己养兔子。

王健林幸运地没有饿肚子。

王健林是家中长子,当时已成为大人最得力的帮手。

白天,他的父亲要去开会议,负责森工局档案管理的母亲则忙于日常工作,晚上还要去地里开荒。

照顾4个弟弟的责任只好全部落在王健林身上。

“老大是我们家的顶梁柱。

他聪明能干,弟弟们都愿意听他的。

”母亲的话语系统里始终是童年那个可以依赖的儿子。

在青春期到来前,王健林很好地扮演了家中这个“长子”的身份,这种处于家庭中心的心态也让他在外面成为孩子们的中心。

“他是个匪头子,是一群孩子的头。

”王健林少年时的朋友陈志阶说。

在四川话中,说一个孩子是“匪头子”意味着,这个孩子不喜欢墨守成规,是集体中的不安分者。

童年的王健林留给周遭人的印象都是独立、有想法、调皮。

与众多森工局职工子女一样,王健林幼时就读于在大金县东方红小学,之后进入金川中学。

但他在大金的教育经历一共只有7年。

陈志阶回忆:“森工局内部要招收职工子女,到营林处去工作,他就从学校出来,成为营林处的职工。

”营林处的工作是一项苦活。

同是林业工人的陈志阶对此有着痛苦且深刻的记忆。

当时城里的孩子不大愿意去,都是从农村招的工。

“他能吃苦。

”陈志阶说。

从家属区到工作地点,王健林要爬一个多小时的山,如此反复的过程维持了接近1年。

没人知道在这一年多中,林业工人王健林都在想什么。

但在营林处工作了1年多之后,他决定去当兵。

王健林当兵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秦嘉兰的支持,这位老红军的家属认为,子女应该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家里的老大就应该是个军人。

参军后,王健林改掉了自己原先的名字“王建林”。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走,以后这种“走出去”的行为在他身上不断闪现。

军队系统少有的叛逆者他像海绵一样吸收部队组织规则的优点。

几十年后重新审视这个男孩在军队的成长,可以看到他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部队组织的规则,并牢牢记住这些规则的优点。

在未来的商业竞争里,他提取记忆,按照军队规矩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

但当年的王健林并不是一个好的规则执行者,童年的叛逆仍然延续。

参军8年后,1978年,他被晋升为排长,并进入大连陆军学院学习,正是从这时起,他对此前服从的规则开始提出挑战。

军事课教师张昌军说,在军校,很少有人站出来反驳教师,但王健林经常提一些让张昌军无法回答的问题。

一次,张昌军讲到用火炮射击敌军坦克的战术:射击坦克的时候,应该在坦克拐弯时,在弯道的内侧埋伏好火炮和炸药包。

“这个是军内公认的理论,从没有人提出过异议,教材上面也是这么写的。

”张昌军说,但王健林表示反对,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

第二年教材改版时,王健林的建议被张昌军写进教材,“新教材一直到xx年陆军学院解体的时候都还在用。

”1979年的8月份,王健林从大连陆军学院毕业,由于成绩优秀,留在学院的大队当参谋。

留校后,王健林很快表现出另一种才能,那就是写文章和诗歌。

因为文笔好,王健林被调到学院的宣传处当干事。

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负责动员学院的军士报考党政专修班。

这是王健林给自己制造的众多机会之一。

正是负责党政干部专修班的经历,让王健林从一个原本相对封闭的普通军队干部,开始转型为市场化的人才。

“因为要经常跟高校以及政府的各个部门联系,王健林开始走出营房,那时他经常去省里(沈阳)和各种人接触,大连市内的就更不用说了。

”1983年,王健林就读辽宁大学党政专修班,并在1986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获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位。

1986年,因为表现优秀,32岁的王健林调任陆军学院管理处任副处长,属于副团职干部。

而王在管理处的主要工作除了负责整个学院的后勤保障,还肩负与大连政府以及官员打交道的任务。

那段期间,王健林开始认识级别更高的社会人士,处理更复杂的关系。

实际上,外面的世界也不一样了。

1986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第8年,政府转变思想,提出“经济建设是大局”,市场化建设正逐渐脱离原本的计划经济,而这一切,只要走出军营大门就能看到。

王健林显然比别人更早做好了投向市场的准备。

富贵败中求起初万达付出很大代价,但王健林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已经60多岁的陆民杰对王健林来说有着双重身份,在王健林的军旅时期,他是大连陆军学院的学员队长,是王健林的直属上级。

从部队转业后,他投奔王健林的万达集团,成为王的下属。

陆民杰说,十几年来,像他这样陆续投奔王健林的战友至少有20人。

在军队中,同生共死的战友关系就成为一种最值得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曾帮助过王健林。

陆民杰说,王健林的事业之初,获得第一桶金就是在昔日战友的帮助下。

1988年,西岗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健林觉得自己可以走出机关,走出去试试。

西岗区政府下属的西岗区房屋开发公司,成立没多长时间,老总就因为经济问题被追究,公司负债好几百万,为了甩掉这个包袱,政府领导表态:谁有本事把这个公司接了,把贷款还了,这个公司就给谁。

不安于现状的王健林决定接盘。

这个公司成为万达的前身。

他凭借棚户区改造项目赚了第一笔钱。

但项目开始前,公司受当时政策限制,拿不到国家计委下发的配额,王健林就跟自己的老战友(时任大连某国有公司总经理)商量,借用他的指标。

陆民杰了解到,王健林创业初期,缺乏资金,也是一位在某银行支行出任行长的老战友帮助了他。

在万达集团下面的大连市物业管理公司工作半年后,陆民杰被安排到万达商业地产物业公司做副总。

“在长春和沈阳的项目中,连续吃了两个大苍蝇,那种失败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很恶心。

”陆民杰说。

xx年初,总部在大连的万达集团首次携手沃尔玛和红星美凯龙等国际知名连锁品牌进驻长春,成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陆民杰说,之所以选择沃尔玛,是因为后者当时刚刚登陆 ___,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董事长想通过百姓对沃尔玛的期待和喜欢同时关注到万达。

”在长春打广告时,王健林曾对公司的管理人员自信地说过,这个生意做好了将非常好,肯定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当时集团内部不乏反对 ___,很多集团元老甚至在董事会上和王健林争吵,认为商业地产已经没有发挥的余地了,认为王健林在给自己找苦吃,但王健林有自己的看法。

长春万达广场建好后,王健林将商铺定价为每平方米卖到两三万元。

商铺很快就都卖掉了。

商铺卖出去之后,万达集团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打算结账走人,结果引起了业主们不满。

“按照商业地产的约定俗成,地产商在卖完铺面的同时也要负责帮助业主招商引资。

”陆民杰说,因为当时不懂这些,所以导致万达广场正式开业时,上百个商铺中依然有一半都还是空荡荡的,没有招到买家。

业主们纷纷围攻万达项目办公地点。

陆民杰是那几次“维稳”行动的主要参与者,他记得当时现场乱成一团,万达的工作人员还被泼了开水。

这些场景让万达集团差点在一地鸡毛中结束自己的商业地产试水。

陆民杰记得,还在大连的王健林赶忙召开董事会议以及稳定军心的各种大小会议,“整个周末他基本就在会议室里没出来过,出来一批员工再进去另一批,反正就是不断开会研究策略。

”陆民杰说,因为王健林之前主要做住宅地产,加上当时的团队也没有现在这样专业,各种意见汇集在一起难以统一,全部由王健林一个人决定,难免出现问题。

几天后的董事会上,王健林当着几十个董事会成员的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前面发生的问题以及现在存在的问题都是我一个人的责任,由我自己承担。

我还是不成熟,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有问题,但是还是这么做了。

我的行为完全是饮鸩止渴。

造成这样的结果,我要做出反省。

”陆民杰分析,王健林之所以“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出问题,却依然饮鸩止渴”,应该与企业的发展需求有关。

一方面,项目尽快竣工,可以营造良好的政商关系;另一方面,早点卖出项目收回资金,对企业的循环发展也有好处。

信奉“富贵险中求”的王健林一直在强调速度,“万达必须再快一点,必须要快。

”长春事件之后,王健林开始着手组建部门专门负责帮业主们招商引资,并且将这个部门的团队不断壮大。

足球队的学问王健林与 ___在球队的管理上爆发过多次冲突。

就在万达刚获得小小成功之际,王健林开始了另一个后来让他曝光率极高,也制造不少话题的足球事业。

他在足球领域的运作算不上成功。

当广州恒大足球队夺得亚冠冠军,获得一片称赞时,他卖掉自己心爱的球队已经整整13年。

在他刚刚有了自己的小产业时,他就懂得如何利用体育与政府进行对话,进而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

原大连市体委副主任任举一记得,1990年代初,大连市西岗区体委领导打算在体育场附近建一个体育馆,就通过王健林此前在西岗区办公室的领导,找到王健林来开发,这也让王健林和体委有了第一次的合作联系。

曾任大连市体委副主任、万达足球俱乐部主任的任举一回忆,王健林与大连足球最初的渊源,于一次王健林计划良久的商业规划。

他记得,当年王健林先来找到大连市体委,谈一项在体育场附近盖楼房的合作。

那笔钱在当年算是巨款,所以很快双方就达成了协议。

但是这件事后来因为时任大连市市长 ___的反对而搁置。

薄的理由是,国内外的体育场馆视野开阔,如果王健林在体育场附近盖房子可能会影响体育场的视线。

任举一认为,这件事让他和大连市体委建立了良好关系,也为日后大连市体委找到王健林来成立万达足球俱乐部打下了基础。

“否则根本不会找王健林,因为那个时候万达只是西岗区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放眼大连市肯定有比他更适合的。

”而王健林之所以愿意接手大连足球,除了出于本人对这项体育运动的热爱之外,也是因为当时大连市政府急于通过足球打造改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