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水文地质学第1章.
§1-4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缘,地处西伯利亚干冷气团和太 平洋、印度洋暖湿气团进退交锋地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太 平洋、印度洋、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太平洋和鄂霍次克 海等的水汽通过众多自西向东的河流进行水文循环,印度 洋输入的水汽除经西南地区的河流循环外,还有相当一部 分水汽参与了太平洋的水文循环,北冰洋的少量水汽借强 盛的北风有时可达珠江三角洲,大西洋也有极少量水汽随 西风环流进入西北内陆盆地。
§1-3 影响水文循环的因素
一、气象因素:风向、风速(水分输送)、 温度(蒸发)、 湿度(水汽凝结)等。
二、下垫面因素: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 三、人类工程活动:水利、农业、环境工程措施等。
上述三类因素中,气象因素为主要因素,因为蒸发、 水汽输送和降水这三个环节,基本上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 辐射和大气环流状况。下垫面因素主要是通过蒸发和径流 来影响水分循环。人类工程活动,改变了下垫面的情况, 通过对蒸发、径流的影响而间接影响水文循环。
气候特征----从西北到东南,由干旱、半干旱气候向半湿润、 湿润气候变化。
降水时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年平均降水 量648 mm ,雨季集中了全年 降水量的60---80 %,且雨季出现 时间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
降水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带性。由西北 向东南降水量由小变大,同一地带降水量随地形升高而增大。
根据水汽来源不同,我国主要有五个水文循环系统:
(1)太平洋水文循环系统----长江、黄河等流域
(2)印度洋水文循环系统----雅鲁藏布江、怒江等流域
(3)鄂霍次克海水文循环系统-------黑龙江流域
(4)北冰洋水文循环系统----额尔齐斯河流域 (5)内陆水文循环系统------西北内陆盆地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指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 程。 包括:陆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 水面蒸发—江、河、湖、海、湖泊、水 库等地表水体。
蒸发
第3节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主要气 象因素
水面蒸发:受下列因素影响:
饱和差:即水面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 水汽压之差。差值越大,蒸发越强烈。一般,两 者呈线性关系。 风速:风速大,扩散强,因而蒸发愈强。 温度:体现在汽化的强弱上。包括水温和气温。 两者同时在饱和差中得到反映。 水质:浑浊水与清水比较,受相同热能情况下, 浑浊水的温度比清水温度高,因而清水蒸发快;
饱和湿度(M):某温度下1立方米空气中可 容纳的最大水汽重量( g/m3 )。 M随t增高而增大。 相对湿度(r):同温度下空气中实际所含水 汽量与饱和时水汽两的比值。 r = (m/M)×100℅ r <100 ℅ 未饱和 出现蒸发 r = 100 ℅ 饱和
第3节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主要气 象因素
气压:大气的质量施加在地表或地表物体上的
压力称为大气压力。 水气压(e):大气中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饱和水气压(E):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体积空 气 中所容纳的水汽含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水
第3节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主要气 象因素
汽含量超过这个极限,水汽就凝结成水滴。 水汽含量恰好达到这个限度,则称这时的空 气是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 水汽压。 e<E 未饱和 出现蒸发 e = E 饱 和 水和水汽动态平衡 e>E 过饱和 凝结降水
高度相同的地区,气温变化主要爱纬度的控制, 一般自赤道向两极由高到低。以同一时期各地区 气温平均值绘制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水平变化。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外 太平洋 流 印度洋 河 北冰洋 域 总计 内流河域 全国合计
中国水系 北冰洋流域
内流区域
太平洋流域 印度洋流域
三
全球水量平衡
年水量( 水量平衡要素 年水量(km3)
降水量 径流量 蒸发量 降水量 蒸发量 降水量 径流量 蒸发量 降水量 蒸发量 110000 47000 63000 9000 9000 458000 47000 505000 577000 577000
一、主要气象因素
气温: 气温:地表的热力状况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必然导致
气温的相应变化。 气温的相应变化。 气压:由于大气的质量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压:由于大气的质量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压力 也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而地表热力状况的差异, 也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而地表热力状况的差异,则造 成气压在水平方向的变化。 成气压在水平方向的变化。 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绝对湿度 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代 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构成了空气湿度。 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构成了空气湿度。水汽具有重 表符号:重量单位m,压力单位e 表符号:重量单位 ,压力单位 所以也有压力。 量,所以也有压力。,空气中可能被容纳的水汽数量称为饱和 某一温度下, 某一温度下 蒸发: 水汽含量(M或E)。 蒸发: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水汽含量( 或 )。 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 降水 :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决定了该地区水资 r=e/E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 源的丰富程度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 第三节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 水文因素
影响水文循环的因素
(1)气象因素 ) (2)自然地理条件 ) 3) (3)人类活动等 无论哪种因素如果其影响的结果是: 无论哪种因素如果其影响的结果是:有利于蒸 发,不利于径流,就会促进内陆水文循环。 不利于径流,就会促进内陆水文循环。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化过程。 • 水文循环:地球表层圈的水,即大气水、地表水
和地壳岩石空隙的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交替与转化。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I一海洋自由水; Ⅱ一沉积盖层; Ⅲ一地壳的晶质岩; Ⅳ一岩浆源; Ⅴ一缝幔岩; Ⅵ一大陆冰盖
全国年蒸发量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500 600 800 1000 1400 1800 2400mm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5、降水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
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气象部门用雨量计测定降水量。 ◎ 降水的影响:降水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一
• 但是,其中海水等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 2.53%。
• 各淡水体的比例:约68.8%为冰川与积雪, 0.3%为河湖,30%为地下水,其他淡水占0.9%。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壳下部(15~35km,400~425℃ 压密的气水溶液
地球深层圈水 地幔软流圈
H2O≒H++OH-
地幔与地核之间 OH- ≒ H++O2-
特点: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 替比较迅速。
动力因素及组成:水文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 共同作用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通 过四个环节水文循环周而复始的进行。
类型 分为小循环与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 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 为小循环。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 定义: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 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 分类: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 具有密切联系,并经常相互转化。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目录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9)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第十章孔隙水 (40)第十一章裂隙水 (42)第十二章岩溶水 (45)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广义的水圈应包括: 地球深层圈的水 矿物结合水 浅部层圈的水
重点掌握:
地球上水的起源; 地球上水的分布:
浅部层圈水的分布范围及其存在状态 深部层圈水的分布范围及其存在状态 广义水圈的范围
1.2 自然界的水循环
地球各层圈间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
地质循环
H+和OH-合成为H2O形成。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 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 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 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重点掌握:
水文循环:循环范围,大循环,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作用
地质循环:循环范围,初生水、再生水的定义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三)与水文循环有关的主要气象因素
气温 气压 湿度 蒸发 降水
1. 气 温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昼夜变化、季节变化、 多年变化。
气温随空间的变化: 水平方向:由赤道向两极,气温由高到低。 垂直方向:对流层内,随高度增加,气温递 减。每升高100m,气温约降低 0.5°C。
2. 气压:(大气压力)
目前普遍接受的看法是:
组成地球水圈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 水),是在原始地壳形成以后,在整个地质 时期内从地球内部不断逸出而起源的。
2.地球上水的分布
浅部层圈水:从大气圈到地壳上
半部。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 浅部层圈水
下水及生物体中的水。以自由态H2O
分子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有
气态与固态存在。
陆地淡水占全球水量的2.532%
冰川和永久积雪虽然为淡水,但却难以开采利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组成地球水圈的水(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在原始地壳形成以后,在整个地质时期内从地球内部不断逸出而起源的。
地球物质的成分和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层圈构造。
地球固体表面以上的各层圈为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水圈主要是呈液态及部分呈固态出现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
水文循环的定义——地球浅层圈的水,即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特点——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水文循环的组成: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水文循环的运动规律——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陆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水文循环发生的动力条件——在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作用:通过循环——水的质量得以净化、水的数量得以再生。
水资源不断更新与再生,可以保证在其再生速度水平上的永续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保证。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影响水文循环的因素:1、气象因素:气温、气压、温度、蒸发、降水2、径流: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分类: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3)人类活动等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和水●岩石——水文地质学中指坚硬的岩石及松散的土层●空隙——岩、土中各种类型的空洞的总称孔隙的定义:松散岩石(洪积物、冲积物、黄土等)中颗粒之间的空隙。
2.表示方法:孔隙度n Vn:空隙体积,V:岩石体积孔隙度:是描述松散岩石中孔隙多少的指标定义:某一体积岩石(包括颗粒骨架与空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裂隙定义:由于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而使岩石发生破坏的现象的总称1)什么叫孔隙度?孔隙度大与孔隙大有区别吗?结合水:定义:由于静电引力而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的水。
毛细力的方向:作用方向始终指向弯曲液面的凹侧凹凸弯液面是指相对于液相一侧而言的凹形弯液面—负的毛细压强---如同真空吸力凸形弯液面—正的毛细压强毛细力大小与弯液面的曲率成正比含水量松散岩石实际保:留水分的状况(是某岩样某时的含水状态)又称岩石的天然含水量给水度定义:当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高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来的水体积,称为给水度。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得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得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得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
地下水:地下水就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得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得地下水。
4。
自然界得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得地球各个层圈中得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得过程、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与地壳岩石空隙中得地下水之间得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水得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得水分交换、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得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得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与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与差:某一温度下,饱与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与时得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得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与状态时,超过饱与限度得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
径流:降落到地表得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得水流。
1 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得全部河流得总体构成得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得流域:一个水系得全部集水区域、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得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得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得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得流量。
2 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得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得平均水层厚度、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得径流深度与降水量得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得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得时空变化规律。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1章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1地球上的水一、地球上的水的起源及其存在空间1、起源2、存在空间浅部层圈水,深部层圈水二、浅部层圈水的总水量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1.2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构成的系统中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
水循环水文循环示意图1.2.1 水文循环1、天然水循环1)循环过程2)循环原因:a:内因:固液气三相水可以相互转化b:外因:太阳辐射使得水体蒸发,地球重力使水降落到地面。
3)循环环节:蒸发-运移-降水-径流4)循环类型:a:大循环(洋陆之间)b:小循环c:内循环1.2.1 水文循环5)水循环的作用(对水):a:促进天然水的更新b:促进海洋和大气水的交换,也促进大陆内部不同流域内的水交换; c:促进各个圈层之间的交换(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6)研究水循环的意义:加强小循环,阻截大循环塔里木河,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新疆塔里木河的断流和输液疗法1.2.1 水文循环2、人为因素影响下的水循环1)循环的过程:在蒸发和径流两环节之间加入了人为因素。
2)人为活动影响的结局:a:由于水量变化导致地下水量的变化b:天然水受到污染,水质发生变化c: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1.2.1 水文循环研究水文循环的意义: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30mm,折合水量57.7万km3,还不到全球总水量13.86亿km3的0.0416%。
但是这部分经常参与水循环运动的有效水量,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却有重大意义。
1.直接影响气候的变化。
2.形成江、河、湖、沼等水体及各种地貌。
3.造成巨大的水利资源。
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1.2.2 地质循环1、定义: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叫做地质循环。
2、过程有二:1.3.1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因素1、气象因素:影响地下水形成与动态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的要素。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01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1 地球上的水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①地球是一个富水的行星。
地球上的水不仅存在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也存在于地球深部的地幔乃至地核中。
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曾有多种假说。
目前普遍接受的看法是:组成地球水圈的水(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在原始地壳形成以后,在整个地质时期内从地球内部不断逸出而起源的。
地球各个层圈水的分布状况及其存在状态都有很大差别,可以区分为浅部层圈水与深 部层圈水两大部分。
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属浅部层圈水。
其中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这些水均以自由态H 2O 分子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呈气态与固态存在。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不包括生物体中的水与矿物中的水,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108km 3。
若将这些水均匀平铺在地球体表面,水深约为2718m 。
但其中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53%。
各类水体的体积及比例参见表1—1〔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1987〕。
表1-1 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 水 体体积(km 3) % 大 气 体12 900 0.001 海 洋1 338 000 000 96.5 冰川和永久积雪24 064 100 1.74 湖 泊176 400 0.013 沼 泽11 470 0.0008 地表水 河 流2 120 0.0002 包气带水 16 500 0.001 饱和带水 23 400 000 1.7 地下水永久冻土带固态水 300 000 0.022 合 计1 385 983 490 100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
未包括生物圈及岩石圈矿物结合水。
表l—1中未包括生物圈的水及矿物结合水。
人体构成中水平均占70%。
植物体的水分含量可高达90%以上。
矿物结合水是指矿物结晶内部及其间的水,如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等。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I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II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就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与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与水汽含量之比。
11.饱与差:某一温度下,饱与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与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与状态时,超过饱与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目录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9)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第十章孔隙水 (40)第十一章裂隙水 (42)第十二章岩溶水 (45)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就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与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与水汽含量之比。
11.饱与差:某一温度下,饱与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与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与状态时,超过饱与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完整版)《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掌握:
水文循环:循环范围,大循环,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作用
地质循环:循环范围,初生水、再生水的定义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3.大气圈分层:
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自地表向上可将大气圈分为5层:
外层 热层 中层 平流层
对流层最接近地表, 其物理状态及运动规律是 影响水文循环和水资源分 布最重要的因素。
对流层
(二)大气的热源
太阳的热辐射是地表和大气的最主要热源。 地表是大气的第二热源。 地表的热力状况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直接 引起大气物理状态的变化。
1.3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一、气象因素 (一)大气圈的结构
1.大气的主要成分: N2(78%)、O2 (21%) 、CO2、 臭氧、水汽及固态尘埃等。
2. 水汽在大气圈中的分布:不均匀 水平方向:赤道带2.6%,北纬70°处0.2%,90°纬度 带0.9%; 垂直方向:下部3.5km为总量的70%,下部5km为总量的 90%,再往高处水汽含量十分稀少。
。
3. 绝对湿度、饱和水汽含量、相对湿度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6.在水文学中常用
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气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有差别,气压的 差别引起气流,而气流运动使大气中的水分与热 量重新分配,从而引起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
3.湿度
绝对湿度(m/e):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重量单位:用g/m3表示,符号为m; 压力单位:用mmHg或毫巴(1毫巴=102Pa)表示, 符号为e。
饱和水汽含量(M/E):某一温度下,空气中可容纳的最 大水汽数量。 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大。代号分别为M或E。 相对湿度(r) = 绝对湿度 = (e/E)×100%
陆地淡水占全球水量的2.532%
冰川和永久积雪虽然为淡水,但却难以开采利用;
较易开发利用的江、河、湖水仅占全球淡水量的百分之零点几,而且时空分布 很不均匀。
地下水占全球淡水的近50%。地下水不仅量多,且分布较普遍,因此,当有限 的地表水源已不能满足人类需要时,地下水由于地下水水质良好,分布广泛,变化 稳定以及便于利用,很自然的就成了理想的供水水源。在我国干旱与半干旱的华北、 西北地区,地下水往往是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供水水源。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大部分是由撞入地球的彗星带来 的。美国科学家曾对人造卫星发回的数千张照片进行了研究,认为每分 钟约有20颗由冰物质组成的彗星撞入地球,若每颗彗星直径为10米,则 每分钟就有1000m3的水进入地球,一年则可达0.5亿km3。据此推论:地 球形成距今46亿年中,就有23亿km3的水进入地球,超过了目前海水的总 量(约13.4亿km3)。
当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成为露点。当气温降到露点 以下,空气中过剩的水汽即凝结而形成不同形式的液态或固态降
水。
4.蒸发
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叶面蒸发等。通 常用水面蒸发量的大小表征一个地区蒸发的强度。
水面蒸发的速度和数量与气温、气压、湿度、风 速等有关。 饱和差(d)=E-e ,饱和差愈大,蒸发速度愈大。
课堂习题:
1. 浅部层圈水、深部层圈水的特征;
2.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 循环和 循环;
3.水文循环分为 循环和 循环;
4.水文循环是在 和 作用下,以 、 和 等方式 周而复始进行的;
3. 通过调节 循环条件,加强其频率和强度,可以改善局 部性的干旱气候。目前人力仍无法改变 循环条件;
5.与水文循环有关的主要气象要素有
广义的水圈应包括: 地球深层圈的水 矿物结合水 浅部层圈的水
重点掌握:
地球上水的起源; 地球上水的分布:
浅部层圈水的分布范围及其存在状态 深部层圈水的分布范围及其存在状态 广义水圈的范围
1.2 自然界的水循环
地球各层圈间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
地质循环
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 下径流。
1. 水系:汇流于某一 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 成水系。
2. 流域:一个水系的 全部集水区域。
3. 分水岭:相邻两个 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 线。
4. 地表径流的特征值:
1)流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 量。(m3/s) Q=V·F (V—流速;F—断面面积) 2)径流总量(W):某一时段T内,通过河流某一 断面的总水量.(m3) W=Q·T 3)径流模数(M):指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 流量。(L/s·km2) M Q 103
(三)与水文循环有关的主要气象因素
气温 气压 湿度 蒸发 降水
1. 气 温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昼夜变化、季节变化、 多年变化。
气温随空间的变化: 水平方向:由赤道向两极,气温由高到低。 垂直方向:对流层内,随高度增加,气温递 减。每升高100m,气温约降低 0.5°C。
2. 气压:(大气压力)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1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水起源的假说:
一种观点认为是地球从原始太阳星云中分离出来的时候,经过冷凝, 携带有这部分水,起初存在于矿物、岩石中。后来,地球演化中,轻重 物质分离,水从岩石、矿物中释放出来,成为地球上水的来源。
另一些学者认为来自地球内部。据分析研究表明,火山喷发的岩浆 中平均含有7%的水分,而冷凝形成的岩浆中只含1%的水分,其余6% 的水分则聚集成海洋。
F
4)径流深度(Y):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 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 水层厚。(mm) Y=W/F×10-3
5)径流系数(α):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 径流深度(Y)与降水量(X)的比值。 α=Y/X
湿润地区,径流系数大(南方);干燥地区, 径流系数小(北方).
重点掌握:
主要的气象因素: 气温;气压;湿度(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 水汽含量的定义,并运用三者的关系来解释降水 的形成。);蒸发;降水。
深部层圈水
深部层圈水:从地壳下部直到下 地幔。在这一范围内地温高达 400°C,压力也很大,水成为被压 密的气水溶液(离解状态的非自由 态的水)。
大气圈
地壳上半部
地壳下半部 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
• 地球表面海 陆面积比例为 “七三开”(即 七成海洋、三 成陆地)”海洋 和陆地的分布 是很不均匀的。 • 由于全球 陆地面积还不 及海洋面积的 一半,所以在 任何一个半球 上,海洋面积 都比陆地面积 要大。
目前普遍接受的看法是:
组成地球水圈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 水),是在原始地壳形成以后,在整个地质 时期内从地球内部不断逸出而起源的。
2.地球上水的分布
浅部层圈水:从大气圈到地壳上
半部。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 浅部层圈水
下水及生物体中的水。以自由态H2O
分子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有
气态与固态存在。
饱和水汽含量
相对湿度可通过计算求得。若气温为20℃,绝对湿 度e=4.6mm,查表1-2得E=17.5mm, r(20℃)=(e/E)×100%
=(4.6/17.5)×100%=26.3%, 气温下降到0℃,E=4.6mm,则r(0℃)=100%。
当绝对湿度不变时,随气温下降,相对湿度随之增高。当绝 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相等,相对湿度等于100%。
主要的水文因素: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 径流深度,径流系数的定义及计算式。
1.4 我国的水文循环概况
两个特点 :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相当不均匀。 我国水文循环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降水在空间 分布上的不均匀性。
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 的多寡。
可以长期供给利用的水量,只能是该地区经常 参与水文循环的那部分水量。
水文循环
定义: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 循环。(地球浅部层圈水之间的循环) 特点:循环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迅速。 水文循环包括三个阶段: 蒸发 降水
径流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小循环
海陆之间的大循环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入
地下径流
渗
大陆
蒸 发
海洋
海洋内部的小循环
蒸 发 降 水
注意:气象部门提供的蒸发量,只能说明蒸发的相对强度, 而不代表实际的蒸发水量,因为通常一个地区不全是水面,并 且用小直径的蒸发皿测得的蒸发量比实际的水面蒸发量要偏大 许多。
5.降水
降水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一个地区降 水量的大小,决定了该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 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径 流(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水文因素)
海洋
大陆内部的小循环
蒸
蒸
蒸
蒸 发
蒸 腾
腾 蒸蒸 腾腾
蒸
腾蒸 腾
腾
腾
水文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另方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地质循环
定义: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 过程。
发生在岩浆喷发,成岩作用、变质作用、风 化作用等过程中。 初生水:由地幔溶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 再生水:在成岩、变质、风化作用等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