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选择育种
混合选择法
![混合选择法](https://img.taocdn.com/s3/m/9464b12e5a8102d276a22f1a.png)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性状鉴定与选择 选择育种的程序 不同繁殖授粉方式作物的选择育种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第一节
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一、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现象和纯系学说 二、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 当地鉴定和异地鉴定
一般来说,试验材料在当地条件下进行鉴定,但有时还得借助于异地条件。 如病虫害在当地年份间或田块间有较大差异,而且在当地又不易或不便人 工诱发,则可以将试验材料送到病虫害经常发生的地区进行异地鉴定。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第三节
选择育种的程序
一、纯系育种程序 二、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三、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四、改良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图3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四、改良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改良混合选择育种,是通过个体选择和分系鉴定, 淘汰伪劣的系统,然后将选留的各系混合脱粒,再 通过与原品种的比较试验,表现确有优越性时,则 加以繁殖推广。改良混合选择育种是通过个体选择 及其后代鉴定的混合选择育种。 改良混合选择法广泛地应用于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 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中的原种生产。在玉米中所用 的穗行法、半分法,有些异花授粉作物中的母系选 择法与此法类似。
茶树育种学Chapter-03第三章 选择育种
![茶树育种学Chapter-03第三章 选择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928d3858b8f67c1cfbd6b813.png)
江山千秋俊 是却未必有利于茶树本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如果按单一的经济目标进行多世代人工选择,会
昌隆万代兴 导致原有种群的遗传基础变窄,抗性基因就有可
能“丢失”。
第二节 选择与选择育种
二、 遗传力与选择效果
(一)遗传力的概念
江山千秋俊 表型变异:基因及相互作用+环境作用
第二节 选择与选择育种
无意识选择是指人类无预定目标地保存优良 个体,淘汰没有价值的个体。作用一般比较缓慢,
江山千秋俊 但随着时间的积累也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昌隆万代兴 有意识选择是指有目标、有计划,应用完善
的鉴定方法系统地进行工作。这种选择作用大, 见效快,现在主要是有意识选择。
第二节 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选择育种
→龙井43;祁门群体→安徽1、3、7号 。 (2)连续选优,品种不断改进提高
变异→选择→变异→选择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品种 资源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多样性。选择育种简单
江山千秋俊 易行的育种方法,初期很多品种大都用这种方 昌隆万代兴 法育成。选择育种不仅用于从有性品种中分离
选择新品种,而且也用于引种后的驯化选择、 杂交育种F1的分离选择、人工诱变材料的选 择等。
(1)自然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 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在繁殖过程中不可避免
江山千秋俊 地会发生异交,每一次有性繁殖都要伴随基因重组 昌隆万代兴 而发生性状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有性群体前后代及
同代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但群体的 遗传变异还主要受选择的影响,通过逐代选择,使 群体内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向选择方向变化。
第三节 选择的类别
二、单株选择、集团选择和混合选择 (1)单株选择法:从原始群体中选 取优良单株,分别编号,分别繁殖,
第三章 2 畜禽育种
![第三章 2 畜禽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90d24d8c71fe910ef12df8cc.png)
4. 选择反应的预估
例1 某鸡群300日龄产蛋数的h2 =0.25, 选择前全群平均
值为80枚, 留种部分平均值为95枚. 预期的选择反应是多少?
解: S = 95-80=15(枚)
R = 0.25×15=3.75枚
选择反应约等于4枚, 预估下代全群300日龄产蛋数平均
值为80枚+4枚=84枚
预测给了育种学者提供了遗传改进量的范围
2 选择反应和选择差
(1)选择反应 选择导致的群体平均值的变化称为”选择反应”, 记为R, 是中选亲本的后代与选择前亲本世代之间 的平均表型值之差.
中选的亲本个体平均表型值与群体平均值之差, 称为 选择差(selection differential),以符号S表示
根据选择反应与选择差之间的关系,
5、羊:卡拉库尔羊、小尾寒羊(保种点:梁山、
郓城、巨野三县)、东北绒山羊。
(二)培育良种
1、鸡的品种 (1)北京白鸡 (2)哈尔滨白鸡
北京白鸡 北京白鸡
哈尔滨白鸡
2、绵羊品种
(1)新疆细毛羊
(2)东北细毛羊
(3)河北细毛羊:河北从1962年开始引进前苏 联品种高加索羊改良当地蒙古羊、然后引进澳洲美 丽奴羊血液形成,已达几十万只。产毛率高、产羔
增 重
年龄
2. 绝对生长(absolute growth)
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量, 用来说明某个时期动物 生长发育的决定速度.
例如: 一个月内的平均日增重, 就是绝对生长, 说明
这个月内的平均生长速度, 一般用G来表示, 其计算公
式如下:
G = (W1-W0)/(t1-t0)
公式中, W0为始重, 即前一次测定的重量或体尺,
W1为末重, 即后一次测定的重量或体尺,
4 第三章 食用菌遗传育种
![4 第三章 食用菌遗传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43f64a838762caaedd33d481.png)
二、选择育种
又称自然选种 又称自然选种,是指利用自然界现有的变 自然选种, 经过选择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异,经过选择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包括以下步骤: 1、品种资源的收集 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 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纬 不同基物上生长的野生菌。 度、不同基物上生长的野生菌。并记录采 集时间、地点、海拔、坡向、土质、 集时间、地点、海拔、坡向、土质、阴蔽 基物等。 度、基物等。 2、纯种分离
杏鲍菇同工酶酶谱
电泳
白6, 8, 11, 13, 19, 29, 野平,杏5
三、诱变育种
概念: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使DNA分子发生变异, 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使DNA分子发生变异,
从中加以选择和利用。
原理: 诱发突变
物理诱变:采用高能量辐照引起DNA受损伤,人为地改变碱基组 物理诱变:采用高能量辐照引起DNA受损伤,人为地改变碱基组 DNA
第三章 食用菌遗传育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第二节 食用菌的交配系统 第三节 食用菌育种技术
第一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一、 概念----食用菌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 概念----食用菌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 初生菌丝经过质配形成次生菌丝,然后扭结 形成子实体,成熟子实体产生新一代孢子的 过程。 二、 典型生活史 三、常见食用菌的生活史
化学诱变:采用化学物质引起DNA改变,引起突变, 化学诱变:采用化学物质引起DNA改变,引起突变,
创造可实用的基因的可能。 诱变因素:根据诱变因素的化学性质或作用方式,可分为3 诱变因素:根据诱变因素的化学性质或作用方式,可分为3 大类:第1类不能在立体条件下进行。后2 大类:第1类不能在立体条件下进行。后2者可离体进行。 碱基类似物:有时掺入DNA分子中,导致原碱基对在空间 碱基类似物:有时掺入DNA分子中,导致原碱基对在空间 位置上的讹误,使遗传基因突变。有5 位置上的讹误,使遗传基因突变。有5-溴脱氧尿苷、 5-溴 尿嘧啶、a 尿嘧啶、a-氨基嘌呤。 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能和1 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能和1个或多个碱基发生化学反 应,从而导致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即A 应,从而导致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即A-T与G-C的转换, 引起突变。有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亚硝 基胍。 码阻移动诱变剂:能插入DNA分子的碱基对之间,使DNA 码阻移动诱变剂:能插入DNA分子的碱基对之间,使DNA 的结构变形,从而导致DNA复制时发生突变。包括丫啶类 的结构变形,从而导致DNA复制时发生突变。包括丫啶类 类、吡啶类、多环烃、含氮杂环致癌物、真菌毒素、抗生 素,研究最多的是丫啶类化合物。
园林植物育种学——选择育种
![园林植物育种学——选择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af7d9d55d15abe23492f4d8f.png)
第三章选择育种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正确理解实生选种、芽变选种的概念及其原理。
2.掌握选种的方法和一般程序。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实生选种的方法。
2.芽变的特点及细胞学、遗传学基础。
难点:选种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芽变的转化与选择。
教学内容:选种的概念和意义选种的基本原理实生选种:概念、选种方法、选种程序、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加速选种进程的措施芽变选种:芽变的概念、特点、细胞学与遗传学基础、芽变选种的方法和程序第一节选择与选择育种一、选择育种的概念选择( selection ):是指从自然变异群体中选优汰劣。
选择育种( selection breeding ):简称选种,是指对现有植物繁殖的群体所产生的遗传变异,通过选择、提纯以及比较鉴定等手段获得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根据园林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植物的选种通常被称为实生选种;无性繁殖植物的选种则称为芽变选种。
二、选择与选择育种的意义1 .选择是植物进化和育种的基本途径之一。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主要依靠三种力量(三要素)——遗传、变异、选择;变异是进化的动力,遗传是进化的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选择包括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人工选择又分为无意识选择和有意识选择。
自然选择的作用在于定向地改变种类群体的基因频率,促进生物不断地进化,产生对自然条件高度适应的新的类型、变种乃至新的物种。
适者生存人工选择的作用则是选择合乎人类需要的某些性状的变异,并促进其继续发展成为更加符合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型品种。
定向选择2 .选择虽不能创造变异,但具有积极的创造性作用。
生物具有连续变异的特性;如单瓣花 e 重瓣花选优汰劣可排除劣株对优株的干扰,加速有利变异的巩固和纯化。
定向多代选择,有积累变异,加强变异的作用,能得到开始选择时群体内没有的变异类型,因此,选择具有创造性的作用。
3 .选种是人类应用最早的一种改良方法,为丰富我国的园林植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三章选择育种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三章选择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b4bad9cd10a6f524cdbf8523.png)
3. 相关性状选择 某些性状具有相关性,对于现阶段
不能选择的性状可以通过相关性状提 前选择,从而缩短育种年限。
这一选择方法是基于基因的多效性 和基因间的连锁关系。
28
4.遗传标记辅助的选择育种 遗传标记:
表明生物体遗传特征的标记。
遗传标记的基本特征:
不受生长发育阶段的限制; 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不受组织特异性限制。
突变的芽长成枝条经繁育可 以成为单株变异。
33
芽变的细胞学基础
34
2. 芽变的特点 1) 多样性; 2) 多方向性; 3) 重演性; 4) 稳定性; 5) 局限性;
35
3. 芽变选种在品种改良中的意义 芽变是观赏植物品种变异的重要
来源; 芽变选种有效保留了体细胞内产
生的可遗传变异。
36
4.芽变选种的方法 选种目标 选种时期 对变异的分析 及时分离
二、选择育种的基本要素
1. 供选择的群体内有可遗传的变异; 2. 供选择的群体足够大; 3. 选择要在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进行; 4. 选择的单位是个体; 5. 选择要根据综合性状有重点地进行。
16
三、选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1. 选择与物种进化(遗传、变异和自 然选择是生物体进化的三大动力。)
2. 定向培育与定向选择 3. 选择的创始性作用
37
七、选择育种中 观测和记载的方法
1. 目测法; 2. 评分比较选择法; 3. 综合评估法。
38
露地菊百分制计分评选表
品系
菊体(40分)
花朵(40分) 花期(20分)
编号
抗性
株姿
长势
茎叶 繁密度 花色
花容
早晚
持久
综合 评判
园林植物育种学选择育种幻灯片PPT
![园林植物育种学选择育种幻灯片PPT](https://img.taocdn.com/s3/m/65f0c094a417866fb94a8eba.png)
• (2)单株选择一次所留种子数量有限,难以迅速应用于生 产。
(二) 两种基本选择法的综合应用
• 混合选择法和单株选择法各有优点和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为取长补短而衍生出不同的 选择法。
第一次混 合选择种
多次混合选择
• 2.单株选择法(individualselection)
• 是个体选择和后代鉴定相结合的选择法,故 又称系谱选择法或基因型选择法,
• 是按照选择标准从原始群体中选出一些优 良的单株,分别编号,分别留种,下一代单独种 植一小区形成株系(一个单株的后代),根据 各株系的表现,鉴定各入选单株基因型优劣 的选择法。
a(q0)
Aa (p0q0)
aa (q02)
基因型频率:AA :D1= P02 Aa :H1=2p0q0 aa :R1= q02
基因频率:p1=D1+1/2 H1=p02 +1/2×2p0q0=p0 (p0+q0)= p0 q1=R1+1/2 H1=q02 +1/2×2p0q0=q0 (p0+q0)= q0
三、选择标准的制定原则
1. 根据目标性状的主次制定相应选择标准 选种中往往需同时兼顾多项性状, 如产量、 品质、成熟期、抗性等。作为具体的选种 任务, 在众多的目标性状之间, 必然存在着 相对重要性的差别, 应在分清目标性状主次 的基础上制定各性状的取舍标准。
• 2. 目标性状及其标准必须明确
• 具体选择标准应根据作物的种类、用途和 选择目标尽可能明确具体。
二、选择的作用基础与实质
• 群体的遗传变异是选择的作用基础
群体遗传学
第三章3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
![第三章3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93d5a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d.png)
群体品种类型
➢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品种内植株间、及 与相邻的异品种间随机授粉产生的后代。故其个体的 基因型是杂合的,群体是异质的,保持一些本品种的 主要特征区别于其他品种。
➢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 是由一组选择的自交系 采用人工控制授粉和在隔离区多代随机授粉组成的遗 传平衡的群体。 个体内杂合、个体间异质, 但具一 个或多个代表本品种的性状。
二、自交和异交的 遗传效应
二、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的遗传效应 ➢自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的遗传特点 ➢异交的遗传效应 ➢异交的遗传特点
自交的遗传效应
➢使杂合的基因型趋向纯合。 一对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的自交,后代中杂 合体数每代递减1/2,纯合体每代递增1/2 。 ➢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后代生活力衰退。
① 雌雄异株( dioecious ), 雌花和 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植株上,如大 麻、菠菜等;
② 雌雄同株异花( monoecious ), 雌花和雄花分别着生在同一植株的不 同部位,如玉米、黄 瓜;
③ 雌雄同花但自交不亲和 ,如甘薯、 白菜、向日葵等。
常异花授粉作物:
同时依靠自花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 繁殖后代的作物,中间类型,通常以 自花授粉为主,天然异交率为 4-50% , 如棉花、高粱等。
自花授粉作物,又名自交作 物,即主要以自花授粉方式 繁殖后代的作物。异交率为 0-4%。如水稻、小麦、大 豆、花生、黄麻等。
异花授粉 ( cross-pollination ) 雌蕊的柱头接受异株花粉授粉。
异花授粉作物:又名异交作物, 主要以异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 的作物。 异交率 > 50% ,甚 至高达 95% 或 100% 。
营养繁殖 (vegetitive propagtion)
第三章 育种目标 ;1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 ;2 制定育种
![第三章 育种目标 ;1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 ;2 制定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f5cc75e76294dd88d0d26b29.png)
4 生育期适宜 生育期是一项重要的育种目标,它决定着品种 的种植地区。生育期与产量呈明显的正相关,生育 期长产量高,反之,则低。
习 题:
1.解释下列名词和术语: 育种目标 、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 、收获指数、 株型育种 、高光效育种 2.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有哪些基本要求? 3.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4.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有哪些? 5.怎样才能正确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育种目标? 6.为什么通过矮秆育种能提高作物的单产? 7.依据你所熟悉的某一地区,拟订一个作物的育种目标,并说 明其理由。
§2 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1 2 3 4 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 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 必须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返回
§3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1 高产 1.1 产量的形成
①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 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要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不尽要求作 物品种的生物产量高,而且要求收获指数也高。 ② 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特性生育前期早生快发,建立较大的 营养体,为生物产量打好基础;生育中期,营养器官与产品器官健 壮而协调生长,以积累大量的有机物质并形成具有足够数量的贮藏 光合产物的器官;生育后期,功能叶片多叶面积指数高,叶片不早 衰,保证有充足的有机物向产品器官运转。“源”、“流”、“库” 要协调。 ③ 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禾谷类作物一般是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棉花是单位面积 株数、株铃数、铃重和衣分;大豆、油菜是单位面积株数、株荚数、 荚粒数和粒重。各产量因素的乘积就是该种作物的理论经济产量。
2 优质 优质育种在我国已成为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农作物产品的 品质依据作物种类和产品用途而异。 2.1 谷类作物 从营养品质讲,谷类作物品质育种最受重视的是淀粉、脂肪 和蛋白质的含量。从加工品质来看,涉及水稻的糙米率和精米率 等。卫生品质包括农药的残留等;商业品质包括外观、色泽等。 2.2 纤维作物 纤维作物主要是加工品质,它设计纤维的长度、强度、成熟 度、细度和整齐度等。 2.3 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品质育种目标为含油量高而其中亚油酸高,芥子酸 低、亚麻酸低。
林木育种学——第三章 种源试验与优树选择
![林木育种学——第三章 种源试验与优树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782acf362b160b4e767fcff4.png)
单株选择时 的家系比较
一次单株选择
多次单株选择
多次单株选择
优树选择
优树选择及其标准
(二)、 根据一定的标准,从混杂群 体中按表现型淘汰一批低劣的个体,或挑 选一批符合要求的优良个体,并对选出来 的个体混合采种、采条,混合繁殖,称混 合选择 ,种源选择是混合选择。
一次混合选择
多次混合选择
种源选择
种内地理变异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种子区区划:凡对某个树种 各地所产种子的供应范围,根据 生态条件、遗传性状以及行政区 界等进行的区划。
种源选择
种内地理变异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所谓种子认证,就 是验明种子的来源和种 子的遗传品质。
种源选择
种内地理变异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我国对划分种子区的树种,采种 后要分别种批,填写采地标签,包括 种批号、树种、产地、种子区、种子 亚区、采种日期、签证人和签证日期 和签证机关等项目。
优树选择
优树选择及其标准
(三)、用材林树种的标准
1.生长指标 主要是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 2.形质指标 (1)干形圆满直立,形率不低于优势木的平均值; (2)(树冠匀称,侧枝较细,冠幅较窄,顶端优势强; (3)树干单一,自然整枝良好,枝痕平滑,树皮裂纹较直; (4)无病虫感染,无机械损伤; (5)应有相当的结实能力。如在天然林分中选择用材林优 树时,其标准应以形质指标为主,兼顾数量指标。
对繁殖成无性系的原始植株,叫无性系 原株;由它繁殖出来的个体,叫无性系植株 或分株。
优树选择
优树选择及其标准
(一) 、凡是根据入选标准挑选的个体,分
别采种、采条,单独繁殖,单独鉴定的选择,即 谱系清楚的选择,称为单株选择,优树选择一般 属单株选择。由于单株选择是谱系清楚的选择, 所以有可能通过家性或无性系的遗传测定对亲本 或原株进行再选择,以提高改良效果。这对于寿 命长、多次结实的树木来说,是特别有利的选择 方式。
第三章 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
![第三章 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233aee11b7360b4c2e3f64d8.png)
一般从菌落大小也可 以判断,新长出的菌 落较小,即是营养缺 陷型
•四.鉴定营养缺陷型 生长谱法
方法一:把纯化好的缺陷型菌株与基本培养基 倒混 合平板或涂布平板,再在平板上点接各 种营养物质(最好稀释成一定浓度,用滤纸片 法接入),适温培养,观察生长圈。此法可以 在一个平板上对一株菌进行多种营养因子进行 测定 方法二: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营养物 质,倒混合平板,再点接菌株,观察生长圈。 此法可同时对多个菌株进行测定
基因突变
二、微生物突变的类型
1、 形态突变型 2、致死突变型 3、抗性突变型 4、营养缺陷型突变型
青霉
三、微生物突变的特点 1、 不对应性 2、 自发性 3、 稀有性 4、 独立性 5、 诱变性 6、 稳定性 7、 可逆性
• (四)、自然选育的程序 • • • • 1. 2. 3. 4. 采样 增殖培养 纯种分离 生产性能的测定
一、 产环己酰亚胺新菌株YIM41004 的复合诱变选育
前言:环己酰亚胺(cycloheximide),又名放线酮 (Actidione),是于1948年德国化学家B.E.Leach 等分离并鉴定出来的一种戊二酰类化合物.它对多 种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制剂具有水溶解性良好、 作用剂量低的优点,在植物保护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诱变处理,获得高丝氨酸缺陷型突变菌株, 该突变型不能产生苏氨酸。
在限量高丝氨酸的培养基中缺陷型菌株能够正常生长, 并且因为消除了反馈抑制
突变型能过量生产L-赖氨酸
第四节 温度敏感突变株的筛选
一、温度敏感突变株(temperaturesensitive mutant, TS突变体): 突变株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许可温度) 正常生长,其表型和野生型没有区别, 但超出这一温度范围(非许可温度), 则不能生长或生长微弱甚至死亡(条件 致死)或某些代谢停止或减弱。
第三章-育种目标
![第三章-育种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f33cd061d0d233d4b04e6994.png)
第三章育种目标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一、高产❖二、稳产❖三、优质❖四、适应机械化一、高产❖高产是指单位面积产量高。
❖高产是作物育种的首要目标。
❖谷类作物的籽粒产量❖油料作物的油脂产量❖棉花的皮棉产量❖麻类作物的纤维产量❖甜菜和甘薯的块根产量二、稳产作物品种稳产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影响作物品种稳产性的因素:(1)气候因素,如干旱、高温。
(2)土壤因素,如盐碱、瘠薄。
(3)生物因素,如病虫害。
作物品质是指人类所要求的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或其优劣。
四、适应机械化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一)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新品种的选育周期比较长,在制定育种目标时要充分估计到将来生产的需要,增加预见性。
(二)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育种应以当地品种为基础,分析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
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兼顾。
(三)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有明确的性状指标。
如单位面积的产量水平、灾害种类、品质的具体指标等。
(四)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考虑选育具有适当差异的几类品种,生产上搭配使用。
这样可避免生产上品种单一化,可减少灾害的风险。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一、高产❖二、优质❖三、稳产❖四、生育期适宜❖五、适应机械化需要一、高产产量:单位面积上收获的产品重量。
作物产量受多种因素支配,它是品种各种特征特性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品种的生产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它的实现有赖于品种和自然、栽培条件的良好配合,这在制定育种目标时必须考虑。
(一)产量的形成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2、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特性生育前期:早生快发,建立较大的营养体。
生育中期:营养器官与产品器官协调生长,以积累大量的有机物质,并形成足够数量的贮藏光合产物的器官。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c94578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f.png)
第一章种质资源一、茶树染色体:以x=15为基数,染色体在体细胞中为30条,性细胞中为15条。
二、茶树的变异〔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物候期、理化等特性〕1.营养器官的变异(1)树型:分乔木、小乔木、灌木三种,树型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环境对其影响不大。
(2)树姿:分开、半开展和直立三种。
(3)芽形:分细长、细短、长肥和短肥。
〔如大叶种的芽较长肥〕(4)芽茸毛:分少、中、多,是比拟稳定的性状。
(5)叶形:叶形根据叶长与叶宽之比分为披针形、长椭圆形、椭圆形、近圆形。
(6)叶片大小:叶长、叶宽或叶面积来表示。
品种间叶片大小差异显著,(7)叶色:有黄绿、绿、浓绿、紫绿之分,品种间差异显著2.生殖器官变异(1)花:花冠〔大、中和小花〕;萼片数〔4~7〕;花瓣数〔5~16〕;雄蕊数〔70~320〕;花色〔乳白、淡黄、白带微绿和粉红〕;柱头数〔2~7、个别不分裂〕;柱头分裂部位〔上、中和基部〕;子房〔有毛和无毛〕等。
(2)果形:形状随果实种子数目而异。
球形1、肾形2、三角形3、四方形4、梅花形5。
(3)果室数:以3室为多。
(4)种子形状:可分球形、半球形、肾形、锥形和不规那么形。
3.花粉:花粉粒外表分外壁和壁2层。
萌发孔类型是花粉系统发育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4.物候期变异〔茶多酚、儿茶素含量:中芽>迟芽>早芽,氨基酸含量:中芽>早芽>迟芽〕5.生理、生化等特性变异〔多酚类:20~45%、氨基酸:1~6%、咖啡碱:1~5%〕三、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1.茶树的进化茶树原产地:原产中国说、原产印度说、原产东南亚说、二元说茶树进化主要表现:由乔木型演化为小乔木、灌木型,叶片由大叶演化为中、小叶,花冠由大到小,酚氨比由大到小等。
2.植物学分类(1)茶树的拉丁学名Camelliasinensis〔L.〕O.Kuntze。
(2)虞富莲:我国绝大多数栽培品种可以归属于茶种及普洱茶变种和白毛茶变种,特征如下:茶[Camelliasinensis(L.)O.Kuntze]: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在长江南北各产茶省及闽、粤乌龙茶产区。
第三章 选择育种
![第三章 选择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5869612165ce0508763213a3.png)
变异
基因突变和杂交中发生的基因重组
非遗传的变异
无性系品种
环境因素而引起的变异
3
第三章 选择育种
选择后的比较鉴定: 与对照种进行比较
对照的 品种
原品种 确定选择的单株是否发生了变异
标准种 当地推广品种
确定新品种的推广价值 和范围
4
第三章 选择育种
选择育种的作用: (1)优中选优,简便有效
选择育种是利用自然变异材料从中进行 选择,优良个体是在原品种上优中选优
35
第三章 选择育种
无性系系统选种程序与方法 鉴定
单株
株系
品系
品种
繁殖
36
第三章 选择育种
根据育种目标选拔优良单株
在群体品种和有性系品种的茶园进行个体 选择,以便进行周年观察
优良单株选拔常采用加权评分比较法
优良单株的修剪与繁殖 根据树势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培
养无性繁殖用的枝条,用短穗扦插方法培 养苗木,供品系比较试验用
37
第三章 选择育种
品系比较试验
简称品比试验,是指入选单株的无性后代与同龄的 对照品种在相对一致的环境和管理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
10
第三章 选择育种
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增加群体的性状变异幅度
提高性状的遗传力
降低入选率以增大选择强度
(提高选择标准,增大选择差) 入选率:是入选个体数占群体总数的百分率 选择差:是当对某一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时,入选群
体与原始群体平均值的差距
11
第三章 选择育种
3. 3 选择的类别 一次选择和多次选择: 在一个选种计划中对一个或 几个世代进行选择
B. 丙二醛(MDA)含量
MDA是脂膜过氧化的最终分解产物,其含量的 多少是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三章品种选育
![第三章品种选育](https://img.taocdn.com/s3/m/5f32fee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67.png)
第三章品种选育、审定与登记第十二条国家支持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重点开展育种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以及生物育种技术研究,支持常规作物、主要造林树种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
国家鼓励种子企业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鼓励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构建技术研发平台,开展主要粮食作物、重要经济作物育种攻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种业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加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维护种业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育种发明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外,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
由财政资金支持为主形成的育种成果的转让、许可等应当依法公开进行,禁止私自交易。
第十四条单位和个人因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为选育林木良种建立测定林、试验林、优树收集区、基因库等而减少经济收入的,批准建立的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第十五条国家对主要农作物和主要林木实行品种审定制度。
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确定的主要林木品种实行省级审定。
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符合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要求。
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规定。
审定办法应当体现公正、公开、科学、效率的原则,有利于产量、品质、抗性等的提高与协调,有利于适应市场和生活消费需要的品种的推广。
在制定、修改审定办法时,应当充分听取育种者、种子使用者、生产经营者和相关行业代表意见。
第十六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分别设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
品种审定委员会承担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工作,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
03第三章选择育种
![03第三章选择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86dfed16be1e650e53ea9931.png)
一、实生选种的概念与意义
实生选择育种(实生选种):是指 在对实生繁殖的群体产生的自然变 异进行选择,从而改进群体的遗传 组成或将优异单株经无性繁殖建立 营养系品种的方法。
二、实生选种的方法
混合选择法(bulk selection) 单株选择法(individual selection)
△G = R ×100%
xp
= S h2 ×100%
xp
=(i· p·h2/ x p )×100%
五、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
原始群体性状表型标准差、 遗传力以及选择时确定的入 选率、选择强度等都是影响 选择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何提高选择效果?
1、减少环境方差,增加遗传力,提高选择效果。 环境条件要求一致性。遗传力越高,选择效果越好。 2、适当降低入选率,增加选择差,提高选择效
(一)混合选择法(表型选择法 )
按照某些观赏特性和经济性状, 从一个原始的混杂群体或品种中, 选出彼此类似的优良植株,然后把 它们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如鳞 茎、插条等)混合起来种在同一块 地里,并与标准品种(当地优良品 种)进行鉴定比较 。
果。 入选率(P):中选个体占选择群体的总数的百分率。 3、其他因素。如直接选择与间接选择,多个性
状选择与单个性状选择,选留作为亲本的个体多 少等。
选择的效果
六、选择标准的制定原则
1、根据目标性状的主次制定相应的选择标准。 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根据性状的相对重
要性制定各自取舍标准。 2、目标性状及其标准必须具体明确。 如月季、碧桃的每朵花的瓣数分别应在50瓣和30
h
2 B
=VG
VP
×100%= VG ×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联系
人工选择的个体要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所以必须接受自然选 择的检验,只有能适应自然环境条件的群体或个体,才能在 生产上推广, 人工选择应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自然选择创 造的条件。
人工选择的结果会使群体遗传基础变窄,使基因资源丢失, 造成不良后果。 如农作物今天已看到了不良后果。因此在进行树木选择时, 要注意有计划的选择和保存群体中有代表性的类型。 在选择育种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育种材料,使育种群体遗传 基础不致因选择而迅速窄化。
第三章 选择育种原理和方法
theory and method of selective breeding
第三章选择育种
第一节 人工选择的特点和选择类型
1、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和联系
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是物种进化的3个主要因素,选择是 生物进化的动力。 达尔文将选择分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是自然条件对生物(包括森林 树木)的选择.
3. 遗传增益的估算
S i=
σP
则 S = iσP
R =h 2S=iσPh 2=iσP.σ σP A 2 2 =iσA h
ΔG=R=iσAh=ihσA
xx
x
改良效果与选择强度、选择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
传力平方根有关。这三个因素越大,改良效果越
好。
第三章选择育种
4、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1)选择的环境条件与选择效果
一、性状遗传力和遗传增益
性状的遗传力是指亲本传递某个性状传递给子代的能力。遗传 力可作为确定选择方法和预估遗传增益的一个参考指标。
广义遗传力 H2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H2 =VG = VG VP VG +VE
狭义遗传力 h2 (narrow-sense heritability)
第三章选择育种
标准差相同,入选率越小,则选择差越大; 入选率相同,标准差越大,则选择差越大。
因此选择效果受标准差影响,有选择差标准化问题,可用另 一个参数选择强度来表示第。三章选择育种
选择强度(selection intensity ) i是选择差与该 性状标准差的比值。
S i=
σP
第三章选择育种
第三章选择育种
2、选择类型 (1) 稳定性选择 (stabilizing selection)
稳定性选择是有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数量性状 的平均值不变,变异系数减小或不变。自然选择一 般属这种类型。
第三章选择育种
(2) 定向性选择(directional selection) 是对表型分布的某一极端个体进行选择。选择
把一切不利于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变异淘汰掉,而保留一切对生 物本身有利的变异。
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是根据人们的需求,从混杂的群 体中挑选符合要求的个体或类型。
优树选择、种源选择等选择第三育章选种择都育种属于人工选择。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受气候、土壤和生 选择动力 物等自然因素的长
期作用的影响
人为选择的影响(包括有意识 和无意识的选择)
选择方向
向对生物体合理的、 有益的方向变异
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变异
选择效果
使生物更能适应自 然环境
更符合人类的要求,满足了人 们的经济利益,但不一定最适 应自selection
第三章选择育种
2. 选择响应与入选率和选择差
入选率P 是指选出个体数目占选择群体总数的比率。
入选率和选择响应的关系:入选率越小,即从群体中选出的 株数越少,则选出数目性状平均值越大,选择差越大,选择 效果越好,因此可以通过降低入选率来提高选种效果。
选择差与入选率也存在一定关系,入选率越小,选择差越大, 但选择差是一个绝对值,它同时还受到选择群体性状本身变 异幅度的影响。如变异幅度大,选择差就大,不便于进行比 较。
H2 =VG = VG VP VG +VE
性状遗传力越大,选种效果越好。
性状遗传力的估算,与环境条件有关。当进行优良个体选 择或进行遗传测定时,一定要注意可比性,进行环境条件 的局部控制。
结果使群体遗传组成定向变化。人工选择一般属于 定向性选择。
第三章选择育种
(3) 多向性选择(disruptive selection) 多向性选择是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向进行的
选择,是不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多向性选择会使 群体变异增大,最终形成分离的两个群体。
第三章选择育种
第二节 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
原始群体 μ
选出群体 x
选出群体繁育的子 代群体 y
R = y -μ ΔG = (y-μ)/ x 选择差 S = x - μ
第三章选择育种
二、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1. 选择响应与选择差和遗传力
选择响应与选择差之间关系, 可以用一个随机交配群体中亲 子代关系作图表示。 图中横坐标表示双亲平均值 [ 即 中 亲 值 = 1 / 2 ( P1 + P2)],纵轴表示子代平均值, 原点是整个群体的均值,在随 机交配下,上下代均值相同。 每对亲代及其子代平均值可在 坐标上找出相应的点。斜线是 子代在亲代上的回归线,黑点 代表已选出的亲本与其子代平
第三章选择育种
均值的交点。
子代在亲本上的回归系数
由遗传力定义可知
R b= OP S b = VA = h2 OP VP
因此
R=h2S
改良效果受遗传力和选择差制约,知道某性状的 遗传力和选择差,就可预估选择的改良效果。
第三章选择育种
选择响应和选择差和遗传力的关系还可以用图式 来表示。
第三章选择育种
h2=VA=
VA
VP VA+VD+VI第+ 三V 章E 选择育种
现实遗传力 hr2 (realized heritability)
hr2 = R / S
人工选择取得的改良效果常用选择响应和遗传增益来表示。
选择响应 R(selection response)是入选亲本子 代平均值距被选择亲本群体平均值的离差。
选择响应是绝对值,常以符号R表示。 选择差 S 是入选群体平均值距被选群体平均值的离差
遗传增益ΔG (genetic gain )是选择响应与亲 本群体平均值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第三章选择育种
假设亲代群体分布不变,平均值为μ,从中选出一 批表现优良个体,其平均值为x,选择出的亲本繁育 成下一代群体的表型平均值为y,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