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2021版)
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
▪ 唤醒开颅手术术中常见并发症见表5。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呼吸 道梗阻及由此引发的低氧血症。据报道,使用带套囊口咽通气道 的唤醒开颅手术,呼吸道梗阻发生率为15%。
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
▪ 表5 唤醒开颅手术术中并发症
麻醉相关并发症 气道梗阻 低氧血症 脑水肿 高血压/低血压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恶心/呕吐 寒战 局麻药中毒
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
①镇痛不全; ②定向力恢复不良; ③催醒不当,如纳洛酮、氟马西尼本身虽无药理作用,但应用其拮 抗药物阿片类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导致疼痛刺激增强,患者烦躁不安; ④多沙普仑可提高中枢兴奋性,且药物本身即有增加躁动的不良反 应;
头皮局部麻醉
④滑车上神经; ⑤枕大神经; ⑥枕小神经。通常将75~150 mg罗哌卡因或75~150 mg左旋布比卡因 加利多卡因200~400 mg,稀释至40~80 ml,加用肾上腺素 (1׃200000),在阻滞15 min后再开始手术操作。可采用实时超声 引导进行头皮神经阻滞。
头皮局部麻醉
唤醒麻醉禁忌症
2. 相对禁忌证 (1)对手术极度焦虑、恐惧者; (2)长期服用镇静药、镇痛药,已成瘾者; (3)病理性肥胖,BMI > 35kg/m2,合并有肥胖性低通气量综合 征; (4)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
唤醒麻醉禁忌症
(5)肿瘤与硬膜粘连明显,手术操作可能引起硬膜疼痛刺激明显 的; (6)不能耐受长时间固定体位的,如合并脊柱炎、关节炎患者; (7)有全身或重要器官感染者; (8)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神经外科术中 唤醒麻醉专家 共识(2021 版)
副标题
前言
▪ 术中唤醒技术与术中电生理定位技术和神经功能监测联合应用, 是在外科最大范围切除位于功能区及其附近病灶、利用脑深部电 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等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脑功能的重要方法。
麻醉深度监测
目录
•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指标 • 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应用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挑战与展望
01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设备,对麻醉过程 中的麻醉药物浓度、生理指标以及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 实时监测,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确保麻醉安全的过 程。
对于危重病人,麻醉深度监测可以作为生命体征监测的一部分,提供关于患者病情 的重要信息。
通过实时监测危重病人的麻醉深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必要 的抢救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危重病人监护中,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药物研究与开发
麻醉深度监测在药物研究与开发 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研究 人员了解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基础监测
基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理指标的监测, 是最早的麻醉深度监测手段。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通过监测脑电活动、听觉诱发电位等 指标,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具有较高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
药物浓度监测
随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深入研究,麻醉药物浓度的实时监 测成为可能,通过监测血液或呼吸中的药物浓度,可以更 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多模态监测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模态监测成为研究热点,通过融合多 种生理指标和监测技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 麻醉深度和麻醉状态。
02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临床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来判断麻醉深度。
详细描述
临床观察法主要依赖于麻醉师的观察和经验,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来判断麻醉深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 受麻醉师个人经验和判断的影响较大。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年度)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执笔人)石学银许幸李恩有陈绍辉邵建林拉巴次仁孟令梅郭曲练黄立宁黄伟民梁伟民韩如泉目录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二、唤醒麻醉禁忌证三、唤醒麻醉需达到目标四、术前评估五、术前用药六、患者手术体位七、头皮局部麻醉八、监测麻醉管理技术九、睡眠-清醒-睡眠技术十、术中监测1^一、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十二、适用于唤醒麻醉的临床新药——右美托咪定术中唤醒状态下,采用电刺激技术监测脑功能,是在切除语言及运动区病灶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功能的有效方法。
因此唤醒麻醉的成功实施对于病灶精确定位和手术成败至关重要。
该技术缲作关键步骤包括:1、开、关颅过程中充分镇痛;2、麻醉-清醒状态平稳过渡;3、电生理监测时患者清醒合作;4、维持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的安全及稳定。
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目前临床上开颅手术术中唤醒的适应证主要包括:①术中需进行皮层脑电图或精细电生理监测的开颅手术,该类手术要尽量避免麻药对电信号的干拢,包括癫痫手术、治疗帕金斯氏病的深部电极植入术及难治性中枢性疼痛;②临近或位于脑皮层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功能性区域的占位病变;③脑内重要功能区供血血管的手术;④颅内微小病变手术,主要包括脑室节开术、立体定向下脑内活检术及脑室镜手术等。
当然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还要充分权衡利弊(表 16-1),已决定患者是否适宜施行唤醒开颅手术。
表16-1唤醒开開手寧的利与弊汽遺檯限性童息罟心咂吐 禺内压(ICP )升高术中舍柞困琳 一不凰合作 —崩虑 一疼帰 一不tf iS神经行为学异常 一-劭常活动—u 诸屈雄二、唤醒麻醉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1) 术前严重颅内高压,已有脑疝者;(2) 术前有意识、认知障碍者;手术力而有利于术中电生理监测保盟相关神ig 功能•械少术扁神繞系蜿并发症 啟后及時熾浙 1阜澤笑 —早出院—垃軍进行种縊珂能檜酗 患右方團本中主动性参与用韦JW 功能监洌(3)术前沟通交流障碍,有严重失语,包括命名性、运动性以及传导性失语,造成医患之间沟通障碍,难以完成术中神经功能监测者;(4)术前未严格禁食水和饱胃患者,可能造成术中胃内容物反流误吸;(5)合并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和长期大量吸烟者;(6)枕下后颅凹入路手术需要俯卧位者;(7)无经验的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
正中神经阻滞疗法中国疼痛学与麻醉学专家共识2023
正中神经阻滞疗法中国疼痛学与麻醉学专家共识2023正中神经卡压一、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穿过腕管时受到卡压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腕管综合征。
腕管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围成,内含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拇长屈肌腱及其滑膜鞘。
腕管综合征是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表现为拇指、食指和中指皮肤感觉区的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疼痛,但麻木、针刺样疼痛等异常感觉较为少见。
刚开始呈间歇性感觉异常和感觉障碍,发生于夜间;随着病程的进展,发作频率不断增加并扩展到白天,有时会延伸至前臂及上臂部;最后,随着广泛的轴突退化,相应皮肤感觉消失,大鱼际肌出现失神经性肌肉萎缩。
任何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的因素都会诱发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可能的危险因素有女性、超重、关节炎、糖尿病等。
水肿、肌腱感染、解剖结构异常(正中神经走行或分支异常、腕管内存在神经纤维瘤等异常结构)等。
全面而准确的病史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标准,可通过波士顿腕管问卷(BCTQ)进行评估。
腕管综合征的特异性体格检查有 Tinel's 试验和 Phalen's 试验阳性提示腕管综合征存在。
Tinel's 试验的操作方法是,检查者叩击受损神经病变的部位或其远端,该神经支配感觉区出现放电或蚁行感。
对于腕管综合征,叩击的部位即手腕折痕与正中神经的交叉点。
Tinel's 试验阳性代表神经受损处存在着新生且未成熟的感觉神经纤维,Tinel's 征范围代表新生感觉神经覆盖范围,扩大者预后良好。
神经受损后会进行缓慢的自我修复,近端再生的轴突会通过损伤区与远端断端重新连接,表现为 Tinel's 征随时间延长而向远端进展;若卡压因素持续或形成神经瘤,再生轴芽不能进入远端鞘膜管而堆积在局部,表现为Tinel's 征局限于卡压点。
Phalen's 试验即腕掌屈试验,原理与 Tinel's 试验相似,试验方法是两手背相对,腕关节屈曲 70~90°,持续 1 min,自觉正中神经麻木症状加剧侧为阳性。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 王保国王海云(执笔人) 石学银许幸李恩有陈绍辉邵建林拉巴次仁孟令梅郭曲练黄立宁黄伟民梁伟民韩如泉目录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二、唤醒麻醉禁忌证三、唤醒麻醉需达到目标四、术前评估五、术前用药六、患者手术体位七、头皮局部麻醉八、监测麻醉管理技术九、睡眠—清醒-睡眠技术十、术中监测十一、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十二、适用于唤醒麻醉得临床新药——右美托咪定术中唤醒状态下,采用电刺激技术监测脑功能,就是在切除语言及运动区病灶得同时,尽可能保留功能得有效方法。
因此唤醒麻醉得成功实施对于病灶精确定位与手术成败至关重要。
该技术缲作关键步骤包括:1、开、关颅过程中充分镇痛;2、麻醉-清醒状态平稳过渡;3、电生理监测时患者清醒合作;4、维持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得安全及稳定、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目前临床上开颅手术术中唤醒得适应证主要包括:①术中需进行皮层脑电图或精细电生理监测得开颅手术,该类手术要尽量避免麻药对电信号得干拢,包括癫痫手术、治疗帕金斯氏病得深部电极植入术及难治性中枢性疼痛;②临近或位于脑皮层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功能性区域得占位病变;③脑内重要功能区供血血管得手术;④颅内微小病变手术,主要包括脑室节开术、立体定向下脑内活检术及脑室镜手术等。
当然手术医生与麻醉医生还要充分权衡利弊(表16—1),已决定患者就是否适宜施行唤醒开颅手术。
二、唤醒麻醉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1)术前严重颅内高压,已有脑疝者;(2)术前有意识、认知障碍者;(3)术前沟通交流障碍,有严重失语,包括命名性、运动性以及传导性失语,造成医患之间沟通障碍,难以完成术中神经功能监测者;(4)术前未严格禁食水与饱胃患者,可能造成术中胃内容物反流误吸;(5)合并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与长期大量吸烟者;(6)枕下后颅凹入路手术需要俯卧位者;(7)无经验得外科医师与麻醉医师。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术中神经电生理临床演示骨科ppt课件【63页】
tceMEP报警标准
▪ 比基线降低50% - 80% ▪ 有或无 ▪ 波形形态改变 ▪ 刺激阈值水平 结合起来看
56
禁忌症
▪ 癫痫发作病人 ▪ 心脏起搏器 ▪ 脑外伤 ▪ 严重心脏病 ▪ 金属植入物 ▪ ……
57
TOF肌松监测技术 四个串刺激,正中神经刺激,拇短展肌记录
58
同类设备的分类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临床应用
1
一、骨科常见的手术及其监测
颈椎前后入路手术 脊柱侧弯矫形术 胸段脊柱手术 腰骶椎手术
2
例1、颈椎手术
▪ 颈椎前路和后路椎间融合术一般安全性较 高,但是C5麻痹发生率高达5.9%
▪ 手术中存在脊髓缺血的可能性
3
监测项目及目的
▪ freeEMG(自发肌电图) 实时监测神经根,防止神经根机械损伤,及时给手
插入式耳机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 ▪ 红色右侧,蓝色左侧 ▪ 胶管 ▪ 海绵
闪光刺激目镜
▪ 幕上手术视觉诱发电 位监测
▪ 左右侧交叉刺激或单 侧刺激
干扰检测模块
▪ 夹在单极双极电刀 导线上
▪ 检测电刀、电凝等 使用
▪ 停止电刀干扰信号 的采集,屏蔽电刀 噪声
36
视频采集卡
•同步采集显微镜视 频信号 •通过视频线BNC接 头连到显微镜BNC 输出
Cascade 主机面板
1、AMP A\B\C\D:连接输入头盒 2、CPN1-2:连接ES-IX 3、ESTIM:连接ES系列恒流刺激器 4、EP:插入式耳机 5、TRIGGER:连磁刺激器 6、POWER:连电源模块
29
电源模块
1、电隔离 2、给主机供电 3、与电脑数据传输
30
延长输入头盒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石学银许幸孙立李恩有陈绍辉孟令梅徐世元郭曲练黄焕森梁伟民韩如泉(执笔人)裴凌目录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二、运动诱发电位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四、肌电图五、脑电图六、附录神经系统具有通过电化学活动传递信息的独特功能,意识状态改变时(例如昏迷、麻醉),可以通过监测电化学活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然而,传统的生理监测(例如血压和血氧)仅能作为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间接参数。
术中神经生理学监测虽然不能取代唤醒试验,但可以发现那些改变神经功能的手术操作或生理学内环境变化,监测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了解神经传递过程中电生理信号的变化,从而帮助手术医师及时、全面的判断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提高手术操作者的术中决策力并最终降低手术致残率。
除了手术因素,生理学管理和麻醉药物的选择也会影响神功能。
我们应当重视所有团队成员(例如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医师)的努力。
目前,神经处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电生理监测技术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lpotentials,MEP),脑干听觉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s),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脑电图(electroencelphalogram,EEG)等。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刺激外周神经引发的感觉冲动经脊髓上传至大脑,在整个传导路上的不同部位放置记录电极,所记录的神经传导信号经监测仪信号放大器放大后的波形就是SSEP。
SSEP头皮记录电极的入置基于10-20国际脑电图电极放置系统进行定们(见附图7-1)。
(一)SSEP监测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术中SSEP监测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中:1、脊柱融合术;2、脊髓肿瘤切除术;3、动静脉畸切除术;4、胸腹部动脉瘤修补术;颅内肿瘤切除术;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6、颅内动脉瘤夹毕术;7、术中感觉皮层的定位。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石学银许幸孙立李恩有陈绍辉孟令梅徐世元郭曲练黄焕森梁伟民韩如泉(执笔人)裴凌目录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二、运动诱发电位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四、肌电图五、脑电图六、附录神经系统具有通过电化学活动传递信息的独特功能,意识状态改变时(例如昏迷、麻醉),可以通过监测电化学活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然而,传统的生理监测(例如血压和血氧)仅能作为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间接参数。
术中神经生理学监测虽然不能取代唤醒试验,但可以发现那些改变神经功能的手术操作或生理学内环境变化,监测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了解神经传递过程中电生理信号的变化,从而帮助手术医师及时、全面的判断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提高手术操作者的术中决策力并最终降低手术致残率。
除了手术因素,生理学管理和麻醉药物的选择也会影响神功能。
我们应当重视所有团队成员(例如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医师)的努力。
目前,神经处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电生理监测技术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lpotentials,MEP),脑干听觉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s),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脑电图(electroencelphalogram,EEG)等。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刺激外周神经引发的感觉冲动经脊髓上传至大脑,在整个传导路上的不同部位放置记录电极,所记录的神经传导信号经监测仪信号放大器放大后的波形就是SSEP。
SSEP头皮记录电极的入置基于10-20国际脑电图电极放置系统进行定们(见附图7-1)。
(一)SSEP监测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术中SSEP监测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中:1、脊柱融合术;2、脊髓肿瘤切除术;3、动静脉畸切除术;4、胸腹部动脉瘤修补术;颅内肿瘤切除术;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6、颅内动脉瘤夹毕术;7、术中感觉皮层的定位。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
除了哌替啶,椎管内使用阿片类药物对 SSEP 没有影响[1,13,25]。 4. 苯二氮卓类 苯二氮卓类药物轻微抑制皮层 SSEP[1,9,13]。单独使用咪达唑仑对皮层 SSEP外周 SSEP 影响轻微或无影 响[9,13]。间断给予或持续静脉输注 50~90μg·kg-1·h-1 咪达唑仑可以增强全凭 静脉麻醉期间的遗忘作用并可改善氯胺酮引起的致幻作用,从而利于术中 SSEP 监 测[25]。
5. 卒中和胸腹主动脉瘤修补术预后的评估 但这并不意味着进行 MEP 监测就不必采取其他监测技术,对于不同患者,其 他监测技术是 MEP 监测必要补充。 (二)术中 MEP 监测的预警 制定 CAMP 变化标准很困难,因为即使是在清醒状态下也有大量的变量需要考 虑[33],全麻时需要考虑的变量更多[34]。最常用的评估 MEP 反应标准是在固定刺 激参数的(刺激数量和强度)情况下诱发相似的肌肉反应。一般认为需要增加刺激 强度超过 50V,增加刺激次数,或与初始波形比较波幅下降大于 80%是显著性改变 [35]。有关变化范围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无论如何,当 CAMP 反应消失时需 要提醒外科和麻醉医师纠正影响 MEP 变化的生理学因素。 (三)MEP 监测的并发症 MEP 监测并非没有风险,并发症包括:皮层灼伤[36] ,舌裂伤,心律失常,颌 骨骨折和术中知晓 [37]。放置牙垫可以减少舌裂伤的发生。 (四)MEP 监测的相对禁忌症 MEP 监测的相对禁忌症包括癫痫,皮层损伤,颅骨缺损,高颅压,颅内装置(电 极,血管夹和分流管),心脏起搏器或其他植入泵。肌肉酸痛是最易被发现,也是最 普通的并发症[36]。放置针状电极可能会引起出血和插入点的擦伤,也有可能感染。 这些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低[38]。实施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时会引起患者的体动, 因此诱发 MEP 前需要与外科医师进行紧密的沟通。目前采用的多脉冲刺激减少了 体动的发生,并且有可能在不干扰手术操作的情况下进行 MEP 监测。 (五)影响 MEP 监测的生理学因素 1. 体温 体温的降低可以引起 MEP 潜伏期延长,刺激阈值增加,但是其对振幅的影响 呈双向性,随着体温下降,振幅增加,在 29℃使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在 22℃ 时消失[39]。中度低温(31~34℃)时会出现 MEP 波形的改变,32℃以下会出现潜 伏期延长,复温至正常体温后 MEP 恢复正常。 2.缺氧 吸入氧浓度降至 10%时,27%MEP 波形消失,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吸入氧 浓度降至 5.25%时 MEP 波形消失[40]。 3.低血压 轻度和中度的低血压对 MEP 没有影响,对于行控制性降压的患者平均动脉压 降至 50mmHg 时 MEP 波幅降低[41]。 4.缺血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和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
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和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多学科协作始终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和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他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1.人员配置: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
神经外科临床特色麻醉-723-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神经外科临床特色麻醉-723-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723-神经外科临床特色麻醉一)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1、以下哪项不是术中唤醒麻醉禁忌证?A、术前严重颅内高压,已有脑疝者B、术前意识、认知功能障碍者C、术前沟通交流无障碍者[正确答案]D、对手术极度焦虑恐惧,手术期间难以合作者心理脆弱型E、术前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和长期大量吸烟者2、以下哪项不是术中唤醒麻醉的适应证?A、脑功能区肿瘤:语言、运动B、癫痫外科:皮层脑电描记与定位C、难治性中枢性疼痛的手术治疗D、小脑炎症[正确答案]E、传导束定位及功能判断3、以下哪项不属于术中唤醒麻醉的实施的内容?A、术前访视B、术前用药C、术后监测[正确答案]D、术中阶段麻醉管理E、术后随访4、AC主要针对脑功能区病变,以唤醒等技术为支撑,术中实施监测手术区域脑功能,最大限度切除脑肿瘤的手术技术。
其中不包括下列哪项?A、麻醉B、神经电生理监测C、神经影像[正确答案]D、显微外科手术E、功能磁共振5、利用局部麻醉药进行头皮浸润,再辅助镇静镇痛药,在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的情况下进行半清醒开颅术,这一阶段实际不能称之为“唤醒麻醉”。
以下哪种药不可以?A、氟哌利多B、咪唑安定C、异烟肼[正确答案]D、芬太尼E、异丙酚6、关于麻醉药物的选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应遵循个性化用药的原则B、靶控输注TCI:AC实施过程中理想的镇静镇痛药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C、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均不影响AC过程中脑电的监测D、专家共识:右旋美托咪啶用于辅助镇静和镇痛,引起呼吸抑制的危险性非常大[正确答案]E、不建议吸入麻醉(影响电生理监测,躁动,___不充分等)7、以下哪项不属于神经影像学技术?A、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B、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C、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D、理疗技术[正确答案]E、脑磁图(MEG)8、关于手术医学模式的转变,下列哪项不正确?A、解剖学模式转变成解剖+功能模式[正确答案]B、解剖学模式转变成解剖+生物模式C、解剖学模式转变成解剖+医学模式D、解剖学模式转变成组胚+功能模式E、解剖学模式转变成免疫+功能模式9、正确答案为C,唤醒麻醉常见并发症包括唤醒期躁动、呼吸抑制、癫痫发作和恶心呕吐。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最全版)
2.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以下的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颅脑损伤患者及脊髓损 伤患者, 围手术期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重症神经系统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等 神经系统急重症患者。
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
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 理指南》(2006)的规范标准,神经外科重症医学 单元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 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医护人员 应该接受过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的相关训练,有副 高级以上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建议有条件的医 疗单位,医师人数与床位之比为0.5~1:1以上,护 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3:1以上。还可以根据 各医疗单位具体情况配备呼吸治疗师、电生理技师、 康复理疗师以及其他配套设备的技师。
(二)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及神经功能 监测
1.神经系统查体及评分:患者纳入神经外科重 症单元管理后,要对神经系统的一般反应、瞳孔状 况、颅神经反应、运动感觉、生理反射以及病理反射 等进行系统查体,评估GCS评分(表2),掌握患者 的基本状况。
表 2 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
睁眼反射 自动睁眼 4 6 呼唤睁眼 3 5 刺痛睁眼 2 4 不能睁眼 1 3 2
3. 脑血流(CBF)监测:正常情况下脑血流为45~65 ml· 100g· min,脑血流下降会导致蛋白合成障碍以及无氧酵解 的增加。脑血流与脑灌注压呈正比关系,与脑血管阻力 呈反比。低血压或者脑血管阻力增加直接导致脑血流下降 后的脑缺血或者脑梗死,脑血流的监测手段主要有经颅多普 勒技术、近红外波谱分析技术以及激光多普勒技术。目前 经颅多普勒(TCD)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建议对神经 外科重症患者进行相关的脑血流监测其在预防迟发脑缺血 方面有明确的价值
专科手术麻醉之常见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
专科手术麻醉之常见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一)幕上肿瘤切除术1.术前准备神经胶质瘤和脑膜瘤最常见,术前应了解ICP状态和肿瘤的位置与大小。
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可提示手术部位、估计出血量以及出现VAE的风险。
患者出现肿瘤相关症状尤其是脑水肿时,应手术前48小时开始使用类固醇激素,最常用的是地塞米松。
通常静注或口服10mg,随后10mg每6小时口服一次。
为避免发生CO₂潴留,所有存在肿瘤压迫症状的患者不应使用术前药。
2. 监测通常采用常规监测,有严重压迫症状、颅内代偿空间小或有可能在手术中出现大出血(肿瘤侵犯矢状窦、大血管)的患者,应放置动脉导管和(或)中心静脉导管。
围术期监测ICP有助于颅内高压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3. 麻醉管理对于颅内顺应性改变或颅内高压的患者,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是关键时期,不论使用何种麻醉技术,都应该避免增加ICP 。
术中适度过度通气,维持PETCO₂30~35mmHg,PETCO2过低有可能引起脑缺血。
避免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和引起平均气道压增高的通气模式。
严重脑水肿或颅内高压患者应限制液体入量,在硬膜打开前避免使用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钙离子拮抗剂和肼屈嗪)。
术后如果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完整就可以拔除气管导管,苏醒和拔管过程务求平稳,避免躁动和呛咳。
(二)经蝶入路手术1.经蝶骨进入蝶鞍的手术方法常用于切除蝶鞍内或蝶鞍上邻近部位的肿瘤。
最常见的病变是分泌催乳素的微小腺瘤和无分泌功能的巨大腺瘤,其他三种不常见的垂体瘤是:分泌生长激素的肿瘤,可导致肢端肥大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肿瘤,可导致库欣综合征;罕见的分泌促甲状腺刺激激素的肿瘤,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2.术前评估当垂体病变增大和压迫垂体组织时会引起内分泌功能改变(表3-1-1)。
术前应纠正严重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和水电解质紊乱;分泌 ACTH的腺瘤(库欣综合征)通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和向心性肥胖;肢端肥大症患者可出现舌体肥大和声门狭窄,应进行相应的气道评估和准备。
最新: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完整版)一、常见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主要用于评估脊髓外侧和后侧柱、部分脑干、腹后外侧丘脑核及其与皮层的联络和部分敏感皮层的神经功能。
目前为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生理监测的最常用方法。
SSEP对特异性神经损伤非常敏感,尤其是脊髓后柱介导的神经通路。
采集基线数据后,在手术过程中监测诱发电位的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波幅降低50%和/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提示发生神经损伤。
除手术因素,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低血压、低体温、麻醉方案、体位和监测技术等。
(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用于评估通过内囊、脑干、脊髓和周围神经等下行运动神经通路的功能完整性。
与基线相比,波幅下降50%和/或潜伏期延长10%有可能发生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的原因包括缺血、代谢变化、机械性损伤或压迫。
需要注意的是,较高刺激强度引起的咬肌剧烈收缩会导致舌裂伤,牙齿损伤甚至颌骨骨折。
适当降低刺激强度,可以将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降到最低或消除。
MEP监测禁用于癫痫、皮质损伤、颅骨缺损、颅内压增高以及使用颅内植入物的患者。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用于监测颅内听觉神经(听神经的耳蜗部分)的完整性。
脑干听觉电位基本不受麻醉药物影响。
通常根据潜伏期和/或波幅来解释BAEP数据,将波幅降低超过50%和/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ms视为术中神经损伤和术后听力障碍的风险指标。
(四)视觉诱发电位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的价值是可以在患者术中意识消失的状态下客观的评估视觉功能,监测到从视网膜到视觉皮层的视觉通路中任何部位的功能障碍。
如果术中FVEPs波形持续消失超过3min提示存在永久损伤,往往预示术后严重的视觉功能损伤。
然而,FVEPs的波形、波幅和潜伏期的个体差异性极大,因此关于波幅降低而非消失的结果一定要慎重评估。
目前为止,仍推荐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肌松药复合的全凭静脉麻醉方法进行全麻下FVEPs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石学银许幸孙立李恩有陈绍辉孟令梅徐世元郭曲练黄焕森梁伟民韩如泉(执笔人)裴凌目录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二、运动诱发电位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四、肌电图五、脑电图六、附录神经系统具有通过电化学活动传递信息的独特功能,意识状态改变时(例如昏迷、麻醉),可以通过监测电化学活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然而,传统的生理监测(例如血压和血氧)仅能作为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间接参数。
术中神经生理学监测虽然不能取代唤醒试验,但可以发现那些改变神经功能的手术操作或生理学内环境变化,监测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了解神经传递过程中电生理信号的变化,从而帮助手术医师及时、全面的判断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提高手术操作者的术中决策力并最终降低手术致残率。
除了手术因素,生理学管理和麻醉药物的选择也会影响神功能。
我们应当重视所有团队成员(例如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医师)的努力。
目前,神经处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电生理监测技术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发电位(,),肌电图(,)和脑电图(,)等。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刺激外周神经引发的感觉冲动经脊髓上传至大脑,在整个传导路上的不同部位放置记录电极,所记录的神经传导信号经监测仪信号放大器放大后的波形就是。
头皮记录电极的入置基于10-20国际脑电图电极放置系统进行定们(见附图7-1)。
(一)监测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术中监测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中:1、脊柱融合术;2、脊髓肿瘤切除术;3、动静脉畸切除术;4、胸腹部动脉瘤修补术;颅内肿瘤切除术;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6、颅内动脉瘤夹毕术;7、术中感觉皮层的定位。
(二)术中波形释义和监测预警刺激特定外周神经时,特定记录组合记录到的特定波形以波幅(微伏)和潜伏期(毫秒)进行测量,并以电压(微伏)-时间(毫秒)曲线图表示。
通常,不同波形来源于经通路上不同位点的突触,这些位点就被称为波形的生成元(见表7-1)。
在正常成人中,波形的极性以“N”和“P”表示,“N”()表示向上的波形,”P”()表示向下的波形,波形之前的距离表示刺激后至波形产生的潜伏期。
例如,皮层记录到的刺激正中神经后产生的特征波峰N20(负极波,向上,刺激后20可记录到),P22(正极波,向下,刺激后22可记录到)定义了波形的波幅(图7-1,图7-2)。
获取可识别的,可重复的基线波形是成功的术中监测的基础,也是辨别术中变化的基础。
包括外科和麻醉影响在内,术中患者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监测过程极具挑战性,使得解释显著变化得非常复杂。
因此,为术中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提供有依据的预警标准很困难。
有研究认为,术中波幅降低45%~50%,潜伏期延长7%~10%不会引起术后神经功能的变化。
然而,就经验而言,在不考虑麻醉和生理学因素的情况下,波幅降低50%或更多,潜伏期延长10%或更多被认为是需要预警并干预的显著性变化。
(三)影响的生理学因素1、体温轻度低温延长皮层潜伏期,对皮层波幅和皮层下或外周反应的影响很小。
低温会导致皮层消失,皮层下、脊髓和外周反应的潜伏期延长,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这些反应也会消失。
复温可以改善潜伏期但不能完全逆转低温导致的负面反应。
轻度高温与皮层和皮层下潜伏期延长有关,不会影响波幅。
局部温度变化也会影响,例如,由手术暴露或术野低温冲洗引起的手术部位温度变化会影响。
此外,无论是否输注低温液体,手术室温度过低都会影响。
2、组织灌注血压及与其相关的组织灌注变化会影响。
如果低灌注不能满足组织基本的代谢需求,皮层将会减弱。
正常体温下,当脑灌注低至18·1·1001时反应减弱,当进一步低至约15·1·1001时皮层消失。
皮层下反应对组织灌注不足不如皮层敏感。
局部因素导致的局部缺血也会影响。
例如,脊髓牵拉,牵引器导致的缺血,体位性缺血,止血带导致的缺血,血管损伤以及血管夹(无论暂时性或永久性)引起的缺血。
血细胞比容的变会会改变血液的携氧能力和粘稠从而影响氧的输送。
通常情况下轻度贫血会引起波幅增加,但当血细胞比容低至10%~15%时潜伏期会显著延长,血细胞比容低于10%则会导致波幅降低和潜伏期的进一步延长。
3、血氧水平与通气2和2的变化会影响。
轻度低氧不影响。
术中明显的低氧会引起波幅的降低。
当[2]升至50时,高碳酸血证并不会影响。
过度通气会增加波幅并轻度延长潜伏期。
4、颅内压颅内压升高会导致皮层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随着颅内压的升高,皮层会发生压力相关性衰减,颞叶沟回疝形成时会发生皮层下反应的消失。
5、其他生理学变量包括电解质和葡萄糖,总血容量以及中心静脉压在内的其他大量生理学因素也会影响。
(四)影响的麻醉不因素麻醉药物对有多种影响,各种麻醉药物对影响的机制差异很大(例如,有些麻醉药物增强,而绝大多数抑制),但是所有麻醉药物均是通过改变改突触或轴突传导功能从而改变神经元兴奋性这一机制发这、挥作用。
1、吸入麻醉药卤族类吸入麻醉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波幅并延长其潜伏期。
与皮层下,脊髓或外周神经相比,这种对的抑制作用在皮层更加显著。
氧化亚氮降低皮层波幅并延长潜伏期,这种作用与卤族类吸入麻醉药和大多数静脉麻醉药有协同作用。
2、静脉麻醉药一般情况下,静脉麻醉药对的影响较吸入麻醉药轻。
除依托咪酯和氯胺酮外,低剂量的静脉麻醉药对皮层影响很小,大剂量重复使用时会轻度降低波幅,延长潜伏期。
绝大多数静脉麻醉药对皮层下的影响均可忽略不计。
单次诱导剂量的丙泊酚不影响刺激正中神经后的皮层和皮层下波幅,但是会轻度延长皮层潜伏期。
丙泊酚诱导和持续输注导致的皮层波幅降低会在输注停止后恢复。
丙泊酚对硬膜外诱发电位没有影响。
与等效计量的卤族类吸入麻醉药或氧化亚氮比较,丙泊酚对波幅的影响更小。
作为全凭静脉麻醉药的一部分,丙泊酚适合于的术中监测。
依托咪酯会明显增加皮层波幅并轻度延长其潜伏期。
依托咪酯对皮层下波幅无影响或轻度抑制。
依托咪酯已经应用于那些无法进行术中监测的病例,以改善皮层,但是依托咪酯具有抑制肾上腺功能的缺点。
氯胺酮增强皮层波幅,对皮层和皮层下点位的潜伏期没有影响。
在监测过程中氯酮的副作用,包括致幻,半衰期长,次生代谢物的长期存在,拟交感神经效应以及在颅内病理状态下增加颅内压。
右旋美托咪定是α2受体兴奋性麻醉药物,对术中监测的影响轻微。
3、阿片类药物一般情况下,全身应用阿片类药物会轻度降低皮层波幅,延长其潜伏期,但是对皮层下和外周电位的影响轻微。
单次剂量的阿片类药物较持续静脉输注对的影响大。
因此,阿片类药物的持续输注是术中监测时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
瑞芬太尼具有时量半衰期短,起效快的特点。
因此经常得以应用。
除了哌替啶,椎管内使用阿片类药物对没有影响。
4、苯二氮类苯二氮类药物轻度抑制皮层。
单独使用咪达唑仑对皮层影响轻微或无影响,N2O潜伏期中度延长,对皮层下和外周影响轻微或无影响。
间断给予或持续静脉输注50~90μg·1·1咪达唑仑可以增强全凭静脉麻醉期间的遗忘作用并可改善氯酮引起的致幻作用,从而利于术中监测。
5、肌松药全身麻醉过程中使用神经肌肉阻滞药物通常不会直接影响。
但是,神经肌肉阻滞药可以抑制自由肌电和(或)记录点附近肌肉群的干扰,增加信噪比,改善波形的质量。
(五)推荐麻醉方法鉴于麻醉药物的药理学作用特点,静脉麻醉药较吸入麻醉经更适合于术中监测,也可以考虑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和与静脉麻醉药联合应用,但是对于波幅较小的患者,全凭静脉麻醉更牵连合物术中连续监测。
另外,由于运动诱发电位监测通常与联合使用,运动诱发电位对吸入麻醉药非常敏感,因此通常需要全凭静脉麻醉。
典型的药物组合是丙泊酚和瑞芬术尼,术中不使用肌松药。
二、运动诱发电位是指用电或磁刺激中枢运动神经(脑功能区或脊髓),在刺激点下方的传出路径或效应器、肌肉记录到的电反应。
刺激中枢运动神经主要有经脊髓和经颅刺激两种方法。
电刺激脊髓或运动皮质后,在外周肌肉记录到的电位称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是广泛使用的测量的方法。
是最新引入的术中神经生理监测(,)项目,与通路定位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皮层血供区,不同的脑干和脊髓部位。
运动功能路较通路对缺血更为敏感。
(一)监测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监测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0%。
相对来讲,发生变化并不常见,但是与相比与术后运动功能的预后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因此强烈推荐在下列手术中都应该进行监测:1、骨骼畸形矫形术;2、髓内外肿瘤切除术;3、颅内肿瘤切除术;4、中枢神经血管损伤手术;5、卒中和胸腹主动脉瘤修补术预后的评估。
但这并不意味着进行监测就不必采取其他监测技术,对于不同患者,其他监测技术是监测必要补充。
(二)术中监测的预警制定变化标准很困难,因为即使是在清硬状态下除此以外有大量的变量需要考虑,全麻时需要考虑的变量更多。
最常用的评估反应标准是在固定刺激参数的(刺激数量和强度)情况下诱发相似的肌肉反应。
一般认为需要增加刺激强度超过50V,增加刺激次数,或与初始波形比较波幅下降大于80%是显著性改变。
有关变化范围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无论如何,当反应消失时需要提醒外科和麻醉医师纠正影响变化的生理学因素。
(三)监测的并发症监测并非没有风险,并发症包括:皮层灼伤,舌裂伤,心律失常,颌骨骨折和术中知晓。
放置牙垫可以减少舌裂伤的发生。
(四)监测的相对禁忌证监测的相对禁忌证包括癫痫,皮层损伤,颅骨缺损,高颅压,颅内装置(电极,血管夹和分流管),心脏起搏器或其他植入泵。
肌肉酸痛是最易被发现,也是最普通的并发症。
放置针状电极可能会引起出血和插入点的擦伤,也有可能感染。
这些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低。
实施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时会引起患者的体动,因此诱发前需要与外科医师进行紧密的沟通。
目前采用的多脉冲刺激减少了体动的发生,并且有可能在不干扰手术操作的情况进行监测。
(五)影响监测的生理学因素1、体瘟体温的降低可以引起潜伏期延长,刺激阈值增加,但是其对振幅的影响呈双向性,随着体温下降,振幅增加,在29℃使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在22℃时消失。
中度低温(31~34℃)时会出现波形的改变,32℃以下会出现潜伏期延长,复温至正常体温后恢复正常。
2、缺氧吸入氧浓度降至10%时,27波形消失,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
吸入氧浓度降至5.25%时波形消失。
3、低血压轻度和中度的低血压对没有影响,对于行控制降压的患者平均脉压降运动50时波幅降低。
4、缺血脑血流降至16·1·1001以下时会引起波表的变化。
主动脉或股动脉夹闭30分钟后可以引起下肢缺血,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完全的主动脉夹闭2分钟后即可引起脊髓缺血,进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