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五首古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意境。
3.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岳阳楼》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
大家知道,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是他在晚年流离失所时所作,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岳阳楼》,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江畔独步寻花》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所作,描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书湖阴先生壁》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设计6:第30课 诗五首
诗五首教材分析《诗五首》都是名篇佳作。
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感慨世事人生,坦言远离世俗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尽抒求仕无路的感慨,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屋而心系天下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边塞之苦却出言豪放,写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怀,表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体味诗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积累名句。
突破方法:诗文重在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本课以朗读与背诵为突破口和落脚点,在诵读、记忆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2.联想想象法。
3.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古典诗歌是我国艺术的瑰丽奇葩,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
多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陶渊明的著名诗作《饮酒(其五)》。
二、学习《:饮酒(其五)》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30诗五首优秀教案
30诗五首教学目标:朗读诗歌,了解内容。
研读诗歌,体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背诵诗歌,积累经典名句。
教学重点:研读诗歌,体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背诵诗歌,积累经典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内容:《行路难》及《己亥杂诗》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任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首首诗歌,如同一道道精神的美味,听人说美味,总不如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本节课我们将尝尝《行路难》及《己亥杂诗》两首诗的美味。
二、请介绍李白、龚自珍。
三、指导学诗1、读诗。
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合作对译,一人读原文,一人说译文。
2、品诗。
品读《行路难》过渡: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不能不提起李白,说到李白,就不自觉地将他、他的诗和酒一并联系在一起。
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作中有哪些提到酒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A《行路难》中提到酒的诗句有哪些?你能说说这些句的大意吗?(师追问:为什么要说酒是清酒?作者这样写得用意是什么?说明酒菜得档次高,面前摆得是美酒佳肴。
)B李白斗酒诗百篇,嗜酒的李白面对盛宴是否是一醉方休呢?找出句子说说。
(面对如此盛宴,为什么李白食不下咽,心里一片茫茫然呢?)背景: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昏庸的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赶了出来,为之努力多年的政治理想还未实现,就在一旦付之汪洋。
《行路难》(其一)便是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设酒送别时所作。
(停杯……拔箭……。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
30 诗五首教案
30 诗五首教案教材分析《诗五首》都是名篇佳作。
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感慨世事人生,坦言远离世俗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尽抒求仕无路的感慨,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屋而心系天下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边塞之苦却出言豪放,写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怀,表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体味诗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积累名句。
突破方法:诗文重在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本课以朗读与背诵为突破口和落脚点,在诵读、记忆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2.联想想象法。
3.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设计(一)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设计(二)古典诗歌是我国艺术的瑰丽奇葩,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
多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陶渊明的著名诗作《饮酒(其五)》。
二、学习《:饮酒(其五)》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30.诗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30课《诗五首》教案
30.《诗五首》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
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
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一.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教法学法]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
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丞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
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5)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1•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30诗五首 学案教案及教学设计
30诗五首学案教案及教学设计预:1.熟读课文2.了解作者3.归纳文中难读难写字词学: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1.预习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2.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背诵诗歌行路难(其一)导入新课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
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 《诗五首》优秀教案设计
《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1)饮酒陶渊明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shì号靖节先生,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
谥shì号: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淡闲适的心境。
《诗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能够初步解读古代诗歌,理解诗歌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五首》的课文和注释,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出《诗五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和好奇。
2.学习《诗五首》教师先讲授《诗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等方面。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诗五首》中的每一篇诗歌,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和内涵。
3.诗歌的赏析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篇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历史价值。
4.课堂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交流、发表意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诗五首》中的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5.结合现实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和发挥诗歌所启示出的人生哲理和人道关怀,让学生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的精神和人文情怀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中。
6.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可以从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学生是否掌握了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3.学生在阅读、分析、欣赏和赏析《诗五首》中的诗歌时,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课堂互动的效果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5.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小结通过《诗五首》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30诗词五首》教案
30、诗词五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领悟,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课时安排5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 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 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
导语: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学习《观刈麦》(一)导入新课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诵读活动1、请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配乐范读。
学习策略:要以诵读为切入点,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人情美。
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三)粗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观刈麦》的内容。
学生学习要求与策略:能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
小组内交流、讨论。
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30《诗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
30.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作者、背诵、古诗常识过程与方法赏析交流展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诗表达作者的情感,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背诵2、赏析诗歌【导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3.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4.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5.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
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二、走进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
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
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
25岁时,出蜀漫游。
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
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
“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
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
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
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
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30诗五首教案
30诗五首教案篇一:30、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2理解并掌握五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表达技巧。
1.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五首诗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2运用现代文翻译,理解诗意。
2.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2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2理解五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表达技巧。
1.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2理解诗人的情感及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
1.2简要介绍五首诗的背景及作者。
2.学习第一首诗《登鹳雀楼》2.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2.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背诵并默写。
3.学习第二首诗《望庐山瀑布》3.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3.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1.学习第三首诗《夜泊牛渚怀古》1.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1.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3学生背诵并默写。
2.学习第四首诗《登岳阳楼》2.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2.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背诵并默写。
3.学习第五首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3.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背诵并默写。
第三课时1.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1.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1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的情感及创作背景。
2.2学生分享对五首诗的理解及感悟。
3.课堂小结3.2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五首诗,预习下一课。
30、诗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30、诗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30、诗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背诵明白得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二、进程与方式:教会学生朗诵,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明白得,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帮忙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培育学生酷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体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在朗诵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
教学难点诗中意境的体味教学时刻2时教学进程第一时一、导入。
、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他,是唐朝闻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硕,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他,是唐朝晚期闻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绩,被后人称为“小杜”。
咱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伙儿之一,江西临川人。
咱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王安石他,是唐朝闻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咱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曹操由学生点评,要确信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舞,激发朗诵爱好。
二、整体感知、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二、学生齐读,体会文中包括的作者情感。
三、赏析《江南春》、茌江南舂天的大地上,黄莺轻巧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傍水的村落,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所有景物一览无余,一览无余。
怎么7下起了春雨,甫朝留下的许多寺庙,笼罩在烟雨蒙蒙中,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
二、学生阅读《江南舂》,试探:[问题一]找出诗中描述了哪些景物?[问题二]诗歌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四、作业试背五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
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
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
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
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
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
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
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
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
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
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
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
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
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
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
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
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
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
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
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
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
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
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
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
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
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
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
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
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
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
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当
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
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
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
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课后习题
背诵这两首诗。
默写《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