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症状
低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头晕、失眠、盗汗等症状。 低热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腹痛、尿频等。
治疗
对于低热,一般采取观察和对症治疗,如休息、补充水分 等。如果低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 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体温过低
定义
体温过低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通常定义为低于35°C。体温过低可能是由于暴露于 极寒环境、某些药物过量、严重疾病等原因引起。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目录
• 体温的概述 • 体温的生理变化 • 体温的异常 • 体温的测量 和记录 • 体温与健康的关系
01
体温的概述
体温的定义
01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 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础条 件。
02
正常体温的维持对于人体生理功 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是人体 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保 障。
体温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体温升高
运动时身体会产生热量,导致体温升高。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 的代谢和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高温环境下的运动
在高温环境下运动可能导致中暑等严重后果。应避免在极端高温下 进行剧烈运动,并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
运动与低体温
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可能导致低体温,如冬泳、滑雪等运动。进 行这些活动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防低体温的发生。
直肠测量法
将体温计涂上润滑剂,轻轻插入肛 门约3-4厘米,三分钟后取出读数。
体温的记录和分析
记录时间
记录测量体温的时间,以便分析体温变化规律。
记录其他症状
记录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乏力 等,以便综合分析病情。
分析体温变化
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数据,了解体温变化 趋势,判断病情发展状况。
低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头晕、失眠、盗汗等症状。 低热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腹痛、尿频等。
治疗
对于低热,一般采取观察和对症治疗,如休息、补充水分 等。如果低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 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体温过低
定义
体温过低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通常定义为低于35°C。体温过低可能是由于暴露于 极寒环境、某些药物过量、严重疾病等原因引起。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目录
• 体温的概述 • 体温的生理变化 • 体温的异常 • 体温的测量 和记录 • 体温与健康的关系
01
体温的概述
体温的定义
01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 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础条 件。
02
正常体温的维持对于人体生理功 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是人体 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保 障。
体温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体温升高
运动时身体会产生热量,导致体温升高。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 的代谢和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高温环境下的运动
在高温环境下运动可能导致中暑等严重后果。应避免在极端高温下 进行剧烈运动,并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
运动与低体温
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可能导致低体温,如冬泳、滑雪等运动。进 行这些活动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防低体温的发生。
直肠测量法
将体温计涂上润滑剂,轻轻插入肛 门约3-4厘米,三分钟后取出读数。
体温的记录和分析
记录时间
记录测量体温的时间,以便分析体温变化规律。
记录其他症状
记录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乏力 等,以便综合分析病情。
分析体温变化
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数据,了解体温变化 趋势,判断病情发展状况。
体温保护ppt课件
免疫系统
神经系统
体温对神经系统的功能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冲 动的传导速度。
体温与免疫系统的功能紧密相关。正 常的体温有助于免疫细胞的活动和免 疫应答,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体温过高或过低的危害
高温
持续的高温会导致中暑、热射病等严 重疾病,甚至可能威胁生命。高温还 会增加心脏和呼吸系统的负担,影响 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
总结词
正确测量体温是评估体温状况的重要步骤。
详细描述
使用水银体温计或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口温或肛温。测量前应确保体温计清洁、干燥,并甩至35摄 氏度以下。测量时,应保持测量部位的干燥,并确保测量时间足够(至少5分钟)。记录体温变化,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04
体温异常的应对措施
中暑和失温的预防与处理
• 如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中暑和失温的预防与处理
失温预防 注意保暖,特别是在寒冷的环境中。
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过度出汗。
中暑和失温的预防与处理
01
失温处理
02
03
04
迅速转移到温暖的环境中。
更换干燥衣物,保持身体干燥 。
如出现心跳骤停、意识丧失等 情况,应及时就医。
03
体温保护的方法与技巧
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
总结词
适宜的室内温度对于维持正常体温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摄氏度之间,可以避免因过冷或过热而引起的体温波动。 使用空调或暖气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并保持适当的湿度,以防止脱水。
注意保暖和散热
总结词
根据环境和气候条件,采取适当的保暖和散热措施是必要的 。
体温 PPT课件
7.下列病人测体温方法选择正确的是(D) A.婴儿腋下测温 B.呼吸困难病人口腔测温 C.心肌梗死者直肠测温 D.昏迷病人腋下测温 E.精神异常口腔测温
40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8.周先生在测口温时不慎咬破体温计,护士首先
应采取的措施是 C
A.了解咬破体温计的原因 B.检查体温计破损程度 C.清29
测腋温
部位:腋窝正中 方法:腋下有汗 先擦干,水银端紧 贴皮肤,屈臂过胸 时间:10min
30
测肛温
取好体位 方法:润滑肛表,
插入3-4cm 测量时间:3min
31
注意事项
1. 测前:清点、检查体温计 2.禁忌症: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
鼻手术、呼吸困难及不合作者忌测口温;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病人忌测肛温;
儿童>成年>老年
年龄 性别
昼夜
运动、药物、 情绪、进食
环境
其他
波动范围不超过0.5-1.0℃
7
异常体温★
发 体温 热 过高
体体 温温 不过 升低
8
一.体温过高 ★
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 碍等原因,使产热增加或散 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
要素一: 病因 要素二:机制 要素三:表现
A.驰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波浪热
38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6.患者张某,58岁,诊断为"菌痢",护士 测量口温时得知其5分钟前饮过热水,为此
应该 (E)
A.嘱其冷开水漱口后再测 B.暂停测一次 C.参照上次测量值记录 D.改测直肠温度 E.告知患者30分钟后再测口腔温度
40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8.周先生在测口温时不慎咬破体温计,护士首先
应采取的措施是 C
A.了解咬破体温计的原因 B.检查体温计破损程度 C.清29
测腋温
部位:腋窝正中 方法:腋下有汗 先擦干,水银端紧 贴皮肤,屈臂过胸 时间:10min
30
测肛温
取好体位 方法:润滑肛表,
插入3-4cm 测量时间:3min
31
注意事项
1. 测前:清点、检查体温计 2.禁忌症: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
鼻手术、呼吸困难及不合作者忌测口温;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病人忌测肛温;
儿童>成年>老年
年龄 性别
昼夜
运动、药物、 情绪、进食
环境
其他
波动范围不超过0.5-1.0℃
7
异常体温★
发 体温 热 过高
体体 温温 不过 升低
8
一.体温过高 ★
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 碍等原因,使产热增加或散 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
要素一: 病因 要素二:机制 要素三:表现
A.驰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波浪热
38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6.患者张某,58岁,诊断为"菌痢",护士 测量口温时得知其5分钟前饮过热水,为此
应该 (E)
A.嘱其冷开水漱口后再测 B.暂停测一次 C.参照上次测量值记录 D.改测直肠温度 E.告知患者30分钟后再测口腔温度
《生理学课件体温》课件
温度调节的机制
体温调节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机制来实现,包括 产热、散热、血液循环等。
体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体温的日变化
人体的体温会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发生变
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2
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运动、食物摄入、环境温度等因素都会对
体温产生短期的影响,但通常是可逆的。
3
体温的病理性变化和临床意义
《生理学课件体温》PPT 课件
介绍体温的概念和重要性
什么是体温
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什么要关注体温
体温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况,对于诊断疾病和监测病情变化至关重要。
正常体温的测量及其变异性
1 体温的测量方法
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腋下、直肠、额头等部位进行测量,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情况。
类和症状
体温调节失常症可以分为 低体温和高体温两种,症 状包括寒战、发热、出汗 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温监测技术
体温监测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包括口腔温度计、腋下温度计、 耳温计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情况。
体温监测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现代的体温监测技术包括红外线耳温计、远程体温 监测等,具有快速、准确、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 于临床和科研领域。
某些疾病和病理状态会导致体温持续升高 或降低,这些变化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 和发展有关。
热失调与体温调节失常症
1 热失调的定义
热失调是人体调节温度的 能力受损,导致体温异常 升高或降低的病理状态。
2 热失调的类型
热失调可以分为中枢性热 失调和周围性热失调两种 类型,原因和症状有所不 同。
3 体温调节失常症的分
体温的控制(PPT课件(初中科学)30张)
§3.5 体温的控制
变温动物
恒温动物
鱼
类
鸟
类
两V
S 栖
类
哺
乳
爬
类
行
类
思考:
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 境中生存,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人的体温是一个固定值吗?
测量体温的部位: 腋窝 、 口腔 、 直肠 。
下表是一个身体健康学生同一时刻测的体温。 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成员 上午6h 上午10h 中午12h 下午2h 傍晚6h 晚上9h 母亲 37.0℃ 37.2 ℃ 37.3℃ 37.4℃ 37.2 ℃ 37.1℃ 父亲 36.8℃ 37.0℃ 37.1℃ 37.3℃ 37.1℃ 36.9 ℃ 自己 37.1 ℃ 37.3 ℃ 37.4 ℃ 37.5℃ 37.3 ℃ 37.1 ℃
3. 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 于男子。
体温还会随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的 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幅度内变动。
570C -890C
鸟类、哺乳类、尤其 是人类,在不同的环 境温度下都具有保持
体温 相对稳定 的
能力。
人类为什么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呢?
人
散 热
体 产 热
散 热
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下的产热量百分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时
脑
16
1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其他101安来自活静动
时
时
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 当外界温度低于体表温度,主要的散热方式 是通过皮肤 直接散热 ;
变温动物
恒温动物
鱼
类
鸟
类
两V
S 栖
类
哺
乳
爬
类
行
类
思考:
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 境中生存,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人的体温是一个固定值吗?
测量体温的部位: 腋窝 、 口腔 、 直肠 。
下表是一个身体健康学生同一时刻测的体温。 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成员 上午6h 上午10h 中午12h 下午2h 傍晚6h 晚上9h 母亲 37.0℃ 37.2 ℃ 37.3℃ 37.4℃ 37.2 ℃ 37.1℃ 父亲 36.8℃ 37.0℃ 37.1℃ 37.3℃ 37.1℃ 36.9 ℃ 自己 37.1 ℃ 37.3 ℃ 37.4 ℃ 37.5℃ 37.3 ℃ 37.1 ℃
3. 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 于男子。
体温还会随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的 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幅度内变动。
570C -890C
鸟类、哺乳类、尤其 是人类,在不同的环 境温度下都具有保持
体温 相对稳定 的
能力。
人类为什么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呢?
人
散 热
体 产 热
散 热
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下的产热量百分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时
脑
16
1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其他101安来自活静动
时
时
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 当外界温度低于体表温度,主要的散热方式 是通过皮肤 直接散热 ;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避免误差。
2 管理措施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注意保暖等。
结论及未来展望
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未来研究的方向
寻找更加精准的体温测量方法、入研究体温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体温逐渐降低。
2
体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夏季体温略高,冬季体温略低。
常见的体温相关疾病
发烧微热
温度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 38℃。
发热
温度超过38℃,可能由病毒、 细菌感染引起。
低体温症
温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长 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身体 代谢障碍引起。
体温的评估和管理
1 准确性评估
内分泌系统
2
平衡体温。
通过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等 内分泌器官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的步骤
扩张或收缩毛细血管、汗液分泌、肌肉抖动等调节 体温的过程。
体温失调的原因及影响
感冒、发烧、药物影响、身体疾病等引起体温失调, 可能导致代谢障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体温的生理变化
1
体温随年龄的变化
《体温及其调节》PPT课 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体温及其调节的机制、生理变化、常见疾病等内容,为您 全面解读人体温度管理。
体温的概述
定义
体内温度的平衡状态。平均值为36.5~37.5℃。
测量方法
口腔、肛门、腋下、耳朵、额头等多种测量方 式。
体温调节的机制
1
自主神经系统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
2 管理措施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注意保暖等。
结论及未来展望
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未来研究的方向
寻找更加精准的体温测量方法、入研究体温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体温逐渐降低。
2
体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夏季体温略高,冬季体温略低。
常见的体温相关疾病
发烧微热
温度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 38℃。
发热
温度超过38℃,可能由病毒、 细菌感染引起。
低体温症
温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长 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身体 代谢障碍引起。
体温的评估和管理
1 准确性评估
内分泌系统
2
平衡体温。
通过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等 内分泌器官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的步骤
扩张或收缩毛细血管、汗液分泌、肌肉抖动等调节 体温的过程。
体温失调的原因及影响
感冒、发烧、药物影响、身体疾病等引起体温失调, 可能导致代谢障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体温的生理变化
1
体温随年龄的变化
《体温及其调节》PPT课 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体温及其调节的机制、生理变化、常见疾病等内容,为您 全面解读人体温度管理。
体温的概述
定义
体内温度的平衡状态。平均值为36.5~37.5℃。
测量方法
口腔、肛门、腋下、耳朵、额头等多种测量方 式。
体温调节的机制
1
自主神经系统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课件
智能体温计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连续监 测、数据自动上传和异常体温报 警功能,方便远程监控。
远程体温监测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
通过无线方式将体温数据传输至终端 设备,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患者体 温情况。
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
对收集到的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及时发现异常体温,为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个性化护理方案
详细描述
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注意保暖和休息等措施。同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03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01
02
03
04
高热定义
体温超过39°C,需采取降温 措施。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贴等物品,降低 患者体温。
药物降温
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补充水分
高热时患者容易出汗,需及时 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低温护理
增加衣物
给患者穿上足够厚 的衣服,保持体温 。
热水袋保暖
可将热水袋放在患 者的身体周围,提 高体温。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36°C,需 采取保暖措施。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患者受凉。
详细描述
在观察体温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 其他症状,如寒战、出汗、呼吸急促、脉搏 加快等。这些症状可能与体温异常相关,并 提示可能的病因或病情变化。因此,综合观 察和记录这些伴随症状对于准确评估患者的 状况和制定护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05
体温观察的发展趋势
新型体温计的应用
红外线体温计
利用红外线技术测量体温,具有 非接触、快速测量的优点,适用 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连续监 测、数据自动上传和异常体温报 警功能,方便远程监控。
远程体温监测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
通过无线方式将体温数据传输至终端 设备,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患者体 温情况。
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
对收集到的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及时发现异常体温,为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个性化护理方案
详细描述
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注意保暖和休息等措施。同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03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01
02
03
04
高热定义
体温超过39°C,需采取降温 措施。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贴等物品,降低 患者体温。
药物降温
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补充水分
高热时患者容易出汗,需及时 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低温护理
增加衣物
给患者穿上足够厚 的衣服,保持体温 。
热水袋保暖
可将热水袋放在患 者的身体周围,提 高体温。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36°C,需 采取保暖措施。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患者受凉。
详细描述
在观察体温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 其他症状,如寒战、出汗、呼吸急促、脉搏 加快等。这些症状可能与体温异常相关,并 提示可能的病因或病情变化。因此,综合观 察和记录这些伴随症状对于准确评估患者的 状况和制定护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05
体温观察的发展趋势
新型体温计的应用
红外线体温计
利用红外线技术测量体温,具有 非接触、快速测量的优点,适用 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体温监测ppt课件免费
低体温
体温过低时,人体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心肺功能异常 、凝血障碍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低体温是至关重要的。
体温监测在医疗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
预防并发症
通过监测体温的变化,医生可以初步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 疾病,为进一步诊断提供依据。
对于一些危重疾病,如脓毒症、严重 烧伤等,密切监测体温有助于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年龄因素
新生儿和老年人由于生理 特点,体温调节中枢尚未 完全发育或功能衰退,体 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性别因素
女性基础体温一般比男性 略高,但差异不大
04
体温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原因一
感染:感染是体温异常最常见的 原因,如感冒、肺炎等。处理方 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以及对症治疗。
电子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总结词
快速、方便、准确度较高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型号的电子体温计,按下测量键后将感应端放在测量部位,如额头、手腕等,等待几秒钟后 读取度数。使用前应检查电池电量和感应端是否清洁。
03
体温的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的范围
正常体温:36℃-37℃
一天内的体温波动:不超过1℃
体温的生理变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体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老 年人代谢率较低,体温相对较低
。
措施三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 在的疾病,预防体温异
常的发生。
措施四
学习自我监测体温:发 现体温异常时及时就医
,早期治疗。
05
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体温计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
根据测量需求选择水银体 温计、电子体温计或耳温 枪等合适的体温计。
体温过低时,人体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心肺功能异常 、凝血障碍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低体温是至关重要的。
体温监测在医疗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
预防并发症
通过监测体温的变化,医生可以初步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 疾病,为进一步诊断提供依据。
对于一些危重疾病,如脓毒症、严重 烧伤等,密切监测体温有助于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年龄因素
新生儿和老年人由于生理 特点,体温调节中枢尚未 完全发育或功能衰退,体 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性别因素
女性基础体温一般比男性 略高,但差异不大
04
体温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原因一
感染:感染是体温异常最常见的 原因,如感冒、肺炎等。处理方 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以及对症治疗。
电子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总结词
快速、方便、准确度较高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型号的电子体温计,按下测量键后将感应端放在测量部位,如额头、手腕等,等待几秒钟后 读取度数。使用前应检查电池电量和感应端是否清洁。
03
体温的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的范围
正常体温:36℃-37℃
一天内的体温波动:不超过1℃
体温的生理变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体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老 年人代谢率较低,体温相对较低
。
措施三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 在的疾病,预防体温异
常的发生。
措施四
学习自我监测体温:发 现体温异常时及时就医
,早期治疗。
05
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体温计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
根据测量需求选择水银体 温计、电子体温计或耳温 枪等合适的体温计。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体温的测量方法
1 口腔测量
使用体温计放置在口腔下 方,关闭嘴唇,等待数分 钟,读数。
2 腋下测量
3 耳朵测量
将体温计放置在腋下,确 保腋下干燥,等待数分钟, 读数。
使用耳温计将探头插入耳 道,按下按钮,等待测量 完成,读数。
常见的体温测量工具
电子体温计
红外线体温计
准确、易于使用的体温测量工具, 常见于家庭和医疗机构。
炎症
身体组织受伤或受到细菌感染 时,可能引起体温升高。
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和药物反应可能导致 体温异常。
体温异常时的处理方法
1 物理降温
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保 持通风环境,帮助体温下 降。
2 药物治疗
3 就医咨询
根据不同的体温异常原因, 医生可能会给予药物治疗。
如果体温异常持续或有其 他症状,及时就医咨询医 生。
通过测量耳道或额头的红外线辐 射,来测量体温。
水银体温计
传统的体温测量工具,已逐渐被 其他电子或数字型体温计取代。
正确的体温测量步骤
1
准备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并准备好消毒用品。
2
位置
根据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位置。
3
测量
按照体温计的说明进行测量,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体温异常的可能原因
感染性疾病
如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可以 导致体温升高。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PPT课件
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 的状态。
体温的重要性
健康监测
体温可以帮助评估人体是否 处于正常状态,是疾病和感 染的重要指标。
反应身体功能
体温可以反映人体的代谢速 率和内部环境的稳定程度。
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PPT课件)
散热减少
产热增多
体温趋于正常 体温调节过程(以环境温度下降为例)
1
2
大脑皮层 行为调节
产热增多 散热减少
3
20
Thank you
21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22
3
12
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
1
不受意识控制
自主性体温调节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
制下,随机体内外环境温热性刺激信息的变动,通
2
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寒颤等生理反应,调节
体热的产生和放散,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
节方式。这是机体实现恒温调节的基础。
行为性体温调节指机体通过一定的行为
体温的正常波动与调节
1
内容提要
体温 体温的正常波动 体温调节
2
体温(body temperature)
1 1
生理学:体温分为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 与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
2
临床: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
度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
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
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 死亡
3 3
T = 27℃→低温麻醉
表层温度
机体表层部分 (皮肤、皮下 组织和肌肉等 )的温度称为 表层温度( shell temperature ),易受环境 温度影响,身 体各部之间的 温度差异较大 。
1
机体表层的最 外层即皮肤的 温度称为皮肤 温度(skin temperature ),与局部血 流量有密切的 关系
《体温及调节》课件
01
02
03
自主调节
人体具有一定的自主调节 体温的能力,如通过收缩 毛孔、调节呼吸等来调节 体温。
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对人体体温的调 节起着重要作用,如通过 下丘脑等神经中枢调节体 温。
激素调节
一些激素也可以影响人体 的体温调节,如甲状腺激 素等。02 体温的来源与影响因素
体温的来源
体内产热
人体通过代谢产生热量,是体温的重 要来源。
体温调节机制的研究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体温调节的生理机 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方面,以期 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新型体温调节药物的研究
随着对体温调节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者们 正在开发新型的体温调节药物,以应对发热
、低体温等体温异常情况。
研究方法与技术进展
先进实验技术的应用
研究者们利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如基因敲除、转基因 动物模型等,深入研究体温调节的分子机制。
低热的原因与影响
低热的原因
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不全、脑部病变等。
低热的影响
低热可能导致疲劳、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长期低热还可能影响免疫功能。
体温过低的原冈与影响
体温过低的原因
环境温度过低、暴露于寒冷环境、体温调节中枢受损等。
体温过低的影响
体温过低可能导致颤抖、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
《体温及调节》ppt课件
目录
• 体温的概念与意义 • 体温的来源与影响因素 • 体温调节的机制与过程 • 体温异常的原因与影响 • 体温调节的疾病与防治 • 体温调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体温的概念与意义
体温的定义
体温
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用直肠 、口腔、腋窝等部位的体温表示 。
第5节-体温的控制(课件-14张PPT)
(2)B图在 外界气温较低 情况 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 减少 , 从而使人体散发热量 减少 ,这样可
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3)当外界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 则以 皮肤直接散热 方式散热。
体表温度<环境温度,还能进行热传递吗?
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 汗液蒸发散热为主要 皮肤是散热的主要器官
产热
产热器官
脑 内脏 骨骼肌 其他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时
16
1
56
8
18
90
10
1
安静时:主要由内脏产热 运动时:主要由骨骼肌产热
体温调节
如何维持体温恒定?
体温调节
动态平衡
人
散
体 产
散
热
热
热
恒温动物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 为机体的_产_热和_散_热这两个生理过程
_保_持_动_态_平_衡的结果。
高温环境下
体温的控制
体温: 36℃-37.3℃
通过检测 体温正常✔
恒温动物:体温恒定(不是固定不变,小范围浮动)
鸟类
哺乳类
第一步:降温
降温的原理:散热
在下面两种环境中人体的皮肤直接散热量有什么不同?
环境温度:-1℃
环境温度:35℃
皮肤散发热量的多少决定于? 皮肤表面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热传递 体表温度>环境温度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C、人为调整
跑步、增减衣物、喝冰饮等....
Hale Waihona Puke 环境因子刺激将血液温度提高 到37 °C以上
将血液温度降低 到37 °C以下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低温环境下
增加汗的分泌 使皮肤的血管舒张
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3)当外界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 则以 皮肤直接散热 方式散热。
体表温度<环境温度,还能进行热传递吗?
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 汗液蒸发散热为主要 皮肤是散热的主要器官
产热
产热器官
脑 内脏 骨骼肌 其他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时
16
1
56
8
18
90
10
1
安静时:主要由内脏产热 运动时:主要由骨骼肌产热
体温调节
如何维持体温恒定?
体温调节
动态平衡
人
散
体 产
散
热
热
热
恒温动物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 为机体的_产_热和_散_热这两个生理过程
_保_持_动_态_平_衡的结果。
高温环境下
体温的控制
体温: 36℃-37.3℃
通过检测 体温正常✔
恒温动物:体温恒定(不是固定不变,小范围浮动)
鸟类
哺乳类
第一步:降温
降温的原理:散热
在下面两种环境中人体的皮肤直接散热量有什么不同?
环境温度:-1℃
环境温度:35℃
皮肤散发热量的多少决定于? 皮肤表面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热传递 体表温度>环境温度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C、人为调整
跑步、增减衣物、喝冰饮等....
Hale Waihona Puke 环境因子刺激将血液温度提高 到37 °C以上
将血液温度降低 到37 °C以下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低温环境下
增加汗的分泌 使皮肤的血管舒张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超高热是指体温超过41°C,这是非常 危险的,需要立即采取措施降温。
如果超高热持续时间较长或出现其他 症状,应立即就医。
护理措施包括:使用冰袋、冰贴等物 理降温方法,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 畅,防止窒息。
04
体温异常的常见原因及处理
常见原因
01
02
03
04
感染
各种病原体感染,如细菌、病 毒、真菌等,导致发热。
电子体温计的使用
总结词
便捷、高效、准确
详细描述
电子体温计通常采用红外线测量技术,只需对准额头、耳道等部位,几秒钟即可获得体温读数。这种 方法便捷、高效、准确,尤其适合家庭使用。
03
高热与低温的护理
高热的护理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C,需要 采取措施降低体温,以避免对身
体的伤害。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多饮水、减少衣物、使用冰
年龄差异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 未发育完全,体温易受环 境影响。
昼夜节律
人体体温存在昼夜节律变 化,一般清晨较低,下午 较高。
02
体温的评估方法
口测法
总结词
直接、快速、准确
详细描述
口测法是将体温表置于舌下,紧闭口唇,放置5分钟后读取数值。这种方法直接 测量口腔温度,快速且准确,适用于婴幼儿和不能配合使用其他测量方法的病 人。
袋或冰贴等物理降温方法。
如果高热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症 状,应及时就医。
低热的护理
低热是指体温在37.5°C至38°C 之间,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 但需要关注身体状况。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 湿度适中、适当休息、饮食清 淡、注意保暖等。
如果低热持续时间较长或出现 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体温监测PPT课件
CCM
异常体温
三、体温降低
处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每小时1次
• 保暖:新生儿置暖箱中 • 提高室温22~24℃。 • 热饮、输注温暖溶液 • 营养支持 • 维持循环稳定
CCM
低温治疗
浅低温 一般低温 中度低温 深低温 35℃ 32℃ 28℃ 20℃
低温是心脏骤停后的脑保护措施;脑局部低温的益处: 降低脑组织需氧量
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CCM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一)正常体温
部位
口温 肛.6 °F ) 37.5℃(99.5 °F ) 36.7℃(97.7 °F )
正常范围
(36.3~37.2,97.3~99.0 °F ) (36.5~37.7,97.7~99.9 °F ) (36.0~37.0,96.8~98.6 °F )
方 法 有 方法二:病室集体消毒
常用消毒液:70%酒 精、1:200 84消毒液、 0.5%过氧乙酸碘伏
二 种
浸泡5min→甩表→第二盒浸泡30min→冷 开水冲洗→擦干→放清洁盒备用。
口表、腋表、肛表分开清洗、消毒。
CCM
四、体温计的检测
甩表至35℃以下→同时放入已测温的40℃ 以下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读数→误差 在0.2℃或以上,水银柱有裂痕者,均不 能使用。
② 观察P、R、BP,伴随 症状,发热的原因及治疗 效果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高热病人处理
降温
▪ 采取药物和物理降温 ▪ 较好的是物理降温:
T>39℃冰敷 T> 39.5℃酒精擦浴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高热病人处理
补充营养、水份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易消化流质或半流 少量多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成年>老年
年龄 性别
昼夜
运动、药物、 情绪、进食
环境
其他
波动范围不超过0.5-1.0℃
异常体温★
发体温 热过高
体体 温温 不过 升低
一.体温过高 ★
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 碍等原因,使产热增加或散 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
要素一: 病因 要素二:机制 要素三:表现D.不规则热E来自波浪热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 6.患者张某,58岁,诊断为"菌痢",护士测 量口温时得知其5分钟前饮过热水,为此应
该 (E)
A.嘱其冷开水漱口后再测 B.暂停测一次 C.参照上次测量值记录 D.改测直肠温度 E.告知患者30分钟后再测口腔温度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 7.下列病人测体温方法选择正确的是(D) A.婴儿腋下测温 B.呼吸困难病人口腔测温 C.心肌梗死者直肠测温 D.昏迷病人腋下测温 E.精神异常口腔测温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特 点:产热≈散热 表 现:皮肤潮红灼热、口干舌燥
呼吸和心率加快、尿少 头痛、头晕甚至惊厥昏迷
发热的临床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退热期
特 点:散热>产热 表 现:多汗 方式:骤降和渐降
常见的热型
▪ 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构成了体 温曲线,各种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
新入院:2次/日×2天 术后:3次/日×3天 发热:>37.5℃:3次/日, >38℃:4次/日,>39℃:6次/日 10岁以下小儿2次/日,>38℃:6次/日
课堂反馈
1.口温超过多少属于发热: C
A. 37℃ B. 37.2℃
C. 37.5℃
D. 37.8℃ E. 38℃以上
2. 人体体温24小时内最低的时间是: A
鼻手术、呼吸困难及不合作者忌测口温;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病人忌测肛温; 腋下手术、创伤、炎症、汗多、肩关节受伤或极 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3.进食、面颊部冷热敷后间隔30min后测口温; 坐浴或灌肠者30min后测肛量 4.避免意外伤害
注意事项
5. 体温与病情不符,重测或对照 6.防止交叉感染 7.测温频次:常规1次/日
复习相关知识
何谓体温? 体温是怎么产生的? 体温是如何调节的? 人体正常体温是多少?
★体温的正常值
腋下温度 口腔温度 直肠温度
平均 温度
36.5℃
37.0℃
37.5℃
正常 范围
36.0~37.0℃
36.3~37.2℃ 36.5~37.7℃
°F=℃×9/5+32 ℃=(°F-32) ×5/9
体温的生理变化
稽留热
39-40℃ 24h波动<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驰张热
C
39℃以上
24小时内温差>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勿用牙咬勿说话 时间:3min
若不慎咬碎 立即清除碎屑 延缓汞的吸收 促进汞的排出
测腋温
Œ部位:腋窝正中 •方法:腋下有汗先 擦干,水银端紧贴 皮肤,屈臂过胸 Ž时间:10min
测肛温
取好体位 方法:润滑肛表,
插入3-4cm 测量时间:3min
注意事项
1. 测前:清点、检查体温计 2.禁忌症: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
发热程度的判断★
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中等热 高热 超高热
37.3-37.9℃ 38-38.9℃ 39-40.9℃
>41.0℃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
高达43℃极少存活
发热的临床过程
体温上升期
特 点:产热>散热 临床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 上升形式: 骤升和渐升
发热的临床过程
二.体温过低
概念 体温<正常范围:体温过低
体温<35℃:体温不升
新生儿恒温箱
体温过低临床分度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体温过低的护理
(1)保暖 (2)环境温度 (3)去除病因 (4)病情观察 测T:q1h (5) 心理护理
▪ 间歇热
骤然升高>39℃, 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经过间歇又反复发作。 常见于疟疾。
不规则热:
见于流行性感冒 、癌性发热等。
高热病人的护理★★
1.降温: 物理法:>39℃局部冷疗,>39.5℃全身冷疗 药物法:退热药
降温30min后复测体温,记录并交班。
畏寒时保暖
体温过高的护理★★
2.休息 3.饮食:补充营养和水分,饮水2500-3000ml 4.加强病情观察:测T:q4h,正常3d后→2次/d 5.保持清洁和舒适口:腔、皮肤 6.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 4.高热病人退热期提示出现循环衰竭的症
状是:B
A.皮肤苍白、寒战 B.脉搏细速,四肢湿冷,出汗 C.大量出汗,疲乏无力 D.脉搏增快,面部潮红 E.血压升高,皮肤潮红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5.体温高低不一,日差大于1摄氏度,但最低温
度仍在正常水平以上的热型,称为 A
A.驰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水银体温计检查
35℃以下 同时放入 40℃温水
3min取出
误差>0.2℃、汞柱自动下降或出现裂隙弃用
★体温计的消毒
★测量体温的方法
[目的] (1)判断体温有无异常 (2)动态监测体温变化, 分析热型 (3)协助诊断,为诊断、预防、治疗、康复及
护理提供依据。
测口温
部位:舌下热窝 方法:闭口用鼻呼吸,
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
基础护理教研室
LOGO
什么是生命体征?
体温(temperature, T) 脉搏(pulse, P) 呼吸(respiration, R) 血压(blood press, BP) 合称为生命体征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学习目标
掌握体温正常值及异常体温的护理 掌握体温的测量方法 熟悉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能结合病例制定高热病人的护理计划
A. 凌晨2~6时
B. 上午8~11时
C. 中午12时
D. 下午2~8时
E. 午夜12时
▪ 3.关于体温的论述下列哪项正确 (C) A、体温低于36℃称体温过低 B、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常有体温过低 C、体温高于37.5℃称发热 D、无菌性炎症一般无发热 E、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常有体温升高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