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2019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2019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2bde8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3.png)
2019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及答案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课标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解析】本题考查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水平层级D。
第一问主要从“雨雪隔榆溪”“狐迹、天寒、地暗”能够看出。
第二问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由“从军度陇西”知是士卒远征,“别路”与之对照,当指告别家乡之路。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仔细研读诗句,体会“狐迹、马蹄、天寒、地暗”的意象的含义,避免错解。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水平层级D。
第一问对表达技巧的理解,一定离不开诗句的内容,所以要结合两句诗的意义分析其“好处”。
第二问通过对全诗的理解不难看出是征人思乡。
考生往往在第一问上犯难,其实,理解了诗句的内涵,其表达效果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关键还是对诗歌的解读和理解上。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但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是生动的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大纲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全国卷3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全国卷3](https://img.taocdn.com/s3/m/79ced9581ed9ad51f11df232.png)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旳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旳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能够看到晚明市井生活旳真实面貌,这关于研究社会史旳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伙所熟悉。
但在“五四”往常,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依旧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旳看法。
神话传奇确实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旳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奇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奇,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差不多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旳传奇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奇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旳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怎么说应归于文学依旧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判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名目学里旳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确实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旳,《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纳。
尽管《山海经》里平实旳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旳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因此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那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旳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旳成分在,仍能够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旳《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旳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旳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旳地理知识水平。
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954f5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0.png)
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2019年全国卷古诗鉴赏真题及答案
![2019年全国卷古诗鉴赏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5ba5b6336c1eb91b375d19.png)
2019 年全国卷古诗鉴赏真题及答案阅读任务:精读全国卷古诗鉴赏及默写的试题及答案,把握设问的角度、答题思路及答案的语言特点。
2019 年全国卷古诗鉴赏真题及答案2019 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 分)第一问( 3 分):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第二问(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意思答对即可。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 分)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给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_ —____ 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__ __________ ,____ 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3)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每答出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019年高考真题答案及解析:语文(全国三卷)
![2019年高考真题答案及解析:语文(全国三卷)](https://img.taocdn.com/s3/m/b434390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b.png)
2019年高考真题答案及解析:语文(全国三卷)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使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请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产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这不仅局限于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去了自身的魂魄。
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Ⅲ含解析)
![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Ⅲ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406f5c02020740be1e9bba.png)
绝密★启用前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语文本试卷共题,共分,共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卷分类汇编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和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卷分类汇编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c56ca4dd88d0d233d46a5b.png)
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解析5
2.(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6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 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 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 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 报。
答案14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 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 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 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语言雅丽而平整。
答案 D
答案7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D.“受恩必报”属于无中 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 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 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
解析8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 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12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田塍望如 线”,意思是说远望田埂,笔直如线,而不是“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也不准确,原诗中的“白水光参差”是说水田中的清水粼粼闪光,变幻多姿。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f1019b421eb91a37f1115c74.png)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 C(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4ce29f844769eae109ed36.png)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b2112227284b73f24250ff.png)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9947f852ea551811a68778.png)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ca4e71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4.png)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de)赏析,不正确(de)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de)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de)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de)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de)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de)主观感受. 15.诗(de)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de)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de)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de)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de)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de)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de)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de)错误是意象(de)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de)解说和艺术效果(de)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de)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de)画作里.故C错误.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de)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de)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de)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de)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de)“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de)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de)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de)敬称.14.下列对这首诗(de)理解和分析,不正确(de)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de)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de)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de)权势与精神(de)归依,形成鲜明(de)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de)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de)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de)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de)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14.D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de)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de)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de)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de)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de)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de)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de)错误是意象(de)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de)解说和艺术效果(de)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de)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de)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de)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de)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de)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de)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de)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de)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de)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de)原则.颈联起到过渡(de)作用,舒缓全篇(de)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三、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4.下列对本诗(de)赏析,不正确(de)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de)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de)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de)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de)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de)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de)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de)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答案14.B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de)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de)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de)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de)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de)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de)错误是意象(de)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de)解说和艺术效果(de)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de)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15.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de)能力.古代诗歌语言(de)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de),有(de)清新,有(de)古朴.有(de)诗绚丽多彩,有(de)诗却质朴无华.有(de)诗语言明朗,有(de)却含蓄,言此意彼.有(de)诗平易近人,有(de)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de)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de)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de)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de)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de)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de)意志和乐观(de)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de)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de)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de)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de)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de)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de)色彩和简洁(de)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de)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de)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de)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de)听觉写出农民劳动(de)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de)人物不同(de)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de)真髓.四、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着报雠名.9.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de)请简要分析.(6分)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de)人生态度(5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10.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解析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de)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de)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de)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de)表达技技巧(de)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de)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de)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de)意象,分析诗歌营造(de)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de)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de)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de)细石,决心把滔滔(de)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de)雄心壮志和坚强(de)意志;“抱寸诚”(de)决心“衔细石”(de)举动与“海波平”(de)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de)心诚志坚.10.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de)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de)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de)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de)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de)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de)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de)意象,分析诗歌营造(de)意境,领悟作者表达(de)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de)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de)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de)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de)奋斗精神(de)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de)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de)精神品质(de)褒扬与欣赏.五、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de)理解和赏析,不恰当...(de)一项是(3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de)野鸭被诗人(de)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de)途中,随着时间(de)推移和空间(de)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de)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de)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de)画面(2分)(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答案(1)BC(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de)寥席壮美(de)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de)愉悦,生不逢时(de)苦闷,飘零他乡(de)哀痛,对国家命运(de)忧虑.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de)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de)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de)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de)要求,如本题(de)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de)赏析,不恰当(de)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de)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de)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de)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de)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 项,“岸边(de)野鸭被诗人(de)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de)幽僻.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de)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de)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de)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de)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de)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de)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de)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de)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de)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de)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de)壮丽“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de)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de)愉悦;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de)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de)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de)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de)忧虑.六、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13.下列对两首诗(de)理解,不正确...(de)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de)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de)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de)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de)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de)一项是(3分)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de)审美追求.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de)梅花妆,表现梅花(de)富贵气质.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de)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de)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de)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答案13.C14.A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de)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de)艺术造诣.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de)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de)把握,又要对诗歌(de)局部进行恰当(de)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de)每一个重点,对诗歌(de)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de)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de)表现手法(de)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de)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de)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de)把握,又要对诗歌(de)局部进行恰当(de)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de)每一个重点,对诗歌(de)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de)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de)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de)容颜(de)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de)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de)技艺.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de)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de)是艺术(de)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de)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de)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故选B. 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de)能力.这道题(de)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de)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de)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de)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de)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de)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de)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七、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着香兼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19.诗题中“过”字(de)意思是__________.首联中“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de)地位.(2分)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de)独特形象(de)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案19.造访朱门20.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de)清幽安静和书斋(de)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de)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de)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de)豪放和志趣.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de)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de)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题目(de)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de)意思为“拜访”.首联(de)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de)红漆大门前如此(de)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de)地位.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de)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de)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de)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de)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de)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de)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de)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de)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de)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de)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de)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含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7a8e23a26925c52dc5bf21.png)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课标全国卷、卷、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第五部分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之古诗歌阅读试题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之古诗歌阅读试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b53666767f5acfa1c7cdc9.png)
[15]据题精答——简答题目 ①词句入手,检索形象,加工为意象,归结感情; ②要点无一词遗漏,回答无一句废话,晓畅合理。
文字 入手
简答题目回答流程 形象·意象 检索·加工
感情 领悟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 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参考答案] 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这副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 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 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 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 从容之致。
[例三·2019年全国课标三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 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 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 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 惠,受恩必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 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 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 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 者的主观感受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 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①《酬乐天扬州酬初乐逢天席扬上州见初赠逢》席对上仗见工赠稳,用典精当, 语言雅丽平巴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这几句诗怀则旧采空用吟了闻民笛歌赋俚,曲到的乡表翻现似手烂法柯描人写。田野风光 和劳动场景沉,舟语侧言畔通千俗帆浅过显,,病清树新前流头畅万。木春。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模块汇编及精品解析之古代诗歌阅读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模块汇编及精品解析之古代诗歌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7fcfee7f6edb6f1afe001f6f.png)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模块汇编及精品解析之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默写汇编及延伸阅读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默写汇编及延伸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01bfacccba0d4a7302763a89.png)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三山语文私家课(全国一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及解析】【C】C项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其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一窗”指的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或者是说画就像是为观者打开的一扇窗子,让人从中领略到了一直存在着的山水渺远的画意。
【选项命题分析】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析:写了江山淡远之景,抒了悠然心会之情。
写水“满眼”,写山“苍然”,写林“含晚”,写云“不还”,简淡而不事雕琢,肯定错不了。
如果说首、颈联重在写景的话,那么颔、尾联重在抒情。
而抒情也含蓄有味,因为这四句的情是隐藏在对画作的评价中的,这在分析C项与简答题时再说。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析:这是对首联的赏析。
诗人观画,首先看到的是盈目的江水,不管原画留白也好,彀纹满纸也好,“满眼”即可证实。
而山应该占据画幅上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山,但“苍然”。
一个“苍然”,就写尽了山之远,有树而不可细辨。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析:错在“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诗人应是把对画家的评价和赞美写进了诗中。
2019高考古诗词默写汇编答案与解析
![2019高考古诗词默写汇编答案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76e721a417866fb84a8eb5.png)
全国1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想的愁若,但末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答案:(1)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解析:(1)句根据“腾跃起飞”“飞行的极致了”可推知答案;(2)根据句子中“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可推知答案;(3)根据句中“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可推知答案。
全国2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答案: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解析:易错字(1)昳,(2)覆,隔;(3)袅,缕全国3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诗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及各省2019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汇集解析卷
![全国及各省2019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汇集解析卷](https://img.taocdn.com/s3/m/e9d33069ee06eff9aef80776.png)
全国及各省2019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汇集解析卷(一)(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XXX】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XXX】](https://img.taocdn.com/s3/m/2b0e48d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64.png)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XXX】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XXXXXX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XXX。
XXX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XXX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XXX的方式与XXX《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诗人表达了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意味着寒风终将过去,春风将拂绿枯柳,柳条轻烟般摇曳多姿。
解析】1)将“生活贫穷”改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更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境。
诗人身处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但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表现出沉郁愤激的情感和慷慨豪迈的气概。
因此,B项符合题意。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整体理解能力。
《野歌》是唐代诗人XXX创作的一首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XXX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XXX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2019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之古诗文默写及答案详解
![2019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之古诗文默写及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4dfa6c5941ea76e58fa0466.png)
2019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古诗文默写及答案详解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想的愁若,但末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答案】(1).不过数仞而下,(2).翱翔蓬蒿之间(3).地崩山摧壮士死(4).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5).浊酒一杯家万里(6).燕然未勒归无计【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
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此题中需注意“仞”“翱翔”“蓬蒿”“栈”“勒”的书写。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答案】(1).邹忌修八尺有余(2).而形貌昳丽(3).覆压三百余里(4).隔离天日(5).余音袅袅(6).不绝如缕【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
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
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
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昳、覆、袅、缕。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 C(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
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二)(2019全国I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14. D(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15. 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三)(2019全国II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14. B(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故选B。
)1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详解】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四)(2019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孔父即孔子。
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4分)(1)B(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