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思路的六大转变
浅谈新时代主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六大根本性问题
浅谈新时代主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六大根本性问题
新时代,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主导的六大根本性问题,是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第一,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发展。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新时代中,我们必须
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由传统经济向高
质量发展的转变。
第二,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改善经济发展体制的重要途径,需要推进政府
职能转变,健全服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深化改革开放。
第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前提。
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
务的发展。
第四,落实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强司法制度
和法治教育建设,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维护,推进平等、公正、积极的法治。
第五,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打造生态文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第六,加强国防建设。
国防建设是我国安全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进一步增强国防力量,深化军队改革,保障国家安全。
以上六大问题是新时代主导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贯
彻落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在三个深刻把握中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1 2
【 作者简介 】马翠玲( 1 9 7 0 一 ) , 女, 甘肃敦煌人, 甘肃行政学院教授 , 研 究方向: 经济可持续发展 与循环经济。
l
第二 ,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于 2 0 0 5 年1 O 月通过 的《 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 年规划纲要》 针对当时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的现况 , 首次提出 8 个约束性指标作 为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的硬性规定 , 即发展循环经济 , 加快两型社会 的建设 , 经济发展与人 口、 资源 、 环境的协调发展 , 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 , 实现节约发展 、 清洁发展 、 安全发展 , 保护生态环境 , 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 , 推进可持续发 展等。 第三 , 2 0 0 6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 “ 好” 字 当头的“ 又好又快” , 取代了过去的“ 又快又好 ” , 引导经 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综合效益的多赢 , 突出强调要把效益和速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 虽 然只是“ 好” 与“ 快” 在顺序上的调整 , 却充分说 明, 党中央在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关系问题认识上的重大变化。 自 此, 实 现 国 民经济 又好 又快 发展 成 为后来 的经 济发 展方 式转 变 的终极 目标 。 第 四,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取代过去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 从“ 增长” 到“ 发 展” 的变化 , 彰显了科学发展要充分考虑人与人、 人与 自然 、 人与社会 的长远利害关系。同时, 在基本思路方面 , 首次提出 “ 三个转变” , 即在需求结构方面 ,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 出 口拉动向依靠消费 、 投资 、 出口协 调拉动的转变 ; 在产业结构方面 ,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向依靠第一 、 第二 、 第三产业协 同带动转变 , 促进工 业 由大变强 , 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 在要素投人方面,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 动者 素质 提 高 、 管 理创 新转 变 , 这 为新 时期转 变经 济发 展方 式指 明了重点 。 第五 , 《 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为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 性进展 , 提出了基本路径 , 即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 把科技进步和创 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 脚点 ,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 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重要着力点 ,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 变经 济发 展 方式 的强 大 动力 。 ( 三) 转 变经 济发 展 方式 要突 出经 济结构 调 整这 个重 点 《 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重点放在了经济结 构调整上 , 这是有理论和实践作为依据 的。从理论渊源和实践进程来分析 ,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方式是 由经 济结构主导下的 , 也就是说是 以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 ,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 存在着密切 的关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 , 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 不断实现结构 的合理化 、 科学化 、 效益综 合化的经济发展是大趋势 , 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 , 就抓住 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重要 因素。调整经济结构涉 及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协调 , 这种利益关系实质上又是社会财富剩余的重新分配问题。 在巩 固和扩大应对 国际 金融危机冲击 已经取得的成果中把握好调整经济结构的机遇是促进增长、 扩大 内需 , 特别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四个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
学习园地Editor/陈奇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努力用“四个转变”新思路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
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
西宁作为全省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奋力建设新青海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必须努力践行“四个转变”,从而让西宁有一个全新的定位,让西宁成为发展的先行城市、重点城市。
“四个转变”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牢固树立,一以贯之。
谋划西宁工作,要有更大视野,始终把握大势,突出稳增长、优生态、惠民生三大领域,打好脱贫攻坚、结构调整、畅通西宁、环保督察、创建文明城市五大攻坚战;规划西宁发展,要把准定位,始终把“四个转变”作为贯穿一切工作的主线,着力攻坚畅通西宁、环保督察、文明城市创建等民生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倾力补齐民生短板,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西宁前进,始终要有很强的机遇意识,抓住难得的重要机遇。
我国的国家战略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对地方城市实施国家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西宁作为我国重要的城市之一,国家战略布局无疑是国家托付的一项重要使命。
当前为适应国家战略的调整,西宁必须从国家战略演进轨迹和新的战略重点入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西宁在全国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要求,充分发挥西宁的国家战略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国家战略的实施,完成国家的重托,从而实现既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又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新动力;保持西宁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始终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西宁特点的发展新路;抓好西宁各项事业,要始终保持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按照“四个转变”要求大胆探索、勇于领先一步,遇到困难决不退缩,走小步、不停步、坚决不走回头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务求工作实效。
助力中国经济的六大发展战略
助力中国经济的六大发展战略作者:王小广“十三五期间”为中高端发展目标所应该坚持和完善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其主要设想是:为解决需求不足问题,需要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扩大消费战略;促进经济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必须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战略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战略;实施新开放战略,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实施新区域发展战略,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
即实现以下六大战略——1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既可最大程度释放农民工市民化的需求,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的水平。
要彻底改变城镇化以房地产化和土地城镇化为中心的旧发展方式,尽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化农民工为“完全市民”。
还要特别注意,新型城镇化不仅要积极“化人”,而且必须按现代化的规律建设城市,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效率,提高城市对人口的容量。
这里最关键是着力检讨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问题,从治理“规划病”入手治理“城市病”,防止“城市病”全面蔓延,为此,我们建议应以“棚户区改造工程”为基础,实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升级规划,重新规划和整治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
2扩大消费战略在经济政策更加重视扩大消费的作用,不仅能优化需求结构,扭转投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趋势,而且能显著提高民生福祉。
投资是手段,消费是目的,市场经济是消费驱动的经济,是消费者主导的经济,扩大消费和消费结构升级,不仅能消化一些过剩产能,而且能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人均消费水平是人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扩大消费,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释放农民的消费潜力,其次是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这两方面都可能扩大消费的空间,释放我国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
特别是要改变“以吃住为中心”的消费观,转为“玩乐为中心”的消费观,从需求上讲,“玩乐”弹性更大,开放性强,如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等,具有无限性,也更有品位,需求品位高,就会驱动企业创新,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提高。
六大建设_精品文档
六大建设前言在我国发展的进程中,六大建设是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六个一批”工程。
这六个方面的建设是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六大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六大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
它主要包括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
通过扩大内需,我国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让我国经济更加健康、平衡;而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创新能力则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二、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指适应新时代要求,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和党的执政能力的过程。
这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内监督等方面。
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我国可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可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而加强党内监督则可以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
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这包括加强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等方面。
通过加强文化自信,我国可以塑造更加自信、开放的国家形象;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则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指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治安稳定的过程。
这包括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社会保障、推进教育公平等方面。
通过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可以实现社会规范化、法治化;加强社会保障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推进教育公平则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指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
这包括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通过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城区
冬产 投 资
是提高制 造业水平 。以 “ 产
4 9
QU U I GJ Y JN
区
域
经
济
Q Y JN J U U IG
发 展 体 系 。突 出 发 展 文 化 创 意 、
改 造 、区域 性 综 合 开 发 、重 要 节
点 拆 迁 改 造 ” 为 突 破 口 , 实 施 城 市 改 造 提 升 、 城 市 功 能 提 升 、 城 市 管 理 提 升 三 大 工 程 ,打 造 时 尚 、
坚 持 把 经 济 结 构 战 略 性 调 整
作 为 加 快 转 变 经 济 发 展方 式 的 主 攻方 向 ,加 快产 业 优化升 级 步伐 ,
不 断 提 高 先 进 制 造 业 水 平 , 大 力
量 效益 ,
入 青 岛 市 百 强 行 列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企 业 达 到 4 5家 ,总 产 值 1 5 0 50 亿 元 ,高 速 列 车 、电 子信 息 、汽 车 制 造 、精 密 机 械 、新 材 料 等 十
指 导 性 和 延 续 性 , 城 市 规 划 覆 盖
高 的定位 、更新 的举措推动 外经外
贸 工作再上新 台阶 。四年 来 ,金区
累 计 实 际 利 用 内 资 464亿 元 ,到 2.
率达 到 1 0 0%,城 市规 划 展览 馆 建
成投入 使用 。
账 外 资 1 . 美 元 .外贸 进 出 口 5 5亿 总额突破 10亿美 元 ,其 中出 口额 0
础 设 施 向 农 村社 区延 伸 .完 善 城
乡一 体 的 功 能化 、 网络 化 基 础 设 施 ,不 断 提 高城 市承 载 力 。污 水 集 中收 集 率 达 到 8%, 电力 总 容 6
“六大转变”推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关于发展特色畜牧业的思考
、
畜 牧 业 是 我 市 农 业 绎 济 的传 统 主导 产 业 .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的 是 “ 动 力 ” 农 民增 收 致 富 的“ 渠 道 ” 农 业循 环 绎 济 的“ 潜 、 新 、 突破 口” 加 . 快 特 色畜 牧业 发 展 , 促进 我 市 新农 村 建设 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 意义 . 对 ( ) 牧 业 是 优 化 农 业 结 构 、 进 农 村 生 产 发 展 的 朝 阳 产 一 畜 促 业 。 先 , 牧 业 是 现 代农 业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达 的畜 牧 业 是 现 首 畜 发
( ) 约 冈 素 。 通 过 近 几 年 的 大 力 发 展 . 源 畜 牧 产 业 取 得 二 制 万 了 一定 的成 绩 , 牧 业 产 业 化 进 程 有 所 加 快 , 畜 但无 论是 在形 式 上 . 还 是 在 内容 } 存 在 着 许 多 问题 和 差 距 , 要 表 现 在 : 是 规模 : 都 主 一 经 营 水 平 低 , 方 面 仍 然 是 一 家 一 户 的 分 散 经 营 . 致 生 产 经 营 一 导 粗放 , 平低 , 水 规模 小 : 方 面 还 没 有 把 农 户 连 结 成 群 体 , 能 发 一 不 挥 群 体 规 模 效 应 , 而 限制 了 生 产 专 业 化 、 会 化 、 约 化 、 品 从 社 集 商 化 的 发 展 。二是 畜 产 品科 技 含 量 低 , 技 普 及不 够 广 泛 , 科 生产 手 段
出成 倍 甚 至数 倍 于 自有 耕 地 承 载 力 的 产 值 和 效 益 , 农 村 经 济 发 是 信 息 市 场 、 品 交 易 市 场 建设 滞 后 , 是 产 畜牧 业 市 场 化 程 度低 。 是 五 展 的新 方 向和 重 要 增 长极 产 业 化 经 营 滞 后 , 头 企 业 尚 未 真 正 形 成 , 射 带 动 力 不 强 . 级 龙 辐 初 ( ) 牧 业 是 促 进 农 民 增 收 、 现 农 民 生 活 宽 裕 的 优 势 产 产 品 多 , 深 加 T 少 , 二 畜 实 精 附加 值 极 其 低 下 , 体 效 益 不 高 , 时 全 市 整 同 业 。首先 , 牧 业 是农 民增 收致 富 的重 要 途 径 。畜 牧业 投 入 少 、 畜 周 畜 牧 业 礼 会 化 服 务体 系有 待 进 一 步 提 高 。 期短 、 效怏 、 较效益高 , 生 产效益远远 高于传统种植业 . 见 比 其 而 三 、 进 我市 畜 牧 业 又 好 又 快发 展 的 对 策 措 施 推 且 适 合 千 家 万 户 发 展 , 盖 面 广 , 农 民 收 入 的重 要 增 长 源 其 覆 是 次 , 牧 业 关 联 度 高 , 业 链 K , 劳 动 力 吸 纳 能 力 强 发 展 畜 牧 畜 产 对 业 不 仪 能 推 动 农 业 的 发 展 , 重要 的 是 能 促 进 二 、 更 三产 业 发 展 . 加 我 市 畜 牧 业 正 处 于 传 统 畜 牧 业 向 现 代 化 畜 牧 业 转 型 的关 键 时期 , 大 的实 际 是 千 家 万 户 分 散 小 生 产 的 比例 大 大 超 过 规模 养 最 殖 , 大 的 问 题 是 发 展 的速 度 、 构 、 量 和 效 益 不 同 步 , 大 的 最 结 质 最 J l 险 是 动 物 疫 病 和 市场 波动 。要 推动 全 市 畜牧 业 又 好 又 快 发 展 , x 【 笔者 认为要 促 进 “ 六大 转 变 ” 。 ( ) 一 以转 变 畜 牧 业 生 产 方 式 为 重 点 . 强 畜 禽 养 殖 基 地 建 加
“六大战略”落实新发展理念
“六大战略”落实新发展理念作者:沈建来源:《唯实》2016年第07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指引了新航向。
江阴作为全省、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必须深刻领会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的总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民生优先“六大战略”,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促进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着力实现转型升级新突破产业是经济的命脉,是决定城市地位的關键因素。
按照各级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要求,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龙头,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存量与增量两个方面,抓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条主线,促进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全力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效位居苏南前列。
着力做强实体经济。
江阴强,强在实体经济,强在工业经济。
支持大企业集团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国资合作、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形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千亿级企业集团和本土跨国公司。
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进行装备更新、新品开发、信息化改造,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
认真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降低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企业谋发展、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产业升级换代是一个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阴五年行动计划”,优化全市域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
引导企业沉下心来专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绿色化生产制造。
推进“六个转变”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六个转变”加快转型升级作者:李劲民来源:《前进》 2016年第12期李劲民我省作为资源型省份,加快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核心和关键,自然也是党代会报告浓墨重彩的重点部分。
骆惠宁书记在报告中,共58次提到“转型”一词,号召全省上下,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型,努力走出资源型经济发展困境,实现我省经济浴火重生。
一、深刻认识我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是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需要。
报告指出,抓经济发展,必须抓大势、掌大势、顺势而为。
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当前我省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口。
我们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市场倒逼、规律倒逼、环境倒逼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这是山西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更是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需要。
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
多年来,我省一直在努力探索经济转型的路子,但与国家要求和先进省份相比,发展质量和效益仍有待提高,经济转型升级依然任重道远。
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并存,“一煤独大”、“一股独大”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长期制约着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尤其是在当前传统产业遭遇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创新能力缺乏,新旧动能转化缓慢,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单纯依靠投资驱动难以为继。
如何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尤其是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促进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是我们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是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的中心任务。
转型综改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西的重大使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山西的二次创业。
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企发展六大转变
民企发展六大转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民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转变,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民企发展中的六大转变。
一、市场导向的转变在过去,很多民营企业是由个人或家族创办,管理和决策往往较为集中。
然而,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企需要转变为市场导向型企业。
这需要企业注重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市场调研和产品创新,客观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科技创新的转变科技创新是民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民企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提高研发投入,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民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管理创新的转变民企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加强组织架构的优化和调整,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同时,企业要加强内部流程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优化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品牌建设的转变品牌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和信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民企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提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
同时,民企要加强品牌推广和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五、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转变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也是持续创新的源泉。
民企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注重人才的培训和成长,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和留任机制,打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体系。
同时,民企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六、国际化发展的转变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民企需要转变为国际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这需要民企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研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的调整,提高与国际企业的合作能力,拓展国际业务,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两型社会建设
第2 卷第 1 6 期 20 年 3 09 月
长 江工 程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n l o o r a f
— — —
Vo.6 12 N O 1 .
M a" 2O 9 t . O
C a ̄ag nie i oaoaC lg hn i g e n V ctn oee n E n rg il l
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 ,就是指 从粗放型 增长方式 转变 为集约 型增 长方式 ,即从 主要依靠增加 资源投入 和消耗来
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来实现经济
增 长。经济发展方式 的转变 ,主要 是指实现 经济发展 的方 法 、手段和模式 , 中不仅包含经 济增长方 式 ,而且 还包 其 含结构 、质量 、 效益 、环保 、和谐 发展等方 面的内容 。
题。
1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两型社 会建设提 出的背景
经济增长一般 是指一个 国家或 地 区在一 定时期 内经 济 规模在量上 的扩大 ,包括商 品产出量 和劳务量 的增加 。是
党 的十二大提 出把全 部经济工作 转到 以提 高经济 效益 为 中心 的轨道上来 。党 的十三大 提 出要从粗 放经营 为 主逐 步转 到集约经 营为主的轨道 。党的十 四大提 出努力 提高科 技进 步在经济增 长 中的含量 ,促使整个 经济 转 变” ,并提 出实现经济体 制 和经济 增 长方 式的两个根本转 变 ,向结构 优化要效 益 ,向规模经 济要效 益 ,向科技进 步要效益 ,向科学 管理要效益 。党 的 十 五大又把完善分 配结构 和分 配方式 、调整和优化 产业 结 构 、不断改善 人民生活作 为经济发展 的重要 内容 。党 的十
广东林业发展方式将实现六大转变
瓣
生 态 文 化 态 时 讯 生
E OL C OGI AL CUL C TU RE
《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与建设规划》启动实施
近 日国务 院常 务会 议 审 议 并通 过 了
集体林改助推林 区民生改善
随着集 体林 权制 度改 革深 入推 进 ,广大 农 民收入 普遍 增 加 ,林 区民生显 著改 善 。截至 目前 ,全 国已完成 确权 面积 1 .亿 亩 ,占全 国集体林 地 面积2 .7 亩 的 95 73 亿 7 .%,发证 面积 1 . 亩 ,占全 国集 体林地 面积的5 . 13 47 亿 37 %。全 国已发放林权证 6 1 49
有 林 场 危 旧房 改 造 3 .万 户 。 44
( 沐 蹩)
障 1 4 工程 分别 为 生态保 护工 程5 : o 项
天 然 草 地 保 护 工 程 、 森 林 防 火 及 有 害 生 物
防 治 工 程 、 野 生 动 植 物 保 护 及 保 护 区 建 设 工 程 、重 要 湿 地 保 护 工 程 、 农 牧 区 传 统
( ) ,林 业 生 态 旅 游 人 数 达 到 1 8 人 套 .亿
3 %,居 全 国 之 首 。 15 国 家重 点 保 护 野 5 种 2
生 动物 、 5 种 国 家重 点保 护 野 生 植 物 在 保 9 护 区 内得 到 良好 保 护 。 国 际 动 物 学 界 认 为
已经 灭 绝 的 西 藏 马鹿 在 保 护 区 内被 重 新 发 现 , 并且 种 群 在 不 断 扩 大 。 藏 羚 羊 种 群 数 也 在逐 年 增 加 , 目前 已达 到 1 万只 左 右 。 5
完 成主 体 改 革
宁 夏 回族 自治 区集 体 林 权 制 度 改 革 试
推进“六个转变”加快转型升级
是提 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多年来 , 我省 直在努力探索经济转型的路子, 但与国家要求和先进
省份相比, 发展质量和效益仍有待提高 , 经济转型升级
依然任重道远 。 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并存 , “ 一煤独 大” 、 “ 一股独大” 的结榭 眭、 体制性矛盾长期制约着我省
能, 形成低碳绿色的综合能源体系。 产 业结构 向 多元化 中高端转 变 。产业 转 型是综 改
合理 、 链条高端 的现代产业体 系 , 在全 国产业格局 中 重塑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
发展动能向创新驱动转变。要用创新驱动培育新 的动力源泉 。充分发挥市场对企 业技术创新的导向作 用, 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 、 投入 、 转化 中的主体地位 。 深化高校和科研 院所体制机制改革 , 强化高校和科研 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 立足我
试验 区建设 的首要任务 。报告 明确提 出要着力实施 “ 六大工程” , 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 能源产业 创新工程 、 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工程 、 现代服务业发展 工程 、 特色现代农业增效工程 、 “ 双创 ” 孵化新产业新 业态工程 , 构建具有 鲜明省情特点 的支撑多元 、 布局
的新型城镇化 ,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太原都市区 建l 没, 发挥 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解决 一市一 区和城 区、 矿区 、 郊区等问题 , 加快发展中小城 市。做大做强 县域经济 , 深入推进农 村各项改革 , 吸纳农业转移人 口 创业就业。补齐城市综合交通 网络 、 地下综合管廊, 农村水 电路气 网等基础设施短板 , 努力实现城 乡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
程。继续推进“ 六大工程” , 使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 快壮大 , 传统产业再造新优势 , 部分产业达到全 国一 流水平 , 使我省在全国产业格局中重塑比较优势和竞 争优势, 地位提升。 以科技 创 新驱 动经 济转型升 级 。 加 快推 动发展 动 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突破制 约产业发展 的核心技术 ,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别 是要 围绕产业转型, 构建符合资源型 区域发展特点的 技术创新模式 。通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 以创新 链支撑产业链 , 推动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现代科技
2016年甘肃省行政机关公务员网络培训考试答案
6.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设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A.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B.建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C.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自己得分:2.0教师评述:7.循环经济发展是以()为先导的。
A.先进的发展观念B.先进的科学技术C.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D.完善的市场机制正确答案:B;自己得分:2.0教师评述:8.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难以克服的问题不包括()。
A.节能减排问题凸显B.能源结构严重高碳C.产业模式极不合理D.人口基数大正确答案:D;自己得分:2.0教师评述:9.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A.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B.资源环境产权制度C.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正确答案:C;自己得分:0.0教师评述:10.()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A.循环经济B.可持续发展C.低碳经济D.绿色经济正确答案:A;自己得分:2.0教师评述:11.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城市是()。
A.北京B.贵阳C.苏州D.上海正确答案:B;自己得分:0.0教师评述:12.《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间起施行()A.2008年8月29日B.2008年12月1日C.2009年1月1日D.2009年7月1日正确答案:C;自己得分:2.0教师评述:13.我国现有能源生产结构中,哪种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额最大()A.太阳能B.水能C.风能D.地热能正确答案:B;自己得分:2.0教师评述:14.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部门是()。
A.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B.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C.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D.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正确答案:A;自己得分:2.0教师评述:1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于哪年出台()A.2005年B.2006年C.2007年D.2008年正确答案:A;自己得分:2.0教师评述:16.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浅议政府职能的六大转变
摘要: <正> 党的十四大报告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推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一项首 要任务.这对加快改革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府职能已严重 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深化经济改革,发展经济的 需要,而且是优化上层建筑,加快改革开放的一个关键问题.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政府职能,主要 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是对我国政府职能的作用和 总体目标所作的科学概括.当前,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指转变政府经济职能,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精 神,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思路的六大转变
2013-03-04 第01版:国家大局
作者:王小广来源:学习时报字数:1443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挑战,当务之急不是经济增长速度问题,而是要着力破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调整发展战略,形成新的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布局,即“三个五”的发展思路:“五新”目标、五个依靠和五项发展重点。
“五新”目标就是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和“新优势”。
“五个依靠”即更多依靠内需―消费拉动,更多依靠新产业带动,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而五项发展重点则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是对“三个五”发展思路的首年布局,彰显出六大转变或突破。
应对危机方式的转变,由被动转为主动。
过去几年我们对外部金融危机和自身经济下行压力的应对主要体现为“保”和“稳”,带有很强的人为维持高增长色彩,应对方式是“筑堤垒坝”,避免冲击,结果不仅经济高增长保不住,而且延缓了经济结构调整。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倒逼机制”令人耳目一新,强调内外
经济调整都是机遇,化经济下行的压力为结构调整的动力。
不再强调保增长或稳增长,而是利用外部内部的困难倒逼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把形成新的发展经济方式作为倒逼的重要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转变,由快速转为可持续。
把经济发展目标确定为“持续健康发展”,而过去常常表述为“持续快速平稳健康发展”。
“快”从中央文件中消失,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务实,接受经济增长调整、经济速度趋势性放慢这个事实,开始去“高增长思维”。
提出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再人为地拉高经济增长速度。
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干预的绩效标准也将发生根本改变,不以增长速度高低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要更加强调经济发展效益与质量指标。
发展重点的转变,由数量扩张型转为质量效益型。
如重提“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尤其重要的是,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上,体现了消费优先,力求改变过去的投资优先的思路和做法,提出要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新消费增长点。
同时,特别强调推进城镇化发展在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关键作用。
国际竞争策略的转变,由融入转变为自主。
过去我们在开放发展上强调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强调出口的作用,但却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苦恼,一些行业原想“以市场换技术”,结果既没换来技术,又对自主品牌形成巨大约束,因此,必须改变这一战略,要更加强调扩大内需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改革推进力度的转变,由常规转为加快和突破。
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是绕不开也躲不过的,发展方式难以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难以推进,主要原因是因为体制障碍。
提出要重顶层设计,又要重视发挥基层、社会的积极性,最令人兴奋的是将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改革由“多谈”正在变为“多做”,重在行动,重在落实,重在大胆实践。
领导工作方式的转变,体现为转变作风、真抓实干。
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最高层领导者们从会风到出行,样样显新风气,即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
六大转变,就是六大动力。
如果说2008—2009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那么十八大的召开将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分水岭”。
我们正迎来一个新时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实现重大突破,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