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学科,而自信心是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口号和鼓励的话语,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可以成功的。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倾听他人的想法。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合作性强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在这时,学生需要学会坚持和努力。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敢克服挫折。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名人的成功经历,让学生懂得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让学生懂得自己的学习成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负责完成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五、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数学是一门需要探索的学科,而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好奇心和探究欲。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意识、坚韧品质、责任感、好奇心和探究欲。
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才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一)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在和同学交际玩耍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形成,心理逐渐向社会化发展。
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心理发展关键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尤为重要。
(二)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地处武汉市汉阳区四新片区,学生中近一半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学生在校生活表现出:在课堂上自制力不强;学生对待学业懈怠,求知能力弱;同伴交往中,易生矛盾,还有部分敏感胆小,遇到挫折容易放弃。
这些现象表现在心理品质尤其是积极心理品质方面极待得到教育者的关注。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有着迫切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积极心理品质”,搜到相关情况如下:与本课题相关的期刊文献2020篇,关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要观点如下:(一)国外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1999年,国外首次提出“Positive Personality”(积极人格特质)的概念,倡导研究者要多方面探讨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状态的心理因素。
个体积极品质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克己和自我超越。
(二)国内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国内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之下都已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理论研究在国内,如:孟万金、张冲合著的《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量表研发报告》中,提出了六种美德,包括: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正义、节制、灵性与超越,这是专门针对小学生研发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深入探讨了积极心理品质结构。
2.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方面的研究孟万金教授认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策略在于:专题培训、学科渗透、家校合作、文化浸泡、个别辅导、网络技术。
3.实践研究孟万金教授团队研发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通过对5600名小学生有效数据的分析,研发出了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为国内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具有可操作性。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报告方案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开展的年代,信息量激增,科学技术开展异常迅速,为人的身心开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
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开展的快速时期,由于认知水平、个性开展和自我调控能力的限制,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自身身心开展变化等缺乏正确的认识,易产生心理困惑,形成某种心理问题。
因此,对小学生心理安康的关注,协助他们处理好个人开展和学校适应中的种种困惑,全面实施心理安康教育, 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教育本质的表达,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开展的必然趋势。
最近有这样一个报道:常熟某校两位初中男学生因学习压力大,相约喝下剧毒农药百草枯,选择完毕生命的方式逃避压力,结果现在还在医院中抢救,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面对仅有的学习压力,就选择放弃生命,这就说明现在的孩子感情是比拟脆弱的。
他们在获得小小成功时往往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在遇到一点点失败时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有的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实施“幸福〞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应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抑制能力、克制危机的能力、能重建心理平衡的能力。
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培养勇敢和坚韧的精神,调整自身需要的能力、抗诱惑的能力,防止出现害怕、冲动等不良意志,让学生具有活泼、乐观、开朗的性格,从小有理想、有抱负,防止自卑、抑郁、孤独的不良个性品质,使学生时时充满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小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心理问题成因〔一〕根据观察、座谈及问卷等多方面多方位的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小学生的心理安康现状不乐观:一方面,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
当前小学生心理现状:1、厌学情绪普遍化。
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但不少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表达在学习“不主动〞。
每逢节假日完毕进来上学,校园里总有几个学生是被父母拉进学校,赶进学校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四、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可 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生动的课堂讲解、丰富的课外 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角色扮演等 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 和自信。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2、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情绪发展的 关键期,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学游戏、情境模 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情绪表现和应对方法,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 康的情绪管理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目录
01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 内涵
03 三、实施建议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
02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方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 学生,这是他们初步建立自我认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 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更能促进他们在学习、社交 等各个方面的进步。
谢谢观看
情绪管理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前 期,情绪波动较大。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他们正确表 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例如,可以教学生采用深呼吸、数数等方法来控制自己 的情绪,或者通过写日记、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通过各 种团队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提高他 们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研究
探索篇誗方法展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研究沈小满(吉林省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立小学)国足教练米卢曾说过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他的意思是告诉人们———凡事态度积极,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决定性的一步。
这句话启发了身为教师的我,那就是所有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教师应该在学生心里种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向学生传播勤奋拼搏的学习力量。
一、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类型那么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哪些呢?根据官方调研,主要有二十四种:(1)创造力;(2)好奇心;(3)开放的思想;(4)热爱学习;(5)有视野(洞察力);(6)真诚;(7)勇敢;(8)坚持;(9)热情;(10)友善;(11)爱;(12)社会智能(社交智力);(13)公平;(14)领导力;(15)团队精神;(16)宽容;(17)谦虚;(18)谨慎(审慎);(19)自律;(20)审美(欣赏美和完美);(21)感恩;(22)希望;(23)幽默;(24)信仰。
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曾提出过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可见培养这二十四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正是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需求,对改善广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起着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方法我校积极申报了国家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与大家探讨。
1.首先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把培养积极心理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内容。
从学生走入校园第一步开始点燃学生积极面对一切的火花。
从校园环境布置、校风校训、走廊标语、班级板报等方面,创造适于积极心理品质产生的环境。
从教学过程中体现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赞扬的宣传。
从老师自身折射出积极心理的光芒,引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2.注重家长培训。
学校开通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平台以及家长会,定期宣传家长在子女培养中的模范渲染力量,让家长懂得自身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
小学开展心理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校在近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
现将本次心理活动总结如下:二、活动背景1. 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2. 学校教育需求: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学校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3. 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根据调查,我校部分学生存在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 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活动内容1.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2. 心理游戏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心理游戏活动,通过互动体验,让学生学会在游戏中调节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 心理辅导课程开设心理辅导课程,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4. 心理沙龙定期举办心理沙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心理困惑,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5. 心理漫画比赛举办心理漫画比赛,鼓励学生用漫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活动实施1.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组织与实施。
2. 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地点等。
3. 邀请心理专家、教师、家长等参与活动,共同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4. 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5. 对活动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活动方案。
六、活动成果1. 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得到提高,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喀左县第三小学“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实验研究,属辽宁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由辽宁省省教育学会领导小组于20 年月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
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于2015年3月开始准备,全面付诸研究,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研究,现已按计划完成了实验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结论和成果,特提请结题鉴定。
一、实验研究提出的背景我们喀左县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生活中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人口稠密等特征日益明显;另外,我校学生独生子女占全部学生的90%左右。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人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道德标准、社会形态、家庭结构及成员关系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
社会的发展变化又通过家庭的折射、缩小或放大然后作用于学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存在着过早受“升学”——“就业”——“生存”的驱使而陷入失去童真、失去快乐的学习竞争中的现象;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受离异家庭的打击或不良影响,生活信心不足、情感体验不健全、逆反心理异常强烈;存在着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处在特殊的养尊处优的地位上,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薄弱、胆怯、自我中心、不合群、不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存在着受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心理平衡失调、精神空虚、道德品质下降,甚至发生心理障碍的现象。
这表明,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
特别是现在的家长有一种危险的看法,“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的要求无论是合理与否,的全盘接受,对孩子听计从”,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
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能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
小学心理课题总结范文
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我校开展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经过一年的研究,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二、课题研究目标1.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4.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理论和方法。
2.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了解他们在心理、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
3. 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需求和期望。
4. 实验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观察实验效果。
5. 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四、课题研究成果1.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心理辅导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强。
2. 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得到培养: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3. 学生人际关系得到改善:通过团队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协作,人际关系得到提升。
4.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课题研究不足与反思1. 课题研究时间较短,部分研究成果未能得到充分验证。
2.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
3. 家校合作不够紧密,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4. 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
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喀左县第三小学“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实验研究,属辽宁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由辽宁省省教育学会领导小组于20 年月批准立项并同意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两年。
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于2015年3月开始准备,全面付诸研究,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研究,现已按计划完成了实验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结论和成果,特提请结题鉴定。
一、实验研究提出的背景我们喀左县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生活中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人口稠密等特征日益明显;另外,我校学生独生子女占全部学生的90%左右。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人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道德标准、社会形态、家庭结构及成员关系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
社会的发展变化又通过家庭的折射、缩小或放大然后作用于学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存在着过早受“升学”——“就业”——“生存”的驱使而陷入失去童真、失去快乐的学习竞争中的现象;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受离异家庭的打击或不良影响,生活信心不足、情感体验不健全、逆反心理异常强烈;存在着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处在特殊的养尊处优的地位上,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薄弱、胆怯、自我中心、不合群、不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存在着受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心理平衡失调、精神空虚、道德品质下降,甚至发生心理障碍的现象。
这表明,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
特别是现在的家长有一种危险的看法,“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的要求无论是合理与否,的全盘接受,对孩子听计从”,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
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能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辅导研究报告总结
小学生心理辅导研究报告总结简介: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形成自己个性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关键阶段。
正因如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常见问题以及有效的辅导方法展开论述,并提供了一些实践经验作为参考。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 心理发育阶段在小学阶段,儿童正在逐渐从幼儿园到校园的过渡中,面临着新环境和新任务。
由于其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因此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2. 自我意识初显在6至12岁这一阶段,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不同,开始出现更多“我”的概念并逐渐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3. 学业压力逐增随着入读小学,孩子面临着日渐增加的学业压力。
他们对自己在班级中地位和表现等方面开始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担忧。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 学习焦虑小学生面临着很多功课任务,学习压力逐渐加大。
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学习焦虑,表现为对成绩的过度关注、害怕考试失败以及自卑等情绪问题。
2. 自尊心低下在小学阶段,孩子通过与同伴的比较意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若感受到被排斥或者在集体活动中遭受嘲笑或挫败,孩子的自尊心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3. 人际关系问题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融入班级群体。
然而,在互动过程中,会出现朋友冲突、排斥行为等问题,进而引发负面情绪与心理障碍。
三、小学生心理辅导方法1. 建立信任和支持和小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是实施有效心理辅导的首要步骤。
教师、家长以及专业辅导员都应展示出对孩子的关心和支持,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内心感受。
2. 提供积极反馈通过及时的肯定和赞美,帮助小学生建立对自己积极的自我形象。
鼓励他们发现并认可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以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小学生通常在表达情绪时存在一定困难。
辅导员可以引导孩子使用良好的沟通交流方式,了解和表达他们的情绪,并教授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锻炼等。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5篇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5篇第一篇:《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本学期,我校的心理工作继续在课题的引领下扎实开展,围绕课题,要做了以下工作:一、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运用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重要性,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使用积极教育的方法,向全体教师推荐由陈虹博士主编的《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每周导读,要求精读,鼓励教师们模仿撰写教育教学案例。
不少教师从细细的品味中体验到了积极教育的艺术性,并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另外,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两名教师参加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和考证。
通过让教师系统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使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1.继续开设每周一次的积极心理课和快乐沙盘社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学生的自我认识、学习、生活、人际、情绪等方面对他们进行辅导,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友善、乐观、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
本学期期初,在校长室和教导处的指导下,拟定了学校积极心理课程的大纲,将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展开教学。
2.积极开展开展“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课程观摩周”活动。
本学期举办心理健康课程观摩周活动,共有10位老师参加本次活动,10位老师分别从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等方面向学生传达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每学期对家长进行积极心理大讲堂。
2015年9月27日,心理教师徐华为家长做了“幸福憧憬,自信起航”为主题的心理专题讲座,从专业角度简要分析了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并希望家校共同关注孩子健康心灵的培育,从而让孩子快乐学习,自信起航;11月27日,李校长给全体家长讲了“好父母的十大标准”;11月23日,班主任为家长做了“家长如何指导孩子自学”为主题的讲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积极心态、自信、乐观、进取、积极应对挑战的心理素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加自信、勇敢、乐观、自主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和人生的各项任务。
一、注重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掌握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和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
其次,注重课堂师生互动,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同时,老师应该注重鼓励和表扬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关注和认可,从而自信心得到提升。
二、巧妙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是很活泼好动的,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数学知识可能会感到无聊或者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比如,学生们喜欢游戏,老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运用游戏中的计数、排序、比较大小等操作来教授相关数学知识。
这样不仅有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离开传统的课本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三、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要遇到很多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也一样。
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掘更多的规律和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和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引言一、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学习动机。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情绪变化和学习态度,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抵触情绪或者消极态度,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情绪,重新融入到学习中来。
二、鼓励学生踏实努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可能会感到挫折和失落。
这时,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白学习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努力,最终才能取得进步。
只有让学生明白踏实努力是成功的基础,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四、提供合理的学习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既具有挑战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学生只有在有一定的目标和目标感的情况下,才能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目标也需要分阶段制定,让学生能够逐步实现目标,逐渐提升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教师也要珍惜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是被关注和肯定的。
结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心理活动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小学生心理活动。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总结报告。
二、活动背景与目的1. 背景: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决定开展一系列心理活动。
2. 目的:-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培养小学生积极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 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三、活动内容与方法1. 活动内容:- 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小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 心理游戏:通过团体游戏,让小学生学会沟通、合作,增强团队意识。
- 心理剧表演:通过心理剧的形式,让小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学会换位思考。
- 心理咨询:设立心理咨询室,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 活动方法:-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活动提供依据。
- 访谈: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
-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应对心理问题。
四、活动成果与效果1. 成果:-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提高,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
- 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沟通、合作,增强了团队意识。
- 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2. 效果:- 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入,能够主动寻求帮助。
-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面对困难时能够积极应对。
- 校园心理氛围得到改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1. 问题:- 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心理活动缺乏兴趣。
小学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引导
小学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引导心理品质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探讨小学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引导,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方面之一。
自信心是孩子们取得成功和克服困难的关键。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赞美和鼓励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当孩子们取得进步或完成一项任务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此外,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还需要给予他们适应挫折和失败的机会。
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们尝试新事物,并在他们失败时给予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从失败中学习,并坚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
其次,培养小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生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状态。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榜样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孩子们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孩子们参与团队活动、合作学习和社会实践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除了自信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外,培养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情绪管理能力是指孩子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情绪教育来帮助孩子们培养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教育可以包括教授孩子们情绪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此外,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倾听和理解孩子们的情绪来建立良好的亲子和师生关系,鼓励孩子们主动表达情绪,并引导他们寻求适当的方式来释放负面情绪。
最后,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还需要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积极的学习环境是指一个鼓励和支持学习的氛围,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兴趣小组,因材施教,满足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心理辅导总结报告
小学生心理辅导总结报告引言:在现代社会,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给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各个教育机构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对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需求。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层面进行总结和报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帮助教育者、家长和孩子自我实现心理健康。
一、认知方面: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1. 培养自信心自信是良好成长的基础。
针对小学生可能存在的自卑情绪,可以通过赞美鼓励、设立目标、成功经历等多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 提高集中注意力能力小学生常常容易分散注意力,在课堂上无法集中精力。
为了提高他们的集中注意力能力,可以采用适当游戏训练、艺术表演以及音乐欣赏等活动,增强其专注度。
3. 培养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小学生面临各种问题时,常常容易感到困惑和无助。
为了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提供案例分析、合作讨论等活动,引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二、情感方面:促进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1. 培养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健康心理的表现。
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游戏和亲子交流等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其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 引导正确表达情感小学生常常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这会导致沟通不畅或产生负面情绪。
为了帮助他们正确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可以进行一些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他们有效沟通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3. 学会排解压力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面临一定程度上的压力。
为了帮助他们排解压力,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导他们参与户外活动、体育运动或放松训练等,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三、行为方面: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巧1. 培养自律性自律是小学生发展个性和掌控自身行为的重要能力。
可以帮助小学生设立规范,并进行相应奖惩机制,引导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 提高合作意识小学生在群体中常常存在竞争或独立意识过强的问题。
需要通过团队合作、集体游戏等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加强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
小学生心理活动辅导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活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我校开展了小学生心理活动辅导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现将辅导工作总结如下。
二、辅导目标1. 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2. 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3.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辅导方法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2. 心理咨询与辅导: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3. 心理团体辅导: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5. 案例分析:对典型心理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提高辅导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辅导内容1. 基本心理素质培养: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 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教授学生如何与人沟通、合作,学会倾听、表达,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学习心理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4. 情绪管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情绪,学会情绪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5. 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辅导效果1.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2.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增强。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4. 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较高。
5. 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辅导效果不明显。
小学品德与心理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心理教育工作总结引言:在小学教育中,品德与心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多个方面总结了小学品德与心理教育的工作,包括目标与意义、内容与方法、师生互动、家校合作等。
通过这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小学品德与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心理健康。
一、目标与意义小学品德与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公民。
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内容与方法1. 品德教育的内容:品德教育要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主要包括道德规范的学习、社会公德的培养、劳动意识的培养等。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课堂讨论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心理教育的方法:心理教育是因材施教的过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可以通过咨询与辅导、情感教育、同伴支持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调节和应对能力。
三、师生互动1. 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小学品德与心理教育的主导者和引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技能。
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亲近和信任的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 学生的参与:学生在品德与心理教育中应扮演积极的角色。
他们需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讨论,以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家校合作1. 家长的角色: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支持者和指导者。
家长应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参与品德与心理教育的活动,在家庭中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
2.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学校和家庭之间应建立相互支持和合作的关系。
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提供学生的品德与心理教育情况,家长也可以向学校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和需求,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一、引言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具备的积极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基本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键环节。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表达和行为习惯都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具有很强的塑造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影响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因素1. 教师的角色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他们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品质。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自身的积极品质影响学生,激励他们走向积极阳光的人生道路。
2. 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
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锻炼自己的心理品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积极活跃、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数学知识。
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关键因素。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学内容往往呈现出抽象、复杂的特点,给学生带来困难和压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得到成功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4. 家庭教育学生的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其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
家长的教育理念、情感关怀和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要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共同为他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信息量激增,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
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由于认知水平、个性发展和自我调控能力的限制,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自身身心发展变化等缺乏正确的认识,易产生心理困惑,形成某种心理问题。
因此,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协助他们处理好个人发展和学校适应中的种种困惑,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最近有这样一个报道:常熟某校两位初中男学生因学习压力大,相约喝下剧毒农药百草枯,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压力,结果现在还在医院中抢救,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面对仅有的学习压力,就选择放弃生命,这就说明现在的孩子感情是比较脆弱的。
他们在获得小小成功时往往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在遇到一点点失败时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有的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实施“幸福”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应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抑制能力、克服危机的能力、能重建心理平衡的能力。
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培养勇敢和坚韧的精神,调整自身需要的能力、抗诱惑的能力,防止出现胆怯、冲动等不良意志,让学生具有活泼、乐观、开朗的性格,从小有理想、有抱负,防止自卑、抑郁、孤独的不良个性品质,使学生时时充满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小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心理问题成因(一)根据观察、座谈及问卷等多方面多方位的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乐观:一方面,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
当前小学生心理现状:1、厌学情绪普遍化。
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但不少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
每逢节假日结束进来上学,校园里总有几个学生是被父母拉进学校,赶进学校的。
孩子则在那里赖在地上,哭天喊地不想上学。
父母则是满脸无奈,不知道孩子问题处在哪里。
老师和家长面对孩子的厌学,束手无策,只能强拉进教室作罢,但是孩子人在教室心在外,哪里有心思读书呢。
一些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感到厌烦。
有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拖拉作业等等。
另外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于是逃课,赖作业成了常态。
另外有学生成绩不好,总感到老师讨厌自己,导致学习成绩愈加差,恶性循环。
据调查,小学生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的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2、自卑心理作怪多。
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很多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面对一些思维慢,成绩不够优异的学生十分冷漠。
使得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
特别是差生,自卑感特别重。
在他们的心理,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
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
有些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甚至经常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3、人际交往弱化。
现在的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小太阳”、父母的“心肝宝贝”使不少小学生,其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虚荣心强等不良现象。
家庭的溺爱,社会的包容,使得孩子娇蛮任性,难以相处,一些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都要顺自己的心才满意,从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私、冷漠,逐渐他们的人际交往就会出现了问题。
人际交往的弱化,让很多孩子找不到朋友,缺少友谊的关爱,于是孤独成了这一代孩子十分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
孤独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亲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很多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孤独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二)影响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位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现状:1、个人生理的因素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基因组合排序,对下一代的影响是很难改变的。
比如学生父母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对下一代有一定的遗传;另外,小学生身体发育状况的不同程度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比如脸部长胎痣,个子太矮等等,在某种特定场合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这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心理障碍。
同时,小学生也可能由于自身疾病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不能参加正常的一些集体活动,从而极易产生孤独心理,影响同学的和睦及今后的人际关系。
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是直接导致小学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学校往往用单一的学习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
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脱离,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
考试指挥棒依然左右着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
“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
另外,小学生的主要时间在学校,学校的环境和教师采取的教育态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
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以模仿和借鉴的榜样。
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
教师的思想境界、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
一些教师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变相体罚,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和伤害,部分学生产生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世上本无差生,如果属于“差生”的话,那根源不在孩子本身,而在“教的人”——老师。
“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导致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弱,自主能力弱,人际沟通弱,休闲娱乐弱。
由于一些教师头脑中没有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学生不注意观察,师生容易产生沟通障碍,不自觉地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3、家庭因素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孩子背后是父母,是家庭,是关乎孩子成长的环境。
作为父母,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履行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
他们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听话、有出息。
但是事实上,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
另一方面,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家长为了面子,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逼迫孩子放弃休息时间,周末参与各种兴趣小组,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
一边是新华书店教辅用书脱销,一边是学生愁眉苦脸吃不了。
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大有“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
而小学生则处于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他们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视,父母的溺爱常常被他们看成枷锁。
加之现在的家庭,几乎是三代组合,长辈无微不至地“孝敬”晚辈,“隔代亲”现象比比皆是。
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
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另外有些父母认为“一好遮百丑”,孩子只要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
一些父母能与邻居团结友善,对孩子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健康的种子,对今后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
反之,父母不务正业,经常搓麻将、打架,恶习很多,谈起领导骂领导,提及邻居怨邻居,在孩子前面逞威风,心情不好则经常打骂体罚孩子,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心理造成巨大的障碍。
有的家长娇惯、溺爱、放任,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皇帝”,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坏习惯。
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快,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父母的纠结让孩子很受伤,从而导致很多离婚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足见家庭因素是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另一个诱因。
4、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社会上每到高考中考,到处充斥着的是“状元”的信息,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
社区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孩子们的“健心”场所,孩子在社会这个大圈子里无所适从,黑网吧、游戏城、老虎机等等到处林立。
社会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是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另一个原因。
三、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支撑概念: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在我们的这个课题中,它要求我们的心理教师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
它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
让教师了解这一理论,教会教师和学生能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本课题着重于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研究。
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教育部2002年9月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
尊重学生心理,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为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应对和消除心理问题,用小学生内部的积极潜力唤醒人内在的积极需求。
从而教会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应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学生的心理现象,以此来激发每个学生身上固有的某些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以活动为载体,给孩子们带来自信、智慧和特长,把欣赏的阳光洒向每一个稚嫩的心灵,把希望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田,启迪和激发雪深身上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走向自己的幸福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