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本节要点: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直线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 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
复习
1、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 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 3、光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 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
想一想: 为什么我们对着镜子使用电视的 遥控器,还是能够打开电视呢?
最长。
• A、春季和秋季 • B、夏季 • C、冬季
9、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 ( C )。
A、长——短 B、短——长 C、长——短——长
• 10、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方向是( B )。
• A、西—南—东 • B、西—北—东 • C、东—北—西
画出影子
阳光下的影子
画出影子
阳光下的影子
A、放大
B、缩小 C、不变
光的反射 画一画 2、在黑屋子里,为什么台灯亮后,就能看见书 上的字了?请画出灯光的传播路线图。
光的反射
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或物品运用了光的反射原 理?请列举3个实例。
探照灯、照镜子、反光镜
光的反射
本节要点: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 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线
1、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 本来向下的光线结合在一起。
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白色的墙壁有利于反射。
1、眼睛瞳孔的变化? 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2、课后用一面镜子对着自己的眼睛,把头从黑暗处移到光 明处,观察瞳孔的变化?
光的反射 判断
1、阳光照射在镜面上后,可以改变原来的路线。( √ ) 2、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实物的大小相同,但左右相反。( √ ) 3、汽车的反光镜不是平面镜,它没有用光的反射原理。(× ) 4、把房间里的墙涂成白色,会使房间更明亮。(√ ) 5、利用镜子,我们可以把阳光反射到教室的黑板上。(√ )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71%;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地球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29%。

2.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

4.地球陆地分成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5.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就有可能看到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以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等,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6.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7.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因此地形地貌复杂。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

8.观察课本22页和23页的5幅地形地貌图片,了解这5幅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下面的记录表。

地形地貌记录表9.研讨问题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五大地形特点:问题2: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地形的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1.地球不仅有表面的地形变化,还有内部的结构变化。

地球的结构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厚度约为5-70千米,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主要由硅酸盐岩构成。

地核是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地球的内部变化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于地球的形成过程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地球内部的压力则是由地球的重力和内部物质的重量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变化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

例如,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从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此外,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例如地球表面的山脉和高原就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形成的。

4.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变化对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对于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轻也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内部不断运动,岩浆涌动,地震和火山喷发时常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

地表起伏不同,有时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构造有关,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学家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7千米、约2900千米和约3400千米高温高压。

地壳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组成。

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中并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玄武岩、浮石和花岗岩。

沉积岩是经由水、空气或冰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砾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是原来存在的岩石因遭受变质作用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包括大理岩和板岩。

地壳运动是推动地球演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因之一,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者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者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结构。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9.(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2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2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2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2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26.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27.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2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3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31.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二、解释概念.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三、举例.1.你所知道的光源.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答: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答:①汽车反光镜; ②医生带的额镜; ③照明灯上的灯罩; ④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⑥潜望镜;⑦万花筒;⑧观景箱……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答: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四、简答.1.影子有什么特点?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4.光有哪些特性?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能反射.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11.汽车反光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答:窗外景物的反射光射到凸镜上,凸镜再把这个光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12.医生戴的额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答:灯光照射到医生戴的额镜上,额镜把这个光反射到病人的耳道中.五、实验设计.1.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一).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材料: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屏、4个夹子.实验过程:①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②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③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④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中,手电筒的光通过3张卡纸中间的小孔投射到纸屏上;第二个实验中,纸屏上没有出现手电筒的光.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二).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材料:空心弯管和直管、手电筒实验过程:①用手电筒从直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就可以看到射过来的光.②用手电筒从弯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却看不到射过来的光.实验结论:通过比较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3.设计实验验证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实验材料:小镜子数面、温度计数个实验过程:①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光的强弱有什么不同.②用温度计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③比较两次的实验数据.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4.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的纸袋,温度计实验过程:将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纸袋,再将5支温度计分别插入5个不同颜色的纸袋中,并将这5个纸袋同时放到同一地方受阳光照射,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显示,并记录数据.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5.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实验名称: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实验材料: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温度计实验过程: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那个升温快. 实验结论: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2021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整理汇总(读背版)

2021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整理汇总(读背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整理汇总(读背版)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71%;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地球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29%。

2.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

4.地球陆地分成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5.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就有可能看到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以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等,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6.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7.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因此地形地貌复杂。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

8.观察课本22页和23页的5幅地形地貌图片,了解这5幅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下面的记录表。

地形地貌记录表9.研讨问题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五大地形特点:问题2: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地形的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一、第一单元:认识生物1.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动物根据其身体结构特征,可以进一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

2.动物的饮食习性-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如老虎、狼等。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物,如牛、羊等。

-杂食动物:既吃植物又吃其他动物,如猪、猴子等。

-腐食动物:以死去的植物和动物尸体为食物,如蚯蚓、蟑螂等。

3.植物的不同部位及功能-根: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茎:支持植物体,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传输到其他部位。

-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

-花:进行有性繁殖,结出果实。

-果实:保护种子,帮助种子传播。

4.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从幼体逐渐长大成为成体,这个过程叫做生长。

-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生长方式,如昆虫经历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

-动物还可以通过繁殖产生后代,如鸟类的卵孵化成雏鸟。

二、第二单元:认识植物1.植物的生长条件-光照: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温度:不同植物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水分:植物需要适量的水分来吸收养分。

-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两个不同的植物结合,通过花粉传递进行受精。

-无性繁殖:植物通过茎、根、叶等部位进行繁殖,如匍匐茎、扦插等。

3.植物的生活习性-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呼吸作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养分分解释放能量。

-蓄水作用:有些植物可以在干旱时蓄积大量水分。

4.植物的适应性特征-根系的不同:有些植物的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叶子的形状:有些植物的叶子表面较小,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种子的传播方式:植物通过风、动物、水等方式传播种子。

三、第三单元:认识物质1.物质的分类-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石头、木头等。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如水、饮料等。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重点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潜望镜实验器材:牙膏盒、小平面镜、铅笔、尺子、剪刀、双面胶等。

实验方法:1. 2.实验现象:利用潜望镜,光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

反射用途:被广泛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中。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典型练习一名四年级的同学向小明请教潜望镜的做法,小明耐心地向他解释。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该()放置。

A.相对、平行B.相背、平行C.随便2.为了使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大,两块镜片应与镜筒呈()放置。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光》基础知识梳理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 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 (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 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 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 •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11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2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2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二单元光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二单元光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光》知识点【第一课光和影】1、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光源、遮挡物、屏,且遮挡物在光源和屏之间。

2、可以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月亮和熄灭的蜡烛不是光源。

)3、影子的特点:(1)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有关,影子总在背光的一面。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斜射程度越大,影子越长。

(见图一)(2)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遮挡物与光源距离越小,遮挡范围越大,影子越大;距离越大,影子越小。

(见图二)(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见图三)图一图二图三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并非所有的影子都是投影,只有投射到一个面上的影子才是投影。

投影广泛应用于交通标识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投影仪等。

【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1、一天中太阳的方向变化:东—偏南—西;一天中影子的方向变化:西—偏北—东;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清晨长,中午短,傍晚长。

(见右图)2、实验: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用日影观测仪:方法:(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课堂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3)描下铅笔的影子,量出影子的长度。

(4)课后继每隔一小时观察、记录一次。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答:(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方向总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而变化。

太阳位置最高时(中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

【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实验: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实验方法:第一步:将带孔的纸板中间的孔放在同一直线上,观察光斑的位置。

第二步:将第二或第三张纸板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观察光斑在纸屏上的变化。

日影观测仪现象:第一步时,光线能穿过三个空,在最后光屏上出现一个光点;第二步光不能穿过小孔打到光屏上。

结论: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得(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5.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6.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7.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8.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9.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10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11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12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13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14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15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16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

2.月亮不是光源,人们能看到它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生活中还有一此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

如行星、镜子等。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4.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成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们的眼晴里,才能使我们看到它。

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5.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例子: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

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7.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

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厚纸板这样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8.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9.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月食现象。

从日食和月食现象的产生可知,月球和地球都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10.光从空气垂直进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光从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薇蚜虫瓢虫小鸟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0.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动植物遭到灭绝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2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2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2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26.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27.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2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3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31.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
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 ②医生带的额镜; ③照明灯上的灯罩; ④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
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⑥潜望镜;⑦万花筒;⑧观景箱……
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
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
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

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

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

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11.汽车反光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
答:窗外景物的反射光射到凸镜上,凸镜再把这个光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

12.医生戴的额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
答:灯光照射到医生戴的额镜上,额镜把这个光反射到病人的耳道中。

五、实验设计。

1.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一)。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屏、4个夹子。

实验过程:①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

②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

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④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中,手电筒的光通过3张卡纸中间的小孔投射到纸屏上;第二个实验中,纸屏上没有出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二)。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空心弯管和直管、手电筒
实验过程:①用手电筒从直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就可以看到射过来的光。

②用手电筒从弯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却看不到射过来的光。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设计实验验证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镜子数面、温度计数个
实验过程:①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光的强弱有什么不同。

②用温度计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③比较两次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的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将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纸袋,再将5支温度计分别插入
5个不同颜色的纸袋中,并将这5个纸袋同时放到同一地方受阳光照射,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显示,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5.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那个升温快。

实验结论: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