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六章解构主义

合集下载

西方文论选读 解构主义

西方文论选读 解构主义
西方文论选读
精讲6 解构主义
考核知识点
• 13.1 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 13.2 转向解构的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和文本阅读理论。 • 13.3 德里达论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 13.4 德里达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对汉字的向慕。 • 13.5 德里达常用的解构术语:“异延”、“播撒”、“补充”和“踪迹”。 • 13.6 德·曼的修辞学阅读理论。 • 13.7 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理论。 • 13.8 哈特曼解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 13.9 福科的话语理论和权力理论。 • 13.10 福科论作者作为话语的功能。
13.1 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转向解构的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和文本阅读理论:
文本理论: 从来不存在“原初”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文本这种
“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游移、播撒、流转、扩散、转换和增殖,文本 本身只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 文本阅读理论:
○ 阅读“文本”需转喻式思维; ○ 判断“文本”间的区别,要依据它们不同的能指意指的活动路线与意义播撒过程; ○ 阅读“文本”是一种创造的双重“游戏”。
13.2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一、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1. 德里达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 2. 文字学:意为关于“字符”的“科学”。德里达认为传统语言学刻意用言语来压制文字
,从而阻碍了文字作为一门科学的建构。肃清言语加诸文字之上的阴影,是解构主义的 当务之急。 3. “逻各斯中心主义”(名词解释) 德里达称西方自柏拉图以来以言语直接沟通思想而贬抑书写文字的传统为“逻各斯中心主 义”,它的另一个名称就是“语言中心主义”。要建立文字的科学,势必要扫清这一障碍 。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_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_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_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第一篇: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_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一、发展概况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曾经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

虽然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前后不过15年左右的光景,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却十分深远,从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到法国的结构主义都带有它的痕迹。

自诞生之日起,俄国形式主义内部就有两个不同的派别:建立于1915年的莫斯科语言小组,以罗曼·雅各布逊为首,成立于1916年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首,主要成员还有鲍里斯·艾亨鲍姆和尤里·特尼亚诺夫等人。

这两个派别研究文学的视角有所不同:前者认定诗歌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语言,很注重从韵律入手研究诗歌,后者认为诗歌的主旨不仅仅在于呈现语言材料;前者认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社会学基础,后者坚持艺术形式具有完全自主性。

即便在每一个流派内部,不同成员之间也是歧见纷出。

在形式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主要观点也经历过变化,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整齐划一的形式主义流派。

俄国形式主义这个名称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提法,暗指在这些形式主义者手里,文学批评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从作品表现的内容(如社会现实、作家生平和作品的主导思想)转向文学形式(技巧)本身。

它批判的对象是当时批评界较为盛行的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如:根据作者生平阐释文本的传记式批评,将作品完全归结为社会思潮反映的社会学批评,以及借用文学阐述批评家本人哲学思想的哲学批评。

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探讨文学表现什么内容,为此而去考究作家生平、与作品有关的社会事件和作品孕育的主题思想,把文学的组织形式、文学作品何以成为文学的原因放在次要地位。

俄国形式主义把批评的重心转向了文本的形式和结构,试图从科学角度准确描述作品叙述技巧的特征和功能,因为,按照他们的说法,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用雅各布逊的话说:“文学科学的主题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那些使某一作品称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解构主义》PPT课件 (2)

《解构主义》PPT课件 (2)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编辑ppt
8
四、解构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1.对二元对立观念(binary opposition)的批判; 2. 对一元中心思想的批判,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
判(phonocentrism)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 (logocentrism); 将speech/writing颠倒为 writing/speech ; 3.提出变的观念;
主义理论被确立起来的标志。
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解构理论一经提出便 在知识界迅速产生震荡,影响波及哲学、神学、 文化学等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而在文论界,则 同后期罗兰·巴特尔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一起,在文 学批评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解构主义运动, 最后在美国形成以希利斯·米勒、杰弗里·哈特曼等 为代表的“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批评。
编辑ppt
16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核心,就在于坚信有某种存在 于语言之外的所谓本原、本质、绝对真理,即某 种终极之“道”或者意义,而仅仅将语言看成是 表达“道”或意义的工具。
正是这样一种信念,导致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形 成一种以言语压制文字的传统,将声音(口头语) 看成最接近思想或事件的媒介,而将书写记号 (文字)仅仅看成是声音的派生物。
In Derrida’s view, Speech/writing, it is a “violent hierarchy”. It supports presence. Speech has full presence, while writing is secondary and threatens to contaminate speech with its materiality.
编辑ppt
2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包括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涵盖了文学的起源、发展、结构、风格、流派、作家、作品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后人种主义等众多角度来总结西方文论的专题知识点。

一、结构主义1. 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文论思潮,它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对“结构”的研究。

结构主义通过对文本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文本内部的意义体系和结构规律。

2. 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弗洛伊德、赫拉德·格拉米希等。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 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结构主义的出现使得文学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历史、作者、文学作品等观念转向了更加注重文本本身的内部结构和意义。

这种转变为后来的文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二、后结构主义1. 后结构主义的起源和特点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一种文论思潮,它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后结构主义擅长发现和解读文本的多重意义,并试图揭示文本之外的更深层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2. 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有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让-福科·利约塔、朱利亚·克里斯蒂娃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并对后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3. 后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后结构主义的出现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和理解,并使得文学研究更加注重对文化、社会、权力等方面的分析和关注。

由此,后结构主义为后来的文论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和材料。

三、后现代主义1.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和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文论观念,它试图超越传统的现代主义范畴,反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伦理、形式和结构的限制,强调个体主义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西方文论索绪尔法国结构 解构主义理论课堂展示

西方文论索绪尔法国结构 解构主义理论课堂展示
1.研究文学要立足于文学本身;
2.立足于文学作品本身具体就是要依据作品的语言、技 巧、程序、形式、结构等要素去进行研究。只有通过对 作品的结构方式与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才能揭示作品缘 何具有艺术性的奥秘,这样,文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二)索绪尔与《普通语言学教程》p93
• 索绪尔(1857-1913) 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
(二)产生
1.结构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
2.其理论的形成与俄国形 式主义文论后期的莫斯科 语言小组活动和以雅各布 逊等领导的莫斯科语言小 组为核心的“布拉格学派” 有密切联系
(三)发展
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发展逐渐式微,最终被世界 范围内风起云涌的解构主义思潮取代。
结构主义
起来并如日中天呢?
(二)可写的文本
要求读者观察语言本身的性质,而不要求读者通过文本观察 预先规定的世界。如此来,随着阅读的行进,文本带动读者与作 者惠难与共地创造现时的世界,这样的过程既危险又令人振奋。
由能指到所指之间不是一条平坦的必经之途,强调文本就是 能指的舞蹈。
可是,人们往往热衷于“可读的文本”阅读的畅快与轻松, 青睐于这种消费性的阅读,却放弃了“可写的文本”阅读的自 主与创造。
推荐阅读
韩彤:《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研究》 朱强国:结构主义文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说类文本解读 宁思瑶:韩国电影《小姐》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分析 李真:结构主义视野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解读》
感谢您的观看!
《教程》提出了语言与言语、能指与能指、组合与聚合、历时 与共时四个对立的概念,确定了语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同时, 它也建构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是一个系统,在这个 系统中,各种元素在一定的时间内相互并列、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它们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它们在这个系统中的相互关系, 在这个系统中,结构无处不在。结构系统具有整体性,它是由 几个要素构成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的 变化,从而导致整体结构的变化。这种语言分析模式成为后来 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基本组成部分。索绪尔的探索成果成为后来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想来源,其理论对结构主义的形成产生了 重要影响。

解构主义 外国文学教案 ppt

解构主义 外国文学教案 ppt

既然文字与语音的二元对立不存在, 既然文字与语音的二元对立不存在, 所以, 所以,打破语音中心主义也就证明了 逻各斯中心主义不存在, 逻各斯中心主义不存在,再进一步就 是证明了道与真理不存在。 是证明了道与真理不存在。
解构主义的特性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 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 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 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 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 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 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 模糊的。 的,模糊的。
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 目标恰恰就是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 目标恰恰就是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 的思想传统。 的思想传统。即,解构主义就是打破 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 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 不仅仅指社会秩序,还包括既有的社 不仅仅指社会秩序, 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 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 个人意识上创作习惯、接受习惯、 范、个人意识上创作习惯、接受习惯、 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 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总 之,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 秩序。 秩序。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 在场的形而上学” 在场的形而上学 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 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 一个支配性的力, 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 这种终极的、真理的、 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 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 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 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 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 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 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 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 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 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它对于人们对于现实和意义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批判性的研究方式,通过将事物逐步分解和解构,揭示潜在的意义和结构。

在本文中,我将对解构主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

首先,解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相对性和复杂性。

它认为人们普遍的认知和理解是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但在现实世界中,很少有事物是绝对对立的。

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而模糊的。

因此,解构主义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解构和重构,来揭示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解构主义对于传统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

传统的研究方法常常有着固定的结构和预设的理论框架,这使得研究结果往往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

然而,解构主义认为这种方法是片面和偏执的,不利于真实世界的理解。

因此,解构主义主张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并通过解构的手段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三,解构主义主张关注权力和主导结构。

它认为现实世界的权力结构是面向特定利益和偏见的,人们在这样的结构下往往无法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权力结构的深层次逻辑,并提出批判性的观点和多元的解释,以挑战主导结构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第四,解构主义在文化、语言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语言的使用方式提出了批评,并试图打破传统的界限和限制。

在艺术领域,解构主义的观点推动了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例如后现代主义、概念艺术和后结构主义艺术。

这些艺术形式试图解构现实和意义,挑战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和理解。

最后,解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批判性和不断反思的态度。

解构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不存在一种绝对的真理。

因此,它主张人们应该不断反思和质疑已有的知识和权力结构,并寻求新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反思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知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的解构和重构,揭示事物的潜在意义和结构。

解构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解构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法国人类学家李维-史陀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并认为可以按照其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

根据他的理论,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是人类思想中恒定结构的产物。

在李维-史陀所提出的体系中,人类的思想被看作是各种自然物质的一个贮存库,从中选择成对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种结构。

对立的两种成分,可以分开,各成单一成分,这些单一成分又可构成新的对立成分。

李维-史陀在分析亲属关系名称和亲属关系系统时,曾提出其基本结构或基本单位有4种类型︰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舅甥关系,其他所有亲属系统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李维-史陀强调指出,对亲属关系结构的分析,必须把重点放在人类的意识上,而不是放在客观的血统联系上或者亲族关系上。

李维-史陀认为,社会生活的一切形态,都体现为普遍法则的作用,而此种普遍法则是可以控制思维活动的。

似乎是离很远的东西。

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如果不太接触西方理论,也很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结构主义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

结构主义诞生之后,它像一把利剑一样改变着人们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

这一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苏联、东德、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

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

有人认为,从6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的人”取代了“存在主义的人”。

那么,是谁制造了结构主义这么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呢?谁制造了结构主义?没有一种思潮可以在一夜间形成并名震天下,结构主义也不例外。

江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笔记

江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笔记

一战使文论呈现出三种状态:革命化、精神分裂、形式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以五月风暴为标志,进入后现代时期。

后现代文论的重心是意识形态批判。

20世纪西方文坛,号称是“文学理论批评的时代〞,主要由哲学文论、文学理论批评、创作经验谈三大部分组成。

哲学文论、创作谈属于西方文论史的传统项目。

20世纪文论突出的特点是:文学理论批评在独立、自律、自成系统方面取得成功。

20世纪西方文论理论经历了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论机器在苏联、东欧和波兰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女性主义的文化诗学是西方文论史上最为独特的景观。

20世纪下半叶的文化诗学,以意识形态为轴心。

20世纪文论的四大系统:作者作品读者世界系统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分析哲学运动、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形成语言学文论的三大来源,标志着20世纪文论的三次重大转折。

20世纪西方文论在其自身展开的四个方面—总体形态、评论家、评论文本、影响—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20世纪西方文论:1属于一种思想领域2具有明显的文化创造性3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20世纪西方文论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集中体现在三大转折上:1.从文学言论向文学理论的转折,使文学学或文艺学从哲学和创作言论中走了出来,自立门户,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话语体系和科学形态;2.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有了自己的结构规模、名牌作品、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效应;3.实现了从一般专门知识话语向边缘的学科诉诸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转折,取得相应发言权和地位。

作者系统表现主义诗学来自于欧洲浪漫主义克罗齐是浪漫主义诗学的集大成者。

克罗齐的直觉—表现学说,是他整个心灵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最具个体的文学论。

直觉是起点,属于较低的层次,可以不依赖概念而生存,是艺术的生长点。

克罗齐把艺术分为四个阶段:诸印象、表现、快感的陪伴、由审美事实到物理现象的翻译。

克罗齐的评论方法:剥离方法批判方法历史方法语言学境界象征主义〔保尔*瓦雷里〕:20世纪西方文论最重要四国:法美德苏俄象征—首先是指完整的主体意识。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Speech and Phenomena Writing and DifferenceSpeech and Phenomena, Of Grammatology and Writing and Difference Jacques Derrida(French pronunciation: [ʒak dɛʁida]Logocentrism德里达认为,世界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普遍的规律、超验的意义和绝对的精神,他将任何依赖于绝对牢靠的基础、高于一切的原则和等级结构森严的思想体系统统称之为“在场的形而上学”。

他认为逻各斯中心论就是一种典型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他对逻各斯中心论的解构,实质上是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解构。

因为逻各斯中心论本身就假定了逻各斯的在场,假定了逻各斯的中心地位。

德里达要解构逻各斯的“在场”或中心地位,实质上就是对传统哲学的解构。

在德里达看来,哲学一直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是以二元对立逻辑为基础的。

他认为,哲学总是围绕着诸如真/假、确定的/隐喻的、实在的/虚构的、经验的/先验的、观察的/理论的、事实/价值、客观的/主观的等等无数对立来建构自己的。

德里达的解构就是要揭露这种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的等级结构,进而颠覆它。

在德里达看来,对传统“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仅仅停留在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中是不够的,还必须批判与此相关的“言语中心论”。

[4]德里达认为,柏拉图关于“写”与“说”的关系是正确的,但是要彻底返回心灵则是根本错误的。

根据德里达的观点,如果我们取消了传统哲学体系所赋予言语的中心的、首要的地位和特权,将书写置于“中心”位置,那么,整个言事中心论就难以存身了,以其为基础的形而上学体系也会因此而坍塌。

在此,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首当其冲成了德里达的靶子。

因为这主要是指德里达对“绝对真理”、“客观真理”等概念的抨击。

因而西方很多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对德里达表示欢呼,他们认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方法。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引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流派,其兴起始于法国。

解构主义将传统的哲学和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对于当代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的起源、概念和主要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并从文学和哲学两个角度分析其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概念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建立在二元对立关系之上的,而这种二元对立关系往往存在隐含的偏见和权力关系。

他认为,通过对文本和语言的解构,可以揭示出这些偏见和权力关系,并批判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间断性”和“漂移性”。

它认为,任何语言和思维都是基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关系构建起来的,而解构主义则试图打破这种对立关系的稳定性,揭示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解构主义的目标是通过对二元对立关系进行剖析和批判,重新定义思维和文化的边界,并推动社会变革。

二、解构主义的观点与思考方式1. 关于意义的批判解构主义对传统意义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不断漂移的。

它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开放性,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

解构主义主张去中心化和不断重新解释意义,将文本和语言从固定的定义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了对传统概念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

2. 对权力关系的挑战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和思维中存在着权力关系的问题,这种权力关系往往体现在二元对立关系中。

它通过对这种权力关系的揭示和批判,拆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展示了这些观念中的偏见和隐含的权力结构。

解构主义试图从权力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义思维和文化的边界,推动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3. 文本和语言的超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和语言不仅仅是传递意义和信息的工具,它们本身有着超越意义和信息的特点。

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文本和语言的边界性和不稳定性,并超越传统的主题和结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

西方文论关键词解构_童明

西方文论关键词解构_童明
2 0 1 2年9月 2 0 1 2年 第5期
外国文学 F o r e i n L i t e r a t u r e g
S e 2 0 1 2 p. N o . 5, 2 0 童 明
并不始于德里达 。 为 从 广 角 观 察 解 构 的 脉 络 及 其 内容提要 :解构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 种种而不失细察 , 本文以解构的首要意义贯穿全文的上 、 下两篇 。 解构看到 : 对人类 健 康 生 存 的 奴役和践踏 , 往往来自某些威风凛凛的 “ 真理 ” 体系 ; 解构的首要意义 , 在于它揭示了 西 方 本 体 论 为稳定 “ 真理 ” 体系所依赖的 “ 逻各斯中心 ” 的症结 所 在, 主张以“ 自 由 游 戏” 走 出 此 种 结 构/体 系 的禁锢 。 上篇从柏拉图的二元对立 、 本体论的 两 个 假 设 ( 以“ 逻 各 斯” 为 其 象 征) 说 起, 追溯解构 , 海德格尔如何思辨本体论的 “ 真理 体 系” 进而讨论德里达如何承继“ 尼 采 式 转 折” 的先驱尼采 、 形成他自己的语汇和方法 , 以及和当代的符号 概 念 的 关 联 。 下 篇 详 述 文 学 创 作 、 文学与文化批 评中的解构 , 以及解构和拉康心理分析 、 文本 理 论、 符 号 概 念 的 关 联。作 者 还 指 出: 耶鲁学派不 仅是缺乏力度的解构 , 而且因德曼的误导 , 形成和德里达解构的重大区别 。 德曼的 伪 解 构 , 因为 曾经影响广泛 , 造成当代解构的许多问题 。 本文对其中几个关键问题做了分析 。 本 文 的 最 后 一 部分讨论解构的中西比较 。 作者认为 : 理解解构 这 样 的 西 学 概 念 类 似 于 翻 译 , 先要在西方的语 境中体味 , 方能找到解构和中国各种思想在意 向 上 异 和 同 的 关 联 。 归 根 结 底 , 我们在解构中发 解构是一种不受“ 光明进 现的是一种并非陌生的智慧 。 在中西共存于资 本 主 义 全 球 化 的 世 界 , 步” 宏大叙述所讹诈的内省力 。 关键词 :逻各斯 中西比较和解构 反 辩 证 法 德 里 达 尼 采 式 转 折 拉 康 心 理 分 析 德曼 文本理论 ( ) 中图分类号 : G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5 5 2 9 2 0 1 2 0 5 0 0 9 0 1 4 - - -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六章 解构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六章    解构主义

第六章解构主义◆罗兰-巴尔特对追寻基本结构的批评:妄想在蚕豆中见出一个国家(《S/Z》)◆雅克-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评◆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在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

语言文字只是外在形式:意义好像灵魂,语言象粗俗的肉体,或者意义象存在的肉体,语言只是它的服饰。

◆互文性(intertexualite):构成本文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本文之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在形成差异时显出自己的价值。

没有任何本文是真正独创的,所有的本文都是“互文”(intertext)。

◆“互文性”最终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总是超出本文范围,不断变动游移。

对比:◆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或中心,并且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描述。

◆后结构主义者却否认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作品本文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并无终极的意义。

(巴尔特:无穷层的葱皮)◆多种意义的可能性,不是限制理解,而是语言的解放。

导致阐释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导致对读者和阅读过程的重视,而符号的游戏观念还暗示一种享乐主义的审美态度。

◆作者已死(罗兰-巴尔特):“互文性”概念彻底破坏了文学独创性的幻想,也就推翻了作者的权威。

本文的意义并不在它本身,而存在于读者与本文接触的体会中。

◆作品本文越多为读者的体会留出余地,就越是令人满意。

巴尔特把文学作品分两类:1.巴尔扎克式传统写实主义小说,“可读的”(lelisible),只给读者留下“接受或拒绝作品的可怜的自由”;2.另一类以法国“新小说”为代表,读者不能被动接受,却必须积极思考。

“可写的”,(lescriptible),读者参与了写作活动。

◆消解批评往往指出作品本文的自我消解性质,论证不存在恒定的结构和意义。

◆局限性:后结构主义的消解论有一种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倾向,在阅读时逃避到享乐主义的快感中去,也就不足为怪了。

把作者和读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宣称“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不免又走到另一个极端。

解构主义详细介绍

解构主义详细介绍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1. 略说什么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对此德里达会挑剔说“什么是……”这种句法本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有某种事物,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同的名称或标签。

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极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2. 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

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

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

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

强力意志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

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

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①赵一凡、张中载、李承恩:《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260页②百度百科“尼采哲学/view/150521.htm”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对西方哲学里的某些传统观念进行了“解构”。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柏拉图文论中另一个可注意的内容是他关于灵 感的论述。 柏拉图的灵感说其实是“迷狂”说。 所谓迷狂,即人陷入一种不清醒的、非理性的、 无意识的高度兴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会产生出清 醒状态中无法产生的奇迹。柏拉图认为,迷狂也是 神灵感召的结果。 在《斐德诺篇》中,柏拉图讨论了四种迷狂, 其中第三种就是诗神凭附。(诗神凭附前面已提到 过)。这也就是柏拉图的灵感论。
由此可见,柏拉图也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文艺, 他只是觉得现有的作品不符合他的要求。柏拉图非 常赞赏合乎其要求的文艺作品:
‚至于另外一类文章却是可以给人教益的, 而且以给人教益为目标的,其实就是把真善 美的东西写到读者心灵里去,只有这类文章 才可以达 到 清晰 完 美 , 也 才值得写 , 值 得 读‛。(斐德诺篇)(p174)
第一讲 柏拉图的文论与美学
一、生平与著述
柏拉图(前427?——前 347)出身于雅典贵族,原 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 (Aristokles),后来因为他 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 (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 “平坦、宽阔”等意思)。
有说柏拉图这个名字是来 自他流畅宽广(platutês)的 口才、 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 前额。
后来柏拉图又提出美是有用,美是善,美是 起于听觉和视觉的快感,美是有益的快感等 等与希庇阿斯讨论,又都一一作了否决。最 后,柏拉图慨叹:‚美是难的 ‛。
(二)、柏拉图美论的意义
1、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区分了美的现 象与美的本质,并把研讨的目光锁定在对美 的本质(即美本身)的探究上,这一思路影 响后世美学两千多年。
也正因为其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教育 作用,柏拉图也希望能产生一种能符合他理 想的,以善为先的诗歌。他提出了一个允许 诗人回来的条件,就是要能证明诗人:‚不 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都有效 用‛(卷十)。‚他们的作品须对于我们有益, 须只摹仿好人的言行 ‛(卷二、三)。 他的学 生亚里士多德后来在《诗学》中对此进行了 论说。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绪论20世纪西方文论走向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Age of Theory)。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

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存在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则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作为人的本质。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则非常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文论中涌现出来的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这些批评流派受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的“文学性”——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结构、语义,注重揭示文学文本表层结构底下的深层结构或意义。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观———人本主义,他们在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并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的象征诗论、庞德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20世纪初,科学主义文论出现较早的是俄国形式主义及其后继者布拉格学派,,这一派文论收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他们剔除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即使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西方文学批评——解构主义

西方文学批评——解构主义

西方文学批评——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一.Basic Assumption of StructuralismWorld is made up of relationships rather than things.i.e. every element in any given situation has no significance by itself, and in fact isdetermined by its relationship to all the other elements involved in that situation.What does structure mean here?Structure=system! Surface = system! Underlying structure/ systemIn terms of literary study, not interested in individual literary works.Studies a series of literary works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 that govern all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at kind.二.Structural LinguisticsFerdinand de Saussure——作品: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915)1.Pre-Saussurean Linguistics(1)Diachronic(历时)vs. Synchronic(共时)Diachronic approach: history of the language——the changes in its forms and conventions over time.Synchronic approach: structural aspect of language——the system at one particular time(2)Mimetic theory of languageWords represented/symbolized/referred to the objects for which they stood.2.Structural Linguistics(1)Langue(语言)and parole(言语)Langue(语言)abstract systematic principles of language(rules codes, conventions)Parole(言语)actual speech acts(utterance, discourse) when we speak(2)Signifier(能指)and signified(所指)(3)Fundamental principles in the system of signArbitrariness (任意性原则)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is arbitrary: there i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a given sound-image and the concept to which it refers.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无必然的联系。

解构主义[整理版]

解构主义[整理版]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1968年5月法国爆发的反政府学生运动造成的法国社会生活转向,是导致法国思想界、学术界由结构主义走向解构主义(也称后结构主义)的重要契机。

解构主义者看来,现存语言体系实际上是现存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的基础,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破坏进而达到对传统成规的解构。

解构主义思潮具有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的特征,大体导源于此。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

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

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0解构主义的巴尔特、拉康、福柯、巴尔赫的理论中就已初露端倪,但真正确立这一理论的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1967年,德里达三部重要著作《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相继出版,成为解构主义理论被确立起来的标志。

在文论界,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解构主义运动,最后在美国形成了以保罗·德·曼、希利·米勒、杰弗里·哈特曼等为代表的“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批评。

第一节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批判1.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e,1930——2004)解构主义领袖,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

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解构主义以及翻译学讲解

解构主义以及翻译学讲解
他认为文本一旦完成,语言符号即开始起作用。读者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解 读,解释文本的意义,因此文本能否存在下去,取决于读者。这时作者已 经无法限制读者对文本的解释了,起作用的是语言符号和读者对语言符号 的解读。 以上观点引入翻译学,解构主义者认为原文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译文。 由于文本本身没有确定不变的意义,所以每一次翻译就都改变了原意。所 以文本的意义不是由文本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译文决定的。 文本能存在下 去完全依赖于译文所包含的特性。
主要代表作有《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 《书写与差异》、《散播》
2
各个领域中的解构主义
2
服装设计的解构主义
不对称
不完整
不常见
不规律
解构主义一词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可认为是对结构的破坏与重组。 以逆向思维进行服装设计构思,将服装造型的基本构成元素进行 拆分、组合,形成突出的外形结构特征。
2
其他领域的解构主义
比如德里达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翻译的概念问题。 所以我们不要期待哲学家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但我们能 够通过他们的观点和理论更深刻地理解翻译的本质问题。 解构主义的理论十分抽象难懂,甚至有些互相矛盾。所以很多著名的哲学 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
5
作者死了
法国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罗朗巴特曾宣言作者死了。
4
延异
enemy
cat
pet person
animal
.
friend
domestic
human
4
替补
卢梭说过:“语言是讲述的,文字仅是言语的补充。” 德里达所谓的“替补”,主要来源于卢梭有关“补充”的说法。 德里达提出,言语需要文字的补充,这说明言语的本身并不完整。而他所说的 替补,实质上就是一连串无休止的语言代替。 在他看来,卢梭的“补充”除了说明文字是言语的补充,也证实言语本身也是一 种替代,比如生活中我们用言语使唤其他人做事情。 一句话,替补实际是一种漫无际涯的延伸系列,它使在场持续不断地被延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解构主义
◆罗兰-巴尔特对追寻基本结构的批评:妄想在蚕豆中见出一个国家(《S/Z》)
◆雅克-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评
◆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在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

语言文字只是外在形式:意义好像灵魂,语言象粗俗的肉体,或者意义象存在的肉体,语言只是它的服饰。

◆互文性(intertexualite):构成本文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本文之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在形成差异时显出自己的价值。

没有任何本文是真正独创的,所有的本文都是“互文”(intertext)。

◆“互文性”最终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总是超出本文范围,不断变动游移。

对比:
◆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或中心,并且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描述。

◆后结构主义者却否认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作品本文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并无终极的意义。

(巴尔特:无穷层的葱皮)
◆多种意义的可能性,不是限制理解,而是语言的解放。

导致阐释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导致对读者和阅读过程的重视,而符号的游戏观念还暗示一种享乐主义的审美态度。

◆作者已死(罗兰-巴尔特):“互文性”概念彻底破坏了文学独创性的幻想,也就推翻了作者的权威。

本文的意义并不在它本身,而存在于读者与本文接触的体会中。

◆作品本文越多为读者的体会留出余地,就越是令人满意。

巴尔特把文学作品分两类:1.巴尔扎克式传统写实主义小说,“可读的”(lelisible),只给读者留下“接受或拒绝作品的可怜的自由”;2.另一类以法国“新小说”为代表,读者不能被动接受,却必须积极思考。

“可写的”,(lescriptible),读者参与了写作活动。

◆消解批评往往指出作品本文的自我消解性质,论证不存在恒定的结构和意义。

◆局限性:后结构主义的消解论有一种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倾向,在阅读时逃避到享乐主义的快感中去,也就不足为怪了。

把作者和读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宣称“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不免又走到另一个极端。

否定作者,把作者所处时代、经历与作品联系完全切断,使文学批评成为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这也是新批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摆脱不了的局限。

◆问题在于其根本否认意义的明确性,过分夸大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1 德里达1966《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嬉戏》:结构是没有等级的,不存在固有的中心;语言是自由嬉戏的领域;结构是对自由嬉戏的压抑和封闭。

1967《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
“耶鲁学派”: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杰弗里"哈特曼。

保罗"德曼:《盲视与偏见》《阅读的寓言》
2基本理论:
否认超验所指,颠覆在场的形而上学,主张阐释的多样性和不可终结性,构成其基本立场。

a解构逻格斯中心主义
逻格斯中心主义相信有某个终极所指,如存在、本质、本原、真理、实在等等,可以作为一切思想、语言和经验的基础。

逻格斯即终极真理。

尼采:重新评价一切价值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寓所
解构言语/文字的二元对立成为解构理论的基点。

德里达认为距离、缺场、误解、含混是语言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同时文字所具有的任人
误解的不可靠性也正从根本处反映了整个语言活动的局限。

“原型文字”是传统的文字概念和言语概念的原型所在,是一切语言现象的先决条件。

原型文字是语言的基础,是建构意义的生产模式,跳出了二元对立的框架。

他通过瓦解二元独立中的界限和等级进一步解构“逻格斯中心主义”。

b解构主义的几个概念
异延:异,为差异;延,为延宕。

异延没有本质可言,它渗入每一个实在和每一个概念之中,构成差异系统的游戏,在表现特征上,异延展示的是差异的踪迹,并表现出强烈的非中心特征。

播撒:指的是文字的非中心特征,播撒是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所有文字都具有自我解构的潜能。

增补:可用来解构指涉二元对立之间的等级转换和消弭的可能性,同时代表了完成和不完满,存在与非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删除下书写
踪迹:踪迹不是一种在场,而是在场分解自身、移置自身,复指涉自身的一种幻想,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因为现实是过去的继续、未来的预设。

这些概念都具有非同义的同义语、非本原的本原的特点,都处于一种永恒的变化中。

知识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万物无一不在自我解构中变化延续,并且这些概念向人们昭示,人类对于所有的关于生命、自我、知识的解释都是可能的和可行的。

3解构主义与文学批评
米勒明确指出了解构批评的性质,批评只能是阐释、阐释、再阐释。

在阐释活动中,解构主义从不打算建构权威的意义,也不希冀获得最后的结论。

解构主义坚持“文本之外一无
所有”的观点,其阐释是以文本为轴心的永无止境的阅读,并在每一次阐释中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本。

4解构批评实践
德里达的“双重阅读”策略:在把握以往阅读的基础上,再有这些阅读背道而驰,其目的是消解关于这部作品的先前阅读的立场和结论,以揭示文本中业已存在的异质性。

德曼的“修辞”性阅读:充分发掘文本中语法和修辞、=字面义而后比喻义之间的抵触、矛盾和冲突,并将逻辑意义悬置起来,使指称变得变化莫测、捉摸不定。

库勒<论解构>总结出五种解构策略:
a颠覆文本中不对称性的二元对立概念或价值上的等级秩序.
b注意搜索那些凝聚不同价值和意义的关键词,从而找出解构文本的契机.
c注视文本中存在的与某种权威解释相异的成分和形式.
d以文本内部的冲突展示对该文本的不同阅读模式的分歧.
e从边缘入手,迂回进攻,以期拆散文本的结构,证明其破绽百出.
5评价:解构批评是一种极具破坏力和革命性的批评思潮.它以大胆的怀疑精神,坚持反传统和反权威,旨在摧毁西方的形而上学机器.它推崇变化,不是走向虚无主义,而是要揭示万物在自我解构中的延续和变换.也不是完全否定结构,而是否定一个具有中心的僵化结构.其革命性还表现在批评中的多元和平等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