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离子相对原子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离子相对原子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4.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了解学生对离子的产生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实验操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原子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不足,对离子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及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也需要加强。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对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离子产生的原因、离子的分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存在主要问题
- 在教学管理方面,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影响了课堂效果。
- 在教学组织方面,课堂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 在教学方法方面,对于离子的分类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存在困难。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其课程学习具有重要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学习抱有恐惧心理,认为化学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2.练习形式:采用个人练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查漏补缺,提高解题能力。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2.强调重点知识,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教学过程:
-课时一:通过导入、新课内容、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二:通过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4.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一道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原子结构模型,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和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排列规律;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4.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电子层分布规律、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等。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在通电时会发光,如霓虹灯?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原子的微观结构,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
3.回顾之前学过的分子、原子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绘制以下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氢(H)、碳(C)、氧(O)、铁(Fe)。通过此作业,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根据以下元素的信息,计算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解释计算过程:氮(N,原子序数7)、氯(Cl,原子序数17)、钙(Ca,原子序数20)。此作业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意义。
3.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原子的电子层分布会有规律?这个规律对原子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电子层分布规律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4.每位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个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例子,并解释其原理。例如,电视屏幕为什么会显示彩色?这个作业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电子排布规律及其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用途。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通过师生互动,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作业要求:
-书面作业要求字迹清晰,答案准确,步骤详细。
-实践作业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分工明确,作品美观实用。
-思考作业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具有科学性。
-预习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不断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2.电子排布的复杂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奥布恩规则。
3.元素周期表的记忆和使用,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教学设想:
1.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计划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利用模型、动画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原子的内部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
-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电子排布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是什么?
-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根据原子结构进行排列的?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系?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包括: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资源分析】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在本单元中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使学生所学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完整化。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核外电子的排布”(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它的教学作了一个铺垫。

【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展开讨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教学准备】1.自制的有关投影片、离子形成的动画片、复印的课文插图;2.网上下载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归纳小结形成结论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4.元素的种类取决于________。

5.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列表比较。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导入新课,如“消失的硬币”。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充满气体的透明玻璃瓶中,密封后,通过化学反应使气体消失,硬币也随之“消失”。引导学生思考硬币去哪了,从而引出原子结构的学习。
2.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部分,并简要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2.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种物质,分析其由哪些元素组成,并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但在微观层面的原子结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原子核、电子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之间的关系可能感到困惑。此外,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有待提高,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理解还不够充分。
教学活动: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环保意识。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结合环保主题,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研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3.针对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原子序数、原子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2.掌握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3.理解原子核的电荷性质和质量性质4.学习利用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标识元素5.理解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2.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的关系3.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样品在质量上会有差异?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 学习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步骤一:观察实验展示一个放大的氢原子核模型,让学生观察其中包括的粒子。

解释模型中粒子的名称和特征:质子(正电荷,质量为1),中子(无电荷,质量为1),电子(负电荷,质量可忽略)。

步骤二: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通过板书或投影,讲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绕核外运动。

步骤三:讨论原子核的电荷性质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原子核具有何种电荷性质?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中质子和电子的数量关系。

步骤四:讨论原子核的质量性质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什么决定?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等吗?3. 学习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的关系步骤一:引入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的概念解释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的概念,并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演示标识元素的方法通过实际元素的例子,演示如何利用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来标识元素。

步骤三:练习提供一些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的数据,要求学生尝试利用这些数据标识元素。

4. 学习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步骤一:定义同位素解释同位素的概念:相同原子序数、不同质量数的核素称为同位素。

步骤二:讨论同位素的应用引导学生讨论同位素的应用,如放射医学、碳14测年等。

步骤三:实例分析提供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分析同位素如何在该应用中发挥作用。

四、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的结构,掌握质子、中子的组成和性质。
2.理解原子核的结合能概念,认识核反应中能量的释放与吸收。
3.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等。
4.学会使用粒子模型来表示原子核及其组成粒子,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直观认识原子核结构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原子核结合能的概念及其在核反应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核结构、结合能的概念及其在核反应中的作用。
3.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价值认识。
4.通过对核能利用的讨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核结构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核及其组成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和电子等。本课时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中子以及原子核的结合能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验环节,我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背景和地位:第三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教学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子的构成又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

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离子的形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X青莲教授。

三、教学设计思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特别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在前面我们学习的有分子、原子,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引出离子,从而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离子。

我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课件、白板、视频动画等。

教学程序上采取老师提问--小组讨论--表达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最后通过测试反馈来完成教学。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的过程。

知道里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有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

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

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问题:“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它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的?”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会进行总结归纳。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在总结中强调原子结构模型的重要性。我会指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进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首先,我会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电子等。接着,我会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包括原子的发现、电子的发现、原子核的裂变等。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多媒体课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案例,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重点是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排布,难点是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积极思考、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3.答疑解难: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
3.归纳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的重要性。
4.预习作业:
a.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离子和离子的形成过程。
b.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讨论。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2.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3.思考作业和预习作业需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化学学习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对化学现象和化学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质组成知识,但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2.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如“原子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入新课:在学生初步了解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原子结构、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等知识。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课标分析(1)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以转变为离子。

知道可以用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认识表示分子、原子、离子的符号;(2)通过科学史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3)了解人类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对认识和创造物质的重要意义,发展科学探究的好奇心、想象力与创新精神,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道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特点,前18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其含义。

知道典型原子(稀有气体、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认识离子的概念。

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分析比较,认识物质的粒子性。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正确书写离子符号。

难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设计[课前热身]回顾旧知[创设情境]《电子的自白》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和我的小伙伴在原子里围绕原子核飞速的运动。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高速运动的电子,没有一个在途中耍“孩子脾气”,和别的电子相撞。

原来,我们都在各自的“领地”里自由的奔跑!播放视频:核外电子运动模拟视频一、原子结构示意图任务一:自主学习看P66图3-11 ,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意义。

随机展示。

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任务布置]阅读教材P66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1)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运动离核远近的依据?(2)原子中,离核最近是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为?离核最远的是最外层,最外层上电子数不超过几个?(如果只有一个电子层呢?)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形成对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认知。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子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拓宽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内粒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识。
2.强调重点和难点: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提醒学生注意理解。
3.感悟与收获: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化学知识的感悟和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原子序数与电子数的关系,电子排布规律。
3.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3.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第1、2、3题,加强对原子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
2.设计一道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能够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3.查阅资料,了解一位在原子结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简介,介绍该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学生: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逐归纳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板书出来。
板书: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2)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3)第三层最多排18个电子。
(4)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
四、1-20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引导孩子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排1-20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在多媒体上呈现表格
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以第一课时学习原子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
(1)原子可以怎么分?
(2)原子内部各粒子的微观结构具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为本节课知识做好铺垫
教师:归纳总结导入新课并板书今天的课题
板书:3-2-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新授:
2、原子的空间分布
教师:通过ppt展示H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空间构型。
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学生总结归纳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尝试写出1-20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教师通过对H原子中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排布,逐步让孩子建立原子的空间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通过自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逐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集体备课课时计划
科目:化学年级:九年级主备教师:执教教师:使用时间:
课题
3-2-2原子的结构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整体感知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2、学生熟练掌握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3、学生熟练掌握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3、掌握动能与势能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2.帮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理解原子的量子化轨道,以及电子在原子内部的排布规律。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原子的稳定性与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动画、模型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亲手触摸和观察原子结构,以加深对原子内部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的认识。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例如: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电子在原子内部的排布有何规律?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1.利用PPT展示原子的核式结构,详细讲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在不同能量级上的运动。
2.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原子结构的模型构建,加深对原子内部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的认识。
3.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原子的量子化轨道,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内部的排布规律。
4.分析原子的稳定性与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性质。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有关原子结构的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动画、模型展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够在直观、生动的环境中学习原子结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他们相互指出在原子结构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课时2)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课时2)说课稿
1.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同位素之间的转化现象,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2.小组讨论:针对课堂所学知识,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4.知识竞赛:组织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3)了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4)掌握同位素的概念,了解同位素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
(5)能够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2)运用模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子结构;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1.师生互动:提问、讨论、解答疑问。通过这些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享交流。这些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3.课堂竞赛:设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竞赛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4.课后作业:布置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线上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鼓励学生在板书的基础上进行笔记,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电子分布和同位素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部分学生可能在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时遇到困难;
3.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实例和动画,反复讲解电子分布和同位素概念,确保学生理解;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课题2 原子的构造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构造特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构造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要继续想象并探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教师讲述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问题1】根据文章内容描述,画出原子的构成。

运用教材,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原子的构成〞有关知识。

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画出原子的构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奠定根底。

【问题2】根据论文描述,你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引入新课】那么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

学生猜测,并发表意见:〔1〕围绕一个中心运动,不会离开原子;〔2〕好似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运动速度特别快……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环节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阅读教材,并提炼出核心内容。

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讲解】〔1〕原子核与原子的相对大小关系。

〔2〕〔投影〕以氧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为例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并讲解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层的划分。

倾听,理解:〔1〕原子核很小,居于原子中心;〔2〕电子在一个很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

倾听,理解核心内容:〔1〕能量较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较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根本规那么〔略〕。

域运动;〔2〕从里到外,依次记作第一层、第二层……第七层,分别用K、L、M、N、O、P、Q七个符号表示。

倾听,理解,记录。

【讲述】用原子构造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

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

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现在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离核越近能量越低。

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讲解]展示PPT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进行分析讲解。

【过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请看图3-11【讲解】小圈及小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过渡]我们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在一定的轨道中绕着原子核运动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几种特殊元素的原子结构。

看看他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板书]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提问]同学都知道哪些稀有气体元素呀?[回答]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鼓励]很好,回答正确。

[过渡]通过PPT展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分组讨论,并点名个别同学起来回答。

[讲解]稀有气体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8个(氦2个)达到稳定状态。

[板书]稀有气体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8个(氦2个)达到稳定状态。

[过渡]学习了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板书]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过渡]通过PPT展示部分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学生分组讨论] …………[讲解]金属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板书]金属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过渡]学习了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板书]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过渡]通过PPT展示部分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又有哪些特点?[讲解]非金属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等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板书]非金属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等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总结]我们学习了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完成下面的表格来总结一下。

[板书]板书设计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没有固定的轨道,但有经常出现区域;2.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1 2 3 4 5 6 7;3.离核越近能量越低;4.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二、教学反思我觉得本节课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1.电子的排布规律【观看视频】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阅读】P54第二段【过渡】为什么有些电子有的排在第一层?有些排在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讲解】俗话说: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同一个原子中的电子离原子核远近不一样,是因为电子能量不一样,有的能量低,有的能量高。

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电子层上运动。

这好比小时候你爸爸把你抱在怀里,大一些你爸爸把你牵在手上,再大一些爸爸则说:孩子,咱们到外面去玩。

长大了,你就会离开父母走天涯,闯世界。

又如排座位,个子低的离讲台近,即能量低的离核近;个子高的离讲台远,即能量高的离核远。

【过渡】懂得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我们可以用图示来简明、方便表示原子的结构,这就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请看图3-11【讲解】小圈及小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提问】观察图3-12,在这些原子中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几?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几?【抽生回答】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提问】观察图3-12,锂、铍、钠、镁、铝等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几个?【抽生回答】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

【提问】继续观察图中氮、氧、氟、磷、硫、氯的等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几个?【抽生回答】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

【提问】继续观察图中氦、氖、氩等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什么特点?【抽生回答】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He为 2个电子)。

【提问】稀有气体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抽生回答】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非常稳定。

【讲解】我们把像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He为 2个电子)这样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相对稳定结构是所有原子都向往的结构,就象过日子人们总希望过那种太平、稳定的日子。

【提问】刚才我们讲了相对稳定结构是所有原子都向往的结构,金属原子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电子,是一种不稳定结构,要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启发】以钠原子为例,说明金属元素的原子如何形成稳定结构?(就像坐席一样,如果某桌只坐了一个人,则最难吸引到人,而且这个人容易离开座位去找坐得快满的桌子坐。

)【总结】金属的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提问】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一般都多于4个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要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启发】以氯原子为例,说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如何形成稳定结构。

(一桌只能坐8个,如果已经坐了7个,那一桌最容易吸引一个人。

)【总结】非金属的原子易得到电子。

【归纳】⑴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是相对稳定结构,性质较稳定。

⑵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⑶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易得电子。

2.离子的形成【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是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原子和非金属的原子都要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下面我们通过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来进一步了解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是如何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形成化合物的。

【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问】在这个化学变化中钠原子和氯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视频】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过渡】在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中“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 ,“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这时他们还呈电中性吗?(生答:不呈电中性。

)这时原子带上电荷,这种带电荷的原子叫什么?【阅读】课本“离子”的定义。

【抽生回答】这种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

【讲解】“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带上了一个单位正电荷,表示为Na+, “氯原子”因得到一个电子而带上了一个单位负电荷,表示为Cl-。

【提问】根据离子的电性,离子可分为哪两类?【抽生回答】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阴离子。

【提问】Na+、Cl-离子符号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阅读】P55脚注【抽生回答】Na+表示1个钠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Cl-表示1个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右上角的“+”“-”表示电性。

【讲解】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了的NaCl。

【分析与板书】【讲解】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可见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由此构成的粒子又多了一位新成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引入】原子虽然小,但它也有质量。

不同种类的原子,其质量也不同,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查找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

【抽生回答】1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Kg。

【结合上述讲述】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读数、记忆和使用都极不方便。

以千克为单位表示原子的质量,就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芝麻的质量一样,非常不方便,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相对质量即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看图】看图3—14。

【讲解】如果我们把氢原子的质量看着“1”,那么碳原子的质量就是多少?(生答:12),我们就把12叫做碳原子的相对质量。

【启发】我们用类似的方法来衡量原子的质量,也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教材56页第一段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阅读】课本第56页——相对原子的质量。

阅读时注意思考: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1.67×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