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课程难点与解析·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学习内容一、背景及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

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

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师说教案-12

师说教案-12

师说教案关于师说教案3篇师说教案篇1【教学设计】《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

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5、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

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6、教师范读课文。

7、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8、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10、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11、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2、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3、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4、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15、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6、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7、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

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师说》部分内容,了解《师说》中韩愈对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

2、理解《师说》中韩愈对耻学于师现象的批判,倡导从师的风尚。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了解《师说》中韩愈对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

理解《师说》中韩愈对耻学于师现象的批判,倡导从师的风尚。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家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三、自主研习阅读全文,阅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任务一: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呢?(自主完成)明确:①他不拘于时②能行古道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三段,完成任务二、任务三。

任务二:韩愈作《师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说“嘉其能行古道”,其中“古道”指的是什么?(同桌讨论)明确:古人从师之道: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圣人无常师任务三: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四人小组合作)明确:古人从师的原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的原则: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五、背景链接——文以载道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补充背景材料:1、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理解《师说》的内容和结构。

3. 学习并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师说》的内容和结构。

2. 难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介绍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引入《师说》这篇文章,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讲解《师说》的背景和主题。

逐段解读《师说》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课堂总结
总结《师说》的主题和教育思想。

强调文章的重要性和对后世的影响。

4. 布置作业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师说》的理解和感受。

要求学生背诵《师说》中的重要段落。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了《师说》的内容和结构,学习并体会了文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了解韩愈的其他作品,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023最新-《师说》教学设计(优秀7篇)

2023最新-《师说》教学设计(优秀7篇)

《师说》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本文是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师说》教学设计(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师说》教案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了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可以说从师学习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中唐时期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就为我们深刻探讨了这一话题。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捕蛇者说》、韩愈《马说》、周敦颐《爱莲说》等带“说”的文章,那么“说”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呢?“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问:大家通过预习,谁来回答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师生朗读,涵咏其中(1)教师示范朗读、背诵(2)学生自读(2分钟。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和语势。

)(3)学生代表朗读,师生共同纠正(3人,每人一段)(4)教师领读,学生感悟。

(5)学生代表朗读(还是原来的三名同学)(6)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概括每段主要内容(一)总论从师的道理(正面陈述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正反对比论证)(三)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举例论证)(四)说明写作原因三、第一段(正面陈述)(一)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解决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二)通过朗读,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2)概述教师职责和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表明从师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4)提出择师标准和原则: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说教学设计(优秀7篇)

师说教学设计(优秀7篇)

师说教学设计(优秀7篇)《师说》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

第1课时(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溢“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

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

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

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

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

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

《师说》教学设计(15篇)

《师说》教学设计(15篇)

《师说》教学设计(15篇)《师说》教学设计(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课时:3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三、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谀经传郯苌弘蟠贻巫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1、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一、检查上堂作业:1、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内容结构:第一段:正面阐述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 以什么人为师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从师圣益圣今之众人——不从师愚益愚爱其子——择师惑矣,未明也于其身——耻师《师说》教学设计2《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__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__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

关于师说教案三篇

关于师说教案三篇

关于师说教案三篇师说教案篇1分析《师说》一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

学习文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说方法。

掌握文言实词“师、传、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的意义和用法。

一、关于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师说教案(优秀3篇)

韩愈师说教案(优秀3篇)

韩愈师说教案(优秀3篇)师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

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师说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师说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师说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是师说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师说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1《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

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的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德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

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

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

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

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

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师说》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展开。

包括对“师说”的深入解读,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传道、授业、解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的内涵,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运用“师说”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师说”的内涵,并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探讨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引出“师说”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师说”的内涵,分析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师说”理论解决学习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运用“师说”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师说》教学设计2. 主要内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角色:传道、授业、解惑“师说”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师说”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学习中。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尊重老师、热爱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深入了解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改革。

推荐阅读《教育的本质》等相关书籍,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师说”的内涵,并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师说》是中国古代名著《庄子》中的一篇小品文,作者是庄子,文中传达了“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提出了“闻思修德”、“三省吾身”等重要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一学生深入了解《师说》的内涵与意义,培养其掌握阅读策略、提高文学素养与批判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 了解《师说》的文化背景和作者庄子的生平事迹;② 理解文本主旨、情感色彩、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③ 熟悉《师说》的基本知识点和文学价值。

2. 能力目标①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②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① 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②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人格修养;③ 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文本解读和鉴赏2. 文学批评和评价三、教学难点1. 渗透人性哲学和教育思想;2.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情景模拟法3. 互动研讨法4. 网络授课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图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庄子》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对庄子这位思想家的生平事迹进行介绍。

(二)阅读教学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师说》全文,让学生全面、细致地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教师请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总结《师说》的主旨和情感色彩,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鉴赏教学1. 教师请学生具体分析《师说》中的语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对偶、反问等。

2.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特定段落或语句的修辞效果,锻炼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

(四)批评教学1. 教师请学生对《师说》中所抨击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 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 由《马说》导入2.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1. 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三、研读课文(一)第一段1. 疏通文意2.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你觉得老师重要吗?从教师的职能作用来正面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道之有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1. 疏通文意2.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师说》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掌握韩愈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古文结构,提炼文章主旨;(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韩愈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2)领悟“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教育真谛;(3)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教师,热爱学习。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师说》;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分析韩愈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2. 文中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同用法;3. 韩愈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韩愈及其文学地位;(2)提问:为什么韩愈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师说》,体会文章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韩愈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提问:韩愈为何要写《师说》?他的观点对后世有何影响?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韩愈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2)让学生领悟“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教育真谛;(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教师,热爱学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师说》。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师说》;2. 总结本文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思考韩愈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4.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韩愈的其他作品及文学成就。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师说》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韩愈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影响的认知水平。

语文《师说》教案(优秀篇)

语文《师说》教案(优秀篇)

语文《师说》教案(优秀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山草香分享了11篇语文《师说》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师说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师说》教案篇一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

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

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

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

背诵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

如有不正确,则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

词语方面重点要辨析传、师、道、惑、益、从、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

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

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结构图: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论论据)演绎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归纳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呼应印证(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疑难指津】·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3篇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3篇

《师说》教学设计一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味并理解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对照的论证。

3 课时。

第 1 课时一、文体及作者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普通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

“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 35 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

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此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

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摹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经巩、王安石)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讥笑的士大夫阶层。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把握文章论证思路,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围绕“古之学者必有师”展开论证的。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积累文言知识,能根据例句说出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学者”“无”“众人”“不必”;掌握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被动句“不拘于时”,“乎(于)+名词(名词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的规律。

4.思考本文对我们写作任务驱动作文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二、解题: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三、文意读解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字词句: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治学的人。

如《游褒禅山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

生乎吾前:乎,于,介词;状语后置句。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也,助词,用于句中,表舒缓语气。

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而,连词,表顺承;师,名词意动,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状语后置句。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是故,即“故是”,因此;无,古今异义词,无论;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助词;所存,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

我学习的是道,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内容分析: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在他看来,“学者”从师是天经地义的,“古之学者”尤其如此;反观“今之学者”,是不是更应向古人看齐,发扬“从师”之风呢?这一句是全文中心论点。

等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运用顶针的修辞,且从内容上也是紧承第一句,“有师”做什么呢?传其道受其业解己之惑。

如此则可见“从师”意义之重大,“从师”之不可或缺。

韩愈对魏晋以来直到唐代社会上形成的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是深为不满的。

他勇敢地站出来指出教师具有“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作用,把“传道”放在第一位。

“传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发扬光大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他明确区分出自己所说的道,非老子之道,非佛家之道,而是儒家之道,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历代奉为圭臬。

韩愈是以传这个“道”为己任的。

因此,对道的理解是解读《师说》的一把钥匙。

“受业”也是受儒学之业;“解惑”是指解答学者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遇到的疑惑。

三者的内涵与外延都没有超出儒家范畴,因此韩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这就严格区分了两者的不同,实际上是点明了论题的核心。

第三、四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此两句从一般人的认知过程强调“从师”之必要,易于理解和接受。

第五、六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这两句则强调“闻道”之重要,只要可“闻道”,不论对方身份年龄,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盖当时有一些固执而自以为是的老家伙。

第七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对前2句的总结,提出择师的原则、标准,也是为下文的论证蓄势。

小结:文章开篇即点明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或者如《六国论》的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韩愈明确论点之后,对论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完善:其一,为何要“从师”,因为人生下来都有疑惑,所以要“从师”“传道受业解惑”;其二,如何“从师”,即确定从师的标准。

第二、三段都是围绕着首段进一步论证,使论点自足而圆满。

第二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字词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作动,从师;师道,从师的风尚。

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代词,他。

今之众人:众人,古今异义词,普通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作动,低于。

而耻学于师:而,连词,却,表转折;耻,形容词意动,以……为耻;状语后置句。

圣人之所以为圣:所以,……的原因。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则耻师焉:则,却,如“欲速则不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士大夫之族:之,这;族,类。

彼与彼年相若:相若,相像,差不多。

君子不齿:齿,名作动;不齿,不屑一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

如《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唉!从师求学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教他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

难道值得奇怪吗?内容分析:“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不传”则“无惑”“难”,意即大声疾呼“复”“师道”以“解惑”,这也是对首段一、二句进一步补足。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运用对比的手法予以说明。

第一组对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古之圣人”---“出人”“远”---“从师而问”---“圣益圣”“今之众人”---“下圣人”“远”---“耻学于师”---“愚益愚”“从师”与不“从师”的区别两相比照之下自然大相径庭,而“古之圣人”尚且“从师而问”,“古之学者”自不待言了,当然是“必有师”了,“今之众人”又怎么能不“复”“师道”不“从师”呢?而不从师,“道”当然无以“传”,“惑”自然无以“解”了,“愚益愚”自成为“必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