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教材,第十章“浮力”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以及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能运用这些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仪、物体浮沉实验器材、计算器。

2. 学具:学习笔记、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浮力演示仪,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1)介绍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理。

(2)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验证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4)分析物体浮沉条件,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步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2. 浮力计算方法3. 阿基米德原理4. 物体浮沉条件5. 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体的浮力,并判断其浮沉情况。

(1)一个质量为200g的物体放入水中,求其浮力。

(2)一个体积为500cm³的木块放入水中,求其浮力。

2. 答案:(1)浮力为2N,物体浮在水面上。

(2)浮力为5N,物体浮在水面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下一步教学中应加强此方面的讲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1)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1)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下册,第6单元《浮力》的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浮力的应用。

涉及的教材内容为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6单元第1节《浮力的秘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定义,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物体和液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浮力演示器,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提问:“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液体表面,有的物体却沉入液体中?”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力的知识,提出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记录数据。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堂实验,计算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答案:(1)物体1在液体中的浮力:F浮1 = ρ液体 g V排1(2)物体2在液体中的浮力:F浮2 = ρ液体 g V排2(3)比较F浮1和F浮2的大小,得出结论。

2. 拓展延伸:请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浮力的相关知识。

课后反思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掌握情况。

在拓展延伸环节,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过程篇一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

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以及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浮力,感受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浮力概念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浮力的本质,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概念的理解。

2.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3.讨论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浮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课件: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物体的沉浮现象。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浮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浮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浮力。

同时,展示阿基米德原理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5课《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知道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能通过实验来收集数据,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3.了解浮力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重难点】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小组材料: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块、一个量杯、一个弹簧测力计、防水橡皮泥、滑轮或钩码、若干棉线、记录表。

(建议:可以准备溢水杯,可以更加准确测量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师出示之前第1课的实验现象:带盖的空瓶、泡沫块、木块、苹果在水中是浮的。

师引导学生:把泡沫块放在水面,用手把它压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生(预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块有一个向上的力。

生用同样的方法试试带盖的空瓶、木块、苹果,是不是有同样的感受?(都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浮力: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师板书课题:浮力)二、浮力的测量1.师生共同分析浮在水面静止的带盖的空瓶、泡沫块、木块、苹果受力情况。

(当带盖的空瓶、泡沫块、木块、苹果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除了受到浮力,还会受到重力。

这时候浮力和重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2.如何测量泡沫块受到水的浮力?师: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重力、摩擦力的大小,能测量浮力的大小吗?怎么测量?生讨论实验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浮力的定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沉浮条件的探究等。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浮力现象有所了解。

但在理论上,学生对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物体沉浮条件的探究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需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物体沉浮条件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浮力现象,验证浮力计算方法。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学习资料:浮力相关知识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浮力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计算浮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浮力实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浮力实验教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案是关于浮力和实验的,这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

这个教案将帮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作用,以及如何用实验来验证浮力的原理。

让我们一步一步地了解这个教案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作用;2. 学生能够知道通过实验来验证浮力的原理;3. 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合作,培养课堂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实验设置:需要准备一个透明的水槽,一块木板、石头和若干硬币;2. 教学材料: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3. 教学工具:计算器、笔记本电脑等。

三、教学步骤1. 理论讲解我们需要向学生们解释什么是浮力。

在讲解浮力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例如图片和视频,通过对有关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进行展示和解释。

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开放式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们思考和综合运用浮力的原理。

2. 实验操作在讲解完浮力的原理之后,我们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先准备一个透明的水槽和一块木板。

我们可以通过把石头放在水槽中,让学生们观察石头下沉的现象。

接着,我们再把木板放在水槽中,让学生们观察木板浮起来的现象。

我们还可以通过向水中投入若干硬币,观察硬币的位置变化来进一步解释浮力的原理。

3.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学生们应该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在水上,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下沉。

这个结论也就是浮力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反思此次课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疑问解答,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实验结果及其意义,让学生们深入理解浮力的原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适当的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们可以巩固和加深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同时,在实验环节中,也需要设置适当的安全措施,保证学生们安全进行实验。

经过这个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什么是浮力、浮力的作用以及如何验证浮力的原理。

五年级科学教案物体的浮力

五年级科学教案物体的浮力

五年级科学教案物体的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支持力。

在五年级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问题等方式,教授学生有关物体浮力的知识和应用。

1. 引入(100字)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同学们,当我们把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你有没有注意到它会上浮呢?那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

2. 实验(200字)为了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浮力的作用,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

教师可以准备一根塑料筷子和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一个一个将物体放入水中,并观察其浮力表现。

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结果解释(200字)在实验完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各物体的浮力表现,并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推测。

解释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支持力,使得物体能浮在液体表面。

浮力主要由物体所排除液体的体积决定,而不是物体的重量。

4. 浮力的计算(200字)在学生对浮力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可以介绍浮力的计算方法。

浮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浮力 = 排除液体的体积 ×液体的密度 × g(重力加速度)。

教师可以通过例题演示和学生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该计算公式。

5. 浮力的应用(300字)浮力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原理,还有很多实际应用。

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浮力的实际应用,如潜水艇、气球、船只等。

介绍这些应用的原理和设计,让学生认识到浮力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总结(200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浮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理解了浮力的概念和原理,学会了计算浮力的方法,并认识到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讨论和练习,学生培养了观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展开,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与应用,提高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浮力》,详细内容涉及教科版教材第34页至第36页。

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塑料瓶等)。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浮力计、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木块和一个石头,提问: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石头会沉入水底?2. 例题讲解(1)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

(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

(2)讨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拓展:生活中的浮力应用,如船、热气球等。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3. 阿基米德原理4. 浮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计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比值。

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比值,分析其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浮力的应用,如船的浮力设计、热气球的升力原理等。

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

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

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液体和气体)中受到的力,方向与其重力相反,来自各表面受流体压力的差。

浮力的定义式为F浮=G排,即物体浮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排开液体的重力,单位为牛顿,计算可用它推导出的公式F浮=ρ液gV排液体积,浮力公式也适用于气体。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什么是力?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

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导入新课(一)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

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浮力l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浮力l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浮力 l 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第十五章“浮力”,教科版。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沉浮的条件,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掌握物体沉浮的条件。

2. 学会使用浮力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能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浮力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沉浮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

学具:铅笔,橡皮,纸张,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浮力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2. 教学内容讲解:(1)浮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3.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计算公式,并给出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浮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定义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沉浮的条件4. 浮力计算公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一个质量为200g的物体放入水中,求它受到的浮力。

(2)应用题:一个体积为500cm³的木块放入水中,求它受到的浮力,并判断它是否能浮在水面上。

2. 答案:(1)浮力为2N。

(2)浮力为5N,能浮在水面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查找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特别是浮力定义、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沉浮条件。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浮力计算公式的运用。

2. 实验过程中对浮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感受浮力的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它们受到的力是什么?2. 探究浮力的概念实验1:将物体放入液体中,观察液体位移现象。

实验2:用浮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浮力的概念。

3. 探究浮力的大小实验3:改变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

实验4:改变液体的密度,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 应用浮力知识讨论: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浮力的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其他的浮力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安排在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共2课时。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浮力l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浮力l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浮力 l 教科版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本身的密度、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4. 浮力的应用实例:船舶、救生圈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3. 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公式、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关系的实验探究。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浮力现象的图片,如船舶、救生圈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5分钟)教师讲解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实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分别测量不同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浮力,以及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四、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5分钟)五、浮力的应用实例(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浮力应用实例,如船舶、救生圈等,引导学生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公式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板书设计:浮力浮力 = G排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本身的密度、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浮力的概念。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优质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优质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优质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下册,涉及第三章“物体的浮沉”的第1节“浮力”。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其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物体、液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可以浮在液体表面,有的物体却沉入液体底部?2. 例题讲解:(1)什么是浮力?(2)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什么?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2)讨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思考阿基米德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3. 阿基米德原理4.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拓展延伸:思考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浮力有了深入理解,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步骤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力》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围绕浮力概念展开,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初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液体)、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浮力计、物体、液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船、救生圈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 浮力的定义:通过多媒体展示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的大小: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4. 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浮力概念、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种浮力现象。

答案:生活中的一种浮力现象如船在水面上的漂浮。

船能够在水面上漂浮是因为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船排开的水的重力,这个浮力正好等于船的重力,所以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2.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9.6N,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9.8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

答案:物体在水中的重力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即19.6N 9.8N = 9.8N。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浮力l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浮力l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浮力 l 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第15课《浮力》。

本章主要围绕浮力现象展开,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浮力的应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学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浮力的计算。

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物体(如石块、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物体和液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液体表面,有的物体沉入液体底部?2.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浮力演示器验证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操作浮力演示器,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浮力大小,并分析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 应用拓展:讲解浮力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 浮力计算:F浮= ρ液体 g V排。

七、作业设计(1)质量为200g的木块(2)质量为500g的金属块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浮力现象,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他们可能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浮力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浮力现象,理解浮力的概念。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浮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物体在空气中的受力情况,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浮力。

2.呈现(10分钟)用PPT展示浮力的定义,让学生初步理解浮力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观察浮力大小的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浮力_教科版.doc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浮力_教科版.doc

《浮力》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泡沫、水槽、钩码、木块、气囊、铁块、弹簧秤。

2.关于水的浮力的应用的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让学生把托盘里面的实验物体分别放在水槽中,然后分辨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

(分辨出后,分别放在水槽的两侧。

)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发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有哪几种?(2)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水中浮着的物体)(3)教师讲解:现在请同学们把泡沫放入水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4)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说出:手感觉到泡沫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6)教师讲述:现在请同学们再把气囊、木块分别放入水中,做同样的实验,手有什么感觉?(7)学生分组实验。

(8)汇报实验结果。

(9)讨论:①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气囊、木块有什么相同的感觉?②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10)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水的浮力(板书课题)。

(11)巩固提问: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是向着哪个方向的?2.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提问:托盘里面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哪几种?(2)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在水中下沉的物体)(3)教师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没受到水的浮力呢?(4)教师讲解: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

实验前,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实验。

(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我们会看到测力计的示数。

如果用手将钩码向上托一托,观察测力计的示数会有什么变化?(5)同学们分组实验(老师巡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五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重力、密度等基本概念,对物体的基本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愿意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解决问题。

但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的产生原因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产生原因。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讲授法:在学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容器、测力计等。

2.教学课件:浮力的概念、原理、实验过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浮力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浮力的定义和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第一单元“物质与运动”的第五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了解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浮力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了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关注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他们在四年级时学习了力的知识,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浮力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浮力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让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验浮力的现象,增强直观感受。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促进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水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思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浮力的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在水中浮起来?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
教师:龙明江【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按木块,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空瓶子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
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