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文化 打造旅游强县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精心布局大旅游 全力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精心布局大旅游全力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12月,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的带领与指导下,和林格尔县着力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构建县域旅游发展大框架,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推进景城共融、景村一体、文旅互动,打造“全县是景区、处处皆景观、四季有节庆、人人是风景”的县域景观,形成全县旅游“一盘棋”的新格局。
发挥交通枢纽优势 挖掘自然与人文资源和林格尔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位于晋蒙交界区、呼包鄂金三角核心地带,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素有“郊游胜地、投资乐园”之美称。
和林格尔县等级公路四通八达,是关内外的交通要冲。
2020年7月,呼和浩特新机场在和林格尔县正式开始建设,标志着和林格尔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得到完善。
和林格尔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独特。
秦时属云中郡,西汉置定襄郡,北魏时曾建都盛乐,唐代置单于大都护府,自此和林格尔成为北方地区最为显赫的历史名城,其后历代皆在此设县置郡。
2000年起,和林格尔县立足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围绕旅游六要素,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全县现有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3家。
景区分为四大类:一是生态旅游景区。
主要包括南山旅游景区、南天门森林公园、白二爷沙坝和前夭子水库。
二是工业旅游景区。
由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内的企业组成,主要包括蒙牛乳业、蒙草抗旱、可口可乐、燕京啤酒、和盛育林等。
三是历史文化游景区。
包括盛乐博物馆、小板申汉墓、明长城和盛乐古城遗址公园等景点。
四是乡村农家游景区。
全县已有挂牌的星级农家乐7家,其中,五星级接待户3家,普通接待农庄30多家。
随着新农村及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林格尔县的乡村游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旅游内容进一步丰富。
台格斗生态旅游示范村、榆林城历史文化旅游示范村、小甲赖正缘现代农业示范区、樊家夭绿野休闲观光农业区、新店子青园休闲观光农业区等乡村旅游区都已逐步成型。
以绿色衬“底”打造祁连全域旅游新坐标
2018·5美丽青海Editor/许籍尹地处青甘交界地的祁连县,是青海的“北大门”,古丝绸之路穿越县境,境内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人文历史厚重,自然景观奇特而壮美。
借助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名片优势,祁连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依托海北“全域旅游示范州”建设,以“亮化、美化、绿化、净化”为抓手,高起点规划,多渠道融资,高标准建设,“十二五”期间,先后投资近30亿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发展、适宜创业”的“三宜城镇”,实现水、电、暖、有线电视、通讯“五网”入地,相关配套设施更加完备,城镇化率达52.54%,通过美化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和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提高了城市品牌,改善了城乡群众人居环境。
祁连县按照“全景式打造、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区域管理”的发展要求,立足冰川峡谷、赤壁丹霞、高原林海、田园花海、高山牧场等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完善旅游要素配置,创新旅游业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打造移步异景县域大景区,探索“天境祁连”草原全域旅游新模式,在“一路一带”战略布局中,贯彻“四个全面”,推动“四个转变”,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新常态下,架构新定位,确定新方位,“五驾齐驱,多业并举”,迈出了新步伐,为推进全域旅游,锻铸绿色生态旅游品牌树起了新坐标。
为稳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活动,祁连县自我加压,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八个层面落实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启动《祁连旅游发展总规》修编及《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攻坚克难,明确以峨堡为旅游服务镇,阿柔、默勒为民俗体验乡,八宝镇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扎麻什、野牛沟、央隆三乡为极地体验乡的全域旅游布局思路。
同时,以“旅游先导,多规融合”理念,整合县林业、水利、土地、城镇等各类专项规划,与各相关规划“嵌入式对接”,解决长期制约旅游发展的“政策、资金、土地”三大难题,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全方位支持,助推“大旅游、大产业”目标的实现。
紧扣“生态文明”打造浙西南生态强县
县 2 万农民有 8 1 万直接或 间接从事茶产业 ,受惠于茶产 业 ,每 3 个松 阳人 中就有 1 名茶农 、 茶商 。 0 7 , 2 0 年 全县
茶叶产量达 5 8 吨 ,产值 31 亿元 ,茶叶收入 占农 民人 80 . 2 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松阳 已迈入全 国产茶大县行列 , 向 正
一
业带动 、油茶研 究、挖掘文化等手 段 ,拉长油茶产业链 ,
打造 “ 江南油茶 文化 园” 提升 茶油 品牌 , , 促进 油茶产业 快速发展 ,将油茶产业发展成 为松阳森林食 品的主导产
业。
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设 建成商 品林面积 8 .万亩 , 1 8 林 木蓄积 3 8 8 万立方米 。 鼓励并扶持木材精深加工企业 , 全 面提高木材精深加工水平 ,推广 “ 企业 +基地 + 农户”的
地”的地位 已经基本形成。
香 榧基地建设 以浙江省 实施 “ 香榧南扩 ”战略为契 机, 确定 了 “ 打造浙南香榧之 乡”的 目标 。 聘请 中国林科 院亚林所首席专 家韩 宁林研 究 员为香榧丰产 示范基地建 设的技术顾问 , 并邀请省 内香榧培育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 进行香榧优 质丰产栽培 技术和推广应用培训 。为实现长 短结合 , 力推广杉木 、 大 经济 林、 生态林等林下香榧栽培 技术 。 截止2 0 年底 , 07 全县 已形成近万亩 的发展规模 。 十 “
态公益林 4 . 4 5万亩。据 不完全测算 ,全县公益林发挥生
态效益达 1. 亿元 。 13 0
范基地 、油茶高接换种示范 基地 ,培训 了一批嫁接技术 工 ,积极 开展油茶低改工作 。“ 十一五”期 间 ,计划投资
2 0 万元 , 50 通过 良种 引进 、 发展高效基地 、 技术互动、 企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东源县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新路子
村 、 龙 岩为 代表 的 文化 旅游 产品 , 及以 阮啸 仙故 居、 黄 以 东 江 野 战俱 乐 部 为代 表 的 红色 旅 游产 品 等 , 别 是 生 态环 保 特 游和 客家 乡村 游在 广东 独树 一帜 。
从 2 0 年 , 绿 湖・ 山被 评 为 国家 AAAA旅 游 区 到 02 万 桂
4 2
的“ 杆栏 式 ” 云南 的 “ 和 一颗 印 ” 称我 国民 居建 筑 五 大特 并 色。 独特 的客 家民 居、 古村 落 、 古城 遗址 、 革命斗 争 旧址等 , 均 是 东源 客家 人 历史、 文化 变迁 的 具体 反 映。 苏家 围客 家 如 乡村 旅游 区 内的 苏家 围是 宋 代 大文 豪 苏东 坡 后裔 于 明朝 嘉
改 造 提升万绿湖 旅游设 施、 观水 平及 对外形象 。 A5 0  ̄ 景 投 . 0 0
辛勤耕耘 华丽转 身
东 源县旅 游业 起 步 于 19 年 , 届 党委 政府 高度 重 视 94 历 发 展 旅游 业 , 照 既 定 的方 针政 策长 抓 不懈 做 大做 强 旅 游 按 产业 。 多年 来 , 委 县 政 府坚 持 “ 先 发 展 旅 游 、 势扶 十 县 优 优 持旅 游 、 质 服务旅 游 ”的理 念 , 优 东源 旅 游业 才能 够从 无 到 有、 从有 到优 、 优到 强, 从 不断 发展壮 大 , 知名度 持 续提 升。
东源 的 文化 习俗 主要 以客 家文 化 为主 流 , 家 文化 是 客
中原 古 文化 的 继 承和 保 留 , 源特 有 的 畲 族 文化 具 有色 彩 东 浓 郁 的 民族 特 色 。 族 是 以狗 头 为 图腾 的一 个 古 老 民族 , 畲 崇拜 “ 头王 ” 至 今 仍保 留着 拜 祭 “ 狗 , 大帝 公 ” 蓝将 军 出 、“ 巡” 等独特 的 少数 民族 习俗。 龙 岩畲 族风 情旅 游区是 广 东 黄 省唯 一 以畲族 风情 为主 题 的旅 游景 区, 这 里可 以零距 离体 在 验神 秘 独特 的 畲 族民 俗风情 , 亲 身探 密 瑰丽 神 奇的 有 “ 并 地
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强镇——访邹城市田黄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冯强
对此, 记 者采 访 了该镇 党委 书记 、 人大 主席 冯强 。
冯 强 介 绍说 , 田黄 镇 山多 水 广 , 景点 遍 布 。境 内大 小 山头 8 9 续 的道路 工程 建 设 , 全力 改善 交 通基 础设 施 条件 , 为 全镇 生态 旅 游 座, 河 流 9条 。 国 家 级森 林 公 园 十 八 盘 山 占地 5 4 6 8亩 , 森 林 茂 的 发展奠定 坚 实的 基础 。 密, 峰峦叠翠 , 有“ 绿 色 海 洋 和 天然 氧 吧 ”之 称 ; 济 宁 市最 高 峰 凤
着 力打 造 “ 三 仙 山” 和“ 十八盘” 两 个 特 色 旅 游 风 景 区 。“ 三
凰 山高 峻挺 拔 , 悬 崖峭 壁蔚 为壮 观 ; 十 八 趟 大 峡谷 景色 奇特 , 魅力 仙 山 ” 景 区定 位 为都 市近 郊 农 事体 验及 休 闲 养生 为 主的 乡村 旅 游 诱人 ; 八 里 碑 水 库碧 波 荡 漾 , 虾蟹 点 缀 ; 小 沂 河横 贯 全 镇 , 自东 南 景 区 , 依托大山、 二山、 三 山以及 周边 村 庄 的资 源优 势 , 通过 退耕 还 向西 北流 入 “ 夫子 洞 ” 的所 在 地尼 山水库 。 除了 自然 山水 外 , 还拥 林 , 发 展 经济 林 和 生 态 林 2 0 0 0 0亩 , 提 高 景 区森 林 覆 盖 率 。 同时 有 丰 厚 的人 文历 史文 化 , 境 内有颜 母 祠 、 扳 倒 井和 大土 寺 等文 物遗 着 力打 造 核 桃 、 桃、 板栗、 花 椒 和 苹 果等 1 2处 精 品 采摘 园 。“ 十 八 址 。同 时 , 这 里还 是革 命 老 区 。抗 战 时期 的鲁 南一 地 委 、 尼 山行政 盘 ” 景 区主要 依托 国 家级森 林 公园— — 十八 盘 国家森 林公 园打 造 , 公署、 鲁南 第 一军 分 区 、 中共邹 县 县委 和邹 县 抗 日民主 政 府都 在 这 景 区 内有大 顶子 、 团 子 山和 卧牛顶 等大 小 山峰 2 O余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个 景 区 里 。丰 富的 自然 人文 资源 使 得 田黄在 生 态旅 游业 发 展上 具有 了得 主 要 围绕 “ 原生 态 ” 做 文章 , 打造 出这个 景 区重 点 是突 出原 生 态的 天 独厚 的 优 势 , 加 之 历 届 党委 政 府在 生 态 旅游 资 源 发 展方 面 做 了 特 点 , 打 造成 为邹 城乃 至济 宁地 区的 “ 天然氧 吧” 。 大量 细致 的工 作 , 因此我 们发 展生 态旅游 , 一 定会 有大 的突 破 。 坚 持项 目带 动 。充 分 发挥项 目在生 态 旅游 产 业发 展 中的 支撑
彰显文化魅力 打造旅游强市──随州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与思考
“ 四十 一 福地 ” 桐柏 山 ,风 景 如 画 。全 市 7 0多座 水 第 0
库 镶 嵌 在青 山翠 岭 之 间 ,徐 家 河 水 库 跻 身 全 国 十大 水
库行 列 ,被 列 为
堕
坚
祭 祀 神农 香火 不 断 。 自 1 9 9 3年 举 办 全 省 公 祭炎 帝 活 动 后 ,祭 祀 活 动 渐 成 规 制 。 特 别 是 2 0 0 9年 、2 1 0 0年 .
连 续 两 年 由 省 政 府 主 办 世 界 华 人 炎 帝 故 里 寻 根 节 。使
中 。有 国家级 、省 级 重 点 文 物保 护 2 5处 。随州 还 有 国
宋 八 大 家 ”之 一 的 欧 阳 修 在 随 州 长 大 学 成 ,留 下 “ 芦 荻 学 画 ” 的美 谈 。元 末 红 巾 军 领 袖 明玉 珍 在 家 乡 随 州 起 兵 抗 元 。如 今 ,韩 国 和朝 鲜 多 有 明 氏后 裔 。 老 一 辈 无产 阶级革命 家李 先念 、陶铸 、陈少敏 、张体学 等 , 曾在 这 块 土地 上 留 下浴 血奋 战 的 足 迹 。 随州 有 新 五 师 司 令 部 纪念 馆 、江 汉 公学 旧址 等 重 要 革命 遗 址 。 生 态 文 化 资 源领 秀 华 中。 随 卅I 山清 水 秀 ,生态 富 集 。境 内有 四大 名 山 ( 洪 山 、桐 柏 山 、中华 山 、大 大
. 擎化旗注旅 I 产 文化 魅 力 ,入游 拿高文大 一 1业
随 着省 委 、省 政 府 “ 圈一 带 ” 战 略 的 实 施 ,随 两
文 物 遗存 富 集 。 地 上 地 下 文 化 遗 存 星 罗 棋 布 , 目前 已
《在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验收通报会上的表态发言》
《在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验收通报会上的表态发言》卢敏(202x年12月3日)尊敬的朱红炜副局长、尊敬的省验收组的各位领导:自象山开展“创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工作以来,省市旅游局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大力支持。
此次省旅游局创强验收组和市旅游局领导莅临我县,对我们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工作进行视察指导和检查验收。
这对我们既是鼓舞,更是鞭策。
特别是各位领导不辞劳苦,连续工作,在短短的3天当中,对我县创强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指导,你们求真务实的作风、高度敬业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全县人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是县委、县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53万象山人民近年来孜孜以求、奋力实现的目标。
这次创强验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我们能不能拿到省旅游经济强县这个金子招牌,更在于它将对全县的旅游产业,乃至象山的未来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刚才,朱局长通报了创建检查验收情况。
我们将按照验收组的要求和创建的具体目标,再接再厉,取得突破。
在这里,我代表县政府对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作以下表态:一、求真务实,狠抓整改,圆满完成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各项工作任务省检查验收组对象山的创强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意见反馈,对象山旅游业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的创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各位领导从专家的眼光、专业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许多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耳目一新,获益匪浅。
县政府将认真研究验收组的意见和建议,专题进行部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项抓好落实,尤其对旅游功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旅游环境完善等方面,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抓什么”的原则,查漏补缺,乘势而上,尽快提升旅游工作水平,确保圆满完成创强各项工作任务。
二、健全机制,巩固成果,努力创建全国旅游强县创强工作是个动态过程,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20180511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启示与实际分析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启示与实际分析(2018年5月11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当前,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自恢复建制以来,xx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新理念,坚持把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作为产业赶超的主攻方向,如何深刻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抢抓机遇,推动xx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融合,把xx乡建成周边地区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由人口小乡到文化大乡再到旅游强乡的转变,是近年来xx着力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在《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要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xx乡是人口小乡,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迎头赶上,必须立足已有文化休闲旅游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才能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所作为。
一方面,要清晰地看到,文旅融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均衡全面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表现出强烈的愿望。
对于旅游业来说,人们已从最初单纯的游山玩水拓展为饱含文化意蕴的探索寻访,没有文化的旅游将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将不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样,没有旅游产业的支撑,地方文化可能面临衰退甚至失传的命运。
因此,文化与旅游必须走向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渭源县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渭源县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赵海军I渭源县地处陇西台地黄土高原西部及西秦岭地槽西端交汇地带,境内有洸、渭两大水系,以渭河为界,分为南北不同的两大地质构造类型。
按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北部黄土梁射沟谷、中部浅山沟谷川地和南部土石山三个地带。
渭河以北属鄂尔多斯台地,是祁连山褶皱系与西秦岭褶皱系的交接地段,第四纪黄土在区内甚为发育,分布广泛,形成了以山川河谷、丹霞地貌、黄土節梁为主的地貌资源;渭河以南属西秦岭褶皱系,是西秦岭山脉西延部分,为中高山地带,海拔2500~3500米,最高峰露骨山达3941米,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8.71%,从东到西坐落着旗杆山、马面山、钻天崖、壑壑山、花岩梁、南屏山等八座大山,形成西南山体主峰,全长56公里,平均宽度9公里左右,由于多次褶皱断裂上升和侵蚀切割,形成独立山峰,名胜山峰有鸟鼠山、首阳山、老君山、露骨山、太白山等。
境内山峦起伏,高寒阴湿,雨量充沛,植被良好,有奇山秀水、云海峡谷,还有大面积的森林及高原草甸,林草种类达1000多种,森林覆盖度达90%,大部分沟谷清溪长流,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渭源境内分布着大小13条河流,以中部鸟鼠山脉为分水岭,由南向北将全县分为两半,岭东河流为渭河水系,流域面积102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9.8%;岭西河流为洸河水系,流域面积860.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1.68%,两大水系的主要河流全流程328.15公里,年径流量2.135亿立方米。
总体来讲,渭源县天然林资源保存较好,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础。
一、渭源县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渭源县生态文化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渭源县委、县政府就已经意识到依靠得天独厚的森林风景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是解决脱贫的一条有效途径之一。
由于渭源县是甘肃省贫困县,当时县上主要的工作目标是解决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旅游业发展认识相对滞后o2010年开始渭源县把造林绿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确立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战略品牌定位,以建设“渭河特色大县”和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依托县内会川、莲峰和五竹林场丰富的天然林资源和自然风光开发建设了渭河源景区、莲峰森林公园、太白山景区和黄香沟景区。
构建生态-文化-景观-旅游四位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构建生态\文化\景观\旅游四位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沂山风景区规划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将“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四位一体的规划理念运用到该风景区的规划中,介绍了该风景区的规划特点,对协调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风景区综合价值的实现以及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化;景观;旅游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various problems facing in the yishan scenic area planning process, introduced the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enic area, discuss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ordination scenic area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scenic area comprehensive value realization and scenic area achiev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way.key words: ecology; culture; landscape; tourism中图分类号:k9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项目背景宏观政策背景2011年是“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与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
本项目的规划主题就是抓住历史契机,宣传推广临朐当地人文、资源精华,展示丰富的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等旅游资源,顺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为游客打造一个体验“生态、文化、旅游、景观”的平台,切身感受临朐旅游发展的新成果。
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一、旅游资源概况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脉南端西翼,省西南部,临汾市西北边缘。
县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1212.89平方公里。
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排列,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土地支离破碎,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
海拔最高1521米,最低511.9米,年均气温9.5℃,年降雨量在500mm左右,十年九旱,是雨养农业县。
全县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辖2镇5乡,79个行政村,314个自然村。
1、文明历史悠久。
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即有建制。
据专家考证,县境内芝河两岸有旧石器遗址,有罗仓、下退干等新石器遗址,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石佛头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规格很高的文物被国家、省博物馆珍藏,楼山龙王庙、县城文庙大成殿为元代建筑全国罕见。
2、旅游资源奇特。
全县有62处旅游资源单位有80%以上集中分布于县境西部沿黄河一带。
特品级旅游景观有乾坤湾、黄河峡谷地貌,四级旅游景点有六处,三级旅游景点有23处,可以划分为八个旅游资源开发对象:关资源群、乾坤湾资源群、仙人湾资源群、楼山资源群、望海寺资源群、阁底资源群、芝河资源群和四十里山资源群,其中乾坤湾资源群为核心资源,位于全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晋陕大峡谷之中,是我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
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批准黄河蛇曲(乾坤湾)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被临汾市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可开发形成核心旅游区。
3、红色文化厚重。
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途径,在赵家沟、前龙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战斗了十三个日日夜夜,是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毛泽东主席在临汾市境内唯一住过的地方。
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建国前后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接纳和帮助了20多个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难关。
建设生态瑶都 打造旅游胜地——江华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的调查与思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件 , 将旅游业定位为 国民经济发展 战略性支 柱产 业和人 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 这是第 一次 在国家层面上对 旅游业 的明确定位。湖南省在“ 十
二五” 规 划 中明确 提 出了“ 旅游强 省 ” 的战 略 目标 ; i x 州 市也 提 出了创建 “ 国家 知名旅 游 目的地 城 市 ” 的目
一
、
发展 优势 与不足 分析
积淀下来 的颇具特 色的瑶族 文化底蕴深 厚 : 以盘王 大歌及长鼓舞 为代表 的歌舞文化 ; 以龙犬 图腾为代
江华发展旅游业不仅具有政策、 文化、 资源、 区
位、 项 目等五个方面的先天优势 , 而且也具有这 五个 表的信仰文化 ; 以盘王节、 赶 鸟节 、 舞狮会为代表的 方 面的后 发优 势 , 基础 较 好 ; 分 析 不 足之 后 理清 了发 节庆 文化 ; 以对歌 会 、 坐歌堂 、 扭 秧 歌 为 代 表 的婚 恋
2 0 1 3年 1期 ( 总第 7 9期 )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双月刊 ) J oI mNA I 0 HUN ^ N^ D 缸 j I S TRAT1 0N矾 S唧
N 1 . 2 01 3
, TE
Ge n e r a l N 7 9
・
湖南 发展 ・
建设 生态 瑶 都 打造 旅 游 胜 地
江华县委、 政府审时度势 , 抢抓机遇 , 明确提出了“ 生 发展提供了政策优势和保障。
态立县” , 打造 “ 神州瑶都” , 建设 “ 旅游度假休 闲胜
地” 的发 展 战 略 和 目标 。笔 者 为 此 专 门进 行 了 近半
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科学发展是通道县发展旅游业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科学发展是通道县发展旅游业的必然选择[摘要] 通过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来作为通道县旅游建设的前提条件,坚持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通道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增强生态文明优势,蓄积后发能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 总结建设坚持发展选择旅游业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誉为“阳光产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其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西南端,是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地,为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多山,是中国侗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这里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包括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就地理资源而言,当地拥有万佛山丹霞地貌群、原始次森林、亚热带沟谷雨林风景及漂流河谷等人文资源不地理资源更丰富。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通道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在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挖掘原始次森林、沟谷、人文等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旅游,提升旅游品牌,把通道旅游的牌子打响全国,走上世界,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通道旅游建设的前提条件。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标志着生态文明已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无论从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过去通道县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坚持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通道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增强生态文明优势,蓄积后发能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打造中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县
以市县对接 、统筹城 乡 、集聚发楗为 l标 ,打造 中华 涛经之 都 、中国皇酒之 乡 、华 中 j
养生之地 “ i张 名片 ” ,奠定文化丰富旅游 、生态支撑旅游 、产业融入旅游 、品牌提
升旅游 、城镇助推旅游 、商 贸服 务旅游 “ 六大格周 ”
打造 中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县
主 题 ,兴 建 中草 药 博 物 馆 ,建 设 中 药 材 “ 草 园 ” ,开 发 、展 示 民 间验 方 、偏 百
合 ,坚持 工业化 与社 会化一起 上 、生产
盛世唐城
4 De e b 0 6 c m er 1 2 0
中 国 城 市 经 济 CHI NA URB CONOMY AN E 常 务 理 事 城 市
做 大 皇 酒 产业 ,发 掘 房 县 皇酒 的 历史 底蕴 ,把传统工 艺与现代 技术相融
“ 四三”奋 斗 目标 ,努力把 房县建设 五 ’ 成布局 合理 、功能完善 、环境优 美 、社 会和谐 、人 民富庶 的中 国生态 文化旅 游
名县。
题 ,兴建 “ 陵小唐城 ” ,修缮 庐陵王 房 ( 中宗 李显 )故居 ;以神农尝 百草为 唐
一
房县以 “ 千年名 诗 、万年 野人 、亿 年神 泉”为依 托 ,以市县对接 、统筹 城乡 、 集 聚发展 为 目标 ,打造 中华诗经 之都 、
中 国 皇 酒 之 乡 、 华 中 养 生 之 地 “ 张 三
批 民 歌 手 、民 歌 王 ,创 作 一 批 原 生 态
精 品剧 目,编排高端 《 房陵 印象 》,出 版一批 房 陵文 化丛书 ,让 以诗 经文化为
■ 沈 明云
传 承大文化 ,打造 “ 中华诗经 之都 ”
着力打造“七个示范县”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做好“班玛答卷”
着力打造“七个示范县”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做好“班玛答卷”●刘正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的奋斗目标,系统部署“八个坚定不移”的重点任务,为全省今后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班玛县把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紧扣州委“一统领四推进”发展思路,精准对标班玛县情实际,着力打造“七个示范县”,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青海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班玛答卷”。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要坚持把所有发展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完善民族工作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巩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推动创建工作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深化创建“十一进”活动,积极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坚持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凝聚人心,画好和谐共进“同心圆”。
深入实施“民族团结+党建引领、红色教育、精神文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等融合发展行动,突出抓好稳岗就业、教育提质、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工作,在发展中巩固深化大团结大联合局面。
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示范县。
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加强常态化维稳安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社会治安整体防控、重大社会风险防范等工作,深化乡村治理,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体系,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分裂斗争,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提升社会风险防控能力,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以“党建统领、五治联动、凝聚人心、富民兴县、夯实基础”为内容的“班玛经验3.0版”,推动“班玛经验”再升级和社会治理再提质,不断巩固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成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秀美宜居彭阳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秀美宜居彭阳作者:马占芳,董学惠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12期马占芳1,董学惠2(1.彭阳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宁夏彭阳 756500;2.彭阳县怡景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宁夏彭阳 756500)摘要: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
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求温饱,到现在对优美生活环境的翘首以盼,宜居城市建设已成为民心工程。
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秀美宜居彭阳已经具备的基本条件、面临的制约因素与挑战,以及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推进;生态文明;打造;秀美宜居;宁夏彭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创建秀美宜居环境,这是“衣食足”与“仓廪实”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最强烈的期待。
1 生态建设基本情况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边隅,地处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土地总面积2 528.65km2,截至2015年底,全县林木保存面积由建县初的1.8万hm2增加到13.59万hm2,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26.5%,累计治理小流域106条1 779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69.3%,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良好生态环境。
2 生态建设成效建县以来,历届县委、政府立足县情实际,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和“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坚持不懈地改土治水,治穷致富,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
生态建设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显著成效:一是森林资源增长快,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通过多年的治理,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彭阳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一个山川秀美、繁荣富裕的新彭阳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二是林果产业发展力度大,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大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以湖南永州宁远县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大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以湖南永州宁远县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旅游管理大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以湖南永州宁远县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欧阳爱九嶷山,系湖南十大旅游区之一。
这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二广、厦蓉高速穿境而过,县城南抵广州、北达长沙均可朝发午至;临近郴州、桂林,车程均在2小时以内。
随着湖南省公祭舜帝陵大典的举行及九嶷山旅游开发的整体推进,宁远作为辐射海内外“旅游观光、祭祖朝圣中心”的优势将更加凸现。
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境内,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这里峰峦叠峙,如诗如画,素以独特的风光,奇异的溶洞,古老的文物,动人的传说,驰名中外,令人神往。
《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
因舜帝道德的浸润,宁远享有“德孝之源”、“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之美誉。
一代伟人毛泽东一曲脍炙人口的“九嶷山上白云飞”和江泽民题写的“九嶷山舜帝陵”更使九嶷山熠熠生辉。
九嶷山方圆5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6%,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山奇、水秀、洞异、林幽,汇集了舜帝陵、古舜帝庙、文庙、下灌村、瑶族部落等人文景观,紫霞岩岩溶地貌、三分石、牛头江峡谷、灌溪仙境等自然景观,以及被誉为“九嶷三宝”的石枞、香杉、斑竹等生物景观。
形成了以“祭舜帝陵、拜永福寺、进状元府、游紫霞岩、登三分石、上仙子山、探原始林、赏瑶族风情、览千年学宫”为主的旅游线路。
“旅游兴县”是宁远县发展的重要战略,该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一张“现代中等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和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名片,如今,九嶷山旅游已步入快车道,“全景区、大旅游”的格局基本形成,去年接待游客597万人次,增长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35.4亿元,同比增长25%。
争取到2016年,将九嶷山舜帝陵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虽然九嶷山旅游发展潜力很大,但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生态文化打造旅游强县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婺源历史悠久,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
一直以来,婺源以其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敦朴厚重的古村文化、诗境画意的山水风情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被广大游客评为人一生50个不可不去的地方、中国四大花海(油菜花)、中国十大踏青的好去处、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等。
2007年,婺源县还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15个旅游强县之一。
婺源旅游业起步于1993年,当年接待游客2.6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3.4万元。
1998年达6.88万人次,487.08万元。
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冲击,旅游接待量依然上升到138.04万人次,同比增长46%,旅游综合收入为18,740万元,同比增长89.9%。
经过十几年发展,婺源旅游业已从规模小、起步低的起步阶段走入高速增长阶段。
婺源凭借本土浓绿山水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打出了“绿色婺源”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八方游客。
婺源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婺源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
(一)、悠久的徽文化和优越的生态是婺源建设旅游强县的基础婺源建县的历史大约有1200多年,自古属安徽管辖。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安徽的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
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
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
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
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六县。
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
外来移民带来了比山里居民更为丰富的儒家文化,更为先进的文明。
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
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
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长鼎盛于安徽,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主流文化特征,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徽州山多田少,随着人员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实际满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
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凭借文化优势,迅速致富,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
徽州商人将经商利润的一部分用来作为继续经营的资本,另一部分带回徽州,用来购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养子弟读书做官。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各种文化要素较之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荣和辉煌。
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和经济资源,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徽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
如在徽州民间楹联中不少都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徽州民居的环境和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徽商注重商业道德,重视法制,讲究诚信。
徽文化中的医学、建筑学以及程朱理学的积极因素等。
婺源县属丘陵区,地形上呈“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特征。
山地占总面积的83.09%,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群山屏立,西南丘陵绵亘。
北区山峰似太师椅背,向东西延伸,环抱村落或田园。
全县山水相间,林木葳蕤,群山葱茏,清溪纵横,飞泉跌宕,全县境内满目皆是“山作碧玉簪,水如青罗带”的秀美景色。
婺源乡村之美是乡村隐于青山,青山衬托乡村,山麓有村,村背有山,确实是一幅令人陶醉的乡村画卷。
古树生长茂密,而形态又各都虬劲奇特,交错生长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幅天然妙成的图画。
楠木、银杏、红豆杉、黄山松等古老而珍贵的植物等已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3000余株。
无论民居抑或官宅,古建皆细腻别致,更具考古价值、艺术价值、摄影价值。
这也是古建筑成为诸多影视剧拍摄场景的缘故。
婺源古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丰富,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
与其他地域古村落相比,婺源古村落具有典型的徽派特色,它们所体现出的中华礼仪文化和江南山区聚落景观,价值很高。
以古村落为载体,其宗祠、官邸、豪宅、民居,都是国家的文化瑰宝。
乡村存在的基础就是田园,它是农民祖祖辈辈耕耘之地。
田园风光随四季而变,姹紫嫣红,五光十色。
每一时节皆有动人之处。
婺源这方美丽而颇具灵气的土地在绵绵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断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各路英才。
人,靠一方水土养育,人才的辈出,正证明了婺源,这中国最美的乡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从宋至清,全县出过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选《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
朱熹是婺源文化的杰出代表。
宗祠传承,彰显世代功业;祖嘱家训,透视伦理精华。
千年经纶,春风化雨,这正是中国最美乡村之魂。
婺源民俗丰富浓郁,婺源民风淳朴热情,以微笑与谦和迎接八方来客。
婺源人美好的心灵构筑起一道深情隽永的“文明风景线”。
婺源民风民俗、地方艺术都有浓重地方色彩和徽州风情。
茶艺、傩舞、地戏、舞灯、抬阁、徽调,雅俗共赏,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欢乐和山乡民风的情趣婺源博物馆虽是县级馆,但典藏文物之多、之精,全国县级区域第一,故有中国县级第一博物馆之称。
荷包红鲤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及大量土特产、农副产品,更是享誉中外。
(二)、科学的决策是婺源建设旅游强县的根本县委、政府的立足婺源的县情,坚持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县,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发展生态经济,壮大三大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优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婺源,为婺源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近几年来,婺源以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组织旅游集团以来,旅游业在带动全县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先导作用,成为龙头产业。
放开思路,放宽视野,放手创业,推动婺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
一、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旅游业涉及到整个行政区域满足非本地居民中极大部分的全部需求。
因此,只靠一个职能局来解决和协调全部的社会服务功能是难以胜任的,也是相当困难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县委、政府协调旅游企业及景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也协调各开发项目的建设,促进村庄、乡镇、景区景点形成特色各异、错位竞争、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
二、完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旅游业快速稳步发展。
(1) 完善和强化婺源旅游管理委员会的功能,升级为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
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是管理机构。
主要行使政府的有关职能,政府各部门合署办公。
主要职能是:规划、管理、开发、协调、整合。
应该由县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主管副县长和县旅游局长任具体负责的常务副主任。
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的旅游开发要从全县一盘棋甚至可以涉及到周边景区进行系统开发,并进行统筹管理和综合服务。
委员会聘请区内外有关旅游方面的权威人士组成顾问小组,就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2) 建立和完善各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完善各级行政机构的行业管理职能,明确行业管理的职权范围和管理责任,形成二级旅游行政管理网络。
通过两级旅游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使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旅游行政管理规定,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意识,以从上至下的监督管理与由下向上的反馈及调整相结合,使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全面展开全地区的旅游行政管理工作。
县旅游局在县政府和县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地区旅游业。
县旅游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实行归口管理。
认真推行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点标准化管理,使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点的经营管理与国际规范化标准全面接轨。
(3) 完善旅游局的功能,增设培训机构和集散中心。
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各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婺源旅游学校的教学工作;集散中心负责来婺源游客的组团和交通的服务工作。
培训机构和集散中心实施差额拨款事业编制。
(4) 成立婺源旅行社协会和旅游饭店协会,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组织的协调和自律作用。
完善全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旅游定点单位实行质量监督和理赔制度。
改革和完善旅游投资管理体制(1) 贯彻“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和“自力更生与利用外部资金(海外与国内)并举”的方针,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归口管理、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开发和合资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开办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旅行社;鼓励外商在旅游度假区内兴办外商投资旅游企业。
(2) 政府要把旅游业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产业扶植政策: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开发,采取倾斜性信贷政策;对旅游企业实现利润上交财税的部分(地方税)实行返还,用于自我发展;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启动和带动地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必要的财政投入。
(3) 组建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并争取上市融资。
(4) 建立旅游发展基金。
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由税务部门代征,转缴为财政部门的“旅游发展基金”专户。
基金的投向主要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
加强旅游政策与法规建设(1) 严格执行国家和江西已经制定的旅游政策,并根据婺源旅游业发展情况,及时制定和实施新的旅游政策。
(2)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和颁布的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性法律、法规。
通过全面立法和严格执法,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3) 建立旅游行政管理联合执法检查制度。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与公安、工商、物价、卫生、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建立旅游行业管理联合检查制度,通过联合执法强化行业管理,并使这一制度化的联合执法纳入婺源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范围。
三、进一步强化生态立县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婺源把城乡作为一个大公园进行绿化、美化。
每年开展以“爱我家乡,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植树造林活动,号召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和千家万户积极开展租山造林、合作造林、个人造林。
近年来先后义务植树1600万株,完成公路绿化500公里,使城区、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可视范围内披上绿装。
实施封育营造工程,累计封山育林219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