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及的用法

合集下载

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中“与”的意思如下:
1、作动词:赐予;结交;参与。

示例:《史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作名词:党与,朋党;盟国,友邦。

示例:《荀子》:“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


3、作介词:跟,和;及;为,替。

示例:《战国策》:“与臣而将四矣。


4、作助词: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句。

示例:《战国策》:“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5、作副词:通“举”,推举,选举。

示例:《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常用词组:
1、与夺:赐予和剥夺;
2、与共: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分开;
3、与虎谋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
4、与民更始:政治革新;
5、与其: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虚词概述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和修饰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

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维系句子结构,增加修辞效果,使语言更加凝练精确。

本文将从介词、助词以及连词三个方面探析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二、介词的用法及例句1. 介词“于”介词“于”表示在时间、空间、抽象事物上特定范围内,在文言文中频繁出现。

例句:孔子曰:“曷谓天之不仁也?久矣哉,曷其有所不为也?”(《论语·颜渊》)2. 介词“以”介词“以”表示手段、原因等意义,在古代经典著作中使用频繁。

例句: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者,九窍之风味也。

(《世说新语·怀贤章》)三、助词的用法及例句1. 助词“之”助词“之”多用于名次后表明被动关系或者作介词连接成分。

例句:莫之敢问长子曰:“使尔于莘,何如?”(《论语·雍也》)2. 助词“乎”助词“乎”用作疑问句的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例句:大凡胜人者必有所知;厚意难信,宽容易废。

(《世说新语·知己第六》)四、连词的用法及例句1. 连词“而”连词“而”表示承接、转折关系,在文言文中常被用来连接并列的动词或句子。

例句:夫软弱者何以待刚强?简约者何以待富贵?儒家学说至此可谓充分展示出精神力量。

(《二程书》)2. 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表示时间顺序,引导一个事件或情况发生后所产生的结果或变化。

例句:其毋亦随人为尤。

迨既殊辱奇罪之患果然,则刻入异日也。

(《左传·昭公十五年》)五、总结通过对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例句进行了探析,我们可以发现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介词、助词和连词作为虚词的主要类型,它们不仅丰富了句子结构,还给语言增添了一层独特的修辞效果。

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虚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1817字)。

文言文及的用法

文言文及的用法

文言文及的用法文言文“及”的用法在文言文学习中,“及”这个字的用法丰富多样,理解和掌握它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及”字常见的用法。

“及”作动词时,有“追赶上”“到达”“比得上”等意思。

比如在《论语·公冶长》中:“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这里的“何器也”意思是“是什么样的器物呀”,“何”就是“什么”的意思。

又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的“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及诸河”意思是“追到黄河边”,这里的“及”就是“追赶上”的意思。

当“及”表示“到达”时,如《庄子·齐物论》中的“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

生有为,死也。

劝公,以其死也,有自也;而生阳也,无自也。

而果然乎?恶乎其所适?恶乎其所不适?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其中“五年而来”的“来”指“来到”,就是到达某种境界或状态。

在“比得上”这一义项中,我们可以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意思是“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里的“及”就是“比得上”。

“及”作连词时,用法也不少。

常见的有“和”“与”的意思。

例如《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亨葵及菽”,“葵及菽”就是“葵和菽”。

还有表示“到了”“等到”的意思。

像《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及其”就是“等到他”。

“及”作介词时,有“趁着”“趁”的意思。

比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的“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及其未既济”意思是“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河”。

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介词的概述介词是语法中的一类虚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文中,介词的使用极其丰富,并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语法要素。

二、"于"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处所或时间:于京城(在京城),于今日(在今日)2. 表示目标:归于正道(归于正途)3. 表示比较:胜于敌人(胜过敌人)4. 表示对象:施行以定奸宄者必遵命于天下(施行为了平定坏人)三、"自"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起始点:自此之后(从此之后)2. 表示原因:自公元前两百九十九年至耶稣基督出生为止(从公元前299年到耶稣基督出生为止)3. 表示动作主体或来源:信自廉洁(信源自廉洁)四、"以"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手段或方法:以公正决断(以公正的方式进行判断)2. 表示理由:以愁解愁,入困脱困(用忧虑来解除忧虑,用困苦来解除困难)3. 表示程度或范围:以劝导为主(主要是通过劝导来实现)五、"因"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原因或理由:下至不义于鬼神之上,不令于父母之命者,皆曰恶少有罪因(所有对干犯神灵以上且违背了父母命令的人都被认为是邪秽的罪人)2. 表示结果:巡狩中先陟山岳,以告天地,乃事常也(在巡视狩猎中最先登上山岳,并祭告天地,这就是常规行事)六、"与"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伴随或共同性质:以阳为母生物也以阴为父生物也俱从君者以章鱼是夫妇共请之男子女色等专无与二字而缀连者书在适足语中信始终重言渐礼成文化具百官司马冠冕服章当前可也。

(阳气为母生物,阴气为父生物,皆隶属于君主。

章鱼男女在请求之中夫妇二字相互共存。

书写过程不用到进行多言寡语,语言渐次完善成为文化具备百官司马冠冕服章。

(指古代通讯手段的演进))七、"乃"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结果或后果:不明无辜者乃众多桀黠盗匪之所曰苏门答腊者也(不明悟而无罪的人是众多奸诈盗贼口称苏门答腊的人)2. 表示转折关系:乃先知大道无功行实(但实际上没有功效)总结介词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够表达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及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及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及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文言文中的及字用法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及字是一个常见的连词。

它有时表示顺接关系,有时表示并列关系。

以下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的及字用法。

二、及字表示顺接关系1. 表示前后动作或状态的衔接例如,《左传》中有句“载驰及骋”(即载着车辆奔跑),这里的及字表示车辆驰骋行进的连续性。

2. 表示前后事物或观点之间的承接例如《孟子·公孙丑上》:“康成子谓士伯曰:‘石濮聚徒四皓渠陈杞卢金刀辄如?’”。

这里的“石濮聚徒四皓渠陈杞卢金刀”是由康成子提出来的问题,通过句中的及字与后面的“辄如”相连,表示承接关系。

3. 表示上下两个级别、范围之间的联系例如《论语·述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中,“知者”和“仁者”、“仁者”和“勇者”的关系通过及字连接起来,表达了级别之间的联系。

三、及字表示并列关系1. 表示并列的事物或观点例如《尚书·洪范》:“惠女说取于夏,以东国人赋高。

”这句话中,“惠女说取于夏”和“以东国人赋高”的关系通过及字连接起来,表达了两个并列的观点。

2. 表示不同事物或观点的互相补充例如《孟子·告子上》:“居丧之礼,然后可以言志。

”这里的及字将“居丧之礼”和“可以言志”这两个不同的内容进行衔接,表示前者是后者产生的条件。

四、其他用法1. 及字可以与“然”、“则”等词连用,表示因果或逻辑关系。

例如《论语·公冶长》:“见民不敬,吾乡也,乌则吾邦也?”。

“乌”,即否定词。

这句话中,“及”与“则”搭配使用,表示如果(有人)不尊重民众,那我还愿意呆在这个国家吗?2. 及字还可以与其他连词搭配使用,加强连接作用。

例如《淮南子·要略训》:“风日由累足缩手迹伸者重。

”其中,“及”的作用是加强整个句子的连接性和连贯性。

五、总结文言文中的及字具有多种用法,既表示顺接关系,也表示并列关系。

它可以连接前后动作或状态的衔接,承接前后事物或观点之间的联系,以及表达上下两个级别、范围之间的联系。

文言文介词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介词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介词的用法及例句引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遗产,研究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文历史,还能提升语言能力。

而介词作为一类常用的虚词,在文言文中也有其独特的用法。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并给出一些例句进行说明。

一、介词在修饰动宾关系中的应用1.向:表示动作的目标或方向例:低头向地下看。

2.以:表示手段、工具或材料例:以笔塑象。

3.自:表示起点、来源或原因例:读书自己聪明。

4.为:表示目的、意义或结果例:谋贫为财。

5.由:表示行动发出者或过程起点例:由山涧来,到家后先问母亲好。

6.因:表示理由和原因例:因风吹节,舟上之人无不肃然起敬。

7.与:表示同伴关系或并列关系例:与老师礼尚往来。

二、介词在时间和空间表达中的应用1.于/於/乎/夫/戏(谐音于)表示在、在于、基于例:固然,并非于岁月之风,于巅峰之刻,乃至堕落生命,依旧可倚吟亦可寄情,可观也。

2.从/自:表示起点出发或来源例:归来自故乡,他难捧我欢乐家声;从前文再看此词的源头。

3.向/趋:表示方向或趋势例:一去无顶天括地,直指万里青的心怀。

4.至:表示终点、时间或程度例:入手不曾及高山壁立无永别;又行遍四大洲追寻至创作目标。

5.为/与/和/共:表示陪伴、共同做某事或关系例:父母与子女共度时光,天下最美好的无尽定律。

6.以:表达手段、工具或材料例:以心为镜, 不负使命, 梦灯中人等世情谜语谶言宏法示真。

三、介词与动词搭配的应用1.待(dài):表示等待、处理或对待例:犹则待岗工资却未停止支取。

又如待废墟质上藏袭击者塔尔,勾坦兵主意名曰报复,迁移榕城。

2.为(wèi):表示担任、扮演或代表例:而全球名词“策展人”的角色为其内心深处的行动必用之媒。

3.依(yī):表示依靠、遵循或照顾例:即然然白日遽暴惧陋巷无门,不见来者应依次中断递减,形式外把依法办事。

4.赴(fù):表示前往、参加或投入某事例:此间并未多么乎奇异,“向南赴向北,东赴西就”方让以继续提供较好天气状况与物理因素powd+hq云+ tz通地+ew结语:本文详细介绍了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相应的例句。

文言文中的连词和介词(包含连词“而”“以”“则”介词“以”“于”“为”“之”的讲解)

文言文中的连词和介词(包含连词“而”“以”“则”介词“以”“于”“为”“之”的讲解)

文言文中的连词和介词(包含连词“而”“以”“则”,介词“以”“于”“为”“之”的讲解)一、连词文言文里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文言文里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而1、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以上是两种性质的联系。

)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子·养生主)(以上是两种行为的联系。

)2、“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例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文言文及的用法

文言文及的用法

文言文及的用法文言文“及”的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及”这个字的用法较为多样,理解和掌握它对于准确解读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及”的各种用法。

“及”用作动词时,常见的意思有“赶上”“到达”“比得上”等。

例如在“怀王悔,追张仪,不及”中,“及”就是“赶上”的意思。

楚怀王后悔了,去追赶张仪,却没有赶上。

又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里的“及”表示“到达”,意思是(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

再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其中的“及”则为“比得上”,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及”用作连词时,主要有“和”“与”的意思。

像“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及”连接了“太子”和“宾客知其事者”,表示“和”,意思是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送行。

还有“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这里的“及”也是“和”的意思,即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尽忠心做善事的人。

“及”在某些语境中,还可以表示“趁着”“等到”。

“及鲁肃过寻阳”里的“及”就是“等到”的意思,等到鲁肃经过寻阳。

而“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中的“及”则是“趁着”,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此外,“及”还有“涉及”“牵连”等含义。

比如“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这里的“及”就是“涉及”,处罚所涉及的人,就想到不要因为发怒而滥用刑罚。

要准确理解“及”在文言文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和体会。

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这里的“及”很明显是“和”的意思,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和侍从们看。

再看《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及”就是“等到”,等到他们对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以上众多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及”这个字在不同的文章和句子中,含义和用法不尽相同。

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的用法在古代中国,文言文是主要的书面语言。

其特点是使用古代汉字及古代语法,有着丰富深奥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取代了文言文成为主要的口语和书写语言,但在学术、文化和经典阅读方面,对于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用法之偏正偏正是指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一个意义完整的词组,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用。

在文言文中,偏正结构十分常见,并且表达丰富凝练。

例句1: “时日出者既雨,则昭宣之气实归焉。

”(司马迁《报任安书》)这句话使用了偏正结构“时日出者既雨”,表示“当天刚刚亮起来就下起雨来”。

当我们阅读这样的句子时,需要注意定夺头部词,“者”在此处引导出偏正部分。

2. 用法之比拟比拟是利用类似性质或特征来形容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对的关系。

在文言文中,比拟是一种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

例句2: “人心如面镜之水清者则百致如映。

”(刘向《说苑·引疾》)这句话使用了比拟结构“人心如面镜之水”,将人的心灵状态比喻为一块平静透明的水面。

通过这样一个意象,表达出只有内心清澈的人才能够体察他人的真实情感。

二、例句赏析1. 例句之《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精妙地运用文言文而广为传诵。

下面是几个具有典型特征的例句:例句3: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第五回)这句诗意十足的描写了贾宝玉和黛玉在船上游玩时的场景。

通过形容两人轻松自在、满腔心事消散于风中,展示了他们高雅超然、世俗无足轻重的态度。

例句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第十八回)这句诗句以生动的比喻手法,描绘了清晨的景象。

通过将落霞和孤鹜飞翔与秋水融为一体,表达了自然界景色之美以及万物相通的思想。

2. 例句之《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言行。

下面是其中几个脍炙人口的例句:例句5: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泰伯第二十四》)这句话通过对比君子和小人的心态差异,告诉我们做人应当心胸坦荡、胸怀宽广。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一、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介词是连接名词、代词或动词与其他成分的虚词,它在句子中起到限定和说明的作用。

在文言文中,介词的使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准确表达语义,还可以增强文章的修辞效果。

1. 表示位置关系(1)止:表示停留、离去或抵达某个地方。

例句:山泽积水,无得而止。

(《左传·襄公十三年》)翻译:山川湖泽积水漫无尽头。

(2)于:表示所在或附件。

例句:其后身於(附着于)竹箭之首。

(《后汉书·校书官传》)翻译:随后贴着竹箭头部。

2. 表示时间关系(1)自:表示一个时间点起算。

例句:自张良加燕国节度以来,……翻译:从张良开始担任燕国节度之时,……(2)以;表示截至某个时间点。

例句:不知身亡之日以前事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翻译:不知道即将身死之前的事情了。

3. 表示方式关系(1)以:表示手段、方法。

例句:才子以心为鉴。

(《后汉书·皇甫谧诔》)翻译:才子用自己的心作为鉴定。

(2)因:表示由于、因为。

例句:惑人者因於法术,骗人者因於口舌。

(《搜神记·王僧孺》)翻译:迷惑人的是法术,欺骗人的是口舌。

二、文言文例句及翻译下面将介绍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例句,在阐述其含义的同时,也会给出相应的翻译。

1. 羢食而肉割之。

(《左传·昭公十五年》)这句话出自《左传》,意思是指吃肉时切割它。

其中,“羢”可以理解为一种切菜工具,“食”表示吃,两者结合起来就表达了“切割食物”的意思。

这个例句中涉及了动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介词“而”将两个动作连接在一起。

2. 与其同车何如偕乘。

(《陈情表》)这是陈抟的名篇《陈情表》中的一句话,在表示“与其……不如”的意思时使用了介词“与”,将名词“同车”和动词短语“偕乘”连接在一起。

这种句式的使用使得表达更加准确、简洁。

3. 不谋后世者不足以谋宏伟。

(《魏书·王弼传》)这句话出自《魏书》,作者想表达的是如果不思考未来,就不能成就大事。

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中介词的概述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写作语言,包含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在文言文中,介词是常用的语法成分之一,用于连接各种词语、短语或从句,起着表示关系和修饰作用。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并附带例句进行解释。

二、表示位置关系的介词1. 在:表示静止或动态位置。

“在”可以与地名、空间位置词连用来表示存在之处。

例如:“於半山之上”、“行於江滨”。

2. 上:表示一物置于另一物之上。

“上”可以与名词连用。

例如:“坐乎床上”、“立乎堂上”。

三、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1. 自:表示一个时间点到另一个时间点之间。

“自”可与以时间为单位的名词连用来表示起点和终点。

“自乾隆至今”、“自暮秋已过也”。

四、表示原因关系的介词1. 以:表示目的或手段。

“以”可以与动宾短语或简单动宾结构连用,“以示敬意”、“以攘忧虑”。

五、表示方式或伴随关系的介词1. 以:表示手段或方法。

“以”可以与动词、状语连用,用来修饰行为方式或伴随情况。

“以文修身”、“以静制动”。

六、表示条件关系的介词1. 若:表示假设情况或条件。

“若”可以引导一个假设从句。

例如:“若有困陷,则勉劳图变”。

2. 如:表示具体事物或状态下的条件。

“如”可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如所言者非谬也”。

七、表示目的或结果关系的介词1. 为:表示目的。

“为”可以与动宾短语连用,表达某种希望得到之结果。

“为博友也”。

八、其他常见介词1. 於:表示处所。

“於”的功能与“在”的相似,具体用法需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介词及其用法和例句的简要介绍。

在学习和应用时,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准确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通过频繁阅读和分析经典文言文作品,并注意各个特定场景中这些介词的运用,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对这些介词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与理解,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深刻探索,也是我们拓宽视野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言文中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中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中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一、文言文中字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形式,其文字使用规范严谨,取意深远。

在文言文中,字的用法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仅具有意义,还能传达情感和思想。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字的用法,并举例说明其在古文中的应用。

1. 谦虚之“卑”“卑”即为渺小、低下之意,在古代作家笔下常用来表现谦虚之情。

《论语·阳货》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事事,可不谓卑也?”这里,“卑”形象地揭示了小人懒散无为、品行低劣之特点。

2. 严肃之“庄”“庄”代表着庄重、严肃之态度,在文章中经常被用于强调主题或者表达对某种事物敬畏的情感。

比如《孟子·公孙丑上》中写道:“君子动而丝纶张;出则多藏诲于群臣。

”这里,“庄”凸显了君子应该以庄重自持为美德的观念。

3. 悲伤之“哀”“哀”即为悲伤、哀痛,它常常用于表达对人事物的悼念与痛惜。

《史记·屈原贾生传》中就提到了:“九江皆列其日去哀之。

”这里,“哀”体现了人们对屈原去世的深深悲伤。

4. 忠诚之“忍”“忍”寓意着忍受、承担,用以形容一个人能够坚持正义或者经得起考验。

在《孟子·告子下》中有这样一句话:“不以仁义相待,而以廉洁自守,亦可谓士也。

”这里,“忍”传达了一个士人应该具备的坚守正道的品质。

二、例句及翻译下面给出一些具体例句,并附上相应的汉语翻译,供大家参考理解。

1.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弗憔悴以害者,郎啸而不辍。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费心劳神去伤害他人,这是郎啸所不能做到的。

2. 《荀子·劝学篇》:夫人之朋友,皆自以为智而不忍视隘。

孔子曰:忠矣。

翻译:人们的朋友都自认为聪明而不愿意被局限眼界。

孔子说:这是忠诚的表现。

3. 《史记·屈原贾生传》: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

翻译:如果斩草不除根,那就会有无穷的后患。

4. 《论语·述而》:三思而后行,再思则可矣。

文言文中间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间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间的用法及例句:
1、名词,中间,期间。

《论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2、副词,一会儿,顷刻。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3、副词,近来。

《汉书》“帝间颜色瘦黑。


4、量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5、名词,空隙,缝隙。

《史记》“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6、动词,隔开,间断。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7、名词,隔阂,疏远。

《左传》“君臣多间。


8、动词,离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馋人间之。


9、副词,秘密的,悄悄的。

《史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10、动词,参与,夹杂。

《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


11、名词,机会。

《指南录》“得间奔真州。


12、副词,间道,从小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及字文言用法归纳

及字文言用法归纳

及字文言用法归纳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及”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及”这个字,在文言文里那可是相当常见,用法也不少。

先说“及”表示“到”“到达”的意思。

比如说“及鲁肃过寻阳”,这里的“及”就是“到”的意思,讲的是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

这就像咱们平时出门旅游,到达目的地,“及”就是那个标志着我们抵达的词儿。

“及”还能表示“比得上”。

像“徐公何能及君也”,就是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这就好比班级里比成绩,谁能比得过谁,这里的“及”就把这种比较的意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啊,“及”能表示“和”“与”。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这里的“及”就是“和”的意思,说的是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

这就好像咱们分小组,谁和谁一组,“及”就在这中间牵线搭桥。

给您说个我之前遇到的事儿,有一次给学生讲文言文,讲到“及”字的时候,有个调皮的小家伙就问我:“老师,这‘及’字咋这么麻烦,一会儿这个意思,一会儿那个意思,我都晕啦!”我笑着跟他说:“你呀,别着急,咱们一个一个来,多看看例子,多琢磨琢磨,慢慢就清楚啦。

”后来这孩子还真下了功夫,再碰到“及”字的相关题目,做得那叫一个顺溜。

再说说“及”用作连词的时候,表示“以及”“并且”。

比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就是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这就跟咱们列举东西似的,一个一个排着来。

“及”在某些情况下还能表示“趁着”“乘”。

像“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意思是希望趁着我还没入土就把他托付给您。

这就有种抓住时机,赶紧行动的感觉。

总之啊,“及”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多样,咱们得仔细分辨,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像解谜题一样,多琢磨琢磨,就能找到答案。

可别被它给难住啦,只要用心,一定能把“及”字的用法搞得清清楚楚!。

初中文言文中及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中及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中及的用法及例句
"及"在初中文言文中是一个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

以下是"及"的用法及例句:
1.表示并列关系:
例句:麦子及黍稷皆秀丽。

(麦子和黍稷都长得很好。

)
2.连接动词或形容词,并列表示动作或状态:
例句:笑及蹈舞,欢声盈路。

(笑和跳舞,欢声充满了整条路。

)
3.连接动词或形容词,并列表示时间或地点:
例句:进及昌邑,遂升坛与齐人盟。

(进入昌邑,然后上坛与齐人结盟。

)
4.连接同类词或短语
例句:亲及文字,谓之有化。

(亲近和学习文字,才能叫做有修养。

)
5.连接动词或形容词,并列表示递进关系:
例句:鹿兔所不及也。

(鹿和兔子是敌不过的。

)
需要注意的是,"及"的用法较为古雅,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一般使用"和"或"以及"来表示并列关系。

文言文中及的用法

文言文中及的用法

文言文中及的用法文言文中及作为介词的用法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

蚤:通“早”。

文言文中及作为连词的用法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

——《资治通鉴唐纪》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扣其乡及姓字。

——明·魏禧《大铁椎传》音乐及诗歌。

——蔡元培《图画》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文言文中及作为副词的用法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

——《史记》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

——《水浒全传》文言文中及作为名词的用法姓。

及姓。

文言文中及作为动词的用法1、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

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

——东汉·许慎《说文》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史记·项羽本纪》无庸,将自及。

——《左传隐公元年》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

——《广雅》及期。

——《仪礼聘礼》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隐公元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陶潜《桃花源记》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汤熨之所及也。

——《韩非子·喻老》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

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祸且及汝。

——明·魏禧《大铁椎传》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

——《列子·汤问》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寻阳。

——《资治通鉴汉纪》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及敌枪再击。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既上。

等到已经登上。

初中文言文中及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中及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中及的用法及例句
读音:jí
1、<用作动词>及:赶上;追上。

例句——《殽之战》:“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2、<用作动词>及:至;到;到达。

例句——《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伶官传序》:“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3、<用作动词>及:遭遇;遇到。

例句——《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


4、<用作动词>及:推及;涉及。

例句——《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5、<用作动词>及:来得及。

例句——《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又】<用作名词>及:指充足的应付时间。

例句——《论积贮疏》:“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6、<用作动词>及:赶得上;比得上。

例句——《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7、<用作介词>及:等到;到了。

例句——《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8、<用作介词>及:趁着。

例句——《子鱼论战》:“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9、<用作介词>及:跟,与。

例句——《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


10、<用作连词>及:和,与。

例句——《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及的用法文言文

及的用法文言文

及的用法文言文一、及的用法概述在文言文中,“及”是一个常用的连词和副词,具有多种用法。

其在句子中可以表示并列、递进、补充等关系,也可以作为副词表示达到某个程度或条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及”的各种用法,以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表示并列关系1. “及”连接同类成分在文言文中,“及”常被用于连接两个同类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以表示它们具有相同属性或性质。

例如:人心所向,则无德不及矣。

(《孟子·公孙丑上》)此礼也齐明而大人之贤者不齐智也,并不可知也。

(《论语·卫灵公》)2. “及”连接并列句“及”还可以连接两个意义相关但结构上独立的并列句,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或递进关系。

例如:舜亦以九年敬事高辛焉非务于身。

(《孟子·尽心下》)始皇既死政在股肱百姓参天贡税殚其力之时乎。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三、表示递进关系1. “及”连接递进词或短语在表示递进关系时,“及”常与表示程度、结果等的词语或短语连用,以表达前后句子之间的层层递进。

例如:不韬光则内修,不留材则外弱。

(《左传·庄公十七年》)设伯治民如宜然后交。

若乡闾之事非可务者,则市井之事可悉听矣。

(《管子·牧民》)2. “及”引导名词性从句“及”还可以引导一个名词性从句,用来说明更重要或具体的内容。

例如:其甚者,文王善为文墨而帝孔子也好亦爱以万群(《史记·孔子世家》)四、表示补充关系1. “及”连接有补充关系的成分在文言文中,“及”还可以连接两个意义相关但结构上不完整的成分,以补充前一个成分,并增加信息量。

例如:即位既畏威仪明庙焉户牖乐器田斧容使豷于是时也可见也防守相保固其有焉几帧哉。

(《晋书·刘桓传》)田横性有过于雄豪力行[無敢逆命]状观民之所以擅权制贵(《魏书·杨延琛传》)2. “及”作为副词辅助说明除了作为连词连接关系,"及"也可作为副词出现在句子中,辅助说明某个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或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及的用法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中或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中或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中及作为介词的用法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

蚤:通“早”)。

文言文中及作为连词的用法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

;;《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

;;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

;;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文言文中及作为副词的用法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

;;《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

;;《水浒全传》
文言文中及作为名词的用法
姓。

及姓。

文言文中及作为动词的用法
1、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

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

;;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

;;《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

;;《广雅》
及期。

;;《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

;;《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

(还来得及。

)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

;;明;魏禧《大铁椎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

;;《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寻阳。

;;《资治通鉴汉纪》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

(等到已经登上。

及:等到。

既:已经。

);;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

(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

);;《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hellip;&hellip;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

;;《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

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

;;《管子国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