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试以韩礼德的主位结构理论解读诗歌翻译
试以韩礼德的主位结构理论解读诗歌翻译作者:万亮金来源:《大观》2014年第12期摘要:主位结构系统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春晓》的五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证明该理论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关键字:主位结构系统;《春晓》;诗歌译文分析一、引言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纯理功能,人际纯理功能,语篇纯理功能。
这三大功能对语篇分析,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拟从语篇功能中的主位-述位系统入手,对《春晓》原文和五个英译本的主位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以展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诗歌英译评价和鉴赏的可行性。
二、主位结构理论主位和述位这两个概念最早由布拉格学派创始人Mathesius 提出。
之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在他的语篇功能中对这个概念做出了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述位则是对主位的陈述,是围绕主位而展开的内容。
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结构,主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小句。
韩礼德把主位结构分为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
单项主位是指这个小句的主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不可再分为更小的功能单位。
复项主位是指由概念主位,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多种功能成分构成的主位。
句项主位是指由整个小句充当主位。
此外,韩礼德还把主位结构划分为无标志主位和有标志主位。
当充当小句主位的成分同时又充当小句的主语时,这样的主位叫做无标志主位,如果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语,则为有标志主位。
三、《春晓》原文的主位结构分析《春晓》为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佳作。
该诗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
作者从听觉角度出发,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作者爱春,惜春的美好心情。
前两句描写作者在一个春日的早晨醒来,听到处处鸟声婉转,抒发的是一种欢快、愉悦的心情,而后,笔锋一转,回想起昨夜风雨交加,不知有多少花儿遭受风雨的摧残,又流露出一种淡淡地惆怅和惋惜之情。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1.关于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是一门新兴的、尚未定性的学科,它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见黄国文1988:7,Hatch 1992:1,Schiffrin 1994:1)。
进行语篇分析有多种方法。
美国著名语篇分析学者斯夫术(D.Schiffrin) 在《语篇分析途径》(Approaches to Discourses 1994)—书中介绍了六种可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in teractio nal sociolinguistics) 、交际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语用学(pragmatics)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1985/1994)一书的前言中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
韩礼德的理论框架成了很多中外学者研究语言的工具,我国有很多语篇分析学者都是韩礼德的理论的支持者和应用者,如胡壮麟、朱永生、黄国文等。
不少学者认为,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
在翻译研究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的框架,因为功能语言学的最大关注点与翻译的目的一样,都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到目前为止,比较成功地把韩礼德的语篇分析思想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著作有:《语篇与译者》(Hatim & Mason, 1990)、《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Bell,1991)、《换言之:翻译教程》(Baker,1992)、《译者即交际者》(Hatim&Mason,1997)《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Hatim , 1997)以及《再论翻译质量评估的模式》(House,1997)。
从韩礼德的语篇元功能理论看机译的缺陷
摘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元功能理论出发,探究机器翻译的缺陷,可以看出翻译一般寻求的原文和译文在意义上的对等。
语篇是个意义的单位,是一定的情景语境中起作用的单位。
因此翻译的对等单位应该建立在语篇上,即翻译应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同一个整体情景语境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和相同的功能。
即使在机译日益普遍的今天,机器翻译很难做到从语篇角度把握原文。
这也要求我们在做翻译实践时应该从总体上把握原文,从而在两种语言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这三个层面上实现真正的对等。
关键词:语篇元功能;机器翻译;局限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09-02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翻译的软件日新月异,功能也是愈加齐全,甚至有人设想以后的机器翻译会取代人工翻译。
机器翻译的确节约成本,节省了资源,提高了效率,但机译仍然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本文从韩礼德的语篇功能理论入手分析机译的缺陷,同时看出我们在翻译实践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韩礼德的语篇元功能理论的介绍1.语篇元功能的定义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
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这样的语法单位,而是表达相对来说完整思想的语篇。
这就是语篇元功能。
2.语篇元功能的体现方式语篇功能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得到体现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
所谓主位就是话语的出发点。
韩礼德根据主位本身结构的复杂程度将主位分为“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句项主位”三种。
而“句项主位”通常只包含概念成分,因而本质上也是“单项主位”。
所谓“单项主位”,指的是那些只包含韩礼德所说的概念成分而不包括人际成分和语篇成分的主位。
单项主位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第一种形式是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这些词组的数目可是一个或一个以上。
第二种形式是小句,也就是韩礼德所说的句项主位。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作者:王旭光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9期【摘要】语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已有5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它便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
掌握好语篇分析对英语翻译大有帮助。
本文首先分析了语篇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其次,就翻译与语篇分析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翻译研究语篇分析模式意义1 前言语篇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是近30年来从美国发源起来的一门学科,虽然发源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基于语篇语言学来看,任何语篇都是具有连贯性和衔接性,也是意义与结构的统一体。
为了有效地保障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所以,应该在语篇层次上进行翻译。
本文就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进行探讨。
2 语篇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语篇语言学主要包括句子间的语义连贯和语句衔接,语篇的信息度、指向性,句子的会话结构、句际关系、排列关系,语篇的结构等。
语义学、语用学、文体学、语法学等学科与语篇语言学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语篇的重要特征主要有两个,分别是“连贯”和“衔接”。
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存在于语篇的底层,也是语篇特征的重要部分,语义连接是利用逻辑推理来将其连贯起来。
衔接将语篇的表层结构有效地体现出来,是一个语义概念。
诸如省略、替代、照应等语法手段和如同现关系、复现关系等词汇手段都能够将语篇结构上的衔接表现出来。
语篇分析方法至今都还没有标准的、公认的、统一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样化,基本都是在实例分析之上来归纳、总结、分析语篇分析方法。
3 翻译与语篇分析的关系译文语篇是翻译的最终产品,而原文语篇是翻译的直接对象。
由于构成语篇的各下级部分之间都是存在着较大的结构联系和语义联系,将其形成为有机的语篇整体。
语篇涉及的各种联系被称之为“连贯”;翻译实际上就是重构和识别各种联系的过程。
因此,语篇连贯在翻译内容确立、翻译表达、翻译理解中都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广告及其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对翻译的启示
广告及其译文 的功能语篇分析对翻译 的启示
黄 静
( 河南郑州航 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 0 0 ) 50 0
[ 内容提要】 运用功能语言学 的语篇分析理论对 三则英语 广告语篇及其译文进行分析 ,从语域的三个变量 ,
即 :语篇语场 、语篇语 旨和语篇方式三方面来看翻译 的对 等。希望本文能够给翻译过程带来一些启示 。 [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语篇分析 ;语场 ;语 旨;语式 ;广告语篇;翻译对等
又引入 了韩礼德功能语法的语域分析 中关于语场 、 旨、以 语 及话语模 式的分析方法 。 该模式包括对源语语篇 以及 目的语 语 篇 的 文 本 档 案 ( xu l rfe t ta po l)进 行 比较 和 对 照 【。 除 此 e i 2 】
之外 ,还有 B Hmm 和 I Mao . i . s n以系统功 能语 言学 中的语 篇分析理论为依据 , 从交 际的角度分析各种类型 的文 本及 其
Gu n z o . a g h u
韩礼德 自己也指 出, 他建构系统功 能语法 的 目的之一是 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分析框架 , 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 英语 中 任 何 口头 语 篇 或 书 面 语 篇 【。
二 、 功 能 语 言 学 语 域 理 论
( 译文 ) 如果 宾馆 意味着 生意,你会 想到要有豪华轿车 。
( o s )于 1 7 提 出 了关 于 翻 译 质 量 评 价 的模 式 ,而 后 H ue 9 7年
T eGa d n Ho e a g h uwh r u i e sb o s ms h r e t l n z o e eb s s l so . Ou n
( 译文 ) 时代在变 ,以前商 务会 议从未有过如此的美丽 , 充满色彩 。 全新 的设施 给予全新 的生活 ,体现在 我们 服务 的每 一
对《鹿柴》英译文功能语言学的语篇纯理功能分析
对《鹿柴》英译文功能语言学的语篇纯理功能分析对《鹿柴》英译文功能语言学的语篇纯理功能分析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纯理功能为理论依据,对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一诗作了初步探讨。
一、功能语篇分析在翻译的领域内,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近年来广为引用的翻译理论。
作为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韩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语言的纯理功能。
纯理功能可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各有其相应的结构来作为表现方法。
第一种概念功能是通过语言来理解说话人所处的环境;第二种是通过语言对别人施加影响,这叫做“人际功能”第三种是使语言和语境发生联系,使说话人只能生成与情景相一致和相称的语篇,这叫做“语篇功能”。
其中语篇功能是纯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把用系统功能语法所作的语篇分析称为“功能语篇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1]。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篇分析不是一种“说明性活动”,而是一种“解释性活动”。
它的目标是对语篇进行评估(evaluation)。
在对语篇进行评估之前,语篇分析必须从“语篇表达的是什么意义”、“语篇怎样表达意义”和“语篇为什么表达某种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要翻译好一个语篇,特别是像诗词这类文学作品,首先要对它进行解读,揣摩作者的意图,理解它的含义,体会它的意境,然后才能选择特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译者所选择的形式(包括语篇的宏观结构、小句、词组和单词)必须能最大程度传递原文的语义和意境[2]。
以下是对《鹿柴》原诗的解读。
原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的景物,或形容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放眼望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且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浅析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语篇分析与翻译实践
浅析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语篇分析与翻译实践摘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为基础的语篇分析理论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而语篇分析理论的实质是传递文章主要信息,尽可能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从语类对应、语域对应和语义对等三个方面阐述语篇分析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必要性和具体应用。
关键词语篇分析;翻译;功能语言学1 语篇分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者哈里斯第一次提出“语篇分析”这一术语,其又被称为“话语分析”。
20世纪80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希夫森在Approaches to Discourse一书中介绍了六种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分别为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交际文化学、语用学、会话分析和变异分析。
而在语篇分析领域最值得一提是韩礼德创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的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他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应用在任何口头语篇和英语书面语篇。
我国学者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一书中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从语义、情景、语域等角度进行分析,证明了功能语篇分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
2 语篇分析在翻译实践中的必要性首先,语篇分析主张意思连贯且合乎语法的语篇为研究对象,要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而不是只局限于单个的句子。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要着眼于全篇进行翻译,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最大可能符合原作者的思想。
其次,无论汉语或英语语篇都是按照一定的成篇模式构建的某种特定文化情境的信息载体。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模式也大相径庭。
汉语语篇讲究首尾呼应,开头先对主题进行铺垫,中间分段进行阐述,结尾总结;而英文语篇讲究开门见山,直接亮出观点,其结构更加简单清晰。
最后,语篇分析和翻译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方面语篇分析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翻译实践又为语篇分析带来启示,使其不断发展壮大[2]。
3 语篇分析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译者的翻译对象就是语篇,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篇是将语言的形式和过程结合起来。
汉诗英译的及物性分析
汉诗英译的及物性分析自然语言系统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在翻译语言的过程中,由于译者对语篇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译本。
这点在我国的古诗翻译方面尤为明显。
因此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审美空间。
通过合理的对比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可以科学和系统地解释意象模糊出现的一些原因,从而增加翻译的准确性和增加翻译的评判标准。
标签:自然语言系统;语篇概念;译文分析;评判标准一、前言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指出自然语言语义系统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概念意义中有包括经验意义和逻辑意义。
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语篇的及物性结构体现小句的概念功能,概念功能是指人们可以用语言谈论主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情态,时间以及对世界的认识。
小句的及物性结构主要包括参与者,过程和环境三个成分,其中过程是核心成分,而过程的判断又主要取决于动词的使用。
韩礼德把及物性结构分成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个过程加以描述。
韩礼德(Halliday,1994:107)认为现实世界是由各种过程组成的,各种过程都是同样重要的,他们是有机的整体。
在翻译中,不同的译者由于对语篇的理解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译本。
尤其是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这种差别尤其明显。
古诗词的语言的词汇量并不大,但却是语言精华的凝聚,意随义生,意中有意,所以不同译本的差异有时是悬殊的,给翻译评判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功能语法作为一种倾向语义的语法(Halliday, 1994:45)成为文本分析的有效工具。
本文尝试从语篇感念意义入手,分析古诗《送友人》及其译文的及物性结构。
二、《送友人》的及物性分析表1是对李白的《送友人》的及物性分析。
第一句“青山横北郭”是个物质过程,它的过程比较好判断,句中的“横”意为“横穿”,“青山”是行为者(Actor), “北郭”是表示方位和地点的环境成分。
第二句“白水绕东城”的过程和第一句一样比较明显,句中的“绕”是判断的标志。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的翻译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的翻译作者:马巧雨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2期内容摘要:外宣翻译在很大程度体现着国家的外语翻译水平。
要使翻译达到预期效果,既要体现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坚持我国立场绝不动摇,形成中国自己的声音,又要符合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仿照对象国的语言和逻辑去表达。
因此,在研究翻译策略时,选用外宣题材的翻译不失为好的办法。
而语篇翻译角度包含逻辑关系的处理、衔接、连贯等多方面要素,由此可见,外宣翻译绝不能仅仅是字或词、句的对应翻译,语篇的概念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以外文局出版的《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中部分翻译为例,从语篇角度分析了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语篇翻译外宣翻译《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全方位的革命性进步表明了中国是本世纪对世界产生最为重大影响的国家之一。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外宣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外宣翻译是一国政治发展、政治运作和政策执行的总体现,是国家发展的缩影,也是外界了解一国最权威的窗口。
中国关键词的解读及其外宣翻译要求译者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专业精神,不同于简单文本的翻译,外宣翻译要求的不仅是内容的对等,更要最大程度保留中国特色和中国声音,使其符合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两种语言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对于语篇中逻辑关系的处理、重构、衔接、连贯等方面都要特别注意。
一.语篇的基本概念关于语篇的定义,胡壮麟(1994:1)认为,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
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小句、一首小诗、一篇散文,甚至是一部小说都可以成为语篇。
韩礼德(Halliday,2001:1)也认为,语篇是意义单位而不是形式单位,包括任何长度的书面语和口头语。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
2004年1月第28卷第1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 niv 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January2004Vol.28N o.1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袁文彬(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韩礼德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为众多翻译研究者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他们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
休斯通过译文和原文的语域分析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区别了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贝克探讨了翻译中语言各层次包括语篇和语用方面的对等;哈迪姆和梅森将符号层的语篇模式融入其翻译研究,实现了语篇翻译研究的符号学转向,代表了更广泛广阔的语篇翻译观。
个案分析显示,语篇翻译模式操作性强,对翻译过程和翻译批评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当然,这一理论也存在不足,需要完善,若能将语篇翻译的内部系统与更广阔的外部系统如政治、文化语境等结合起来,它必将展示更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功能语法;语篇分析;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4)01-0101-08一、导论20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意义交流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
翻译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后,对翻译研究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无疑注入了一塘清水,尤其对中国翻译界挥之不去的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翻译研究者把语篇分析引入翻译研究后,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几部重要作品,主要有:Juliane House的5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6(T r anslation Q uality A 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1]M ona Baker的5换言之:翻译教程6(I n Other Wor ds:A Cour se Book on T r anslation),[2]Bell的5翻译的理论与实践6(T ranslation and T r anslating),[3]Basil Hat im 和Ian M ason合著的5语篇与译者6(D iscour se and the T r anslator)[4]和5作为交际者的译者6( T he r anslator as Com municator),[5]Basil 的5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6(Com munication across Cultur es:T r anslation T heory and Contr astiv e)。
语篇论文: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
语篇论文: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中文摘要】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分析理论被引入翻译学界,翻译单位也由词和句子转移到语篇。
而衔接,作为语篇的“有形网络”,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篇衔接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是真正引起学术界重视却是在《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发表以后。
在该书中,韩礼德和哈桑(2001: 4)把衔接看作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语篇中的意义关系,是语篇生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论文主要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语篇衔接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朱永生等人(2001)关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的异同做了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对汉译英翻译过程的启示。
论文首先介绍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现有研究,包括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理论和衔接理论,巴斯奈特的翻译单位理论,胡壮麟和张德禄等人关于语篇衔接的理论,以及朱永生等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方面的成果。
结合前人的研究,论文把词汇衔接手段分为五类: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搭配,前四类又可统称为重述(reiteration)。
接着,论文对上述几种衔接手段从定义和语篇衔接功能上进行阐述论证,并以大量例子做例证,对比分析其在英汉语篇中的异同。
在对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汉译英过程中译者可以采取的几种翻译策略:对应译法,即用同样的英语衔接手段表达汉语的衔接方式;增加或省略衔接手段译法;转换译法。
要想获得自然的译文,译者必须使用合乎英语写作规范的词汇衔接手段,不可机械套用汉语的衔接方式。
总之,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文本,而且对语篇翻译和英语写作及教学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篇幅和作者能力有限,本文只探讨其对汉译英翻译过程的启示,其他方面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英文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xt linguistics, the unit of translation has shifted from word and sentence to text. Cohesion, as the“visible network”of a tex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extual translation. Early in the 1960s, linguists began to study cohesion in texts. But it is the publication of Cohesion in English in 1976 that has made cohesion a research focus in academia. Halliday and Hasan (2001:4) regard“the concept of cohesion as a semantic one”, which“refers to relations of meaning that exist within the text, and that define it as a text”.Based on Halliday and Hasan’s theory of cohesion, and Zhu Yongsheng’s contrastive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thesis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exical cohesion, and discusses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First of all, some related existing studies on textual translation and cohesion are introduced, which include Halliday and Hasan’s theory of text and cohesion, Bassnett’s theory about translation unit, HuZhuanglin and Zhang Delu’s theory on cohesion, and Zhu Yongsheng’s contrastive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these theories, this study classifies lexical cohesion into five categories: repetition, synonymy, antonymy, hyponymy and collocation (with the first four categories generalized as reiteration).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f each of the cohesive devices,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m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using examples chosen from literary works as illustrations.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astive study, some practic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retaining Chinese lexical cohesive devices, adding or omitting cohesive devices, and transforming Chinese cohesive devices. If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to produce 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he/ she has to make some adjustments to the Chinese text’s lexical cohesion by employing the appropriate grammatical, phraseology, and collocational patterning conforming to English norms.To sum up, contrastive study of lexical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ill be significant not only in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texts, but also in translation and many other fields, such as English writing and teaching.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pace, this thesis only discusses its implications for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erefore, more efforts are desired for further in-depth study or discussion on this issue.【关键词】语篇词汇衔接对比分析汉译英翻译策【英文关键词】text lexical cohesion contrastive study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目录】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摘要5-6Abstract6-7Chapter OneIntroduction10-13 1.1 ResearchBackground10-11 1.2 Purpose of the Study11 1.3 Layout of the Thesis11-13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0 2.1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Text and Textuality13-14 2.2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Unit14-15 2.3 Cohesion15-20 2.3.1 Research on Cohesion Abroad15-16 2.3.2 Domestic Research on Cohesion16-18 2.3.3 Cohesion in TextualTranslation18-20Chapter Three A Contrastive Study of Lexical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20-54 3.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exicalCohesion20-23 3.2 Reiteration23-48 3.2.1 Repetition23-35 3.2.1.1 Zhang Gong’s Classification of Repetition24-26 3.2.1.2 Hoey’s Classification of Repetition26-29 3.2.1.3 Cohesive Function ofRepetition29-32 3.2.1.4 Repet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32-35 3.2.2 Synonymy35-41 3.2.2.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ynonymy35-37 3.2.2.2 Cohesive Function of Synonymy37-39 3.2.2.3 Synony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39-41 3.2.3Antonymy41-44 3.2.3.1 Classification ofAntonymy41-42 3.2.3.2 Cohesive Function ofAntonymy42-43 3.2.3.3 Antony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43-44 3.2.4 Hyponymy44-48 3.2.4.1 Definition of Hyponymy44-46 3.2.4.2 Cohesive Function of Hyponymy46-47 3.2.4.3 Hypony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47-48 3.3 Collocation48-54 3.3.1 Different Theories on Collocation49-50 3.3.2 Classification of Collocation50-51 3.3.3 Cohesive Function of Collocation51-54Chapter Four Achieving Cohesion in C-E Translation54-60 4.1 Retaining Cohesive Devices54-56 4.2 Adding or Omitting CohesiveDevices56-58 4.3 Transforming CohesiveDevices58-60Chapter Five Conclusion60-62 5.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60-61 5.2 Limitations andSuggestions61-62References62-65Acknowledgements65-66个人简历66发表的学术论文66。
用韩礼德的语言和话语分析模式探究法律英语的翻译_潘永霞
摘要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建立于他所命名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 em ic f unct ional gram m ar)。
本文拟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将韩礼德的语域理论话语语义和词汇语法与翻译实践相结合,从语场(f ield)、语旨(t enor)、语式(m ode)和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等三种元功能相互联系的角度,以及如何透过词汇语法中的及物性、情态、主位———述位/衔接实现原文和译文话语语义(discourse sem ant ics)所包含的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等三种元功能的对等,以求让后来的法律翻译人士从宏观上更加把握法律英语的特点,最终达到法律翻译更准确、地道。
关键词韩礼德语域理论词汇语法元功能对等法律英语翻译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 O以后,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经济活动也日益频繁。
而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指导,因此,对国内外法律法规的翻译研究已成为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然而,纵观法律语言的研究状况,法律语言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尚有待于成熟和发展,无论是对法律语言的本体研究,还是对法律英语的翻译研究,仍需不断深化和系统化。
尤其在我国,相对于对外法律交流的不断深入及频繁发生的涉外法律争端,法律语言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不少研究尚以转述性为主,而且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是以探讨汉语法律语言为主,缺少英汉两种法律语言的对比及法律研究。
所以法律英语的翻译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还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陈建平,2007)。
2韩礼德的语言和话语分析模式的简介根据韩礼德的界定,语域(register)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
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语域包括以下三个可变元素: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胡壮麟,2005)。
韩礼德主述位理论在高职翻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韩礼德主述位理论在高职翻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韩礼德主述位理论在高职翻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韩礼德主述位理论的概念和意义,然后对目前高职翻译实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接着详细讨论了韩礼德主述位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案例分析。
通过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探讨了该理论在高职翻译实训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韩礼德主述位理论的实际应用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高职翻译实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评价,以推动高职翻译教学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高职翻译实训教学、韩礼德主述位理论、应用探析、案例分析、效果评价、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实际应用意义、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翻译实训教学是翻译专业学生提高翻译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传统的翻译实训教学往往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如何创新翻译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成为当前翻译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韩礼德主述位理论在高职翻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借助此理论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高职翻译教学改革和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韩礼德主述位理论在高职翻译实训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探索适合高职翻译实训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和策略,为翻译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有益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韩礼德主述位理论在高职翻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该理论对提升学生翻译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影响,为高职翻译实训教学的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韩礼德主述位理论的概述,深入了解该理论在翻译教学领域的内涵和理论基础;通过对高职翻译实训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韩礼德主述位理论的应用提供现实需求和场景;然后,通过探讨该理论在高职翻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效果评价,验证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总结韩礼德主述位理论的实际应用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研究该理论在高职翻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二)
英语知识一、导论20 世纪90 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意义交流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
翻译研究中, 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后,对翻译研究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无疑注入了一塘清水,尤其对中国翻译界挥之不去的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翻译研究者把语篇分析引入翻译研究后,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几部重要作品,主要有:J uliane House 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 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 : A Model Revisited ) ,[ 1 ]Mona Baker 的《换言之: 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 2 ] Bell 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 3 ] Basil Hatim和Ian Mason 合著的《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the Translator ) [ 4 ] 和《作为交际者的译者》(The 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 5 ] Basil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 Translation Theoryand Cont rastive ) 。
[6 ] J uliane House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域对比分析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并分析了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 和隐形翻译(coverttranslation) 。
显性翻译自称不是翻译,隐形翻译则被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享有和源语文本平等的地位。
Baker 探讨了翻译中语言各层次尤其是语篇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
韩礼德语言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以《汉语语言研究》为例
韩礼德语言学著作在中国成功译介的原因。
关键词:韩礼德;胡壮麟;《汉语语言研究》;译介模式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7-0249-002
一、引言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是伦 敦学派的重要成员,也是新弗斯学派的代表 人物。他曾在伦敦大学学习中国语言文学, 取得学士学位;后在中国北京大学、岭南大 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进修,获得博士学位。他 立足汉语语言实际创作了《汉语语言研究》, 书中收录了丰富的英文论文和调研报告,比 较了北京话和广州话及珠江三角洲各地方言 之 间 的 异 同 之 处, 从 音 系、 词 汇、 语 法 等 角度分析近现代汉语语言系统。在导师潜移 默化的影响下,胡壮麟将《汉语语言研究》 译成汉语,一经出版,备受汉语语言研究者 推崇。 二、受 5W 传播模式启发形成的译介 模式 美 国 政 治 学 家 哈 罗 德· 拉 斯 韦 尔 于 1948 年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 出 了 5W 传 播 模 式 —— 谁(Who) → 说 什 么 (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 效果(With What Effect)。受 5W 传播模 式启发形成了译介模式,即五个要素与翻译 活动相对应,分别是“译介主体”“译介内 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 三、《汉语语言研究》总体概述 《汉语语言研究》收集了《元朝秘史》 汉译本和珠江三角洲方言调研报告等丰富语 料,从中世纪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汉 语音韵学、语法和话语四个方面分析探究了 汉语语言自身的特点,总结了汉语语言结构 的规律,为汉语研究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 韩礼德本人在《韩礼德语言学文集》的前言 中提到他最初所受的语言学训练是汉语研 究,而且一直期望把汉语和汉语方言研究作 为研究普通语言学的主要领域。因此,胡壮 麟选择《汉语语言研究》一书作为翻译文本, 不仅体现了对韩礼德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
2021韩礼德视角下结构因素对语篇翻译的影响范文1
2021韩礼德视角下结构因素对语篇翻译的影响范文 分句作为信息可以从两种结构进行分析:主题结构和信息结构。
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韩礼德的方法,他将主题与信息结构看做是分开的两种结构,这两种结构基本上是彼此区分,没有交集的;第二种是布拉格学派的方法,他将两种结构合并起来,放在同一种描述之中。
这两种方法经常彼此对立,并且对同一个分句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分析结果。
下面本文将从韩礼德的角度来探讨结构因素对语篇翻译的影响。
1主题结构:主位与述位 有一种解释语句间相互作用的方法,认为一个分句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叫做主位。
主位指该分句说的是谁或什么。
它有两个作用: ①它作为一个方向,将句子后面的成分与前面的成分相连接,保证观点的连贯性;②与第一个方向相反,它将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为后面内容的发展铺路。
例1In Ptolemy's model provided a reasona-bly accurate system for predicting the positions ofheavenly bodies in the sky.[1]156这句话中,主位是“Ptolemy's model”,说明该分句说的是什么。
在分句层面,说话者通过主位表明该信息的主题,将主位放在分句最开始的位置。
分句的第二部分叫做述位。
述位指说话者对于主位说了些什么。
它是整个篇章的目的。
是分句作为信息在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是说话者想要传递给听话者最重要的信息。
其实正是述位满足了话语交际的目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述位是“pro-videda reasonably accurate system for predictingthe posi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in the sky”,这部分是作者对于主位“Ptolemy's model”需要说的话。
可见,分句基本上有这样一种结构:(分句的)内容说的是什么(主位)的什么(述位)。
语篇衔接在汉英互译中的应用
语篇衔接在汉英互译中的应用杨国华【摘要】本文应用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对比英汉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并用译例阐述衔接在英汉互译中的具体转换.本文认为译者应该认识和把握英汉衔接手段的异同,顺应译文语篇的衔接规范,在译文中异曲同工地复现原文语篇的衔接关系.%This paper explores English cohesion and Chinese cohesion at the text level and exemplifies the fun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hesion in E-C and C-E transl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by suggestion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have a clear concep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cohesion and Chinese cohesion and abide by the principle that the SLT cohesion should be reproduced with TLT cohesion which satisfies the TLT standards.【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0)002【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衔接;原文语篇;译文语篇;翻译【作者】杨国华【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一、引言翻译的本质是译者在译文中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和精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然后才能获得忠实连贯的译文。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语篇语言学能够有效地帮助译者全面分析原文语篇并生成自然贴切的译文语篇。
语篇语言学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吸收了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及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韩礼德翻译研究述评
韩礼德翻译研究述评李忠华【摘要】翻译研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韩礼德对翻译研究的兴趣由来已久.文章对历年来韩礼德在翻译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旨在围绕其就翻译定位、翻译理论和翻译对等等一系列翻译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讨,探索其翻译思想.【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9)002【总页数】7页(P17-23)【关键词】韩礼德;翻译理论;翻译思想;系统功能语言学【作者】李忠华【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东莞5238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一、引言近三、四十年以来,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翻译研究发展迅速。
在西方研究者中Catford[1]是先行者之一,他根据韩礼德早期的语言系统模型研究了翻译对等问题;近年来,Taylor[2]和Munday[3]等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展开了一系列的翻译研究;Steiner[4][5]则专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和语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也兴起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热潮:研究者从语篇体裁和语域(张美芳[6])、纯理功能(黄国文[7][8])、衔接(黄国文[9];王东风[10][11])、翻译质量评估(司显柱[12])以及语境理论(尚媛媛[13])等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多维视角对英汉翻译问题进行了研究,促进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尽管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翻译研究发展迅速,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本人在翻译方面的研究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
本文根据Matthiessen[14]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阶段的划分,对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不同发展时期的翻译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历年来其就所关注的翻译核心问题展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以探索其翻译思想。
二、韩礼德的翻译研究根据Matthiessen[14](8-63),系统功能语言学大致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前系统功能语言学阶段(Pre-SFL),其研究重点为系统-结构理论和语境理论;(2)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原型阶段(Proto-SFL)、系统功能语言学过渡阶段(Transition into SFL)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SFL)等3个分阶段:前两个分阶段为系统理论和语境理论深入发展时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阶段由于融入了纯理功能研究进而发展为系统功能语言学;(3)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理论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它见证了纯理功能与语境理论的发展与共鸣;(4)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专注于层次化和语法隐喻研究;(5)20世纪90年代至今,系统功能语言学则专注于例示化和系统类型研究。
韩礼德结构处理方法对语篇翻译的影响
韩礼德结构处理方法对语篇翻译的影响
刘鸿庆;徐菁;苏鹏
【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1)001
【摘要】译者在进行语篇翻译时无疑要注意内容的对等,但在很多情况下,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的诸多结构性差异及不同的语言规则却给译者造成了翻译的困惑.基于此,通过对文本的结构分析,了解应该如何选择翻译方法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则显得十分必要.就结构处理方法而言,目前有韩礼德派和布拉格派两种不同的分析角度,其中韩礼德派语言学家从主题结构与信息结构入手,通过语言的结构分析,提醒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语篇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翻译的对等效果.
【总页数】5页(P74-77,86)
【作者】刘鸿庆;徐菁;苏鹏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85
【相关文献】
1.韩礼德系统功能理论视野下的韩国语主位结构研究 [J], 李宁;郑杰
2.韩礼德的主位结构理论与唐诗《滕王阁》译文分析 [J], 李发根
3.韩礼德语言研究取向之哲学溯源——《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评
介 [J], 董保华; 石明明
4.韩礼德论加的夫语法 [J], 向大军
5.巴赫金与韩礼德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之比较 [J], 田华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韩礼德语篇功能的主位标记理论看英语小句翻译
A Markedness Theory of Halliday's Textual
Function Perspective
作者: 李丽;闫晓磊
作者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出版物刊名: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55-57页
主题词: 主位标记理论;小句;翻译
摘要:主位标记理论作为功能主义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基础性理论,引发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其中,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指导下的语篇功能中对其作了较为完善的论述,也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发展。
本文作者将利用韩的理论,对英语中按照语气划分的四种小句句型的汉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找出其恰当的汉译方法及翻译规律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1.关于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是一门新兴的、尚未定性的学科,它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见黄国文1988:7,Hatch 1992:1,Schiffrin 1994:1)。
进行语篇分析有多种方法。
美国著名语篇分析学者斯夫术(D.Schiffrin)在《语篇分析途径》(Approaches to Discourse。
1994)一书中介绍了六种可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交际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985/1994)一书的前言中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
韩礼德的理论框架成了很多中外学者研究语言的工具,我国有很多语篇分析学者都是韩礼德的理论的支持者和应用者,如胡壮麟、朱永生、黄国文等。
不少学者认为,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
在翻译研究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的框架,因为功能语言学的最大关注点与翻译的目的一样,都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到目前为止,比较成功地把韩礼德的语篇分析思想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著作有:《语篇与译者》(Hatim&Mason,1990)、《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Bell,1991)、《换言之:翻译教程》(Baker,1992)、《译者即交际者》(Hatim&Mason,1997)、《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Hatim,1997)以及《再论翻译质量评估的模式》(House,1997)。
2.关于语言功能一般说来,语言是一个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
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
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
语言可以用来(1)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2)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3)组织信息。
这三种纯理功能分别属于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语篇功能”(也称为“谋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见Halliday,1994)。
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包括感情、信息、思想等),语言的这种功能在功能语法中称为“经验功能”,韩礼德(1985,1994)在论述语言纯理功能时,认为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一起构成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人们使用语言来表现、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或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其方法是使用各种称谓、语气、措辞方式;语篇功能是纯理功能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得说话人创造与情景一致或相称的语篇。
3.什么是语篇?韩礼德(1989)以社会符号学的观点解释,“语篇是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言”(Halliday&Hasan 1989:10)。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
因此,严格地说,语篇和句子之间不存在着大小高低的关系,而是体现关系,即句子或小句体现语篇(见黄国文2001:5—6)。
一个语篇必须是逻辑连贯并意义完整,因此,一整篇文章、一个语段、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例如“Stop!”),都可以构成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篇。
语篇有语篇特征(Texture),这些特征把“语篇”与“非语篇”区分开来(见Halliday&Hasan 1976;黄国文2001:6)。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a)、b)、c)哪一个是语篇,为什么?a) Most people thought Mary too good for Michael.There was a light knocking at the door.Lastly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intention of the company.Susan clearly believed that philosophers are not some ratified and ineffectual elite.Where would the text be published in the TL? STOP! CHILDREN CROSSING.And a good time was had by all.b) Gone to the pub with the girls.There’s food in the fridge.Don’t bother to wait up.Love,Gigic) Dear Tom,Sorry I haven’t written for so long.How are you? I'm fine,though I always seem tobe tired.Hence the lack of a letter.There’s a lot of work to be done here,just now,and I'm finding some difficulty in getting through it all,and the weather certainly isn’t making the situation any easier.Still,I suppose I ought to be grateful I've got a job at all,because there’s an awful lot of unemployment here.It’s quite depressing really seeing so many out of work in this town.It’s a pretty dead place,all in all.Anyway I'd better stop complaining and get on with the job.Lots of love,Rose大多数读者都会说,a)不是语篇,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不可能在某一个语境中起作用;b)和c)是语篇,因为它们可以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
那么,如何得出上述结论的呢?这些结论主要是基于语篇特征和标准得出的。
下面将介绍韩礼德和其他学者提出的语篇特征及其标准。
4.韩礼德提出的语篇特征韩礼德认为,语篇特征(即语篇的本质)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衔接特点,一是主位结构特点。
贝尔曾以图式结构把韩礼德及哈桑的衔接模式进行总结与展示(见图表4)。
英语中的衔接可分为: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1exical cohesion)。
照应又可分为外指(exophoric)、内指(endophoric)、反指/上指(anaphora)或预指/下指(cataphora)。
词汇衔接则包括了重复、搭配、同义、反义、上下义等。
贝尔还列举了各种衔接的例子以说明图表4的细项:(1)Here’s Sue.She has just arrived.(She上指Sue。
)(2)They’ve gone to Spain,the Smiths.(They下指the Smiths。
)(3)It’s over there.(There是外指,只有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明确其所指。
)(4)We gave them it.(them替代了名词或名词词组。
)(5)Let’s do it.(do替代了动词。
)(6)I think so.(so替代了从句。
)(7)Who’s there? Fred?(Fred之后省略了大半个句子。
)(8)I got up and had a coffee.(and表加合连接。
)(9)I woke up but went back to sleep.(but表转折连接。
)(10)I was awake,so I got up.(so表因果连接。
)(11)I got up,then I had a coffee.(then表时间连接。
)(12)I drank coffee after coffee.(重复)(13)There were plenty of hot drinks:tea,coffee,milk…(搭配)英语的主位结构又称为主位/述位结构或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其目的是指出信息在句子里是怎样分布的。
这种分析法特别强调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分布方式所产生的效果。
已知信息称为“主位”(Theme),指的是读者和听者已经知道的东西;与主位相对的是“述位”(Rheme),指新提供的信息。
一般说来,每个句子都包含主位与述位两个部分。
主位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例如:The newcomers arrived late in the afternoon. They were met by the manager of the establishment.上句中的they上指the newcomers,而由they引导的句子又带出了新的信息met by the manager。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尤其是讲英语的人)通常以线性的方式组织信息。
下面的语篇a.属线性的主位结构,一旦这种结构被打乱,语篇的衔接就有问题了(例如b.)。
a.The sun’s shining,it's a perfect day.Here come the astronauts.They’re just passing the Great Hall;perhaps the President will come out to greet them.No,it's the admiral who's taking the ceremony...b.It's the sun that's shining,the day that's perfect.The astronauts come here.The Great Hall they're just passing;he'll perhaps come out to meet them,the President.No,what the admiral's taking is the ceremony…(adapted by Brown &Yule 1983 from Halliclay's example) 韩礼德区分了主述位结构(Theme,Rheme)和信息结构(Given,New):前者是以说话者为导向(即关注如何陈述要给予的信息),而后者则以接受者为导向(即关比尔格兰和德雷斯勒(Beaugrande&Dressler 1981)在《语篇语言学入门》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语篇特质七个标准:即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语境性(situationa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