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

合集下载

地质学中的地层构造

地质学中的地层构造

地质学中的地层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的学科,而地层构造则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层构造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层序、地层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地层中的构造特征和变形过程。

本文将从地层构造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地层构造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上的地层分布和变化规律。

地层是指地球表面上一层一层的岩石堆积,它们记录着地球历史上的各种变化和演化过程。

地层构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层的空间分布、厚度变化、岩性特征以及构造特征等。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历史,揭示地球表面上的地质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层构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地质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

地质剖面观测是通过对地层的垂直切割,揭示地层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地质钻探是通过在地表下钻取岩石样品,研究地层的岩性和构造特征。

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下的构造和性质。

这些方法可以互相结合,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揭示地层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

地层构造的研究对于地质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层构造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历史。

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岩石组成、变形过程和演化历史,推测地球的构造和演化机制。

其次,地层构造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表面上的地质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地质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地层构造的研究对于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下的资源分布和储量,指导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还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规律,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地层构造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上的地层分布和变化规律。

地层构造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历史,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地质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指导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

工程地质课件第3章地层构造详解

工程地质课件第3章地层构造详解

中生代( 2.5-0.7亿年前)
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 纪三个时期,三叶虫、腕足、笔石、 四射珊瑚等大量无脊椎动物都灭绝, 产生了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类动物, 并繁盛直到衰亡。陆生植物苏铁、银 杏、松柏等棵子植物占了统治地位。 大陆面积进一步增大,各大陆的雏形
K
T T
三、地质年代表
▪ (一)地质年代的划分 ▪ 1、地质历史时期的时间单位划分:
宙、代、纪、世、期
▪ 2、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单位划分: 宇、界、系、统、阶
▪ (二)地质年代表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前寒武纪(42-6亿年前)
38亿年前,海洋中开始有了生命的活动。 从出现最原始的原核细胞生物--蓝绿藻。
岩层倾角小于50的岩层称为水平 岩层,又称水平构造。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 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 地壳运动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 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 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
水平岩层形成的地貌-平顶山
(二)倾斜岩层
岩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夹角的岩层。 它是构造挤压或大范围内均匀抬升、下 降使岩层向某个方向倾斜而成的。
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
(2)岩浆岩间的接触关系:穿插接触。 脉体被切割者比切割者老。
由老到新:1、2、3
(3)沉积岩与岩浆岩间的接触关系: 1)侵入接触又称热接触,是由炽热的 岩浆侵入围岩后,冷凝成岩浆体而形 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O
2)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是岩浆在地下冷 凝成岩,经地壳上升,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出 露地表后,其上在地壳下降时又沉积了新的 岩层所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
地 球 生 物 的 演 化
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 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化作用是

地质学中的地层分布规律

地质学中的地层分布规律

地质学中的地层分布规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的科学领域。

地层分布规律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探讨了地球上不同地层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

本文将从地层的定义开始,探讨地层分布规律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介绍一些地层分布规律的实例。

地层是地球上不同岩石和沉积物层的总称。

它是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内部和表面岩石的研究,根据岩石的性质、组成和时代特征,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地层的划分可以根据岩石的颜色、结构、化学成分和化石等特征进行,它们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变化。

地层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层在地球上的分布特征。

地层分布规律的形成是由于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地壳运动是地层分布规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壳变形,它们导致了地层的抬升、下降和变形。

这些运动使得地层在空间上发生了分布的变化,形成了山脉、盆地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其次,沉积作用是地层分布规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沉积作用是指岩石和沉积物在地球表面上的堆积过程。

沉积作用可以形成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中的沉积物会逐渐堆积形成地层。

不同地层的厚度和组成取决于沉积环境的不同,例如海洋中的地层可能富含海洋生物的化石,而河流中的地层则可能富含沉积物和河流生物的遗骸。

此外,地层分布规律还受到地质历史和地质事件的影响。

地质历史是指地球演化的历史过程,它包括了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变化。

地质事件是指地球上发生的重大地质现象,例如火山喷发、地震和冰川运动等。

这些地质事件对地层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可以改变地层的性质和分布方式。

在地层分布规律中,有一些经典的实例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地球上的地层可以按照时代进行划分,形成了不同的地质时代。

这些地质时代的地层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另一个例子是地球上的沉积盆地,它们通常呈现出一定的地层序列。

通过对这些地层序列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推断出沉积盆地的演化历史和地质事件的发生。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域地层新安县位于华北地层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内,出露地层如下:(一)元古界仅出露中、上元古界。

1、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分布在曹村乡瓦村一带,区内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紫灰色绿色杏仁状玻璃质安山岩及辉石安山岩,厚约1000m。

2、中元古界汝阳群(Pt2xy)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山区,其岩性下部为灰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砂砾岩、砾岩;中部为薄层状石英砂岩与紫戏色页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肉红色石英砂岩夹少量绿色页岩。

厚约187-394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上元古界洛峪群(Pt2ly)仅在方山及曹村乡杨扒一带零星出露,其岩性下部为灰绿色、紫红色页岩、杂色矿质页岩、石英砂岩等;上部为灰白色、紫红色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等。

厚140~200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1、寒武系(∈)主要分布在曹村——黄河岸边及方山等地,新安城南也有出露,该系下统出露不全。

下统:岩性主要为紫红、黄绿色页岩、铝质页岩,灰黄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底部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

厚32~215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统:中下部主要为鱼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紫红、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海绿石砂岩等;上部为深灰色鲕状灰岩等。

厚50~650m。

2、奥陶系(O)该系在本区缺失上、下统沉积,中经近平行分布于寒武系之东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质灰岩、白云灰岩及白云岩。

底部有时为硅质岩、页和砂砾岩。

厚42~125m,与下伏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灰系(C)该地层在本区缺失上统,中、下统,主要出露在石寺——西沃一带。

厚度较小,主要岩性下部为铝土页岩、粘土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黑色灰岩、燧石团块灰岩、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等。

厚50~180m,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不整合接触。

4、二叠系(P)二叠系出露于石寺镇以东畛河两岸,向北至黄河。

下统:下部为灰、深灰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及可采煤层,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白、深灰色砂质页岩夹薄层可采煤。

新疆地质--地层分布

新疆地质--地层分布

地质境内地层出露及岩石分布较全。

第一节地层古生代寒武纪以前地层未有发现,从古生代奥陶纪到新生代各时期地层大都有较广泛出露。

中生界以前岩层为中深变质岩系及浅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区;新生界为较软弱或松散岩系,主要分布在前山和平原地区。

一、古生界Pz(一)奥陶系0 主要分布在车排子、甘家湖以北,准噶尔西界山带南部地区,多是板岩、千枚岩、中~基性火山岩并含薄层灰岩,为中、下奥陶系,含四射珊瑚化石。

(二)志留系S沿天山带的奎屯河~古尔图河分水岭地带,即婆罗科努山北坡,有较大面积出露。

在准噶尔西界山带和奥陶系分布相似。

主要为石英砂岩、硅质岩、凝灰岩、石英片岩、混合岩等,上、中、下志留系均有,含较丰富的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化石。

(三)泥盆系D沿婆罗科努山和依连哈比尔尕山及准噶尔西界山带的托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泥盆系地层分布面积较广。

北天山地区主要为中、上泥盆系,未发现下泥盆系。

准噶尔西界山带上、中、下泥盆系均有分布。

主要为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变质凝灰岩、角页岩、碳酸盐岩等,含放射珊瑚化石,总厚5000米以上。

(四)石炭系 C 石炭系为农七师所处天山和准噶尔西界山带分布最广、层次较全的地层之一。

沿奎屯河、古尔图河上游地带主要为海相火山喷发岩,如凝灰岩、凝灰角砾岩、砂岩、碳质页岩、碳酸盐岩、硅质岩等。

在古尔图河上游、莫特沟以及准噶尔西界山带,石炭系中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矿,为生产水泥的优良原料。

'(五)二迭系P 主要为火山岩系和陆原碎屑岩系,分布于奎屯河、安集海河和喀什河上游地带及准噶尔西界山带。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在准噶尔盆地的农七师境内乌尔禾、车排子地区团场地下深处有二迭系地层,为含油地层组成部分。

二、中生界Mz(一)三迭系T 在奎屯河团结大渠龙口附近东西向分布直到四棵树河,有中、上三迭系出露,主要为红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厚数百米。

克拉玛依白碱滩附近有分布,也为中、上三迭系,为灰绿色砂岩、砾岩及杂色泥岩。

新疆地质--地层分布

新疆地质--地层分布

地质境内地层出露及岩石分布较全。

第一节地层古生代寒武纪以前地层未有发现,从古生代奥陶纪到新生代各时期地层大都有较广泛出露。

中生界以前岩层为中深变质岩系及浅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区;新生界为较软弱或松散岩系,主要分布在前山和平原地区。

一、古生界Pz(一)奥陶系0 主要分布在车排子、甘家湖以北,准噶尔西界山带南部地区,多是板岩、千枚岩、中~基性火山岩并含薄层灰岩,为中、下奥陶系,含四射珊瑚化石。

(二)志留系S沿天山带的奎屯河~古尔图河分水岭地带,即婆罗科努山北坡,有较大面积出露。

在准噶尔西界山带和奥陶系分布相似。

主要为石英砂岩、硅质岩、凝灰岩、石英片岩、混合岩等,上、中、下志留系均有,含较丰富的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化石。

(三)泥盆系D沿婆罗科努山和依连哈比尔尕山及准噶尔西界山带的托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泥盆系地层分布面积较广。

北天山地区主要为中、上泥盆系,未发现下泥盆系。

准噶尔西界山带上、中、下泥盆系均有分布。

主要为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变质凝灰岩、角页岩、碳酸盐岩等,含放射珊瑚化石,总厚5000米以上。

(四)石炭系 C 石炭系为农七师所处天山和准噶尔西界山带分布最广、层次较全的地层之一。

沿奎屯河、古尔图河上游地带主要为海相火山喷发岩,如凝灰岩、凝灰角砾岩、砂岩、碳质页岩、碳酸盐岩、硅质岩等。

在古尔图河上游、莫特沟以及准噶尔西界山带,石炭系中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矿,为生产水泥的优良原料。

'(五)二迭系P 主要为火山岩系和陆原碎屑岩系,分布于奎屯河、安集海河和喀什河上游地带及准噶尔西界山带。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在准噶尔盆地的农七师境内乌尔禾、车排子地区团场地下深处有二迭系地层,为含油地层组成部分。

二、中生界Mz(一)三迭系T 在奎屯河团结大渠龙口附近东西向分布直到四棵树河,有中、上三迭系出露,主要为红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厚数百米。

克拉玛依白碱滩附近有分布,也为中、上三迭系,为灰绿色砂岩、砾岩及杂色泥岩。

广东省地质概况

广东省地质概况

广东省地质概况一、地形地貌广东省北依南岭,南濒南海,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最高峰石坑崆(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

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

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线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占优势,主要有南岭山地、罗平山脉和莲花山脉,其次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如连州至韶关的大东山脉。

丘陵大部分分布在山地周围,与山地连接,或零星分布于沿海平原和台地之上。

广东省台地分布较广,粤中、粤西均有大片台地,以电白县以西,经雷州半岛到海南北部的面积最大,这些台地地面坦荡,但河流短小,较为干旱。

广东省平原可分为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平原。

河谷平原在各大小河流沿岸均有分布;三角洲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

广东省河流众多,水网发育,主要有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系,其次为粤东、粤西沿海独流水系,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水力资源丰富等特点。

海岸线漫长曲折,多港湾,岛屿,大陆海岸线长3368千米,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共759个。

二、地层广东省内地层广泛分布,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出露,其沉积建造类型复杂,岩石类型多样。

中元古代地层,主要发育于粤西云开、粤中广博和粤东北的兴梅地区。

由千枚岩、片岩或变质砂岩等组成。

新元古代南华纪地层主要分布于粤中地区,为一套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等。

震旦纪-志留纪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曲仁地区和粤中恩开地区,由一套板岩、千枚岩及浅变质砂岩等组成。

泥盆-中三叠世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粤西云开、粤中恩开和粤东北兴梅地区,由一套浅(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组成。

岩石由砾岩-砂岩-灰岩的韵律性变化明显,其中泥盆石炭纪地层是广东省铜多金属主要赋矿层位之一,二叠世地层则是广东省主要含煤层位。

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

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

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济南地区南倚泰山隆起,北临齐河广饶大断裂。

大地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第二隆起带的鲁西隆起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的鲁西北坳陷的衔接地带,其地质构造总体上是一个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北倾单斜构造。

单斜构造按构造强度的性质和程度,南北有一定的差异,北部处于鲁西隆起与鲁西北坳陷的过渡地带,受新华夏和东西向构造的强烈影响,有广泛的岩浆活动,并发育有较多的东西向小型褶皱和断裂。

单斜构造的南部,前震旦纪片麻岩系组成的结晶基底广泛出露,上覆古生界地层以早期东西向构造为基础,后期叠加有北西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系的作用,断裂较发育但很少有褶皱和岩浆活动。

单斜构造中发育多条规模较大的北北西向断裂,如文祖断裂、东梧断裂、千佛山断裂、马山断裂等,此外还有北东向的港沟断裂和炒米店断裂。

北北西向的断裂自东向西大至等距分布,将单斜构造分割为若干个断块。

济南南部地区这种以东西向构造为基础,后期受多次构造作用,南北有一定差异,而北北西向断裂发育,东西被分割成断块式的单斜构造即为该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地质构造对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起到重要的作用,据801地质队和山东师范大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基本确定西侧的马山断裂、东梧断层为不透水断层,东梧断裂和马山断裂构成了济南泉域的东西边界,介于两者之间的千佛山断裂、港沟断裂和炒米店断裂为透水断层。

东梧断裂以东到文祖断裂构成了一个新的水文地质单元,其地下水补给明水泉域。

受单斜构造的控制,本区的地层由南向北呈较为明显的带状分布,地层有老变新,区域最南部为太古界泰山群混合片麻岩系,向北依次为古生界出露齐全的寒武系下统(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亮家山组、马家沟组),中统(阁老组,八徒组),第四系地层。

此外,在泉域的东部有少量石炭和二叠系地层出露。

寒武系地层岩性为浅海相的灰岩、泥质灰岩和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互层。

奥陶系地层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的碳酸岩岩石。

地质勘测报告区域地质概况及地质构造分析

地质勘测报告区域地质概况及地质构造分析

地质勘测报告区域地质概况及地质构造分析地质勘测报告区域地质概况及地质构造分析一、引言在地质勘测中,了解区域地质概况及地质构造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表地貌、地下结构以及地质活动等。

本报告旨在对特定区域的地质概况及地质构造进行详细分析,为进一步的地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参考。

二、区域地质概况1. 地理位置该区域位于xxxx,地处xxxx地区。

2. 地质历史根据地质考古和古生物学研究,该区域地层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xxxx年前。

在过去的xxxx年中,该区域经历了多次地质活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3. 地层组成通过对该区域的岩心样品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该区域地层由岩石组成,主要有砂岩、页岩、泥岩、火山岩等。

4. 地貌特征该地区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xxxx山脉、xxxx河谷、xxxx平原等。

其中,xxxx山脉是该区域最重要的地貌特征,其形成于xxxx年前的一次地壳抬升作用。

三、地质构造分析1. 断裂构造该区域存在着多条断裂带,包括xxxx断裂带、xxxx断裂带等。

这些断裂带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2. 地震活动根据历史地震记录和地震监测数据,该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但大部分为小震。

xxx年前,该区域一次xxxx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破坏,这个事件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产生了显著影响。

3. 地热活动通过地热监测和地热勘探数据分析,发现该区域存在着丰富的地热资源。

这些地热活动不仅与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也对当地的能源开发具有潜在价值。

四、结论通过对该区域地质概况及地质构造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该区域地质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地质活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

2. 该区域存在多条断裂带,断裂活动频繁,地震风险较高。

3. 该区域地热活动丰富,地热资源有一定开发潜力。

基于以上结论,为了做好该区域的地质勘测工作,我们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范,并充分利用地热资源,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地层与地质构造-2022年学习资料

地层与地质构造-2022年学习资料

1、沉积岩间接触关系-1整合接触-各地层时代连续,产状平行。(反映地壳稳定下沉)-整合接触的地质意义-反映 地区在此沉积时期内地壳升降与沉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没有发生显著的构造运动-5-新-4-3-2-老
2不整合接触关系-A、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接触界线-与整合接触界线相似 平行不整合与整合的区别->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地层->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上升,沉积地层露出水面, 受-剥蚀,是升降运动的表现-新-先下降沉积-反应地壳:再上升风化剥蚀(有缺失)--04-底砾岩-后下降沉积 1-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2、相对年代确定方法-地层层序法:-1正常层序法:对于正常沉积的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岩层倒转时 系相反。-2标准剖面法:将某地区的地层按新老关系-排列的剖面,叫该地区的标准剖面。用标准剖面-对比某工点的 层,从而确定该工点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3层面构造法:用层面构造指示岩层新老关
3.2相对年代确定方法-二、古生物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化石,确定地层的年代。-较准确的一种方法-标准化石:在 个环境稳定时期,分布广、生存时间短-的化石。-新地层:化石结构复杂-根据生物化石,确定所在地层新老关系的方 -老地层:化石结构简单-三叶虫(寒武纪)-横板班湖〔泥盆纪】
3.1、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表:根据地层形成顺序、岩性变化特征、-生物演化阶段、构造运动性质及古地理环境等 合因-素,把地质历史划分阶段。-1、国际通用:-地质年代单位-地层单位-宙-宇-代.-界-纪-系-世-统、-我国还使用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第四纪-新生代-新近纪-古近纪-白垩纪-显生宙十一中生代-E-侏罗纪-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晚古生代-地 历史-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早古生代-寒武纪-元古宙-隐生宙-太古宙

土木工程地质_白志勇_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

土木工程地质_白志勇_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第一节地壳运动及地质作用的概念一、地壳运动的概念→指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产生的机械运动。

水平运动1、基本运动形式垂直运动对流说均衡说2、运动成因理论地球自转说板块构造说二、地质作用的概念→指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构造运动又叫地壳运动1、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2、外动力地质作用流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重力的地质作用第二节岩层及岩层产状倾斜岩层地质构造:指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层变形变位后被保留下来的形态。

褶皱断裂倾斜岩层断层褶皱水平岩层: 0缓倾岩层:30 正常岩层(顶面朝上) 倒转岩层(顶面朝下)一、岩层倾斜岩层陡倾岩层:30 ~ 60 60:陡立岩层 直立岩层:90走向二、岩层产状:指岩层在空间 的产出状态。

B走向:岩层 的延伸方向(OA 或OB )D ’O1、产状要素倾向:岩层 的倾斜方向(OD')倾向 α倾角:岩层 的倾斜程度(α)A真倾角(α):岩层在野外 的倾角。

视倾角(β):岩层在剖面上 的倾角。

Dα倾角tgtg sin(θ为剖面线与岩层走向线所夹锐角) 2、产状要素 的测量、记录和图示。

(1)测量:用地质罗盘仪测量。

N走向45o相限角法WEs EN45oE ∠30o 30o 走向倾角倾向倾向(2)记录NS走向 方位角法135o135o ∠30o 倾向倾角 30o 倾向(3)图示:正常岩层: 30o ;倒转岩层:30o第三节 地层概念一、为什么要学习地层及地质年代:确定构造形态:如:4 3 2 13 2 1 2 31 2 3 2 12 1 2 16 5 2 1单斜岩层背斜 向斜 断层 断层选择和评价建筑场地: 阅读地质图:地层: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 的岩层,称为该时代 的地层。

二、绝对年代法:用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来确定岩石形成时间。

(即蜕变时间) 蜕变:放射性元素自形成之日起,就稳定地放射出 (电磁幅射量子)射线,并形成稳定 的新元素。

地质特征

地质特征

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一)地层塔甸矿区含煤地层为三迭一平浪煤系。

地层从老到新为前震旦系昆阳群大龙口组(Pt1d)、三迭系上统普家村组(T3p)、三迭系上统干资组(T3p)、三迭系上统舍资组(T3sh)、侏罗系下统冯家河组(j1f)、第四系。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以三迭系上统碎屑岩类为主;前震旦系昆阳群灰岩、板岩分布于矿区的东部边缘;侏罗系下统为一套陆相红层分布于矿区的西南部外围。

主要含煤段为三迭系上统一平浪群干海资组第二段(T3g2),含1、2、3、号煤层。

其次xx村组第二段(T3p2),含4、5号煤层。

干海资组为黄灰~深灰色页岩、砾岩;普家村组为灰、黄色粉砂岩、页岩、砂砾岩。

(二)构造矿区位于滇中断拗盆地复式向斜东翼,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310°~340°,倾向南西,地层倾角20°~40°,一般20°~30°,2线以北教陡,一般30°~40°,构造以断裂为主,褶曲不发育,褶皱出现于普家村组地层中,构造线的展布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其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分述如下:(一)褶曲:主要位于普家村组地层中,其轴向大多与地层走向一致,延伸长120~1500米,两翼倾角20°~30°,这些褶曲大部分位于矿区东部边缘的普家村组接近大龙口组附近,对煤层无甚影响;此外,1#煤层有小的波状起伏。

(二)断层:区内勘探时共发现对煤层有影响的断层20条,在开采过程中新揭露较大的断层2条,即塔甸井F5-8和科拉池井揭露的f205。

断层密度为2.65条/km2,其中F1和F18可为矿区南、北边界断层。

区内断层的规律性,可分为两组:1、第一组:北西~南东向及南北的断层共12条,为走向断层。

其中,9条为正断层,3条为逆断层(F3、F5、F12),为先期断裂,多被后期断层所切割,错开。

2、第二组:北北东~南南西向煤层,共8条,除F18为平推逆断层外,其余为平推正断层。

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1、区域地层(1)震旦系云开群(P t Y):分布于张家边—横门镇一带,呈北东向不规则状展布,由一套变质程度较深的灰色—深灰色混合质片麻岩组成,主要岩性有:条纹状混合质黑云钾长片麻岩、绢云母化条纹状混合质黑云钾长片麻岩、绢云母化黑云钾长片麻岩、黑云钾长片麻岩、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质堇青石黑云斜长片麻岩等。

(2) 残坡积层残坡积层分布于缓山坡上,厚度一般5~20m不等,其变化受地形控制,主要表现为缓山坡比陡坡厚,山腰以下比山顶厚;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含砾(砂)质粘土或粘土质砾砂夹花岗岩碎石、块石以及少量石英脉等。

(3) 冲洪积层冲洪积层主要分布于场地西南部地势较低洼地带,岩性以砂砾、砂、粘土为主,呈带状或扇状分布,厚度1.0~3.5m,具混杂堆积特点。

2、区域入侵岩区域入侵岩极为发育,主要有侏罗纪张家边的朗尾单元(JL)和白垩纪湖洲单元(KH):(1)侏罗纪朗尾单元(JL):岩体呈北东向长条状展布,岩性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呈灰白色,细粒花岗岩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组成,长石、石英颗粒一般在1.5~2mm,晶行不够完好,石英以单颗粒均匀分布为主,黑云母呈芝麻点状散布于岩石中。

(2)白垩纪湖洲单元(KH):岩体呈北东向带状分布为主,岩性单一,均为花岗斑岩,呈肉红色,风化后呈紫红色,红褐色,斑状结构,斑晶由肉红色钾长石、无色石英、灰白色斜长石和黑云母组成,以前两者为主,分布较均匀,斑晶含量15%左右,钾长石斑晶2×6~8×10mm,石英3~5mm,斜长石4×5~6×8mm,黑云母3~4mm。

3、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大地构造处于句型南岭纬向构造带的南缘,新华夏系第二隆起褶皱带的西南端,南部与新华夏系第一沉降褶皱带中的珠江口盆地相毗邻。

区域断裂活动频繁,按其展布方向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两组,对区域侵入岩的分布起重要控制作用,成为本区最醒目的构造格架。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1 天山——兴安地区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庐山地质

庐山地质

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

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

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二、内容1.庐山的地层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

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

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各部岩性及其分布如以上表格所示。

2、地层分布1)山体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地层。

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

2)山体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

3)庐山山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布,有愈向外时代愈新的趋势。

4)第四纪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早更新统出露于山下临长江、十里铺等地。

中更新统山上山下均有出露,山上主要分布在谷地、山下广泛出露多组成岗丘。

晚更新统山上全新统分布于江湖地带及现代河流谷地,构成河漫滩、湖滩及心滩、边滩等,主要为黄色砂砾5)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本区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喷出岩为主,少数为侵入岩。

3、庐山的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类型:一)褶皱构造:表现为两种构造方向,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NE)特征。

①是北东向,如大月山背斜、三叠泉(青莲寺)向斜等;②是北北东向,例如,通远向斜等属于短轴褶曲。

二)、断裂构造:①正断层: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

山体之东南麓有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是式断层。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一、引言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工程设计的基础,它通过对地下岩土体的调查和分析,获取岩土工程设计所需的各项参数和信息。

岩土工程勘察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岩土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和施工质量。

为了确保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科学、规范和高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以下信息:1.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通过调查和分析地质遗迹、构造和地层分布,确定地下岩土体的类型、结构和分布情况;2.岩土层位及其物理和力学性质:通过调查和测试,获取岩土层位的分布、厚度以及物理和力学性质;3.岩土状况和地下水位:通过现场勘察和测试,了解岩土体的含水量、密实度、含量和地下水位等信息;4.地下岩土脆弱位置和隐患: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发现地下岩土脆弱位置和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隐患;5.岩土工程加固和处理方案:通过岩土工程勘察,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从而制定合理的加固和处理方案。

三、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岩土工程勘察包括以下内容:1.野外地质勘察:包括野外地质地貌观察、地质构造调查、地层分析等;2.岩土层位调查:包括岩土层位分布的勘察和确定;3.岩土物理和力学性质测试:包括野外取样和室内试验等;4.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调查:包括地下岩土脆弱位置和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5.地下水位调查:包括地下水位的测定和水文地质调查;6.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包括将勘察结果整理和分析,形成综合勘察报告。

四、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包括以下方面:1.野外地质勘察:采用实地观测、测量和记录的方式,获取地质构造、岩层分布和地貌等信息;2.岩土层位调查:采用钻探、挖掘、显露和采样等方法,确定岩土层位的分布和性质;3.岩土物理和力学性质测试:采用野外测试和室内试验等方法,获取岩土体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参数;4.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调查:采用现场观察和记录的方式,发现地下岩土脆弱位置和地质灾害隐患;5.地下水位调查:采用水位测定和水文地质调查等方法,获取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信息。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3. 记录:格式:倾向∠倾角。例如: 200∠25。
4.注意事项:
• A测方向时读圆刻度盘,盘面要保持水 平(圆水准居中)。走向是用长边贴岩 层面;倾向是 用短边贴岩层面。
• B测角度时读半圆刻度盘,盘面垂直岩 层面(管水准居中)。要注意测真倾角 (最大角)。
• C走向为倾向加/减90。所以野外只需测 倾向与倾角。
水平构造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 原始产出状态(即产 状)大多数是水平或 近于水平。如果经受 地壳运动(垂直抬升) 的影响,改变了原始 形成时的位置,但仍 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 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 称为水平构造 。
倾斜构造
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 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 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 了语原有的水平状态, 使岩层面与水平面具有 一定的交角,于是便形 成了倾斜岩层。倾斜岩 层常常是组成其它构造 (如朔皱构造和断裂构 造等)的一部分。
(二)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是通过它 与沉积岩的接触关系以及它本身的 穿插构造来确定的。
侵入接触:岩浆侵入体的形成年代,晚于 发生变质的沉积岩层的地质年代。
沉积接触:岩浆岩形成后,经长期风化剥蚀,后 来在侵蚀面上又有新的沉积,岩浆岩的形成 年代早于沉积岩的地质年代。
穿插关系:一般是年轻的侵人岩脉穿过较 老的侵人岩。(比最新的新,比不整合覆盖在 它上面的最老的老)
②方位角表示法 常用倾向和倾角表示。 如310°∠35°,310°是倾向方位角,35°是倾 角,走向可根据倾向加减90°后得到。
岩层产状的符号表示法 水平
岩层直立
35° 75°
岩层产状的野外测定
在野外通常使用地质罗盘来测量岩层产状的三 要素
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即南北边)紧贴 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 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

中国台湾海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中国台湾海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中国台湾海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胡经国一、台湾海峡地形地貌㈠、地形地貌单元划分台湾海峡地形地貌从总体上看是西南高而东北低,而东南部分则又更低。

若就台湾海峡海底形态来说,则台湾海峡又可划分为以下五个地形地貌单元:⑴、台湾海峡中西部浅滩;⑵、台湾海峡盆地;⑶、台湾海峡南部浅滩;⑷、澎湖水道;⑸、海底峡谷。

㈡、台湾附近的海底地形台湾海峡和钓鱼岛为大陆棚地形,冲绳海槽和巴士海峡为大陆坡地形。

海底地形坡度比较:西部比东部平缓;南部比北部陡峭。

㈢、海底地貌台湾海峡属于东海大陆架浅海。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台湾海峡还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由于第三纪始新世的大规模海侵,因而使台湾海峡及其两侧均成为海洋。

在中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台湾岛隆起成为陆地,从而形成海峡地形的基本轮廓。

在第四纪冰期时期,台湾海峡经历多次海陆变迁;在距今大约6000年前,才开始形成当今的海峡地形地貌。

㈣、海岸与岛屿台湾海峡两岸地貌形态差别挺大。

西岸,多为岩石海岸,岸线曲折多湾,悬崖峭壁,奇石异峰,海洞岬角,海岛密布。

福建省有大小港湾30多个,海岛600多个。

而海峡东岸则多为沙岸,岸线比较平直,地势较为低缓,沙滩淤浅明显,深水区离岸较远,天然良港较少。

从台湾山地下来的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形成滨海冲积平原,不断向海峡扩展。

台湾地壳仍处绥慢上升时期,台湾岛陆地面积还在逐渐扩大。

台湾海峡东岸为台湾岛西海岸,从富贵角至猫鼻头海岸线长560余公里,其岸线平直,向西凸出成弧形,在布袋泊地以北略呈东北走向,以南呈东南走向。

濒海陆地南北多山,中部为平原。

从桃园至枋寮为低平沙岸。

台中以北平地纵深较小;台中以南有纵深达50公里的台南平原和屏东平原,河流纵横,稻田遍布,人口稠密,交通发达。

近岸多沙洲、潟湖,以布袋附近尤甚,并且逐年向海扩展。

台湾西海岸少天然良港,多为利用沙洲、潟湖经过挖掘疏导而成港口,如高雄、左营、安平、台中等港。

除了隔澎湖水道有澎湖列岛以外,近岸岛屿很少。

甘肃地质、地貌、地震概况

甘肃地质、地貌、地震概况

甘肃地质、地貌、地震概况甘肃省工程地质、地貌、地势等图地层本省地层发育齐全,除太古界地层外,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

元古界和古生界广布山区。

主要为火山岩――类复理石建造,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岩。

中生界分布全省基岩区,以碎屑岩、含煤碎屑岩为主。

第三系分布山间盆地和山麓地带,以碎屑岩、泥岩为主。

第四系遍布全省,具有多种成因的松散堆积物。

全省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时代的构造岩浆区,祁连山为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区;北山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区;西秦岭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区。

构造省内地质构造复杂,形成很多不同类型的构造体系。

现将厘定的构造体系简述如下:(一)巨型纬向构造体系:l?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横贯于我省北山区。

由山地与其相间的山前或山间盆地构成。

贯穿北山地区所有新老地层;2?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体系贯穿本省南部徽成盆地以西的西秦岭地区。

具有悠久的生成发展历史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并卷入新生的构造体系之中。

(二)经向构造体系:由南北向压性形迹组成,位于贺兰褶皱带南端。

因被后期祁吕系构造迭加复合而成其为脊柱部分。

(三)河西构造体系: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东半部。

由相间排列的隆起、拗陷和活动断裂构成,是地震活跃区。

(四)山字型构造体系:1?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展布省内的是祁吕系弧形褶皱带西翼、脊柱与马蹄形盾地的一部分;2.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它的主体是在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者挽近继续活动,地震活跃。

(五)陇西旋卷构造体系:展布于阿宁盾地中,是中生代后发展起来的,挽近活动较强,是重要控震构造之一。

岩土体类型的主要特征(一)岩体类型岩浆岩建造:主要分布在北山区,次为祁连山区和西秦岭区。

侵入时代齐全。

岩性复杂,以花岗岩类为主,次为闪长岩类及辉长岩类等。

火山熔岩以流纹岩、安山岩为主。

结构呈整体块状,新鲜岩石致密坚硬。

变质岩建造:分布广泛,’由元古界、下古生界组成。

岩石多呈块状或中厚层状――薄层状结构,质地坚硬,力学强度较高,抗风化能力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
济南地区南倚泰山隆起,北临齐河广饶大断裂。

大地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第二隆起带的鲁西隆起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的鲁西北坳陷的衔接地带,其地质构造总体上是一个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北倾单斜构造。

单斜构造按构造强度的性质和程度,南北有一定的差异,北部处于鲁西隆起与鲁西北坳陷的过渡地带,受新华夏和东西向构造的强烈影响,有广泛的岩浆活动,并发育有较多的东西向小型褶皱和断裂。

单斜构造的南部,前震旦纪片麻岩系组成的结晶基底广泛出露,上覆古生界地层以早期东西向构造为基础,后期叠加有北西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系的作用,断裂较发育但很少有褶皱和岩浆活动。

单斜构造中发育多条规模较大的北北西向断裂,如文祖断裂、东梧断裂、千佛山断裂、马山断裂等,此外还有北东向的港沟断裂和炒米店断裂。

北北西向的断裂自东向西大至等距分布,将单斜构造分割为若干个断块。

济南南部地区这种以东西向构造为基础,后期受多次构造作用,南北有一定差异,而北北西向断裂发育,东西被分割成断块式的单斜构造即为该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地质构造对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起到重要的作用,据801地质队和山东师范大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基本确定西侧的马山断裂、东梧断层为不透水断层,东梧断裂和马山断裂构成了济南泉域的东西边界,介于两者之间的千佛山断裂、港沟断裂和炒米店断裂为透水断层。

东梧断裂以东到文祖断裂构成了一个新的水文地质单元,其地下水补给明水泉域。

受单斜构造的控制,本区的地层由南向北呈较为明显的带状分布,地层有老变新,区域最南部为太古界泰山群混合片麻岩系,向北依次为古生界出露齐全的寒武系下统(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亮家山组、马家沟组),中统(阁老组,八徒组),第四系地层。

此外,在泉域的东部有少量石炭和二叠系地层出露。

寒武系地层岩性为浅海相的灰岩、泥质灰岩和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互层。

奥陶系地层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的碳酸岩岩石。

石炭、二叠系地层则主要为砂页岩、砂质页岩和砂质粘土岩。

地质总构造是一个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北倾单斜构造.,按构造强度的性质和程度,南北有一定的差异:区域最南部为太古界泰山群混合片麻岩系,向北依次为古生界出露齐全的寒武系下统(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固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亮家山组,马家沟组),中统(阁老组,八徒组),第四系地层。

济南地区地质构造奠定了济南地下水的特殊的南部补充、快速运输、市区排泄的输送和补给形式。

3.5 补给区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补给区的构造和地层控制了该区地下水含水层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的运动、循环。

⑴含水层的划分
根据含水介质的特点以及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运动、储存特点,可划分出不同的含水层,各含水层受到相邻隔水层的控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循环条件,但又在区域地下水总循环中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含水层划分见表3-1。

松散岩类空隙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山间河谷(如:玉符河上游地段)和山前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玉符河中下游地段)。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在补给区中南部广泛出露,为主要含水层。

碎屑岩夹碳酸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在补给区的中北部广泛出露,但由于该含水层灰岩与页岩成夹层和互层,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差。

变质岩和岩浆岩裂含水层,地下水赋存和运动主要在岩石风化带的孔隙和裂隙中,富水性极差。

表3-1 地下水补给区含水层基本状况表
⑵地下水的运动特征
地下水的运动受到地形、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制约,运动特征较为复杂。

南部太古界变质岩区,风化裂隙发育,但裂隙较小,储水空间有限,富水性差,水量较小。

地下水运动受地形条件的控制,随地形倾向成散流状态无统一的水面,受沟谷切割,多以裂隙下降泉形式排泄,水循环特征表现为:就地补给,浅部运动,短途排泄。

寒武系、奥陶系含水层,其地下水总的运动方向与地形产状基本一致,由南向北运动,但是由于含水层岩性及其组合的差异,水循环特征不一。

寒武系下统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徐庄组、上统长山组以页岩为主,夹薄层灰岩,接受大气降水后,一部分向深部运动,一部分以裂隙下降泉的形式排泄补给地表水,这部分含水层地下水循环特征也表现为,就地补给,短途排泄,浅部循环。

寒武系中统张夏组,厚度较大,岩溶发育,富水性较好,除接受大气降水外,还接受流过的河流河水的补给,其顶部和底部分别受上统崮山组和中统徐庄组页岩的阻隔,地下水一部分以裂隙下降泉出流,一部分地下水向深部运动,通过断裂及裂隙补给奥陶系裂隙岩溶水。

上寒武系凤山组至中奥陶系八徒组灰岩,厚度可达1000米,由于构造的切割,裂隙、岩溶相互沟通,岩溶水之间有相互的水力联系,有统一的水位,可视为一个含水岩组,地下水除来源于大气降水外,还有地表水的渗漏和第四系空隙水的补给,地下水的运动方向和地形及岩层的倾斜方向基本一致,当地下水运动到北部受到火成岩体的阻挡,运动方向有所改变,造成
地下水富集,市区、东郊、西郊有泉水出露。

⑶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途径
济南地下水补给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补给方式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石灰岩裸露区的降水直接渗入补给,泉域范围内寒武、奥陶灰岩直接裸露区面积约600 km,地表岩溶发育(溶沟、溶槽、溶隙),易于大气降水的直接渗入补给,根据不同的岩性区进行的试验资料,泉域内岩溶水的降水入渗系数平均值为0.383左右,其中最大的可达0.45,最小的为0.23 ,多年的岩溶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表明岩溶水水位每年的雨季普遍上升,枯水季节由于降水量极少,水位普遍下降,补给区的变化幅度可达20余米,排泄区的变化幅度在3-4米左右,地下水水位的升降说明了济南岩溶水每年得到短期集中补给,长期消耗,接受大气降水的能力较强。

②地表水的渗漏补给,济南泉域补给区河流河谷发育,部分降水由于超过下渗能力或水库蓄满泄流,产生地表径流,在河流的渗漏段集中补给地下水。

玉符河、兴济河、东泉泸河、大辛河、全福河等一般在雨季均有表流,可以大量渗漏补给地下水。

③大气降水通过第四系间接补给。

玉符河、兴济河等上游河段发育有粗砂夹砾石的含水层,且直接覆盖在石灰岩上,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后,可以在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

济南岩溶地下水的排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泉水,泉水是济南地区岩溶水的最重要的排泄方式之一,济南市区有著
名的四大泉群(趵突泉群、黑虎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群)。

②潜流,即以补给第四系含水层作为其排泄方式,较为明显的是在西郊玉符河,
北沙河形成的山前冲积平原,第四系含水层局部直接与奥陶系地层接触,彼此有水动力联系。

③转化为地表径流排泄,比较明显的是在西郊玉符
河一带,已知的有两个地点,一是在风齐—周王庄,另一处在老龙王庙
一带。

④人工开采,人工开采已经成为济南市岩溶水的重要排泄方式,
近年来,随着济南城市的发展,人工开采量在逐年增加。

3.6补给区与济南地下水的水动力联系
济南泉域补给区范围内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成了济南地下水补给区以岩溶地下水为主体较为特殊的储水系统。

储水系统内厚度巨大的古生界沉积灰岩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区域断裂十分发育,加之补给区内石灰岩分布广泛,裂隙岩溶发育,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溶隙、溶孔、溶洞为主和部分管道组成的网络状储水空间。

储水系统由寒武、奥陶灰岩构成的岩溶含水岩组,第四系松散层构成的孔隙水含水层,南部的变质岩构成了裂隙孔隙含水岩组共同组成。

大气降水在南部山区以间接和直接的方式补给地下水,在北部则主要以泉水和地下水开采等形式进
行排泄,形成了具有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功能的地下水系统。

从多年的岩溶水位监测资料表明:岩溶地下水总体上是由南向北径流,水力坡度在南部山区约为1.5—2.5%,进入山前地带,水力坡度变缓,为1.0—2.5%,且由东至西水力坡度成减小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摸清岩溶地下水的流向,山东师范大学和801地质队进行了大量的示踪实验,结果表明岩溶地下水的流向总体可概括为三种类型:①广大石灰岩分布区由于岩溶裂隙较为发育,接受大气降水后,通过岩溶裂隙下渗。

在雨量较大的情况下,形成地表径流部分补给地表河流,部分则在较易渗漏的地段下渗。

下渗的水流流向在局部呈扇状展开,区域内多个扇形的交叉重叠就形成了区域内地下水流向的交叉网状结构,总体流向由南向北;②玉符河和北大沙河这两条区内最大的河流,在渗漏较强的河段直接补给地下水,下渗水流的主要流向由东南向西北,补给济南市西郊水源地;③西郊水源地的地下水通过北部石灰岩和岩浆岩的接触破碎带,补给市区的地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