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堂好课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随着课程改的深入,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家都想给“好课”一个比较准确的界定。下面,笔者以初中历史课为例谈谈一节好课应具备的条件。

一、好课是实用的、常态的

新课程下历史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历史课堂出现了生机与活力。但是,有些课只适合让人在特定的时间里去“观摩”,而不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再现。也就是说,有些课看起来完美,但缺乏推广价值。比如说有些公开课,设计精巧独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连授课教师都不能不承认,平时的大多数课不是这样的。因为,一节公开课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设计流程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步,选课。选容易设计学生活动、容易引起学生兴奋点的课。第二步,构思,包括整个教学设计和安排。第三步,师生的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或进行历史剧表演,或进行辩论,准备辩论稿。第四步,教师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按照教师预定的教学需要修改学生的作品。

二、一堂好课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必须是无误的

教师的知识体系制约着教学效果,对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也产生了影响。历史需要考证,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历史之谜被揭开,历史真实被还原。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史学素养,才能正确地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以适应课改需要。笔者所在学校一、二年级历史课大都是语文教师兼任,听课中时常听到教师由于理论素养欠缺,疏于学习,史学观点大都源于自己学生时代教师传授的观点,受困于“传统语境”或“革命语境”影响,常常对历史人物脸谱化、传统化,历史事件格式化,说严重一点是用“腐水”浇灌学生。如:评价历史人物左宗棠,左宗棠为维护清朝统治,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人们传统观念往往把他推到正面人物的背面,太偏颇了。从其一生看,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是他拍案而起,挺身而出。央央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只有他铮铮铁骨的声音,是他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系在一起,是他率领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自己的民族精神,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在洋务运动中,他创办福州船政局,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以致于这个无拘无束、太强硬的汉人死后,慈禧太后诏谕各省,追封左宗堂为太傅,恩谥“文襄”。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正确的理解和全面把握,才能真正做到课标中要求的“确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一堂好课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历史课程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就是讲: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主体,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必须关注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主体与主导是不可分割的课堂教学统一体,提倡学生为主体,就是让主导有落脚点,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为前提而存在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合理安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问题,以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习惯。

也可通过演课本剧、讲故事会、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参与历史学习,最终达到良好学习效果。当然,在同一个教室里,学生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主体情况,创造适合他们的表现机会,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地、合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课堂才能更加有生命力。自然也就为一堂好课。

四、一堂好课是实用的常态的

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师不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变革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历史课堂也出现了生机与活力。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设计精巧独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笔者总觉得这样的课只适合人在特定时间里去“观摩”。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课他是给听课老师讲的,参赛用的,是为了展现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能力等,所有程序都是预设的,这样的课呈现出来表演性强,是非常态的。虽然完美,笔者认为缺乏推广价值,因为这样的课堂缺乏师生思维的碰撞,体现不出教师的应变能力与学生的“认知冲突”,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师生互动中对知识的共建。有的教师指出“一堂好课是自然生成的”。即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了超出教学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的课堂,笔者认同这种看法。

通过开展优质课比赛,进行历史课教学研讨,推广教学经验、教改成果,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途径。但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应该是平实而不是作秀,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什么时候都可以上,换了他校的学生也可以上。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多元的,但所有好课的共性应该是向学生传达尽量准确的历史信息,是每位教师的追求,新课程赋予了教师这一权力。

时下,教育界带有作秀表演成分的“公开课”、“观摩课”长盛不衰。一些学校也敞开校门,邀请家

长及社会人士参与观看教师是如何上课的。但是,怎样评价一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包括有

些教师在内,都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最近读了一则记者专访,有记者就一堂好课的标准问题,采访了我国教育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

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

叶澜认为,什么是一堂好课没有绝对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叶教授所说的“基本要求”,大

致体现在五个方面。

基本要求一:有意义

叶教授说,就一节课而言,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

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

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的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

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基本要求二:有效率

叶教授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

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