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观对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观对大学生的指导意义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本文阐述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认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大体内涵,最后阐述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认识论实践观社会实践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开展,大学生能力建设逐渐成为高校培养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
辩证的唯物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检验书本知识的必要选择,是学以致用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现如今,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业率等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大学生依然是一个将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团,所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素质刻不容缓,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利用假期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非常有利。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基本特征、基本形式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浅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浅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入探讨,可以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实践性、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原则,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深入贯彻这一理论,才能够真正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培养更多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意义、启示、指导原则、应用、社会主义建设者、推动改革、贯彻、提升水平。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武器。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改造力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只有紧密结合实际、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才能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
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贯彻实践观,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和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深入贯彻实践观,才能不断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深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
1.2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内容涵盖广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本文将从实践的概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以及实践的历史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指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活动,是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劳动和生产实现的,劳动活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的有目的的物质交流过程,而生产则是对劳动的有目的的组织和调节。
实践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和科学的认识。
实践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感性的感知和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直接的观察和实验,同时,实践也是对认识的检验和验证的过程。
认识则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理论化的过程,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和概括,人们可以获得深刻的认识和理论。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的,既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是产生理论的条件,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才能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理论。
同时,理论也是指导实践的依据,只有通过理论的指导,实践才能更加科学和有效。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也相互推动。
实践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类进行实践的特定环境。
实践的历史条件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在工业社会中,则以工业生产为主。
实践的历史条件对实践的性质、内容和形式都有着重要影响。
结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基本哲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理论阐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根本关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从实践出发、到实践回归,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是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更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被证实,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
实践观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任何认识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存在的,实践是认识的终点;任何认识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实,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观,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实践观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注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更是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包括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这两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并探讨其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只注重空谈、抽象概念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强调理论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
在实践观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不断实践、实践发展。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强调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实践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的观察方法、辩证的思考方法和辨证的方法论。
1. 辩证的观察方法辩证的观察方法是指在实践中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观察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辩证的观察方法,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2. 辩证的思考方法辩证的思考方法是指在实践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种思考方法强调研究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矛盾的矛盾进行分析和研究,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3. 辨证的方法论辨证的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统一起来的方法论原则。
它强调实践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认识之上,必须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在中国的应用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事求是。
这一思想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实践,如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与认识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不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动力源泉。
实践不仅在理论上支撑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在实际中引领着社会的变革。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它不仅是理论的基础,更是指导社会实践,并推动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实践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其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升华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性、内涵、辩证关系、真理、标准、地位、社会变革、生命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魂和核心。
它强调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的载体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人类的认识始终来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开拓思维,提高认识水平。
只有通过实践去检验和修正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指导实践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真理的标准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实践的实际效果。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修正和发展才能找到真理,将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在于它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核心地位,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强调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源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基本认识和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比如,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并在建筑工人的施工实践中,将想象中的建筑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自觉能动性则体现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不是盲目地进行实践,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
社会历史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例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可靠的认识。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以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还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也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比如在工厂的生产实践中,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再次,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正是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和
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
实践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包括认识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实践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来实现人类的理性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感觉和直觉对
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个具
有目的和计划的行动过程,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从实际行
动中获取知识和理解,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社
会实践是人类通过各种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来改造世
界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实践不仅是个体
的实践活动,也是各个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和历史
发展的限制,但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实践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指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
的重要作用,提醒人们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克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认识和改造的理论体系,其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实践方法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和改造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对认识的检验标准。
只有实践的结果与理论的预期相符合时,才能说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对理论进行修正。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
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的具体目的和实践的过程,旨在指导人们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核心要求。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科学、精确的认识和分析。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而指导实践活动。
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可以使理论更科学、更具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使实践更有方向、更有意义。
4. 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现实实践的深入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的观念根源、实践的主体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
一、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实践通过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实践的观念根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观念根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认为,真理只存在于实践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
费尔巴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实践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即实践是由人主体进行的。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实践的主体性意味着人们是实践的主动者和创造者,实践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四、实践的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良性循环,即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理论又要指导实践,理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五、实践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社会的行为。
实践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性意味着实践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社会的具体条件进行。
六、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两者密不可分。
实践和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践的初步概括和理论总结。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实验和反思的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某种理论是否正确。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理论研究、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理论研究是抽象思维的实践形式,通过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生产劳动是物质实践的核心形式,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目的性,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不受主体的主观意识支配。
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历史环境和制度的制约。
实践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人们创造新事物、改变现实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体性,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四、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理论指导实践,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
实践检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
五、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观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发展,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概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根本的标志,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的重要创造,他看到了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所具有的极其丰富的内容,赋予了实践以本体论的意义。
本文借鉴前辈观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以及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这实践活动的进程。
咋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给为显著。
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理论的作用只有掌握群众、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
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它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最终都依赖于实践。
对于实践来说,它依然是第二位的东西。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强调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实践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只有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实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认识不是通过感觉直接从事物上反射到人的头脑中去,而是从事物出发,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在事物上反射回来的。
”这表明了实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真理的来源和标准在于实践。
只有实践能够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纠正和发展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
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要力量。
只有通过实践改变客观环境,才能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实践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去改变现实,才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
四、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本质。
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创造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
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实践观的核心思想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造现实、创造美好未来。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2.实践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它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活动,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实践的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形式。
4.实践的主体性:实践是由主体进行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5.实践的创造性:实践是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能够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
6.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
7.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的目的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关系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发展等。
8.实践的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0.实践的社会变革作用:马克思强调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学说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实践在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真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哲学史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就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更加突出,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在于引领人们正确认识世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问题,要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就需要立足于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摆脱主观臆断和片面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只有把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避免片面和错误的认识。
在新时代,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正确把握世界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指导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丰富认识。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成长的需要都需要我们积极投身于各种实践活动中。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增长见识,不断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验证自己的认识,才能让认识更加完善、更加深刻。
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引导我们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目的性的,是为了改造和进步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新时代,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来。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转化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彻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实践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专业本科学年论文姓 名: 陕修元 学 号: 0901002 年 级: 09级 院 系: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专 业: 哲学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变革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实践,应将实践的观点贯穿到认识社会历史的全过程中。
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对以往哲学历史观超越的实质。
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源于实践观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根本标志就是以实践观为其首要和基本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这种唯物主义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其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从而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使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
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
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其次,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出现生态失衡、全球危机。
总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
第一,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把整个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深究种感性活动不断改变着外部自然界,同时也不断改变人自身的自然。
原始人以最初的感性活动,使用最粗陋的石器工具割断了人与自然母体之间的天然“脐带”。
古人在较进步的感性活动基础上,发明了文字符号的形式,将人类生存的经验方式变成为理性的精神产品保留下来。
依靠它,人类逐渐由定在走向他在,由自在走向自为,由自发走向自觉。
在现代人的感性活动的基础上,创造了高度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人能思考地球以外的生存价值,把人的生命意义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所有这一切无可辩驳地证明“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
”第二,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任何实践的过程都是人借助一定的手段,不仅改变客观对象的形式,让对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在对象中实现了预定目的过程。
目的性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活动始终离不开具体的目的,在人从事具体的实践活动之前,目的早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了。
从实践的手段来看,一定的手段(即生产工具)体现着人类理性机巧,以及人类本质力量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
实践主体的劳动能力及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实践手段的发展和更新上,而手段的改进和发展反过来又加强实践主体对客体对象世界的改造,手段标志着人类实践水平的质量和发展程度。
所以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标志。
实践体现人的内在尺度和事物外在尺度的统一。
作为现实的人的自主活动,实践蕴含着人的全部智、情、意的内容。
但是,这些内在需求的提出和实现,都离不开人和外部了世界的相互作用,即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本身。
第三,实践是历史的过程。
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变换活动,表现出人的自觉能动性,更重要的,它是社会历史的过程。
实践体现着自然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
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恰恰是理解两者双重统一的关键,这一点是崇尚自然的旧唯物主义者所不了解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不彻底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离不开人自身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与传统经济学家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重视通过物质交换关系来揭示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他强调指出:“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说来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
”这就是说,自然只有作为社会的考察对象,人只有作为社会历史和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性只有被当作理解自然、历史和人的中心坐标,主客体的中介关系——实践才会有它自身的活的灵魂,实践的唯物主义才会有它真正的可靠基石。
“实践”不能像现行的哲学论著那样,仅仅把它当作主认识论的范畴。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将实践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明确地宣称他们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由此,“实践”应当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是机统一的整体,这个统一的基础,不是别的,正是实践。
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不能想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
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
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
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
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后发现代化”,尚未走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路程,因而它的发展必然关涉到西方国家原初的经典现代性模式的参照系问题。
从现代化的发展史来看,现代性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现实诉求。
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社会的物质生产系统的扩张和升级,早发国家现代性生成的动力是创新性地采取了市场和资本这一扩张发展型经济体制。
市场和资本体系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但这种经典现代性模式具有“物”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深刻的悖论性质,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无家可归的命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又带来了经济危机与生态灾难;既带来了理性秩序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来了非理性的拜金主义和唯GDP发展观的混乱与疯癫;既带来了人类个性的自由与张扬,又带来了社会理性机器对人的支配;既带来了货币与法律程序上的人人平等,又带来了两极分化;既带来了人类主义的觉醒,又带来了民族矛盾与冲突,如此等等。
现代性的利与弊、善与恶如影随形”。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是在对这种资本现代性“无情地批判”基础上展现的。
但这种批判是历史的和辩证的,他即充分肯定了资本现代性的“伟大文明的作用”,又揭示了其种种异化和弊端,并构建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现代性。
马克思早先确实认为, 人们直接性的生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 直接性的生产性劳动者将会越来越少。
在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已经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总和。
如果从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出发,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思考: 首先, 人们直接性的生产劳动, 仅仅是社会总体实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和直接性劳动生产者的劳动能力一样, 都体现的是人们的一种实践能力或生产力。
所以,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既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就应该承认其在财富创造中的应有地位。
其次,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对于提高直接性生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生产力), 无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实践能力本身既体现的是一种生产力, 而他们的劳动又能促进社会总体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 他们的劳动也应该被视为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
有利于正确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首先,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 生产力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体现, 而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精神风貌和创新能力等等, 都是影响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
所以,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