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十五章,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解读,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把握其词作风格,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古代诗人的豪放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把握,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词意的理解,实践情景的引入和例题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引导学生关注《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

3. 诗词解读:详细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分析词作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风格相近的诗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生平简介2. 黑板右侧:《青玉案·元夕》词意解读3. 黑板中间:诗词鉴赏方法及例题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深入了解其词作风格,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豪放派诗人,如苏轼、陆游等,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把握,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重点:诗词解读、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一、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把握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属于豪放派,其特点如下:1. 意象丰富:辛弃疾的词作中,常运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其豪放的性格和激昂的情感。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青玉案元夕》课堂实录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青玉案元夕》课堂实录

《青玉案•元夕》课堂实录一、深入了解学情,促成“愤悱”状态师:同学们,暑假本来应该在家休息,可是你们牺牲了休息时间来上课,我非常感谢,也非常抱歉。

课前,我通过你们的老师给你们提了自学的要求。

点击投影——自学要求(提醒:课堂上要板演、检查)1、关于作者(简单回忆已学的知识即可)。

2、关于元夕(参看注释即可)。

3、有关字词的解释,如“宝马雕车”中的“雕”、“更吹落”中的“更”等(参看注释即可)。

4、有关句子的分析,如“星如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等(参看注释即可)。

5、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6、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

哦,投影上的内容,你们手头都有。

你们有没有按照这些自学要求进行预习?特别是课文后面有大量的注释,你们有没有仔细阅读、深入理解?(原本准备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板演,任务分别对应于检测题ABC三组,并将印好的检测题当场发给其他同学选做。

可我发现,他们的老师课前已把检测题发给他们了。

于是我作出一个简单的判断,直接请几个同学站在座位上口头回答检测题。

)平时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凡预习必检查。

这次你们的预习效果如何?好,下面就来检查一下。

请这位男生回答检测题A组——1、“东风”指什么风?“元夕”指农历几月几日?2、“灯火阑珊处”中的“阑珊”如何解释?3、“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了什么夜景?生1:东风——?师:元夕呢?生1:元夕——?师:阑珊是什么意思?生1:阑珊——?(这位同学一个问题都不会。

这时我突然发现,他和其他同学桌前基本上看不到课本,后来只发现一位女生有课本。

原词虽只几句,但后面的注释文字六倍于原词,如果没有课本,理解起来非常吃力。

)师:哦,大家都忘了带课本。

这使我想起了三四年前我参评特级教师时上的一堂课,那时上的是文言文《兰亭集序》,学生也是一本书都没有带。

但我没有怕,而是从容应对,结果效果也很好。

今天又碰到这种情形,我同样不慌张,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能够展示同学们现场学习能力的机会。

我上课最担心的是,同学们对文本不好好地阅读、思考,而主要依赖于教材辅导用书去理解。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诗词选》,具体内容为《青玉案·元夕》。

该诗词为辛弃疾描写我国古代元宵节盛况的名篇,寓意深刻,意境优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字词解析、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词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寓意和意境。

2.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解析、诗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解析笔记、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民俗活动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奠定基础。

3. 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诗句寓意、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字词解析、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寓意和意境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2. 字词解析的教学方法。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典故、意象的理解,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词作,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初步感知词的意境。

3. 诗词鉴赏:a. 分析词的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此词的动机。

b. 逐句解读词意,分析典故、意象,理解表达技巧。

c. 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其他宋词,分析其与《青玉案·元夕》的异同,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现代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a. 作者介绍b. 词的背景c. 典故、意象、表达技巧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分析两位词人的风格特点。

2. 答案提示:a. 辛弃疾:豪放、激昂,关注社会现实,善于用典故。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词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的内容等;能正确朗读、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词作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格律知识,对比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词作内容的理解,词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元宵节的习俗,进而引入本课《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理解词作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牌、词律知识。

b.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情感。

c. 对比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花市灯火”与“灯火阑珊”,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作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牌:青玉案2. 词人:辛弃疾3. 情感:忧国忧民4. 对比手法:花市灯火——灯火阑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比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谈谈你对两位词人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提示:从词作内容、情感表达、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到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的全文解读、生僻字词解析、词的意境赏析以及创作技巧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全文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生僻字词、修辞手法以及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全文解读、赏析以及朗读技巧的传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诗词全文解读:逐句解析词句,解释生僻字词,分析修辞手法。

4.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欣赏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朗读技巧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等朗读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朗读并解析诗句,检验学习效果。

7. 知识拓展:介绍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生僻字词、修辞手法、意境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赏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并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使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解读、赏析方法,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全班分享,交流赏析心得。

第四课时: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课时:课后拓展1.让学生查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创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主题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互动教学: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和课后拓展作业。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问答,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程度。

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宋词精选》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感受词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基本词义、词牌、韵律及词的结构。

2.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词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韵律、结构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青玉案·元夕》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带领学生分析词的词牌、韵律、结构等基本知识。

3. 课文解读: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词义。

b. 老师讲解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

c. 分析词的上片、下片结构,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结合课后练习,讲解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词牌、韵律、结构2. 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3. 词的意象分析4. 词的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情感变化,结合词的具体内容进行解答。

2. 答案:上片写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下片写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为教学内容。

该诗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和人们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的内容。

2. 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中描绘的民俗风情的了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背诵诗文。

难点: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内容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文,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诗句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教师提出与诗文相关的问题,学生现场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背诵诗文,并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民俗风情诗句解析七、作业设计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解释诗中难懂的字词。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鉴赏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了《青玉案﹒元夕》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诗句鉴赏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开展元宵节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猜灯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一首著名诗词,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和人们的心情。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该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深入剖析《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修辞手法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在元夕佳节所抒发的情感。

2.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修辞手法,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修辞手法。

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思想感情以及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诗意,讲解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以元夕佳节为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节日的体验和感受。

5.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与《青玉案·元夕》主题相近的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及思想感情。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并鉴赏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作者:辛弃疾背景:元夕佳节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修辞手法,并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诗歌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修辞手法,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章。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诗的全文解读,逐句解析诗句意境、用词特点及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体会辛弃疾的词风及艺术特色。

2. 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掌握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中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解析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氛围,引发对《青玉案·元夕》的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全文,感受词的韵律美,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3. 讲解:逐句解析诗句,分析意境、用词特点及作者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的典型例子,讲解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进行诗句解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诗句解析:标注关键字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修辞手法。

2. 情感分析:用表格形式列出作者情感变化,突出重点。

3. 词风特点:简要列出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一句诗句进行深入解读。

2. 答案要求:包括诗句的意思、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中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2. 关键字词解析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作业设计中的深入解读及答案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别是一家》,教学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具体章节内容为:深入解读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感受其词作风格。

2.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及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词作情景。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词作欣赏:详细解读《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分析艺术特色。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元夕的认识和感受。

5. 例题讲解: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仿写一首词。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词意。

2. 黑板右侧:辛弃疾生平、艺术特色、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以《元夕》为题,仿写一首词。

2. 答案示例:《元夕》灯火辉煌照夜空,团圆喜庆映人脸。

鞭炮声声迎新春,家家户户乐团圆。

舞龙舞狮欢腾跃,载歌载舞共欢庆。

元宵佳节人欢笑,共度良辰美景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作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其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背景、词牌、作者情感分析,以及具体诗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宋词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词风独特性,诗句中意象和隐喻。

教学重点:诗句解读,作者情感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青玉案·元夕》全文、词牌介绍、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夕民间习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青玉案·元夕》背景。

3. 诗句解读: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词意境。

4.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诗句理解。

6. 情感分析:讨论作者在词中表达情感,分享个人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 词牌:青玉案3. 诗句解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作者情感:对美好生活向往,对现实不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理解。

答案要求:包括对诗句解读,作者情感分析以及个人感悟。

2. 作业示例: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作者通过对元夕盛况描绘,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向往。

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流露出作者对爱情执着追求。

同时,诗中意象和隐喻也体现作者对现实不满。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曲”中的《青玉案·元夕》。

具体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介绍、全文解读、意境分析、词牌格律讲解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掌握词牌《青玉案》的格律特点,学会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 通过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牌格律的讲解和词中意境的分析。

重点: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特点,《青玉案·元夕》的全文解读和艺术手法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元夕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全文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词的内容,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4. 意境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探讨词中的意境美。

5. 词牌格律讲解:介绍《青玉案》的格律特点,让学生学会欣赏词的韵律美。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辛弃疾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以元夕为主题的词。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 词牌格律:上片+下片,共98字3. 意境分析:烟花、元夕、离别、思乡4. 重点词汇:东风、夜放、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笑语盈盈、离别、思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赏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完整word版)青玉案元夕教学实录

(完整word版)青玉案元夕教学实录

师:公元1140年,爷爷辈的苏东坡已去世40年,李清照阿姨正在杭州苦熬晚年,粉丝们还在朋友圈争论-—苏东坡、柳永、李清照,到底谁是第一词人。

此时,又一位巨星划破天际,他将会和苏东坡、李清照一样,成为一个大词人。

可宋朝已经有了三位巨咖,写词,纯属自寻死路.但他硬是在无路之处,砸开了一条大道.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写壮志豪情,他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诉报国无路,他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记乡村情趣,他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玩婉约沉郁,他有《青玉案•元夕》。

师:首先请大家借助集体朗读,回顾一下这首词,完成预习检测。

1.“东风”指什么风? 春风2。

“元夕”指农历几月几日?别称有哪些?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或者上元节,灯节自有这一节日来,张灯夜游(灯与登同音,取五谷丰登之意)就是元宵节的基本活动。

3.辛弃疾字什么?号什么?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4。

辛弃疾是哪个朝代,哪个流派的词人?南宋豪放派5.“蓦然回首”中的“蓦然”如何解释?突然6。

“灯火阑珊处”的“阑珊”如何解释?零落稀少7.“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千百度”如何解释?千百遍8。

“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怎样的夜景?盛放的焰火好像树上的花朵,写出了元宵夜焰火盛放的繁华夜景。

9。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了怎样的夜景?描绘的是白玉灯光线晃动、鱼龙状的灯舞动不已的热闹夜景。

10。

“蛾儿雪柳黄金缕”写的对象是什么?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实际上是借指盛装的妇女。

师:完成得不错,预习得比较充分。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然后用“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的句式概括上片内容以及下片的描写对象?(高玉洁唐思颖)生:上片写了怒放的焰火、豪华的车马、动听的音乐、亮丽的彩灯。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人们在月光、星光、灯光中忘情狂欢。

青玉案 元夕 教案实录

青玉案 元夕 教案实录

青玉案 元夕教案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

大家在元宵节都有哪些活动呢?(学生自由回答,如吃元宵,挂灯笼,猜灯谜、赏月、放烟火等)你们看到了哪些让你“惊艳”的焰火?(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眼中的烟火花灯之美。

“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五颜六色、光彩夺目、金光耀眼、天女散花、绚丽多彩、火树银花不夜天、流光溢彩”)元宵焰火狂欢是古往今来朝廷民间都甚为重视的,文人墨客们也为此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诗词佳句。

宋代词人辛弃疾也曾经为元宵夜留下墨宝,那么他眼中的元宵焰火是怎样的热闹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千古名句又是如何在元宵夜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学习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给我们带来的另外一首词《青玉案·元夕》。

一起走进宋朝的元宵之夜。

二、释题①青玉案,词牌名②元夕,题目。

即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三、朗读①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由朗读整首词。

初步感知重要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②2名学生试读,教师适当指导集体朗读、体会情感。

③互联网上听示范朗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语速。

四、赏析诗人笔下元宵盛况。

思考1:诗人在元宵之夜看到了哪些景象?诗人是如何描写元宵节盛况的?(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拨,尽量使用文学语言)明确:①焰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烟火绽放如东风吹开千树万花,落时如东风吹撒焰火纷纷,满天星如雨。

这写出了元宵夜焰火的繁华景象,五彩缤纷,十分震撼。

引用微博状态。

②车马、音乐、花灯:“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华丽精美的马车在路上穿梭,醉人的香气弥漫着大街。

奢华精美“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里既写了夜里的场面还描写出人的活动。

有人吹萧,箫声悠扬;明月清光在流转,整夜里鱼龙灯盏随风飘舞、翻转。

——焰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

③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街上赏灯的美女,她们盛妆出行,欢声笑语、暗香浮动,整个场景是珠光宝气、莺歌燕舞、欢乐无边。

《青玉案·元夕》课堂实录

《青玉案·元夕》课堂实录

2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6  ̄ 1 1 月 上 ( 总 第 3 3 1 期 ) 固
同学 们手 头 没有书 , 而课 前又 基本上 没有 预 习 , 现在 手 头 上 只有检 测题 前面 所 附 的原 词 。这 是 标 准 的裸 读 ! ( 众笑) 大 家有 信心 和我 一起 完成好 这 节课 吗? 生: 有。 ( 显然都 感 到不好 意思 )
在选择问题时细细品味、 认真推敲, 从而创造出促进学
生 问题解 决 的教学 方案来 。 综上 所 述 , 读后 生 成 的 问题 是学 生 持续 阅读 的重 要 动力 之 一 。 学生 提 出 的 问题 , 是 阅读深 入 的 向导 , 也 是 教学深 入 的路径 。 有时, 恰 恰 是 由于 生成 的阅读 问题
2 . 关于 “ 元夕” ( 参看 注释 即可) 。
3 . 有关字词的解释 , 如“ 宝马雕车 ” 中的“ 雕” , “ 更
吹落 ” 中的 “ 更” 等( 参看注 释 即可) 。
师: 阑珊 是什 么意思 ?
生 1 : 阑现 ?
4 . 有关句子的分析 , 如“ 星如雨 ‘ 凤箫声动, 玉壶 光转” 等( 参看注释即可) 。
( 齐读)
二、 探讨人物形象 , 分 析 写 作 手 法
师: 全 词究 竟写 了什 么 内容 ? 请 同学 们把 上 下 阕的 内容概 括 一下 。 生4 : 上 阕 写 的是 怒 放 的焰 火 、 豪 华 的马 车 、 动 听 的音 乐 、 亮丽 的彩灯 。 生5 : 下 阕写 了一 个女 子 。 师: 写 了一个 女子 ? 其他 同学 有什 么看 法 ? 生6 : 写 了一群女 子 。 师: 现在 问题 出来 了 , 下 阕究 竟 是 写 了一 群 女 子 , 还 是 写 了一个 女 子 ? 其实 , 课本 也 提供 了两 种 说法 , 请 带 课本 的那 位女 生读 一下 注释 。 生 7 : “ 蛾 儿 雪 柳 黄金 缕 , 笑 语 盈盈 暗香 去 ” , 写 女 子盛 妆观 灯 的情 态 。 一说 写词 人偶遇 的观 灯女 子 , 即下

鲁教版选修《青玉案》课堂实录

鲁教版选修《青玉案》课堂实录

《青玉案•元夕》课堂实录教学设想:本文选自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经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的学习、积累,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本首词在字面层次上的理解不难,难的是通过写作背景理解“他”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

而且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作品也不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另一首词——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设计本节课堂时我遵循以下三点:(1)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从字面层次研读词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2)学生通过思考和转移,老师适当点拔,从背景角度切入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寓意。

这是教学的难点。

(3)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的艺术手法——衬托(反衬)和托寓。

教学实施:〔一:导入〕师:上课前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天庭的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生气,就下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到人间放火,准备把人类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到凡间的百姓无辜受难,就冒著生命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

大家听到这件事,都吓得不知该如何是好。

终于,有个老人想到一个好办法,他说:“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非常赞同,于是便分头去准备。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人们就因此保住了生命及财产。

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因此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庆祝。

虽然这仅仅是传说,但现在我们的元宵节确实是过得非常热闹。

同学们都来想想,元宵节自己家乡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活动啊?生:有。

师:那么大家回忆一下,每年的元宵节我们有哪些活动呢?生1:我们那里每家都吃汤圆。

生2:我们家乡都会挂大大小小不同的灯笼,还会放烟花。

生3:我们那玩爆竹玩得特别厉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公元1140年,爷爷辈的苏东坡已去世40年,李清照阿姨正在杭州苦熬晚年,粉丝们还在朋友圈争论——苏东坡、柳永、李清照,到底谁是第一词人。

此时,又一位巨星划破天际,他将会和苏东坡、李清照一样,成为一个大词人。

可宋朝已经有了三位巨咖,写词,纯属自寻死路。

但他硬是在无路之处,砸开了一条大道。

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写壮志豪情,他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诉报国无路,他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记乡村情趣,他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玩婉约沉郁,他有《青玉案•元夕》。

师:首先请大家借助集体朗读,回顾一下这首词,完成预习检测。

1.“东风”指什么风?春风
2.“元夕”指农历几月几日?别称有哪些?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或者上元节,灯节
自有这一节日来,张灯夜游(灯与登同音,取五谷丰登之意)就是元宵节的基本活动。

3.辛弃疾字什么?号什么?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4.辛弃疾是哪个朝代,哪个流派的词人?南宋豪放派
5.“蓦然回首”中的“蓦然”如何解释?突然
6.“灯火阑珊处”的“阑珊”如何解释?零落稀少
7.“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千百度”如何解释?千百遍
8.“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怎样的夜景?盛放的焰火好像树上的花朵,写出了元宵夜焰火盛放的繁华夜景。

9.“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了怎样的夜景?描绘的是白玉灯光线晃动、鱼龙状的灯舞动不已的热闹夜景。

10.“蛾儿雪柳黄金缕”写的对象是什么?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实际上是借指盛装的妇女。

师:完成得不错,预习得比较充分。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然后用“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的句式概括上片内容以及下片的描写对象?(高玉洁唐思颖)
生:上片写了怒放的焰火、豪华的车马、动听的音乐、亮丽的彩灯。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人们在月光、星光、灯光中忘情狂欢。

生: 先写一群女子,后写一个女子,这些佩戴“蛾儿”“雪柳”“黄金缕”的姑娘都非词人的意中人,词人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最终发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师:这个女子在零落的灯光下,面目模糊,看不真切,所以他并未着力刻画该女子的外貌,只用了一句话描写,但你们能想像出来吗?(刘新宇)
生:素面朝天,穿着一袭白衣。

师:依据是什么?
生:作者虽然没有着力描写这个女子,却花了很多笔墨描写其他女子的形象,目的是形成对比,所以只要概括出其他女子的形象,心动女生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师:哪些笔墨在描写其他女子,请你为我们读一下。

刚刚你还指出了这首词一个重要的手法,对比,那么我们能不能采用这种相反相成的思维方法分别概括一下“众人”和“那人”的形象特点呢?请在导学案上完成,同桌之间可以分工合作。

(王开曹阳)
(投影)众人组:(成群结对的佳丽)喜欢热闹、注重打扮、家庭富裕、性格外向、喜欢炫耀、盛装盛妆
那人组:清冷孤傲、孤芳自赏、寂寞孤独、超凡脱俗、遗世独立、不肯随俗师:我们通过鉴赏探究,终于揭开了“那人”的神秘面纱,有幸目睹了“那人”在“灯火阑珊处”的倩影。

请大家想象一下,诗人在寻找这一个女子时是怎样的情态呢?
生:焦急、伤心绝望
师:找到之后呢?
生:狂喜
师:那你能不能把这种焦急和狂喜读出来呢?
生读
师:尽管灯市里美女如云,但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板书:情切)我们姑且称她为辛弃疾的意中人。

那么这首词是爱情词吗?(孙峥王殷洲)生:以往的阅读经验告诉我,这不是一首爱情词。

但是我认为这也许就是一首爱情词,那时候的辛弃疾大概才34-35岁,所以追求爱情也很正常啊。

师:确实,在这一全民性的夜游活动中,男女可以不顾平日的拘束而自由交往。

浪漫的爱情故事、一见钟情的际遇往往可以在这一晚生发。

生:我不认为是爱情词,正如倘若我们单纯地把《红楼梦》理解为是写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未免失之肤浅。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敌复国,从种种历史评价来看,他应当不是一个儿女情长之人,再加上他此时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时期,应该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谈恋爱。

师:戴望舒在《雨巷》中也曾对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牵肠挂肚,寤寐思服。

但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表达的是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痛苦。

那你觉得这里的“那人”寄寓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或心理呢?
生:我还没想到。

师:那你坐下继续思考。

其他同学呢?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那大家讨论讨论,集思广益。

生:这个女子与寻常女子不一样,在这万人空巷、共祝佳节的夜晚,她却远离了那聒噪的环境,冷静地旁观着这一切热闹与喧嚣。

在热闹中孑然幽独,实际就是对像辛弃疾一样的超群拔俗、孤高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的写照。

(马文静)
师:大家是否认同?那是否只有这一种声音?(生默不作答)刚刚我们在想象这个女子的样子的时候好像没有提及她的情态,大家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情态。

生:微笑、忧愁、冷淡、孤独
师:有不同的情态应该有不同的内心活动,结合你们认为该有的情态再思考一下我们刚才的问题。

生:老师我觉得这个意中人可否不是他自己,而是指那些和他志同道合,同样担忧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希望拯救世道人心的人。

(王开)
师: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

大家认同这样的看法吗?
生:他人欢声笑语,那人却只站在灯火寥落的地方远远看着,这让我想到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

”所以我觉得那人应该是向往元宵节的热闹
和繁华的。

可能只是因为自己融不进去吧。

(张进)
师:那联系辛弃疾的遭遇就是?
生:辛弃疾得不到朝廷主流的认可,虽也身处繁华之地,却是无比落寞凄凉。

他想要被认可,想要被主流社会接纳,想要借此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确实如此,因为其归正人的身份,南渡以后,他处处受排挤。

所以这种理解也是站得住脚的。

但“那人”最终会不会加入那些盛装出游的女子之列呢?
生:不会,她始终是以遗世独立的形象出现。

说明辛弃疾希望被接受,但却不会为此低头妥协,更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

师:南宋官场是一个只懂享乐、不思进取的大染缸,上上下下讨厌暴力,流行不抵抗主义,而辛弃疾一生追求抗金北伐。

南宋官场一向崇尚庸碌保守,辛弃的做派与体制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但是辛弃疾有着文人式近乎倔强的傲骨,所以意中人的形象不仅是作者的自伤孤独,也颇带了几分对自身出淤泥而不染的自我欣赏意味。

师: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女子无论是否代指他自己,都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其实我们很多的诗人爱用“香草美人”寄托政治抱负,如杜甫笔下的王昭君,苏轼笔下的“望美人兮天一方”。

因此,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掌握了这些,我们来个当堂训练,看这首张籍的《节妇吟》,谈谈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杨帆)
师:由此可见,“词的创作往往有着双重意蕴,这种双重意蕴大都从写作的背景环境而来。

词是抒情艺术,它并不拘泥于内容表面”。

想要深入理解一首诗必须要知人论世。

师:然而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这句诗写的是万般无奈后的惊喜,是万里阴霾被阳光拨透后的美好一瞬,是寻寻觅觅、扑朔迷离后的豁然开朗。

这一句已经超出了情感的描绘,具有很深的哲理意蕴。

王国维呢就从中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你是如何理解这其中的哲理的呢?生:艺海无涯,学无止境,常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甚至有时会迷失方向,但只要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必然会有所成就,终究会到达柳暗花明的新天地,生活往往也是这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因此无论做什么都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坚持,总会有峰回路转的时候。

(陈国栋、高舟)
师:经过大家的这一番理解,这首情诗又迸发出理性的光辉。

(板书:理深)景美、情切、理深构成了我们这首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注意读出元夕的热闹、苦苦寻觅的焦急、读出灯火阑珊处词人的寂寞、读出找到那人之后的欣喜与安慰。

课后请大家完成拓学案上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