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内能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感知分子动能与势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足球、弹簧、冰块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

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

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

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

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

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

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

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2【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2节《内能》教案

2【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2节《内能》教案
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类比法”和“转换法”.我们通过把内能与机械能进行类比,大家知道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且还知道了影响内能的因素.我们通过转换法,知道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内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利用它.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
(1)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2)内能还与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状态)有关,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体积(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例题2(多媒体展示)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小
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教师可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指出运动的物体因运动而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因被举高且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有弹力而具有弹性势能.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分析.
师我们知道宏观物体运动时具有动能,那么微观物体分子具有什么能呢?
生: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那么分子也具有动能.
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那反之,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有何变化?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演示:教材P9页《演示》中的实验2.)
提示:用饮料瓶代替大口玻璃瓶进行实验(更安全,现象更明显).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瓶盖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水雾起了什么作用?
生2: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因此,内能应该每时每刻,不论何种状态都具有;但物体的机械能不是每时每刻都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学生能够对内能及其变化产生兴趣,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答案。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能够认真记录数据,尊重实验事实。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严谨求实,遵循逻辑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3.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2.学生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情感升华:教师强调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能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物体内能的变化导致温度升高或降低。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的影响因素,能进行简单的内能计算。
1.完成课本第十三章第2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关注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要求运用控制变量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3.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取暖等,分析其属于哪种热传递方式,并简要说明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并将内能的概念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际物体现象相结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内能的定义及其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教师讲解内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讲解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通过图示和实例加深学生理解。
2.内能的两种形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分别介绍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内能的贡献。
-通过动画和实验,展示内能的两种形式在物体内部的体现。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内能、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2.拓展与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布置与内能相关的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任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内能现象,撰写观察报告,培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作业布置
-例如,在讲解内能与温度关系时,可以提问:“为什么热水袋能取暖,冰块能降温?”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利用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及其变化。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内能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例如,进行热传递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热传导的速度,探讨热传递规律。
4.小组合作作业要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作业提交时间:
1.书面作业和拓展作业需在下一堂课前提交。
2.实践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在课堂展示后提交。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作业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

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知道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做功、热传递;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重点:内能以及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难点: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装着开水的温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内能观察对比: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咯?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动能石块和地球互相吸引具有势能互相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呢?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对内能的理解:1、每个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A.内能跟温度的关系B.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思考:内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结论: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有哪些方法呢?1.热传递(吸热或放热)2.做功.(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2.做功改变内能搓手时手变热了 滑下时摩擦发烫了 钻木取火A.对物体做功 物体的内能增加B.物体对外做功 物体的内能减小思考: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 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能的转化关系对物体做功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四、总结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改变内能的方法A.热传递.B.做功3.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A.热传递 传递的热量来量度B.做功 做功的多少来量度4.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五、课堂练习: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 热传递 和 做功2.物体内部 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动能总和 必定增加,因而这个物体的内能 增加 .3.冬天,用嘴对手呵气,手会暖和,这是用 热传递 的方法增加了手的内能,而它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之间转移 .两手摩擦也能使手暖和,这是用做功的方法增加手的内能,在这过程中,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v1.热传递改变内能.A.物体吸热内能增加 B.物体放热 温度升高 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内能发生转移高温物体低温物体 转移到(不同物体之间) 高温部分 低温部分 (同一物体之间)内能改变多少可用传递的热量的多少来量度.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利用热传递(三种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晒太阳 烧水水变热 放在热烫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实验演示,如热水冷却、冰块融化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能的转移和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内能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冬天要穿保暖衣、夏天要戴太阳帽等。( Nhomakorabea)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计算方法和转移途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提高思维能力。
3.采用模型建构、合作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内能的转移和转化,提升创新能力。
4.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内能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自信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内能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内能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来具体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比较冬天和夏天感觉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和变化;通过比较冰块和热水的温度差异,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及转移转化等。

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插图13.2-3提问:低温物体内部有无分子?低温物体有内能吗?与高温物体相比这些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有和不同?引导学生思考那些物体具有内能?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引出如何改变内能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提问:一根锯条的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如何让一根铁丝的温度升高呢?
演示:实验一:压缩空气点火,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给出简单的解释。
教师补充说明“对物体做功”
实验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现的白雾。
教师补充说明瓶内原有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见,瓶内出现白雾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这是因为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小,温度减低所致,是“物体对外做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绘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3.理解热量的概念和单位。知道做功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实例。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的兴趣;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课题:《内能》教学设计
科目:物理
教学对象:九年级
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实行教学的,它是对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的重点研究。本节内容能够分成两局部:内能的概念及改变内能的方法。它在本章内容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提问:“钻木取火”、“冬天搓手取暖”等现象,如何解释?

初中物理《第2节 内能》教案教学设计_人教版

初中物理《第2节 内能》教案教学设计_人教版

5.3 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纳、综合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索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激发探索热情;(2)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激发自身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三、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铜丝、气球、等。

2.演示实验器材:空气压缩引火仪、火柴头、半瓶水等。

3. 自制摹拟演示 PPT 幻灯片四、教学过程引入1.复习份子动理论里相关概念(1)物体是由份子组成的;组成物体的份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份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是什么?(3)温度越高,份子的运动越剧烈。

新课2.份子动能(1)演示实验小球的运动。

(2)问题运动着的小球具有什么?(3)类比运动着的份子具有什么?结论:份子因为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份子动能。

(4)份子动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温度越高,份子运动越剧烈,即份子运动速度越大,份子动能就越大。

3.份子势能(1)图片压缩(或者伸展)的弹簧。

(2)问题压缩(或者伸展)的弹簧各部相互排斥(或者吸引)具有什么?(3)类比存在相互排斥(或者吸引)的份子之间存在什么?结论:份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份子势能。

(4)份子势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份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即宏观上物体的体积、状态发生变化,份子势能发生变化。

4.内能(1)问题份子因为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份子动能,由于份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份子势能。

物体内有大量的份子,宏观上只研究一个份子的能量没有实际价值,我们类比机械能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所有份子的能量。

物体内所有份子动能和份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内能也是能的一种形式。

(2)单位:焦耳(3)判断与讨论物体的温度为 0℃,它的内能为零吗?物体的机械能为零了,内能为零吗?(4)结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2节 内能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2节 内能

第2节《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演示讲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让学生观察图片,体会分子的运动,从而引入物体的结构。

二、进行新课(一)物质结构的基本图像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通过分子与苹果、学生与地球的相对比较,让学生想象感知分子的大小。

引导学习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老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观察与思考”中的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扩散现象。

学生观察并思考,举出更多生活中的扩散现象,掌握扩散现象的原理。

课件展示“观察与思考”等量的冷水和热水含有的内能大小比较。

师生共同总结:组成物质的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我们称这种运动为热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P图10-16,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同时,当压缩物体时需要用力,老师引导学生观察10可推知:分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

师生共同总结: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这就是物质结构的基本图像。

(二)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分子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运动状态不同。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2节内能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2节内能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2节 内能知识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内能活动1: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活动2: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活动3: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总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探究点二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活动1:让学生相互搓手,说一下感觉。

活动2:如图所示,让一生来回弯折铁丝,感觉一下弯折处的温度变化。

总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活动3:演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

活动4:让一学生吹气球,吹大了的气球没握住,它叫啸着飞跑了!捡起时气球会发现它的嘴部温度变低。

总结: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变小。

活动5:学生交流、讨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探究点三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活动1:出示课件,分析下列内能改变的方式是否是做功?它们使物体温度升高时的特点怎样?归纳总结:(1)当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时,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

(2)条件:存在温度差(3)最终结果:直到温度相同。

(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其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探究点四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的区分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分析课件中改变内能的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二、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教学重难点1.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演示实验: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试管口会出现白气?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一、内能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观察并思考: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

演示并分析: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13.2《 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13.2《 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课题】内能【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第十三章第二节【授课对象】初三第一学期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二、教学内容分析内能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内能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科学地反映了大量分子运动的本质,是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能的概念的具体化;它与电功和电能、家庭安全用电知识、能源与能量守恒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

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认识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会说出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探究实验,分析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完成探究过程,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2.支持科学实验,帮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关注到地球的“温室效应”。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2.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描述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教学方法本节首先通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创设物理情景,营造学习内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内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内能的基本概念,理解内能与温度、分子运动的关系。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观察并分析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培养其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分子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则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过程,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教材、教具和实验器材。

教材需准备初中物理教材及相关教学辅助资料;教具包括多媒体课件、黑板等;实验器材则需准备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杯等,用于演示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变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快速摩擦双手后感觉到的热量,然后询问学生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内能这一概念产生好奇。

二、知识讲解1. 概念介绍接着,教师需要详细介绍内能的概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内能的定义、性质以及与其他物理量(如热量、温度等)的关系。

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2. 实例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装满热水的杯子,通过观察水的温度和热量变化,来理解内能的变化。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如摩擦生热、物体的温度变化等。

三、实验操作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进行摩擦生热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正确性,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 内能》教案1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 内能》教案1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内能》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内能》是学生在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浮力等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物体内部能量变化的一节课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法、热传递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改变方法,了解热传递的实质,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体内部的能量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将其与内能的改变联系起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改变方法。

2.了解热传递的实质,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热传递的实质及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法、热传递等。

2.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3.练习题:有关内能、热传递的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内能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内能?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区别?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实质。

同时,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内能的改变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4.巩固(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测学生对内能和热传递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改变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具】上面固定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辆,试管及橡皮塞,两个相同的烧杯,内能、机械能互变演示器(J·铎尔实验仪),硝化棉,乙醚,高锰酸钾晶体,纱带,钢锯条,粗铁丝,冷、热水,小球,火柴等.【教学方法】教师演示讲授,学生边学边实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初中物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微课教案 第13章第2节《内能》

初中物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微课教案  第13章第2节《内能》

改变内能的方式微课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内能的概念相对抽象,但如何改变内能,却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如何可以实现内能的改变。

有了学生的亲身参与,则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具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小实验,通过体验实验的设计过程,从实验中学习分析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实验:半杯热水、半杯冷水,另备一较大烧杯,两者混合,可得一杯温水。

(二)新授部分教师:你能说出在混合的过程中热水和冷水的内能变化吗?学生:热水的内能减少,冷水的内能增加。

教师:对,在混合的过程中,热水将一部分内能传递给了冷水。

像这种,内能由一个物体传递另一个物体的现象,叫做热传递。

教师:热传递发生是有条件的,内能总是由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

教师: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的形式是没有改变的。

因而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教师: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介绍符号、单位)教师:请同学们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热传递的现象?学生:用热水袋取暖、烤火、炒菜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同桌两同学互相握手,比比谁的手更热?握住一段时间后,两个人手有什么感觉(温度)?并说出是谁将内能传给了谁?两只手的内能改变了吗?学生:后来两个人的手会几乎一样热。

学生:两只手的内能都改变了,一只手的内能增加了,另一只手的内能减少了。

教师:对,以上现象说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师:热传递的过程中一般伴随着温度的变化,但也有发生了热传递温度不变的情况。

具体情况我们后面再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教案

第2节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作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及这两种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烧杯、酒精灯、火柴、压缩空气引火器、硝化棉、烧瓶、打气筒、导管、橡皮塞。

学生:铁丝。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播放“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的视频,“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后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自动交会对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3次交会对接。

在“天舟一号”发射过程中依靠什么能量做动力呢?【互动新授】内能1.定义:播放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复习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请同学们说出抛到空中运动的球,其具有的能量:离开地面,具有重力势能;在空中飞行,具有动能。

将分子运动与其进行类比,球内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具有分子动能,而且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具有势能,从而总结得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教师补充:内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J),且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提出问题:(1)哪些物体具有内能,为什么?(2)物体的内能和什么因素有关?(3)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炽热的铁水、冰冷的冰块。

学生分组实验:取两只烧杯,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然后分别把手放入其中进行感受,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说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内能,温度低的物体不具有内能呢?学生讨论,教师必要时提示可以从内能的定义和分子的状态进行思考。

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一杯热水和一桶凉水,哪个内能大?为什么?学生讨论:无法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
引入新课
两烧杯中的水有什么不 同?
学生思考讨论
引出“内能”的课题
探究新知 新知建构
分析比较
提出问题 探究新知
播放水分子运动视频
观察、思考
为内能概念建构埋下伏 笔。
引出“分子动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
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并交流
完成内能概念建构
形成内能概念。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
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
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 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 进一步理解内能和机械能
2
汽机
【教学流程图】
实验激趣 引入新课
实验探究 总结规律
观察实验 形象感知
例题分析 总结提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利用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演 示冷、热水中品红的扩散 现象
观察,欣赏,思考,交 流
生的求知欲,迅速进入课 题思考,同时完成上节 “分子热运动”的内容回
1
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就比较容易理 解,热传递的实质就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用热量来量度。 再通过压缩气体温度升高实验和气体膨胀做功内温度降低的实验,加深对内做功内能增大 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理解。阅读“STS 地球的温室效应”,知道温室效应的现象,知道温 室效应的无控制发展对人类生活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思考面对严重的温室效应,一个 中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有什么区别?
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是不同形式的能。
有关,一切物体都有内
能。
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 关?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播放水分子热运动视频, 物体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
观察、思考
认识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3
系?
知识深化
设疑:如果物体温度不 变,内能与那些宏观量有
关?
设计“冰熔化”实验, 同温、不同质量两杯冰 水的对比分析
通过亲身感受,理解内能 与物态、质量有关
教学环节 巩固提高 强化兴趣 猜想假设
实验探究
归纳总结 知识深化
实验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出示题目
思考、讨论、回答 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改变物体的温度可以改变 物体的内能。那么改变物 体内能有哪些方法呢?
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 想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 惯、
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
[出示研究任务]
通过小组实验,讨论,循
1.如何使手的内能增大?
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
2.如何使一根铁丝烫手? 小组做实验后互相交流 生体验和理解,突破难
3.如何点燃火柴头?
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改变内能的方式可以 归纳为几种?
讨论、归纳、交流,相 互补充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讨 论,观察来共同学习重点 内容。
《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二节 廊坊市固安县第二中学 刘立华
【背景和教学任务】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2012 教材)九年级的第十三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 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 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 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 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 维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质量、物态和内能的关系。知 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 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培 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设计理念】 以冷、热水的扩散实验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 能,能简单的描述内能与温度、质量、物态的关系。知道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 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 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 识系统,以便日后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及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和方法的教 学。本节先通过冷、热水的扩散实验,引出内能。在通过水分子运动视频的分析,让学生 联想分子具有动能,也具有势能,在初步建立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再定义物体内 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叫做物体内能,在这里注意提醒学生内能和机械能 的区别,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 体内部的运动,跟物体是否运动无关,而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然后,在通 过水分子运动视频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内能和温度的关系,进一步利用冰熔化成水小实验, 通过分析对比知道内能和质量、物态也有关。通过小组“探究”活动,了解改变物体内能
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节课 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 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师生共同走进这一 神奇的物理殿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内能 2. 知道内能的影响因素 3. 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 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CAI 课件、电子温度计(数据采集器、温度传感器、探针)、铁丝、火 柴、打火机、烧杯、冰、玻璃棒、温度计、铅笔、图钉、砂纸、自制热功转换器、自制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